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雾凇》课堂实录
《雾凇》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复习回顾: 课文都写了些什么?(课件1)
2、明确学习目标(课件2)
二、学习第一、三自然段,精读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吉林雾凇。板书“雾凇”。
请看大屏幕(课件3)老师有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洁白晶莹晶莹夺目、晶莹剔透、银光闪烁、冰天雪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美不胜收、洁白无瑕、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
2师: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a、指名说,老师出示课件4“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b、要想把这些词语读好,就要一边看画面一边读。(指名个别读。)c、你读得真美!(课件5)回到句子中,你们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d、师范读,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2—3人朗读,评读,赛读。)
(3)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板书:奇观)
3、课文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
(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课件6)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交流:想像一下,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交流。)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把刚才同学讲的连起来说。(课件7出示):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师: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指名说,(课件8)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
③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谁来情不自禁地赞叹?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课件9出示第三段内容)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领略了雾凇奇观,它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千姿百态,那大家知道这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课件10)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 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2、齐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按照雾凇形成的先后顺序,我们把主要问题归纳如下(课件11出示): ①雾凇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②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④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小组合作划出有关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5、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
(1)雾气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或“严寒季节”。
(2)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齐读。
(3)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课件1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树影模糊了。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模糊)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3(4)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课件12出示)这蒸腾的雾气、、、镀上了白银。
再读这句话,想一想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5)请你选择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写一句话。(课件14)
(6)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雾凇慢慢地、逐步形成的情形。)课文中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
(课件15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请你慢点、再慢点,轻点、再轻点,细细地多读几遍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别读,评读。)
(7)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文中有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课件16逐步出示)像银线、银条儿、银松雪柳的图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雾凇的样子。齐读。
6、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的耐心、细致地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了松花江畔十里长堤 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23记忆小能手)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两岸,()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给松针、柳树镀上了()。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了。
四、拓展延伸
过渡:(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江泽民爷爷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1998年他又赋词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五、总结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八、板书设计:
23.雾凇
奇 观
雾 凇 的 美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雾凇的形成 严寒季节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 凝结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雾凇》课堂实录
张家港市第12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 生态课堂子课题展示课《雾凇》实录
执教: 钱惠虹
上课班级: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四(4)班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雾凇》。【学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雾凇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生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生2:银松雪柳,千姿百态 生3:琼枝玉树,美丽动人
师:这么美的雾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够看到?
生4:这么美的雾凇,在严寒季节,吉林的松花江畔能够看到。师(引背第一自然段):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生(齐背)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引背):这就是—— 生(齐背):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师(板书:奇观)那么吉林市的雾凇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它到底奇在哪儿呢?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交流,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关注哪个词语? 生5:我最关注“严寒季节”这个词语。师(点红词语):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 生5:因为在很冷很冷的季节才会有雾凇。
师:是呀,严寒季节才能形成雾凇。你来读这个词。生5(有感情地读):严寒季节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指生6):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怎么样? 生6:非常寒冷。
师:嗯,冷得让人感觉都——滴水成冰了。(指生6)你来读。生6(夸张地读):严寒季节
师:真冷啊,冷到零下二三十度呢!我们一起读。生(齐读):严寒季节 师:“严寒”是形成雾凇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一起把它放进句子里读。【生齐读】
师:你还关注哪个词语? 生7:饱和的水汽 师(点红词语)(板书:饱和的水汽):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 生7:因为形成雾凇,必须要有饱和的水汽。师:你见过饱和的水汽吗?
