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1:2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寇芳

一,说教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古风,写出了作者屋破漏雨,心忧天下的心境。吟出了身处漏雨茅屋而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因此,学习本诗,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歌行体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的特点,并对前后两首诗在句式、叙事、抒情、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本诗结构明晰,语言质朴传神,感情深沉浓郁,适合诵读,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便于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诗前已接触过不少古诗词,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如知人论世、诵读、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在八年级学生还学过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对杜甫其人、其诗风格有所了解。特别是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给学生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本诗语言质朴,字词的理解结合课下注解可以完成。因此,学习本诗,只要教师遵循诗教的一般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正确引导、适时点拨,便能比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估计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出现字音、节奏、语气、语调、感情的把握不够好,通过老师逐步指导并作示范朗读,方能达到诵读要求;在归纳第三节文意时,需要充分的讨论和引导;品味语言时,老师的示例很重要。

三、说目标

对古诗文的教学,新课标有明确的表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单元编排中要求“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教师用书》单元说明书中提出“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注重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注重读写结合……”

根据新课标要求,单元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了解歌行体的特点③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掌握诵读古诗的方法②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关心人民疾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②品味语言

难点:

①品味语言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心有灵犀一点通

——觅径探幽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创设法指导朗读法点拨教学法

2、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

五、说过程

(一)知人论世入情境(情境导入)

1、展示浣花溪公园诗歌大道照片,配以解说、引出杜甫

2、展示草堂照片,引导学生说说对杜甫的了解。老师补充、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展示预习任务: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 2.“归来倚仗自叹息”,叹什么呢? 3.他为何将“群童”称为“盗贼”? 4.从哪里看出屋破难眠呢? 5.忧什么?

6.这首诗中有几组对比,如“漏屋”与“广厦”;“长夜沾湿”与“风雨不动”;“俱欢颜”与“死亦足”,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三)拓展练习: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③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六,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急 顽童抱茅——叹 屋漏难眠——忧 广厦庇寒——愿

第二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s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字词(略)②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③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④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1)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2)★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不一而足。(再举例来说,我教的两个班,两个班都很活跃,相比之下,A班里有独立见解的人多,B班的思考风格较“保守”的人多,所以在A班,我会鼓励有主见的学生个别发言,由他们去带动课堂;在B班,则多由我来对课堂进行整体性的启发和点拨。如此,两班学生都能围绕课堂积极地进行思考。)

2、确定基本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思想: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又不使学生的思维过于散漫?如何使理解力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实现对诗文的正确把握?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很显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却不能死抓,教师更应该就学生实际的表现灵活调整课堂的进程。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诗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两体现:a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b体现教法,学法)※具体过程

(一)导入。

回忆杜甫的相关资料(朝代、字号、称誉等),并背诵《春望》,让学生说说杜甫所处时代的时局特征和社会状况。(投影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和解释)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投影本诗歌的基本节奏,标出压韵部分)

(三)品味语言。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重点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语音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

询问学生:“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提点完毕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

(四)师生讨论。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思考诗歌的内容意义。在其中贯通对难重点的把握。1.把握诗歌的内容。

〖这里很多学生会问到“为”为何读wei的上声,教师可就这个问题解析诗歌的题目。〗 ⑴问:由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单独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点拨:由题目看,可初步了解到这是在八月的时候,诗人因茅屋被秋风刮破之后写的诗。“为”在这里是“被”的意思。

⑵问: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发泄因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产生的不满么?联系诗中所描写的情况推测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并提出新问题)

点拨: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诗人当时非常贫困,这些可以从居所的简陋、茅草的难得、寝具的陈旧等看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非常的沉重。

2.思考诗歌的意旨。

〖在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杜甫怎么不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住好一点的房子?”“杜甫那么有才华,又做过官,为何会落到这样的境地?”“他为什么不马上把茅屋顶修好,却束手看着床头屋漏?”“杜甫自己都那么惨,为何还要忧国忧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阅历特征,他们会不大理解杜甫为何自顾不暇还要为天下寒士忧虑,也不明白“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在当时来说不可能实现,诗人却还是要抱以希望。此时可以就手展开讨论,认识当时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心境,感悟诗人的思想境界。〗

⑶问:面对这重重的不幸,换了主角是你,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而诗人的表现如何?

