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2节说课稿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的内容。上一节,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物膜能够选择性运输物质的特性,那么生物膜的这一功能与其结构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并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不断修正原有观点,推动科学的发展。而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也将对之后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免疫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由于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生物膜的结构要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而在对生物膜的探索过程中如何通过对生物膜功能的分析研究得出生物膜的结构对于同学们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将用1个课时进行教学。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活动探究和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情景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集体讨论法
针对在对生物膜结构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课后练习。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引导学生回顾第3章中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时对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思考,进行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结合同学们的已有知识,分析三种材质那种更适合做细胞膜。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出发来思考。当然,细胞膜不可能由书中所给的三种材料构成,那么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呢?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讨论“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这一
问题,让同学们更广泛的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更广阔和深入地思考,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探究能力。
2、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后,我将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分析科学家的试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自然而然的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并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欧文顿 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 化学分析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 两位荷兰科学家
蛋白质为与细胞膜什么位置? 20世纪40年代推测 罗伯特森“三明治” “三明治”模型是否完全符合? 静态刚性 vs 动态弹性 技术手段提高 蛋白质镶嵌
为什么细胞膜的物质可以运动? 人cell+小鼠cell 1972年 格桑 尼克森 流动镶嵌模型
3、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上述问题串的分析讨论之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然后向学生展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示意图,结合该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粉自由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的分布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具有各自的特点与功能
4、膜的流动性
这幅图介绍的是流动镶嵌模型的部分结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想象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其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三维立体结构,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能力。最后简要介绍细胞膜表面糖被的知识,是学生大概了解,为以后的学习细胞膜识别和免疫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4、课后练习
在本节课讲课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教材上的练习,及时地巩固所学内容,加深记忆,并通过拓展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
第2节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2、3、4、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蛋白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第一,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必修1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知识是重点部分。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我计划利用2课时来完成。第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2、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学生
第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介绍甲烷的结构式,从甲烷的分子式进行推导分析出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脱水缩合反应。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三、说教法
本节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过程,抽象难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仔细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分析图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设疑。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展示动画过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第三,将抽象复杂的过程及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利用学案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及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分析图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2004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08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呢?从我们人体生理方面出发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参考:我们的食物中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等。(学生也可能得出关于法制、道德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了多媒体及具体形象性操作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与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
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共同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C上;不同点:R基不同)
总结得出:由于R基的不同,构成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在生物体中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介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在人体内有的氨基酸是没有办法在人体细胞内合成的,如赖氨酸、色氨酸等,但是它又是构成蛋白质必不缺少的,所以要对这类没法合成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要有一定量的补充,这样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的种类成千上万,那么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Flash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问:我们的左右手分别代表什么? 参考:一个是氨基,一个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参考:水、肽键。
提问: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链呢?
7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12个同学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P22的旁栏思考题。参考:n-1,n-1,n-m。
水分子数量=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目。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顺便提出一个更高的思考题: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子,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个肽键呢?
结合学案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根据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经验可知道: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台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得出结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虽然只有20种,但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种类以及排列顺序不同,就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举例说明蛋白质具体哪些功能?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由学生总结)第七,课堂小结
总结这一节中主要的知识点 第八,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六、说作业设计
我印发了本节课的学案。学案既包括主干知识的网络图,也包括基础题和一般提升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七、说板书(略)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知识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点也较难理解的情况,重视利用“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要更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给学生提供教学拓展的空间。综合来看,要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思维才能活跃,这样才能接收新知识,让他们有不断深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第2节《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的第二部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处理
本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共安排2课时完成(这里只介绍第一课时的设计)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B.识记)。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B.识记)。
过程与方法 :⑴以猫叫综合症产生原因为例,引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果蝇的染色体为例,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通过对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分类依据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情感与价值 :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1)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的概念及“倍”的概念。
教学关键 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
本节课的教法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借助影片、图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遵循“教必须以学为主立足点”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基因突变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遗传信息改变,使蛋白质结构改变、生物性状改变,即生物发生了变异。
那么,基因是什么?它和染色体又有何关系? 回答: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引出新知: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正常情况下,其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都是稳定的。但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均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这就属于染色体变异。
(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的把握: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播放影片:猫叫综合征幼儿。让学生观察: 患儿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教师补充: 患儿的征状---两眼较低、耳位低下,存在着严重的智力障碍。阐述病因---染色体片段缺失
第四篇: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癌变教案
第6章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知识教学点: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癌症的预防措施的讨论,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养成尊重事实的研究态度和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
五、学科方法训练点: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七、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具:多媒体平台
十、教学设计:
(一)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
2、情景导入
播放一个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的过程动画。从动画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细胞是有一定寿命的,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人没有长生不老,细胞有长生不老吗?当今世界人们谈癌色变,患病的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3、师生互动
〖提问〗在我们身边时常听到有关癌症的情况,就你所知,你听说过哪些癌症?