什么时候见过的? 生7:见过,在洗澡的时候见过。
师:是啊,冬天,我们在浴室里洗澡时能够见到饱和的水汽。“饱和的水汽”就是空气中充满了——(生)水汽,水汽已经达到了——(生)最大限度。你看,在“饱和”的前面还有两个字,请你连起来读一读。(点红词语)
生7(读):过于饱和的水汽 师(板书:过于):“过于饱和的水汽”说明空气中的水汽多得不能再多了,空气中的水汽多得超过了极点。谁也关注这个词语?(指生8)你来读。
生8(读):过于饱和的水汽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指生9):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 生9:我感觉空气中全都是水汽。师:你来读。(生9读)
师:我听出来了,空气中到处都是水汽,湿漉漉的什么都看不清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还关注到了哪个词? 生10:遇冷凝结 师(点红词语)(板书:遇冷凝结):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 生10:因为水汽遇到寒冷以后才会凝结成雾凇。师:你来读。(生10读)
师:谁也关注这个词语的?(指另一学生)你来读。
师:这里的“冷”是一般的寒冷吗?——不是,而是刚才所说的——严寒,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是啊,在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到了强冷才能凝结成雾凇。其他小组也关注到了这些词语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把这些词语读清楚。
【生齐读】
师: 这句话准确科学地把雾凇形成的条件介绍清楚了,雾凇,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指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加箭头)。那么吉林市区的松花江畔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
生:有
师:吉林松花江畔为什么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呢?请你快速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学生交流,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请你读好这句话。(学生读)
师:哎,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正值三九严寒、滴水成冰的季节,为什么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呢?(点红“非但,而且”)
【一名学生交流,教师点红“发电站、4摄氏度”】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饱和的水汽。师(小结):是啊,从发电站排出来的水,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也为雾凇的形成提供了阵阵雾气。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吉林市区有了饱和的水汽。多么奇特呀!(圈点板书上的“奇”)
我们一起读,请读清楚这奇特的地方。【生齐读】
师:吉林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这些条件,但是雾凇形成的过程还是很复杂的。那么松花江上的雾气究竟是怎么遇冷凝结,变成江畔的雾凇的呢?
?
【出示:雾气——→雾凇】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的过程。可以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
【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各小组推荐代表交流,两组同学进行了交流。】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他把这个过程说清楚了吗? 生:说清楚了。
师:他把这个过程比较有条理地说清楚了。(引导)同学们,每当夜幕降临时,气温急剧下降,江面上的雾气首先——(生读)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接着——(生读)树木被淹没,灯光树影都模糊了。然后——雾气就慢慢地在松针柳枝上凝结,最后——逐渐变成雾凇了。”(出示箭头图示:雾气——→雾凇)
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呀!作者是怎么来描写这个过程的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你对哪些句子特别感兴趣,请画出来,圈圈点点,做做记号。
【学生品读,圈画。】
师:你对哪些句子特别感兴趣,谁来交流? 生a:我对这个句子最感兴趣,“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点击出示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a:因为雾凇形成的时候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到处都是雾凇了。
师:是呀,雾凇是逐渐凝结成的,最初像„„逐渐„„最后„„,你喜欢它的形成过程。谁对这句话也感兴趣的?为什么?
生b:雾凇开始的时候像银线,后来像银条儿,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师:哦,你喜欢雾凇形成时的样子,你来读。【学生读这个句子】
师:那么这银线、银条儿、银松雪柳是哪儿来的呢?同学们还对哪个句子感兴趣?
生c: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师(点击出示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c:我感觉这个过程很奇妙。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师:请你读。【学生朗读】
师:谁对这个句子也感兴趣的?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d:我感觉这个过程很缓慢。这雾气,是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的。
师:是啊,这是一个缓慢而轻柔的过程,你来读。【学生读】
师:这句话中,你们还对哪个词感兴趣的?
生e:一层又一层,我感觉这白银是慢慢堆积起来的。师:还有补充吗?
生f:这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很慢。
师:是啊,钱老师对这句话也很感兴趣,除了刚才同学们讲到的以外,我还对“镀”字特别感兴趣。哎,这个镀是什么旁?
生:金字旁。师:“镀”的原意是给物体上用化学或电解方法涂上金属,如镀金镀银。这里是指雾气给松针柳枝镀上了什么?真的是白银吗?这白银就是——雾凇。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啊,请女同学读。【女生读】 师(引读):最初„„接着„„最后„„ 【出示雾凇“银线”状、“银条”状、“银松雪柳”状的图片,教师导说。】 师:这个过程,你觉得怎么样? 生:非常奇妙。师:一起读。
【学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还对哪些句子感兴趣? 生g: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师: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g:我感觉很奇怪,一般树木是被洪水淹没了,这里树木是被雾气淹没了。师:你感觉这雾气怎么样? 生g:雾气很多。师:请你读。【学生读这句话】
师:你还对哪些句子感兴趣?
