第一篇:借拓展阅读的翅膀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借拓展阅读的翅膀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2000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而语文教材一册书只有20几课,按每册平均25课每课平均800字计算,一册语文书仅有2万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六年里学生也不过阅读24万字,还不足课标要求总量的零头,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课标要求的这一保底数字的。而且,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面对如今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的时代,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不断推陈翻新的知识信息,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这知识爆炸时代的主人,不被社会淘汰,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为学生奠定广泛丰厚的文化基础,以使他们一生的发展更具有较大的后劲和潜力。而让学生走出语文课本,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使孩子达到课标要求并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当前,学生阅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阅读习惯差。根据调查的发现及调查结果显示,班级内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喜欢并自学阅读的习惯。喜欢读书的学生不足全班的一半,大部分是在家长和老师硬性规定的;竟然还有11%的学生对此报无所谓的态度,情况堪忧。自觉读书的不足班级学生的一半,每天保证一小时阅读的学生12%,有小部分同学仅仅停留在15分钟左右,阅读时间不能保证;尤其是喜欢看电视和上网的比看书的多,仅5人左右表示对书非常入迷;16%人的人竟然是在三心二意的状态下阅读,感兴趣的就读,不感兴趣的则丢在一边,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而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则不言而喻。
阅读内容单一。已经上六年级了,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看漫画、童话、故事类书籍,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不足班级的10%。仍停留在中、低年级水平。和有学习有关的、辅导资料、作文类竟占到全班的一半还多。可以说,学生阅读的书目比较直观、浅显,欣赏不了陶冶性情的文学,不喜欢深奥的自然科学书籍,喜欢浏览画面有趣内容幼稚的娱乐类书籍,阅读内容趋向单一。
读书太少、藏书量有限。据统计,学生平时读的太少,每学期不过三两本(鲜有名著),与语文课程标准之要求(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阅读量相差甚远。学生的藏书量更是少得可怜,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是势在必行,而且此路任重而道远矣。
一、以身作则,激发拓展性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花了很多心思,强性布置、友好商量,但都不怎么见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从自身作起,在情感和行为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知加入阅读的行列的捷径。那是个课间,我读着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挪”在通往教室的水泥道上,引起路过的我班两个女生的好奇,她俩一个偷偷地从背后掂起脚尖瞟,一个在前弯腰转头瞅。那专注的眼神让我眼前一亮:我不就是最好的范例吗?从那以后,教语文的我每天就利用早读、课间、午间、晚学后拿着书见缝插地读。起初,并没引起学生特别的注意,不知从何时起,几个喜欢阅读的学生竟也捧上“大部头”,在我面前晃,不时问我这个字怎么念,那个词什么意思。再后来,近一半的学生都有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兴趣就这样不知不觉形成了。实践告诉我: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
二、多管齐下,营造拓展性阅读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拓展延伸阅读的行列,刚开学我就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行文流畅,耳熟能详的名家大作,大肆宣传广泛开展拓展阅读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开展拓展性阅读是将是自己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根据中高年级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传记、小说、美文、科普等名篇名著。坚持实行每天推荐一句格言,每周推荐一首古诗,每月推荐一本好书的制度。同时,积极筹建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与同学交流共享,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周边的书店、学校的局域网,让浓郁的书香“沁”入学生心脾。我还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有一个学期,我们班学生通过邮局订了近800元的各种读物,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除此之外,在切实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我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每天午间1:30到1:50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文欣赏,诵读经典的诗篇、散文、小说、故事。这样多管齐下,充分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
三、加强指导,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
兴趣激发了,氛围营造了,也有书读了,如果学生就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是盲目的,要想真正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还需加强指导。可以说阅读指导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将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在拓展阅读的指导上,我采用了两种途径:一种是进行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即每学完一篇课文,不是补充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去读,就是补充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学完《生命的林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0课)我向学生推荐了牛志刚的诗歌《生命的林子》;学完《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9课),我鼓励学生去读一读《高士其——卓越科普作家》;教完《钱学森》(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19课),我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推荐了同题材的故事《华罗庚归国献智慧》。为了避免拓展形式的单调,在教学中我用的最多拓展阅读指导的方法还是进行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一般是在学完相关的文章或一个单元后使用。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各具特色。组织学生比较研讨,学生就会发现:杜甫的《闻》诗是通过“喜”来表达爱国情怀的,而陆游的《示儿》却是通过“悲”来表达爱国感情的,这一“喜”、一“悲”表达方式虽不同,但表达了两位诗人相同的情感。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文的古诗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四、搭建平台,展示拓展性阅读的成果
一池清水,只要拍击,就会产生陈陈涟漪,学生的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把开展的各项丰富的活动作为学生阅读的“激活点”,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读会、猜谜语、读书征文等,学校也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阅读知识竞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童谣朗诵会、成语接龙等,在学校举行的手抄报评比中,我班有十多人榜上有名,在“美文诵读大赛”上,我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获奖人次最多,而且凭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实力一举夺得高年级组第一名;在校“百字竞赛”中也获得了同样的佳绩,这对于一个语文成绩(五升六)全镇倒数第一的班级来说,真是太不容易。这不仅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同时这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又转化成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动力。更让我惊喜的还在后头呢,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县教研室统一命题)中,全班语文平均成绩由接班时的68.2分一下子提高到82分,平均成绩提升了13.8分,这是多么娇人的成绩!虽然我对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坚信不移,但面对如此大的飞跃,还是感觉有些意外,那一刻,13.8这个普通的数字,成了阅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好见证。
