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建 报任安书课堂实录
《报任安书》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引言:如果说第一次课是上阶,第二次是登堂,那么今天的第三次课就是入室了。美需要发现需要开掘。赏美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所以,我希望本次课能成为大家展示才华的平台,搏击智慧的殿堂,驰骋精神的疆场,共享成果的盛宴。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为迅速进入审美语境,让我们一齐背诵本文的核心段落“发愤著书”一段。齐诵。
导语: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意味深长地说,革命烈士们将来总会有人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文天祥也有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臧克家亦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古今智者指出:凡有功于时代、民族、人民的人,他们都会获得诗意般的永恒。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古代书信散文之冠,为千古压卷之作,被誉为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如此盛誉,定有其独特的魅力。现在以我们自己的眼光,一起来鉴赏此文。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问题一:本文的“魅力”何在?
思路参考:1,人:或穷且益坚的刚毅忍尤攘诟的坚韧或甘之如饴的豁达视通古今的睿智或幽而发愤的超脱„„2,文:思想内容;形式结构。
【学生个性陈述】
生1,本文的魅力之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提出了一种较“死于名节”更新的,更进步的生死观。之二:司马迁在遭受最残忍的刑罚后,以前驱为榜样,励志笃行,修成正果,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志可嘉,其行可赏。之三:在作者内心积淀了一种美,即风雨不蚀的信仰,坚不可摧的意志,超越生死的执着之美。这种美,教懦弱者生的勇气,教精神侏儒者站立。
生2,本文让我最感佩的是司马迁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的伟男子精神。在遭受非人的刑罚后不是一蹶不振,自甘沉沦,而是以排山倒海的力量来包容,以海枯石烂的信念去守护,终发奋而著书,成一家之言,演绎暴政下的生命奇迹。我提议,同学们为民族的大英雄起立致敬!(同学们起立、致敬)
生3,人,不能没有精神。而精神需要自我培育,自我捍卫。而实现自我培育和捍卫的途径莫过于从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钟情的榜样。今天,我找到了,他就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通篇旨在向世人昭示一种“司马迁精神”,我形象地叫她梅的精神,即“凌寒独俏,霜侵香飘,我本弱小,唯神孤傲”。品读此文,只感觉眼前尽是春光,胸中尽是波涛。
生4,本文阐明了作者忍辱负重,忍尤攘诟是为了决意完成《史记》的旨意。文章感情复杂,悲痛、沉郁、慷慨交织,极富人生体验的真实感。我最欣赏的是:作者把自己当成生动的例子,扬起痛并微笑着的励志大旗,告诫后生:生命可贵。生命要有意义,生命要融入对社会、时代无私奉献的追求中去;人生的价值在于突破小我的狭隘的荣辱观,让小我在艰难的炼狱中成为比钢铁还硬的大我。我衷心感谢司马迁这位长者,在我处于人生重要的选择路口的时段,给了我一盏明灯。
生5,在我看来,本文的魅力从司马迁内心深处,他的骨髓里散溢出来。他的每一寸肌肤都展示了他忍辱负重的坚韧,穷且益坚的刚毅执着,甘之如饴的豁达以及对传统名节的全新而清醒的认识。最让人敬仰的是他在困穷中忍小节而就大谋的智勇。
生6,《报任安书》言辞恳切,情真意切。于沉郁中显悲壮,于悲愤中显激昂。司马迁身受腐刑却无自贱自弃之心,不仅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不“自裁于绳墨”,还怀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远大抱负,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忍辱负重,矢志不渝创作《史记》,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深明死生之大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不甘“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而终结此生。于是仿前贤退而论书策,“思垂空文以自现”,展示了一种斩断翅膀也要飞的冲天之志。他必将鼓舞人们正视行路上的荆棘而义无反顾百折不挠。
[教师个性参与]上一年我们学习了《陈情表》,被作者诚笃的忠孝深深感染,同时也为作者处乱不惊的应对能力和卓越的文采折服。读着《报任安书》,同样的感受久久萦怀。我将用“理至情切”四字概括本文魅力。“为情造文,文能行远”。正所谓“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
“理至”,即叙事议论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文章议论的基本路径是:1,受辱——引诀(士人通常的态度);2,受辱——隐忍——恨私心不尽,鄙陋没世,轻于鸿毛(高尚士,如文王、仲尼、孔子等);3,“我”受辱——继前贤,隐忍苟活,不引诀——著《史记》。可见,司马迁完成了“生命的抉择”。他告诉我们:面对苦难和困厄,敏于选择,是成就大写生命的第一步;希望和梦,能给人战胜苦难和困厄以超人的智慧和力量。
