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黄河颂》教学反思精选三篇-文档资料
《黄河颂》教学反思精选三篇
《黄河颂》教学反思一
《黄河颂》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段,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让学生自己介绍光未然和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验诗中激情。
接着梳理作者的思路,序曲——主体——尾声。
在赏析诗歌是,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4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5、“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再总结。
在对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读出诗中的豪迈气概。
最后学唱《黄河颂》,感受爱情豪情。
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的音乐直到了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学生带着热情走进课文,所以学习效率高了。
2、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写作背景,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绪高涨,使课堂上多了一此豪壮气概。
3、学生带着激情诵读,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对歌词的理解又反过来使诵读显得更有感情。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
《黄河颂》教学反思二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
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教学反思三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内容,描写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内容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角色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自由论坛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角色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通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这首诗有优美的旋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这首诗语言形象,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砰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喜欢这首诗,雄浑奔放,节奏鲜明,引人高歌,催人奋进,越读越激动。
生4:我喜欢这首诗的画面,诗歌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的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的展现了黄河的美(雄浑、壮阔、蜿蜒),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激发我们每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诗歌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及学习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第二篇:《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我和你 的工作室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
一、品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教学反思。《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品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教学反思《《黄河颂》教学反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教研活动黄河教学反思
第三篇:《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
门坎初中 唐建康
这节课我是自己制作课件用多媒体上的。首先聆听杨洪基雄壮浑厚《黄河颂》演唱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接着结合学生对黄河的了解介绍黄河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我们的母亲河充满自豪感;再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的思绪飘到艰苦的抗战年代。此时,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极致,急需宣泄。当接着播放示范朗读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了起来,就此又让学生朗读了本诗两遍,学生对诗歌内容就比较熟悉了。然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学唱《保卫黄河》至下课。从学生反映的状况看,总体效果良好。
1、创设情景恰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歌曲雄壮豪迈,震撼学生心灵,图片展示黄河雄姿,学生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情感,学生心生向往。这样,学习不感到枯燥,而是跃跃欲试,想展现自我,课堂学习轻松自信效果好。
2、教学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本首诗歌节奏明快,声势雄健豪壮,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韵律和谐,因此指导学生多朗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内容理解轻松容易。其次,巧设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学生从黄河的地理特点认识入手,进而理解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作用,自然就认识到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黄河,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学习她的“伟大坚强”。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阅读欣赏能力和水平,同时,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教育突出。
3、紧扣文本,抓准字眼文眼。本单元都在讲“祖国”,教学中我也始终将“黄河”这一载体与“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紧扣三个字眼“摇篮”“屏障”“臂膀”的形象比喻,探究其内涵,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又抓住标题中的“颂”,文中的“赞歌”、三个“啊,黄河”,学生轻松地把握了诗歌的结构、主题和赏析诗歌的技巧。
尽管如此,纵观整个课堂,也还有一些有待改进完善的方面。
1、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不足。虽极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主动探索不足而略显被动,压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2、陷入应考式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围绕应考式的提问,教师心有顾虑,担心偏离了方向,从而教学设计不够大胆,创新性也不足。
3、朗读指导不足。由于教学突出了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加上时间关系,虽叫学生跟着录音示范朗读,也简单介绍了韵脚的作用,但朗读的技巧指导稍显不足。学唱《保卫黄河》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还须在课后进一步唱有关黄河的歌曲。
第四篇: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1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二、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我。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教学反思2
《黄河颂》节选自《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评论家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在1939年春在延安创作而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中华儿女又称炎黄子孙,发源于黄河流域,从而黄河被称作母亲河,保卫黄河就是保卫中华民族,赞颂黄河就是赞颂中华民族,今天我们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朗读诗歌
1、生齐读课文
2、师指导朗读
注意重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朗读序曲部分,模仿课文中的批注,自由批注。
学生自由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知识链接: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做批注;以批注的形式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对词的品味,也可以是对句、段的赏析,还可以就课文谈阅读感受。
找学生发言,谈感悟
(二)朗读主体部分
1、首先读“望”字统领的内容,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指导朗读:
(1)把“滚滚”、“澎湃”、“万丈狂澜”重读,突出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把“掀”、“奔”、“劈”动词重读,突出黄河的什么特点?