总之,通过实践,我班学生经过一学期对拓展阅读的热衷,他们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同年级的其它班,主要表现为:课外知识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上课个个发言踊跃,表达流利;读写结合,写作水平迅速提高,投稿量、发表量均高于同年级班,列年级首位;研究使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表现突出,以期中考试为例,课外阅读正确率达87%;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学生个人的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拓展阅读不仅快速、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促进了学生阅读量的成倍或成几倍的增加,拓宽了学生视野,培育了学生了创造力,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给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还让我的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了极大进步,无意间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我想,长此以往,学生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并超越《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阅读总量,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拓展阅读空间 提高语文素养
拓展阅读空间 提高语文素养
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 肖燕
摘要:
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建立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让阅读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词 阅读空间 语文素养 拓展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不少教师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君不见,“一言堂”、“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风依然很盛,语文教学仍局限在一堂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上依然大有人在。这样的教学行为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最终教学目标。
一、拓展阅读空间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使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更具个性化,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新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空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新时代的产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致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拓展阅读空间是向人本的回归
基础教育改革所明确的“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育人宗旨,就是强调教育者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学生成长为完善的人。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尊重生命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对教育回归人本的强烈呼唤。
2、拓展阅读空间是对学生的解放
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3、拓展阅读空间是情感迁移的过程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建立开放的阅读课堂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灌输的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少,高耗低效现象尤为严重。因此,要自觉地摒弃那种“教师讲、学生听”、“以讲为主的繁琐分析”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训练为主线,以学生自主阅读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学习的特点出发,语文教学要突出一个‘读’字,即要把语文课上成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阅读课。
1、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题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读来完成,语文课堂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新课程标准提倡给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读,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无所不在!读的方式有很多,有默读、朗读、自由读、集体读、小组读、表演读等,还包括背诵、复述等等,都是读的范畴,所以,读是理解,感悟是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1)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朗读模式,朗读的形式应个别读为主,可以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朗读才可发挥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爱上语文,了解语文。
(2)朗读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择
传统的朗读教学,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同学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最好能读熟、读背。”至于为什么读?为什么重要?教师却不去探究,学生却一头雾水,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读。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在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对同一内容独特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加鼓励,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才使学生对语文的“大”有所理解。
2、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要处处发现美理解美,对美的体验就是对语文的喜爱,对文本多角度的解读,就是对语文美的多方面挖掘,《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抓住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
