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反思

时间:2019-05-15 01:4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反思》。

第一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反思

《数一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比如数人时可以先数女同学有几个,再数背书包的女同学有几个,再数扎辫子的女同学有几个等等,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思想。本节课我认认真真的设计教案,仔仔细细制作教具。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师范性地提出了比较谁比谁多、哪个人高、哪个长等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活动。一种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另一种是观察花蜜那,作出判断,画面中有些物体的长短、轻重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

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要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辈子会学;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这节课学生们发言都很积极,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基本都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有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我下课对其进行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后,发现他们也能够掌握方法了。

《分一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把一些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采取教、扶、放层层递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本节课让学生把一些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采取教、扶、放层层递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感知分类的好处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再给定分类标准让小孩分一类、分两类乃至分三类;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如夺红星、闯关等,激励小孩,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这节课中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也让我看到了一些问题,如: 1.学生容易出现漏分和重复分的现象。

2.个别学生分类标准不固定,同一题一会按颜色分,一分按形状分。3.学生说分类标准时,能感知标准,但不能用语言表达标准。

针对问题我思考如下对策:

1.教会学生每次按一类逐个去找,只记一个目标。

2.提醒学生按颜色不同分,就不要去看形状,讲清怎么固定分类标准。

3.可以找不同,确定分类标准,再学说,同桌互说,力求每个小孩都能完成说标准的过程,教师同时多提问,多指名进行强化。之后的练习教学时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指导,学生出错现象大量减少,效果较好。

《认位置》教学反思

“前后左右”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在完成我的第一次课堂教学试讲后,有如下感悟: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为了让简单的东西吸引人,遵循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静态教材动态化,学生能用多种感官去感悟这样一个情景、多种感官来参与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只是flash动画太难做了,想要有趣,吸引人不容易。因此我设计了简单的情景引入新课,提问“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想找大家帮忙。”“他老记不住自己在排队时的位置,聪明的你们能帮他想个办法吗?”自然有孩子提到只要记住他前后是谁就可以了。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为了整节课学习内容连贯化,我调整了练习题的顺序与内容,训练完座位游戏,先是乘车看站牌。我把站牌也 改为了实际生活中的,西门车站、抚琴小区、青羊小区、中医学院、文化公园。教学中才发现看站牌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但其实乘车会看站牌的孩子很少,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不知以什么作为标准来判断前后。我同时提问最想去哪,自然引入文化公园,于是得弄清要坐几站。到了公园引出买票问题,我同时补充了一个小问题,进行拓展练习“笑笑前面有3人,后面2人”一共几人?进了公园,先看聪明园摆算式,然后是故事园讲“龟兔赛跑”。

3、联系生活,玩中学,学中乐,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第一、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要学生体会出前后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变化,它不是绝对的。前后位置的改变应该有两层意思:

1、是比较对象的不一样。兔子在松鼠的后面,在乌龟的前面。

2、是方向变化。在教学中我不是靠自己的讲解来达到目的,而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谁"作标准来确定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在学生发现大屏幕在教室前面后,提问“老师觉得在我后面,为什么?”学生自然发现位置方向不同,又问“要屏幕在老师前面怎么办?”这时让学生们指挥老师向后转,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游戏中学会了知识,亲身体验了前后的相对性。

4、课堂是遗憾的美。

一年级的学生很小,掌握的知识还不多表达能力不太强,为完成教学进度,齐答太多。以后教学时要尽量减少齐答,齐答时有些同学会跟着喊,不太认真考虑问题。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还有教学时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范围可以再大点,如看赛车游戏,跑了一半以后,可以这样设计:下面大家想一想,如果让它们继续跑下去,它们的位置会有什么变化吗?让学生进行想象,如果跑下去,位置可能还会发生变化,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上升了一个高度,不但会看,而且会想,通过想来分析推理,并得出一个推理结论。另外我班学生太胆小,在自己说了我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时,我刻意请了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让他发现他后面有听课老师,让他打打招呼,可是他很害羞,不敢转过去。所以教学的评价手段应多样化,以鼓励、赞扬为主。其实看似简单的课,往往是我们教师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俯下身去,换个角度你会发现要把原有的经验转化为较为规范的数学知识真不容易。对于我来说还有很多次试讲执教这节课的机会,但对于这个班上的学生来说就只有留下遗憾了。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多学习,多锻炼,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改才有可能逐步迈向灿烂锦绣的前程。

《认数

(一)》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数10以内的数,认数字,写数字,以及有关本单元内容的数学实践活动。这部分教材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好基础,对于了解数学的用处和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认数字,写数字,教材中采取了穿插进行、适当结合的编排方法。一般地说,儿童入学前大部分都会数10以内的数,但认数特别是写数,有些学生不一定会,而且教学生把十个数字写得整齐匀称还是比较难的,采取上述编排方法可以分散写数字的难点,使学生在认数字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

数数,比较数的大小和加减计算离不开集合、对应、基数、序数理论,但这些内容又不宜对小学生讲,因此,教材中采取适当渗透的办法,通过图形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例如,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一、二、三„„一一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后的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数。又如,在第10页引入加法时,渗透并集思想;第11页引入减法时,渗透差集思想;第24页讲0的时候,渗透空集思想。教学时,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等名称。

教材在认数、数数方面,加强了数的概念和数的顺序的教学。从教学2的认识起,都强调在前一个数上添上1,就得到下一个数。例如,1添上1是2,2>1;2添上1是3,2<3,3>2。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为以后学自然数列增加感性认识。本单元教材注意数和形适当联系。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计算经常出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作为实物教具;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例如讲3和4时,出现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使学生初步看到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有四条边。再如讲6到10各数时,出现直尺,使学生看到数和直尺上的刻度对应,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序的理解,又为以后学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做准备。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总之,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现孩子都对球的特点掌握很好,但是对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区分。例如:其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孩子很容易认为是正方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首先学具的准备太单调,没有一些特殊性的物体来启发学生,以次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理解,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如在操作环节上,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鼓励看谁带的样子多,加深学生对物体特点的认识,另外老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和学生共同探讨,引发学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2、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调。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积极加强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如从学习态度上评价,从积极性上评价,还有的比如说从速度上,从动脑上,从今后的发展上,从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再结合一些小奖品的利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压力,而且使学生更乐于去学习,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成功感。