生h:每当气温下降„„十里长堤。师: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h:我感到雾气很多。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雾气很多呢? 生h:随风飘荡、涌向、笼罩 师:请你读。【学生读这句话】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你感觉? 生i:雾气很多很多。(读)
师:十里长堤全都被雾气笼罩了,真像仙境一般。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你还对哪句话感兴趣?
生j: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雾气很多,连灯光都模糊看不清了。师:这雾气多得连灯光树影都—— 生:看不清了。
师:是呀,这雾气遇到严寒以后,越聚越多,越来越浓,后来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在松针柳枝上凝结成了雾凇。这么优美的文字是要好好诵读的。请大家一起美美地诵读。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师:同学们,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把雾气凝结成雾凇的过程描绘得这么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个奇妙的过程。你想记住这个神奇的过程吗?下面我们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背诵这段文字,先小组内互相抽背,然后在班级里展示,可以推荐代表背诵,也可以一起背诵,还可以分工合作背诵。
【出示小组背诵的要求,学生小组分工背诵。】
【出示填空,检测背诵情况,请了三组背诵后齐背。】
师:同学们,第二自然段作者先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概括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条件,(指板书)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需要有——还要——,然后具体描写了吉林松花江畔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过程。语言优美条理清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夜之间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让我们去观赏那美丽动人的雾凇吧。【出示图片,配乐欣赏】
师: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忍不住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你引用了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一句诗句,诗句中的“梨花”这里是指——雾凇。
【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引读:这真是„„
点击划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引读——
生: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师:这真是„„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难怪作者要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呀!(圈点板书上的“奇观”)【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向家人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板书:
雾
凇
奇观
↑ 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
第三篇:《雾凇》说课稿
《雾凇》说课稿
《雾凇》说课稿1
一、教材浅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之情之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课文充满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这正是苏教版的特色啊!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在个部分构成篇章。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两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赅地引用古人言诗句绘景抒情,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语言形象、生动、有诗韵,采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写出了雾凇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赏读品味的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适宜多媒体课件的介入。本课时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借助媒体的渲染,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雾凇的景色美,从而使学生们得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美好情感的释放。
本册教材从苏教版全套教材“着眼于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着力于练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的宗旨出发,突出了三个方面的训练重点,即:打好基础,培养习惯;注重人文,渗透德育;注重积累,突出读写。本课是这一册最后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起着综合训练,形成定势,带入下一册的桥梁作用。因此,上好这一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赏读课文三个自然段,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完成课后的的第4、5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造句。了解雾凇的成因,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媒体的渲染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瑰丽奇异景象。
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的能力,理解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听说能力。
⒊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热爱祖国自然美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感受雾凇的特点和奇特景象以及成因,体会用语言的生动形象和优美。
五、教学难点
对雾凇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㈠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吉林雾凇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了把学生导入吉林雾凇的神奇美丽中去,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以学生的积累训练导入课文,抓信一个“奇观”,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吉林雾凇的好奇心。
配乐播放四大自然奇观的精美图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雾凇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赏读过程中的雾凇风光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晶莹剔透的松花江雾凇之中,对雾凇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雾凇的赞美之情。
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这样,以朗读感悟为主线,以多媒体课件渲染朗读气氛为辅助线,创设了一种唯美的课堂情景。
㈡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探索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采用指导读第1自然段——师生共读第2自然——独立自学习第3自然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划;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自主自得地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㈢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吉林雾凇,感受雾凇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千姿百态的雾凇》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㈣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读、背、想象、质疑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用上“神秘、轻轻地、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描述雾凇,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按要求找、划出描写雾凇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㈠导入:
1、师出示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问: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什么景物的?
2媒体揭示“四大奇观”。
同学们,吉林雾凇是充满神秘的,吉林雾凇是令人心醉的。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观察这令人心醉的雾凇好吗?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思维。在这里,我通过媒体创设一种唯美的形象暗示,来美来激发儿童的阅读期待。
㈡细读课文,品味精美。
第一自然段
⒈教表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认真听、潜心感受雾凇的美,边欣赏,还要边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在关键词下加点。
⒉(引: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再回过去细细地欣赏欣赏。)
⒊学生自由读划。
⒋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吉林雾凇的美,请你说说,你发现了哪些美?抓住关键词说说你的感受。
(结合练说:吉林的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⒌媒体播放吉林雾凇,渲染朗读气氛,引导朗读背诵。
⒍教师小结: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学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促进儿童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为此,情感不不可缺少的。我先以情激情,用表情朗读来感染儿童的情绪,再运用媒体烘托,营造朗读气氛。我以为,一旦儿童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主动深刻。
第二自然段:
⒈略读浏览,划出一句概括地写雾凇怎样形成的句子。
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哪些?
