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

时间:2019-05-15 01:0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

第一篇: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

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

----让数学课堂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

姓名:宫波

乳山市畅园学校

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

-----让数学课堂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

乳山市畅园学校

宫波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以往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满堂灌”,教师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缺少互动,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数学的素质能力低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等,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有思想、有个性,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的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

叶斓教授强调:“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学者鲁洁曾说,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也是一本用生命打开的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生命化数学课堂,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空间里,用充满智慧的方式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的面对明天!所以,在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中,作为一名执教者,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角色的本质变化,教师是引导者,是合作者,是评价者;如何设计好每一节课的驱动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多元评价,使数学课堂更充满生命的灵性、智慧的火花、情感的流动和价值的体现,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尤显得重要。一、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动力源泉。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我们要把关注的焦点定格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我们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能够收获知识,更要能够收获情感和意志。

实现“三维目标”优化整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将“三维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三维目标”.优化的教学目标与传统单纯知识传授目标不同,应由若干目标组成,应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表现在要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知识技能);要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逐步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我们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从具体的事例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合作交流的能力;(4)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目标设计是动态化呈现的,是在“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下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是抽象的素质发展目标,而是可观测的行为性目标,包括表现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教学目标设计优化要避免刚性统一的传统思维,要避免“一刀切”,重在设计底线性目标,留有余地并保持适当弹性,强化弹性目标设计,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尽可能为所有学生预留自主生成的学习空间,真正通过目标的个性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生成空间的预设关键在于降低统一性目标,明确提出分层目标,同时提出发展性目标。教学目标设计不仅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应注意在“双基”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创新的最好体现应反映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等等,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重点关键。

(一)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能使学生尽快地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1、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到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转变。如在研究“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师手拿自制的三角形模型问学生:“谁能画出一个与老师手里的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学生问:“请告诉我们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大小?”师说“这个三角形有一条边是,或有一个角是,你能不能画出来?”学生说“不一定能,大部分画的三角形和老师手中的三角形不全等,但也有可能全等”。师问“有一个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呢?六个条件全要?还是能少一些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个三角形具有几个条件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2、生成性的探究性问题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即兴提出的或自己即景想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研究。

例如: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是CD的 中点,点F在BC上,且FC= BC。图中有

几对相似三角形?请把它们表示出来,并说

明理由。(图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三对相似三角形(ADE∽ ECF∽ AEF)

这时,有一学生问:“老师,图1中有4个三角形,其中三对三角形两两相似,只有 ABF与它们不相似,是否存

在某种条件,使得图中的4个三角形都相似?” 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我发现这是一次培

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我立即调整教学计划,将上题改编成如下探究性问

题:如图3,在矩形ABCD中,E是CD的(如图2)中点,点F在BC上,且AE⊥EF交BC于F。

(1)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请把它们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2)设,是否存在 的值,使得 ABF与 ECF相似。若存在,请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3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角色,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实行兵教兵。教师要做认真听讲的学生,还要善于观察,组织管理到位,融入到各组的交流中,及时点拨、释疑。在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争取教师和同学们帮助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是开放的,他们可能提出和想到的问题很多,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呢?我认为,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二是遇到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三是在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议时。如在引入方差概念时,我增设了这样一个实际情境问题:

我班两位同学李军、王宏为了竞选参加运动会的参赛资格,在相同条件下各打靶10次,成绩(单位:环)如下:

李军:7、8、6、8、6、5、10、9、7、4 王宏:9、5、7、8、7、6、8、6、7、7 根据上述成绩,你能判断出谁应该取得参赛资格?

我先让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谁去参加比赛?学生立即进入角色,问题迅速内化,并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被调动起来,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军应该去,因为李军最多能打十环;另一种观点认为王宏应该去,因为王宏的成绩比较稳。在学生争论激烈、难解难分时,我公布了答案:应该让王宏去。一语既出,学生马上陷入了问题思索中:为什么应该王宏去?从而产生了心理矛盾,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空前高涨。此时,我抓住时机,立即转入新课,让学生独立学习教材内容,若是存在问题,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对所有方差知识的学习,而且思维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时通过对例题的深层次挖掘和有效处理,可以使学生达到乐学、会学、善学的境地,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双赢。“让蜗牛爬得更远,让雄鹰飞得更高”,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愿望吧!

