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任安书教案1
《报任安书》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
《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 第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
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四、分析第三段“仆之先人------曷足贵乎”对照翻译,让学生分析重要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五、布置作业:把文章中空白处翻译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3—4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
教学步骤: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六、归纳2-4段重要字词。
七、布置作业:做试卷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5——7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朗读1——4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五自然段。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6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四、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7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六、朗读5-7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
七、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做字词练习。
第二篇:报任安书 教案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语段,揣摩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学生回顾司马迁的相关资料
三、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四、整体把握
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五、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牛马走:谦称,名词作状语,如牛马般供驱使的人
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
若望仆不相师:怨恨 效法
请略陈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阕然久不报:隔了很久 回复
幸勿为过:责备
2.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原因是什么呢?
点拨: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3.概括此段的内容。
点拨: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明了自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
小结:这一部分由任安要求作者“推贤进士”(即替任安“说情”的委婉说法)以及“若望仆不相师”,道出“仆非敢如此”之旨,并由此引出自陈已志。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二至五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概括本段的此段的内容。
点拨: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明自己受辱不死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这一层中,先说自己并不是因为顾及亲人家庭,也不是没有自杀的勇气,而是因为自杀就断送了自己生命价值所在的事业。于是为了完成心愿,他超越为名节而死的一般观念,抛弃庸碌一生而死之俗念,为文采显露于后代,让历史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历苦难而走向卓越之路。
(二)研习第三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所列举的这些圣贤有什么特点?
点拨: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3.讨论: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事迹?(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点拨:罗列这些史实,说明自己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的来源,说明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的原因。
(三)研习第四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提问:第3、4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三)研习第五段。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点拨: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三、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四、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三、四段。
第三篇:报任安书教案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
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二、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三。
(解说:巩固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解说:在课堂练习基础上顺势总结课文,能与导语呼应,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案二(比较阅读。把原文与课文节选进行比较,体会原汁原味的好处。)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学习揣摩课文节选文字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同“方案一”)
四、提供原文被删节的文字,理解疏通
1第1段删节内容:阙然久不报的简要原因。(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忙于侍奉皇上。)
2第2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奈何以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
3第3、4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自己因李陵案获罪的经过。4第5段(即课文第2段后半部分删节内容):所以隐忍苟活,是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布置作业
思考:把课文(节选)和原文对照阅读,看看两文在内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异。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比较课文(节选)和原文在内容上的差异。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2比较因内容的差异而带来的文意、抒情、结构上的差异。
二、交流发言,成果共享
三、教师归纳、点评
1内容的异同:删去的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感到无限的冤屈和悲愤之语,课文也有一些相似内容。
2表达上的影响:原文较之删节后的课文更具以下特点。
(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
(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
(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业(同“方案一”)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第四篇: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初通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曩(nǎng)者 诎(qū)体 强(qiǎng)颜 头枪(qiāng)地
受诛(zhū)
暴(pù)肌肤 受榜箠(chuí)
圜(yuán)墙
羑(yǒu)里 卜(bǔ)祝 囹圄(yǔ)槛(jiàn)阱 缧绁(lãi xiâ)臧(zāng)获 没(mî)世 倜傥(tìtǎng)放失(yì)愠(yùn)色 前辱之责(zhài)剌(là)谬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境。)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责”。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5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
(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研习课文
1.研习开头和第1段。
①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太史公牛马走: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少卿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
推贤进士为务:古义:推贤进能;今义: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意气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而用流俗人之言:世俗。
请略陈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即固执鄙陋的意见。②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表明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而“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
①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倡优所蓄: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其次关木索:关,通“贯”,套上。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撞击。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指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今义:建立。南面称孤:古义: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太上不辱先:使动用法,使„„受辱。
衣赭衣:读yì,名词作动词,穿。
②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二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交代了不能 “推贤进士”的原因。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任务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笔译3-5段。2.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3.研习第3-5段。
①指名3人分别板译3-5段。教者引导学生进行评析。②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读wù,讨厌,不喜欢。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仆窃不逊:不谦逊,不自量。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网罗,收集;失,通“佚”,散失。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自己的心愿;今义:利己的念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卓越不凡;今义:洒脱,不拘束。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不一般;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且勇者不必死节:为动用法,为„„而死。③这三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3段以生死选择揭示自己苟活的原因是“文采不表于后世”,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这三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④这三段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所以第5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朗读课文。
二、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3、4两段。
第三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研习第6段。
①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重为乡党所笑:重,更加,深。(辨析: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慎重。)下流多谤议:古义: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卑劣龌龊。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言论;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②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使全文结构十分严密。
2.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二、深入探究
1.第2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悲惨处境和巨大精神苦痛的?