(1)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的重要特点就是激情,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早润物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解放学生的“嘴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自读,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细细品味,找出其中语文的美,体验语文,感受语文。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其阅读思维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就是要在学生的阅读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培育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人字形”线路不理解,我就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图,这一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这不就是又对语文文字美的一种宣泄吗?(2)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在知道阅读感知,自读领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巧妙点拨,围绕课文内容,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由读向写辐射,由写向读还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以此,促进语言的积累运用,在互动中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3、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这时的教师再也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情景,富有教育机智的人,教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们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同时课内外对应,让学生慢慢学会如何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从而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学习语文,不光要重视课内,还要重视课外。”这说明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仅仅拘囿于课堂教学,而应拓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构建 “大阅读课”课型
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预期的效果,按照“推荐—指导—阅读—汇报”的程式,可构建四种“大阅读课”的课型:
①互荐读物的阅读超市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内容作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段,或通过讲故事等各种形式,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同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文章、书籍,进行读物推荐。
②指导方法的阅读欣赏
在推荐读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等。在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
③自主安排的阅读空间
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按照阅读要求,根据手中的材料自选内容进行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④读有所获的阅读汇报
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学、读中思,把阅读过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以及通过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社区实践生活中阅读
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要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因此,在开展校内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①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出家门,逛逛大街,当一名“语言医生”,看哪些字写得不规范、哪些广告用语不合语法等;
②让学生晚上收看电视节目,第二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做一个能言善辨的“评论家”;
③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一位“名人”,体验一下“记者”的感受;
④让学生搞一个专题小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3、在写作同步中阅读
写作活动,是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活动形式,意在把学生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开展练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自办作文小报、语文小报、红领巾信箱等活动,来历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1)阅读积累日记
阅读积累日记是每天所阅读的文本资料加以记录。要形式灵活多样化地将自己的观察、实践、课外阅读所得写成日记,或整理在卡片上,然后制成活页用线穿起来;也可以专门准备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文件包或文件夹,将搜集到的宝贵资料分门别类珍藏起来,待写作文的时候,到里面按类别查找。
(2)阅读分层书评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可确定不同的书评要求。如二、三年级可以以摘抄式评说为主;四年级作巩固式书评摘抄,学写感想式书评;五六年级可以写感悟式书评为主,学写评价型读书笔记。
(3)阅读小报编辑
内容可为学生的优秀作品(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优秀作文等)、有关语文基本知识等,小报力求学生全员参加,要由学生共同编辑,充分地激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和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属于自己的边界意识,认真研读,发现文本之秘妙,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只有全面实施开放性语文授课,国家新课程标准才能顺利施行,才能花开有获,硕果累累。
第三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刚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作出了如下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个解说中,显然“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我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探究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语文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使他们不断地成长、成熟、发展。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为学生长大以后融入社会、能够立足于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自我发展不可缺的基本修养,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分别从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树立自己大语文观,三个大方面阐述了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方法,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章可寻,重在方法的掌握。
一、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语文产 1
生浓厚兴趣了,他们就会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而会很快提高他们的学习素养。
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第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既是他们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可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兄弟姐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热爱老师、信任老师。《学记》里说“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当学生喜欢上老师了,他们也就会喜欢语文老师上的课。第二,在课堂上注重精讲精练,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在课堂中不仅仅获得知识,好要让学生在人群中想获得别人的欣赏、尊重。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精讲,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他们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第三,课堂上要美起来。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老师。课堂上,语文老师可以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切而自信的目光,饱满的热情,漂亮的书法等等把学生吸引到身边来,和同学们一起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美的课堂来。
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是个性发挥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让学生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