〖学生回答〗肝癌、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皮肤癌、血癌(白血病)、脑癌、前列腺癌、舌癌等等。
〖问题探讨〗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书上的问题探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1)日光浴使皮肤生发层细胞中的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化成维生素D,可以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同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表皮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保护内部组织和器官。
2(2)首先尽量不在紫外线强烈辐射的时间和地点长时间进行日光浴。不同的地区由于经纬度不同,因而日照强度过强的时间长短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的紫外线辐射的情况。其次涂上防晒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伤害。然后使用防紫外线遮阳伞,可以适当减少紫外线辐射。
(3)臭氧层可以部分吸收紫外线。当臭氧层被破坏时,过多的紫外线辐射有可能伤及表皮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癌。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是会分裂和分化的,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如果出现异常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板书〗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提问〗那么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有哪些区别呢?
〖看课件〗播放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图片,启发学生回答: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是:
①恶性增值的“不死的细胞”:能够无限增值; ②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的细胞”:形态结构变化;
③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的细胞”: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使得细胞之间的黏着性减少,因此癌细胞容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提问〗(分四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1)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2)细胞为什么会发生癌变?(3)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4)怎样预防癌症的发生?(教师巡查指导,待学生讨论分析后由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代表发言〗各小组组长代表发言汇报,经过全体同学的质疑和探讨后得出:
一、致癌因子
⑴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⑵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素、亚硝胺、联苯胺、烯环烃等。
⑶生物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练习〗根据以下案例分析是哪种致癌因子引起的癌症?(1)二战时日本受原子弹爆炸影响,幸存居民经29年观察,发现白血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距离爆炸中心越近,发生率也越高。(物理致癌因子)
(2)
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成分,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生率增加,可能与烟草燃烧的烟雾、工厂的煤烟、汽车的废气等气体有关。(化学致癌因子)
(3)有人用砷酸钠治疗皮肤病后,出现局部色素增加,过度角化,最后发展为皮肤癌,砷是唯一能使人类致癌而动物不致癌的物质。(化学致癌因子)
二、癌症的发生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三、细胞中既有原癌基因,又有抑癌基因,其中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则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值。
四、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物理、化学和病毒致癌因子;同时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 4 采取防护措施。
〖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发霉的、熏制的、烧烤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中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亚硝酸盐、苯并〔α〕芘等。
(2)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4、小结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恶性增值的“不死的细胞”;
②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的细胞”; ③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的细胞”。
(2)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子。
(3)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则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值。
(4)预防癌症发生的措施: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物理、化学和病毒致癌因子;同时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采取防护措施。
5、随堂练习
(1)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细胞内原癌基因的激活 B、物理致癌因子的刺激 C、化学致癌因子的刺激 D、病毒致癌因子的刺激(2)检测某一植物组织,发现其分解有机物速率减慢,且细胞萎缩。该细胞正在()
A、分化 B、分裂 C、衰老 D、癌变(3)下列哪组是细胞癌变的特征()
① 细胞无限分裂 ②水分减少 ③畸形改变 ④酶活性减低 ⑤色素沉着 ⑥易分散转移 ⑦呼吸速率减慢 ⑧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A、①③⑥ B、①②⑤⑦ C、②④⑤⑦⑧ D、②④⑥⑧
(4)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细胞变化是()A、细胞增值 B、细胞分化 C、细胞癌变 D、细胞衰老
(5)癌细胞具有的特征中,不正确的是()
A、能无限增值 B、形态与结构出现畸形变化
C、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D、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化(6)当人的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时,说明该细胞已经完成()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癌变 D、细胞衰老
A C A C D C
6、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1.(1)√;(2)√。
2.癌细胞的特点:细胞增殖失控,能够无限增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拓展题
1.提示:不都是。如果早发现,有些癌症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治愈,如乳腺癌、胃癌、肠癌等。