动画演示。
⒉质疑,引导探索阅读: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想法?
⒊小组合作,阅读讨论,探索解疑。
⒋交流赏读:
雾凇形成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神奇美?这一过程可分为哪几步?
⒌小结:吉林雾凇是美的,它的形成过程具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美,作者通过哪些关键词来表示这一过程的呢,用你的话来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⒍进一步归纳学法,导入第三自然段。
雾凇,对南方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它的形成的复杂原因对儿童来说就更抽象了。李吉林老师说:“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我先通过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现雾凇多姿多态的迷人美,为学生构建形象,再主学生自主质疑,然后合作学习,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形象,建成构形象,这样就唤起儿童的形象思维的共鸣。而在学法上,先让学生略读浏览,抓住概括句,借以培养略读浏览能力,同时又抓住了主旨,一石二鸟;顺此,由前面的老师带着学习,到这一段的放手学生探索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激活了学生探索创造、合作研究的意识。
第三自然段。
⒈媒体展示雾凇的全景、特写。
⒉自读第三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发现、欣赏、表达美。
⒊拓展阅读《白雪送武判官归京》。
⒋练说:以“千姿百态”为中心词赞美吉林雾凇。
这一段,我则采用以景(录像)激情,以读抒情,以说以写激共鸣的方法。拓展读古诗,是学生阅读期待心理的自然,是文中美景的顺延;说和写是情至所致,是对课文生活化的还原。
⒌总结全文。
⒍布置作业。
至此,课堂教学过程结束。
八、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维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板书设计:
景象美十里长堤银光闪
温水布雾
雾凇成因奇雾笼万树
层层包裹
诱人赞春风梨花
《雾凇》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雾凇》。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描绘中展现了雾凇的美丽动人。
参与本课学习的是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城市,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对文中描绘的雾凇奇观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以下是本课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
三、情感目标: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科教学难点:了解雾凇形成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帮助孩子轻松的完成教学上的不解与疑惑,我选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1、多媒体运用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环节中,由学生先用书中的词语来描绘雾凇,接着观看雾凇的真实录像,调动了他们的视觉器官。接着,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么美的雾凇,有什么想说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播放学生回答的视频)并由此引出“奇观”一词,自然而然的让学生萌发了为何会产生如此奇观的疑问。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的时候,因为单纯的靠老师语言的讲解,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于表面,如何能让孩子真正的由内心萌发出对雾凇的赞美,让我觉得犯难,这个时候,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雾凇形成过程的录像并配上老师的范读,学生亲眼目睹了雾凇完整的形成过程,在优美音乐的映衬下,学生们的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自己想读一读的想法也愈加的强烈。而后让学生配着录像自己读一读,学生们就能很轻松的达到美读的境界,这比老师空讲,再怎么用语言渲染都要有效的多。(播放学生美读的教学片断)
二、演示性多媒体课件可以突出并简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1、解决重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过,通过计算机模拟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过计算机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分解复杂的事件和难懂的事实,能够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形成的两个条件,但是对于雾凇神秘的形成过程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点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里我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图片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巩固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以上是我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并简化教学重难点的过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三、向课外延伸扩大知识量。
1、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学生上台展示自己从网络上搜集的相关材料,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和“吉林雾凇”并称为“四大自然奇观”的另外三处美景。在学生领略了中国奇特的四大美景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网络或者书籍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2、学会积累网络资料,本校开办了师生博客,这样方便了同年级的学生互相交流资料,资源达到了共享,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把需要的各种信息自己收集齐全。下面是我的博客,里面搜集了很多图片和文字资料,方便学生上网学习,这样的课前预习,受到了班级学生的喜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雾凇》说课稿3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二、吃透两头说目标
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
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
(2)引导自主学习,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小旅行家的身份,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请教师长、查找资料等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互动说流程
教学拟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美”。
(1)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奇特而美丽的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想欣赏它的美丽吗?