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个好习惯可以使人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学习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有关资料,从而能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这样课前预习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充分明白对方讲话意思。
(三)在平等的气氛中让学生大胆说、积极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在家庭中、社会上,要鼓励学生与人积极交流,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很多的语文信息,语言表达也会得到提高。
(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从写作中,我们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感情。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象。只有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得实,学生说话、写话才会感兴趣。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怵不惧,没有心理障碍、乐学、自觉自愿地学。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就会逐渐丰富起来。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首要条件之一,任何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花多些力气去引导学生早些进入课外的阅读层面,这样小学生一旦进入初中之后,他们就会有了很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会提高得很快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认真写、大量写。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更是比积累和阅读难得多。多写并不是写的作文篇幅长,而是注重用笔写下日常语文学习中的一字一句。从学生开始识字写词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意注意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主动摘抄并背诵积累。积累字词句,积累语文素养,积累语文中的情感。一个不懂文字的人是很难说他的语文水平很高的;一个连句子都不会造的学生,是很难读懂别人写的文章的;一个不会理解文章中别人的情感的人,是很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情感的。所以语文的积累,从小学做起是更加重要的,只有指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许许多多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水平。因此语文积累就应从小学开始。
三、树立大语文观
学习语文,一定要把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好。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需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教育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与教育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大事或反映中学生生活的身边的小事来学习。从方法上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进行,如演讲、讲故事、朗读、看电影、排话剧、搞社会调查、参加义务劳动等等。从途径上,可以从课堂走出去,与家庭、社会这种大课堂结合起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们就像刚刚学习飞翔的小鸟,无论他们将来长大是雄鹰,还是小小的麻雀,这些不重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能够在未来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能够经受住风雨,享受蓝天的广阔与美丽。
通过这一次学习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谢谢您——陈校长。
补充:
面对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孩子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渠道很多。他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我个人觉得孩子们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的事情,例如:李刚之子的撞人事件,不仅不及时救助伤者,还扬言“我爸是李刚!”;李双江之子开车打人,还扬言“谁敢告我”;当老人病倒在街上没人敢上前救助等等,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当今社会,为什么?是那些孩子缺少家庭的温
暖,缺少物质财富吗?不是的!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不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还应该是对孩子们进行孩子们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这只是我的一点思考。再一次衷心的谢谢您,陈校长!
第四篇: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推荐]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将会针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相关方法进行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方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光靠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1激发小学生的读书兴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采取措施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会读、乐读、爱读、博读的阅读氛围,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使语文教学更有活力、更加开放。教育家洛克认为当一个孩子自己心里想做、很高兴、很愿意去做时,就是对他们进行教学的最佳时机,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1.2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对各个学龄段的课外阅读量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大量实践研究表明,教师要尽可能的立足文本,适当的引导小学生走出课堂,对他们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塑造人格、陶冶情操,而且还能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水平。
1.3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
文学巨匠巴金曾经提出,从古至今有很多的伟大学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为当今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料,不断感染和熏陶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她们的道德水平变得更加高尚。阅读一本好的书籍,就好比与那些道德高尚的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中受到熏陶。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有拓展阅读教材的选取都是编委会经过严格筛选得到的作品,在小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过程中,会对他们的道德情操进行熏陶,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