《分与合》教学反思

2—5的分与合1、从教学内容来看,例题选择的是分桃教学4的分与合、分雪花片教学5的分与合,我没有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选择了花朵和磁扣,学生既熟悉,又方便操作。对孩子来说,2—5的分与合已经不陌生了,大部分在幼儿园已经学过,所以让他们用小棒去分,似乎已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4、5的分与合时,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即引导他们有序地归纳为一个总的分合式,我觉得这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应培养的一种意识和能力。在这一环节上,我不是很满意,觉得自己引导的成分多了一些,原因是:

1、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分与合就是分开的分合式,已形成定势,不愿再去接受一种新的形式;

2、怕孩子的归纳能力达不到,没有怎么放手。每学完一个分与合,及时通过游戏地形式加以巩固。在之后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先读题,再审题。在全课总结时,一位孩子的表现让我眼睛一亮,他准确地说出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条不紊。

2、从教学常规的训练上,说实话,我觉得一年级的孩子,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绝大部分同学已做得不错(也许我的要求不是太高),因为孩子还小,一堂课40分钟能基本坐住已很不容易了。从听课习惯上来讲,我注重培养孩子的听课习惯,如倾听,眼睛跟着老师转,等等,当然这需要假以时日,我相信会越来越好。但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在我讲课时不停地和我抢话说,折腾了半节课。其实在课前我已单独做过他的思想工作,不知他是希望表现自己,还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或是已养成的一种坏习惯,这个情况还比较特殊,因为一般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下都知道上课举手发言,更何况是这样旁若无人地在课堂上随便说话,这值得我去思考,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我的困惑:

1、一年级孩子大部分数学知识都在幼儿园已经学过,如何更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上课听课的积极性,是值得我研究的一个话题。

2、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放手,有时觉得自己把握不住。

“10 的分与合”是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领域中“分与合”的最后一个新知课时。这节课的知识点是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以及哪两个数合成10。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都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自主发现并掌握10的分与合;

2、经历探10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是辩证统一的;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我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然后出示智慧珠,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填一填、读一读、记一记、背一背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10的分与合,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有序思考”,让他们在有序中寻找“规律”,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然后通过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填一填和超市购物等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特别是最后一题主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整体来看,整节课上起来还是比较顺的,从学生练习反馈来看,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10 的分与合。但是由于第一次接触低年级教学,自我感觉还有一些细节方面需要改进的:比如说话的口气还需要再童趣点、对学生的要求再降低点等。

《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大班,特别是有的幼儿园为了讨家长的欢心都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他们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什么又是减法,有些学生还很天真地说:“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过加减法了,老师说多了就加,少了就减。”有些会说:“怎么一年级和幼儿园教一样的东西?”他们进入学校学数学的最初兴趣就这样被破坏了,非常可惜!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我也不担心他们掌握不了这一内容,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将他们零散的知道串连起来,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的《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了很多的体会。

1、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教科书所给的材料,创设了一个小象过生日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生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又是利用动物动画的形式,一年级的孩子就容易被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由此可见,兴趣还真是学生乐学的法宝!

2、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在进行“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时,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侧重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谁是调查员,谁是记录员,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组织活动活而不乱,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3、整堂课,我都以低年级孩子能接受并喜欢的面貌出现在他们面前:亲切,平易近人;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孩子,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路基本都跟着我走了,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在这节课中存在不足的有很多如:

1、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必须要考虑周全,哪怕是任何微小的细节,最好都考虑周全,上课的过程中有个“统计花”的活动,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就先把花减下来,放在铅笔盒里,又给每人发了一个信封,让他们重新放在信封里,原以为万无一失了,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从信封里取出花的时候,还是出现了状况:有学生说花少了,有学生花掉到地上了。因此这一过程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假如当初再考虑细一点,可能整个教学过程会更紧凑点。

2、一些关键的数学概念性的东西没有很好的指导,这堂课上对于什么叫统计,什么是统计图、统计表,我没有很好的指点,让学生加以区别。特别是最后,学生统计完水果,因为时间问题,在统计表上就粗略的带过去了。

《认数

(二)》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十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南昌创建文明城市,和老师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整节课中,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如,认识11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么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担心学生拿出学具后很难维持纪律,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为看图说话,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动手的时间有点不足。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经验,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设计课时,在研究了教材后,我希望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掌握钟面特征和整点的标准,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伴随着这种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积极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另外,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学生会看钟表认时间,但根据时间拨出相应的钟表就有难度了。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学习钟表不仅是静止的图片,也要会认识真实生活中的钟表,这就需要平时生活中的多观察,多练习了。想让孩子真正掌握,还需课后的大量实践。在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加法》教学反思

对于一年级数学来讲,计算是基础又是重点。我认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又要以10的组成与分成为基础。如果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该是没有阻碍的。所以,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我先巩固学生学过的10的组成,让学生能很快的知道看到9的想到1,1的凑数是9,看到8的想到2。先让他们知道如何凑十,然后就加快口算、计算速度。直到他们非常熟练的找到5、6、7、8、9的凑数。接下来我就重点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先引导他们想怎么样计算,要怎么样去想?没有料到的是,两个班都有一个学生都能按我预想的要求说出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接下来我就对学生说出来的进行讨论,让全班学生参与,然后我再重点的讲解计算的过程和方法与道理。结果学生做起很得心应手,非常的感兴趣,原来要用数手指来计算的学生,现在能心算了。他们那高兴的样子啊,我看了有说不出来成功感。然后接下我并没有上新课,在9加几的上面多用了一点时间,让他们做得有味了,我才教学8、7、6、加几,在这儿我没有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进行思考的,我就直接让学生只想大数的凑数,但还是让学生明白也可以想小数的凑数,那样做要难一点。在课堂中加上凑十的儿歌,便于学生的记忆,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习的话,那最后面那一课时可能不要上了。由于学生在9加几的时候学得好,方法掌握了,后面的教学就是畅通无阻。

