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备课组课改经验总结材料
高二信息技术备课组课改经验总结材料
高二信息技术备课组
2008年11月17日
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全新的教材、全新的知识体系、全新的授课理念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现在的从容应对,在教学实践中逐步适应了新课改的新要求,逐渐形成了本学科应对新课改的整体策略。结合学校的具体要求,在这个总结材料中,我着重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们信息技术备课组的具体做法。
一、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要求“知识整合型”教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引自《技术课程标准》所讲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术业有专攻,而仅还要有更加广博、全面的知识,了解所教学生当前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知识体系,做知识整合型的教师。这样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讲授可指导其他学科学习的方法时,才能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
2、对教师理论积淀的高要求
看过信息技术课改教材的人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再讲软件的操作了,而是讲授的基于信息学理论的有关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发布等层面的知识,要想使学生真正学透教材知识的精髓,仅备好教材内容所涉及到的表象知识还远远不够,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理论积淀,要掌握如信息学、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的相关理论。只有将教师的头脑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好,才有可能在教学备课中深挖教材,讲透知识的内涵,讲出知识的外延。教师站得高了,学生才有可能望得更远。
3、要求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
课程标准特别要求信息技术的课堂任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 也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任务前,都会通过网络论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她)们关心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想学习哪方面的技能方法。我们从服务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时、合理地根据学生的要求调整学习主题。举个例子:在学习图像处理时,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为软件学习枯燥、无趣。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一方面与学生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征集改进方案,另一方 面通过网络,了解软件最新的应用。最后我们综合了两方面获取的信息,将授课主题改为——非主流图片的制作。非主流图片是网络上的新名词,追求时尚的学生在QQ空间,网络冲浪的时候它都特别熟悉,将其作为课堂学习内容,迎合了学生的时尚心理,可谓一呼百应,授课效果大有好转。仍然是图像处理知识学习,但赋予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就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所以这节课让我们教师感觉到,在新课改的教学中,了解学生需求的重要。
4、要求教师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一般在课堂上都会有课堂活动这一环节,活动的形式贵在推陈出新。如何出新,我们的做法是广泛涉猎各种媒体的信息,特别是电视媒体中的各种学生喜欢的综艺节目中的各种活动形式,如猜词、传话等,注意平时的积累,让我们的活动形式能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口味。
新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关键还是落实,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感悟、反思,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进行这种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又要求教师用心选择。比如,在《初识多媒体》一课,我们选取了美国大片《哥斯拉》的片断给学生赏析,电影精彩、感人的情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师再做点拨,请同学们好好回味、反思电影中的情节,记住这部电影呈现给我们的道理:做一个懂得感恩母爱的有心人,做一个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好心人,情感教育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设想,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于思考、感悟,这部电脑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无法实施了。所以要求教师能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方可呈现更加多彩、深刻的教学。
二、新课改后备课的变化,教师是如何研究教学的
1、备课—教学的变化
学校的要求是每个周二第八节开始备课,根据我们的学科特点,我们要每堂课做课件,所以我们备课组执行了“轮做制”。周五上午就要初备下一周的课,做课件的老师要在周一前做出下周教学的课件,周一上班就课件的问题备课组提出改进方略,并假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周一用新课件教学,要求备课组教师互相听课,听后个人反思,其他教师提出意见,再针对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及教师上课时反思到的、领悟到的新问题修改课件,改进教学策略(再次备 课),再根据比较完善的想法,制定最后较成熟的教学方案。
以上就是我们备课组的备课—教学流程。虽然每周只有一节新课,但我们都感觉似乎一周里时时刻刻都在备课,改课。甚至回家的途中,吃饭的时候还在想怎么能将某个环节讲得更好。虽然很累,但感觉课改的教材很锻炼人,坚持下来,对个人的成长、业务的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
2、研究教学的新形式——信息技术研讨网站
对课改教学的研究我们组采用两种方式。
一、直接研究法。
二、网络研究法。在每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组的老师会通过互相交流、向老教师求教、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于课程相关的问题及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及业务提高技巧等等不是每节教学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在教学中还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信息技术研讨网站。集合我们全体老师的智慧,设立了十五个类别的研讨板块,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与他人研讨,共建学科资源库,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略。坚持一年来感觉利用这个研讨平台可以提升理念、精化知识、取人之长、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们高二备课组关于课改实施以来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也请校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二篇:高二信息技术备课组课改经验总结材料
高二信息技术备课组课改经验总结材料
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全新的教材、全新的知识体系、全新的授课理念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现在的从容应对,在教学实践中逐步适应了新课改的新要求,逐渐形成了本学科应对新课改的整体策略。结合学校的具体要求,在这个总结材料中,我着重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们信息技术备课组的具体做法。
