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信原理教学总结
通信原理教学总结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专业等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通过综合理解和运用信息理论,数字信号的表示和传输、通信系统结构等各种知识,形成通信专业人才特有的系统专业知识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一方面可使学生对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综合设计实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和仿真较大规模通信系统,可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活动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原理性、逻辑性、综合性强,抽象概念多,并且前后概念与内容相互交错,知识体系繁杂,对于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今天在教学学时不断受到压缩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成功地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更是一个难题。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和学进行认真研究。
结合长期从事“通信原理”教学活动积累的经验,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考核三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旨在推动“通信原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起点。一课堂教学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学重点。这里说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单一的授课内容中哪些章节,哪些内容是重点的问题。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比如期中期末考试,考研等等,这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重点。如果教学的重点仅仅是为了记住公式,会做题,会考试,那么这样的教学“重点”完全不可取。教师应该站在较高的位置上,从整个大的系统出发,结合教会学生基本原理及如何去分析并进行应用。不应当孤立的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中的细节,对于一些细枝末节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舍弃掉。如果需要学生进一步掌握的可以要求学生自学。就通信原理来说,数字通信代表着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数字通信为主,即以“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为主线,建立课程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将通信原理的各部分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其重点应着重讲授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内在结构,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者以“信号传输流程”来组织教学。以“发送”为起点,“接收”为终点,建立各种传输流程,就数字信号传输流程“某信号调制→信道→解调、同步、抗噪性能等”组织教学,同样便于讲述系统概念。当然这也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达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才能很好满足如上的要求。
其次是教学内容必须斟酌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选择一本 大家都认为很优秀但内容比较难的教材并不一定明智。内容偏多、偏深的教材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相反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大大影响学习效果。对于通信原理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尤其是对应用型的大学而言。更应当选一本应用性特征明显,理论分析,公式推导避繁就简的书籍作为教材。比如张辉、曹丽娜主编的《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上好一门课的第一步。除主导教材为,还应当增加一些通信新技术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后续的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铺垫。
最后是教学技巧的应用。教学技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特有的职业技能。教学技巧的应用决定了学生对教师授课知识的接受率。从语言上而言,教学技巧有举例技巧与修辞技巧等。这里重点说一下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的课堂设计。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老师是主角,而学生是配角。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其基本做法是在在讲完一章内容之后,安排30到40分钟时间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来总结该章内容,老师则坐在台下当学生。只要学生在整章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抓住老师强调的重点,就基本可以总结这一章节的内容。但。但前提条件是—认真听课,积极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因此,学生要能做到在自己的同学面前比较顺畅地总结章节的内容,就必须认真听课,这无形之中就调动起他们听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章节总结只需要在课堂上预留5分钟时间给学生准备就行了,而不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专门准备,对于学习任务很重的大学生来说,这样实施不会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而且,对于那些认真听课并跟着老师思路思考问题的学生,请他们来总结章节的内容既帮助他们回忆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 实验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是高等院校电子与信息类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建立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现代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应用奠定基础。