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9+6=15,但当你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就在学生脑子一片空白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对学生说“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好吗?摆完了和你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我在学生汇报方法时我也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并且接着给出9+8=?继续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我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2015年苏教一年级数学上册十单元教案课案(推荐)

第十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对“凑十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对策:组织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自主探索算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理解并学会“凑十法”。教学准备:小棒2捆;学生准备小棒2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手偶“小猴灵灵”,教师表演并配音:小朋友,我是小猴灵灵,今天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好吗?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小朋友从袋子里先取9个桃(实物图),再从袋子里随便取出一些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取了几个桃)会列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 + 1、9 + 2、9 + 3、9 +4、9 + 5、9 + 6、9 + 7、9 + 8、9 + 9、9 + 10(有顺序地排成一竖排)

小猴灵灵:大家列出的算式真多,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揭示课题:9加几)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探讨算法。

(1)看一看:小猴灵灵也取出了一些桃,我们看看它是怎样取的?(出示例题图:盒子里9个桃,盒子外4个桃)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列出算式:9 + 4。

(2)算一算:请大家想办法算一算9 + 4得多少,也可以用学具来摆一摆。(3)说一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不同的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 数一数。

② 9 + 1 = 10,10 + 3 = 13。③ 4 + 6 = 10,10 + 3 = 13。④ 10 + 4 = 14,14-1 = 13。学生每说出一种算法,教师便追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方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结合学生交流,用学具演示“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并随机板书。指出算法名称:“凑十法”。

(4)议一议: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指出:以后你们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就用什么方法来算。2.教学“试一试”。(1)出示花朵图。

提问:图中的花分成了哪两部分?各有几朵?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算式?(板书:9+7)

(2)提问:你能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填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3)追问:为什么不把7分成3和4或2和5呢? 3.小结。

引导: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先要怎样想?然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插图,提问:你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能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共同评议。2.“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先圈出10根,再计算。(2)和同桌交流想法。(3)集体订正。3.“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凑十法”就是用上面的连加来计算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学生拿出数字卡片,照“想想做做”第4题的样子把卡片排在课桌上,同桌合作口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教师将得数板书在新课引入时列出的算式后面。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6.自由练习。

请学生当“小老师”,出有关“9加几”的算式考其他同学。随机追问:你想请谁回答?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四、自由交流,总结延伸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 谈话:回去后把你们今天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五、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的作业。

2.练习十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理清“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9加几的加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3、逐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规律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计算9加几的算式。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的算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出示卡片:

9+1

9+10

3+7

10+9

2+8

4+6 5+5

5+4

10+5

3+10

9+10 8+10 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二、基本练习

1、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算式,教师巡视。多请一些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比较3题,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小结“凑十法”。

2、练习十一第2题。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讨论:比较每组中的几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交流。

讨论:怎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加快计算的速度。

三、组织游戏,提高效率

1、“钻山洞”游戏——练习十一第3题。

讲述游戏规则:两个同学撑起双手,摆处“洞”的姿势,并做裁判,其他同学拿数字卡片钻洞。并用卡片上的数加9,正确说出得数,说对通过,说错重来。

分组活动。小结活动情况。

2、计算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并组织学生交流。(2)练习十一第5题,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然后核对。

3、补充练习:

(1)在○里填上“>”、“<”或“=”。

9+5○19+6○6

3+5○8

6-6○6 4+5○10

6+9○9

9+8○16

19-9○4+6(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17

9+()=13

9+()=11

9+()=10

9+()=15

9+((3)()里可以填哪些数?

()+9> 14

()+9 < 19 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作业。)=12 3.练习十一(2)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1页。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正确计算9加几的算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知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7 9+6

9+5

2+8

9+2

9+8

3+6+4

4+5+2

8+2+5

17-7+4

9+10-9 学生直接在本子上写得数,完成后指名学生说说口算过程。2.在得数错的算式后面打“╳”并改正。

9+7=16

15-5=5

9+3=13 2+6=8

12-2=1

9+9=20 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判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理解每题错误之处并分析原因。

3.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一第6题。

提问: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交流。组织交流:解题时,你是怎么想的?(2)练习十一第7题。(1)出示第一幅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信息交流。

学生填写信息,并计算。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2)出示第二幅图。

请学生说图意,填写完整,列式计算。交流信息和算式。

二、拓展练习1.看图填一填。

(图略:第一行9个苹果;第二行5个苹果;第三行6个苹果)(1)第一行和第二行共()个苹果。

□○□=□

(2)第一行和第三行共()个苹果。

□○□=□

2.玩具熊每个5元,玩具汽车每辆9元,皮球每个9元。

(1)要买两种玩具,最少要()元,最多要()元。(2)你喜欢哪两种玩具,买这两种玩具要用()元。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的作业。

4.8、7加几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2——93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8、7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7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熟练口算8、7加几的算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棒;学生准备每人2捆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三组数:9、1、3 2、8、4 7、3、6 提问:谁能很快算出每一组三个数相加的得数?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看来先把能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就能算得又对又快。这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凑十法”。运用这个方法你能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学生看图互相说图意并提问,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左边比右边多几把小号?一共有多少把?

