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

时间:2019-05-15 01:4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先行组织者”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先行组织者”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

第一篇:“先行组织者”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

“先行组织者”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

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素之一,是教材为帮助学习者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习者阅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这一系列材料经过组织成为有意义的材料,它将为学习者提供更充分的外部条件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笔者认为,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是助读系统最主要的理论基石和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一、“先行组织者”的内涵

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在奥苏伯尔原有定义的基础上发展了对“先行组织者”内涵的理解,认为“先行组织者”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水平上高于原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性水平上低于原学习材料的材料;可以用文字方式呈现,也可用图画或图表的方式呈现;可以是陈述式的“先行组织者”,也可以是问题式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书面式的“先行组织者”,也可以是口述式的“先行组织者”,等等。不管“先行组织者”以何种方式呈现,也不管其何时出现,只要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联系且能协助学习者正确、深入理解文本的材料,都可称其为“先行组织者”。结合近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可见,“先行组织者”所受限制变少,适用范围变广,形式也更为灵活,可对其更简洁、更开阔的表述为:“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的材料。

二、“先行组织者”是助读系统建构的理论依据“先行组织者”为助读系统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助读系统各要素空置不用、用之不当、用之不活的现象比比皆是,致使助读系统自身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文本,准确把握文意,促进有意义阅读的产生,提高阅读能力等目标无从实现。目标的落空在于人们对助读系统的理论依据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模糊。“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学习者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以增加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为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以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为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的桥梁,使其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对“先行组织者”目的的清楚明确的认识,使得助读系统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不同材料要素的组合,或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或增强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真正实现帮助学习者阅凑课文,培养学习者阅读能力的目标。可以说,助读系统只有在“先行组织者”目的的指导下,才能够促进学习者的有效阅读,使目标得以实现。“先行组织者”为助读系统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行组织者”具有“固着点”的功能。通过利用适当相关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材料来防止干扰和促进学习,即增加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调动学习者长期记忆中贮存的大量知识和策略。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助读系统建构时应选择与学习材料相关的最稳定、最清晰的材料,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唤醒学习者的阅读记忆,促进有效阅读的形成。要使阅读有效,学习有意义,学习者必须能觉察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在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中。“先行组织者”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联结已有知识和新的学习内容。助读系统各材料要素正是在实现新旧知识问联结这一功能时,在语文教材中以不同的存在形态发挥着指引阅读方向,指导阅读方法,拓展阅读知识,增强阅读视觉感悟等作用。“先行组织者”为助读系统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助读系统因能够起到激发阅读兴趣,唤起阅读记忆,指引阅读方向,指导阅读方法,拓展阅读知识,增强阅读视觉感悟等作用而成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行组织者”为助读系统各要素的选择提供了“准入”标准

系统中任一要素存在问题都会导致系统产生负面效应,助读系统也不例外。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提示性材料语言模糊;补充性材料与文本联系不够紧密;拓展性材料或难或易与学生认知不符;注释性材料错误、繁复、语焉不详、当注未注;图像与文章内容不相适宜;以及助读材料分配模式化、单一化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助读系统功能的发挥,甚至使师生心目中产生“助读系统用处不大”、“助读系统是摆设”等想法。要想构建助读系统并使其发挥最大功能,必须使助读系统各要素的存在合理有效。依据对“先行组织者”内涵的理解,只有能够担当起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这一重任的材料,只有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材料,才能成为助读系统构成的材料要素。也只有严格这一“准入”标准,助读系统才能在教师的合理组织和运用下发挥其正面效应,真正起到助读的作用,实现助读系统自身价值。可见,“先行组织者”成为助读系统各具体材料要素的“准人”依据,助读系统需在“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关照下严格各材料要素的选择与优化。

三、助读系统是“先行组织者”在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者对所学新知识的熟悉程度,将“先行组织者”分为两类:

一类是陈述性“先行组织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近些年的研究有所拓展,不单指它与新的学习产生的上位关系,也可是下位关系)。研究表明,陈述性的“先行组织者”不仅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适当的固定点,提高了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而且也促进了他们有意义学习的心向,避免了不必要的机械记忆。可见,陈述性“先行组织者”通过为新的学习提供固定点来促进学习。

另一类是比较性“先行组织者”,用于较为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促进学习和保持。研究表明,比较性“先行组织者”能够指出新旧知识间的异同,它增强了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对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起显著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材中“先行组织者”具体地体现在提示性材料、注释性材料、引导性材料、补充性材料、拓展性材料、具象性材料等助读系统各材料要素目标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上。下面以陈述性“先行组织者”在助读系统中的体现为例加以说明:

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给学习者提供了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也是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独立阅读能力的检验。这就更需要教材提供可以帮助学习者扫除阅读理解障碍,搭建认知结构与将学习教材间之桥梁,以帮助学习者完成独立阅读的任务。在没有任何助读材料的情况下去阅读这篇文章,学习者最直接的能够感到的仅是扑面而来的对乡土浓厚的眷恋之情。要想让学习者在情感深处读到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之情,想让学习者与作者真正达到心灵的共鸣还需要相关材料的辅助。文前的提示性材料这一陈述性“先行组织者”为学习者提供了作者创作动机并对阅读这篇文章进行了简要指导,使学习者在揣摩和欣赏中对文章情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把握。可以说文前的提示性材料唤醒了学习者对“九一八事变”的认识,加强了对这一知识的可利用性。学习者通过课前提示这一桥梁将对“九一八事变”的情感和文章表达出的情感相互渗透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但是对“九一八事变”的认识,学习者在清晰性上还存在欠缺,对这一知识的可利用性还很有限。而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有知识或旧有观念很不稳定或模糊不清,那么它就不能很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固定点”,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材中应出现相应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时代背景介绍等补充性材料,使学习者的情绪情感被“九一八事变”所引起的国恨家仇强烈而清晰的唤起。只有学习者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文章中国土失守,民族受欺,家园难归的苦痛、悲愤和忧伤才能水到渠成地被学习者所把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要想使阅读成为有效阅读,建构助读系统不可或缺,而要建构趋于合理和完善的助读系统,有效发挥助读系统的作用则需要“先行组织者”的理论指导。“先行组织者”是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助读系统是“先行组织者”在语文教材中的直接体现,在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关照下实现其自身价值。