(3)作者“望”的角度分别有什么不同?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特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2、朗读“颂”黄河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
(1)分为几个层次?标志性词语是什么?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2)找出诗歌中的修辞,并赏析修辞的作用。批注在文章空白处。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朗读结尾,体会作者感情
结尾部分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五、朗读诗歌,体会语言
本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2、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3、画面感:本文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图画。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二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过主义情感。本课是一节随堂课,有得有失,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本课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成功之处有:
一、本课的导入自然而又贴切。本课从炎黄子孙,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谈起,从而谈到黄河是母亲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切而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本课的朗读指导到位,学生的朗读效果较好。
本课主体部分,我采用边读边品,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感情。通过对关词“滚滚”、“澎湃”、“万丈狂澜”重读,突出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通过把“掀”、“奔”、“劈”动词重读,突出黄河的什么特点?通过这些词语重读的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力量之美,黄河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和作者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激动自豪之情,学生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会,用朗读声表达出来。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读,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也是教学中最为见效快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注重朗读的指导,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好课文,就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本节课我在两个地方指导学生学习批注。第一处在序曲部分,模仿课文内的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批注在文章空白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的内容。第二处在“颂黄河”部分,主要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批注,理解赏析修辞的作用。
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做批注;以批注的形式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对词的品味,也可以是对句、段的赏析,还可以就课文谈阅读感受。本节课我注意批注方法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课的不足之处
一、我认为本文时代背景的介绍不够详实。原因在于我对本课的时代背景掌握的不够扎实,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多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常言说:“文史不分家”,语文与历史有这紧密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学生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写作目的、主旨,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今后我一定在闲暇之余多读书,多了解历史,讲有助于精彩的上好每一节课。
二、本文的作者简介过于简单。
对作者光未然生活的战争年代,了解甚少,尤其是对生活中繁荣昌盛的新时代的少年,对祖国那一段被日本侵略的历史,对日本在中国的粗暴侵略践踏的历史没有感受,所以有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本课对作者只是常规的介绍,内容简单。
总而言之,本节课是一节随堂课,没有经过精雕细琢,没有经过精心打磨,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课堂,是一节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课,备课过程也没有面面俱到,也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细细想来,还是优点大于缺点,成功多于失败,总结出来,以便今后吸取经验,弥补不足。
黄河颂教学反思3
在“热情的说”“尽情地读”“深情的品”的几个环节上,同学们表现比较踊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观看完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有的说:“我看到了黄河金涛澎湃,我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声。”……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师生放声联读课文,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范例九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4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世人借黄河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上课时,我用大屏幕播放黄河的视频,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黄河伟大的气魄,接着听课文录音学习这首诗歌。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我让大家研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调和节奏,重点研讨三个“啊,黄河”部分,区分这三个部分的感情基调和语调,读出语气,俗话说: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三个“啊,黄河!”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采取的方式是个别读,两两对读,分组读,齐读等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义,理解了诗人保卫黄河的雄心。
在描写黄河的部分,我让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这个环节中,我与全体学生对读,体会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在迁移阶段,我设计了《我爱你中国》的视频,让同学配乐朗诵这首歌词,也是采取对读的形式,感情得到升华,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这节课不足之处是,先品读了赞黄河部分,接着又回过头来品读描写黄河的句子,顺序颠倒。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放在第一位。
黄河颂教学反思5
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学生既积极主动的学习解决了课堂重难点问题,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又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这种教学模式,课后少留作业,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生在课堂上加大自我解决、当堂消化的力度。
我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对课堂自学思考或检测题,我只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我们老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了二线,只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我尽量让学生做,自学时我不仅让他们动眼看书,还要他们动脑思考,动手书写,动口交流,尽量让学生亲身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允许学生试用不同的方法与途径,也允许学生范错误,但不许学生不动脑或不思考,有学生不认真思考或思想抛锚时,我会及时提醒他(她)。我想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试教下去,我们的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提问,最终也会形成自学习惯的。
从总体上来看,课堂上用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补充,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这点好处我相信试教的老师都是有目共睹的。
我做自学前的指导尽量具体、明确,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心中有数并增强针对性,尽量提高学习效率。
我教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与他人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我教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起一个更高层次的深化和提升作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关键的——我每节课在尝试,通过上课反应和课后调查效果较佳。
当然,在课堂上,时间的分配根据内容的多少和难易应灵活变动,不一定非限定在分分秒秒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灵活变通,分大小循环——根据学情或教学需要一节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全用上或分两三节课“先学”一节,“后教”一节,再“当堂训练”一节。
这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试教体验和看法,同事们不要见笑。