提问:你会列式解决这些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8-7

8+7(2)提问:8-7已经学过了,8+7该怎样计算呢?(3)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⑤8+7=8+2+5=15。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2.操作: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摆小棒帮助计算)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摆、怎样想的?展示不同的摆法。(1)两边合起来数一数是15根。

1.出示例题主题图,谈话:学校鼓号队买了一些小号,从图上你了解了哪(2)左边的8根与右边的7根中的2根先合起来是10根,再和右边剩下的5根合起来就是15根。(教师及时板书计算的思考过程)

根据教师板书的计算过程再让学生来说:因为8和2凑成十,可以把7分成2和5,先算8+2=10,再算10+5=15.(3)右边的7根和左边8根中的3根合起来是10根,再把左边剩下的5根合起来就是15根。(教师及时板书计算的思考过程)

根据教师板书的计算过程再让学生说思考过程:因为7和3凑成十,可以把8分成3和5,先算7+3=10,再算10+5=15。

小结:我们可以用“凑十法”来计算8+7,第一位小朋友把8和2凑成10,第二位小朋友把7和3凑成10,都是把一个加数先凑成10,再和剩下的数相加。

3.教学“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多请几位学生来说说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先圈出10个再计算,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计算情况,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交流。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计算这一题,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计算方法。

四、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2.出示”7加几"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作业。

板书设计:

8、7加几

8+7=15(过程略)

7+9=16(过程略)5.练习十二(1)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4页。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2.在练习和交流中,逐步形成简约的计算思路,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邮局的画面,问:认识这是什么地方吗?那邮局是干什么的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小邮递员,好吗?

1.分一分。

出示一些加数不同但得数相同的算式: 如:8+2+5

8+2+7

8+2+4

8+7

8+9

8+6 学生当小小邮递员来分一分这些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分法。教师组织学生判断他们分得对不对。

为什么这几个算式能放在同一个信箱里呢?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第1题:先观察题目,想想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并校对,统计正确的人数。

2.小小邮递员们干得可真不错呀!还有几扎信呢!出示信:信上写了些什么?

8+6

9+7

7+9 +7

+6

+8 +8

+5

+7(1)先观察题目,再独立完成计算。(2)问:你有什么发现?

3.送信车忙碌了一天,终于回来了,你知道它们该停在哪个车库吗?学生看第3题并交流。

怎样算的?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在书上完成第4题,教师了解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重点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二、提高练习1.师生对口令计算。2.学生互相出题计算。3.看谁找得多。

在得数比15大的算式后面打“√”。

8+4

7+8

8+9

9+6 7+7

9+7

7+6

7+5 4.在○里填上“>”、“<”或“=”。

7+5○1

17○10-4

7+4○8+

38+6○14 15○5+10

2+10○8+6

12○7+7

9+8○18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5.看谁填得多。

9+()=()

8+()=()

7+(学生独立整理。

交流整理情况,比较谁整理得更完整、清楚。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你的练习完成得怎样?和同桌交流得怎样?

四、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的作业。)=()6.练习十二(2)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5页第5——8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为继续学习后面的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相互交流。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重点与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题略)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计算情况。(1)指名学生回答。

(2)集中分析错题的错误原因。2.比较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解决问题

老师有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大家解决,有信心解答嘛? 1.第6题。学生自己填空。

你能完整地说说题意吗? 学生列出算式并交流想法。2.第7题。

观察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完整地说说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3.第8题。

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题目要求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你知道是哪两种果树吗?苹果树有多少棵?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结果。4.方框内的题目。

三、拓展练习

1.在()里填数。

()+7=14

()+8=15

()+8=11 5+()=14

7+()=13

9+()=18 2.明明今年7岁,丽丽比明明大4岁。丽丽今年几岁?

3.人们排队上公共汽车,小刚前面有8个人,后面有5个人。排队的一共有多少人?

4.亮亮在看一本故事书,上午看了8页,下午看了7页,亮亮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明天亮亮应从多少页看起?

5.三盘苹果,第一盘有5个,第二盘有8个,第三盘有10个。妈妈要拿两盘苹果,最多可以拿多少个苹果?最少可以拿多少个苹果?

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后解答,然后交流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知识?

五、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配套作业。7. 6、5、4、3、2加几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6——97页。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6、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教具准备:6、5、4、3、2加几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卡片出示前面学习的加法题,学生口答得数并选几题说说怎样算的。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小兔家做客,和小兔一起学习6、5、4、3、2加几的加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学习例题。

讲述:小兔子家门口还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1)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小兔子问了大家一个什么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提问:你能帮小兔解决这个问题吗?

(3)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同桌交流计算6+5的思考过程。(4)教师指名学生交流并板书各种不同算法。

(5)谈话: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谁来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2.教学“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书上第94页的“试一试”。

6+6=

4+9=

5+8=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计算,完成后请学生任选一道题说说是怎么来做的。教师注意倾听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小兔子还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水果。(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要选择一道题目问:你们是如何来列式的?如:我看到有两堆樱桃,左边一堆有4个,右边一堆有8个,一共有12个樱桃。4+8=12。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解,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这些加法。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书上写得数,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计算,将得数写在书上。(2)教师出示本题的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5.“想想做做”第5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读题,然后完成列式计算并交流。6.“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先在书上每题加法算式后写出得数,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完成配套作业。板书设计: 6、5、4、3、2加几

6+5=11

6+6=12

4+9=13

5+8=13

8.练习十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8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灵活组合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题组练习

1、谈话:小金鱼昨天也和大家一起学习了6、5、4、3、2加几,你看,它们还给大家出了三组题,想考考哪位小朋友跟它们一样能算得又对又快。大家愿意和小金鱼比一比吗?

2、出示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算出每道算式的得数。

3、请学生说说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比较每组算式中的两道加法算式。

4、请学生举例练习:谁也能举例说出几组这样的算式考考同桌。

二、金鱼钻圈游戏

1、谈话:小金鱼看到大家这样聪明,开心地玩起了钻圈游戏,它们也想比一比谁学得好、算得快。我们也来参加它们的游戏好吗?