但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的讲授模式,不但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建立整体的通信系统模型,而且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讲课的负担。其次,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看,但纯的理论教学会导致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割裂开,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在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加强理解,对乏味的基础理论产生兴趣,并清楚理论知识怎样应用到通信系统设计中,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从教仪设备厂商直接订购的目前,大多数高校通信原理的实验设备都是采用从教仪设备厂商采购的实验箱。厂商为了适应各种需要,往往生产众多的实验模块。实验教材也大都采用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的内容更多的往往是介绍实验设备的电路及操作说明,而忽略了实验本身和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学生只知道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的进行实验,而对为什么得出这样的实验结果及如何分析实验数据不能找到依据。结合我校自身学生培养与理论教学的需要,遴选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教材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在校学生越来越多。受实验室场地与设备的限制,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进行示范操作,然后才是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教师需要分几次进行示范才能让大多数学生清楚实验的流程。由于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实验设备的局限性,在接近现实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波形)往往存在失真和延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处理这种问题。另外,以往的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方法单一,以验证为主,不利于发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需要进行实验方式的改变和实验教材的革新。
2实验教学的改革
结合我校自身学生培养与理论教学的需要,选定一定数量的实验模块编写实验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模块应包含以下技术:语言编码技术、数字编译码技术、纠错编译码技术、码变换技术、时域均衡技术、数字调制技术、数字解调技术、最佳接收技术、数字同步技术、锁相与频率合成技术和FPGA/CPLD设计技术。这些技术较完整地反映了通信原理的实际应用,模块实验电路是低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通信电子线路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对电路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完成所有基本实验内容后,可以开设系统的实验内容,这些系统实验强化了学生整体认识。在实验教材中适当的加入理论知识,有利于实验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同时,实验教材应列出每一个实验要求测试的数据以及实验分析的要求细则。让学生在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中和课后实验分析中有明确的目的。由于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在校学生越来越多,班级人数的编制也越来越多。而教师资源有限,在一次实验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分批多次地进行实验演示显得不合时宜。可以为实验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摄像头,教师可以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通过摄像头-计算机-投影仪学生都能很好的观看实验过程。避免了教师分批多次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或将学生统一集中到我校的多媒体教室。教师讲解完后,学生便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由于原来的通信原理实验主要依靠的试验箱封装性过强,不便于学生对单个通信模块的分析。而且设备老化,信号存在不同程度的畸变,导致学生无法观测到正确的结果。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采用软件仿真的办法能有效的弥补上述我院《通信原理》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缺陷。当前用于实验教学的仿真软件主要集中在Matlab、LabView和SystemView三款系统仿真软件。其中,MATLAB 和 SystemView 被使用的较多,因为它们都有专门的通信工具可使用,便于设计与《通信原理》课程内容相关的仿真实验。根据我校本科教学的特点,相比较其他两中仿真软件,Matlab应用的最为广泛,学生普遍具有Matlab的基础,因此可以采用文献(基于Matlab的通信原理实验教学的研究)的方案来进行实验教学。三 课程考核
为了更好地推进通信原理教学的教学质量,一方面要求教师努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努力,为了将学生的努力转化为最大化的教学效果,考核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原则,考虑学生差异,注重学习和发展过程评价,课程考核这个环节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都会起到连锁效应,所以仅以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考核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唯一评判标准是非常不可取的。
比较好的考核方式是分成口试、笔试以及实验能力测试三个部分。在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则并能认真公平、公正的实施的情况下,口试的考核是最能反映一个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真实情况的。对于笔试,好的教学效果应是学生能把各种系统的原理、性能分析的头头是道,而不必拘泥于一些复杂公式的记忆,对于公式学生能理解其内涵即可。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情况下,出一份好的试卷。这样的试卷一定是难度适中,有区分度的试卷。