一、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要求“知识整合型”教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引自《技术课程标准》所讲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术业有专攻,而仅还要有更加广博、全面的知识,了解所教学生当前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知识体系,做知识整合型的教师。这样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讲授可指导其他学科学习的方法时,才能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
2、对教师理论积淀的高要求
看过信息技术课改教材的人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再讲软件的操作了,而是讲授的基于信息学理论的有关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发布等层面的知识,要想使学生真正学透教材知识的精髓,仅备好教材内容所涉及到的表象知识还远远不够,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理论积淀,要掌握如信息学、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的相关理论。只有将教师的头脑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好,才有可能在教学备课中深挖教材,讲透知识的内涵,讲出知识的外延。教师站得高了,学生才有可能望得更远。
3、要求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
课程标准特别要求信息技术的课堂任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 也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任务前,都会通过网络论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她)们关心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想学习哪方面的技能方法。我们从服务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时、合理地根据学生的要求调整学习主题。举个例子:在学习图像处理时,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为软件学习枯燥、无趣。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一方面与学生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征集改进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了解软件最新的应用。最后我们综合了两方面获取的信息,将授课主题改为——非主流图片的制作。非主流图片是网络上的新名词,追求时尚的学生在QQ空间,网络冲浪的时候它都特别熟悉,将其作为课堂学习内容,迎合了学生的时尚心理,可谓一呼百应,授课效果大有好转。仍然是图像处理知识学习,但赋予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就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所以这节课让我们教师感觉到,在新课改的教学中,了解学生需求的重要。
4、要求教师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一般在课堂上都会有课堂活动这一环节,活动的形式贵在推陈出新。如何出新,我们的做法是广泛涉猎各种媒体的信息,特别是电视媒体中的各种学生喜欢的综艺节目中的各种活动形式,如猜词、传话等,注意平时的积累,让我们的活动形式能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口味。
新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关键还是落实,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感悟、反思,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进行这种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又要求教师用心选择。比如,在《初识多媒体》一课,我们选取了美国大片《哥斯拉》的片断给学生赏析,电影精彩、感人的情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师再做点拨,请同学们好好回味、反思电影中的情节,记住这部电影呈现给我们的道理:做一个懂得感恩母爱的有心人,做一个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好心人,情感教育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设想,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于思考、感悟,这部电脑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无法实施了。所以要求教师能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方可呈现更加多彩、深刻的教学。
二、新课改后备课的变化,教师是如何研究教学的
1、备课—教学的变化
学校的要求是每个周二第八节开始备课,根据我们的学科特点,我们要每堂课做课件,所以我们备课组执行了“轮做制”。周五上午就要初备下一周的课,做课件的老师要在周一前做出下周教学的课件,周一上班就课件的问题备课组提出改进方略,并假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周一用新课件教学,要求备 课组教师互相听课,听后个人反思,其他教师提出意见,再针对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及教师上课时反思到的、领悟到的新问题修改课件,改进教学策略(再次备课),再根据比较完善的想法,制定最后较成熟的教学方案。
以上就是我们备课组的备课—教学流程。虽然每周只有一节新课,但我们都感觉似乎一周里时时刻刻都在备课,改课。甚至回家的途中,吃饭的时候还在想怎么能将某个环节讲得更好。虽然很累,但感觉课改的教材很锻炼人,坚持下来,对个人的成长、业务的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
2、研究教学的新形式——信息技术研讨网站
对课改教学的研究我们组采用两种方式。
一、直接研究法。
二、网络研究法。在每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组的老师会通过互相交流、向老教师求教、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于课程相关的问题及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及业务提高技巧等等不是每节教学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在教学中还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信息技术研讨网站。集合我们全体老师的智慧,设立了十五个类别的研讨板块,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与他人研讨,共建学科资源库,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略。坚持一年来感觉利用这个研讨平台可以提升理念、精化知识、取人之长、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们高二备课组关于课改实施以来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也请校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三篇:课改经验总结
真心实意抓课改 循序渐进求实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我们这里实行已经一年多了,伴随着新的教育理念,新 的教学方法的出现,面对新的挑战。积极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以课程改革为目标,以课堂教 学模式为突破点,以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逐 级 落实、全员参与的课改工作管理机制,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学校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学校带来了发展变化的良好时机,使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一、以新课改为契机,树立教育新观念,促进教师素质再提高。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一)领导重视,准备充分,各项课改制度健全。