2、老师介绍游戏规则:让两个学生做一下示范,明确游戏方法。

3、小组游戏,每钻一个圈就列两道加法算式进行计算,如“4+9”,可以说4+9=13,和9+4=13。

4、组织集体比赛,每一小组里选出4个学生做代表参加比赛。

5、组织同桌比赛。同桌两人也来比一比,看谁钻得快。

三、口算比赛

1、谈话:谁是我们班真正的口算小能手呢?我们再来比一比。

2、老师记时。

3、集体订正,及时纠正错,说说错误原因。

4、针对实际问题,请学生说说想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什么?

5、请口算优胜者向大家介绍经验。

四、解决问题

1、谈话提问:(出示情境图),体育活动是小朋友最喜欢参加的活动,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自主提问。

3、独立解决问题。

4、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相应的条件,列式计算。师:在活动中,还有7人参加了跳远活动呢?你现在还能提出其他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五、拓展练习

1.下面的卡片中哪两个数相加的得数是11? 9

7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符合要求的算式,然后请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2.一(3)班有14个同学去春游,每人发一个面包,买哪两袋面包比较合适?

第一袋装了8个面包;第二袋装了5个面包;第三袋装了7个面包。学生听教师读题后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交流。

六、全课总结

说说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作业。

9.复习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

2、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并在表中寻找出规律。

3、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和成功感。教学重点: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教学难点: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并在表中寻找出规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法的含义

1.出示第一题。

(1)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的意思。

(2)请几位学生来说说图的意思,可以让学生尝试编数学实际问题。(3)学生独立计算并完成书上的填空。(4)集体订正,问:你是怎样想的? 2.提问:什么情况我们要用加法算?

二、整理加法表。

1.师: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搭房好吗? 生:说说你准备怎么搭房。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学生进行有序地对加法算式整理。

提问: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横着看,斜着看呢? 生:小组讨论,观察,发现加法表里的排列规律。2.把得数是11、12、13……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3.从加法表中任选题目,快速说出得数。

三、口算

1.出示:复习第4题。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对于错的及时分析原因。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复习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校对并订正。

四、补充练习

1.在〇里填上大于、小于或等于。

9+7〇15

14-10〇5

5+7〇7+5

13〇4+8

17-7〇9

6+4〇8+3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比大小的。2.解决实际问题。

(1)小红有8枝铅笔,小明和她同样多,两人一共有多少枝铅笔?(2)书架上有18本故事书,借走一些后,还剩下8本,借走了多少本?(3)三盒蛋糕,第一盒有6个,第二盒有8个,第三盒有9个。买2盒最多有()个,最少有()个。

教师读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五、布置作业

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的作业。

10.复习

(二)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01页第6-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复习加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2.能搜集信息,并从信息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成功感。重点与难点:

重点: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难点: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习了20内的加法,运用这些加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来比比看谁学得最好。(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师:我们先来进行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口算题:

8+5

9+7

15-10

4+7

3+8

7+6 5+9

9+3

2+9

4+8

5+6

7+5 学生先在本子上写出每题的得数,再指名学生口答并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2.想一想,填一填

8+5

9+7

4+9(1)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计算过程。(2)请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及时板书。

小结:我们用“凑十法”来计算这些加法,可以把前面一个数分一分,让后面一个凑成十,也可以把后面的数分一分,让前面一个数凑成十。

三、看图写算式

1.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看图后写加法算式。2.出示:复习第6题。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对于错的及时分析原因。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3.复习第7题。

问:为什么用加法解决?你怎样算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问:我们班花坛的花和一班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后说说,再在书上列式计算。4.复习第8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学生看着图写出算式。5.复习第9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学生列式解答。6.复习第10题。

讨论:小明最少的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

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完成配套作业。

四、布置作业

第三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

《数一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堂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重要。儿童乐园是学生熟悉的场景,在图中小朋友自由自在的边玩边学数学,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初步接触1-10这10个数。课堂中让学生自主数数,教师不限制数什么和怎样数,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交流中,教师提出:有不一样的数法吗?鼓励学生通过比较尝试,体会有顺序数数的好处,并指导学生数数的习惯:手口一致,一个一个地数。认识点子图,用点表示人或物的数量,为了让学生在物、人与点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初步体会数的抽象过程,体会到物体的个数可以用简单的符号“点子”表示,点子的个数就是物体或成人的个数,为以后抽象数做准备。

《比一比》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大小、多少、长短、高矮是经常遇到的,学生也较熟悉。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观察、操作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从矮到高排队、判断铅笔的长短和寻找最近的路、看谁做得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分一分》教学反思

从内容上看,没有太大的难处,学生都知道是怎样分的,但最难得就是让他们说出是按什么分的。这节课中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也让我看到了一些问题,如: 1.学生容易出现漏分和重复分的现象。

2.个别学生分类标准不固定,同一题一会按颜色分,一会按形状分。3.学生说分类标准时,能感知标准,但不能用语言表达标准。

《认位置》教学反思:

学生对上下、前后位置已有认识,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左、右,并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学开始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开始认识左与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并灵活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知道,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认识1-5各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书写数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多多少少接触过1-5这五个数字,而且我们班学生都认得这五个数字,也会书写,但那都是不规范的书写,这节课是要教学生正确地书写1-5这几个数字,在书写前,首先坐姿要正确。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拿笔还不太稳,对于书写还是有些不熟悉的,而且他们的控制力还不够好,都不能很好地将每一个数字写好,只有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将数字写好,把数字写好看,事关终身,良好习惯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每天都能将1-5书写几行,尽量写好这几个数字。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两者很容易发生混淆。学生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要难得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大量的活动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第几”的认识和区分“几和第几”。

《0的认识》教学反思

考虑到学生对 0 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 0 表示没有的意思,因此设计该课时能从学生的实践出发。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习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 0 ”、“在直尺上找 0 ”,让孩子们感觉 0 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0 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 0,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

认识=、<和>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数物体的数量,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两个符号,>和<,“=”相对来说学生都已经认识了,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认识6-9》教学反思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1-5,初步掌握了认数的简单方法,利用知识的迁移今天这节课学生学的格外轻松,课堂纪律也井然有序。在认识6-9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看图寻找数字,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来自生活中的,所以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很快乐,在接下来的书写中,学生们也很愿意去写,去圈,去画,课上气氛融洽,学生注意力集中。