2.提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2.1立足文本,丰富阅读内容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认为:“要想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不要鼓励学生仅读一门学科的内容,要兼收并蓄,广读祷览。”阅读是提高小学生其他能力的前提条件,阅读的范围越广,孩子的思维能力越敏捷,表达能力越自然灵活,可以达到提高其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其更好的塑造道德情操。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因为学生对鲁迅先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不了解,并且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将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资料提前讲解给学生,并根据拓展阅读的需求,对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进行深入的解剖,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对鲁迅先生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个深入的了解,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的黑暗给予揭示,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在兴趣方面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我们所采用的教材已经被广大学生所熟知,有些文章他们基本上已经在课前熟读好几遍了,这样一来会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兴趣,自我感觉好像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拓展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可语文教学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小摄影师》一文的教学时,有这样一段内容:“请转告他,我最近非常忙。但是,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请他进来。”从这句说可以看出高尔基内心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通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高尔基对孩子们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护。在这样的感悟之下,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其独自进行思索,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思考“小男孩会不会去找高尔基呢?”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并互相探讨、共同分享,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拓展阅读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预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2.3创设条件,营造扩展阅读氛围
小小的幼苗要想茁壮成长,一般需要合适的空气、土壤、阳光和水分,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要想健康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激发和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其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沐浴在拓展阅读这个大的氛围之下,不断的吸收着新鲜的空气,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学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进行《走进传统文化》、《夸夸我们的家乡》等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扩展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东莞专题网站》,学生可以借助网站的浏览,来对其中的图文并茂进行拓展阅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祖国的人情风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这样一来,小学生既能够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而且还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结合当前的教学任务,来为学生设计一套灵活地教学内容,严禁一成不变地模仿和照搬,要在不断的实验中总结经验,并进行创新。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巧用手抄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巧用手抄小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 吴兴宇
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本文从手抄报的分类、制作、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手抄报对学生语文素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手抄小报 提高 兴趣 创新 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各种教法学法模式层出不穷,其最终目的都在顺应时代发展,提高学生能力。在我的教学经历中,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巧妙利用手抄小报,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办法。
“手抄报”顾名思义就是用手亲笔书写的报刊,它是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的需要搜集材料,精心编排,细心写、画制作而成的。每一份手抄报都包含着学生的辛勤劳动和聪颖的智慧,每一份手抄报都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与传统的读写作业相比,手抄报更具新颖性和创造性,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还能教会学生向生活学语文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手抄报的分类:
根据手抄报的用途和内容,我将手抄报分为预习小报、复习小报、节日专题小报、主题活动小报、读书小报几类。
1、预习小报旨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根据预习要求,在初步解读课文的基础上,将查阅资料、读文识字、读句解词、初读感悟等内容精心编排在小报上,并配以和文章有关的主题图。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传统的预习学生进行单纯的读、写,形式单一,较为枯燥,学生容易厌烦,作业草草了事,导致预习流于形式。要编辑预习小报,要思考采用的内容、设计排版、绘制主题画,使枯燥的预习过程变得生动而有创造性。例如:在《詹天佑》一课的预习小报中,学生以在崇山峻岭中奔跑的一列长长的火车作为主题画,车头上写上了“爱国、杰出”,车身上写了一系列的好词,既新颖又美观。
2、复习小报又分为单元复习小报、学期专题复习小报。是学生根据所学对知识重难点的梳理。例如:单元复习小报一单元主题为核心梳理出本单元重点识记的字词、重点掌握的词义、主题课文的中心思想、文学常识以及自己的学习发现、心得等。学期专题复习小报又分为字词积累与运用、诗词积累和运用、句式整理与训练、我爱阅读等。学生根据学期学习的知识重难点分专题进行知识整理,有效地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小报的形式呈现,通过确定专题、排版文字加以修饰,视觉冲击力强,可以增强记忆。以“字词积累与运用专题复习小报”为例,分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双生词(两个都是本期生字的词)、四字词、重点词义。试题类型举例:在()里填上正确的字、读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词语分类、理解句中加点的词等。孩子通过编辑小报,从字音到字形,由字及词,看形思义,对看似简单的学期重点字词有了系统梳理和掌握,这种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积累方式对孩子的系统思维形成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3、节日专题小报是针对具体的节日制作的手抄小报。孩子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节日的来历、相关的习俗、名人故事等等,既动手动脑又增加了知识。以中秋节专题小报为例,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孩子通过查资料办小报,可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屈原的故事以及屈原的著名作品,整个制作小报的过程,就是孩子有目的、有意识的阅读过程,与平时随性的阅读收获可想而知。
4、读书小报是针对班级共读一本书或阶段读书小结而作的。以书名为主题,从故事梗概、人物介绍、精彩呈现再到我的阅读收获,更有甚者到相关链接。孩子通过制作小报,可以说是把自己喜欢的书又重温了一遍。通过一张小报刊者可以很迅速的了解一本书的基本内容,我们通过读书小报展览,让孩子通过看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被选中的书主人有小奖品,孩子读书的兴致和制作小报的兴致被大大提高了,班级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书香。
4、主题活动小报,到了小学高段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综合活动,从调查纪录开始,到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的开展、再到活动成果的展示,根据不同的活动要求,小报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孩子的活动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二、手抄小报的制作:
有人说“小报虽好,但制作起来难度大、耗时间,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愿做。”一开始,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孩子不会,所以难度大。要得孩子会老师就得教!