1、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负总责,教务处、教研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具体负责实验教师的培训,协调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和问题,组织新课程教学汇报课、研讨会等,确保了新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成立了七、八年级语、数、英、艺体类共四个课改协作小组,还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信息小组等。
2、在认真学习各种文件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研讨课制度》《实施新课程教学常规》、《课改教师工作职责》、《课改评价方案》等各项课改制度;对《教师工作考核办法》也作了适当的调整,使奖励制度与课程实验成果相结合。并且每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3、保证课改工作所属的资金投入。为完善各科课改工作资料,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校对课改工作经费给予了倾斜支持。学校在购买教师用电脑、软件、软盘、录音机、照相机等方面投入了数万余元的经费,保证了课改的顺利开展。
4、领导深入课堂,把握课改方向。我们认为,课改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课改的真正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因为课改实验中的偏差,影响了教学质量,那是要尽量避免的。因此,校领导班子对课改工作十分重视,每次课改协作组的集体备课活动、课改研讨课活动,都到场指导,并亲自组织研讨。
5、发挥好新老教师的互助协作功能。我校十分注重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注重教师组合的新老搭配。为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把思想好、业务强的教师放在初一年级。由于新课程标准给了教师更大的空间,一种全新观念的冲击,容易使青年教师步入这样的局境: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忽略双基,导致课堂失控。这时,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给了他们很多的帮助。我校课改教师有较强的群体合作意识,在集体备课、课改研讨等方面都能畅所欲言,互相促动,互相学习,氛围很浓。
(二)加强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1)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除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的新课改培训外,我校自己利用各种讲座、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在如何对待新课程上,如何对待新课改上,统一了认识,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2)实施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学校要求教师自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六个解放”:
一是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当今教师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
二是要“解放头脑”敢为先。教育者要在改革中勤动脑,才能有新思路,素质教育期待着教师更大程度的思维创新。
三是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教师用双手去开辟,教育新观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
四是要“解放嘴巴”多质疑。教师要谈天论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五是要“解放空间”觅食粮。“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话水来”。教师要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向大自然,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
六是要“解放时间”寻乐趣。教师要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读书刊、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艺术,活动筋骨,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七是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①通过“传、帮、带”以及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培养、教研、集备活动、教师课堂比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八是要把教科研作为一个载体,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增长教育教学能力。
②学习、培训、科研多投入,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有外出学习、考察提高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新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以新课改为动力,搭建平台,博采众长。
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师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尽可能的为师生创设舞台,提供机遇。认真开展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我校的课改主课题是《新课标环境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此主课题的统领下,我们分设了各门学科,确定课题组长和课题组成员,制定实验方案,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并通过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把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加深领悟新课程,进一步丰富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新课程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心中,搭建平台,博采众长。
1、全体教职工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记一本读书笔记,写一本读书体会,上缴一篇学习总结。在此我们:狠抓了一个“学”字、强化了一个“思”字、重在了一个“用”字、落在了一个“实“字。每一位教师,把每节课、把每个学生,把教材及有关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努力做到“三有”即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心中有课堂。力求使每节课都成为高品味的课堂。从而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强化自己对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个性发展的认识。
2、已获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名师”称号的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优秀教师,做好带动辐射帮教工作。每人带帮教师2—3名,“师徒挂钩”,从教学的各个层面去带动、去研究、去探索,做到:落实到人,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有结果。同时每学期还要作一次高品位的“公开示范课”和经验交流报告会。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发展,共同提高。
4、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把现有的资源开发使用,充实资源,扩大视野。实验部的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把更多的资源与学科教学的充分整合,实现再提高,再发展。同时每人还要帮带1名普通部教师,使他们在本内掌握运用电脑制作课件,扫除电脑文盲,使每个教师的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
5、走出去,请进来。支持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方法、价值观、学术研讨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定期请专家或学者到校做学术报告,提高业务水平,促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6、试办了青年教师论坛,通过此项工作,让新教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成败,畅谈教学的得失及经验体会,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