三、评价方案的科学有效,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后继保障。《新课程标准》提倡在关注获得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除了提出“了解、理解、掌握、能(会)、熟练”等行为目标外,特别提出了“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这就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了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空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1)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作业情况、独创性等。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考试、知识小结、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提问以及日常观察、学生成长档案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3)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做数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数学思维过程。

(4)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评价结果: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学段评价等。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为:成绩(或等级)+评语(说明或建议)+成长档案材料。总之,评价应是注重过程的、动态的、多样性的。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

在进行生命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时常在想,当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们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我们要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我们只有做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我们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感受这样一句话——让我听,我记不住;让我看,我能记住;让我参与,我会明白。这也许就是生命化课堂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吧。

第二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今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而要实现它就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数学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们: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三、转变教师角色的思考,让学生体验数学。

转变教师角色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高要求,不仅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是学习的促进者,不能仅仅是教学的管理者,而要是学生的引导者。

我在授《角的初步认识》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教室里找出角,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认识来说说角是怎样的。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在讲解 “角有几条边?” 这个问题时,没有急于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然后在通过自己观察与探究去接触知识,理解掌握知识.四、架设合理的探索桥梁,让学生创造数学

数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

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我在讲解“定义角的大小”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问题的挑战性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材料不同,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整节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的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的再创造数学。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不断的“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知识会越来越深。

五、链接数学与实际生活,让学生应用数学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应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教师则尽量放手,同时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为学生尽量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生命,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活力是旺盛的生命力、是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也可理解为朝气蓬勃,刚劲有力。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上主要体现为每一个个体的精神上的蓬勃朝气,思维、表达、学习中的主动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体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生命活力”这个名词也频频出现。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来自师生的生命活力,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生命活力”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态度、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具体到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解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体现自身的生命活力。

一、设计弹性教案,是体现生命活力的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统得过死,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历来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时只能落实为“主动接受”,从备课这个环节起,老师就尽力回避着学生可能会碰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觉得学生碰到的问题越简明,越直截了当越好,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即使现在问题教学的出现,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但课堂教学的进程仍多是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求证,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老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能一直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中。于是,知识的由来常常被不经意地省略,学生间的差异被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不同的见解被“巧妙”地搁置。我们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方案,新课程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因此要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假设方案,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能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认知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我们要落实三个转移:从重视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移;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转移;从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活力转移。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数学课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性的活动,而且也是情感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做到“三带”,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学习。这种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1、渲染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气氛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依靠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加以渲染。情境教学是渲染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如:教学“

6、7的加减法”一课时,先让学生每人拿出准备好的六颗石子,将其撒在桌子上画好的圆圈里,接着自己统计圈里几颗,圈外几颗,然后汇报。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没有平铺直叙的讲解例题,而是设计游戏情境。三只小猫开始钓鱼比赛,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当裁判积分,比一比看那组裁判的记分摆放,能让人一眼看出优胜者。这样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使其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发现新知

2、调控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给人以愉快感的教学情境,就像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心旷神怡、情绪高涨一样。要保持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下的“常温”,教师就应学会自觉地“调温”。“调温”有两种,一是将教学热点进行冷处理,二是将教学冷点进行热处理,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后一种情形。因此,教师应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答问冷寂处、质疑冷门处加温或聚热,三、拓展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开发教材资源。

《数学课程纲要解读》中指出: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学会主动的、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我们教师总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和知识的传授者、给予者,没有注意细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3、强化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系。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提出较好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同时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四、重视偶然因素,恰当处理偶发事件。

生活中的课堂是没有彩排的,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而“现场直播”的课堂最具有鲜活性、生命力。当学生心灵开放,思维多向,行为活跃,课堂定会因不可预测因素的出现而波澜起伏。也许,偶然的因素会使教师措手不及,造成教学秩序的暂时失控,但是,我们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相反,若能巧妙地处理不可预测的因素,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定能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高潮,激发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活的乐趣。