对于实验能力测试,不一定非要是单独开设的实验课才进行实验课的考试,非单独开设的实验课也应该进行实验课的考试,并且提高实验课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这样才能切实将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当然进行如上的三方面考核会使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在计算教师工作量的时候应把课程考核这部分工作量考虑在内,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将课程考核的效果落到实处,而不是一纸空文或流于形式。
第二篇:通信原理课程总结
通信原理课程总结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我们后续专业课的基础。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可靠地传输信息。本课程特点是系统性强、概念抽象、数学含量大。首先建立了通信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其次在各章深入介绍各个部分的性能。从整体到局部,思路明确,框架结构清晰。
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主要侧重研究通信系统中每个模块的实现和性能分析。在这门课程中,主要讲解了通信系统基本概念,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分析,信道研究,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带通传输系统以及信源,信道编码等内容。
通信原理这门课,一开始就觉得很难,看到好厚的书、一大堆的数学推导公式就慌了。刚开始听课时,涉及到很多信号与线性系统、工程数学里的知识,老师讲课时,我们一脸茫然。后来通过下来复习前期课程,将以前知识重新拾起,而且老师在课堂上也不断引导我们回顾,慢慢地我们适应了通信原理的学习。学习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建立数学模型的学习方法。将通信系统模块化,我们并不需要了解各个部分具体的电路连接和实现,我们将其用一个模型来代替,研究这个模型的性能。例如在调制解调时,我们注重的是调制的几种分类,他们分别在带宽,抗噪声性能,实现难易程度上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条件需要来采用不同的调制。
2、总结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死记硬背的记模块的性能,相互对比有助于更好理解。模拟调幅波学习时,我们可以将AM,DSB,SSB几种性能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将他们优缺点相互对比,既简单又明了还记忆印象深刻。
3、简单逻辑推理的方法。在通信系统中,每种技术的使用都是有原因的。通过简单的推理可以将各种措施方法将相互联系,将各部分之间联系起来,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在数字基带通信中,很容易产生码间串扰,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我们采取理想低通和余弦滚降特性的设计。根据他们各自优缺点,我们又引进部分响应这一改进技术。这样我们很容易将这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更好地理解。
4、数学工具的应用。本课程数学推导多且繁琐,但是我们要记得,数学推导过程是我们借助的工具,并不是我们的重点。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掌握了推导方法即可,千万不要陷入数学计算的漩涡中。
很幸运李世银教授带领我们学习这门课程。老师讲课很有经验,非常有特点。他系统概念很强,善于总结。每堂课前总会带领我们回顾上节课讲过的重点内容,将每章节之间都联系在一起。老师注重启发式教育,每次讲解新的概念时,他不会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前序章节的学习带我们分析现有系统的状态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引入新的概念。通信原理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李老师经常会举日常生活中例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他人和蔼可亲,上课与大家互动特别多,带动上课的积极性,避免一味讲课灌输式学习。课堂上我们的思想是活跃开放的,不断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和老师互动交流,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通信原理》有极强的理论性,有大量、严密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而且分析推导的方法往往从时域和频域同时展开,要求我们从时域和频域的不同侧面全面、准确、方便地理解信号,掌握系统处理的特点和结果。这些充分体现了它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虽然课程学习已经结束,但是在学习本课程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将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第三篇:通信原理总结
1.通信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2.2PSK恢复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倒π现象,反相工作现象
3.为了减小频率选择衰弱的流向需要限制数字信号传输速率(对)
4.高斯过程是广义平稳,是不是严平稳的(不是)
5.高斯过程通过线性后是不是高斯过程(是)
6.相干解调的2DPSK误码率最小……
7.基带系统所能提供最高频带利用率2 B/Hz
8.调幅抗噪声性能好于调频。错 调频性能好
9.如果一个系统各态历经性,是平稳的对,反之不一定成立
10.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包括哪几个部分:连续谱和离散谱
11.信道容量:离散信道容量,连续信道容量
12.如何消除码间串扰:基带传输系统的冲击响应波形h(t)仅在本码元的抽样时刻上有最大值,并在其他码元的抽样时刻上均为0
13:码间串扰的产生:系统传输总特性不理想,导致波形畸变,展宽从而对当前码元产生干扰。14:数字调试三种方式:PSK/FSK/ASK。
已知AMI码(信息交替反转码)恢复原有信号:把-1改为1
已知消息码,写CMI码(把1改11,00交替,0改01)双向码(1改10,0改01)
17.随机过程:E(均值、数学期望)与时间无关,自相关函数与时间间隔有关
18.广义平稳的随机过程特点:均值是一个常量,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间隔有关
19.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中产生误码:信道加性噪声、码间串扰
20.PCM编码的几个过程:抽样、量化、编码。
21.高斯白噪声服从正态分布、高斯分布。
22.单边带信号:相移法、滤波法、相移滤波法
23.数字传输中传输特性不良引起的失真与传输中叠加的噪声可产生误码。
24.观测码间串扰和加性噪声对可靠接受的影响靠眼图来观察。
25.信道容量的概念:信道无差错传输信息的最大速率为信道容量。
第四篇:通信原理考试总结
1.模拟调制分线性调制和非线性调制。
通信目的是传递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时空转移,即把消息从一方传送到另一方。
2.为什么要进行载波调制呢?
