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壤学教案
绪论
主要教学目标
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对土壤特征的了解,能正确认识肥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和土壤学的概念 第二节 土壤肥力 第三节 土壤的特征
第四节 土壤在农林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第五节 学习土壤学的目的
讲解内容
第一节 土壤和土壤学的概念
一、“土”与“壤”的区别
1、古代对“土”字和“壤”字的解释 “土”:
汉代郑玄“万物自生焉则曰土” 许慎《说文解字》“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
就是说有土就有植物生长,有植物生长的地方叫做土。“壤”:
许慎“壤,柔土也,无块曰壤” 即壤是柔软而疏松的土,没有大块。郑玄:“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曰壤”
树艺:是指栽培植物
也就是说 土经过人们耕作后,就变成了壤。
2、对字型的看法
“土”字中的“二”象地之上,地之中,上一横代表表土,下一横代表底土,“|”是植物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另外也表示植物从土中生长出来,直立向上的形态。
“壤”是土字的右边加一个“襄”(Xiang),意思是“助”,助的意思是人工培育。
所以壤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土变成壤由外力协助完成。
3、“土”与“壤”可相互转化
土壤作为一个词是在汉代以后出现的,主要凡指各种泥土。对“土”和“壤”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土壤一词在古代并无科学解释。只有到了近代,人们把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时,才赋予了科学的含义。
二、土壤的概念
1、土壤的概念
出发点不同,定义也不同。
岩石风化的地质学观点认为:土壤是破碎了的陈旧的岩石。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土壤=岩石+外界环境(风吹,日晒,雨打等)。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土壤是陆地植物生长的自然介质。
从物质——能量的角度来认识土壤,认为土壤能生长植物,是土壤内在物质和能量通过植物转化的外在表现,凡是具有这种物质和能量生物转化形式的地表物质,就称为土壤。
在农林方面应用较多的,是从生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这个概念强调:土壤的基本形态是陆地表面的疏松层;以能否生产植物收获物作为土壤标志性的重要特征。
那么道路、楼顶、水泥地面能否称之为土壤?
2、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是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供给森林植物生活物质的基质。相对草原植被、荒漠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而言的,他的三个特有的成土因素:森林凋落物,林木根系,依赖现有森林生存的特有生物。使得森林土壤有农业土壤、草原土壤有区别。
3、林业土壤
林业土壤:相对农业土壤而言,是营林范围内的土壤所涉及的土壤。包括有林地区和无林地区的土壤。
4、园林土壤:根据利用情况,园林栽培土壤可分为三种类型:
城市绿地土壤: 生长园林植物绿化地块的土壤,如:公园,苗圃,街道绿地,行道树及一些专业绿地(居民小区等)。特点是自然土壤层次紊乱,外来侵入体多,物理性状差,人为践踏,有机质缺乏,市政管道设施多。
温室土壤: 玻璃和塑料大棚土壤。由于温度高,蒸发量大,容易造成表层土壤盐分聚集,常采取除去表层土壤的办法,或进行洗盐,深耕,调整施肥等。
盆栽土壤 花卉盆栽或盆景栽培时用土壤,由于根系生长受到限制,要求水肥气热。
三、土地的概念
1、概念: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用数学表示为:L(土地)=[C(气候)+G(基础地质)+T(地形)+H(水文)+S(土壤)+V(植被)+M(人类的经济活动)]
2、层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可分为三个表层: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它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影响它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从立体空间来看,土地上层可到达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层可到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
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土地与土地资源同等看待。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
四、土壤学的概念
1、概念:
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性状、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科学,并且也是研究土壤调查、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2:任务:
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土壤肥力发生演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因土制宜地采取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为培育高产、稳产土壤以及改良低产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是研究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属性,了解各种属性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各种人为生产措施的关系,采取各种具体措施,为各种植物创造一个丰产优质的土壤条件,最终使有限的土壤资源永远成为人类用之不竭的生产资料和财富。
第二节 土壤肥力
一、土壤肥力
植物能够在土壤上生长,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壤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质的属性。有关土壤肥力的概念也很多。
一些西方土壤学者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供给养料的能力。
1、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出的: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的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营养条件:土壤水分和养分
环境条件:土壤温度、空气、水分
土壤水既是营养条件,又是环境条件。为什么?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土壤肥力决定于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是某些孤立的因素。1883年Hellriegel利用沙耕土所进行的大麦生长和土壤含水量关系的试验说明,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每单位水量所产的干物质逐渐降低,超过适量以后产量便急剧下降。这适宜于任何单因子的试验。而BoЛЬНЬ在研究水分问题上重复了Hellriegel的试验。但在结合了肥料、光照等因素,得出的结论是:在水分、肥料和光照的配合下,作物的产量是逐步上升的。因此土壤肥力高低不是某一孤立因素决定的,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对肥力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概念上,缺少具体的科学数据加以深入的论证。
2、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出发,认为:
土壤肥力是土壤内在的、可被植物利用和转化的物质和能量。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内在物质和能量的存在状况以及被植物利用和转化的程度。
二、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土壤肥沃或不肥沃是相对的,因为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在林业生产中,就应当根据林木对土壤的生态要求,把他们种在适宜的土壤上,即林业上的“适地适树”。
三、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指标
采用植物的干物质重;
采用上层林木的平均树高;
采用土壤肥力因子。
采用经济林木的平均产量。第三节 土壤的特征
一、土壤是在五种因素下形成的。
岩石、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生物在土壤形成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地球上出现生物,尤其是出现绿色植物后,土壤的形成才具备了产生的条件。
在地质历史上所产生的土壤,至今还在陆地表面存在,这部分土壤常称为古土壤或风化壳。现在一般常见的、广泛分布的土壤,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二、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
固体由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组成,其中土壤矿物质约占土壤固相体积的45%~50%。
液体:包括土壤水分以及溶解于水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气相:包括各种气体。气体和液体存在于固体颗粒间的孔隙中。孔隙的体积约占整个体积的50%~55%。
三、土壤是一个多分散系统
土壤中包含着固体土粒、土壤溶液和土壤溶液,三者组成一个复杂的“多元分散系”。一般情况下,土粒是分散相,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是分散介质。在土粒中有很多个大小很不相同的颗粒。大颗粒,为几毫米、几厘米甚至几十厘米。小颗粒用微米表示。如胶体颗粒均小于0.001mm。这个地方的颗粒是指经过物理分散或化学分散后所得到的颗粒,与我们日常见到的土块不同。
四、土壤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就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在相同的体积内,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土壤中有大量的粘土矿物,它们的比表面积很大,如1g高岭石的比表面积为30平方米,1g蒙脱石的比表面积为800平方米。在一般情况下,一公顷土壤深25厘米厚的表层土壤内,比表面积可达一万平方公里。
五、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土壤中有生物,如林木的根系、动物、微生物。他们与生态环境因子如光、温度、水分、养分等相互作用,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与土壤母质的区别就在于土壤中有生物存在和活动。
六、土壤的空间位置
土壤在地壳上位于岩石圈的最表层,但土壤并不属于岩石圈,是独立的自然体,自成一圈即土壤圈。实际上土壤圈位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的交界范围内。
七、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土壤内部以及土壤与外界环境因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如营养元素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获取营养物质,经过生长发育构成植物体;随着植物的凋谢和死亡,植物残体归还到土壤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能被植物重新利用的营养元素。
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是土壤与大气进行不断转换的过程。
八、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在森林土壤中,表层有腐殖质聚积,用A表示。A层中的物质随渗透水下移,在土层中部沉淀聚积起来,形成淀积层,用B表示。B层下部为风化的母质层或岩石风化层,用C表示。第四节 土壤在农林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一、土壤是农林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农林生产的植物产品,是供给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最根本的源泉。世界上一切陆生植物均以土壤为生产基地。植物生产必须依靠土壤供给各种矿物质。土壤生产出的各种物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也是养殖业的物质基础。
二、土壤耕作是农林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农林生产根据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可划分为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这些环节都和土壤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个环节就是种植业。主要生产各种木本和草本植物。但人类利用的各种产品只是一小部分。
第二个环节就是养殖业或称动物生产。就是将第一环节中人类不能利用的产品作为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另外一部分动植物残体和粪肥通过土壤耕作归还到土壤中。
第三环节就是土壤微生物把各种动植物残体分解,结合化肥的施用,补充土壤养分,使农业生产延续不断。
可以说,植物是牲畜的粮食,植物和动物是人类的粮食,人畜的排泄物又成为植物的粮食。营养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土壤耕作这个环节才能持续不断。
三、土壤是林业生产的基础
促使林木种子丰产和培育壮苗,必须采用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等各项措施。在造林生产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掌握土壤的宜林性质,作到适地适树。要使苗木造林后快速生产,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需用各种人为措施。第五节 学习土壤学的目的
一、土壤学的地位
土壤学是林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特点
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需要记忆的基本知识较多,但难度并不很大。只要努力学习,学好土壤学是比较容易的。
三、学习土壤学的目的
主要解决林业生产中有关土壤利用、和改良的问题。
应用土壤学知识去解决造林工作中的土壤问题,是一个重要任务。
四、应达到的要求
鉴别主要的岩石种类; 识别土壤母质的类型; 独立进行土壤调查;
系统分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掌握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和基本性质以及利用和改良; 掌握林木施肥的基本理论和肥料的施用方法; 掌握土壤常规分析方法。
重点内容: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土壤的特征。难点内容:土壤肥力概念的理解;土壤与土地的区别。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3、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4、森林土壤;
5、林业土壤
二、土壤与土地有什么区别?
三、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土壤的肥力?
四、土壤具有哪些特征?