因此,我们要正视因偶然因素给课堂造成的“不顺”,要敢于打破课堂的“预设”,以教学的机智撑起荡漾在波涛中的课堂之舟,使师生在愉悦的体验中抵达认知的彼岸。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而非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必然有一些“从未见过的,无法预见的情景,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在其中体验理性与感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所渗透着的欣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学生的生命活力,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力、自我价值得以表征与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

第四篇: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为例

江门一中李月珍

上学期,我在学校省内公开日中上了一节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受到了省内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课堂气氛活动,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这节课,给我一个反思的机会,非常赞成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老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足可以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

一、培养换位意识,精心设计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是很重要的一环。

1、目标为学生而设计

由于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学生,目标主要也应该是针对学生的。而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目标来。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把精力放在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就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在沿着自已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的同时,也要顾及学生自己的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这样就会避免了 “以教”代“学”,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的情况出现。

如《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我认为基础知识是航天、生物、计算机的成就,这是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归纳、整理知识并通过填充形式完成的,这既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又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两弹一星”的背景、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学生难理解、分析的,我把它归为难点,要突破。

2、设计开课导言,吸引注意力。

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让学生重温“神舟七号飞船升天并首次遨游太空”的视频片段,然后设问:除了“神七”以外,就在这刚刚开始不久的21世纪,我们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还取得了许多的骄人的成绩,你知道有哪些吗?航天事业的成就让世界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我们中国人也为此感到十分的骄傲,告诉大家这只是我们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一部分,由此导入新课。影视、问题情景的形式揭示本课的学习方向,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创设情境就是形成学生渴求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学习场”,达成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这节课,针对“两弹一星”的背景,我用了大量了文字资料及图片,把当时的形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登载美国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并派兵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直接威胁我国安全的资料;苏军装甲部队参与进攻珍宝岛的图片及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并设问:假设在五六十年代你有权参与国防项目的审批,你为什么认为中国要发展两弹一星呢?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

性。在讲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水稻时,用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 《饥饿的女孩》和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创设情景,让学生各抒己见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这一世界性的问题。

4、设置问题,激发思维。

在历史课堂上,问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存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是历史教学的常态,因为教师的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思维疲劳。但教师的问题必须切合书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反,满堂提问、琐碎提问、幼稚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就不是真问题、好问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各个成就完成填充后,提出两个问题:近代中国科技没取得长足进步,而新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就能用最精粹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向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5、安排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潜能。

教师如果能借助课文,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各种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被激发起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组织两个活动:①学生开展辩论: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让学生当场猜拳定正反方,活跃了课堂。②到最后有一个升学本课的讨论:科学精神比人文精神更重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精神是科技给人以力量而人文精神给人以关怀,两者是并重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在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历史教学只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采取统一“知识灌输”的方法,而应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诚然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同一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我们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时候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浓浓的师生情,就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开展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辩论活动,学生从各个方面都分析,难免有跑题,但他们能自圆其说,我都充分肯定,然后再分析其观点正确与否。有的同学讲道,这些技术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一点都不值得,应该用在改善人民生活、教育方面,语言比较的尖酸。我是先肯定其观点,再引导他认识到国家独立强大是发展的前提,并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通过这节课,我个人觉得,要让课堂变成生命成长的沃土,焕发生命活力,并不难,关键是教师的精心策划,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五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生为本”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它是推进课改的起点,好比是开关与电灯,只要打开总开关,就能点亮一大片。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交流合作少;记忆结论多,探索过程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完成任务多,体验过程少。这样的课堂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谈不上品味生命的价值。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应该把《数学课程标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淡化自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以学定教,以需选教,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抚摸„„都要表现出善意的唤醒与鼓励,传递出真情的关爱与温情,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启迪、激励和力量,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一、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