7、开展达标课评选活动。近几年,为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对教师的课堂授课相继开展了各种评选活动。先后开展了达标课、优质课、创新课三个系列活动。系列达标课活动由立标、学标、达标三个环节构成,这一活动带动了大批教师学业务、学先进,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丰富了教师的经验。系列优质课活动由评选优质课教案、优质课、优质课教学能手三个环节构成,这一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课堂授课能力。系列创新课活动由评选创新课教案、创新课、名牌教师三个环节组成。通过三个系列活动,使教师在“实践—读书—科研—实践”的不断循环中,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现实、最有效途径。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使教师意识到科研先导的重要作用。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达标是带动,优质是提高,创新是科研先导。”
8、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技能,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教师的基本功可以分为内功和外功两个方面,教师既要练好内功,又要练好外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练好外功,非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不可。外功分为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简笔画、电教手段的掌握等,这项工作开展容易,坚持难,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长抓不懈。内功分为钻研教材能力、设计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等。教师要提高内功,既需名师指点又要个人付出极大的心血。要达到学生负担既轻而教学质量又高的境界,练好内功是关键,这需要教师一生不懈追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内功带外功、内外功结合的办法,有目的、有计划、有辅导、有检查、有验收,把练功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学校部分教师参加我市举行的教师基本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9、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活动。随着学校青年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对那些素质较好,确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要加紧培养。“响鼓须得重锤敲”,对这部分教师要严格要求,同时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把他们放到关键岗位上,“压担子”,“开小灶”,缩短他们成为骨干教师的“成熟期”,要积极送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强调德才兼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他们能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并能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骨干教师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独木不成林”,人的培养,靠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要靠群体效应。选一批来自各校的骨干教师组成流动的师资培训队伍,定期“送教上门”,通过几年的时间,帮助部分教师提高素质;也可以聘请他们做进修学校的兼职教师,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传授给各校教师,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此学校开展了三项“工程”,具体是:
(1)、创建工程:结合市教体局2004年“名师工程”补充通知精神,做好“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推荐工作,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督导,使他们快速成长。争取在今年的评选中再实现长葛名师1—2人,优秀学科带头人3—5名,骨干教师10人以上。
(2)、发展工程,对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给予大力支持,使他们业务上不拘一格,各具风采,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3)、启动名师工程
已获市以上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在搞好教学实践,传帮引领中青年教师基础上,还要把自己的课堂、经验、向外校乃至全市开放,打造学校品牌。
三、以课改为目标,创设课堂教学新环境。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气象。
围绕实施新课程和课堂教改的总要求,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落实到每堂课上,走一条“构建模式—实践模式—完善模式—突破模式”的课堂教改之路。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无从着手。我们就先分教研组讨论,然后由教务处召开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会议,领导和教师共同探讨,达到共识,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人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关键性的一步则是要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这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在我校形成。
每周安排两次集体备课时间,做到“三定”“五统一”即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进材,教师备课更加注重探讨新教材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研究出合适的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老师们共同合作、探讨、交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每次课后,针对课堂反馈的实际情况,老师再一起研究、反思,相互交流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力争使教案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达到最好效果。
运用新课标,优化课堂结构,重视教学过程。我们把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突破口,进行改革实验,现确定为十大步骤:1导引目标与内容;2 设计明确六点:重点、难点、空白点、情境点、德育点、创新点;3 教学策略;4提供信息或点拔指导或启发讲解;5学生研究、体验;6合作学习;7巩固与创新性应用;8媒体应用;9反思小结;10研究性,体验性作业。无固定格式,教学设计,共同探究、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学期末搞一次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1、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换位转变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
2、在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我们也做大量的尝试工作
a、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b、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理科教学中,我们重视培养学生收集收集图片资料及其它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科学探究方法。