2.提示:(1)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肺癌。(2)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肺癌。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这一节,讲到遗传和变异的理论知识,不但对于认识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规律非常重要。而且对于人类的优生工作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是整本书的重点难点。因此课本里用了较多的篇幅来阐述这方面的内容,在遗传知识方面,先弄清楚遗传的物质基础,会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A使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
B掌握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C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D了解中心法则概念和意义(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防止封建迷信思想,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设置依据:根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推行素质教育)3.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生物性状遗传的实质
(依据: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教学难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依据: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转录,翻译是一个复杂,抽象的问题,学生较难理解)二.教材处理: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组织教材,所以第一个内容安排是基因的概念,紧接着是基因控制合成蛋白质的两个过程,最后是中心法则。三个内容都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便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教学重点。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相结合。,能力的差异,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中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愉快地,自觉地进行思考,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分析,了解遗传现象和一些遗传病例的情况。利用多媒体的课堂容量大,可以把抽象的结构,过程形象化,具体化,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学法指导:预习,复习,讲述新课,练习(依据:四轮学习方法)五.教学程序: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意 图
(复习旧课)3分钟 [提问] 1.DNA的化学组成? 2.DNA的双螺旋结构是怎么样的? 3.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
(DNA是通过半保留复制)引导学生回答: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DNA的结构,明确DNA的复制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采用提问方法导入,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归纳、诱导思维,唤起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尽快进入探索学习角色。
(引入新课)在上一节中,我们讲到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这就涉及一个问题,DNA分子是怎样控制遗传性状的?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
提出问题要解决的关键 [新课讲解] 一.基因的概念:13分钟 ,再打出基因的模式图,让学生在文字的基础上,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更好理解DNA片段是呈线性排列。
通过文字和图象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上升成理性认识作好准备。
与染色体的关系 再接着打出基因 DNA的关系 与性状的关系
让学生对基因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注意:要学生理清基因,染色体,DNA性状的关系.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一般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中含有若干个基因,每个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构成。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这种序列代表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
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深入,学生能在理解基因这个概念上,理清它和其它的关系使思维更清晰、更明确。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14分钟
1.提问:在同一草原上为什么:牛吃了草长成牛,羊吃了草长成羊?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出DNA怎样去控制生物性状。
提出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学习。
2.过渡:如果我们把生物的具体性状用“信息”来表示,那么,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牛和羊同吃草原的草,但牛还是牛,羊还是羊的原因,就是牛和羊身上的遗传信息不同,从而所控制的生物性状也不同。
总结回答问题,既给学生的悬念,又为下文作承上启下的铺垫。
3.提问:遗传信息DNA主要在细胞核而蛋白质的合成则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进行,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去指导蛋白质合成,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
提出思考,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问题,思考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4.接着让学生找出前面所学过的RNA分子(核糖核酸)和DNA分子进行比较。5.打出DNA分子与RNA分子的比较表。
6.小结DNA和RNA的不同,指出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是通过另一种核酸—核糖核酸(RNA)帮忙传递。
让学生通过初探,比较,从而搞清楚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遵循学习的认识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重复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并突破难点。
7.让学生阅读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转录,翻译)13分钟 动画演示“转录,翻译”过程两次,让学生有个整体印象。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8.配合动画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逐段讲解。
注意问题(1)转录,翻译的地点,模板,生成物不同。因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混肴.(2)这个问题的阐明能为后面“密码子”的概念做好铺垫,避免学生搞不清“遗传密码”和“遗传信息”两个概念。
9.打出板书。
通过动画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10.重播全过程动画,引导学生讲述。7分钟 加深认识,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1.过渡:就这样,以DNA为模板合成信使RNA,再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使氨基酸在核糖体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合成了与亲代一样的蛋白质,从而显现出与亲代同样的性状。从而引出“中心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