第二篇:语文教学让“读”先行

语文教学让“读”先行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通远中学

王英丽

【摘 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认为离不开一个“读”字,语文教学应让“读”先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这里多说的“读”一指朗读,二指阅读。朗读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阅读是开阔视野,提升感知能力的必要方式。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作用,要让学生在“读”中达到整体感知,培养语感,情感熏陶,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朗读教学常常被忽视,课外阅读亦是被打入冷宫,学生阅读量少的可怜。这一现象在初中尤为突出。教学实践证明,“读”的教学理念不仅能促进学生心智发展,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朗读 语感 评价 课外阅读指导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一个“读”字,语文教学应让“读”先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这里多说的“读”包含两方面,即课文朗读和课外阅读。但教育现实是大多数老师太过顾及教学进度和学科成绩,往往对朗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这一环节重视不够,然而,事实证明,“读”的教学理念不仅能促进学生心智发展,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做呢? 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语文教学“读”先行,声情并茂起共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很早就告诉了我们最简单的学习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对朗读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长久以来由于考试对朗读要求的比较少,再加上很多教师片面地赶进度和追求升学率,往往就忽视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即使有朗读,也是教师蜻蜓点水的指导朗读和学生随口的盲目读。因此,语文教学成功开展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做到以下几点将“课标”中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以读促学。

1、加强教师范读,培养学生语感。

让朗读回归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无不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范读可将朗读者对其的理解感悟传达出来,感染学生,容易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通过范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如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第一节诗,朗读时要读的低沉、缓慢一些,读出作者看到祖国贫穷、落后但仍不忘缓慢前行时的痛苦与心疼。好的朗读可以先声夺人,我教授这一课是刻意的融入朗读教学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很到位,学的轻松快乐,这不能说不是得益于朗读环节的用心设计。

2、朗读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为了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点染学生的朗读感情、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变换丰富多样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提问演读,学生齐读、个读、轮读、扮读、小组读、分合读、自由读、配乐读以及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除了这些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朗读教学服务。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进行录音范读,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插入动态画面配读,多样的朗读教学对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提升学生朗读水平,理解文本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当然中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仅仅靠课内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多样化的课外朗读活动,如建议学生倾听广播及言论节目并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读书活动会、讲演会、编排课本剧、相声小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朗读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启发和锻炼,进而提高朗读能力。

3、朗读的评价要多元化

课堂上不仅要读还要不适时机的指导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乡村中学的孩子对自己的朗读水平不够自信,不敢放开口读,因此,我们教师更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对朗读的兴趣。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除了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互评。教师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参与评价、发表意见,在评价中帮助别人、完善自我,从而通过评价,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二、语文教学“读”先行,博览群书提修养。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很好的途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还能拓展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课堂上学生已学习了许多名家名篇,但是阅读量远远不够,因

此,唯有让“读”先行,博览群书方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但广泛阅读不是盲目胡读,而要有指导性,有目的的阅读。

1、荐读物,择优读。

《语文标准》中列出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总之,语文教学只有让“读”先行,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营养,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然而,广泛阅读要有目的性,指导性,学生自制力、辨别力较差,书籍众多,良莠不齐,如果笼统的让他们去读,读就成为无僵之马,杂草丛生。所以教师应择优向学生推荐读物,每年阅读量不少于5本。向学生推荐的读本应趋向于长篇作品且分类推荐,这样才能在源头上确保水质的清洁,“读”方可促学。

2、圈点画,引导读。

光向学生推荐读物还不够,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拿一本书只是用眼睛看,当时也许有很多感触,收获,但过段时间让你在回顾前段所读内容时,很多人意识都变得模糊,具体读了些什么也想不起多少了,归根结底是读书不得法,过眼不过心。所以,要想让课外阅读真的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阅读,教给方法,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我都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他们阅读时要圈点勾画,随时记录自己心得体会,捕捉瞬间灵感,勤摘勤记,定期写读书笔记等。不讲求形式上的完整,也不要求内容上的联系,篇幅可长可短、灵活自由、有感而发,旨在达意。这个过程很漫长,前期需要教师时时监督,以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只有学会阅读才能

生存,才能发展。

3、开活动,创氛围

课外阅读是有效促进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每每被繁重的作业所累,无暇阅读,甚至阅读疲倦,流于形式,为将课外阅读进行到底,让它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开展了各种活动,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每周三、周五我也特意开辟出来让学生自由阅读;每节阅读的最后10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并陈述推荐理由,学生在畅谈中不仅体味到了阅读的乐趣,锻炼了表达的能力,还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引导学生慢慢地思考。除此之外,每月我们会开设一次读书交流会,共同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让孩子在轻松的畅谈中爱上读书,爱上学习,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长期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语文教学更是不能抛却朗读和课外阅读,“读”可以触动思维的琴弦,打开学生理解的智慧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让“读”先行。