第二篇: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
一、实验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
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
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
(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
(1)采取混合样品
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采样方法
采样点确定后,刮去2~3mm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左右。
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
1.对角线布点法
2.棋盘式布点法 3.蛇形布点法
(3)采样时间 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后进行采样。
(4)装袋与填写标签 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同时将此内容登记在专门的记载本上备查。
2.研究土壤形成发育
在野外先确定区域地形及具体剖面位置,在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在样品袋内写明野外条件:如地形、位置、利用情况、研究目的等。
采样时应分层取样,不得混合,各层采样深度与每个层段深度不一致,采样只选择其中最典型的部分,一般取0-10cm,不取过渡层,过渡层只作野外研究,不作化学分析。采样由下到上,这样可避免采取上层土样时,土块落下干扰下层。每个样品(每层)需采1 kg。特别注意采样深度记载按实际采样深度记,如: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是0—30 cm,采样部位实际上是5—15cm,记载以后者为准。
研究土壤发育剖面样品,不能在同一类型土壤与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土壤上采取土样进行混合,只能每个剖面样品独立单独采取,独立分析,以免使土壤的差异在混合的过程中遇到掩盖。
3.研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即作物营养诊断。每采一个植株样品,同时取该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更好地反应土壤与作物的关系,应在采样后马上分析,不宜久置,大面积采样,应当由多点样品(约l kg)混合,用四分法取得均匀样品约100g左右,小区取样,最后取50g左右。
4.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取样
大面积毒质危害应多点采样混合,应取根附近的土壤;局部毒质危害,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进行土壤与植株样品同时采取。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1.风干剔杂
除速效养分、还原物质的测定需用新鲜样品外,其余均采用风干土样,以抑制微生物活动和化学变化,便于长期保存。
风干土样的处理方法:将新鲜土样铺平放在木板上或光滑的厚纸上,厚约2~3cm,放置在阴凉、通气、清洁的室内风干。严禁暴晒或受到酸、碱气体等物质的污染,应随时翻动,捏碎大土块,剔除根茎叶、虫体、新生物、侵入体等,经过5~7d后可达风干要求。
2.磨细过筛
将风干后的土样平铺在木板上,用木棒碾碎,边磨边筛,直到全部通过1mm(18目)为止。石砾和石块切勿弄碎,必须筛去,少量可弃去,多量时,应称其质量,计算其百分含量。过筛后土样经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供pH、速效养分等测定,另一份继续仔细挑弃残存的植物根等有机体,然后磨细至全部通过0.25nm(60目)筛孔,又按四分法取出50g左右供有机质、全氮测定之用。
3.装瓶贮存
过筛后的两份土样分别混合后,分别装入具有磨口塞的广口瓶中,内外各附标签一张,标签上写明土壤样品编号、采集地点、土壤名称、深度、筛孔号、采集人及日期等。在保存期间应避免日光、高温、潮湿及酸碱气体的影响和污染,有效期一年。
四、数据处理
根据土样处理结果,计算土壤砾石百分率。
砾石含量(%)=砾石重量100%
土壤总重量
五、思考题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在土壤分析工作中有什么意义?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实验二 土壤水分及pH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酸碱度使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它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转化和有效性,从而影响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发育。土壤酸碱性与很多项目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有密切关系,因此,测定土壤pH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验明确测定土壤酸性的意义和原理,初步掌握测定方法,掌握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水分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烘干法原理
在105℃的温度下吸湿水蒸发,而结构水不会破坏,土壤有机质也不被分解。因此,将土壤样品置于105±2℃下烘至恒重,根据其烘干前后质量之差,就可以计算出土壤水分含量的百分数。
2.酒精燃烧法原理
利用酒精在土样中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使土壤水分蒸发干燥,通过燃烧前后的质量之差,计算出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数。酒精燃烧在火焰熄灭前几秒钟,即火焰下降时,土温才迅速上升到180~200℃。然后温度很快降至85~90℃,再缓慢冷却。由于高温阶段时间短,样品中有机质及盐类损失很少。故此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pH测定原理 用水浸液或盐浸液提取土壤洪水溶性或待换性氢离子,再用指示电极(玻璃电极)和另一参比电极(甘汞电极)测定该浸出液的电位差。由于参比电极的电位是固定,因而电位差的大小取决于试液中的氢离子活度。在酸度剂上可直接读出pH。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分析天平(感量0.001g)、烘箱、干燥器、铝盒、量筒、无水酒精、滴管、玻棒、酸度计、烧杯(50ml)、量筒(25ml)、天平(感量0.1g)、洗瓶、磁力搅拌器等。2.试剂配制
(1)pH4.01标准缓冲液 称取经105℃烘干2~3h苯二甲酸氢钾(分析纯)10.21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即为pH4.01,浓度0.05mol/L的苯二甲酸氢钾溶液。(2)pH6.87标准缓冲液 称取经120℃烘干的磷酸二氢钾(分析纯)3.39g和无水磷酸氢二钠(分析纯)3.53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
(3)pH9.18标准缓冲液 称3.80g硼砂(分析纯)溶于无二氧化碳的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ml,此溶液的pH容易变化,应注意保存。
(4)1mol/L氯化钾溶液 称取化学纯氯化钾74.6g,溶于400ml蒸馏水中,用10%氢氧化钾和盐酸调节pH至6.0左右,定容至1000ml。
四、实验步骤
(一)烘干法操作步骤
(1)取有盖的铝盒,洗净,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W1),并注意贴好标签,以防弄错。
(2)用角匙取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4~5g(精确至0.001g),铺在铝盒中(或称样皿中)进行称重(W2)
(3)将铝盒盖打开,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烘8h左右。
(4)盖上铝盒盖子,放入干燥器中20~30min,使其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5)打开铝盒盖子,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再烘2h,冷却,称重至恒重(W3)。
(二)酒精燃烧法操作步骤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称取土样5g左右(精确度0.01g),放入已知质量的铝盒中。向铝盒中滴加酒精,浸没土面为止,振摇使土样均匀分布于铝盒中。将铝盒放在石棉铁丝网或木板上,点燃酒精,在即将燃烧完时用玻璃棒轻轻翻动土样,以助其燃烧。待火焰熄灭,样品冷却后,再滴加2ml酒精,进行第二次燃烧,再冷却,称重。一般情况下,要经过3~4次燃烧后,土样才达到恒重。
(三)pH测定操作步骤
1.土壤水浸提液pH测定 称取通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5.0g于50ml烧杯中,用量筒加入无二氧化碳蒸馏水25ml,在磁力搅拌器(或玻璃棒)剧烈搅拌1~2min,使土体充分分散。放置0.5h,待测。
仪器校正:把电极插入与土壤浸提液pH接近的缓冲液中,使标准溶液的pH值与仪器标度上的pH值一致。然后移出电极,用水冲洗、滤纸吸干后插入另一标准缓冲溶液中,检查仪器的读数。最后移出电极,用水冲洗、滤纸吸干后待用。
测定:把电极小心插入待测液中,并轻轻摇动,使溶液与电极密切接触,待读数稳定后,记录待测液的pH值。每个样品测完后,立即用水冲洗电极,并用滤纸将水吸干再测定下一个样品。每测定5~6个样品后用pH标准缓冲溶液重新校正仪器。
2.土壤的氯化钾盐渍提掖pH的测定 对于酸性土,当水浸提液的pH低于7时,用浸提液测定才有意义。测定方法除1mol/L氯化钾溶液代替无二氧化碳蒸馏水外,其余操作步骤与水浸提液相同。
五.数据处理
以烘干土为基数计算土壤水分得百分含量(W%)
土壤水分含量=
W3W1风干土重烘干土重100%=100%
烘干土重W2W1烘干土重W3W1=
风干土重W2W1水分系数(x)=风干土重换算成烘干土重为:
烘干土重=风干土重x=
风干土重
1土壤含水量烘干土重(%)六.思考题
土样烘干时,如果温度低于105℃或高于110℃,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实验三
土壤比重、容重及孔隙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容重的测定和计算方法;了解容量和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土壤容重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换算。
二、实验原理
土壤容重的测定常用环刀法。环刀是一种特制的圆形钢筒,筒的一端锋利,另一端套有环盖,便于压筒入土,筒的容积约100cm2测定时将环刀垂直压入土壤,切割自然状态的土体,并使其所切的土体尽量与环刀的体积相等,然后将土壤烘干称土重量,计算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量,以求土壤的容量。
三、实验仪器
天平、环刀、恒温干燥器、削土刀、小铁铲、铝盒、酒精、草纸、剪刀、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
1.检查环刀和环刀托是否配套,并记下环刀的编号,称重(准确至0.1g),同时,将事先洗净、烘干的铝盒称重、贴上标签;带上环刀、铝盒、削土刀、小铁铲到田间取样。
2.在田间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将环刀托套安在环刀无刃口的一端,把环刀垂直压入土中,至环刀全部充满土为止(注意保持土样的自然状态)。
3.用铁铲将环刀周围的土壤挖去,在环刀下方切断,取出环刀,使环刀两端均留有多余的土壤。
4.擦去环刀周围的土,并用小刀细心的沿环刀边缘削去两端多余的土壤,使土壤与环刀容积相同,盖上环刀盖,立即称重
5.在田间进行环刀取样的同时,再同曾采样处取20g左右的土样放入已知重量的铝盒中,用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或直接从称重后的环刀内取出20g土,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五、数据处理
1.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d,g/cm3)=(M-G)100
V(100W)
式中:M——环刀及湿土重(g);
G——环刀重(g);
V——环刀容积(cm3)W——土壤含水量(%);
此法测定应不少于三次重复,允许绝对误差<0.03g/ cm3,取算数平均值。2.土壤孔隙的计算
土壤容量土壤总孔隙度(P1)=(1-)×100%
土壤密度式中:土壤密度采用密度值2.65g/ cm3;
土壤毛管孔隙度(P2)%=土壤田间持水量(水量%)×土壤容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P3)%= P1-P2
六、思考题
1、土壤中大、小孔隙比例对土壤的水分、空气状况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不同质地的土壤,其容重和总孔度不同。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实验四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保肥性、保墒性、缓冲性、耕性、通气状况等因素。对培肥、改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原理,初步掌握测定有机质含量的方法既注意事项。能比较准确地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实验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用稍过量得标准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标准FeSO4滴定,由所消耗的硫酸亚铁量计算出有机碳量,从而推算出有机质的含量,其反应式如下:
2K2Cr2O7+3C+8H2SO4→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7H2SO4→K2SO4+ Cr2(SO4)3+3Fe2(SO4)3+8H2O 用Fe2+滴定剩余的K2Cr2O7时,以邻啡罗啉(C2H8N2)为指示剂,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变色过程如下:开始时溶液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此时指示剂在氧化条件下,呈淡蓝色,被重铬酸钾的橙色掩盖,滴定时溶液逐渐呈绿色(Cr3+),至接近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当Fe2+溶液过量半滴时,溶液则变成棕红色,表示颜色已到终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用具
硬质试管、油浴锅、铁丝笼、电炉、温度计、分析天平、酸式滴定管、移液管、漏斗,三角瓶、量筒、草纸、洗瓶、试管夹。
2.试剂配制
(1).0.1333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称取经过130℃烘烧3~4h的分析纯重铬酸钾39.216g,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冷却后架蒸馏水定容到1 L,摇匀备用。
(2).0.2mol/L硫酸亚铁或硫酸亚铁铵溶液 称取化学纯硫酸亚铁55.60g或硫酸亚铁铵78.43g,溶于蒸馏水中,加6mol/L H2SO41.5ml,用蒸馏水定容到1 L备用。
(3).硫酸亚铁溶液的标定 准确吸取3份0.1333mol/L K2Cr2O7标准溶液各5.0ml于250ml三角瓶中,各加5ml6mol/L H2SO4和15ml蒸馏水,加入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摇匀,然后用0.2mol/LFeSO4溶液滴定至棕红色为止,其浓度计算为:
c=
60.13335.0
V式中:c——表示硫酸亚铁溶液摩尔浓度(mol/L);
V——滴定用去硫酸亚铁的体积(mol);
6——6mol FeSO4与1mol K2Cr2O7完全反应的摩尔系数比值。
(4).邻啡罗啉指示剂
称取化学纯硫酸亚铁0.659g和分析纯邻啡罗啉1.485g溶于100ml蒸馏水中,贮于棕色瓶中。
(5).石蜡
(固体)或磷酸或植物油2.5kg。
(6).6mol/L硫酸溶液
在两体积水中加入一体积浓硫酸。(7).浓H2SO
4化学纯,密度1.84。
四、实验步骤
1.准确称取过60目筛的风干土样0.1000~0.5000g(程量多少依有机含量而定),放入清洁干燥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0.1333mol/L重铬酸钾溶液5.00ml,再用量筒加入浓硫酸5ml,小心摇匀。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2.将试管插入铁丝笼内,放入预先加热至185~190℃间的油浴锅中,此时温度控制在170~180℃之间,自试管内大量出现气泡时开始计时,保持溶液沸腾5 min,取出铁丝笼,待试管稍冷却后,用草纸擦拭干净试管外部油液,冷却。
3.经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洗入250ml的三角瓶中,使溶液的总体积达60~80 ml,加入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摇匀。
4.用标准的硫酸亚铁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色(或黄绿色)经绿色、灰绿色变到棕红色即为终点。
5.在滴定样品的同时,同时做两个空白试验。取其平均值,空白试验用石英砂或灼烧的土代替土样,其余操作相同。
五、数据处理
有机质=c(v0-v)0.0031.7241.1100%
风干样重水分系数式中:c——表示硫酸亚铁消耗摩尔浓度(mol/L); V0——空白试验消耗得硫酸亚铁溶液的体积(ml); V——滴定待测土样消耗的硫酸亚铁的体积(ml); 0.003——1/4mmol碳的克数;
1.724——由土壤有机碳换算成有机质的换算系数; 1.1——校正系数(用此法氧化率为90%)。
六、注意事项
1.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15%时,可称取0.1000g;2%—4%时可称取0.3000g;少于2%时的,称取0.5000g以上。
2.消煮时计时要准确,因为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有较大的影响。
3.对含氮化物多的土壤样品,应加入0.1mol/L左右的硫酸银,以消除氯化物的干扰。4.测定水稻土时,磨细样品风干十余天,使还原性物质充分氧化后,再测定。
5.烧煮完毕后,溶液的颜色为橙黄色或黄绿色。若是以绿色为主,说明重铬酸钾用量不足,在滴定时,消耗硫酸亚铁量小于空白1/3时,均应重做,没有氧化完全。
6.土壤样品中存留植物根、茎、叶等有机物时,必须用尖头镊子挑选干净。
7.油浴时,最好选用磷酸代替植物油,他易于洗涤,污染少,同时,也便于观察。
七、土壤有机质含量参考指标
土壤有机质含量(%)
丰缺程度
≤1.5
极低 1.5-2.5
低 2.5-3.5
中 3.5-5.0
高
>5
极高
八、思考题
1、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土壤有 质的原理是什么?
2、测定土壤有机质时,加入K2CrO7和 H2SO4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篇: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21、土水势: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无穷小量的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每单位数量的纯水所需作的功的数量。
22、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2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24、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恒温条件下,土壤脱湿曲线(由湿变干)与吸湿曲线(由干变湿)不重合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5、萎焉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焉时土壤含水量,称为萎焉系数或萎焉点。
26、土壤的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27、土壤的导热率:是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单位为J/
(cm.s.℃)。
2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30、可变电荷:数量和符号随介质pH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表面电荷。
3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32、土壤盐基饱和度:就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33、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4、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35、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36、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37、富铝化过程:指土体中二氧化硅淋失,而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的过程。
38、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溶液(如1mol/L
KCl或0.06mol/L
BaCl2)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H+
或Al3+大部分被交换出来,再以标准碱液滴定溶液中的H+,这样测得的酸度称为交换性酸度,以厘摩尔(+)/千克为单位。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
生物
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
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
电荷价、离子半径
和
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
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
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
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
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1.325g.cm3,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空隙比为
1:1,三相比为
固:液:气=50:26.5:23.5。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
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
总孔隙大
而且
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
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
硅氧烷
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
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
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
交换性酸
和
水解性酸,其中
交换性酸度
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
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
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
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
总碱度,固相指标
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
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
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
蒙脱,非胀缩型如
伊利石。
2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是
离子饱和度、互补离子
和
粘土矿物种类。
21、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有
茶树、映山红、铁芒箕、石松。
22、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是
土壤质地、PH、粘土矿物类型。
23、评价土壤质量的参数指标应符合的条件是
代表性、通用性、灵敏性
和经济性。
24、我国将土壤退化分为
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不包括以上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和
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25、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是
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土壤质地。
26、土体内物质的移动按机理可分为
溶迁作用、还原迁移、螯迁作用、悬迁作用、生物迁移。
27、水田土壤中的有效氮以
铵
态氮为主,而旱地土壤中的有效氮则以
硝
态氮为主。
28、土壤团粒形成的粘结团聚过程包括
凝聚作用、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有机物质的胶结及复合作用
和
有机-矿质复合体、蚯蚓和其它小动物的作用
等过程。
29、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30、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矿物态。
三、简答题
1、比较砂土和粘土的土壤肥力特性。
砂土
粘土
水
透水快,蓄水难
透水慢,蓄水力强
肥
养分缺乏,保肥力差,供肥快
养分丰富、保肥力强、供肥慢
气
透气性强
透气性差
热
温差大
温差小,属冷性土
耕性
易耕作,但耕作质量差
不易耕作
2、简述土壤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意义。
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②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③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④团粒结构土壤易于耕作;⑤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3、简述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①有机质组成与状态:物理状态,化学组成,C/N。
②土壤环境条件:湿度与通气状况,温度,酸碱度,重金属及盐分等。
4、比较1:1型和2:1型胀缩型粘土矿物的性质。
1:1型
2:1型
晶格构造
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
两层硅片和一层硅片
层间作用力
氢键
分子键
同晶替代
少
普遍
CEC
小
大
物理性质
胀缩性,吸湿能力,可塑性等
胀缩性,吸湿能力,可塑性等
5、简述土壤的酸碱缓冲体系主要有哪些?
