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教案

时间:2019-05-15 01:3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1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总课时数 33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短的。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棉线,随意地把它放在桌上。(边演示边提出要求)像这样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提问: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出: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成线段。2.揭示课题。

3.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拉紧。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4.揭示线段的图形。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指线段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启发:知道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吗?(线段的两端)

指出:这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还有什么基本特征?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

1.结合演示,指出: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桌互相在直尺和课本面上指一指,说一说。

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对折,再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再问: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它短一些的折痕吗?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指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3.做“想想做做”第1、2题。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第2题先示范数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的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三、学习画线段

1.启发: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提出要求:每人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所画出的线段,强调:(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2.做“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适当解释“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

提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题目后,谈话:这里有4个点,如果要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先自己在书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共画出了几条线段,是否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2)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画线段的过程,想一想,如果给出的点数再多一些,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会怎么样?(如果点的个数越多,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就越多)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设计 认识线段 直的 有2个端点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总课时数 34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2.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教 学 过

一、复习。

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观察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2)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3)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观察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4.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小结: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再在这个刻度长的地方点出另一个端点,并标上数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相互交流后再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5.6、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3课时:认识米 总课时数 35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比较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 学 过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长度单位“米”。(1)观察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观察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2.教学试一试。

(1)观察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观察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同桌相互交流。再指明学生回答第一题。(2)点两生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门有多高。2.完成“想想做做”3.4题。(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同桌相互帮助,用米尺验证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3.完成“想想做做”5.6题。(1)学生独立尝试,交流讨论。(2)指明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4课时:练习十 总课时数 36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自主探究

1.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66页第1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我的一柞大约是1 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柞,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 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2.完成教材第66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了解学生的正确情况和错误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6页第3题。提问:你认为哪条线段长? 量一量,结果怎样?

通过刚才的猜测,你想说点什么?

教育学生,不能光凭主观判断,要通过实践检验。2.完成教材第67页第7题。

师:出示表格,先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填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纠正。

交流,出示个别估计误差比较大的结果,全体比划体验。3.完成教材第66页第5题。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目的信息,算出红红和明明的身高。

指出:明明的身高,只要比92大又比98小的数都有可能。因此他的身高可能是93,94,95,96,97厘米。4.完成教材第66页第6题。

先分别出示如题图所示的三种物体(一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说说它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物体的高度(厚度)各是几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5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总课时数 37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 l.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的长度,能够感受l米与“身体尺”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上的”尺”,通过身体上的“尺”实际测量,知道身体上的"尺”的优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长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 学 过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身体上有“尺”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来认识“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柞、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 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l二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 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一柞、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柞?大约有儿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l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柞;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 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足黑板长3庹多一些。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人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高度也合适,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一拃:l米大约有7柞

一步:l米大约有2步

一脚:l米大约有5脚

一庹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桌的长。)

交流汇报:桌的长是几拃?生1:拃。生2: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先拿出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堂小结

这节,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新

第 一

量法: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三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息烽县石硐小学 孙 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直尺、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线段,谈话:熊大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但是他们不知道课桌长是多少,你们能帮助他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长吗?你们的桌上有很多物品,你想拿什么来量?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如:数学书、文具盒、作业本、铅笔。)选择一种物品来测量。

3.交流测量的结果。

4.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呢?

讲解说明: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

5.认识直尺

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直尺是我们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并在小组里交流。(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我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认识1厘米

(1)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用手指一指。指出: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画1厘米:你们能不能把这1厘米画下来。(2)各种感官感受1厘米的长度。(3)在身边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相互交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5)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作单位。2.认识几厘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5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交流:怎么看出是2厘米、5厘米的?

指出: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我们就要去数有多少个1厘米。几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思考过程。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1、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蜡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判断哪种量法对? 出示测量儿歌。小朋友 要牢记,用直尺 量物体。

左端要和 0 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量一量图形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四、画一画

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和会测量线段了,那你们能不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呢?现在你们画一条长是4厘米的线段。

1、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学会了量长度,再尝试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2)指名板演。

(3)小结方法: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画法。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直尺测量长度。如果要知道教室的长度,你觉得怎样?看来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和更长的测量工具。

第四篇: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厘米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

测 量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体会用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3.在测量、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每人三张纸条、新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会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么说明长度。

叙述: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

(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表达的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

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二 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观察尺子,让学生亲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2.学习用厘米量。测量橡皮的长度。

叙述:量橡皮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橡皮的左端,再看橡皮的右端对着几,橡皮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橡皮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2)拿出一支新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

如果让我们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量。三 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2)完成练习题1。(3)完成练习题2。2.发展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1角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可以互相想办法,全班交流。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厘米”的含义了吗?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了吗?

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案(5篇)

    内容: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资源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单 元 分 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3篇课文。本单元的故事,内......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 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2、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认识厘米” 教学设计与思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教案 北京版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认识厘米”这节课实际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厘米”这个概念有个直观的认识,会用几厘米来表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新版苏教版)(精选)

    本单元是教学线段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所有这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