(一)利用范本,激发孩子兴趣; 近几年我几乎都是进行高段接班教学,毕业了的孩子留下的优秀小报都会是我的宝贝。高段的孩子书写、绘画都有一定基础,第一次布置作小报我会多花一些时间,把原来班级留下来的优秀小报在班上展示,激发孩子的兴趣,接下来给大家讲讲以往孩子制作小半的收获等,并告诉孩子我们即将要做的小报类型、要求、评比等。
(二)交给方法,明确步骤;
利用一次代管课的时间专门给孩子讲小报设计的相关知识。如、资料的收集、纸张的选择、主题与刊头设计、内容与排版、花边与装饰等等。概括起来这些内容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即资料的收集和材料准备阶段;
(1)根据小报主题要求收集有用的资料是确定小报内容质量的关键,资料由包括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查阅资料时我们发现:在互联网上输入关键词相关的资料非常多。如何有效利用收集的资料呢?我们总结出几个步骤:A、收集整理;B、罗列筛选、C、提炼保存。比如在作《你,浪花里的一滴水》的预习小报前发现关于雷锋的简介、书籍、故事有很多,面对这些资料,我们只需筛选出雷锋的照片、雷锋的事迹材料、雷锋的名言等。而雷锋的典型事迹妇孺皆知,如果能收集一些鲜为人知,而又能体现雷锋不同精神层面的材料,就能体现此次小报新颖。这个过程就是学生静心进行专题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阅读评析能力的提升过程。
(2)材料的准备包括纸张的选择、直尺、彩笔、钢笔或中性笔。因为是小学高段,纸张的大小通常为4开磅纸,比一本翻开的书大一点,大小适中,便于安排内容;
2、编制阶段即是内容与排版、主题与报头设计;花边与装饰等;
(1)根据纸张的大小以及主题所选择的内容,对小报进行排版设计。刊头应在醒目的位置,板块模式可根据内容多少、编者喜好确定。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尽量做到整个版面紧凑而不密集,疏朗而不松散。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2)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构成,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A、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B、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C、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起着板块分界与协调装饰的作用。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波状线、二方连续图案等。
(三)评价激励,产生动力;
手抄小报是作业的不同形式,其质量好坏也是学生学业质量的体现。每次小报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集体评鉴,从版面美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本期亮点等不同角度给予评价和表扬。入选的作品在期末参与班级优秀小报展评活动,并为入选作品较多的前10名颁发奖状,同时评选出“小小设计师”、“创新小能手”等奖项;
三、手抄报的作用:
(一)形式新颖,激发兴趣;
手抄报是学生作业的另一种形式,集读书、绘画、书写等活动于一体,与传统的作业形式相比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原本枯燥学习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进行,原来学习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二)动手动脑,培养能力
手抄报制作的准备和编制过程,通过阅读、构思、动手书写绘制、开展活动,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正是语文新课标所需要的。
(三)互相评价,学会赏识 在小报的评鉴过程中,采用先小组评价推选,再全班集体评鉴,通过评、听也明白自己作品的不足。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孩子们的评价越来越中肯、发言也越来越精彩,作品的质量也日渐提升,正所谓赏识产生动力!
四、问题与反思:
手抄报作为一种形式新颖的作业方式深得孩子们的喜欢,我曾担心这种作业方式会不会因为耗时太多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而询问过小报质量较好的孩子,他们说花的时间多,但不觉得累,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还很有满足感;作品质量差的孩子说“我不喜欢画画,所以话的时间较多,还觉得有点难”,鉴于此,才采用了以下方式:
1、预习小报只针对名家名作、重点课文,其余的在书上预习;减少小报的次数;
2、复习小报、读书小报,在周末进行,时间较为充裕;
3、节日专题小报、综合活动小报小组合作完成,分工协作,培养协作精神
以手抄报作为一种作业方式,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会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