“情切”,即情感如山之出云,水之奔壑,如黄土之质朴,如麻衣之本色,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
正文一开始就说:“若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矛盾中的激愤,愤激中的理智,理智中的酸楚,质朴的表白,闻之者动容,解之者心惊;说自己忍辱时道:“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也,何至沉溺缧绁之辱哉!”意气勤勤恳恳,难言的苦衷,悲愤的诉说,如冬水幽咽,如孤雁长鸣。第五段写自己为写《史记》时说:“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如直下三千之飞瀑,毫无黯然神伤,尽显神采飞扬。末段中说:“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似激流遭遇礁石,独狼嚎于荒漠!这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苦无依,知己难寻。也正如文天祥所叹“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读此文,如听交响,如闻秋声,如临大川,如观困兽,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激越昂扬,心中杂味,唯能与智者道,不能与俗人言!
问题2,如何认识、评价“发愤著书”的观点? 思路参考:
认识: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供参考)评价:或“智慧人生的一种存在形式”或“有追求功名的趋利性”或„„
【学生个性陈述】生1,“发愤著书”是封建专制文化下许多文人无法逃避的残酷现实。《离骚》为屈大夫之哭;《史记》是司马迁之哭;《聊斋》是蒲松龄之怨;《红楼梦》是曹雪芹之悲„„他们都有执着于国计民生的深厚感情,其作品都具备天地良心的耀眼光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把对世界、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的情感辅之以理想的双翼,生命必将写就壮观。
生2,在古代,发愤著书成了命途多舛的文人志士释怀的高尚之举,是一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的一种自强精神。他们留下的许多佳作都刻印着时代的疮疤,记录着历史前进的艰难步履,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笔巨大的励志财富,为后世改造社会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理性视角。
生3,一份洒脱,一份情。“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自己给自己生命减负,便获得了一种难得的洒脱,便可以在本就荆棘丛生的路上获得一份轻松和智慧。司马迁的洒脱达观,源于对时代、对人民、对文化所存的那份不了情,让他把痛楚、屈辱酿成了伟丈夫的歌唱。无数个“司马迁”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盛大交响。
生4,“发愤著书”之举乃“善待愤懑”之策。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把一生慷慨豪迈、屈辱愤懑冶炼成留芳万代的《史记》,此皆圣贤发愤之作。司马迁把坎坷视为人生可贵的炼狱,以致在生活给他呈现这样那样的沙漠时,他总能保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心态,保持一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常心,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善待愤懑”,可以让人在历史中骋思,在月光下凝神,在孤灯下写诗,在荒漠中吐绿,在绝境中永生„„
生5,人乃社会之人,身处尘世难免遭劫受困。既然前途冰塞川雪满山,那就隐退独享自己的心灵天空。“退而论书策”乃是生命困厄中的独辟蹊径,也不失一种逍遥。
【教师个性参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野草在烈火中涅槃诞生的巍峨思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生命是脆弱的,但思想是坚韧的。登上历史的泰山之巅,遥望文学艺术的齐鲁莽原,我们似乎看到了:战争、仇杀、嫉妒、迫害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从来没有彻底浇灭智者强者的思想冲动,恰恰相反,在每一悲剧事件之后,总有与之相匹的巍峨的思想之峰屹立。司马迁又一次为我们演绎了一出苦难孕育伟大的历史活剧。生命总在艰难撑持,生命也总在逐级攀升的忍耐中得以延续。忍耐非泯灭了思考的结果,忍耐正是从思考中来。具备无限耐力的人,才可能在面对混乱无情的世界时,不至于因失望变得不耐烦,才可以算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坚定的乐观主义者。
我还想说一点:“发愤著书”的文艺创作理论,就是我们通常的话说的“愤怒出诗人”“不平则鸣”“诗可以怨”“诗人,就是为世界喊疼的人,他甚至就是那伤口本身”等。现今的“压抑说”“补偿说”与发愤著书一脉相承。问题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名节”?