第一,通过调制,把基带信号的频谱搬至较高的载波频率上,是已调信号的频谱与信道的带通特性相匹配,这样就可以提高传输特性。
第二,把多个基带信号分别搬移到不同的载频处,以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提高信道利用率。
第三,扩展信号带宽,提高系统抗干扰、抗衰落能力,还可以实现传输带宽与信噪比之间的互换。
因此,调制对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3.门限效应:输出信噪比不是按比例随着输入信噪比下降,而是急剧恶化,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解调器的门限效应。
4.频分复用是一种按频率来划分信道的复用方式。在FDM中,信道的带宽被分成多个相互不重叠的频段,每路信号占据其中一个子通道,并且各路之间必须留有未被使用的频带进行分割,以防止信号重叠。在接收端,采用适当的带通滤波器将多路信号分开,从而恢复出所需要的信号。
时分复用:借助把时间帧分成若干时隙,各路信号占有各自时隙来实现在同一信道上传输多路信号。
1k=05.无码间串扰的时域条件:h(kTS)=0k为其他数
6.无码间串扰的频域条件:∑ H(ω+2πi/Ts)=Ts|ω|≤π/Ts
7.随参信道:特性随机变化的信道称为随机参量信道。
8.信道容量:是指信道能够传输的最大平均信息速率。
9.通信系统的组成功能:
①信息源:是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
②发送设备:产生适合于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即使发送信号的特性和信道特性相匹配,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并且具有足够的功率以满足远距离传输的需要。③信道:是一种物理媒质,用来将来自发送设备的信号传送到接收端。
④接受设备:将信号放大和反变换。其目的是从受到减损的接受信号中正确恢复出原始信号。
⑤受信者(信宿是传送消息的目的地):功能与信源相反,即把原始电信号还原成相应的消息。
10.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功能:
①信息源编码与译码:
一、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即通过某种数据压缩技术设法减少码元数目和码元速率。
二、完成A/D转换。即当信息源给出的是模拟信号时,信源编码器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②信道编码与译码:信道编码的目的是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③加密与解密:为了保证所传信息的安全
④数字调制与解调:数字调制就是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⑤同步:使收发两端的信号在时间上保持一致,是保证数字通信系统有序、准确、可靠工作的前提条件。
11.眼图,是指通过用示波器观察接收端的基带信号波形,从而估计和调整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
眼图可以定性反映码间串扰的大小和噪声的大小,眼图还可以用来指示接受滤波器的调整,以减小码间串扰,改善系统性能。同时,通过眼图我们还可以获得有关传输系统性能的许多信息。
12.由于在2PSK信号的载波恢复过程中存在着180°的相位模糊,即恢复的本地载波与所需的相干载波可能同相,也可能反相,这种相位关系的不确定性将会造成解调出的数字基带信号与发送的数字基带信号正好相反,即“1”变“0”,“0”变“1”,判决器输出数字信号全部出错。这种现象称为2PSK的“倒π现象”或“反相工作”。
1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一、误码率:①对同一调制方式,采用相干解调方式的误码率低于采用非相干解调方式的误码率②若采用相同的解调方式,在误码率相同的情况下,所需要的信噪比2ASK比2FSK高3dB,2FSK比2PSK高3dB,2ASK比2PSK高6dB,③若信噪比一定,2PSK系统的误码率比2FSK的小,2FSK系统 的误
码率比2ASK的小。
二、从频带宽度或频带利用率来看,2FSK系统的频带利用率最低。
三、若传输信道是随参信道,2FSK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14.时分复用的优点:便于实现数字通信、易于制造、适于采用集成电路实现、生产成本较低。
15.伪随机噪声具有类似于随机噪声的某些统计特性,同时又能够重复产生
16.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17.本原多项式:一个n次多项式f(x)满足条件①f(x)为既约的;②f(x)可整除(xm+1),m=2n-1;③f(x)除不尽(xq+1),q 18.简述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在发送端被传输的信息序列上附加一些监督码元,这些多余的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以某种确定的规则相互关联。接收端按照既定的规则检验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一旦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则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将受到破坏,从而发现错误,乃至纠正错误。 19.2FSK通信系统中若“1”码与“0”码对应的信号幅度不相同,对传输信息有影响吗?为什么? 答:没有影响。(3分) 因为2FSK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调制在载波的频率当中,频率对应不同的数字信号,和幅度没有关系。 20.脉冲编码调制:通常把从模拟信号抽样、量化,直到变换成为二进制符号的基本过程。 21. 通信原理课程综述 08通信2班王树伟0805070109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信息及电子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特点是系统性强、概念抽象、数学含量大。通信原理这门课,一开始就觉得很难,因为书本上一大堆数学推导公式看着就心慌,因为自己数学功底不太好,所以对那些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总有着很强的畏惧心理。