黄河颂教学反思6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开始讲课,学生们也很配合,他们也知道有老师听课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课前播放的《保卫黄河》把学生们也带进了激情澎湃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很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很配合,能够看出后面听课的老师脸上不时地浮现出来的笑意。真的是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锻炼了,在讲台上的那种紧张的感觉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自信与从容。在展示的环节,我没有规定个人或者小组起来展示,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有些小组真的很积极,读完朗诵词之后意犹未尽,次次我找人读的时候他们都举手,还特别的积极,真的很高兴。在前几个部分都是小组展示之后,我本以为最后部分也会是小组来读,没想到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段我自己读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这节课上放开了自己,平时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这次却主动表现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听课的老师陆续的走出教室,而学生们却还沉浸在《黄河颂》的`激情之中,自发的吟诵起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黄河颂教学反思7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勇往直前。《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的朗读上。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声情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中心,文章的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在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情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唤起学生的亲身感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为了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借助多媒体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激情澎湃的民族感情,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黄河颂》唱出黄河的一泻千里之势,壮阔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多媒体课件充分辅助教学
配合情感朗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节课课件制作上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高度结合的一种展示,视觉冲击力量大,给学生以感官上恰如其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如,课一开始,我就选取了《黄河颂》的MTV向同学们展示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壮丽景象,让同学们涛涛的黄河激流中,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从而发挥想象去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的气势。通过让学生观看波澜壮阔、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影像,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那宏伟的气魄。课结束时,我再次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们再一次走进《黄河颂》,聆听这首歌曲,再一次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综合展示,视觉冲击大,给学生以感官上充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
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们听到了雄浑粗犷的音乐,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的视频材料,谈论了自己的收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能力。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诵读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师生放声联读课文,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教学计划总结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
一.个别学生在品评赏析中,对他们的评价不到位
二.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8
欣赏《黄河颂》音乐,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让学生自己介绍光未然和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师配乐范读课文后,按序曲——主体——尾声的思路指导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诗中激情。
在读中赏析诗歌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2、“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读法是否一样,为什么?
3、文章结尾应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为什么?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再总结。
在对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读出诗中的豪迈气概。明确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最后师生配乐合作读,展示成果,感受爱国豪情。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的音乐做到了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学生带着热情走进课文,所以学习效率高了。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2、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写作背景,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绪高涨,使课堂上多了一此豪壮气概。
3、学生带着激情诵读,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对歌词的理解又反过来使诵读显得更有感情。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读文时对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个别语句、词语的引申义挖掘深度不够。当然,还有很多缺点,希望广大同仁指出。
为您服务!
黄河颂教学反思9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我在本课教学中希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饱含自我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渴望借助自由诵读来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熏陶。我希望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的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评课中,我认真听了诸位老师的点评,反思之后,确实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如:对于课文的重点词语解析点拨的深度不够,激励性语言运用偏少,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等许多方面皆有不足之处。
最后,衷心感谢区教研室给了我们这次学习与展示的机会!衷心感谢在此次研讨课中给予我很多指导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前辈和朋友们的意见和建议。
黄河颂教学反思10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伟大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第二部分《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激情。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往往会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写景就是借景抒情,如果咏物就是托物言志。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始终提醒自己,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这些事物或景物中品析、理解诗歌内涵与作者感情。
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组成部分;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荡气回肠;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上课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时,学生基本都能准确感知。他们对这首歌词中体现出的一种压迫下的呻吟,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都有十分深刻的理解。面对学生的这些感悟,我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了。
接着,为了进一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借助多媒体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歌词中激情澎湃的民族感情。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采用多种方式读出诗歌的韵味。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充分感受到黄河的英雄气魄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了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最后,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保卫黄河》、《满江红》、《我爱你中国》等几首歌。学生在我的感染下激情高涨,这样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首歌词的理解,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11