《10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10是一个特殊的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在教学10的分解和组成这部分内容中,我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大胆启用凑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9凑1,8凑2,7凑3来6凑4,两五相凑就满十。小朋友读儿歌,朗朗上口,几个来回后,就个个能记住10的分解与组成。

《练习二》教学反思

这是孩子们所接触到的第二个练习,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孩子们无法理解题意——当然是少数孩子了。在这个练习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除基数和序数这个知识尚且有孩子的确无法理解过来外,其他知识点都是掌握了的。本练习的难点是第9题,讲解前,教孩子读题目,帮助理解题意,请孩子们上来做,示范,效果相对要好些。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有趣的拼搭》教学反思

这个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滚一滚”和“堆一堆”这2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学生在活动的时候也切实体会到了这一点,球滚得最快,最难堆。“摸一摸”是让学生通过游戏,依据对几种形体主要特征的初步认识,培养对不同形体的直观判断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这个活动孩子是比较感兴趣的,全班都抢着摸。他们都觉得球是最好摸的,正方体是最难摸的,这是他们摸之前的判断。正如他们所想,球一下子就能摸出来,但是正方体却要摸一会儿。“搭一搭”是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活动,在搭的过程中也可以再次感受各种形体的主要特征。他们搭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有汽车、房子、桥等等。当时没带相机,可惜了,不然可以留下来作纪念。

《2-5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2到5的分与合是学习6、7的分与合的基础,而每一个数的分与合都有他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2的分与合是让学生掌握分和合的概念,3的分与合是解决成对的问题,4的分与合是有序、结构的问题,5的分与合是初步的用结构,经过教材分析,就知道学生在每一节课上要掌握什么,每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而不是把绝大数已经懂了的问题进行反复强化。

6、7的分与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尝试体会,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迁移,利用迁移能力学习后边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在6、7的分与合中我让他们演一演、分一分,为他们提供了动手操作机会,把他们推到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知识,寻找规律,学会了6、7的分与合。由于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8、9的分与合

本节课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说一说——读一读后,组织学生开展背一背,学生有的是一对一对背,也有是按次序来背(当然这其中可能是顺序,也可以是逆序。)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只要是有规律的,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无论是一对一对背,还是按序来背都是规律的,这样可以背得又对又快,体验让有序思考的价值。

10的分与合

这节课的知识点是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以及哪两个数合成10。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与合的思想,初步体会分与合是辨证的,是对立统一的。

《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他们对加法却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看着图列加法算式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何说清图意却是有困难的,要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5以内的减法》教学反思: 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一年级开始逐渐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教学设计当中,我就有意识地渗透这个理念。在教学例题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表述能力。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能够完整地说出数学问题。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开口,我还采用自己说、同桌说等方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有关0的加减法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0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0的特殊性,所以在学习计算时教材把0的加减法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0的意义,学习有关0的加减计算。

《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学生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又动嘴,注意力更集中。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用做游戏的发式进行练习,不仅能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习,又能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听童话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乏味的练习之后出现“青蛙练习跳伞”这样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感,顿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激发。

6、7减几》教学反思:

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个设计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主题图和教材上的小棒图相比,出现“一图两式”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列式时往往是左边的个数加上右边的个数并求出总数,如果利用上面的图的话教师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得出“一图两式”。

《练习六》教学反思:

数感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又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观察数的特点,发现数的变化,把握数的大小,理解数之间的关系,寻找数的规律,并能将其进行有机整合。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机械地进行计算练习,还应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是得数是8的加法与8减几。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的减法,这个要求比较简单。让学生在一图二式的基础上学习看一图写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理解图中四个算式的真正含义是本堂课的难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使学生初步感受用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所具有的简单明确的优点。例题加法是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看图了解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的结构,通过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把学生探索的成果话表达出来,是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活动中,对学生提出的想法教师不进行简单的判断,而是让学生在交流和练习中逐渐发现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教学反思

通过之前的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小朋友基本上都会了,根据一幅图能很快列出四道算式,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只是有的学生还是不熟练,需要考虑一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一些游戏,通过把所有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都总结出来,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求未知加数》教学反思

教材吧这节课安排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有助于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启发学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未知加数的问题,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不仅知道()应填几,还要自主探索求未知加数的几种方法:可以从属的分与合来想,也可以用减法来求(教学中没有渗透这种方法)。有了之前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学习今天所学的知识。《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教学从学生已经掌握的10以内加减法的“算式接龙”游戏开始,给本课内容做好铺垫。接着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图自己编题目,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列式计算,注重学生的说的练习,明白每幅图的意思。同时强调计算的过程性,将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写下来,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解题的严谨。可能大多学生都会如何计算,而且算的也很快,所以在课堂上发现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讲,只顾自己在下面写,看来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出一些提高的题目做一做了。《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连加和连减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效果较好。学生通过动画演示,能够清楚地说出过程,也能够自己列算式解答。但是在作业中都是静态的图,没有过程性,学生就分不清先算哪,再算哪,不太容易列出算式。因此在作业中要让学生先说,描述过程,再列式计算。学生在计算这方面只要细心都能够计算正确,但是对于图文的题目掌握还是不到位,需要加强练习。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针对学前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识。让学生猜一猜有几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11—20各数的组成、写法 “11—20各数的组成、写法”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会认、读11—20各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学习写11—20各数。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很容易分心,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老师所讲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因此,组织教学成为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永恒主题,也成为制约低年级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要素。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一方面是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来说明。一图4式是学生已有的经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内容,但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会感觉太简单了,但对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新课的时候,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生,“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素,既面向全体学生,让不懂的学生能在优生的带动下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也满足了优生想自主探素的欲望。