(2)观赏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座听。
(3)课文是如何将这种美表现出来的?请认真朗读课文,然后交流。由于充分运用了直观教法和阅读期待,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会大为高涨,不但很快学会生字、新词,将课文读准、读通,而且能迅速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4)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5)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一教学过程是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并进入角色,产生疑问,产生迫切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奇”。
(1)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学应首先适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巧妙以“四人小小旅行团”的角色定位,引导进入问题情境,要求小组合作,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多渠道解决前面发现的两个问题。
(2)全班交流: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研读,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严寒季节;(2)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再解决第二个问题:这是雾凇形成的一般条件。可为何只有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奇观呢?学生通过查找地形图、气象资料以及反复研读课文等小组合作研究,可以明确:雾凇形成的时间是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这个时候的吉林是非常寒冷的;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流经市区时使江面弥漫阵阵雾气,这就让空气中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遇冷后便“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凝结,形成雾凇。
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3)在此基础上,变换角度,提高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小小旅行团真了不起,经过合作,把难题都解决了。现在,老师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同座之间一个扮小导游,一个扮小游客,互相问答。先同座练习,然后到讲台前表演。这样,有效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积极内化课文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将语文学习落到了实处。
第三步:个性表达赞“美”。
(1)过渡:小导游也当得不错,吉林雾凇会因为你们这些小导游更加闻名于世的,连老师都禁不住要亲自观赏一番了。
(2)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
(3)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读将人们对雾凇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4)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什么?假如你是小音乐家,你会唱些什么?……这一环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在赞美中升华感情。
第四步:引导课外探“奇”。
抓住学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趁热打铁,以课堂为支点,自然向课外拓展延伸: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小论文、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探究成果,表现景观独特的美。如此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必然会在综合性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雾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e。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雾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安排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小组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过程
1.自学成果分享,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色泽、姿态美。
这两个自然段直接从“色泽”和“姿态”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在教学时,让学生说说雾凇美在哪里?结合文中的词句谈感受,通过找词找句,品词品句,读词读句的.方式,学生感受到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十里长堤”等关键词读好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雾凇颜色、光泽的美。
再通过一组雾凇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雾凇奇景,激发学生对雾凇姿态无限的想象,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感受“千姿百态”和“琼枝玉树”这两个美词背后的画面和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融会到赞叹的朗读指导中,对雾凇的“姿态多”这一节的美读换了一种引导的方式,学生也读得兴致昂然。
在学生的情感激起第一次高潮的时候再引领学生尽情地诵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当堂背诵的方式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采用的,让课堂上背诵得热气腾腾,感觉很是不错。②学生比较激动地赏读了雾凇的色泽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就要学生沉下心来,静思默想,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雾凇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围绕句子,提出疑问:“饱和的水汽”说明水汽怎样?“过于饱和的水汽”呢?“遇冷凝结”中的“冷”是一般的冷吗?学生交流中激起了对探究雾凇形成的兴趣。然后我再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哪来的呢?从文章的哪些字里行间能感受这水汽的确是过于饱和的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第二自然段,读读圈圈画画,课堂安静了,学生思考才会静得下心。
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由学生先谈自己的感觉,再去读文,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最初、逐渐、最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雾凇遇冷凝结的神奇变化过程,由词带句读,句带段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形成的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最后整体朗读回顾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过程,到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难点的引导过程。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又感受到了朗读带来的乐趣。
3、争当小导游,巩固所学知识。
争当“小导游”向“中外游客”介绍吉林雾凇的景色,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要求包括景色描绘、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三个方面,并注意与“游客”的交流。
4、课外作业:小练笔:
已值冬季,有意识地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及融化的过程,仿照本课作一次小练笔。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维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板书设计:
景象美 十里长堤银光闪
温水布雾
雾凇 成因奇 雾笼万树
层层包裹
诱人赞 春风梨花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得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视学情现场生成,总之,我将以学生为本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好本课的教学活动。
《雾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雾凇》一文,作者以优美形象、正确精炼的语言,刻画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独特壮美,科学简便地形容了雾凇形成的缘故原由和颠末,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凭据新课标理念,联合我班学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了以下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
学会本课9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能联合详细语境明白词语。明白氛围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知识。
2.本领目的:
通过寓目电视录象,阅读课文,能分析归纳综合出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颠末,造就和进步学生的视察分析本领,造就学生的阅读归纳综合本领。接洽课文内容进步学生的想象本领。
3.情绪目的:
通过语言笔墨感悟吉林雾凇的独特优美,引发学生喜好雾凇、热爱大自然的头脑情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目标1、2两点,通过观看录象,阅读课文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则是教学难点,特别是能准确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诗的含义。我将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直观的感知雾凇的壮观。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
下面是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课时,我复习引入: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美美地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刚刚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整节课中我就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快速默读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导入本节的教学。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那过于饱和的水气,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我利用视频和朗读让学生理解,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
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缓慢的,也是美丽而奇特的。