虽然课程已经基本结束了,但说实话自己的上面的很多知识也还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在数字信号的调制和传输方面,其中涉及了很多的数学推理过程。 我们的课程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但主要讨论数字通信。如果模拟信号不需要数字化,那么我们可以进行模拟调制,同样可以发送出去,这个过程要简单很多。 实际中的信号总是模拟的,我们把这些信号通过滤波等处理,得到带限的信号,经过采样保持电路,我们就得到PAM信号。离散信号经过量化归属到个档次的幅度中比如我们有2V,4V,6,V,8V四个档次的归类,并且规定1V~3V之间的PAM离散信号就归类到2V的档次中去,一次类推,通过比较给每个PAM信号进行归类,这就是量化。之后将量化了的信号进行编码,编码是一种认为规定的过程比如我们规定2V用00表示,4V用01表示,6V用10表示,而8V用11来表示,这样就把阶梯信号和二进制信号有了一种对应关系,顺着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刚才量化了的信号的二进制代码,这就是PCM编码得到了可以在存储器中存储的数字信号。这就是我们本课程第五章节模拟信号的波形编码中的脉冲编码调制PCM。 为了达到通信目的,我们就要将数字信号传递并且转换成模拟信号,因为模拟信号才是我们可以识别的。所以我们从存储器中读取数字信号,这些信号是基带信号,不容易传输。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到数字信号的码型设计、功率谱分析、无码间串扰和扰码解码等有利于信号传输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本课程第六章节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部分。 经过数字调制系统就可以转换成高频信号而被发送设备以各种形式比如微波,光信号传播出去。接收设备将这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解调器,就可以还原基带信号,同样可以将它们放进存储器存储。缓存中的信号通过解码器,也就是与编码器功能相反的器件将数字序列转换成各种量化的台阶信号。最后将台阶信号进行填充恢复,我们就又可以原来的输入的模拟波形了。由此我们完成一次通信。这就是我们本课程第七八章节数字信号的调制。 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再应用第九章中关于差错控制编码技术的进行进一步优化,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实用的系统了。 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信原理中也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调制信号、载波信号、已调信号、基带信号和频带信号。起初总把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的概念相互矛盾,总是把载波信号当做调制信 号,而且还深信不疑,后来老师用减数与被减数的关系引导我们才终于茅塞顿开。当然现在对这几个信号的概念已经很清楚了。基带信号(调制信号)、载波信号和频带信号(已调信号),基带信号与载波信号经过调制后形成已调的频带信号。 另一个让我有疑惑也是很感兴趣的就是复用技术,开始觉得很多复用技术很乱,但当明白它们的概念之后就觉得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而且也觉得这些技术的发明者很让人佩服。常用的复用技术有FDM、TDM、WDM和CDMA,它们分别是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和码分多路复用的简称。 频分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是在一条通信线路上设置多个信道,每路信道的信号以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各路信道的载波频率互不重叠,这样一条通信线路就可以同时传输多路信号。 时分多路复用是以信道传输时间作为分割对象,通过多个信道分配互不重叠的时间片的方法来实现,因此时分多路复用更适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它又分为同步时分多路复用和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波分多路复用是光的频分多路复用,它是在光学系统中利用衍射光栅来实现多路不同频率光波信号的合成与分解。 码分多路复用也是一种共享信道的方法,每个用户可在同一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但使用的是基于码型的分割信道的方法,即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地址码,各个码型互不重又叠,通信各方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且抗干拢能力强.码分多路复用技术主要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它不仅可以提高通信的话音质量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及减少干扰对通信的影响,而且增大了通信系统的容量.笔记本电脑或PDA 以及掌上电脑等移动性计算机的联网通信就是使用了这种技术。 《通信原理》课有极强的理论性,表现为有大量、严密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而且分析推导的方法往往从时域和频域同时展开,要求我们从时域和频域的不同侧面全面、准确、方便地理解信号,掌握系统处理的特点和结果。这些充分体现了它作为基础课的特点。因此,它也是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必须牢牢掌握的一门课。虽然这门课学得不是很好,但也对课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对通信系统的模型也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也体会到了本课程对我们专业的学生之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性。第五篇:通信原理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