点拨: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⑷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之)点拨:(略)

⑸问: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五)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再次朗读诗篇。①教师范读(富有感情的吟诵),并投影诵读要注意的节奏和重、拖音。②学生借鉴教师的方法,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内容。③学生共同朗读。

(六)能力拓展:时间允许的话,可安排学生对杜甫的其他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篇进行品读。

(七)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除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要体现延伸性学习思维,如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难过的遭遇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诗;让学生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为此诗写一个简短的读后感(本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便是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所以,可安排如下作业:

①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

②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把你对此诗的感想写下来,200字左右。

③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难过的遭遇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诗。

六、几点说明(1)投影片内容

◎本诗相关的字词注音及解释; ◎诗篇的基本节奏; ◎本诗的相关背景资料; ◎结构及内容的板书; ◎相关的思考与练习题。◎杜甫的其它诗篇的鉴赏 ⑵朗读示范:教师亲自示范 ⑶板书设计(略)⑷时间分配:一课时

(5)课堂教学特点:以读带解,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

第三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有这样一幅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这座草堂见证了诗人杜甫颠沛流离的困苦境遇,也承载着诗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今天我就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情况为大家说课。(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在七年级同学们已经学过古代诗词,对于诗词的基本样式、朗诵技巧均有了相应的了解,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语感。本课五首诗词都是借景抒情、感怀伤事之作,风格相对统一,感情基调一致,编者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圣杜甫的名篇佳作,情感真挚,内涵深刻,诗人崇高的社会理想、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在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对本诗的分析可为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基于以上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诗中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并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凝重”的语言特点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涉世未深又生活在舒适安逸的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痛楚,更没有遭受过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痛。所以我觉得他们在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难免会有偏差。因此我认为学习本诗的一大难点是: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所在。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定教,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此我将采用以下教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

1、情境法: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和协作下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我将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传统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2、讲解法:学生的知识受年龄等的限制,在学习古代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且有些字词古今意义有所差别,应适当予以讲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学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适当的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学法的重要性,我将重视对学生学法做以下指导:

1、朗诵法:古诗词讲究节奏韵律,反复有感情地朗诵能使学生感受到它的音韵、格律美,并能直接感受语言、揣摩文本蕴含的情趣和意念。

2、讨论法:根据对话阅读理念和多元解读理念,我将组织学生对本诗进行讨论。

3、探究法:根据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将指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文本的学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程序

本诗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根据新课标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要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的要求,我设计了本次导学程序,依次为创设情境多维导读、反复吟诵整体感知、协作探究品悟情感、迁移应用反思总结。

(一)创设情境多维导读

1、情境导入(3分钟):以古典名曲《昭君怨》为背景音乐,配以凄凉破败的草堂图以及安史之乱中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景象图来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2、知人论世(3分钟):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请同学们讨论感想,并说出自己对杜甫的了解与认识。教师对此加以总结并对作者信息、写作背景进行补充。(此环节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3、重点展示(2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重难点)

(二)反复吟诵整体感知(8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说“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所以我设计了此环节,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与结构,并思考:诗中主要写了哪几个画面?有下述两个小环节:

1、教师范读:由于古诗词讲究格律,节奏鲜明,划分依据不一,教师首先示范阅读,帮助学生扫除字词、停顿等障碍。

2、学生朗读:放声读、默读均可,带着上述问题进行阅读并思考。

(三)协作探究品悟情感(10分钟)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鉴于上述要求,在此环节中我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或求同存异几个步骤来品味诗歌情境,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具体如下:

1、阅读前三节,体会“卷”“叹息”“铁”“长夜”的作用及含义,并说出其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第四节,认识作者的崇高理想,并找出全诗的中心句,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3、讨论全诗的感情基调以及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四)迁移应用反思总结(12分钟)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习要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根据个人的亲身经历,借助某一景物来表达你内心的真实感情。写成百字短文。

2、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加以总结并布置课后背诵等作业。

四、教学评价

首先运用情境导入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逐步接近文本;其次采用朗诵法,鼓励学生独立感知;再者通过合作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最后以小练习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着力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苦乐人生”的第五课。761年秋天,一场大风把杜甫的茅屋茅草给卷走了,穷困的他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二、说目标。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意象、意境。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反复吟咏品味诗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创设情境,启迪学生 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的能力。

四、说学法。

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与意象的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环节有:情境导入——诵读品悟——品味探究——拓展延伸四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欣赏朗读,在音乐与画面中,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无奈生活,领略万千的感慨,从而导出课题。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学习本课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二)、诵读品悟:

通过“感知性地读—按要求读”这俩个层次的诵读,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借助于圈点勾画、探究讨论法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感知性地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难读的字词,师生一起正音、释义。

2、教师范读,指导句读、节奏、重音、语调等。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圈点勾画,概括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分析细节、读出情感的能力。

(三)、品味探究:

这个环节旨在突破重点,让学生融入文本,领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A、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卷”字更形象、更有力。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讨论得出——(秋风破屋)B、研读赏析第二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社会造成的人民贫困和灾难。

2、“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讨论得出——(群童抱茅)C、研读赏析第三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看看第三诗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大家赏析一下.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 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2、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好呢?讨论得出——(夜雨湿屋)D、研读赏析第四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呢?讨论得出——(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讨论明确:讨论得出——“忧国忧民”。

(四)、拓展延伸:

1、谁能再说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2、你还知道其他人的忧国忧民的名句吗? 明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六、说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

2、将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七、说板书。

本着简洁明朗,体现作者与教学的思路,反映教学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制定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卷屋————↘

群童抱茅————→ 忧国忧民

夜雨湿屋————↗

祈求广厦————↗

第五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和说学案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这首诗被编辑在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写于公元761年。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落到四川。760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可不幸的是第二年的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学好本诗能对我国古代诗歌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2、教学目标简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3、文章思路及重点难点简介:

这首诗,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由狂风破屋到群童抱茅再到长夜沾湿,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又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表露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二、说学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成长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安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已学过杜甫的《春望》、《望岳》等诗,对其人其诗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本诗,学生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崇高理想的熏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是可以实现的。

三、说教法与教学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诗歌教学更应如此。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也要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2、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杜甫草堂的图片资料)师: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屏幕投影就是成都杜甫草堂的图片。让我们沿着时光的河床,逆流而上,回溯到一千二百年前,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落到四川。760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可不幸的是第二年的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处境与心愿。(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的深情导课,既能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又能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境,而投影杜甫草堂的图片资料,也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3、学生齐读。(要求: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泛读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自由读和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三)品味语言。

选取你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提示学生:可以从词语表达的含义、词语表达的效果、句子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回答。)

师举例示范:

如:我喜欢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一句,因为这句中的“卷”用得非常传神,既写出了风的迅猛,又表现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相机点拨。该环节结束,师小结: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就让我们再齐读这首诗,感受其中语言的妙处,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又能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质疑探究。

1、自主质疑。

学生提出对这首诗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2、合作探究。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困惑并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先质疑,再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一过程中使诗歌内容一步步清晰,这样便于学生把握诗歌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1)“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中,诗人称一群孩子为“盗贼”,这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此时诗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人痛心。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

(2)“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中,诗人“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长夜沾湿何由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长夜”应怎样理解?

讨论明确:“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4)诗人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的表现又如何?

讨论明确:诗人的不幸主要表现在: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舍己为人崇高理想的展示。

(五)拓展迁移。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

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

师小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再次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

2、结合有关杜甫的资料,把你对此诗的感想写下来,200字左右。

五、说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学法指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于761年的一首不朽的诗篇。学习这首诗,宜于先查阅相关资料弄清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然后反复诵读诗歌,在读中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学习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小组内交流资料、提出困惑、共同探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三)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杜甫和“安史之乱”的资料。

2、试着将诗歌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四)知识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 风怒号________

② 三重茅________

③ 沉塘坳________ ④ 布

衾________

⑤ 大

庇________

⑥ 突

兀________

2、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俄顷风定云墨色:

②秋天漠漠向昏黑: ③布衾多年冷似铁:

④娇儿恶卧踏里裂: ⑤自经丧乱少睡眠:

⑥长夜沾湿何由彻:

3、说说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秋天漠漠向昏黑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4、默读这首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给诗的每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5、阅读诗歌第1~3段,回答问题。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全诗开头起势迅猛,你从“风怒号”中感受到了什么?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歌的第一段 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如“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细致地描绘秋风破屋的情状,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能力迁移。

一个伟大的作家,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古诗文语句,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学后反思。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忧国忧民 长夜沾湿↗

下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简介】 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兴仁二中:刘进兰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2. 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联系诗人的身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王思维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习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一、文学常识 1、杜甫(712-770),字______,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_______,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____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