这节课我是自己制作课件用多媒体上的。首先聆听杨洪基雄壮浑厚《黄河颂》演唱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接着结合学生对黄河的了解介绍黄河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我们的母亲河充满自豪感;再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的思绪飘到艰苦的抗战年代。此时,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极致,急需宣泄。当接着播放示范朗读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了起来,就此又让学生朗读了本诗两遍,学生对诗歌内容就比较熟悉了。然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学唱《保卫黄河》至下课。从学生反映的状况看,总体效果良好。
1、创设情景恰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歌曲雄壮豪迈,震撼学生心灵,图片展示黄河雄姿,学生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情感,学生心生向往。这样,学习不感到枯燥,而是跃跃欲试,想展现自我,课堂学习轻松自信效果好。
2、教学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本首诗歌节奏明快,声势雄健豪壮,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韵律和谐,因此指导学生多朗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内容理解轻松容易。其次,巧设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学生从黄河的地理特点认识入手,进而理解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作用,自然就认识到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黄河,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学习她的“伟大坚强”。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阅读欣赏能力和水平,同时,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教育突出。
3、紧扣文本,抓准字眼文眼。本单元都在讲“祖国”,教学中我也始终将“黄河”这一载体与“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紧扣三个字眼“摇篮”“屏障”“臂膀”的形象比喻,探究其内涵,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又抓住标题中的“颂”,文中的`“赞歌”、三个“啊,黄河”,学生轻松地把握了诗歌的结构、主题和赏析诗歌的技巧。
尽管如此,纵观整个课堂,也还有一些有待改进完善的方面。
1、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不足。虽极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主动探索不足而略显被动,压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2、陷入应考式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围绕应考式的提问,教师心有顾虑,担心偏离了方向,从而教学设计不够大胆,创新性也不足。
3、朗读指导不足。由于教学突出了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加上时间关系,虽叫学生跟着录音示范朗读,也简单介绍了韵脚的作用,但朗读的技巧指导稍显不足。学唱《保卫黄河》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还须在课后进一步唱有关黄河的歌曲。
黄河颂教学反思12
一、品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教学反思。《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品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教学反思《黄河颂》教学反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教研活动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13
前一周上了《黄河颂》这篇课文,感觉效果还不错。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在其中突出了朗读指导,因为这节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现对这节课总结反思如下。
一、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磅礴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如果只通过文字来展现,将会极大地削弱这首诗歌的壮美与力度,学生也体会不出中华民族坚韧执着、伟大刚强的民族精神。于是,我将《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以及保卫黄河的歌曲都纳入了教学课件。我相信,这些内容肯定会激发并且感染学生,使他们身上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烧,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升。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朗读指导、朗读训练、提升朗读能力。从初读课文、感知歌词,到赏读课文、品味歌词,从美读诗歌、升华主题,到课堂延伸、知识反馈,都将朗读置于关键位置,予以高度关注。而且朗读指导方式多样,针对性强,切实将阅读课朗读指导落到了实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朗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粗略计算下来,整节课用于朗读诗歌的时间在35分钟以上。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全方位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如果说本节课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因为学生的实际朗读基础与水平较为薄弱,所以尽管朗读训练设置的那么多,教师也进行了悉心指导,但朗读优秀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同时也说明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应的朗读指导也往往成了一句空话,无法落实。
黄河颂教学反思14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过程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读中领悟诗歌的爱国热情
3、情感价值目标:理解诗歌中浓郁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领悟诗歌中伟大的民族情怀
课时: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黄河吗?你们了解黄河吗?
生答:
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它惊涛澎湃,气势恢弘;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它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黄河奔流不息的壮阔景象,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师范读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关键一个“颂”字,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3、指名生读,师生互评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齐读
三、二读,研讨赏析。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品析“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四、三读,品味语言。
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
2、“望”换成了“看”,把“掀”换成了“激”,把“奔”换成了“流”,把“劈”换成了“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以体会用词之妙。还让学生去品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含义
五、拓展研讨
“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吗?”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众志成城夺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奥运盛会的成功举行,才有了天宫一号的遨游太空,才有了世园会又一次胜利举办……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黄河颂反思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部分,如《黄水谣》《保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学生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现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学生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学生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15
【教学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课堂容量。同时让孩子们在搜集信息的同时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是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描写、歌颂黄河的诗句。
⑵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⑶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2、教师:
⑴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使学生能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⑵准备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回去搜集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不知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诗句可真多!看来,同学们课前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答出:颂!)