思路参考: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其阶级局限性;应赋予其时代特征;„„
【学生个性陈述】
生1,按照世俗的观点,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之前,理应“引决自裁”,以免使男人的尊严受到伤害。但司马迁没有这样做,想来确实不可思议——厚颜无耻地苟延残喘做什么?可正如司马所言:“此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那些一心要“死节”的人没有想到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死节”正是一种怯懦,是一种逃避主义行为。他们选择死,是因为在他们,死要比生容易千万倍啊!一死万事休嘛。活着可要忍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
生2,人生是一道大题目,只有毅力坚强的人才能坚持把它做完,然后向这个世界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而那些所谓死节的人,只是在考场上受了一些打扰,便匆匆的交卷了。这是一分不完整的答卷啊!前者蔑视遇到的困难,永不言弃;后者视作命运的刁难,便气愤地掷了笔,逃出了令人窒息的考场,投入了极乐世界的怀抱。勇者不必死节!
生3,无言的坐着,相看泪眼。我的眼中伫立着你伶俜的影,仿佛酝酿千年,你吟出了赤诚的誓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你和屈子“心有灵犀”!
为了名节,形容憔悴的屈子,行吟江畔,自投汨罗。他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晖之才,一旦被疏,不复重用,便义无反顾地走向人生的尽头,让激起的浪花诠释生命的精彩。屈沉汨罗,去今两千余载。其间,才华卓荦且死于名节者,不可胜计。司马迁不愧群星中的北斗。隐忍发奋,“善莫大焉”!
隐忍发愤,绝不是隐忍苟活,丧失尊严。恰恰相反,是用宏阔的眼光对利弊的正确权衡,对全局的高瞻远瞩。
新世纪的潮头已向我们涌来,他告诉我们:只有超脱庸常的荣辱观念,将个人价值置于生命的海洋里去衡量,用生命的激光扫除尘世的温蠖,用智慧之剑斩断世间邪恶之草,才能在历史的江岸树立一座不朽的丰碑。
【教师个性参与】“名节”,顾名思义,即名誉和节操。是统摄于传统的基础文化“忠”“孝”中的子文化。其产生,有其阶级性。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纯化阶级队伍而宣扬倡导的士人应自觉遵守并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他属于道德范畴。“道德约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封建社会以“人治”而非“法治”的社会特征。古有“刑不上大夫”之矩。可见,当时名节的社会功能基本相当于现今的法律功能。随历史的发展,将名节推而广之,便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借以规范整个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守节”“晚节”“贞节”“节妇”“节烈”等我们不陌生。大致明白了以上这些,你就不难理解祥林嫂宁撞破头也不愿再嫁等道理;也不难明白吴妈听到阿Q一声“我和你困觉”后那失魂的情态,以及阿Q因这事而丧失在未庄的立锥之地,尔后不得不实行“第一次战略大转移”——从未庄走向城里;也不难理解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们一生守寡的社会氛围和思想根基。至于生命为个人名誉和节操而死,这种以最宝贵的生命作为代价的做法,我个人向来不赞成!我永远坚信不疑:活着,方有希望!我们姑且持雨果一样的卑微之姿,承认“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司马迁正是用这样的低调子低价值来定位自己,进而思考生命的意义,去“充实这个短暂的期间”,实现生命的永垂留芳的。
第二篇: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学案
[课文详解]
一、作者及作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本解读
本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写于征和二年(前91年)冬,致书的对象任少卿,名安,此时下狱。任安生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信的开头以谦恭的语气对许久没有复信表示歉意,并引起下文,用沉痛悲愤的笔触述说自己的受刑之辱。接下作者表明自己虽早有求死的心念,但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隐忍苟活”了下来。司马迁引证古今,列举历史上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并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本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写得反复曲折,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文语言富于变化,气势磅礴起伏。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手法。如“太上不辱先”以下连用十个排比句,表达思想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对比,两两各自对偶,读来使读者欲悲欲叹,不禁为之扼腕切齿。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气势的表达,清代方苞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传曰(zhuàn)倜傥(tì dǎng)暴肌肤(pù)曩者(nǎng).....