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文科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参与性,只有学生投入的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的上好课。所以老师们把精力一致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老师们采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c、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d、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e、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把好课堂教学关,师生互动,探究学习。
摒弃教师“一言堂”,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注重层次性,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重情趣、重参与、重感悟、重合作、重实践、重创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权力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参与的机会增多了,主动探索的兴趣浓郁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创新精神扣实践能力却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工作中,我们要求教师既重视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又要求教师写好课后回顾、实验日记、教学随笔,把教学经验或感悟积累起来,整理出来,形成理性的东西,进而指导下一步工作,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收到良好效果。
四、以课改为载体,营造教研教改新氛围,夯实基础,力求提高。
我校的教学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活跃,老师们在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重视研究教法学法,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新教材,鼓励创新,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
改革课堂教学,备课是主要环节,集体备课更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
① 集体备课要突出研究风气,增强实效性。
集体备课要研教研学,尤其要研课堂之教,学生之学,实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转变,每周各组的集备务必达到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② 发挥教研组作用,集集体之智慧,按教材内容(尤其是新教材)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集备中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
③ 鼓励倡导教师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集体备课意义在于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但不能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照搬照教,要发展教师个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探讨中敢为先,争创先。在加强同学科教师交流的同时,特别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文、理相通,相互借鉴。
④ 加大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2、加强了教师间的教研交流和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在实施新课改后,老师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毫无保留的精诚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更体现在每节课的课前和课后。每节课前都要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教学技巧等,每节课后,都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不少教师在业余时间,还经常通过电话、上网等方式探讨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开展务求实效的评课活动,一步一个脚印。学校领导分学科、分年级、分专题进行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从评课的目的上看,以激励为核心,真正了解教师的疑惑和困难,和教师共同研讨,而不是挑三拣四,监督检查,让教师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课改之中;从评课的身份看,不以管理者的姿态出现在教师面前,而是以一个“研究者”、“学习者”的身份出现;从评课的态度上看,与教师和平共处,多采用平等、交流、对话的形式,摆正心态,共同商量,而不是一言堂,我说了算;从评课的语言看,以肯定为主,体现出研讨的气氛,如:“你认为这节课怎么样?”“你想怎样上这节课?为什么?”“备课前你为学生的学是怎样设计思路的?”“你觉得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原因是什么?”;从评课的方式看,先让教师自己谈感受,领导再从他们的自我评价中解决观念、方法等问题。一年来,从校长到中层干部,全体教师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人竞相上课。上学期,我校举行了“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五位执教老师在各组的齐心努力合作下,围绕本组的研究课题,上出了一堂堂新课和理念课。我们认真开展评选优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CAI课件和优秀研究课题的活动,举行了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积极撰稿,积极制作课件,掀起了课改的一轮又一轮高潮,通过选拔,把校内获奖的优秀教师推选到市里参赛,近两年来我校有多位教师在省市评优质课中获奖。
3、抓好课题研究工作。调动校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克服困难,联系本校实际,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以课题为载体,深化教育科研活动。制定方案,校级领导带头引领,带动全校性的课题实验工作。目前,有镇级课题项目3个,校级课题17个。本学期,我校重新调整和充实“教研室”的组织机构,侧重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课程开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切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二是认真组织实施“五优工程”,开展评选优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CAI课件和优秀研究课题的活动,举行了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积极撰稿,积极制作课件,掀起了课改的一轮又一轮高潮,通过选拔,把校内获奖的优秀教师推选到市里参赛,上学期,我校有多位教师在市评优课中获奖。
开展校本教研,互助交流,形成个人反思,同事互助,领导参与的课改教研的新格局,形成案例+反思+研讨的 课改教研 的新形式,教师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名师骨干引领中完善自我,研训一体,管训结合,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质量,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实现三个提高,达到五个结合,是我们教研的总体思路。
“一个中心”既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既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提高”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五个结合”既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依托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转变思想,抓好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工作,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1、交谈、讨论,每组利用单周教研日,双周活动日,围绕某个具体的问题(问题可由组长提出,也可由其他教师提出)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交谈讨论中,收获教师个人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知识。