①碳酸盐体系;②硅酸盐体系;③交换性阳离子;④铝体系;⑤有机酸体系。
6、简述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①盐基饱和度;②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③土壤水分含量;④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7、为什么我国南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通常低于北方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我国南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通常小于北方土壤的主要原因:
①
气候因素。南方高温高湿,矿物风化强烈,物质淋溶也强烈,大量盐基离子被淋失,盐基饱和度小。而北方相对低温低湿,盐基离子淋失较少,有时还相对富集,盐基饱和度大。
②粘土矿物类型。南方主要为1:1型及铁铝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而北方主要是2:1型胀缩型矿物。
③土壤酸碱度。南方土壤通常是酸性或强酸性,而北方土壤通常是碱性或石灰性。
8、什么是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规律。这是由于不同纬度热量状况不同引起植被不同并导致成土过程的差异。
9、简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①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主要影响土壤中变价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如高价铁、锰化合物(Fe3+、Mn4+)为难溶性,植物不易吸收。在还原条件下,高价铁、锰被还原成溶解度较高的低价化合物(Fe2+、Mn2+),对植物的有效性增加。②另外,氧化还原状况还影响养分的存在形态,进而影响它的有效性,如土壤Eh>480mV时,以硝态氨为主,适于旱作作物的吸收,当Eh<220mV时,则以铵态氮为主,适合水稻作物的吸收。
10、简述我国土壤酸碱度分布状况,造成这种土壤酸碱度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反应大多数在pH4.5~8.5的范围内,在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西北碱(南酸北碱)”的规律性,即由北向南,pH值逐渐减小。大致以长江(北纬33度)为界,长江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或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造成土壤酸碱度差异的原因是气候的因素,即南方高温高湿,而北方低温低湿。
11、比较土壤空气和大气的区别。
①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12、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①土壤通气性;②微生物活动;③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④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⑤土壤的pH。
13、比较不同粒级土粒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差异。
①矿物组成,颗粒越小,次生矿物越多;颗粒越大,原生矿物越多,如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
②化学组成,SiO2含量随颗粒由粗到细逐渐减少,Al2O3、Fe2O3和盐基含量则逐渐增加,SiO2/R2O3的比率随之降低。
14、简要说明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的分界线定在0.01mm的科学意义。
粒径大于0.01mm的粒级,一般无可塑性和胀缩性,但有一定的透水性,其吸湿水力、保肥力和粘结力等都很微弱,而小于0.01mm的土粒,则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和胀缩性,其吸湿水力、保肥力和粘结力等也都有明显的增加。
15、简述土壤容重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容重大小受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土壤松紧状况以及人工管理措施的影响。
应用:①计算土壤孔隙度;②计算耕作层土壤重量或工程土方量;③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④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量。
17、简要说明几种常用的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①质量含水量;②容积含水量;③相对含水量;④土壤水贮量。
18、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①直接和间接提供作物养分;②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良土壤物理性质;③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④有助于消除土壤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污染;⑤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
19、简述土壤阳离子专性吸附的意义。
①由于专性吸附对微量金属离子具有富集作用的特性,正日益成为地球化学领域或地球化学探矿等学科的重要内容。
②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对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对控制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调控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有重要作用。
20、简述影响土壤固磷作用的因素。
(1)土壤酸碱度
(2)土壤有机质
(3)土壤淹水
21、为什么土壤淹水后磷的有效度会提高?
土壤淹水后磷的有效性有明显提高,这是由于:
①酸性土壤pH上升促使铁、铝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减少了它们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pH有所下降,能增加磷酸钙的溶解度。
②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酸低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了磷的有效度。另外,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度。
22、简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酸碱度
(二)氧化还原电位
(三)有机质含量
(四)土壤质地
23、简述土壤圈的地位及其与其它圈层的关系。
地位:土壤圈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关系:①土壤圈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面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②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土壤,不仅是高等动植物乃至人类生存的基底,也是地下部分微生物的栖息场所。③土壤与水圈的关系,由于土壤的高度非均质性,影响降雨在地球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水圈的化学成分。④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从地球的圈层位置看,土壤位于岩圈和生物圈之间,属于风化壳的一部分。
24、简述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1)淋洗损失
(2)气体损失
①反硝化作用
②氨挥发
③其它形式
25、简述土面蒸发的过程。
①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的阶段
②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
③水汽扩散阶段
26、土壤中水稳性结构体数量是否一定越多越好?为什么?
不是。如果是水稳性团粒结构,则是越多越好,但如果是其它的结构体,如核状结构体,则越多结构性越差。
2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种质地的土壤滞后现象更为明显?
原因有:①瓶颈效应,土壤中的大孔隙与小孔隙相连接;②闭塞空气的影响;③土壤的胀缩作用。
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中,砂土的滞后现象更明显。
28、简述水田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特点及调节措施。
水田土壤可分为氧化层和还原层,在氧化层铵态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而硝态氮在还原层会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为N2O、N2等气体。
调节措施:将氮肥深施,采取合理的水分管理。
一、名词解释(2分/个、共12分)
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2、永久电荷—由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的电荷叫做永久电荷。
3、潜性酸—指土壤固相表面吸附态的致酸离子,是活性酸的后背和来源。
4、田间含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5、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O-P—
二、填空题(1分/个、总共42空)
1、盐基离子分为
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致酸离子有
;铝离子、氢离子。
2、土壤空隙分为:
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
3、五大成土因素:
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
4、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水层厚度、先对含水量。
5、水分类型分为:
毛管水、重力水、吸附水
.三、简答题(6分/个、共10个选6个做、共36分)
1、简述土壤空前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2、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的作用?
答:(1)养分较完全;
(2)促进养分有效化;
(3)高土壤保肥性;
(4)提高土壤缓冲性;
(5)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怎样解释“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的理论依据?
答案要点:水分在土壤四大肥力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水分来调节其它肥力因素:
(1)以水调肥:
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影响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进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2)以水调热:
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热容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灌排水分来协调土壤热容量,进而调节土壤温度。
(3)以水调气:
水气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水多则气少,水少则气多。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答: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1)小水库
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
天旱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蒸发损失。
(2)小肥料库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
(3)空气走廊
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利于空气流通。
5、简述白鳝泥被洗白的原因和黄泥成黄色的原因?
6、试述不同质地的土壤的肥力特征?
答:(1)砂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
⑤耕性
松散易耕。
(2)粘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
(3)壤质土类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7、为什么禾本科秸秆还田应配施速效化学氮肥?
答、豆科绿肥(三叶草等)
C/N小,施入土壤后能提供N素(N素有效化)。禾本科作物秸秆C/N大,直接还田易造成M与作物争夺N素,造成N素的生物固定。禾本科秸秆还田应配施化学N肥:一般亩施秸秆300-400kg,需要配施化学纯N3-4kg。
四、计算题(10分/个)
有关数据及不清楚了,主要是关于土壤三相比,土壤含水量的计算,土壤施肥量的计算。注意复习相关内容。
一、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分)
1、土壤孔隙:
2、岩浆岩:
3、膜状水:
4、土壤退化:
5、土壤导热率:
6、风化作用:
7、土壤:
8、土壤质量:
9、土壤胶体:
10、致酸离子:
得分
二、填空(10
分,每空
0.5
分)
1、由同晶代换引起的电荷叫()电荷。
2、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
()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3、土壤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4、土壤中的生物类型按大类可分为()、土壤()和土壤()三类。
5、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称为土壤的()。
6、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比叫()。
7、土壤空气和大气的交换过程有()和()。
8、写出
位中外著名的土壤学专家()(、)(、)(、)(、)。
9、土壤腐殖酸包括()酸和()酸。
10、土壤水总是从水势()处向水势()处运动。)。
得分
三、判断题(10
分,每小题
分)
1、(2、(3、(4、(5、(6、(7、(8、(9、(10、()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高岭石属
1:1
型粘土矿物。)土壤物理性质相对最好的土壤结构体类型为柱状结构体。)确定土壤酸碱性所依据的土壤酸度类型是潜在酸。)土壤淹水以后,土壤的Eh的变化方向是降低。)钾在土壤中可分有机态和无机态。)按带负电荷数量排序为水云母>蒙脱石>高岭石。)就整个胶体微粒而言是电中性的。)铁铝对土壤胶体的凝聚作用对土壤结构的形成是有利的。)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得分
四、简答题(40
分,每小题
分)
1、土壤质地的概念是什么?按国际制标准它可分为哪几大类型?
2、什么是土壤水分势能值,它包括哪些分势?
3、土壤水、气、热相互关系怎样?
4、土壤为什么具有缓冲作用?
5、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态势怎样?
6、影响
CEC
因素有哪些?
7、土壤孔隙按当量孔径可分为几类以及每类的具体指标?
8、在计算土壤含水量时为什么以烘干土重为基数?
得分
五、论述题(10
分)
论述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
得分
六、计算题(5
分)
某地耕层厚度
20cm,土壤容重为
1.2
g/cm,比重按一般常数计算,试计算每亩(667m)土壤重量和土壤总孔度?
得分
七、按土壤剖面示意图写出相应土类。
分,每小题
分)
以下可以删除
一.名词解释
1.土 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水、肥、气、热)
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形成的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肥力。
6.土
壤
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7.矿 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11.岩 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12.岩
浆
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
积
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4.变
质
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二.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四大因子?
答: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
答:
固体颗粒(38%)
固 相(50%)
土壤
有机物(12%)
气相(50%)
粒间空隙(50%)
液相(50%)
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提出矿质营养学说)。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3.土壤发生学派(提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四.岩石根据生成方式不同分为哪几类?
答: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五.岩浆岩的分类方式如何?(生成方式、化学成分)
答:按含二氧化硅的多少分为(1).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5%)。(2).中性盐(二氧化硅含量在52%——65%)。(3).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在45%——52%)。(4).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
由构造不同分为(1).块状构造(2).流纹构造(3).气孔构造(4).杏仁构造。
六.岩石矿物对土壤有何影响?
答:(1).影响土壤的质地;(2).影响土壤的酸碱性:(3).影响土壤中的化学组成。
七.分别举出常见的原生矿物以及次生矿物五六类.答:原生矿物:长石类、角闪石和辉石、云母类、石英、磷灰石、橄榄石;
次生矿物:方解石,高岭石,蛇纹石。
八.举出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及变质岩.答: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灰岩.一
.名词解释
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矿物,遇到了和它形成时截然不同的外界条件而遭到破坏,使其内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是指由物理作用(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摩擦力等物理因素)使岩石矿物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3.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也叫化学分解作用,主要是指岩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4.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岩石中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性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
5.水解作用——岩石矿物在水分、二氧化碳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的分解,使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并把养分释放出来的这种作用称为碳酸化作用。
6.定积母质——定积母质又称残积物,是指岩石矿物经过风化后残留在原地未经搬运的碎屑物质.
7.坡积物——山坡上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雨水或雪水的侵蚀冲刷,并在重力作用下,被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而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坡积物,多分布在山坡或山麓地带。
8.冲击母质——指风化碎屑受河流(经常性水流)侵蚀、搬运,在流速减缓时沉积于河床的沉积物。
10.黄土母质——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土层厚度可达数十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通体颗粒均匀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性状,含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核。
二.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作用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物理风化:1.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2.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3.风的作用4流水的作用.化学风化: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和碳酸化作用4.氧化作用5.溶解作用.生物风化:1.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2.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三.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最终结果如何?