《9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突出了“凑十法”的教学,帮助学生转化思想。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凑十法”的表象,通过口述凑十的过程,在数学语言的不断交锋、碰撞与合作中,形成操作过程的表象,把操作的程序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思维程序,通过想凑十的过程,在头脑里形成原来的操作情景,利用表象使形象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在教学时,让学生多次口述凑十的过程,激活学生思维,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8、7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让学生说你想怎么计算时,多数学生都是拆7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来的知识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之后让学生口述凑十的过程,发现有些学生搞不清楚到底要拆哪个数,凑哪个数。之后就用统一“拆小凑大”的方法,再训练口述凑十的过程,可能训练的还是不够多,学生在做练习时错误率还蛮高的,还得加强凑十法的口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6、5、4、3、2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9、8、7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位计算。本节课的计算实际上有两种思路,其中6+5,6+6是新学的算式,可以用前面所学的“凑十法”迁移过来计算,其他的题目都是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只要交换加数的位置就能转化为学过的算式,而这种转化的方法在7+9时已经学过。所以本节课完全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尝试计算。总得来说大多学生掌握的较好,但还有少数人不够熟练,因此回家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本学期所有的加法都已经学完,学生要熟记一些算式,在做题目时才能做到既快又准确。

第四篇: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单元反思

准备课《上学了 数一数 比一比》教学反思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在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比一比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思想。本节课我认认真真的设计教案,仔仔细细制作教具。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

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师范性地提出了比较谁比谁多、哪个人高、哪个长等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活动。一种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

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另一种是观察花蜜那,作出判断,画面中有些物体的长短、轻重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要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辈子会学;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

这节课学生们发言都很积极,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基本都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有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我下课对其进行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后,发现他们也能够掌握方法了。

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主要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单元时,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突出生活性。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找“生活中的数”和“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的练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习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1、借助“说”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

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借助“比较”帮助学生运用简便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既然计算能力要有这样的要求,那么口算作为计算的基础,无疑也必须有这样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是借助“比较”来帮助学生运用简便算。

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主要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一直以为10以内的加减法,对孩子们来说,根本不用怎么教。平时的教学,无非是让孩子们认识加减法算式,让他们从形象直观的学具抽象出具体的算式而已。

在一课又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我错了。这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10以内的加减法,注定不能轻视它。且事实上,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低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都安排在数的组成之后,要求使学生真正明白加减法的算理。以8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如:8可以分成2和6,2和6组成8。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6组成8也就是把2和6合起来,即2+6=8。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8可以分成2和6,所以从总数8里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6,去掉6就剩另一部分2。即8-2=6,8-6=2。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很注重让学生回忆数的组成,按规律背诵学生总能很快且很熟练的讲出各数的组成。但在口算练习中,却总会发现这里错一道,那里错几道。可见还没有真正熟练的掌握。

今天去网上搜了搜有没有加强口算加减法训练的对策,发现了以下几点,摘录如下:

1、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2、制作口算卡片进行练习,例如:2+6=8,开始把结果也写上,让学生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读。之后把结果去掉变为2+6=,让学生读出完整算式,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脑中“=”后边是8已印在脑中,所以能很快说出完整算式。最后让生看卡片上算式快速说得数。这样循序渐进,照顾到了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使全体学生的口算能力都得以提高。

3、除了用卡片让学生视算,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听算,听算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这点是平时所欠缺的,需要加强锻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第三单元《分一分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分一分》是西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组织让学生四人一组,把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1、创设情境,精心营造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逛超市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分类。这样把学生带入熟悉的环境中,一下子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快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中。在动手操作环节中,我又让学生来扮演超市售货员,进行商品的分类,使学生充分融入了角色提高了兴趣,走进了生活。

2、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在教学中怎样进行更有效值得探讨。我认为:首先,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而良好情绪的感受又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现规律。例如:在操作活动开始前老师说:“你们想当一回售货员吗?”接着对学生即将开展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评价目标。先看一看,再想一想,最后摆一摆,老师要把摆得又快又好又的小组货柜进行展示。

总之,学生在学习中参与意识越强,合作意识越浓,越能发挥他们的潜能,越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认识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六个环节,学生都在玩和游戏中学习,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感知物体的特征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形状吗?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本单元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对于刚入学一个月的孩子,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还是第一次,又是对这些物体,特别是球,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课堂上过于兴奋,教师在纪律的调控上有些失控,课前估计有些不足,使课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第五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进行了《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 20 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 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速度程度产 生直接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 得数超过 10 的加法,简述为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是 ; “用 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最后,教材安排了对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上 好这节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 20 以内的进位加 法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 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导入环节中,我不是简单地拿 出书上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而是充分让学生在口算复习和体 验杂乱的算式中,自己整理出 20 以内的加法表。学生经历 了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复习整理的方法。我认为复习与整理,并不是冷饭重炒,让学生机械地模 仿训练,搞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是记忆性的战术,而不是思 考的战术,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思考能力降低。而是让学生在自主疏理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提高,有所 拓展,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能力得到提高。本 节整理复习课是系统整理 20 以内进位加法,根据所学的算 术让学生自主整理成 20 以内进位加法表,再以问题形式引 导学生观察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再引导学生按序 观察、分析,寻找规律。比如先按竖行找规律,再按横行找 规律,然后从全表找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 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既进一步掌握 20 以内进位 加法的计算方法,又能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真正做到 “温习得新知,探索求发展”。

第六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一、动手操作,丰富感知

人们是用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的。学生在接受前人科学地总结的知识时,也要充分地利用感觉器官,通过直观形象感知学习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我都十分注意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二、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三、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四、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学期的末尾,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理解、掌握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知识,在组织总复习时,我是这样考虑的: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

如在复习图形认识与分类时,可以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学了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样,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就需要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复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除了适当地安排一些算式的计算练习外,也设计了一些小游戏的活动,像“找朋友”“开火车”等活动,都是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3、要让学生的思维 “活” 起来。