第三篇: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晋江 颜顾本)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心理学学术语,它是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与正式学习相比更一般、更概括,并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利用先行组织者控制认知变量教学技术或教学策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要充分重视教学的导入环节,使之新颖、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怎样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情感式导入:„„运用教者表情、语调,营造出与课文情感相类似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预期的情感心理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课文,既获得知识,又获得情感的体验。这种手法常用于纪念性文章的导入。例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一开始,我问学生:“你知道周恩来总理的哪些感人事迹?”学生纷纷回答„„。然后我用深情、低沉的语调感慨地说:“„„”说完播放配乐诗朗诵。你可以看到学生由开始的不在意,甚至有些嬉笑,随着你的讲述,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很快沉浸在教师设置的深切怀念的氛围里。这样就能很好地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使作者与学生感情产生共鸣!

二、比较式导入: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例如,我„„在上《紫藤萝瀑布》时是这样运用比较式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生命是多元的,复杂的,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张晓风用植物为传递后代竭尽全力投入巨大,让我们认识到生命得来的不易;蒙田用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明白了“生之本质在于

死”,从而更珍惜时光,热爱生命。今天宗璞又要从什么角度为我们讲述生命呢?这样,既将已学的篇目的侧重点予以区别,又让学生带着探究的问题,走进新篇目的学习,激起学生求知的愿望。

三、激趣式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有关技巧,调动学习兴趣,这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将之细化,则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设立悬念:„„

2、猜迷:„„

3、讲故事„„

此外,引用导入、描摹情景导入、类比式导入等,都能因课因文的不同而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选择。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也许有人对语文教学开端导入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可要可不要那就错了。虽然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只占微不足道的份额,但都是有成效的。著名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创立者奥苏贝尔就曾用实验证明了先行组织者,将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联系,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支点”,便于在学习初期将已有的知识整合,后期则不易忘记。可见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学习迁移与保持的一种重要手段。„„

牛记 先行组织者是学习新知识的导引,但未必非用在一课伊始的导入,也可以用于主环节中的小环节,如学习生字“酸”,出示(或例举)带“酉”的字,即比较性组织者。

第四篇: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形式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思想秘书理论和实解读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形式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思想秘书理论和实务教学

【摘 要】简要评述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思想,用于指导秘书理论与实务教学设计,并得出一些启示:以体验为核心的秘书教学,既是原理又是方法论,是秘书教育问题的整体解决的理论方案,主张在秘书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体验教育核心理念,通过实施各类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职业人格、伦理道德、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 秘书教育 体验教学

一、理论要义及评析

1.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实质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要点之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三大驱力动机等理论对我国现代创新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吸取认知同化理论的合理成分,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导维,形成创新能力。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形式,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合乎非人为的实质性的标准,而且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为了进一步指导教学,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程度和组织结构。根据原有知识到这些特征及其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来逐级分化、整合协调和先行组织者三种教学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指导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二、学习理论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秘书理论与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同时涉及学习、教学、课程三方面的重要问题。他提倡在课堂中使用讲授教学模式。认为讲授法是一种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并把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发展智力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1.具体概念的教学

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模式可以说明具体概念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先是呈现概念的若干正例,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提出与检验假设,最后进行概括提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2.定义性概念教学

定义性概念的教学可以用两种方式进行教学。第一,概念形成: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用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同化模式解释,方式类似于具体概念教学模式,只不过定义中包含了一些已学习过的概念,因此定义性概念学习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学生必须先行掌握构成定义的相关概念。第二,概念同化:这种教学方法可用奥苏贝尔的下位先行同化模式来解释,其先决条件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下位概念的上位的一般概念。如掌握了“秘书”的概念,再学习公务秘书和非公务秘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举例与概念形成的作用不同,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证实已抽象出来的特征。

三、对当前《秘书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召唤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讲授法,为我们当前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作用。进入新世纪,秘书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对我国的秘书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提出了以体验为核心的秘书教学进行了研究,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或研究方向。在以体验为核心的秘书教学中,“体验”包含了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关于生命的体验。它重在关心学生身心素质,通过各种体验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丰富“人”的主观感受,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向上的人格。第二层含义是指以实践为主要特征,以积累经验为目的的对职业的工作经历的体验。它包含对秘书职业环境、职业角色、职业内容、职业工序流程的充分体验,以形成个人的职业经验。

作为教学方式的体验教育,重在强调在各类真实或趋近真实的秘书工作情景中,让学生对影响秘书工作的元素形成主观感受,并把感受与秘书学理论及实务结合,从而对秘书工作本质、秘书工作规律形成正确的理解或把握,深化对自我职业能力和潜能地认识。1.文学体验

文学体验主要指通过阅读、欣赏各类文学作品,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和思想的理性升华。文学源自生活,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学、史学、哲学修养,提高个人情操,还可以增加社会经验,了解社会真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一直以来,秘书教育界都忽视了文学对秘书成长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能力本位的秘书教学论中片面强调单调的秘书职业技能。

2.校园体验

校园体验是在校园生活中设计体验环节,增强职业认可度。主要形式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开展各类秘书体验活动,创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职业实践机会。如在校园内策划以国际秘书周、秘书节为背景的校园秘书文化节活动,学生在组织秘书文化节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秘书工作内容,体验了各种具体秘书工作和秘书职业的魅力,产生职业光荣感,增强了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方向。同时也向非秘书专业学生和社会各界展示一个健康的秘书真实世界,消除误解,重塑秘书职业尊严受。校园体验实施的方式是多样的,也是较有成效的。例如在班级管理中设计体验环节,进行职业意识渗透等。