师:那“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
生:“颂”是歌颂,赞颂的意思,《黄河颂》就是歌颂黄河,赞颂黄河。
师: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没有)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以诵读有关黄河诗句为序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主题;抓住主题的关键字眼,意在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求知欲,为下文的学习打下铺垫。
二、感性认识
(出示八幅黄河的有关图片,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感受黄河。第一幅图片是九曲连环的黄河整体图,第二幅是黄河夕照图,第三幅到第八幅是黄河壶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图片)
、
师:欣赏黄河的美丽壮观,惊涛澎湃以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大家纷纷举手)
生:我看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掀起的万丈狂澜。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魄势。
生:我体会到了黄河那英雄的气魄和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生:我觉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浑身的热血在沸腾。
……
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感悟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通读全文,是理解课文深刻内涵的前提。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提问成为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求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我认为描写黄河的英雄气魄的诗句是: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师:你认为这句诗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因为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这“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是“望”统领的内容,所以“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字读的时候应该把声音拉长一点。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同学?
(生举手)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读这句诗的时候,应该抓住哪个关键词来读?谁来试试?
生:“掀”字应重读。因为“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掀起万丈狂澜,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生齐读)
(师引导学生朗读)
(生举手要求补充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这句诗?
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这位同学刚才读这句诗的时候,重读了哪个词?
生:劈!
(师指导朗读、齐读)
师小结:我们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描写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再快速阅读,找出诗人直接赞颂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读)
生: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师: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第一个“啊!黄河!”的内容?
(指名读,生读得舒缓、深沉)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因为诗人从历史贡献这一角度来赞美黄河,既然是摇篮,那么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舒缓与深沉之情。
师:好一个舒缓深沉之情!
师:第二个“啊!黄河!”呢?谁来试一试?
(生读。不等老师问个为什么,他就直接说了:诗人从黄河的地理优势出发把黄河比作巨人,巨人高大威猛,读的时候,应把巨人的伟大坚强读出来)
师:你还能为同学们再表演一次吗?
(生读,读得有声有色,还真有点韵味。生鼓掌鼓励)
(第三个“啊!黄河!”还没等老师说完,就已经有许多小手高高举起来了。其中一个学生以饱满激动的感情读完了第三个直接赞颂黄河的内容。他的理由是诗人从黄河的流域宽广:“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来写,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高潮,所以他认为读的时候,感情越读越激昂。)
(师及时表扬了他)
师:下面我们分组分角色试着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由舒缓到激昂的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朗读(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全班齐读(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气氛)
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做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诗歌。
四、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黄河雄伟壮观的风采,感受了诗人笔下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但我们的学习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活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进行研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必要时可请老师帮助指导。
1、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地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习《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3、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学习。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但我还是感到遗憾:不能放心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活动的乐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另外,小组活动不够充分,团体合作意识不强,这些都有待改进。
第五篇: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1
在“热情的说”“尽情地读”“深情的品”的几个环节上,同学们表现比较踊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观看完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有的说:“我看到了黄河金涛澎湃,我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声。”……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师生放声联读课文,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范例九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2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开始讲课,学生们也很配合,他们也知道有老师听课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课前播放的《保卫黄河》把学生们也带进了激情澎湃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很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很配合,能够看出后面听课的老师脸上不时地浮现出来的笑意。真的是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锻炼了,在讲台上的那种紧张的感觉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自信与从容。在展示的环节,我没有规定个人或者小组起来展示,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有些小组真的很积极,读完朗诵词之后意犹未尽,次次我找人读的时候他们都举手,还特别的积极,真的很高兴。在前几个部分都是小组展示之后,我本以为最后部分也会是小组来读,没想到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段我自己读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这节课上放开了自己,平时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这次却主动表现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听课的老师陆续的走出教室,而学生们却还沉浸在《黄河颂》的激情之中,自发的吟诵起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黄河颂教学反思3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作品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伟大而坚强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范本,更是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在备课时,我本能的认为像这类诗歌类文体的教学,调动学生情感当然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于是,我的教学设计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为主,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作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请学生借助教辅书《完全解读》对这篇诗作写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了解,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大致体会本文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朴素的爱国感情。
