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任安书》教学反思
《报任安书》教学反思
《报任安书》教学反思
《报任安书》因为历史久远,文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教师往往选择回避,不上这一课,而我偏偏喜爱这一类至情至真至善的文章,每读每感动。
本节课,主要设置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诵读文本,因声求气,体会理解司马迁遭辱之痛。这一环节我希望通过诵读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诵读方式的引导是关键,语气语调节奏一定源于对文字的理解,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一道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抒情基调,进入课文情境。这一块处理地不深入,后面的教学就会架空。最终,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入情入境,体会理解司马迁遭辱之痛,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第二环节 细读文本,缘形会意,探究司马迁隐忍苟活之因。这一环节,我想通过对话还原语境,打通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障碍,通过问题探究和情趣激发,深入浅出、逐渐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和文意。把司马迁遭受极辱无辜蒙羞的悲痛激愤,面对困境生死抉择的矛盾痛苦通过两组对话层层铺开,将文、情、理巧妙融合,让学生在自然流畅的教学环节中体悟学习。
大部分人不会为了思考而去思考,但他们却会因为强烈的感受而去思考。文学经由激发一个人独特的感受力而促使他去思考,这样的思考会更深刻。因此,唤醒学生的感受力,令他们通过阅读感受欢乐、悲伤、同情、愤怒等情感,丰富他们的人生,成为精神健全饱满的人,这可以成为我精心教学全部的理由。
第二篇: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学案
[课文详解]
一、作者及作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本解读
本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写于征和二年(前91年)冬,致书的对象任少卿,名安,此时下狱。任安生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信的开头以谦恭的语气对许久没有复信表示歉意,并引起下文,用沉痛悲愤的笔触述说自己的受刑之辱。接下作者表明自己虽早有求死的心念,但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隐忍苟活”了下来。司马迁引证古今,列举历史上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并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本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写得反复曲折,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文语言富于变化,气势磅礴起伏。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手法。如“太上不辱先”以下连用十个排比句,表达思想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对比,两两各自对偶,读来使读者欲悲欲叹,不禁为之扼腕切齿。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气势的表达,清代方苞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传曰(zhuàn)倜傥(tì dǎng)暴肌肤(pù)曩者(nǎng).....
B.剖符(pō)放失(yì)愠色(yùn)阙然(quē)....
C.缧绁(léi xiè)槛阱(jiàn)不可胜记(shēng)卜祝(bǔ).....
D.强颜(qiǎng)前辱之责(zé)剌谬(là miù)闺閤(hé).....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兴高采烈惊心动魄络绎不绝B.言而有信入土为安浑身冰凉
C.滔滔不绝五大三粗仓皇失措 D.闲情逸志魂不附体卿卿我我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素所自树立使然也B.在尘埃之中 C.下流多谤议D.恨私心有所不尽........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用之所趋异也(趋求)推贤进士为务(职责)B.卒就死(就要,将要)受械于陈(....戴上刑具)
C.若望仆不相师(埋怨)仆诚以著此书(诚实,真诚)..
D.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连累,涉及)..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被箠楚受辱 B.①难为俗人言也②不足为外人....
道也
C.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②然此可以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灌夫受辱于居室②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6.填空
(1)《报任安书》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报任安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二、课内阅读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
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
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
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
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去就:舍生就死。..
B.恨私心有所不尽恨:痛恨。.
C.不可胜记胜:尽.
D.不得通其道道:理想。.
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是()
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B.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C.灌夫受辱于居室D.重为乡
党所笑
9.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的“乃”用法相同的项是()
A.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乃如左丘无目D.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10.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翻译:(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A.(1)至于激发正义和公理的人则不,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非常卓越的人才称道他。
B.(1)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非常卓越的人才称道他。
C.(1)至于激发正义和公理的人则不,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D.(1)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习题11-14题。
文一: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①为鲁国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②,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③,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④不敢,人之父兄衣粗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⑤非相人
乎?且⑥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二:
陶公少时作鱼粱吏,尝以坩鱼差付使饷母。母封鱼差付使,反书⑦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⑧增吾忧也。”
注:坩,盛东西的陶器。鱼差,一种鱼。
11.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子②爱③之④是以
⑤无乃⑥且⑦书⑧乃
12.指出下列句中哪些词发生了活用,并说明用法和意义。
(1)季文子相宣、成()
(2)无衣帛之妾()
(3)且不华国乎()
(4)我美妾与马()
13.翻译文一画线句子和文二。
(1)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衣
粗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翻译:
(2)文二翻译:
1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可任选一则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第三篇:报任安书
26、勇者不必死节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报任安书》教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7、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
28、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曩者()囹圄()倜傥()以通其狂惑 缧绁()强颜()
愠色()桎梏()剌谬()绛侯()以头枪地()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1、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
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3、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4、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5、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6、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7、特以为智穷罪极,……卒就死耳
8、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9、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10、金就砺则利
11、人固有一死
12、用之所趋异也
13、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14、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15、祖母刘素婴疾病
16、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7、审矣,何足怪乎?18.曷足贵乎!19安在其不辱也?20以稍陵迟
21、恨私心有所不尽
22.固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也
2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4、重为乡党所笑
2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29、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0、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以污辱先人
31、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