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在处理最后一句的朗读中,我又采用了多元解读的方法,考虑到作者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银松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样的,是喜悦,是惊喜,是赞美,我就让学生大胆地通过朗读把自己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我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雾凇的形成的。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让人陶醉。
观赏完后,我又说:“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组里介绍一下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到达热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致,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惊叹呢?这样自然引出“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以这一独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川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异景的隽誉,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让我们把对雾凇的称赞和喜好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吧。”让学生的了解与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提拔。
《雾凇》说课稿7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的陶冶思想情操。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优美的佳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雾凇》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其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能在朗读解读中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并为之赞叹、陶醉。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景观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观,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学程序。
教学拟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雾凇。
1、观赏课件,说感受。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第二步:朗读探究析雾凇。
1、全班交流:
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研读,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
2、那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一奇观呢?交流:(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要清楚地说出吉林雾凇出现奇观的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水从水电站流出,温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过于饱和”的水蒸气;二是夜幕降临后,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
3、讨论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轻柔。
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词的分析,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解决了课文难点。
第三步:个性表达赞雾凇。
1、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图像与音乐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
3、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自然段)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雾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
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
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
e、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雾凇》说课稿9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1.课文简析
《雾凇》一文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课文描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及雾凇的的形成的过程,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的是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3.教学目标。
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几个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相关的视频了解吉林雾凇的美丽景象。
(3)、能在朗读解读中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4)、感受雾凇的奇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感情。
4、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一篇课文的学习,深入充分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
五、教学程序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推广,在教学的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给自己的学生设计了前置性的作业,前提是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充分地阅读(思考:雾凇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这样的景象奇观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除了这一奇观,中国还有哪三大奇观?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赞美一下这种景象,放手让学生充分去,搜集关于雾凇的资料,对雾凇先有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观看图片
1自然导入新课并出示图片
(雾凇的图片)
图片自然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享受的情景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学生采用小组自主分工的形势进行充分读文,并上台为大家展示读文效果和小组分工情况。
3、引读课文第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学生展示朗读。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
1、全班交流:
出示重点句子(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学生进行研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总结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
2、那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一奇观呢?交流:(要求学生用直线画出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重点说出吉林雾凇出现奇观的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水从水电站流出,温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过于饱和”的水蒸气;二是夜幕降临后,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
3、结合自己的资料讨论雾凇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1)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2)雾气是从哪里来的?(3)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4)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5)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词的分析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在读与感悟中解决课文难点。
(三)、发散思维,展示自我
1、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
视频中既有对知识的总结,有具有美丽的画面,这样学生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
3、发散思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什么?假如你是小音乐家,你会唱些什么?)这一环节采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升华自己的情感。
4、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四篇:雾凇说课稿
《雾凇》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1、说教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2、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3、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成因以及奇异景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有感情读,重点读,联想读等,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3)图文结合法。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雾凇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设计过程:
(一)由景入文,感受雾凇的美丽
1、播放雾凇图片,自然地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享受的情景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由指导读好描写雾凇的词语“洁白晶莹”和“银光闪烁”,再到指导读好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雾凇的语句。让学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导入本节的教学。
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第二个自然段。读完后,先让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有关句子,总结出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饱和的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中“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然后,进行迁移写话,用“最初,逐渐,最后”进行写话。老师提供一些场景,比如:果实的成长、做菜的过程、植物的生长、下雨或下雪等自然景观等等,让孩子模仿文本进行创作,把教材用透。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含义。文中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我就以此训练学生想象和写话。让学生把对雾凇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让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2、中国有四大自然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展示资料,拓展阅读。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重点和难点,我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全文,帮学生理清思路的角度来设计板书,如下