以往的复习课,基本上以单调的训练为主,在设计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形式,以游戏贯穿全课,把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综合的活动中。如站队时的前后位置,上车前的分类、口算等,学生一边玩,一边回顾,一边应用,增强了趣味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操作,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认识也会随之提高。

4、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前教育、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学习理解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如在复习计算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而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这种课堂分层次的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辨认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在直观认识阶段,不细致深入地研究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更不要求对形体的结构特点有规范的语言描述。学生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信息渠道主要是视觉和触觉。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形成正确的表象。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

例题和“想想做做”里的知识内容大致分成五步逐渐展开:呈现堆积木的游戏场景,吸引学生参与堆积木活动——学生感知积木的形状,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揭示各类积木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几何名称——辨别常见物体的几何形状,寻找生活中有关的物体——以加强形体表象为目的的分类统计活动,以及与几何形体有关的其他练习。前两步安排在例题里,后两步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玩积木,一边玩一边学数学。

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玩积木的目的是了解每一块积木的形状,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可见,积木是不可缺少的学具。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不过,收集的容器和物体要认真筛选,保留形状比较“纯正”的,去掉已经变形的,以免造成感知形状时的误差。

在学生玩积木时,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让学生把积木分类,通过分类继续感知积木的形状。学生经过玩积木,初步了解了各块积木的形状,体会到有些积木的形状相同,有些积木的形状不同。在此基础上,应该要求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把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通过分类,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各种积木的形状。

在动手分类之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的、有半圆形面的积木,它们不是本单元的研究对象。只要保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还要注意两点:一要鼓励学生自主分类,让他们充分经历分类过程,在分类中感受积木之间的形状相同和形状不同。学生有可能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成一类,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学生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要肯定这样分类是对的,但还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分开,把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分开。二要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对分成四类做出解释。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都有“弯曲”的面;长方体积木和正方体积木也不完全相同,圆柱形积木和球形积木很不一样。不要求学生讲述的语言严密、准确、完整、有条理,更不要归纳出“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长方体的六个面不完全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

这一步教学是学生有意义接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简单知识,主要是四种立体图形及其名称。

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这里的“颜色”和“大大小小”不是几何体的本质属性,而“形状”才是本质特征。教材在属于同一类的两块积木的下面,画出一个图形,代表这一类积木,并在图形的右边写出它的几何名称。如在两块长方体积木下面给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长方体”;在两个圆柱形积木的下面画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指出它是“圆柱”。立体图形是同一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几何体的标志。尽管画出的图形在视觉上有立体的感觉,实质上是用画在纸上的图形来表示立体。学生利用这些图形在头脑里留下各种立体的表象。他们理解画出的图形代表了一批大大小小、各种位置摆放的同一类几何体;知道并会应用几何体的名称;看到立体图形就能够联想到有关的物体,看到实物就能联想它的几何体。这些都是学生具有初步空间观念的表现,是本单元教学所追求的具体目标。

立体图形的教学可以像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个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睛看看老师画的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像图形所画的,于是确认这个图形能够代表众多积木的形状,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教师画的立体图形要在课前准备好,在学生闭着眼睛想的时候一下子整体出现在黑板上面,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可这样的图形像积木,在头脑里代表实物就行。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名称是数学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每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外延是属于每类的所有对象。本单元只是直观认识四类几何体,只要求学生具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表象,不达到了解概念的程度。所以,不用语言描述各类几何体的形状特点,不给各类几何体下定义。

4、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经过对积木的研究,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等四种几何体。教材引导学生带着这些“体”的表象回归现实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这一步教学活动具有两点意义:一是通过数学表象的“具体化”,再次感受四种几何体的形状,进一步加强已经建立的表象。如寻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把物体与头脑里的长方体“模型”作形状的比照,确定这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这就加强了长方体的表象。二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能发现,从而培养用数学眼光看身边物体的态度与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的上面一行是四个立体图形,下面一行是四个物体。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各个物体的形状分别属于哪一类几何体。学生可以想“哪个物体是正方体形状的?哪个物体是圆柱形的?……”由于认知还在“表象”阶段,学生能够在物体和立体图形之间连线,但没有条件说出连线的理由。教学时,只能问学生“你怎样连线的?这样连线可以吗?”不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连线?”在完成这道习题以后,还可以继续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这四种形状的物体。

5、在把立体图形分类的活动中,巩固四种几何体的表象。“想想做做”第2题给出了12个几何体的图形,要求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把在这12个几何体分类,并统计各类几何体的个数。学生完成这个练习,要判断每一个图形表示的是什么几何体,并且不受所画图形的大小、颜色的干扰,不被所画几何体的位置摆放而影响。要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让这两种形体相混淆。尤其是识别像第一行第一个那样的长方体,第三行第二个那样的圆柱,对几何体的表象有很大的加强作用。另外,教材在这道题里首次安排简单的表格和填表活动,应该帮助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内容,指导他们填表。如竖着看表格的两列,左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右边一列是四种立体图形的个数。横着看表格的每一行,分别是一种立体图形及其个数。

第3题仍然是识别立体图形,促进几何体与其图形及名称的相互融合。这道题结合了左右和第几等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综合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进一步强化关于这些几何体的表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现实世界,接触身边事物与现象,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机会。广义地说,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数学问题。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里,时时刻刻都要心中有数学问题,为了心里的数学问题而进行活动。

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一”。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它们的面不同,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要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头脑里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这就使表象更加清楚、更加牢固。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了解。“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让每名学生都有操作不同形状物体的机会。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有些问题源于需要,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体?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下载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新的一学期即将过去,在这紧张有序的教学工作中,平心静气坐下来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数一数》教学反思数一数的教学内容是第2、3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新的一学期即将过去,在这紧张有序的教学工作中,平心静气坐下来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9加几》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的教学内容,是本人送课下乡行进的一次教学活动交流所上的示范课,深感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有驾驭课堂的能......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大班科学活动《认识钟表》是本学期的一节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