3.社会体验

社会体验是在广泛地社会接触中体验秘书工作及社会真实。课堂体验、校园体验重在知识的内化、技能的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文学体验和社会体验则是侧重道德、伦理、价值观、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的养成。社会体验通过对不同社会角色体验,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人格和心理思维活动方式,学会处理不同情境中的各类问题,积累社会经验。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社会体验,他的人格才会在这种体验中不断走向完善,生命走向成熟,才可能成为优秀的秘书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杨鑫辉.西方心理学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第五篇:语文教师读教材的艺术(余映潮)

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

余映潮

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材阅读,指的是对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阅读,是对中学语文课文的阅读。一般来说,从课堂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教材阅读应涉及如下层面的内容:全套特色,文体线条,单册内容,单元组合,单篇细节,知能训练,知识集纳,练习风格,量化指标,教学标高。特殊地说,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下面从对传统阅读方法进行创新的角度,介绍一个科学、实惠而又有一定创造性的阅读教材的方法系列,那就是:理读、类读、品读、扩读、巧读、助读。

一 理读

理读要求一个“细”字,它解决“进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精华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就是细细地读,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认真地找寻,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把它们罗列出来,以使做到教学时心中有底。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对每一册教材,对每一学年的教材,对每一个学段的教材,也理应做这样的整理工作。

从理读的操作来看,理读有两个层面:

一是专家阅读层面,是那些做教材分析工作的专家所进行的工作,他们用科学研究的思路,用理性分析的方法,编织出细致严密的教材分析提纲,对教材进行彻底的层次繁多的清理式阅读,对某一册教材的分析,甚至要细化到最长的课文有多少字、最短的课文有多少字、全册共有多少字的程度。对于这样的理读,一般的教师不大可能去做,但可以从中看到一些理读的角度,学到一些整理、分析的方法。

二是教师阅读的层面,是教师为了理解教材、设计教学而进行的有目的的阅读整理工作。它带有较为浓厚的教师个人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的色彩,实用而不拘泥于某种模式,有一定的理性而又在阅读方向上显得灵活多姿。

从阅读的对象来看,理读也有两个层面:一是“质量”层面,就是将课文中需要教学的内容清理出来,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饱满。二是“标高”层面,就是对全套教材、全册教材、全单元教材的朗读训练、词句理解训练、段落理解训练、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法训练、思维训练等等内容进行训练标高(主要理读单元教学要求与课后练习设计)的研究。

作为教师阅读层面的理读来讲,主要是微观的,但也有宏观的,重点表现在对单篇课文的理解上。它极有助于我们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极有助于我们提炼课文的精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现代课文的例子——对《回忆我的母亲》的语言理读。

1.字形字音

佃农 祖籍 韶关 仪陇 溺死 劳碌 私塾 桐子 豌豆 妯娌 周济 庚子 衙门 差役 横蛮 外甥 不辍 聊叙

2.四字词语

惨痛悲哀 无可奈何 高大结实 汗流满面 任劳任怨 性格和蔼 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成群结队 哭声动天 为富不仁 三言两语 节衣缩食 支撑门户 东挪西借 独立支持 饮食起居 饱尝艰苦

3.近义词组

①悲痛 惨痛 沉痛 哀痛 ②悲痛 悲哀 悲惨 ③勤劳 勤苦 ④回忆 记忆 ⑤劳动 劳碌 劳作 ⑥家境 家庭 ⑦贫苦 贫穷 ⑧照顾 周济 ⑨贫苦 艰苦 穷苦 勤苦 ⑩ 管理 管束 ⑾和蔼 和睦 ⑿支撑 支持 ⒀反感 反抗 反对 ⒁期望 希望 ⒂情况 情景 ⒃慰勉 鼓励 ⒄事情 事务 事实 事业

4.特别句式——“还”字句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③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⑤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⑥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这些句子,由于“还”字的作用,给人一种递进之感,满含着一种褒扬之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戴之情。

5.规范段式

(1)总分式事实支撑段

①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②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2)多层次抒情段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请再看一个文言课文的例子——对《口技》的语言理读。

1.字音认读

嗣sì 屏píng 呓yì 啼tí 嗽sîu 曳yè

2.用法特别的词

善口技者 宾客大宴 妇抚儿乳 一桌一椅 拍而呜之

3.表示时间的词

忽 忽然 是时 一时 既而 少顷 未几 俄而

4.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词

会(适逢)下(落下)施(设置、安放)哗(声大而杂)亦(也)舒(放松 松弛)曳(拉)叱(大声呵斥)几(几乎,差不多)色(脸色)

5.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

但(只)觉(醒)是(此,这)毕(全,都)目(看)意(心情)少(稍微)虽(即使)名(说出)股(大腿)走(跑)

6.一词多义

妙: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满坐宾客

起: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

7.近义词

群响毕绝—众妙毕备 满坐寂然—群响毕绝

变色离席—满坐寂然 大啼—百千儿哭

一时齐发—百千齐作 中间„„之声—又夹„„求救声

撤屏视之—侧目 惊觉欠伸—既而儿醒

8.叠音词

絮絮 作作索索 稍稍 呼呼 许许 战战

9.可用成语印证的词

大(大张旗鼓)闻(充耳不闻)满(满城风雨)毕(原形毕露)目(一目了然)指(了如指掌)色(不动声色)名(莫名其妙,不可名状)欲(欲罢不能)走(走马观花)

