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时间:2019-05-12 22:3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兴仁二中:刘进兰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今的汶川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如今的汶川又增添了更多的色彩。看着蓝天白云,似乎上天在预示我们,灾难已经过去,看着高楼耸立,似乎象征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正在崛起。但有谁知道十年前的今天,在这美丽的地方曾经遭受一场绝难,使这美丽的地方在瞬间变成了废墟,是谁能在这短短的十年,重见它的美丽,那就是爱。今天让我们学习一首爱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怒号 三重茅 挂罥 俄顷 布衾 恶卧

丧乱 突兀 见此屋 2.齐读课文 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三、深入研读

1.小组合作:感受秋天

感受天气——人生苦旅的悲凉时节

(1)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秋风破屋

— 群童抱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2)默读诗歌,画出诗中描写天气的诗句,并用几个四字词语来加以概括。明确: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

2.走进茅屋——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1)茅屋处是怎样的情形?(2)茅草被风卷走,有哪些去向?(3)茅屋里是怎样的情形?

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风住雨停之后你所“见”到的草堂内外的情形。

(2)试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诗人的生活处境。明确: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破旧不堪

3、走近诗人——孤苦伶仃的苍老形象。

(1)好一个凄凉的秋天!好一座凄伤的草堂!可怜我们伟大的诗人就生活在这般境地!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你所“见”到的诗人是一副怎样的模样?

明确:衣衫褴褛、年老体衰、生活清苦、饱受困顿、哀伤无助、忧心忡忡、心急如焚.(2)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这是谁之过?仅是因为天灾?(3)慢慢长夜,诗人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4、聆听心声——超越时空的伟大情怀

(1)当时的社会诚然可憎,诗人的处境诚然可悲,但是,即便在这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诗人也不失他的英雄本色!听读课文,画出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

(2)边画边放声朗读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3)你从诗人的呐喊声中听出了什么?

明确:牺牲自我、舍己为人、死而无憾、祈求广厦、心系苍生、心忧天下……

五.结语: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但他又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自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心忧天下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 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来诵读全诗!

六、课堂检测(略)

七、巩固延伸

1.联系现实,诗人追求的理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成为现实,在和平年代里,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第二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

屋上

/

三重茅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

吾庐

/

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3、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四、研读赏析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⑴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⑵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

⑶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板书)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夜雨难眠(长夜沾湿)

期盼大厦

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3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2)读第二节,思考: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六、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六、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第三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学过许多大诗人杜甫的诗歌,那么你又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发言)

好,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本诗的配乐朗诵 3.指导学生朗读

(四)深入课文,疏通文意 1.诗歌翻译

2.精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内容。(板书体现)

3.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五)问题探究 1.精读一二三节,并赏析揣摩诗人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2.“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学生小组讨论)

(六)情感升华

再读文章,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六课后作业

第四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是由本身的苦难,黎民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共同酝酿的,鲜明地体现着诗歌记史的特点。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怀的表露鲜明而强烈。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深读探究诗歌中描绘的“安史之乱”之下,天下人的生活场景(即对“诗史”的研读),在此基础上升华出“穷年忧黎元”的诗中圣哲形象(即对“诗圣”的研读)。【学习重点】

通过深读文本,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学习难点】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学习方法】研读探究

对话

诵读

【学习准备】

1、借助书下注释或参考书,读准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

1、一提到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不是会有与他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提示:积累的重要性,积累作品、人物的生平知识,后人的评价等;注意引导学生走向本节课的切点。生成反馈:学生对杜甫总的印象的确集中在这两个词上,可见从这两个词入手的确是解读杜甫诗歌的一个切口。

两个尊称的板书。诗史

诗圣

2、哪位同学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那是最好不过了。生说,教师评价,板书。

预设:诗史,是对杜甫诗歌的评价,是指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诗圣,是对杜甫的评价,是指他是诗人中的圣哲。

生成反馈:从发言的几个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诗圣”的理解都是从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角度来谈的,这一点可以为课末的总结照应,这个照应拉的有点长,教师要把握好。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后期作品中的名篇,我们单从诗歌题目来看,你认为它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和诗人情怀了吗?