答:物理风化: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化学风化:1.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2.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巨大。3.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生物风化: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素和有机质。
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1.气候条件.2.矿物岩石的物理特性:矿物颗粒大小、硬度、解理和胶结程度.3.矿物岩石的化学特性和结晶构造.五.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生态类型分别有哪些?
答: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
1.碎屑类型.2.钙化类型.3.硅铝化类型.4.富铝化类型.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1.硅质岩石风化物2.长石质岩石风化物.3.铁镁质岩石风化物.4.钙质岩石风化物.一
.名词解释
1.土壤的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2.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作用下形成的,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着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土因素的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分布由于受成土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地理规律性。这就是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3.土壤相对年龄——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4.土壤绝对年龄——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年表示。
5.粘化过程——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残积粘化过程多发生在温暖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而淀积粘化则多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
6.退化过程——退化过程是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7.熟化过程——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8.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指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复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该过程又称为假潜育化
9.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过程。在高山冻寒气候条件的成土作用主要以原始过程为主。原始成土过程也可以与岩石风化同时同步进行。
10.有机质积累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二.母质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和矿物质的来源。主要表现是:
1.母质的机械组成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
2.母质的化学成分对土壤形成、性质和肥力均有显著影响,是土壤中植物矿质元素(氮素除外)的最初来源。
三.气候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气候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水、热条件,是直接影响到成土过程的强度和方向的基本因素。它(水分和热量)对土壤形成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1.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和物质的淋溶过程。2.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3.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4.决定着养料物质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
四.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对土壤肥力特性和土壤类型,具有独特的创新作用。其影响及作用可归纳为:
1.创造了土壤氮素化合物,使母质或土壤中增添了氮素养料。
2.使母质中有限的矿质元素,发挥了无限的营养作用。
3.通过生物的吸收,把母质中分散状态的养料元素,变成了相对集中状态,使土壤的养料元素不断富集起来。
4.由于生物的选择吸收,原来存在于母质中的养料元素,通过生物小循环,更适合于植物生长需要,使土壤养分品质不断改善。
五.地形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1.影响大气作用中的水热条件,使之发生重新分配。如坡地接受的阳光不同于平地,阴坡又不同于阳坡;地面水及地下水在坡地的移动也不同于平地,从而引起土壤水分、养分、冲刷、沉积等一系列变化。
2.影响母质的搬运和堆积。如山地坡度大,母质易受冲刷、故土层较薄;平原水流平缓、母质容易淤积、所以土层厚度较大;而洪积扇的一般规律则是顶端(即靠山口处)的母质较粗大、甚至有大砾石;末端(即与平原相接处)的母质较细,有时开始有分选。顶端坡度大、末端坡度小,以及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质粗细不同,亦会造成土壤肥力上的差异。
一.名词解释:
1.侵入体——位于土体之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而是外界加入到土体中的物 体.(如:砖块,瓦片等.)
2.新生体——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外形和界限.(如:石灰结核,石灰假菌丝体,铁锰斑点,锈纹锈斑,铁锰胶膜等.)
3.诊断层——以土壤分类为目,并能定量说明的土层。
4.发生层——凡是发育完善未经翻动的土壤剖面,常可划分出性质上有明显差异的许多层次,这些层次是土壤发育的结果.
5.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构造就是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6.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8.钙积与脱钙过程——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易溶性盐类被水淋洗,钙、镁部分淋失,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钙(或镁)饱和,土壤表层残存的钙离子与植物残体分解时产生的碳酸盐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在雨季向下移动在剖面中部或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与钙积过程相反,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碳酸钙将转变为重碳酸钙从土体中淋失,称为脱钙过程。
二.研究土壤剖面的意义
答:他不仅能够反映土壤的特征,而且还可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和肥力特征;为鉴别土壤类型,确定土壤名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说明下列符号的土壤学含义:
答:Bk为钙积层
Bt为粘化层
Bca
钙积层
C母质层
D母岩层
G潜育层
W潴育层
T泥炭层;
Cc表示在母质层中有碳酸盐的聚积层;
Cs表示在母质层中有硫酸盐的聚积层。
A—D
原始土壤类型;A—C
幼年土壤类型;A—B—C
发育完善的土壤类型。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体形细微构造简单的一类生物体.2.自养型细菌——不依靠分解氧化有机质取得碳和能量,而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吸收无机含氮化合物和各种矿物质作为养分,利用光能或通过氧化无机物质获得能量,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属于这一类土壤细菌的有: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硫磺细菌.3.异养型细菌——它们只能利用有机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4.菌根菌——许多真菌还能发育在高等植物根部表面,或者深入植物根部组织内部,与植物发生共生的关系,这些真菌统称为菌根菌.5.菌根——有菌根菌生长的植物根称为菌根.6.灰分物质——植物残体燃烧后所遗留下的灰烬称为灰分物质。灰分中主要为钙、镁、钾、钠,磷、硅、硫、铁、铝、锰等,此外还含有碘、锌、硼、氟等元素.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各种动、植物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水分.温度.土壤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8.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化合物,最后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9.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积累保蓄养分的过程。
10.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1-4℅).11.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这种从氨基酸中进行脱氨的作用叫做氨化作用.12.硝化过程——在通气条件良好时,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这个由氨经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的作用叫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由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13.腐殖质化系数——每斤新鲜的有机物质加入到土壤后所产生的腐殖质的斤数。
二.问答题
1.简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答: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同时对土壤水、肥、气、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1)植物营养的重要库源;(2)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5)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矿质养料;(6)刺激、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富里酸(FA)与胡敏酸(HA)性质上的区别?
答:(1)溶解性:FA>HA;(2)酸性:FA>HA;(3)盐:HA一价溶于水二三价不溶,F
A全溶;.(4)分子组成:式量HA>FA,HA含碳氮多,含氢氧少,FA相反;(5)颜色:HA深(又名黒腐酸),FA浅(又名黄腐酸);(6)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FA强。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过程?
答: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吸收一份氮,还需吸收五份碳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时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所以,微生物分解活动所需有机质的C/N大致为25﹕1
当有机质地C/N接近25﹕1时,利于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分解较快,多余的氮留给土壤,供植物吸收;
如果C/N大于25﹕1,有机质分解慢,同时与土壤争氮;
C/N小于25﹕1,有利于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大量的氮素。
4.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哪两个方面:
答: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内因是植物凋落物的组成,外因是所处的环境条件。
①外界条件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外界条件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制约,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这些外界因素主要有土壤水分、温度、通气状况、土壤pH值,土壤粘力等。
②残体的组成与状况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碳氮比影响。
5.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①第一阶段(原始材料构成阶段):微生物将有机残体分解并转化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部分经矿质化作用转化为最终产物(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其中有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含氮化合物(氨基酸或肽)和糖类等物质。
②第二阶段(合成腐殖质阶段):在微生物作用下,各组成成分,主要是芳香族物质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单体分子。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由许多微生物群分泌的酚氧化酶,将多元酚氧化成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
6.土壤有机质的类型及来源:
答:一、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一般呈现三种状态:
①基本上保持动植物残体原有状态,其中有机质尚未分解;
②动植物残体己被分解,原始状态已不复辨认的腐烂物质,称为半分解有机残余物;
③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经过分解再合成,形成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有机
质的主要成分,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①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
②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③人工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
7.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答: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1.参与土壤形成作用:
2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 3增加生物热能,有利调节土壤温度:
4.产生代谢产物,刺激植物的生长: 5.产生酶促作用,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8.土壤微生物分布的特点:
答:①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
②植物根系周围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类群。
③物在土体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④微生物具有与土壤分布相适应的地带性分布的特点。
⑤壤微生物的分布具有多种共存、相互关联的特点。
9.菌根菌的类型及特点:
答:菌根菌的类型:根据菌根菌与植物的共栖特点,菌根可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周生菌根。
①外生菌根在林木幼根表面发育,菌丝包被在根外,只有少量菌丝穿透表皮细胞。
②内生菌根以草本最多。如兰科植物具有典型内生菌根。
③周生菌根即内外生菌根。既可在根周围形成菌鞘,又可侵入组织内部,这种菌根菌发育在林木根部。
特点:①菌根菌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同一种树木的菌根可以由不同的真菌形成。
②菌根对于林木营养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们能够适应不良的土壤条件,为林木提供营养。
③在林业生产中,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健壮率,使幼苗感染相适应的菌根真菌,是非常必要的。
④最简单的接种方法,就是客土法,即选择林木生长健壮的老林地土壤,移一部分到苗床或移植到树穴中,促使苗木迅速形成菌根。
10.调节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答:①增施有机肥料。②归还植物(林木、花卉)凋落物于土壤。③种植地被植物、特别是可观赏绿肥。
④用每年修剪树木花草的枯枝落叶粉碎堆沤,或直接混入有机肥坑埋于树下,有改土培肥的效果。
⑤通过浇水,翻土来调节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等,以达到调节有机质的累积和释放的目的。
一.名词解释:
1.导温率:单位体积土壤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单位为cm2/s。
2.导热率:在单位截面(1cm2)、单位距离(1cm)相差1℃时,单位时间(1s)内传导通过的热量(单位J/cm·s·℃)。
3土壤热容量:土壤温度的升降不仅决定于热量的得失,而且决定于热容量的大小。土壤热容量分为重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两种。重量热容量是使1g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J/g·℃)。容积热容量是使1cm3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J/cm3·℃)。容积热容量和重量热容量之间的关系是:容积热容量=重量热容量×容重
4土壤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土壤截面、单位土壤厚度的气量,通常以ml/s·cm2·cm或ml/s·cm3表示。它是一种量度土壤空气扩散常数的方法。一般多采用CO2作为指示气体,使它在一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容积的土壤而求得其通气量,通气量大,表明土壤通气性好。
5全蓄水量:土壤为重力水饱和,即土壤全部孔隙(包括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全蓄水量(最大持水量)。
6萎蔫系数:当植物表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凋萎系数)。
7有效水最大贮量:(A=F-W)即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当此值最大时,即有效水最大贮量。(全溶水-多余水)。
8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对同一土样并不是固定的单一曲线。它与测定时土壤处于吸水过程(如渗透过程)或脱水过程(蒸发过程)有关。从饱和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水吸力,使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所得的曲线,叫脱水曲线。由干燥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土壤水吸力逐渐减小所得的曲线,叫吸水曲线。脱水曲线和吸水曲线是不重合的。同一吸力值可有一个以上的含水量值,说明土壤吸力值与含水量之间并非单值函数,这种现象称滞后现象。
9土壤水吸力:不是土壤对水的吸力,而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为吸力、张力或负压力。
10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土粒的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自由能的变化(主要降低),称土水势。
11田间持水量: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的含水量。
12毛管持水量:土壤中毛管上升水的最大量称为毛管持水量。它是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上升水的总和。
13毛管悬着水:从地表下渗进入土体的这一部分水分。
14毛管上升水:在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地下水借助毛管作用而上升吸持保存在毛管中的水分。
15毛管水:是指存在于土壤毛细管孔隙中,由毛管力吸持的水分。
16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的最大量,叫最大分子持水量。(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17膜状水:指吸附在吸湿水层外面的液态水膜。
18最大吸湿量: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98%)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
二,简答题。
1土水势的特点。
答:土壤中的水分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它和同样条件(温度和压力等)下的纯自由水的自由能的差值,用符号Ψ表示,所以,土水势不是土壤水分势能的绝对值,而是以纯自由水作参比标准的差值,是一个相对值。
土水势由:基质势(Ψm)
溶质势(Ψs)
重力势(Ψg)
压力势(ΨP)
等分势构成。
2土壤空气特点。
答:a.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而氧气含量稍低。二氧化碳超过大气中的10倍左右,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中植物根系和微生物进行呼吸以及有机质分解时,不断消耗土壤空气中的氧,放出二氧化碳,而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速度,还不能补充足够的氧和排走大量的二氧化碳的缘故。
b.土壤空气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在通气不良情况下,土壤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氢、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这些气体是土壤有机质在嫌气分解下的产物,它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对植物就会产生毒害作用。
c.土壤空气水气含量远高于大气。除表土层和干旱季节外,土壤空气经常处于水汽的饱和状态。
d.土壤空气组成不均匀。土壤空气组成随土壤深度而改变,土层越深,二氧化碳越多,氧气越少。
3土壤气体交换的方式有几种?哪一种最重要?