在课堂上,我第一阶段的教学以扫除生字词障碍为主,在学生可以通读课文的前提下,再进入第二阶段的有感情的诵读领悟的教学环节。在进入诵读领悟的教学环节之前,如何引导聋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曾是一度困扰我许久的难解的症结之处。在普校,老师们大多采用播放《保卫黄河》为背景音乐作为铺垫来点燃学生读的热情,以达到喧染感情加深诗歌理解的教学效果。而我们聋生听不到,无法感受音乐带来的撼动心灵的力量。于是,我根据聋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将诗歌以口语+手语+体态语的朗读形式呈现出来,竟然也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读前要统一手语。在这篇诗歌中,大部分的词句都可以用手语表达出来,但是还有个别的语句不能恰当地得以表达,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指导学生以口语+体态语的方式解决。其次,朗读时正确运用手势动作的轻重“读”出诗歌的情感,力求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这样的朗读才符合本课整体的诵读基调。最后,在熟读理解诗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课文。回顾《黄河颂》的教学,我以聋生极富特色的手口并用的“读”来贯穿课堂始末,很好地将黄河的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通过大量的读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读” 强烈体会到本文力透纸背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聋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4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内容,描写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内容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角色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自由论坛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角色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通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这首诗有优美的旋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这首诗语言形象,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砰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喜欢这首诗,雄浑奔放,节奏鲜明,引人高歌,催人奋进,越读越激动。
生4:我喜欢这首诗的画面,诗歌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的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的展现了黄河的美(雄浑、壮阔、蜿蜒),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激发我们每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
……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诗歌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及学习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颂教学反思5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勇往直前。《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的朗读上。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声情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中心,文章的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在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情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唤起学生的亲身感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为了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借助多媒体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激情澎湃的民族感情,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黄河颂》唱出黄河的一泻千里之势,壮阔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多媒体课件充分辅助教学
配合情感朗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节课课件制作上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高度结合的一种展示,视觉冲击力量大,给学生以感官上恰如其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如,课一开始,我就选取了《黄河颂》的MTV向同学们展示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壮丽景象,让同学们涛涛的黄河激流中,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从而发挥想象去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的气势。通过让学生观看波澜壮阔、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影像,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那宏伟的气魄。课结束时,我再次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们再一次走进《黄河颂》,聆听这首歌曲,再一次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综合展示,视觉冲击大,给学生以感官上充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
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们听到了雄浑粗犷的音乐,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的视频材料,谈论了自己的收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能力。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诵读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师生放声联读课文,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教学计划总结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
一.个别学生在品评赏析中,对他们的评价不到位
二.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6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择来上公开课的。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的一篇诗歌,可以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如果我现在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黄河颂教学反思7
3月1日上午,我听了实习老师杨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现把教学过程简单记录下来,并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黄河颂》的“尾声”。
二、齐读课文《黄河颂》。
三、分析“尾声”部分。
四、学生齐读课文《黄河颂》。
五、讨论分析课文押韵。
六、讨论分析诗歌“三美”特点在课文中的体现。
七、讨论分析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八、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九、师生齐读课文。
十、布置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序曲
黄河颂主体
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音乐美
诗的三美绘画美
建筑美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
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教学反思8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现就《黄河颂》一课,谈谈我的感想。
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上课之前我就想:这些学生大都出生于九十年代,生活在和平幸福之中,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卫国家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乐于表达自己的体会。教学时如果能创设好情境,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便会使其产生共鸣。于是就设计了这堂课。
一、多媒体课件充分辅助教学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于是在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激情,导入新课中,一开始就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体味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为下文的朗读蓄势,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学习效率也高了。接着在教学活动的第三、四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入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我又播放黄河画面让学生进行听读,老师指导后再自由朗读、抽生读。通过反复朗读,加深记忆,培养语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地去朗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在教学活动的第四个环节美读诗歌,内容研讨中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来点拨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形成提高的坡度。由于先前情境的熏陶,学生们课堂气氛很活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谈“你认为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时,学生有的说:“雄伟壮阔”,有的说:“气势磅礴”,有的说:“勇敢坚强”……课堂上,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激情高涨。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多媒体先进手段的运用,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课堂容量大,环节紧密
在对课文重点朗读、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最后一环节设计延伸拓展。课前就让学生收集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等资料,给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讨论、发言的条件,也将知识面进行了扩大。
四、三维目标落实较为到位
这节课上,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他们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思考的智慧声,都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了学生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贯彻、落实了课改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主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整节课虽扣住了黄河精神,反复朗读体味爱国热情。但具体什么是黄河精神还显得比较抽象。
2、在读文时对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个别语句、词语的意思挖掘深度不够。
3、激励性语言使用偏少。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当然,还有很多缺点,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出。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课堂效率,将课改进行得更加深入!