23、雾凇 奇观
水汽 ———遇冷———凝结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得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视学情现场生成,总之,我将以学生为本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好本课的教学活动。篇二:雾凇说课稿(1)《雾凇》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四、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
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成因以及奇异景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重点难点
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了解雾凇形成过程。
2、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帮助孩子轻松的完成教学上的不解与疑惑,我选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一篇课文的学习,深入充分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七、教具与教学媒体使用
1、解决重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过,通过计算机模拟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过计算机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分解复杂的事件和难懂的事实,能够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
点就是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形成的两个条件,但是对于雾凇神秘的形成过程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点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里我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图片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巩固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以上是我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并简化教学重难点的过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八、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准备用二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奇观。最后,教师布置学生查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准备。下面我就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看图片,感受雾凇的美丽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配合相关的图片,这时学生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
1、过于饱和的水气
2、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再引导学生从“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体会吉林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要词句进行品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中“每当 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含义。文中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我就以此训练学生想象和写作。“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写出来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我的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接下来出示多媒体,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问学生,雾凇发生在冬季,为什么说有春风呢?让学生知道在这里作者是把雾凇比了梨花。最后,引读课文第篇三:雾凇说课稿 《雾凇》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雾凇》。
一、说教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成因以及奇异景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五、教法学法
(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有感情读,重点读,联想读等,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3)图文结合法。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雾凇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
学习兴趣。
六、教学准备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七、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准备用二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奇观。最后,教师布置学生查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准备。下面我就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看图片,感受雾凇的美丽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配合相关的图片,这时学生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
1、过于饱和的水气
2、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
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再引导学生从“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体会吉林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要词句进行品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中“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
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含义。文中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我就以此训练学生想象和写作。“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写出来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我的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接下来出示多媒体,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问学生,雾凇发生在冬季,为什么说有春风呢?让学生知道在这里作者是把雾凇比了梨花。最后,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把对雾凇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让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2、中国有四大自然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展示资料,拓展阅读。
3、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泉城》、《九寨沟》等,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篇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课《雾凇》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课《雾凇》说课稿
木闸万成小学汪学开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十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淞奇观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突破方法:在课件的帮助下,将图文结合,找出重点词句,反复朗读,认识吉林雾淞的美丽与奇特;质疑讨论,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以问题导读导思法、练习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准备:ppt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首先复习《九九歌》,并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九九歌》,引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万木凋零,但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看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观看雾凇景观的插图、课件,并让学生谈感受、提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插图、课件,让学生感知雾凇的奇特美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并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
第三个环节,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设计意图:应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并说说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生字 词是阅读障碍,必须扫清,所以,这一环节,安排了给生字词正音,并理解新词。
第四个环节,指导识字写字。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教师通过范写,让学生了解生字的结构,体会到汉字的形体美。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基本功;给生字组词,可以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
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导入,让学生知道吉林雾凇是全国四大奇观之一。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齐读本段,仔细观察插图、课件,结合课文,说说吉林雾凇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插图、课件,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吉林雾凇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景象,并能结合课文说一说它的特点,把自己对吉林雾凇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接着,精读第二自然段。
围绕“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我让学生细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词或句子,自学后交流讨论,并相机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吉林雾凇形成原因及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多读多想、并结合课件,同学之间讨论交流,谈