3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33.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34、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5.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6.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37.凡三百篇 38.不信,适足取辱耳。39.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引次江北 引车避匿
三、虚词
乃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乃有所不得已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于 教以慎于接物
或重于泰山 定计于鲜也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无益于俗,不信 以 以稍陵迟
思垂空文以自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虽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今虽欲自雕琢
第四篇: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初通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曩(nǎng)者 诎(qū)体 强(qiǎng)颜 头枪(qiāng)地
受诛(zhū)
暴(pù)肌肤 受榜箠(chuí)
圜(yuán)墙
羑(yǒu)里 卜(bǔ)祝 囹圄(yǔ)槛(jiàn)阱 缧绁(lãi xiâ)臧(zāng)获 没(mî)世 倜傥(tìtǎng)放失(yì)愠(yùn)色 前辱之责(zhài)剌(là)谬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境。)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责”。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5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
(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研习课文
1.研习开头和第1段。
①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太史公牛马走: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少卿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
推贤进士为务:古义:推贤进能;今义: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意气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而用流俗人之言:世俗。
请略陈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即固执鄙陋的意见。②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表明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而“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
①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倡优所蓄: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其次关木索:关,通“贯”,套上。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撞击。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指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今义:建立。南面称孤:古义: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太上不辱先:使动用法,使„„受辱。
衣赭衣:读yì,名词作动词,穿。
②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二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交代了不能 “推贤进士”的原因。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任务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笔译3-5段。2.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3.研习第3-5段。
①指名3人分别板译3-5段。教者引导学生进行评析。②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读wù,讨厌,不喜欢。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仆窃不逊:不谦逊,不自量。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网罗,收集;失,通“佚”,散失。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自己的心愿;今义:利己的念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卓越不凡;今义:洒脱,不拘束。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不一般;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且勇者不必死节:为动用法,为„„而死。③这三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3段以生死选择揭示自己苟活的原因是“文采不表于后世”,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这三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④这三段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所以第5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朗读课文。
二、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3、4两段。
第三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研习第6段。
①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重为乡党所笑:重,更加,深。(辨析: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慎重。)下流多谤议:古义: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卑劣龌龊。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言论;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②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使全文结构十分严密。
2.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二、深入探究
1.第2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悲惨处境和巨大精神苦痛的?
明确:第2段中,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2.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欣赏品味。
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行文脉络十分清晰,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我们可以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这一特点。比如,作者特
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4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排山倒海,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相关语段。
还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出这一特点呢?
提示:句式有长有短,骈散结合。情辞瑰伟奇丽。
学生诵读体会。(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四、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演练
1.D(A曩nǎnɡB愠yùnC强qiǎnɡ)2.B(A井—阱C泄—绁D枝—肢)
3.D(A“画地为牢”原指在地上画个框框作为牢狱,后来比喻只许在规定好的范围内活动。不符合语境。B“藏之名山”指把著作藏在名山中,传给志趣相投的人。这里用错了对象。C“重于泰山”形容意义重大。这里用来形容打击的力度大是不恰当的。D“九牛一毛”比喻极大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用此合适。)
4.C(A“10月上旬”本身就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不能再与表概数的“左右”连用。应删除“左右”。B句式杂糅,应将“是由于”改为“与”或“跟”。D主语残缺。应将“通过了”改为“通过的”。)二.精段精炼
5.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6.D(A①通晓②四通八达 B①于是②却C①思想观念②说 D的)
7.C(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8.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9.(1)《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2)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就一家的学说。
第五篇:报任安书字词
曩(nǎng)者若望仆不相师用流俗人之言略陈固陋
好像 怨恨一方对另一方学习听从陈述形作名,鄙陋的见解 幸勿为过阙(quē)然久不报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责备缺失的样子于本来名作状,像倡优一样 流俗之所轻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取独相提并论,比肩只平素立身处世(所字结构)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诎体受辱关木锁被箠楚婴金铁有的人 比因为代,他们使动通“屈”通“贯”杖刑缠绕 摇尾而求食幽于圜(yuán)墙之中头枪地及以至是曷足贵乎衣赭衣
表修饰囚禁通“抢”,撞击通“已”何名作动,穿 罪至罔加引决自裁安在其不辱也审矣,何足怪哉乃欲引节
通“网”通“诀”哪里明白形作动,感到奇怪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顾妻子乃有所不得已且勇士不必死节 ……的原因慎重对人之常情厌恶妻子儿女是不一定为……死 恨私心有所不尽古者富贵而名磨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文王拘而演周易遗憾 个人的心愿表转折通“摩”非同寻常称著、称道(被动)表承接 乃赋离骚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不得通其道思来者才才通“抵”发泄愤怒、抒发愤懑推行使……思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外之理来抒发、纾解来通“佚”考察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来探究际会、关系通晓恰逢接受表转折果真通“已” 仆偿前辱之责可为智者道以口语遭遇此祸以污辱先人垢弥甚尔通“债”向因为语言因为耻辱 身直为闺阁之臣以通其狂惑乃教以推贤进士曼辞以自饰是非乃定 只、仅来抒发却用来,表目的掩饰才
【句式】与蝼蚁何以异拘于羑里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下流多谤议重为乡党所笑宾语前置被动被动不这样被动地位低下被动同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