2、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在备课组内开展合作说课、研讨课,即由一个人承担一节课,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推出一堂高水平,高质量的研讨课。课后,主讲教师有教学设计,有反思,参与者评出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克服不足之处,一人上课大家参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同学科之间互通信息,共同提高。“创设问题交流中心”以各学科为单位,创设教师之间互助的氛围和新型教研风气,提升研讨质量,达到资源成果共享,改变了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的局面。
3、帮助:充分发挥组内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对新教师的帮助指导,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路作用。对当年获省、市级优质课的教师,在学校作“公开示范课”,供大家观摩,讨论评析,使广大教师在此得到启迪,一人引路,共同发展
4、自我课堂案例分析。利用互联网、图书资源、电教资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创建教研环境。在本内,用多媒体每人准备一节高水平的课,进行剖析,自我研讨,同时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优秀教师撰写的案例,展开论坛。提高自我研讨素质。
5、强化“教后记”,促教学水平再提高。改进教案备写方法,在内容、项目、格式上不做统一的要求,可详可略(青年教师还必须写详细教案),注重使用价值,提倡写个性教案、实用教案、创新教案。继续撰写“教后记”。改变过去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切实起到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对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使教师在教案备写中真正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教案迸发出鲜明的个性和生命力,从而实现教案自研水平的提高。
6、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运用新课标,优化课堂结构,重视教学过程。本我们把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突破口,进行改革实验,现确定为十大步骤:1导引目标与内容;2 设计明确六点:重点、难点、空白点、情境点、德育点、创新点;3 教学策略;4提供信息或点拔指导或启发讲解;5学生研究、体验;6合作学习;7巩固与创新性应用;8媒体应用;9反思小结;10研究性,体验性作业。无固定格式,教学设计,共同探究、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学期末搞一次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7、开发校本资源,提高办学品位
每个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特点,每月设计一套试题,形成学校学科试题库。试题要体现当前改革的动向,题型的变化,学生能力的发展,又能表现个体特色,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使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再造一中新品牌。
8、课题牵动,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提质量。
从去年开始要求每个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归类总结,确立自已的教研目标,选择周期短、实际可操作的课题,(课题要与教学工作平行,迅速获得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数据,不要拖拉、等待,以教学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一年、甚至一学期,一人或几个人均可。实验、小结,材料积累,对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要做好研究笔记,积累教学实践课例,及时书写总结体会,逐步由经验上升到理论,形成研究性、是自己的教研论文。只有不懈的实践探索,才能厚积薄发,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特别在在语文学科中开展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要按照课题的研究方案,强化科研意识,勇于实践,做到:立足一个“实”字,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去做;强化一个“研”字,就是要抓要点,研究探索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抓好一个“导”字,就是要引路指导;落实一个“推”字,就是要把得出的经验加以推广,尽早得出结论,争取早日验收。
五、新课改,初步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各项制度的相应变革,首先是管理制度的重建过去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现在有的方面已经过时了,以前考虑的是如何教,现在是注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前是突出结果的获得,现在重视的是探究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所以评价机制必须对此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控,因此我校以新课程的要求重新修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在进行新课改的时候,我们改变了过去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夹”,将学生参加的课内、课外活动,如课堂三分钟演讲、课堂小品剧表演、课堂讨论、发言、课下完成作业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剪报等,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每次活动教师及负责的学生都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学生活动情况和成果收集进学生学习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
我们将考试测查平时与期末结合,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较全面、客观,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教师来说,可以从多个方位、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观察出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评价方式逐步变化。虽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如何进行评价尚不明确,但大部分学校都开始倡导激励性评价,注重过程表现,淡化了等级划分,名次评定,个别教师还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为创造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机制积累了经验。
随着评价的方式的改变,班级管理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⑴、各班教室更美了:
七年级的十个班主任都能在教室环境布置上下功夫,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一走进七年级的教室,课改的气息就能迎面扑来,班风由“合作、探究”代替了以往的“勤奋、守纪”,学习园地也变成了成功展示台。七(9)班还设立了“班级图书角”,把学生手中的课外书集中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七(10)班墙上还挂着一只写有“畅所欲言”的小箱,又多了一条师生交流的渠道。在教室环境布置评比中,七年级各班在三个年级中脱颖而出。
⑵、管理方法更活了:
班级管理上倡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很多班级推行了“班务承包责任制”,把班务工作细化为几十个岗位,如“讲台长、收发员、图书馆长”等,明确其职责范围,竞聘上岗。通过这种形式,班务工作落实到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也缩短了进初中的适应期。
⑶、班主任更亲切了:
班主任能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去,积极地看,耐心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就像学生的朋友,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各班主任都在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表扬多了,批评少了,言语亲切了。、班级的活动更多了:
单调、重复的作业少了,学生的负担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班主任不失时机地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能力、锻炼了自己。
通过以上各项工作地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再提高,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研队伍逐步成长起来,成为我市教育战线的先锋队。我校180多名教职工,全国优秀教师1名,市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8名,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25名,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9名,长葛名师2名。在市级以上各项评比活动中具有我校的教师参加,且次次拿奖。我校贺俊霞等一批教师在省优质课评选中分获一、二等奖。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在市级以上论文交流420篇,其中46篇获省级奖,23篇获国家级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先后确立实验课题。我校先后被评为省实验装备示范单位,市教学示范学校,市规范化学校。
以上成绩的取得,验证了我校“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科学性。当然,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抓不懈。我们将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求变化,在教研中谋发展,开创我校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二○○四年十一月十日
第四篇:课改经验总结
鹿泉市白鹿泉乡西胡申小学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组织实验教学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
(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
(3)家校培训。起始年级投入实验,及时召开家长会,注重对新课程的宣传,为实施新课改营造良好的氛围。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⑴规定每周三为教研活动时间为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⑵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教科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⑶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札记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师研讨会,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
⑷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⑸安排学校计划安排进行新课改教学研讨课、课改教学展示课、课改教学问题研讨、利用周三科技文体课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实践。
⑹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内容,确立区级、校内或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
(7)落实《纲要》和《方案》的精神,逐步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全面实行新课改革做好准备。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
(4)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5)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4、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本教研体系,推动课改工作。
(1)理论启动:启动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
(2)课题推动:实施“教育科研工程”,切实抓好教学研究工
(3)系统活动:教研活动抓落实,有实效,形成了“教导处——学科组——教师”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体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4)信息传动:加强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接受和应用科研成果。
5、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弃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
(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
(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能力的提高。
(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
(5)发挥奖赏分明的奖励制度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体系。
二、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课改进入实施阶段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讨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课改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课改将教师推上了自觉参与的教研教育科研之路。良好的教育科研之风已蔚然形成,成为我校教育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3.课程实验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校本教研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强化反馈制度、加强实验研究协作制度,从而提高了教研实效。
4、初步建立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1)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包括师德师风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常规评价、成果评价。
(2)、建立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评价分为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考试评价、非学业内容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注重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期末考试评价、非学生内容的评价。
三、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通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鹿泉市白鹿泉乡西胡申小学2013年12月
第五篇:课改经验总结
加强管理,家校交流
“十三五”课改经验总结
“十三五”期间,我校的课改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一如既往的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
一、强化组织领导 优化课改管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使学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真抓实干。
二、将课改管理常规管理并轨,规范教学,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新常规必须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多元发展和学会选择、张扬个性和尊重他人等多重关系。
四、落实过程管理 提高课改质量
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加强课改中的家校交流
通过课改课改,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六、存在的困惑
我们要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