感受来真正弄懂。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
第四环节,精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朗读该段,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结合插图、课件、讨论,进一步体会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第五环节、指导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第六环节、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雾凇的奇丽,欣赏中国四大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写景能力,巩固新知。篇五:雾凇说课稿
《雾凇》说课稿
河西中心小学:余杨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描绘中展现了雾凇的美丽动人。
我认真钻研教材,吸透教材,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②直观演示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③“比较”的教学及学习方法。(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么美的景是怎样形成的呢?)③引伸到景美与人美的交融境界,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 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下面是我设计的四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和吉林正好具备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到第二课时,我就以这两个内容的复习引入:上一节我们已知道了雾凇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下条件,给同学说一说 ;而吉林又正好具备了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再给同学说一说。通过课件展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还没观赏到雾凇的奇观,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学到这里,你现在最想最想什么?我鼓励学生: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出来。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有的可能会说,我想到吉林去参观;有的可能会说,我很想去看雾凇的美景。这时我就会表扬学生:噢!你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掌声鼓励他们,得到了肯定,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整节课中我都要把握住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是一堂好课的基础。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我打开课件展示:(在观赏时要求同学们边赏边想想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
观赏图片后,给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觉得雾凇很美。我就引导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导入本节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第二个自然段。读完后,先让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有关句子,再让学生自己找找句子中的动词,在文中划一划。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动词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这样学生对雾凇的形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又能掌握了一些词汇。我紧接着出示重点句子: 问学生:这些句子里,哪些词也用得很准确呢?学生找到(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我进一步追问:那这些词好在哪里呢?然后我就引导学生把带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的句子,和不带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句子对比读一读。放手
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生懂得了“渐渐地(写出了)慢慢地(写出了)轻轻地(写出了)我再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我又引导学生,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词语的呢?学生总结出:“比较法”。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如果仅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他们学会探究、掌握,正是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会更加深刻地感觉它。
三、知识内化,技能生成。
我又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做演示:看老师演示,说一句话,要用上“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语中的一个。(我是这样演示的:我轻轻地但很快地走路,我慢慢地写了一个“我”字,我拍手声由大渐渐变小。)在这里,走路的演示,我预设了学生会用“慢慢地”,所以在演示时,我必须走得快而轻。才能突出“轻轻地”这个词语。到这一个环节更拉近了我与学生的感情,学生无拘无束地与教师进行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感共鸣。好像我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学生在不经意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我再步步紧追,再出一道练习题进行巩固提高:选词填空: 课堂中有动有静,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学习中,把知识内化了。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我贯穿了两个教学理念:①“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对“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的理解,从“读 划 议 品 练 用” 台阶式的帮扶学习,给学生减轻了负担,掌握了学习方法,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实施学生、文本、教师的教学对话中,我依靠文本但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在理解“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学习方法。为体现这两个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情感主线。
四、情感升华,延伸深化。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还想再观赏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雾凇美在哪儿呢?课文中哪些词写出了雾凇的美?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令人陶醉。
观赏完后,让学生找找雾凇美的词语。我再请学生把这些词写到黑板上,“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老师进一步追问,那吉林雾凇有哪些姿态呢?老师再出示,引导学生分的说有的像什么,最后,再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说一句话,这样学生对“千姿百态”的理解更深了。说完了写到作业本。老师把几个学生的习作输入到电脑展示出来,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人们都有什么表现?对,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也请学生自己赞叹一下。让学生一吐为快。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今天,你们的表现也不错,我好象看到了教室里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希望这些花将来把我们祖国装扮得象吉林雾凇那样美丽动人。在由景引申到人的情感中结束了这节课。
第五篇:雾凇说课稿
《雾凇》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1、说教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2、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3、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成因以及奇异景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有感情读,重点读,联想读等,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
(3)图文结合法。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雾凇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设计过程:
(一)由景入文,感受雾凇的美丽
1、播放雾凇图片,自然地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享受的情景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由指导读好描写雾凇的词语“洁白晶莹”和“银光闪烁”,再到指导读好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雾凇的语句。让学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导入本节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第二个自然段。读完后,先让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有关句子,总结出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饱和的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中“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然后,进行迁移写话,用“最初,逐渐,最后”进行写话。老师提供一些场景,比如:果实的成长、做菜的过程、植物的生长、下雨或下雪等自然景观等等,让孩子模仿文本进行创作,把教材用透。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含义。文中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我就以此训练学生想象和写话。让学生把对雾凇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让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2、中国有四大自然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展示资料,拓展阅读。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重点和难点,我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全文,帮学生理清思路的角度来设计板书,如下
23、雾凇
奇观
水汽 ———遇冷———凝结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得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视学情现场生成,总之,我将以学生为本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好本课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