10.段式理解——正面细腻描写,侧面尽力烘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即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一篇课文,经过这样的探寻与罗列,便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增加了厚度与深度,便展开了丰富的知识层面,现出了知识的斑斓色彩,便产生了一个个玲珑美妙、令人珍爱的小小世界。

教学中常常需要用到我们理读课文的“成果”,我们可以艺术地将所需要的内容“剪贴”到教学之中;而理读课文时也常常会引发我们教学设计的灵感,那迸溅的火花有时能成全一节好课。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不是很好教学,但笔者在课文中整理出一个精美的“哲言”板块,将它与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学生互赠“哲言”的活动——①热爱生命。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③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④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⑤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⑥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⑦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于是课堂上就诞生了一个美妙的教学细节。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对初中全套教材进行理读,对教学该是多么有益的帮助!二 类读

类读,要求一个“联”字,一个“牵”字,它解决的是教师对教学标高的掌握和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

类读就是连类而读,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这种读法可以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使教师手中占有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理解教材的水平。

类读是科学的阅读积累。在教育上,失去“类读”式的积累,就失缺了高素质人才的出现。

类读可以是建立在理读基础之上的操作稍稍复杂的阅读,这时的操作技巧是将理读所得的“原始”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类读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教材的寻读活动,这时的操作技巧是由某一个“点”出发,对同类进行粘连。不管怎么操作,运用这种阅读方法都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无数的“组合”与“板块”。

类读可以在一篇课文中进行,也可以在若干篇课文中进行;只要是有语言材料的地方,大概都可以积聚一定的“板块”。

类读就是让教师把教材读“厚”,其目的是为了把教材教“薄”——因为语言表达的规律、语言的精华多从“类读”这种横式的积聚资料式的科学分析式的阅读中产生。而且,善于类读的教师,往往是教学论文发表率较高的教师。

类读视点众多,题材广泛,层次复叠,角度多样。如,可以积累关键性的基础知识,可以积累训练用的阅读材料,可以编织写作指导的训练材料,可以组合大量不同角度的语言学习材料等等,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对课后练习的分类统计来了解教材的训练意图与训练标高。

下面我们来看关于“类读的作用”的几个例子:

帮助我们科学地掌握教学的“量”与教学的标高

如果我们对下列类别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探究,那么我们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境界:

①找出全套教材中1000个左右的生字和300个左右的难字。

②整理出全套教材中2000个左右的二字常用雅词。③清理出全套教材中700至800个成语和四字词语。④选出教材中50个以上的常用句式。⑤选出教材中的20个以上的常用段式。⑥选出教材中的若干种精美的表达形式。⑦确定对100个左右的课内现代文精段进行阅读训练。⑧重点教学60—80个文言实词。⑨重点教学10—15个文言虚词。⑩落实对30—40个双音节文言词的词义的理解。⑾确定对30个左右课内文言文精段进行阅读训练。⑿落实全套教材中课内现代文、文言文的20000字左右的背诵量。⒀找到100个左右的实用而富有情趣的语言积累板块。⒁训练10种左右的语文学法。

帮助我们积聚雅词、美句、精段等语言材料

如第一册至第三册中的“写花美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同的红,不同的黄,以及洁白,浅紫,颜色绚丽;繁复新巧的,纤薄单弱的,式样各出新裁。各色各式的花朵在园中铺展开一片锦绣。

花儿们„„慢慢地舒展着花瓣,从一个个小小的红苞开成一朵朵鲜丽的花。她们彼此学习着怎样斜倚在枝头,怎样颤动着花蕊,怎样散发出各种各样的清雅的、浓郁的、幽甜的芳香,给世界更添几分优美。

白丁香正在半开,满树如同洒了微霜。„„微风一过,摇动着她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幽香。

阳光照着,蜜蜂儿蝴蝶儿,绕着花枝上下飞舞,一片绚烂的花的颜色,真叫人眼花缭乱,忍不住赞赏生命的浓艳。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像这样的美句板块,我们能从教材中进行足够数量的聚集。

帮助我们发现语言表达的优美模式

如“扩展式描写句”:

以下每一句子都可大致分为两个层次,都是前略而后详,都是前面简明而后面生动,都是前面有一个中心词(点示出人、景或物),后面便围绕这个中心词进行描写。——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式:由于鲜明的层次性,它表达的节奏舒缓而自由,于从容不迫之中表现出细腻,在初步的展现之后再缓缓撩开人、景、物的面纱。请看: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伤心崖是夏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其实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6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

▲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帮助我们编织写作借鉴材料

如:

1.文章的开头,应当多考虑写这样的句子

①直接入题句。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直接入情句。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③直接入景句。如: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④直接入境句。如: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

⑤直接入事句。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⑥直接入物句。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⑦直接入论句。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⑧直接写人句。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2.文章的结尾,可以多写有这样表达作用的句子

①有余味。如: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②有情感。如: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③有含义。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④有意境。如: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⑤有情趣。如:但是,我下了决心,干脆不讨老婆算了。妈妈摸摸我的脸说,可是我要孙子呀。

⑥有警策。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⑦有文采。如: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

⑧有照应。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像以上这样的一类一类的知识板块,只要你有耐性去聚集,就会层出不穷,就会美不胜收,教材在你的面前,就像神话中的聚宝盆。

那么,类读是不是对课堂阅读教学有用呢?这是不言而喻的。当你巧妙地将一个小类的知识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你的“积累”这时就变成了艺术。

有实例为证:

在笔者的《满井游记》的教学之中,同学们找出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美词,并进行了四字写景美词的回忆比赛。回忆比赛的结果是,师生整理出了这样一个类别:

课文有40余个有运用价值的四字写景美词

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

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 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三 品读

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文章中凡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一切有韵味的地方,无一不在品析的视野之内。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使文章的、文字学的、语言学的、文章学的、美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等方面精美的手法、丰美的意蕴,都显现于你的面前。

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品读功力。对于课文,要花时间、动脑筋去读。要把理解、分析、品评、鉴赏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细细地咀嚼、深深地钻研每一篇课文,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以便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品读,由于含有一个“品”字而变得深刻而又优美,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现。这“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能有“品读”这一步,教师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品读是应该分层次进行的。首先是“析读”,再就是“研读”,再就是“鉴赏”。

品读是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深可浅的,关键在于善于“品”。

品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候连“吟咏”课文都是一种品评鉴赏。

下面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看品读的艺术,那就是:对于课文,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

1.品得细

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

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

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

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

④“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⑤“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⑥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⑦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

⑧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

2.品得深

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而且品读的角度与手法具有独特的个性。

如对浅短课文《卖油翁》的品读。

品读的手法。从“课文中有两个„„”这个角度对课文进行发现:

第一段有两个词对陈尧咨进行了概括介绍:“善射”,说明他的特长;“自矜”,点出他的弱点。

第一段有“睨”和“微颔”两个词写出了卖油翁不以为奇的心理和神情。“睨之”表明卖油翁对举世闻名的善射者的射技不以为然。“微颔”是对陈尧咨射箭的技巧略表赞许。

第一段写了陈尧咨的“自矜”与卖油翁的“微颔”两种不同的神情态度。正是这“自矜”与“微颔”两种不同的神情态度,给故事的发生、发展设置了悬念。

第二段有陈尧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连续的问句,两问都含有轻视对方的意思,也表现了十足的自信。

第二段“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与“尔安敢轻吾射”是陈尧咨的两次问话,前者轻蔑而又带有自傲,后者则是口气严厉的正面呵斥,表现了陈尧咨盛气凌人的骄横态度。

第二段有两个地方写出了陈尧咨的神情及心理的变化:一个是“忿然”,一个是“笑而遣之”。转“忿”为“笑”,写出了陈尧咨的折服,也表现出他在事实面前毕竟还是能接受道理的。

第二段有卖油翁的两句话:“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前者的语气里含有一种微微责备的味道,后者多了一个“亦”字,表现了自己的谦逊与朴实。

课文写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是一刚一柔:陈尧咨骄傲自大,卖油翁沉着稳重。

课文有两个地方写出了卖油翁身怀绝技:一是对陈的射技“微颔”,这里是“暗写”;一是“酌油沥之”的表演令人惊叹,这里是“明写”。

课文有两个地方给人以意外,激起了故事的波澜:一是面对陈尧咨语气不善的质问,卖油翁竟是轻巧平淡地回答“无他,但手熟尔”;一是面对陈尧咨的忿然的斥责,卖油翁竟能以“酌油沥之”的高超技艺来让他无话可说。

文中两次出现“手熟”两字,这在全文极为重要,与主题紧密相关。课文的主题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可以理解为:课文表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可理解为技艺专长,熟能生巧,不值得自我炫耀。

3.品得美

就是从“美”的角度、“妙”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

如对课文《紫藤萝瀑布》的“美点寻踪”:

①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

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我们眼前是何等繁茂的一树花!它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显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这就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描写与抒情的主体,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活力”,写“情感”。

②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

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情画意。那亮丽柔和的色彩不仅仅只是用于表现藤萝花。“我”所感受到、所体味到的、所领悟到的,也一定不会只是花色的艳美,是那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的震撼,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③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

“流”字贯穿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的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④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

作者对小花的描绘手法细腻,充满情感。最妙的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这两句,它们给我们带来多少美好的想象!在这样美丽的小花面前,谁能不感受到生活之可爱,生命之可爱,奋进之可爱呢?

⑤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

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既给文章敷上了时代的色彩,又为作者的抒情议论预设了基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着力地写“紫藤萝瀑布”的繁茂、热烈、奋进与喜悦,为什么要沉浸于激动于这种美呢?原来,时代进步了,“藤萝又开花了”,从它的身上,“我”自然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之感,那是“流向人的心底”的切切实实的感受。

⑥美在那一个点题段

文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原来,作者吟咏、赞叹花之美好,是为了引发出文字隽永、哲理深刻的人生感悟;原来文中一切让人动心的描写,是为了这令人回味的“点题”的出现。于是我们更进一步地明白,这种写法就是托物寄意,就是借物抒情,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

“美点寻踪”到此,还没有完结。文中还有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比喻之美,拟人之美,用词之美,写句之美„„

4.品得奇

就是角度丰富,视野开阔,见解高妙奇特。这是“品读”的高层次境界。

如对《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负者歌于途„„”两个选段的欣赏:

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

从描写笔法看,前段概括描写山间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场面。

从行文布局看,前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显分述总收之法;后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野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从氛围表达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美。

从质感描绘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

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

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基本上是一句一景,后段则是一句一事。

从情感表达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

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和生动的风习画。

用绘画技法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的工笔之法。

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乐”与“乐中之美”。

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骈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

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迭用,往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

„„

人们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练。其实,语文教师的品读功夫也应达到“力透纸背”的境界。如果能将诗文的技巧意蕴、美点妙要尽收眼底,那对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还用说吗? 四 扩读