答:有两种方式:即气体的整体流动和气体的扩散,以气体的扩散为主。
4土壤空气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答:土壤空气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壤空气与根系发育(2)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3)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4)土壤空气与植物病害
5土壤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答:1、太阳辐射能
2、生物热
3、地球的内能
6土壤热量状况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答:土壤热量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很显著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如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等都只有在一定的临界土温之上才可能进行。
1.各种植物的种子发芽都要求一定的土壤温度 2.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中,所以与土温的关系特别密切
3.适宜的土温能促进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4.土壤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5.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之所以有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植物生命活动外,还对土壤肥力有巨大的影响
7土壤水汽扩散的特点。
答:土壤空气中水分扩散速度远小于大气中水分扩散速率.①土壤孔隙数量是一定的,其中孔隙一部分被液态水占有,留给水汽扩散的空间就很有限。
②土壤中孔隙弯弯曲曲,大小不一,土壤过干过湿都不利于扩散(土壤湿度处于中等条件下最适宜扩散)
8土壤蒸发率(概念)的阶段?
答:土壤蒸发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土壤上蒸发损失的水量。阶段性:
a.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蒸发率不变阶段)b.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蒸发率下降阶段)
c.扩散控制阶段(决定于扩散的速率)
一.名词解释:
1.土壤的可塑性: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受外力作用塑造成各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性状的性能.2.土壤粘结性:土粒之间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能.3.土壤粘着性:
是指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土壤粘着于其他物体的性能.4.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一切性质
5.适耕期:适于土壤耕作的土壤水分含量所能保持的时间长短.6.土壤结构体:土壤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的作用下,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7.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8.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内土壤空隙所占的百分数.9.适宜容重:指耕性良好的土壤(适宜于耕作和植物生长)的容重。
10.极限容重:即土壤密度。
11.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状态土壤(含粒间孔隙)的重量.12.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4℃时纯水密度之比.13.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14.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15.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固体土粒(单位体积全被土粒占据,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影响因素: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
16.硅铝铁率:又称“saf值”,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R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R2O2表示.17.硅铁率:又称
“sa值”,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Al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Al2O2表示.18.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隙直径.19.孔隙比:孔隙体积/土粒体积.20.团粒结构体: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调节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二.简答题
1.衡量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答:
土壤宜耕性是指土壤的性能.①耕作难易:耕作机具所受阻力的大小,反映出耕后难以的程度,直接影响劳动效率的高低.②耕作质量:耕作后能否形成疏松平整,结构良好,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③宜耕期的长短:土壤耕性好一般宜耕期长.2.试论述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
答:
1小水库: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水,这些水分贮藏在毛管中.2小肥料库: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有利于腐殖质化,保存营养.3空气走廊:团粒之间孔隙较大,有利于空气流通。
3.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大量施用有机肥 ②合理耕作 ③合理轮作 ④施用石膏或石灰 ⑤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4.砂土,粘土,壤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1.砂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汽易扩散,易干不易涝.②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积累还原性物质.③热→水少汽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植物播种.④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⑤耕性→松散易耕,轻质土.2.粘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能力强,易涝不易旱.②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积累还原性物质.③热→水多汽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为冷性土,对早春植物播种不利.④肥→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能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⑤耕性→耕性差,粘着难耕,重质土.3.壤质土类:土壤性质兼具砂质土,粘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理想的土壤类别.5.影响阳离子凝聚能力强弱的因素?
答:土壤胶体通常有负电荷,带负电的土壤胶粒,在阳离子的作用下,发生相互凝聚。
a高价离子凝聚能力大于低价离子。
b水化半径大的离子凝聚能力弱,反之较强(离子半径愈小,水化半径愈大)
c增加介质中电解质浓度也可以。以及有机质,简单无机胶体。
d比表面积越大凝聚能力越强。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从1-100um,具有胶体性质的颗粒部分.土壤胶体比普通胶体:①粒径范围扩大②成分更复杂
2净电荷: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通常指净负电荷)。
3永久电荷:结晶性的次生粘土矿物发生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的电荷。(比较稳定,难以改变)
4可变电荷:这种电荷的数量和性质随着介质的pH值而改变。
5同晶置换作用: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中某个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所置换,而晶体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特点:大小相近,性质相似,以低代高.6胶粒由胶核,双电层两部分组成:
胶核:是胶粒的基本部分,由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和腐殖质等组成。
双电层的形成:a是由溶液中吸附离子而形成。b是由微粒核表面分子本身解离而产生。双电层由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电位离子层构成。
7土壤腐殖质的负电荷:主要是于腐殖质的羧基,和酚羟基的氢解离所导致。
8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a表面解离释放离子
b同晶置换作用
c边面棱角断键
d吸附离子
9土壤胶体的性质:a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b胶粒的带电性。c土壤胶粒具有分散性和凝聚性。
d土壤胶体对离子有吸附交换作用。
10决定电位离子层:存在于土壤胶体表面,决定着胶体颗粒所吸附的离子电荷种类和电量多少的一层。又称内离子层。
11补偿电位离子层:存在于决定电位离子层外围,于决定电位离子层电荷电位相反,数量相等的一层离子。又称外离子层。
12凝聚的速度与强度决定于:①电解质浓度,浓度↑,凝聚越快。
②电解质的种类,主要是与阳离子价数有关价数↑,凝聚能力越强:
a高价大于低价
b同价离子:(与水化半径有关,H离子几乎不水化)
③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凝聚作用。
④干燥,脱水,可以使胶体水膜变薄,也可以发生凝聚。
⑤时间过久,胶体陈化作用亦发生凝聚。
13阳离子交换作用:胶粒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能与土壤溶液中的其它阳离子进行交换,对于这种能使相互交换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而这种交换作用叫阳离子交换作用。
氢离子,铝离子为致酸离子,土壤胶体吸附的其他阳离子叫盐基离子。
1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
我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由南→北,由西→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一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分了该土壤保存养分的能力.即通常说的饱肥性的高低.交换量大的土壤,保存速效养能力大,反之则小.可作为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15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答:
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南→北↑,西→东↓
16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答:1根系←→溶液←胶粒
离子交换
2根系←→胶粒
接触交换
17互补离子(陪伴离子):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18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具有吸收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19互补离子效应: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又称陪伴离子.对一种离子而言,若其互补离子与胶粒之间的吸附力越大,则越能提高这种离子的有效度.一.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答:①电荷电价有关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③离子浓度 ④土壤pH值 ⑤T的高低
二.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答:①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交换量越大)
②腐殖质,含量↑,交换量↑
③无机胶体的种类,粘粒的硅铁铝率↑,交换量↑(腐>蒙>伊>高>非晶质含水氧化物)④土壤酸碱性
三.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答:
特征:a可逆反应
b等价离子交换
c反应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四.土壤吸收养分作用方式有几种?
