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两首教案

时间:2019-05-15 01:3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1古诗两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1古诗两首教案》。

第一篇:21古诗两首教案

以读代悟,情理交融

——苏教版六年级十一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

刘静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在这所学校已经有六年的学习生涯了,谁能说一下你平日里是怎样学习的,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回答。

导入:同学们的学习方法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关于学习的古诗。(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过渡: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古诗,谁能说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陆游、朱熹)提问:谁能谈谈你对陆游、朱熹的了解?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亲友们爱国思想的熏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生写下大量诗篇,内容及其丰富,大多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和昂扬的战斗气息。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检查朗读 过渡:现在我们了解了作者,不知古诗读得怎样,谁能正确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3、自学质疑

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观书有感》明明写的是池塘,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

三、合作学习

1、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认真读古诗,完成自学要求:(1)想一想整首诗的意思?(2)体会作者阐明的道理。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四、师生研讨

1、汇报《冬夜读书示子聿》

意思: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身实践才行。

体会: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小结: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了书本上的知识一定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2、汇报《观书有感》

意思: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体会:做学问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池塘的水,为什么却用“观书有感”做题目? 生答:因为作者把做学问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比作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小结: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做学问也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3、质疑

古诗学到这儿,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五、熟读成诵

1、有感情朗读 过渡:让我们再读这两首古诗,读出你的感悟。(自己练习读、指名读、男女互读)

2、背诵

(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小组检查、齐背)

六、拓展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有关读书学习的故事,老师再送给大家几首这样的诗。

劝 学

(唐)颜真卿(qīng)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观 书 有 感(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学生朗读。

2、谈感受。

3、记一记自己喜欢的诗句。

七、小结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经典,感受诗人的情怀,追寻先辈的足迹,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案参考_1

古诗两首教案参考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

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看拼音写词语

、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多音字组词。

更、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第三篇:1、古诗两首

1、古诗两首 独坐敬亭山

知识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课后的注释。理解“尽、闲、厌”单字意思。

3、会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

二、检查预习。

1、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2、你理解了诗中哪些单字的意思?

在学生交流中重点理解“尽、闲、厌”单字解释。

3、谁能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三、解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指名回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含义。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

(3)品析诗句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朋友,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朋友。

(4)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五、拓展延伸。诵读李白的两首诗。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手可摘星辰。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恐惊天上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六、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望洞庭

知识点:

1、有感情的(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师强调“潭”字笔画。

2、背诵并默写课后的注释。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潭面:湖面。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3、会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流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诗人。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 “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他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检查预习。

1、你认识了哪些字,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重点强调“潭”字笔画。

2、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潭面:湖面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3、指名读诗,正音:潭、磨、螺。

4、通过课前预习,想想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4)“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6)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学生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给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双翼。他们在组长的带领喜爱,自主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重点感悟了文中真情,给学生潜心全文,熟读静思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细细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品味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晰,互相启迪,共同提高。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最大成功。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一、授课时间

二、课题:25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三、学习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首古诗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要热爱家乡。

四、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情感

五、学习方法:感情朗读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简述图意 2.揭示课题。3.播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互评 3.质疑,同学互答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范读,模仿朗读 2.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5.多种形式读,评议 6.试着背诵

自由背

同桌互背

有感情诵读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集体认读生字,游戏形式巩固 2.出示要写的字

.观察交流指导练习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三

学习目标:

1.认识第二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其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 3.懂得珍惜友情

四、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感情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呢? 诗人离开时的心情怎样 ? 2.揭题,读题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帮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试着按节奏读,指名读

2.有韵味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3.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4.多种形式朗读

5.自由背诵,自我表现背诵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认读 2.指名读,说说识计方法 3.范写临摹 4.练习写字

(五)拓展活动

.诵读表演

教学反思: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案

《草》、《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荣、尽、宿、徐、篱、蝶”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草》:

1.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2.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3.自读课文,指导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年。尽:完。生:生长。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5.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宿新市徐公店》

一、初读

1、谈话: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谈话:古人称读诗为吟,因为诗读起来有节奏感,就像唱歌一样。所以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节奏,要读出诗的味道来。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3、指名学生示范。指名学生领读。学生齐读。

二、自学

1.谈话:我们学习古诗通常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你知道是哪四个方面吗?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诗题,诗人,诗意,诗情)

3.谈话:请同学们根据这四个方面来先自己学习这首古诗,邻近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4.学生合作讨论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三、导学

1.“诗题”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指名学生重复说说。

10、谁能来介绍一下杨万里?指名学生介绍。

师补充:杨万里,南宋诗人,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据说一生写诗达两万多首。他的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比较有名的诗作有两首写荷花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2.这首诗的意思你弄懂了吗?

指名学生说诗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板书。指名学生连成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明诗意

1.谈话:老师觉得杨万里这首诗就像一幅画一样,所以老师想把它给画下来。大家帮我看一下画得如何?是否符合诗意?

2.教师在学生的语言指导下画出诗中的景色。让学生通过纠正老师画中的错误,来加深理解“疏疏”、“深”、“树头”、“未成荫”、“飞入”的含义。

3.谈话:老师不画“儿童”和“黄蝶”是因为他们是会动的,而画出来的画却不会动,不如让同学们来表演一下。大家都想一想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谁愿意来试试?

4.教师出示道具蝴蝶,指名几生表演。

5.指名学生评价表演情况。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

五、悟诗情

1.谈话:同学们,假设杨万里是想从外地回家,路过新市这个地方,天晚了不能再赶路了,于是他就来到一个姓徐的人家开的旅馆来借宿。常年在外漂波,他很疲倦,也很想家,可以说他当时的心情很着急,很失落、很迷茫。就在这时,他一抬头望向窗外,看到了这稀疏的篱巴,这刚长出新叶的树木,这一望无际、金灿灿的油菜花,这漫天飞舞的蝴蝶,这天真可爱的儿童。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于是他有感而发,略加思索便吟出一首诗来,就是《宿新市徐公店》。

学生齐读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那么,现在你们看着黑板上这幅图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指名学生尝试看图背诵。全体学生齐背。

下载21古诗两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1古诗两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两首教案

    2 古诗两首 ①草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4.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小学 张玉芬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3. 体会钓鱼孩......

    古诗两首教案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3、多媒体出示......

    古诗两首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一, 课堂导入: 1.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首送别的乐曲《送别,长亭外》。(播放) 2.同学们,欣赏完这样的一首送别的乐曲中,能否想起几首学过的送别古诗或诗句......

    古诗两首教案

    25.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

    古诗两首教案

    29古诗两首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两幅图片中所蕴藏着的神话故事吗?——生答: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你能简单说说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吗?看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已经深深烙在你......

    古诗两首教案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诗句的基础上,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