B.剖符(pō)放失(yì)愠色(yùn)阙然(quē)....
C.缧绁(léi xiè)槛阱(jiàn)不可胜记(shēng)卜祝(bǔ).....
D.强颜(qiǎng)前辱之责(zé)剌谬(là miù)闺閤(hé).....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兴高采烈惊心动魄络绎不绝B.言而有信入土为安浑身冰凉
C.滔滔不绝五大三粗仓皇失措 D.闲情逸志魂不附体卿卿我我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素所自树立使然也B.在尘埃之中 C.下流多谤议D.恨私心有所不尽........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用之所趋异也(趋求)推贤进士为务(职责)B.卒就死(就要,将要)受械于陈(....戴上刑具)
C.若望仆不相师(埋怨)仆诚以著此书(诚实,真诚)..
D.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连累,涉及)..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被箠楚受辱 B.①难为俗人言也②不足为外人....
道也
C.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②然此可以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灌夫受辱于居室②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6.填空
(1)《报任安书》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报任安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二、课内阅读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
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
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
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
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去就:舍生就死。..
B.恨私心有所不尽恨:痛恨。.
C.不可胜记胜:尽.
D.不得通其道道:理想。.
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是()
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B.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C.灌夫受辱于居室D.重为乡
党所笑
9.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的“乃”用法相同的项是()
A.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乃如左丘无目D.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10.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翻译:(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A.(1)至于激发正义和公理的人则不,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非常卓越的人才称道他。
B.(1)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非常卓越的人才称道他。
C.(1)至于激发正义和公理的人则不,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D.(1)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是有他们不能只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
(2)古时候富贵却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习题11-14题。
文一: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①为鲁国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②,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③,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④不敢,人之父兄衣粗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⑤非相人
乎?且⑥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二:
陶公少时作鱼粱吏,尝以坩鱼差付使饷母。母封鱼差付使,反书⑦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⑧增吾忧也。”
注:坩,盛东西的陶器。鱼差,一种鱼。
11.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子②爱③之④是以
⑤无乃⑥且⑦书⑧乃
12.指出下列句中哪些词发生了活用,并说明用法和意义。
(1)季文子相宣、成()
(2)无衣帛之妾()
(3)且不华国乎()
(4)我美妾与马()
13.翻译文一画线句子和文二。
(1)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衣
粗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翻译:
(2)文二翻译:
1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可任选一则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第三篇:报任安书
26、勇者不必死节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报任安书》教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7、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
28、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曩者()囹圄()倜傥()以通其狂惑 缧绁()强颜()
愠色()桎梏()剌谬()绛侯()以头枪地()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1、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
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3、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4、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5、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6、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7、特以为智穷罪极,……卒就死耳
8、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9、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10、金就砺则利
11、人固有一死
12、用之所趋异也
13、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14、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15、祖母刘素婴疾病
16、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7、审矣,何足怪乎?18.曷足贵乎!19安在其不辱也?20以稍陵迟
21、恨私心有所不尽
22.固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也
2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4、重为乡党所笑
2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29、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0、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以污辱先人
31、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
3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33.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34、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5.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6.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37.凡三百篇 38.不信,适足取辱耳。39.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引次江北 引车避匿
三、虚词
乃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乃有所不得已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于 教以慎于接物
或重于泰山 定计于鲜也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无益于俗,不信 以 以稍陵迟
思垂空文以自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虽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今虽欲自雕琢
第四篇: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初通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曩(nǎng)者 诎(qū)体 强(qiǎng)颜 头枪(qiāng)地
受诛(zhū)
暴(pù)肌肤 受榜箠(chuí)
圜(yuán)墙
羑(yǒu)里 卜(bǔ)祝 囹圄(yǔ)槛(jiàn)阱 缧绁(lãi xiâ)臧(zāng)获 没(mî)世 倜傥(tìtǎng)放失(yì)愠(yùn)色 前辱之责(zhài)剌(là)谬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境。)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责”。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5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
(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研习课文
1.研习开头和第1段。
①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太史公牛马走: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少卿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
推贤进士为务:古义:推贤进能;今义: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意气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而用流俗人之言:世俗。
请略陈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即固执鄙陋的意见。②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表明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而“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
①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倡优所蓄: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其次关木索:关,通“贯”,套上。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撞击。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指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今义:建立。南面称孤:古义: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太上不辱先:使动用法,使„„受辱。
衣赭衣:读yì,名词作动词,穿。
②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二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交代了不能 “推贤进士”的原因。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任务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笔译3-5段。2.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3.研习第3-5段。
①指名3人分别板译3-5段。教者引导学生进行评析。②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读wù,讨厌,不喜欢。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仆窃不逊:不谦逊,不自量。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网罗,收集;失,通“佚”,散失。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自己的心愿;今义:利己的念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卓越不凡;今义:洒脱,不拘束。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不一般;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且勇者不必死节:为动用法,为„„而死。③这三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3段以生死选择揭示自己苟活的原因是“文采不表于后世”,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这三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④这三段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所以第5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朗读课文。
二、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3、4两段。
第三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研习第6段。
①弄清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重为乡党所笑:重,更加,深。(辨析: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慎重。)下流多谤议:古义: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卑劣龌龊。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言论;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②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使全文结构十分严密。
2.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二、深入探究
1.第2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悲惨处境和巨大精神苦痛的?