扩读,要求一个“配”字,一个“补”字,它解决的,是为配合课文教学而找到课外美文、课文赏析材料或其他语言材料。

扩读,是为了增加课文阅读容量,从课文内容出发“为课文找朋友”的阅读。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材阅读,但却与教材阅读息息相关。没有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深刻了解,就难以找到与课文相配读的文章。

所以,扩读是对阅读教学的直接的有显性作用的阅读。

扩读,实际上是教材阅读中的一种板块粘连式的艺术,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从某种角度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为课文找到扩读、比读、衬读、助读的其他文章;就是由此及彼,连类而及,找到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在一起来读,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扩读需要教师花费比较大的劳动,但同时也丰厚了教师自己的积累。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资料,又能让我们对所选文章的选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进行品评鉴赏。

所以,用“粘连”的眼光,以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为目的,由教者自己去为课文寻找能够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文章,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工作。

扩读要有眼光。这是指教师要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能够真正为课文找到文质兼美的适于教学的“朋友”。当课文的美丽的朋友出现时,课文教学的容量就被增大了,“课堂积累丰富”的目的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所以,“扩读”也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研读课文,会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而且,为课文找“朋友”也可以说是一种语文活动,也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不管怎么说,对学生而言,这种活动应该是语文学习中的快乐。

扩读的角度丰富多姿,如:

可以从渲染主题的角度进行扩读。

如教学《乡愁诗两首》,为了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我们可以进行扩读,找到如下以“乡愁”为主题的诗进行配读:

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如果在课堂上进行这样内容丰满的联读,加上一定教学手段的运用,这样的课一定很美,很动人。

可以从辨析比较的角度进行扩读。

张晓风的《敬畏生命》与蒙田的《热爱生命》编在一起,作为一“课”进行教学,但这样不太好处理。如果换一种思路,对课文进行扩读,找到下面的材料,就可与《敬畏生命》放在一起进行教学:

梧桐的悲哀

在初春的暖风里,满天飘着毛茸茸的黄色的飞花,像天上落下了奇异的雪。这不是蒲公英,是梧桐的种籽。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那些小铃铛,在严寒中度过了冬天,此刻,它们在春风里欢快地解体了,脱落了,变成了漫天的飞花。

它们是数不清的小生命呵!它们在春风里飞呵飘呵,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它们要找寻自己的土壤,它们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根,发芽,有朝一日也长成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树林,它们要用水灵灵的新绿覆盖大地„„

然而在城里,到处是冷冰冰的水泥地,它们终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土壤,只是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

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选自《黄河之水天上来》 作者:赵丽宏)两文都是写飘飞的种子,都在写生命的不计成本的投入,但张晓风的短文是在抒发敬畏、感动之情,而《梧桐的悲哀》之中则有深沉的感叹,将此二者有机地放在一起进行赏析,进行感悟,教学将又是一番意味。

可以从丰富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扩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对百草园的描写,那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乐园。现在怎么样了呢?由此扩读开去,也许可以找到如下面这样的阅读材料:  思,在百草园(节选)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尽管我来得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我以无限的情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节选自《中学生阅读》 作者:刘绍棠)历史的久远的鲁迅生活过的百草园现在成了人们游玩、瞻仰的地方,成了人们凭吊先贤、抒发感受的地方。教师如果将这种扩读所得介绍给自己的学生,他们也许就有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感觉,他们将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学习感受。

可以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角度去进行扩读。

如下面一则材料,既可以帮助教师理解课文《绝唱》,又可以在课堂上一定的时机内发给学生,作为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助读资料。

《绝唱》的写声技巧

《绝唱》的写声技巧,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体味:一是正面描写,二是侧面烘托。

先看描写的方法:

1直接对声音进行描写。如“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等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音色之美、音质之美、音韵之美。

2用比喻对声音进行描写。如“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句,用美丽的鸟鸣声来表现歌声的清脆动人;如“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句,用动态的形体来比喻声音的高亢尖细与回环曲折;如“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这一段,以雄奇景物的变化来比喻声音不可思议的“险”与“奇”;还如“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句,以绚丽多姿的色彩比喻声音的复杂变化。如此众多奇妙生动的比喻,将属于听觉上的声音与人们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让人产生丰富美好的联想,从而深味到歌唱声的不同凡响。

3在比喻描写中突出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如“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句,从触觉的角度写声音让人无比的舒畅;如“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句,从味觉的角度写声音给人的无比甘美;如“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声音给人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作者将声音与人的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再看烘托的方法:

1用场景来烘托人物演唱技艺之高超。如写“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那一部分,就用听众的爆满来烘托那演唱的巨大魅力。

2用情景来烘托人物演唱技艺之高超。如“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句、“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句、“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句等等,都用听众的表现烘托了那美妙的歌唱声给人的出神入化的感受。

3用议论来烘托人物演唱技艺之高超。梦湘先生的大段议论和旁人“论得透辟极了”的感叹,有力地表现了“声音”的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节选自《语文周报》作者:余有)这样,出现在课堂教学上的是一种双重的信息,从而增加了课文教学信息的密度。教师在这时候已经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与重要的教学设计艺术——“美文助读式”教学。

有时甚至可以考虑从烘托课堂教学气氛的角度去进行扩读。

如下面一则材料,是很难找到的气势磅礴的朗读材料,如果将它作为教学《安塞腰鼓》时的补充朗读材料,则更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激情。