明确:第2段中,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2.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欣赏品味。
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行文脉络十分清晰,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我们可以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这一特点。比如,作者特
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4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排山倒海,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相关语段。
还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出这一特点呢?
提示:句式有长有短,骈散结合。情辞瑰伟奇丽。
学生诵读体会。(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四、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演练
1.D(A曩nǎnɡB愠yùnC强qiǎnɡ)2.B(A井—阱C泄—绁D枝—肢)
3.D(A“画地为牢”原指在地上画个框框作为牢狱,后来比喻只许在规定好的范围内活动。不符合语境。B“藏之名山”指把著作藏在名山中,传给志趣相投的人。这里用错了对象。C“重于泰山”形容意义重大。这里用来形容打击的力度大是不恰当的。D“九牛一毛”比喻极大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用此合适。)
4.C(A“10月上旬”本身就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不能再与表概数的“左右”连用。应删除“左右”。B句式杂糅,应将“是由于”改为“与”或“跟”。D主语残缺。应将“通过了”改为“通过的”。)二.精段精炼
5.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6.D(A①通晓②四通八达 B①于是②却C①思想观念②说 D的)
7.C(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8.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9.(1)《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2)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就一家的学说。
第五篇: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在教师指导下,弄懂文意,把握文言言基础知识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1、知识介绍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2、背景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3、、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chuí)圜墙(yuán)
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二、课文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2、教师读课文。
3、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此文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3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5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
三、集中学习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一到三节分别用了哪些修辞,都有何作用和目的?
比喻
问,本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明:比喻,地位卑微,在周围人眼里罪有应得,死也不能显示气节。
对比
4、结合注释阅读“人固有一死”到“最下腐刑极矣”,概括此段内容。作者受了哪些摧残,写这些事的目的何在?主要采用何手法表现的?
精神上:
辱先,辱身,辱理色,辱辞令
肉体上
诎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支体受辱,腐刑(受)极(辱)目的;、铺排、对比、说明自己受了奇耻大辱,无颜苟活
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
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用典
5、结合注释阅读“且西伯”到本段结束,概括此部分内容。说说本部分又是采用何手法,想要表过什么意思?西伯(周文王)——拘牖里李斯——具五刑
淮阴(韩信)——受械彭越、张敖——系狱
绛侯(周勃)——囚于请室魏其——衣赭关三木
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明:用典、忍辱偷生,古今一体、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暗示自己也想“隐忍苟活”、6、课文的第二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两个层次。
(1)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
(2)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上面两点都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4—5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
1、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
不为父母妻子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让文采流传后世
2、用典有何作用?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明;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2、作者提出怎样的认识?
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3、第四五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首先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5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第三课时
一、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肉体上(受尽尽酷刑)
“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
精神上(残酷迫害)
“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奇耻大辱
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悲痛欲绝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人活的要有意义
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活的要有意义
B、《史记》没有完成“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3、第最后一段里哪些句字照应前文,哪些句子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第六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六段:表明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
总结
1、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明: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愤慨之情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悲切郁闷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豪迈激荡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悲痛欲绝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基础知识一词多义
通假字以
(1)被楚受辱(通“棰”。木杖)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来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及以至是已经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因而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表结果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因此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仆以口语遇此祸因为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与所合用,表。。刑)的原因
(9)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乃
古今异义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转折连词)
(1)意气勤勤恳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副词)
(意气:古,情义。今指:意志和气概;志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才)
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屈原放逐,乃教赋《离骚》(于是)
(2)素所自树立使然之
(树立:古,立身处世。今指建立)况仆之不得已乎(取独)
(3)念父母,顾妻子无兄弟之亲(定语后置标志)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而用流俗人之言(助词,的)
偶)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它)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助词,不译)
(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文言句式
难以自拔)(1)省略句阙然不报,幸勿过(之)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被动句
(非常:古,不同寻常。今用作程度副词,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相当于“很”、“十分”)②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
(6)下流多谤议③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下流: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今(3)固定结构
指卑鄙龌龊,不文明)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无乃„„乎”不是„„吗?恐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怕„„吧?)
(口语:古,说话。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全文结构(略)
与“书面语”相对)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
死)
(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7)见狱吏则以头枪地(头,用头)
(8)若望仆不相师(师,效法)
(9)衣赫衣,关三木。(名作动,穿)
(10)孙子膑脚(名作动,受膑刑)
(11)退而论书策(名作动,写成书)
(12)请略陈固陋(形作名,因塞鄙陋的想法)
(1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形作名,富贵的人)
(14)流俗之所轻也(形作动,轻,轻视)
(15)思垂空文以自见(使流传)
(16)且勇者不必死节(为动,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