注意:这个问题最终的问法要根据前面学生对“诗史”“诗圣”这两个词的理解来组织。对话引导:分析题意——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从题目来看,似乎只是说了一件平常事,下面我们到诗中读读品品,品品读读。

二、品读

1、初读,准确无误。

课代表领读,点评,示范。教师正音,总结:准确无误是读诗的基础。

2、深读,窥见历史。

(1)《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史——史,记事者也。从题目中看到的这件平常事,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引导激励:杜甫是一个以诗写史的高手,我们如果能从诗句中解读出当时的历史现状,那就是以诗解史的高手。研读诗歌,做好批注,思考后和学习伙伴交流,看看哪一组窥见的历史与当时的史实是最接近的。学生解读文本,教师引导。

预设:这部分是全课的重心,解读的点是:杜甫生活的艰辛、孤苦、无奈、无助,天下百姓生活同样的艰辛、孤苦、无奈。无助。注意根据学生的品读引导评价,深入启发,指导朗读。生成反馈:学生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关键字,教师对课堂生成要学会取舍,尤其是赛课的时候。(2)出示《旧唐书》中的内容对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

预设:

1、尽量挖掘资料的价值,在证明教学内容的同时,若能拓展,延伸是最好的;

2、引导学生体会“杜甫以诗记史,一般是从常人凡事入手,诗里藏乾坤”;

3、杜甫的诗是写个人,也是写天下。

生成反馈:学生能体会到杜甫诗歌的内容与《旧唐书》的记载有吻合之处,也能感知到史书记载比较宏观,杜甫诗歌的记录从生活实际,从个人生活出发。更有学生提到,史书可能是事后补记,诗歌是即兴书写,所以感情会更浓烈些。教师要注意引导,并适时出示预设的资料,对学生鼓励、肯定。

出示:《环溪诗话》评杜甫的诗:“常人作诗,但说的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谓妙矣。

(3)杜甫及当时天下百姓的这一生活现实状况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预设:补充介绍安史之乱,由学生说说,教师补充。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转折点,更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这个一生秉承“儒家思想”担着“穷年忧黎元”使命的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备受生活的碾压和荼毒,可这根苦藤上却在历史的剥离中结出了一枚壮硕的果实——诞生“诗史”。(4)杜甫写诗也是为了像史官一样记录历史吗?

预设:诗歌言情。学生根据前一环节的深度应该能体会到诗人流露的情感。

3、诵读,体验情怀

(1)你认为这首诗歌哪些诗句清晰而强烈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预设:引导学生转移学习内容,过渡到最后抒情段的品读。(2)品读诗句,细细体悟,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最后一段是一个情感的跳跃段,前面表面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绘,对自己处境的忧叹,最后一段从“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字字句句都是对百姓生活的祈求,把我放在了最后。“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放在了段末,思想和情感的用意可见一斑。其中“安得”“呜呼”“何时”这些词也表现出对这种理想生活不能实现的哀叹。

生成反馈:以上的预设,学生大多能体会到,教师把学生零碎的体会要串联起来,注意“突兀”这一词的引导,古今异义造成了理解的偏差。(3)最后一段的诵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学生归纳经验,教师板书。

1、给情感找到落脚点;

2、语速的调整,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

3、假想角色,转换身份;

4、配乐,重复语句,态势语等

教师示范朗读,补充朗诵方法。借鉴方法,学生组内诵读。齐诵。

预设:通过轻重缓急,拖沓重复,配乐态势等方法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读懂到懂读,这是一个质变,是一个进进出出的过程。只是最后的时间没有把握好。

附:板书设计

个人

天下人(忧愁、希望、无奈)——博大胸怀

诗圣

小事

天下事(动荡、困窘)——安史之乱

诗史 课后小记:

杜甫是一个以诗写史的高手,我们如果能从诗句中解读出当时的历史现状,那就是以诗解史的高手。研读诗歌,做好批注,窥见的历史与当时的史实是最接近的。

第五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5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汤集九年制学校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忧患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本文,还要借助网站资源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2.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方法] 诵读 体味 探究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web课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富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明】:用《昭君怨》做背景音乐,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凄美、哀怨的的氛围。

二、作者追踪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三、草堂听雨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

2.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3.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说明】:通过听配乐朗读录音和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置身于诗词的意境中,帮助他们把握读音,感知内容。

四、品味探究

A、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卷”字更形象、更有力。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秋风破屋)B、研读赏析第二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当看到茅屋被秋风所吹毁后,诗人当时心情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5、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群童抱茅)C、研读赏析第三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屋被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

2、看看第三诗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大家赏析一下.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好呢?(夜雨湿屋)

D、研读赏析第四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2、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呢?(祈求广厦)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五、拓宽训练

1、谁能再说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前苏联〕别林斯基

2、你还知道其他人的忧国忧民的名句吗?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下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王思维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一、新课导入: 说起杜甫,请大家说一下,你对他了解多少? 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被誉为“诗史”。而要正确领悟一首诗的精髓,首先就要去了解一下它......

    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故事情节和抒发的感情。 2、感受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知识目标 1、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字词的音与意,如: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突兀等。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目标 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篇1 教材分析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简介】 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