军歌(节选)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熔铸进浑厚、清脆和刚猛,它能打碎板结的灵魂,倾注进风的呼啸、雨的磅礴。它壮丽、威武,使一切缠绵都黯然失色。看吧,全体军人整齐划一地站在大操场上进行歌咏比赛。歌声响起了,浩浩荡荡地弥漫。二部、四部轮唱,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接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听吧,男兵是低音鼓、中音贝司、浑厚的圆号;女兵是尖厉的长笛、拔高的小号,泼辣辣剥离而出;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唱得彩霞飞舞红旗扬,唱得风吹树叶哗哗响,唱得开花的年岁情思向蓝天向大海畅游„„谁也不会忘记那样的时刻,歌声唤起了激情,它使人思绪叠起、奔驰,心旌飘摇,简直要冲破躯壳的樊篱。站在队伍中,看着指挥员的手臂上下左右舞动,划着歌声的潮水,歌潮一浪接一浪向他涌去,他在奋力地划,拚力地摇,蓦然停止了又骤然而起,溅起浪花,冲腾起潮沫。抛举、跌落、驰骤„„啊,心的愉悦在挤撞中膨胀、压缩、发酵、升腾、流淌,心灵每一个孔窍都被它灌满了。那真是情感的极致、境界的极致、生命的极致!犹如书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

(节选自《解放军报》)从文章的汪洋大海中找到课文的“朋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时真有那么一点儿“可遇不可求”的味道,所以扩读同样需要时间与毅力。虽然不是要说给篇篇课文都找到配读的文章,但如果有一次你策划了配读式教学,而且给课文找到了绝妙的搭档,你也许会情不自禁地欢呼一声:“啊!„„”

五 巧读

巧读课文,就是别出心裁地读课文。

巧读,往往是一种“自定义”阅读,也就是说,巧读所得出的结论都新奇有味且是自己的,没有一点儿别人“说法”的影响。

巧读就是想起心思来读,开动脑筋来读,变换角度来读,自己下定义、提观点地读——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这样的读,表现出教师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深刻性,有利于发展教学机智,提高教学水平。

巧读,要求一个“活”字,要求一个“变”字,它解决“如何多角度地科学地利用”课文的问题。

巧读,就是要求我们放开眼光,开放思维,去巧妙地异乎寻常地钻研理解课文。这种读法一般地着眼于理解课文的思维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这种读法要求更美地更奇地更趣地欣赏课文,有利于教师教学论文的产生。

巧读,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巧读,使一个教师聪慧,使一个教师善于发现。习惯于巧读的教师,常常能让教材披上美丽的新纱。

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巧读课文,就应该在别人已经品出味道的地方再品出更有味的东西,要在别人略有所悟的地方品出新意,更要在别人没有想到要探究的地方提出别有新意的见解。如此便有教学设计中的“活水”,如此便可以将课文中的“一瓢水”变为“一桶水”。

所以我们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要开动脑筋,巧读课文。巧读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的角度。如:

1.巧读——对某种语言模式巧下定义。

如对《故宫博物院》的巧读。

这是一篇典型的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条理性极好。但若要换一种说法,从说明的技法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它对文中不少重要的“景点”进行着分解说明——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区域”,一处一处地进行说明。

如对“宫城”进行“分解说明”:

紫禁城的城墙10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南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城墙外是50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如对三大殿的台基进行“分解说明”:

三座大殿矗立在7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1000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如对大殿进行“分解说明”: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如对广场进行“分解说明”: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可别小看了这个“分解说明”的说法,在阅读教学上、在语言摹写上,它比“空间顺序”四个字更为有用。有了这个概念,学生对划分段的层次会有更细腻的感觉,在说明建筑物一类说明对象的时候,心中会有更明晰的框架。我们常说的“教学效率”,是否就在其中了呢

2.巧读——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巧妙创造。

 如对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的内容,可进行如下方面的创造式的“再表达”。

①写一句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

②写竺可桢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

③写竺可桢纪念词:

·细心地观察,翔实地记录,深入地研究,科学地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找出课文中能作竺可桢“照片”简介的句子: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

·竺可桢和他的随身四宝。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半钟,竺可桢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研究的经过和结果。

·1973年5月27日下午5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国科学家代表团,竺可桢也参加了。

·70多岁的竺可桢,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⑤整理议论文的论据: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杵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执著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

·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

与其说这是“巧读”,还不如说这是一份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案,巧读就是这样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紧密相连!3.巧读——对课文的精华巧作积聚。

如《安塞腰鼓》的巧读——将它剪辑为一篇朗读材料:  《安塞腰鼓》朗诵材料

(男领)看!——

(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男合)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众四步轮读)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份材料在我的示范教学中收到了奇效,这时的巧读已经真正地与教学设计艺术融为一体了。

4.巧读——对课文的特点巧作概括。

如我们可以对很多课文的写法进行“一句话概括”。 ①《白杨礼赞》——主题句反复。

②《核舟记》——写左必写右。

③《狼》——写人必写狼。

④《口技》——写正面必写侧面。

⑤《醉翁亭记》——镜头剪辑构思法。

⑥《春》——画面展现构思法。

⑦《听潮》——乐章承接构思法。

⑧《驿路梨花》——场景变换构思法。

⑨《我的叔叔于勒》——悬念层叠构思法。

⑩《爱莲说》——音美,形美,意美。

(11)《死海不死》——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12)《捕蛇者说》——60年的存与亡,逼租时的安与危,平居时的忧与乐。这种“巧读”有时真有“一语中的”的妙处,然而得来却要下很大的功夫。

所以,如果再让我们说一说“巧读”的话,那就是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还要想方设法将提炼出来的这些内容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习得。

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下载“先行组织者”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先行组织者”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