答:①土壤离子代换吸收作用(即,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对离子态物质的保持。
②土壤机械吸收作用:对悬浮物质的保持。是指疏松多孔的土壤能对进入其中的一些团体物质,进行机械阻留。
③土壤物理吸附作用:对分子态物质的保持。是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分子态物质的保持能力。
④土壤吸附作用:对可溶性物质的沉淀保持。是指由于化学作用,土壤可溶性养分被土壤中某些成分所沉淀,保存于土中。
⑤生物吸附作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从而把养分吸收,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五.土壤胶体的类型(按成分及来源)有哪些?
答:成分:
①无机胶体(各种粘土矿物)
②有机胶体(腐殖质)
③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主要方式)
来源:
一.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答:①电荷电价有关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③离子浓度 ④土壤pH值 ⑤T的高低
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
我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由南→北,由西→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一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分了该土壤保存养分的能力.即通常说的饱肥性的高低.交换量大的土壤,保存速效养能力大,反之则小.可作为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三.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答:①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交换量越大)②腐殖质,含量↑,交换量↑③无机胶体的种类,粘粒的硅铁铝率↑,交换量↑(腐>蒙>伊>高>非晶质含水氧化物)④土壤酸碱性⑤
四.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南→北↑,西→东↓
五.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答:
1根系←→溶液←胶粒
离子交换
2根系←→胶粒
接触交换
六.互补离子(陪伴离子):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七.土壤吸收养分作用方式有几种?
答:①土壤离子代换吸收作用(即,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对离子态物质的保持。
②土壤机械吸收作用:对悬浮物质的保持。是指疏松多孔的土壤能对进入其中的一些团体物质,进行机械阻留。
③土壤物理吸附作用:对分子态物质的保持。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分子态物质的保持能力。
④土壤吸附作用:对可溶性物质的沉淀保持。是指由于化学作用,土壤可溶性养分被土壤中某些成分所沉淀,保存于土中。
⑤生物吸附作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从而把养分吸收,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八.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什么?
答: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水八面体。
第八章.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1土壤缓冲性:就是土壤的pH值在自然条件下,不因土壤酸碱条件的改变而产生激烈的变化。
2缓冲量:指土壤溶液每改变一单位pH值时,所需一定浓度的酸液或碱液量。
3指示植物:对pH反应非常敏感,只能生长在特定环境下。
Na碱化度(ESP):交换性钠离子的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5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6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离子,所表现的酸度。大小决定于土壤溶液中H离子浓度.7潜性酸度: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离子和Al离子所引起的酸度.一.土壤酸性的形成:
1.土壤中氢离子的来源:①水的解离
②碳酸的解离
③有机酸的解离
④无机酸
⑤酸雨
2.土壤中铝的活化。
二.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即土壤中OH根的来源):土壤溶液中氢氧根的来源主要是钙、镁、钠、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以及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钠水解的结果:
1.碳酸钙水解 2.碳酸钠水解 3.交换性钠的水解
三.土壤酸度的指标:土壤酸性一方面是由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引起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由被土壤胶体所吸附的致酸离子(氢,铝)所引起.前者为活性酸,后者潜性酸.酸性强度排列:潜性酸>水解酸>代换性酸>活性酸
四.土壤碱性的指标:指总碱度和碱化度(见名词解释)
五.土壤缓冲性产生的原因:
①土壤具有代换性,可以吸附H,K,Na等很多阳离子②土壤中存在许多弱酸及其盐类,构成缓冲系统
③土壤中有许多两性物质,可中和酸碱
④在酸性土壤中,Al离子能起缓冲作用.六.土壤缓冲性的强弱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强弱指标即缓冲量,影响因素有①粘粒矿物类型②粘粒的含量③有机质的影响
七.土壤酸碱性差异的原因:
八.石灰改良酸性土的作用?
①中和土壤酸性②增加土壤中钙素营养,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分解③改良土壤结构
石灰用量=土壤体积×容重×阳离子交换量×(1-BSP)
单位:Kg/公顷
土壤计算题:
1.已知某田间持水量为26%,土壤容重为1.5,当土壤含水量为16%,如灌一亩地使0.5m深的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问灌多少水?
解:(26-16)%×1.5×667×0.5=50(m3/亩)
2.容重为1.2g/cm3的土壤,初始含水量为10%,田间持水量为30%,降雨10mm,全部入渗,可使多深土层达到田间持水量?
解:10%×1.2=12%
30%×1.2=36%
土层厚度=10/(36%-12%)=41.7mm
3.一容重为1g/
cm3的土壤,初始含水12%,田间持水量为30%,要使30cm厚的土层含水达到80%,需灌水多少?
解:12%×1=12%
30%×80%=24% 24%-12%=12%
12%×0.3×667=24
m3
4.某红壤的pH值5.0,耕层土重2250000kg/hm2,含水量位20%,阳离子交换量10cmol/kg,BSP60%,计算pH=7时,中和活性酸和潜性酸的石灰用量。
解:2250000×20%×(10-5-10-7)=4.455molH+/hm2
4.455×56÷2=124.74g/hm2
2250000×10×1%×40%=90000mol
H+/hm2
90000×56÷2=2520000g
5.一种石灰性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为15
cmol(+)/kg,其中Ca2+占80%,Mg2+占15%,K+占5%,则每亩(耕层土重15万kg/亩)土壤耕层中Ca2+,Mg2+,K+的含量为多少?
解:150000×15×1%=22500mol
22500×80%÷2×40=360000g
22500×15%÷2×24=40500g
22500×5%×39=43875g
6.土壤容重为1.36t/立方米,则一亩(667平方米)地耕作层,厚0.165m的土壤重量是多少?该土壤耕层中,现有土壤含水量为5%,要求灌水后达到25%,则每亩灌水定额为多少?
解:667×0.165=110.055t 110.055÷1.36×(25-5)%=16.185立方米
第四篇:土壤学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验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10级草业科学
班级:一班
学号:20105890
姓名:秦鲁瑶
土壤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次实习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具体的说,主要是为了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再之,就是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概况、鉴定常见的岩石。
(3)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一)概述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在人类的历史上,由于土壤质量衰退曾给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但是,长期以来居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们,对土壤在维持地球上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不在意。知道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1、土壤剖面的选择
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林地土壤调查时,应考虑下列几点
地面植被分布均匀(包括更新幼林、下木、草本及苔藓等),应避免开枯立木、虫腐木等非代表性植物,在疏密度和林冠郁闭度中等,离优势树种干茎1-2米的地方挖掘剖面。应避开林中空地,林班线和林内道路,设置在较平坦和无积水的地方。在采伐迹地设点时,应考虑残留树、更新幼树的分布和长势情况。
2、土壤剖面的挖掘
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1.5米,宽1.5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土壤剖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特性。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化学分析,掌握土壤剖面的观察内容和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方法。
(二)农业土壤
(Ⅰ)实习地点自然、社会条件
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试验田,剖面周围是金银花,以及一些腐殖质。
(Ⅱ)土壤情况概述
地势:海拔140米以上母质:坡积物排水情况良好 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沙岩为母质的黄棕壤,沙粒含量尤其高,生产性不良
(Ⅲ)、农业土壤调查结果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高产或低产来说明一块地的肥力,这是很不全面的。必需有一些主要的鉴定指标。在土壤学中,常用的土壤肥力鉴定指标有以下几项:
1、土壤酸碱度:用“PH”符号表示,适宜大多数作物的酸碱度(PH)值为6.5
-7.5。
2、土壤有机质:以百分数(%)表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大。大田:
有机质含量高于5%为高肥力,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的为中上等肥力,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为低等肥力。
3、土壤全氮:代表土壤供氮能力,以百分数(%)表示。产量水平低的,全氮
量小于0.01%;中等水平产量的,全氮量为0.04-0.1%;产量高水平的,含氮量一般高于0.1%。
4、土壤有效磷:代表土壤供磷能力,以mg/kg为单位来表示,土壤有效磷含量
低于5mg/kg的,为严重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15mg/kg的,属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5—30mg/kg的,属中等水平。
5、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是指土粒间的距离,表示土壤的渗水透气能力,用土
壤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表示。一般旱地和水田孔隙都能达到55%--60%。,一般通气好的水田,能达到12%--14%,通气好的旱田为15%--22%。孔隙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保水和通气性能,使根系生长发不良。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以一定体积的土壤中,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重量,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表示。粘土的直径小于0.001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30%;壤土的直径为0.01—0.05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40%;砂土的直径为0.05—1.0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50%。
土壤酸碱度:PH值约为5.5-7 土壤有机质:中上等土壤孔隙度:通气状况良好 土壤质地:轻壤土
(三)棕壤简介
棕壤也称棕色森林士;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土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10℃以上的积温为3400~4500℃,季节性冻层深可达50~100厘米,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O之间。这里的原生森林早已破坏,目前多为次生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棕壤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砂页岩的残积坡积物,或厚层洪积物。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
棕壤的一般性质是:(1)在森林植被下,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9%,向下急剧降低;(2)表层呈微酸性反应,向下过渡到酸性反应;(3)盐基饱和度较高,表层在80%以上,下部各层稍低;(4)剖面中部粘粒含量较上下各层均高;(5)硅铝率在2.5~3.4之间,平均值为3.03,略高于黄棕壤,但显著低于褐土。
上述性态特征系指在森林植被下的普通棕壤而言,除普通棕壤外,还有酸性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和粗骨棕壤。
从土壤利用情况来着,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农业土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积平原,用于农业,大都旱涝保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缓坡,也多用于农业,其中一部分水土流失较重,水肥条件较差,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灌溉,并加强培肥。白浆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剥蚀堆积丘陵,多用于农业,肥力甚低,需要改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有的还是荒山,需要种树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种植花生和柞岚(养柞蚕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亟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四)、褐土简介
1、褐土的形成过程
(1)、干旱的残落物腐殖质积累过程: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残落物在其腐解与腐殖质积聚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
(2)、碳酸钙的淋溶与淀积:在半干润条件下,原生矿物的风化首先开始大量的脱钙阶段,其氧化钙随含有二氧化碳的重力水由土壤剖面的表层渗到下层,以至于形成地下水流。
(3)、残积粘化,也称之为残积风化或地中海风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主体内的矿物进行原地的土内风化而成,很少产生粘粒的机械移动,因而粘粒没有光学向性。
(4)、淋移粘化:即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气候条件下,粘土矿物继续脱钙,形成另外一种颗粒最细的新生粘土矿物——如蒙脱石等,并开始于雨季期间随重力水在主体结构间向下悬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积层,这种粘粘往往有光学向性,一般土体水分的干湿交替有利于粘粒下移。
在褐土的粘化过程中一般以残积粘化为主,而夹有一定的淋移粘化,它们在不同的亚类中,其比重并不一样。一般石灰性褐土以前者为主,淋溶褐土以后者为主。
2、褐土的利用与改良
褐土所分布的暖温带半干润季风区,具有较好的光热条件,一般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由于主体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广泛适种小麦(绝大部分为冬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小和降水量过于集中,在这种条件下的土壤利用及改良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2)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3)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4)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5)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