作为一名善于反思的教师,就要大胆地挑战自己,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语文,为了学生,也为了我们,让我们多多反思吧!
黄河颂教学反思9
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学生既积极主动的学习解决了课堂重难点问题,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又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这种教学模式,课后少留作业,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生在课堂上加大自我解决、当堂消化的力度。
我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对课堂自学思考或检测题,我只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我们老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了二线,只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我尽量让学生做,自学时我不仅让他们动眼看书,还要他们动脑思考,动手书写,动口交流,尽量让学生亲身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允许学生试用不同的方法与途径,也允许学生范错误,但不许学生不动脑或不思考,有学生不认真思考或思想抛锚时,我会及时提醒他(她)。我想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试教下去,我们的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提问,最终也会形成自学习惯的。
从总体上来看,课堂上用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补充,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这点好处我相信试教的老师都是有目共睹的。
我做自学前的指导尽量具体、明确,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心中有数并增强针对性,尽量提高学习效率。
我教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与他人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我教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起一个更高层次的深化和提升作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关键的——我每节课在尝试,通过上课反应和课后调查效果较佳。
当然,在课堂上,时间的分配根据内容的多少和难易应灵活变动,不一定非限定在分分秒秒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灵活变通,分大小循环——根据学情或教学需要一节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全用上或分两三节课“先学”一节,“后教”一节,再“当堂训练”一节。
这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试教体验和看法,同事们不要见笑。
黄河颂教学反思10
诗歌的教学应注重品读
一、了解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体会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味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读
一、读出感情
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二、读出语气
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三、读出体会
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黄河颂教学反思11
前一周上了《黄河颂》这篇课文,感觉效果还不错。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在其中突出了朗读指导,因为这节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现对这节课总结反思如下。
一、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磅礴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如果只通过文字来展现,将会极大地削弱这首诗歌的壮美与力度,学生也体会不出中华民族坚韧执着、伟大刚强的民族精神。于是,我将《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以及保卫黄河的歌曲都纳入了教学课件。我相信,这些内容肯定会激发并且感染学生,使他们身上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烧,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升。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朗读指导、朗读训练、提升朗读能力。从初读课文、感知歌词,到赏读课文、品味歌词,从美读诗歌、升华主题,到课堂延伸、知识反馈,都将朗读置于关键位置,予以高度关注。而且朗读指导方式多样,针对性强,切实将阅读课朗读指导落到了实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朗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粗略计算下来,整节课用于朗读诗歌的时间在35分钟以上。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全方位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如果说本节课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因为学生的实际朗读基础与水平较为薄弱,所以尽管朗读训练设置的那么多,教师也进行了悉心指导,但朗读优秀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同时也说明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应的朗读指导也往往成了一句空话,无法落实。
黄河颂教学反思12
《黄河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首直抒胸臆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其充满斗志的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热情讴歌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并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打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
一、借助美读体会语言美、意境美
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朗读上。因为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利的。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画面,谈论着自己的收获。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学生小组合作朗读、师生合作放声联读,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析等容量很大,。本节课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
黄河颂教学反思13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1939年,硝烟弥漫,烽火燃遍我中华大地……那个特殊的时代,距现在的学生较远,因此在备课时设计了四大板块:感性认识黄河(图片、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初步感受);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读中感,读中悟,读中品);拓展延伸(三个小题开拓学生视野);当堂检测。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
一节课仓促结束后,发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1.诗歌教学中“读”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作用。
尽管授课过程中有范读的引领,也有学生的自由读,可是学生的自由读展示时寥寥无几,虽然给学生指导怎样朗读,但学生的读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故在执行时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显得学生学习的被动,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死板,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其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等均为得到培养,故课堂效率低下。
面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自己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陋习,故以后的教学打算从以下改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渠道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一班授课时进行改进,朗读环节设计了比赛,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诵读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纷纷参与其中,在朗读中体验诗歌内容,那么下面的环节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说,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诗歌教学中要专注“读”的灵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读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诗歌教学,“读”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样的调整后在一班上《黄河颂》一文,夯实了“读”,学生在读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词部分统领的关键字是“望”,对于文中三次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其作用学生也能知晓。
当然,课堂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感谢同组成员对我本节课的不足能毫无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学习。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14
《黄河颂》节选自《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评论家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在1939年春在延安创作而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中华儿女又称炎黄子孙,发源于黄河流域,从而黄河被称作母亲河,保卫黄河就是保卫中华民族,赞颂黄河就是赞颂中华民族,今天我们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朗读诗歌
1、生齐读课文
2、师指导朗读
注意重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朗读序曲部分,模仿课文中的批注,自由批注。
学生自由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知识链接: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做批注;以批注的形式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对词的品味,也可以是对句、段的赏析,还可以就课文谈阅读感受。
找学生发言,谈感悟
(二)朗读主体部分
1、首先读“望”字统领的内容,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指导朗读:
(1)把“滚滚”、“澎湃”、“万丈狂澜”重读,突出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把“掀”、“奔”、“劈”动词重读,突出黄河的什么特点?