明确:第2段中,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2.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欣赏品味。
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行文脉络十分清晰,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我们可以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这一特点。比如,作者特
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4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排山倒海,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相关语段。
还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出这一特点呢?
提示:句式有长有短,骈散结合。情辞瑰伟奇丽。
学生诵读体会。(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四、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演练
1.D(A曩nǎnɡB愠yùnC强qiǎnɡ)2.B(A井—阱C泄—绁D枝—肢)
3.D(A“画地为牢”原指在地上画个框框作为牢狱,后来比喻只许在规定好的范围内活动。不符合语境。B“藏之名山”指把著作藏在名山中,传给志趣相投的人。这里用错了对象。C“重于泰山”形容意义重大。这里用来形容打击的力度大是不恰当的。D“九牛一毛”比喻极大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用此合适。)
4.C(A“10月上旬”本身就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不能再与表概数的“左右”连用。应删除“左右”。B句式杂糅,应将“是由于”改为“与”或“跟”。D主语残缺。应将“通过了”改为“通过的”。)二.精段精炼
5.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6.D(A①通晓②四通八达 B①于是②却C①思想观念②说 D的)
7.C(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8.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9.(1)《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2)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就一家的学说。
第五篇:报任安书字词
曩(nǎng)者若望仆不相师用流俗人之言略陈固陋
好像 怨恨一方对另一方学习听从陈述形作名,鄙陋的见解 幸勿为过阙(quē)然久不报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责备缺失的样子于本来名作状,像倡优一样 流俗之所轻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取独相提并论,比肩只平素立身处世(所字结构)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诎体受辱关木锁被箠楚婴金铁有的人 比因为代,他们使动通“屈”通“贯”杖刑缠绕 摇尾而求食幽于圜(yuán)墙之中头枪地及以至是曷足贵乎衣赭衣
表修饰囚禁通“抢”,撞击通“已”何名作动,穿 罪至罔加引决自裁安在其不辱也审矣,何足怪哉乃欲引节
通“网”通“诀”哪里明白形作动,感到奇怪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顾妻子乃有所不得已且勇士不必死节 ……的原因慎重对人之常情厌恶妻子儿女是不一定为……死 恨私心有所不尽古者富贵而名磨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文王拘而演周易遗憾 个人的心愿表转折通“摩”非同寻常称著、称道(被动)表承接 乃赋离骚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不得通其道思来者才才通“抵”发泄愤怒、抒发愤懑推行使……思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外之理来抒发、纾解来通“佚”考察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来探究际会、关系通晓恰逢接受表转折果真通“已” 仆偿前辱之责可为智者道以口语遭遇此祸以污辱先人垢弥甚尔通“债”向因为语言因为耻辱 身直为闺阁之臣以通其狂惑乃教以推贤进士曼辞以自饰是非乃定 只、仅来抒发却用来,表目的掩饰才
【句式】与蝼蚁何以异拘于羑里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下流多谤议重为乡党所笑宾语前置被动被动不这样被动地位低下被动同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