(五)岩溶地貌形成原因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
石灰岩的堆积物形态沉淀下来,便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岩溶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沂源溶洞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鲁山之阳,以九千洞为中心周围1.5公里范围内有天然洞穴40余个,称为沂源溶洞群。属奥陶纪石灰岩溶洞,距今5亿多年,是长江以北最为集中的天然溶洞,被专家称为“北方最大的溶洞群”。现已开发为旅游景点的有千人洞、养神洞、珊瑚洞、玄云洞等十几个溶洞。洞内景物美妙奇险,配以鲁山的幽谷翠峰,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许多洞穴曾是古代猿人生息、繁衍的场所,曾挖掘出猿人头盖骨及数枚牙齿化石,伴随着大量动物化石,并发现大量猿人石器,故称为“沂源猿人”溶洞群。近几年已有多处洞穴开发,正式向游人开放。“千人洞”以高宽大而得名,地质上称“山东一号洞”。洞内有23尊壁雕佛像和三组“佛的故事”浅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石龙洞”以洞内数条天然石龙而得名,洞长218米,为厅堂式洞穴,洞内有双龟把门、龙王宫、银河相会、云霞岛、龙蛇相斗等景观。“养神洞”以各路神仙由玉皇大帝率领云游四海在此歇息的传说而得名,全长800余米,为分支型洞穴,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内有石林叠瀑、雄狮把门、唐僧取经、王母宫、水族宫等48处景观。“玄云洞”为通道式分支型洞穴,总长300米,分为上下两层,两层洞穴由一垂直的落水洞相连接,洞内片状钟乳石较多,敲之发声,可弹奏简单的乐曲,名曰石筝。石筝、石柱林立,多呈宝塔状,少数似嫦娥、宫女,婷婷玉立;石旗、石带、石幔、石瀑、石葡萄,多姿多彩。“九天洞”洞内由九个洞厅组成,故名“九天洞”,洞穴全长500余米,平均宽10米,高8米。洞内石幔、石帷幕、石柱、石笋、石莲、石冰、卷曲石等景观奇特,晶莹剔透。另外还有“珊瑚洞”、“灵芝洞”、“神仙洞”等天然溶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四、实习收获及感受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土壤学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
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性质不会相差太大。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种土壤都是黄棕壤。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次野外实习,在实习老师陈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的和要求,为我们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野外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分锻炼自己的机会。
另外,实习锻炼使我们养成做科学应当认真严谨,实事求是态度,懂得该做的要亲手去做,不能凭空想象,实践中出真理的道理!
第五篇:土壤学复习题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2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的干重。3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4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5SB: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6同晶代替:层次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9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12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13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14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15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CO2数量。16有机质腐殖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1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18土壤热容量: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19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20有机质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
3腐殖化:指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4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土壤在其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大体与地表平行的土层
5区域性土壤:潮土,草甸土、沼泽土
1成土母质:指陈铺于地球陆地表面的松散土状物质,或为就地风化形成的残积物,或为各类型的搬运沉积物。2剖面:指从土表向下至母质的垂直切面或纵断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次及母质层次,级ABC层
1土壤肥力因素有水肥气热
2人们常说的5大圈层系统分别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太阳辐射能、生物热、地热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有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母质、生物、地形、时间、气候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其中AL为致酸离子NH4和CA为盐基离子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大量养分元素和微量养分元素
简答题
1美国苏联的核心思想和分类系统:(1)美国:遵循发生学思想在定义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性的土壤归集到一起。分类标准必须定量化,以求在不同的分类者之间有共同的比较基础(2)有相同的水热状况特征及物质的地球化学迁移;具有相同的生态条件和植物类型;作为确定土壤发育过程的土壤发生层次的相同的土壤剖面类型;由水热状况及有效的植物营养元素浓度所决定的土壤自然肥力也大致相同。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决定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气候通过对母质和土壤水热状况的直接影响,强烈的制约以矿物质风化、淋溶为中心的地质大循环和以有机质合成、分解为中心的生物小循环(2)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3)生物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活跃的成土因素,由于它的创新作用,才使得母质产生肥力而转变为土壤。在一定意义上讲,土壤的形成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物不断地改造母质而产生肥力的过程,没有生物的参与和作用,就没有成土过程。正是因为生物群体的作用,才能把太阳辐射能引进成土过程,才能把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岩石分化壳的表层聚积,形成以肥力为本质特征的土壤,并推动土壤的发展演化 棕钙土灰钙土成土条件和特性的异同点:
一、棕钙土:成土条件(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温带荒漠草原环境,气候特点呈强烈的大陆性,干旱而寒暑变化大(2)植被:棕钙土植被具有草原向荒漠过度的特征,自然植被为旱生或超旱生的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两种类型(3)地形和母质:棕钙土大部分地处平坦的剥蚀地形如台地、高原、残丘以及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成土母质多以基岩残积物、洪积-冲积物和风成沙为主,其共同特点是质地较粗,且含碳酸盐
二、灰钙土:(1)气候: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2)植被:自然植被为多年生丛生禾草、旱生灌木及小灌木组成的荒漠草原(3)地形和母质:地形主要为高原状丘陵、山前阶地和山麓洪积-冲积平原。成土母质以黄土状物质为主(4)有机质在生态中的作用 ① 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②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TT易溶于HA;③全球C平衡的重要C库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1)砂质土类:①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②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旱春作物播种;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⑤耕性
松散易耕。(2)粘质土类:①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粒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⑤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3)壤质土类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耕性好,易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1)以水调肥: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调节土壤
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影响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物化和腐殖化,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状况。(2)以水调热: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热容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灌排水分来协调土壤热容量,进而调节土壤温度。(3)以水调气:水气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水多则气少,水少则气多。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1)小水库: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天旱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蒸发损失。(2)小肥料库: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3)空气走廊: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利于空气流通。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孔径的筛子?⑴土壤中粗细粒不同的土粒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不同⑵粗细不同的土粒在自然中并非以单粒的形式存在,而是相互团聚成大小不同的土团,只有反复研磨才能使>1mm和>0.25mm的土团分散开。使组成它们的土粒最后进入分析样品中,最后得到的土样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⑴土壤的营养库作用:土壤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
5、土壤的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答:
1、交换酸水解酸时IM KCL浸提,用标准NAOH滴定,只测定出了活性酸和k交换的H和AL3
2、测定水解酸是,用CH3COO浸提,故测定出了羟基化表面解离的H,也测出了因NA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产生的交换酸度,还包括了土壤溶液中的活性酸。4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答:
1、土壤质地
2、无机交替类型
3、土壤酸碱度
4、有机质含量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答:(1)磷的特性:磷在土壤中主要以矿物态存在,有机态磷所占比例很小,切有机态磷中速效性的水溶态和可水解磷也很少1 酸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Fe—P和O—P而沉淀,从而是磷失去有效性:
2、酸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Ca—P而沉淀,从而是磷失去有效性:3中性条件下,磷主要以H2PO3,因而磷在中性条件下有效性最高。(2)磷肥特性:可溶性化学磷肥—主要是Ca(H2PO4)2,施入土壤后,很快转变为不溶性磷而失去有效性。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答:
1、土壤空气能促进和抑制作物根系生长
2、如让空气能促进和抑制种子萌发
3、土壤空气能促进和抑制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4、土壤空气能增强抗病性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答:
1、生物在土壤结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期起重要作用;
2、生物在土壤养分积累、分解、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植被类型的演变会引起类型的演变
4、微生物在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主要差异?
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⑴养分较完全⑵促进养分有效化⑶高土壤保肥性⑷提高土壤缓冲性⑸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11砂土和黏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⑴砂质土类:①水 粒间空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②气 大空隙多,通气好,一般不会积累还原物质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利于早期作物播种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照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⑤耕性 松散易耕⑵粘制土类:①水 粒间空隙小,毛管西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积累还原物质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对早春物质播种不利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杍实饱满。⑤耕性 耕性差,黏着难耕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以我国北纬33度⑴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矿物化学风化强烈,由于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大量盐基离子遭受淋失,从而使土壤逐渐酸化⑵北方由于降雨量小于蒸发量,因而土壤下部盐基离子随地下水上升,水分蒸发后便积聚于表土,土壤逐渐盐碱化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⑴集中施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施用于作物近根区⑵水旱轮作的磷肥作用,旱重水轻⑶酸性土壤施碱性磷肥,碱性土施酸性磷肥⑷氮磷配合,豆科作物以磷增氮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极其原因,并谈谈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⑴我国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大体为由北向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⑵北方由于气候炎热,干燥,一年较多时间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分解受到阻碍,有机制保留与土壤中,而南方相反,气候湿热,一年中大多时间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中有机质大量被矿质化分解,保留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少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养分较完全②促进养分有效化③提高土壤保肥性④提高土壤缓冲性⑤促进团里机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