(3)作者“望”的角度分别有什么不同?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特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2、朗读“颂”黄河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
(1)分为几个层次?标志性词语是什么?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2)找出诗歌中的修辞,并赏析修辞的作用。批注在文章空白处。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朗读结尾,体会作者感情
结尾部分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五、朗读诗歌,体会语言
本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2、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3、画面感:本文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图画。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二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过主义情感。本课是一节随堂课,有得有失,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本课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成功之处有:
一、本课的导入自然而又贴切。本课从炎黄子孙,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谈起,从而谈到黄河是母亲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切而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本课的朗读指导到位,学生的朗读效果较好。
本课主体部分,我采用边读边品,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感情。通过对关词“滚滚”、“澎湃”、“万丈狂澜”重读,突出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通过把“掀”、“奔”、“劈”动词重读,突出黄河的什么特点?通过这些词语重读的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力量之美,黄河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和作者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激动自豪之情,学生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会,用朗读声表达出来。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读,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也是教学中最为见效快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注重朗读的指导,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好课文,就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本节课我在两个地方指导学生学习批注。第一处在序曲部分,模仿课文内的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批注在文章空白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的内容。第二处在“颂黄河”部分,主要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批注,理解赏析修辞的作用。
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做批注;以批注的形式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对词的品味,也可以是对句、段的赏析,还可以就课文谈阅读感受。本节课我注意批注方法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课的不足之处
一、我认为本文时代背景的介绍不够详实。原因在于我对本课的时代背景掌握的不够扎实,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多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常言说:“文史不分家”,语文与历史有这紧密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学生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写作目的、主旨,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今后我一定在闲暇之余多读书,多了解历史,讲有助于精彩的上好每一节课。
二、本文的作者简介过于简单。
对作者光未然生活的战争年代,了解甚少,尤其是对生活中繁荣昌盛的新时代的少年,对祖国那一段被日本侵略的历史,对日本在中国的粗暴侵略践踏的历史没有感受,所以有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本课对作者只是常规的介绍,内容简单。
总而言之,本节课是一节随堂课,没有经过精雕细琢,没有经过精心打磨,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课堂,是一节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课,备课过程也没有面面俱到,也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细细想来,还是优点大于缺点,成功多于失败,总结出来,以便今后吸取经验,弥补不足。
黄河颂教学反思15
欣赏《黄河颂》音乐,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让学生自己介绍光未然和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师配乐范读课文后,按序曲——主体——尾声的思路指导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诗中激情。
在读中赏析诗歌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2、“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读法是否一样,为什么?
3、文章结尾应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为什么?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再总结。
在对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读出诗中的豪迈气概。明确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最后师生配乐合作读,展示成果,感受爱国豪情。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的音乐做到了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学生带着热情走进课文,所以学习效率高了。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2、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写作背景,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绪高涨,使课堂上多了一此豪壮气概。
3、学生带着激情诵读,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对歌词的理解又反过来使诵读显得更有感情。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读文时对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个别语句、词语的引申义挖掘深度不够。当然,还有很多缺点,希望广大同仁指出。
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