1.如今的课改为我们一线教师创造了参与教材改革的时空。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现实的学习内容决非等同于现实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现行教材的产物。假如教学陷入教材设置的固有篱笆而不能自拔,那么教学以生为本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以便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数学标准实验教材有很多的事例只适合城市学生,农村教师在教学中也许体会到敢这一点。如一年级(下册)教材,学完单数、双数后第20页有一个练习:两个小朋友分别拿着10号、13号电影票不知从单号门进还是从双号门进,让学生为他们选择。这题的编排只适合城市学生,农村的学生根本没有拿着票进电影院的生活体验,而且农村的电影院根本不分单号门、双号门,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于是,我抛开教材,创造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出示两棵苹果树,让学生说说希望一棵树能结多少个果子,并把希望的这个数写在苹果卡片上,然后判断一下自己写的数,是双数的把它贴在左边苹果树上,是单数的把它贴在右边苹果树上。结果学生写出了很多两位数,还有三位数、四位数,并正确地判断

出了是双数还是单数,不仅达到了教材的编写目的,超出了本课教学目标,而且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与学生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改编教材,学习难点不攻自破。

2.把生活带入课堂,完善活力课堂的内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剥离。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教师要尽量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同时,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营养,得到发展。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老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生活中圆的实际应用价值,使他们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悟数学课堂的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向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都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这时大家都“扑哧”一声笑了起来。有的说他也会讲了,有的说“重复了!循环了!”我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二、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

要让学生主动地学,课堂上必须让他们来“主唱”。我们把儿童看作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先学后教,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就是调动资源简单易行的办法。

1.让学生“先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先学”,是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课前让学生走向生活,进行调查实践,收集信息,课堂上交流、讨论;教师利用这些学生在先学中获得的资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随机调整教学方案。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做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如一年级(上册)“认钟表”教学时,虽然是一年级学生,但他们对钟表并不陌生。我先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学认钟表,课堂上再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多数学生对时针、分针分不清以及对12个数字的位置掌握不了。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改变了教材死板的说法,这样来介绍:针面上有兄弟两个人,哥哥最勤快,天天跑得快,长得又高又瘦,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分针”;弟弟最懒,天天跑得慢,长得又矮又胖,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时针”。这样学生在笑声中形象地记住了时针、分针。介绍12个数字的位置时,我也是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记忆。如介绍12,师:“中午12时太阳在哪儿?(生说在头顶。)所以12在最上面。下午6时太阳怎么样?(生:快落山了。)所以6在最下面。”学生记住这些后,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朋友,在一天当中你最喜欢几时,说说理由。你能拨出这个时刻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设定出许多时刻,并准确地读出了几时。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找出了新知的生长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2.让“先知者”先行

由几十个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每次学习必然存在着时时变化的“先知者”。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先知”资源,以他们为领头雁去叩响其他学生的智慧大门;甚至教师让出“讲台”、“板书”,让这些小老师说起来、写起来,自己则在一旁把握方向,课后再让这些“先知”者去教学困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走向生本》中说:我们采取了生本的激发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3.让学生“先评”

评价是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一条情感线,教师要真正地理解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发现自己的才能,激励自己,从而获得发展过程中不可少的内部动力,让学困生找回自信,让优秀生发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感、学习成效进行互评、自评:“你认为自己学得怎样?”“你认为谁表现得最好?好在哪儿?”„„教师利用学生的评价资源设计下一步的指导方案。如:有一次,几个学生板演后,我让其他学生当老师给这几个学生评“优秀”、“良好”,并说出理由。学生评得真、评得细:“他的3写歪了。”“他的等于号划得不一样长。”“他的8写得真漂亮!”„„被评价的学生也愿意听,下面的几个板演一个比一个写得认真,比老师的说教作用强多了。《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在学习中,还有什么比学生自己所认识到了的自身的行为与成就的美被周围世界所认同,更令他们感到欣慰的呢?

三、把探索带入课堂,充实活力课堂的形式

“送给学生一个信任,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想象空间,表达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学生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在交流中分享收获,掌握了画圆的要领,对圆的特征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找回自己的“童心”,与学生溶于一体

数学本来就枯燥,如果教师再成人式地说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一理念,把数学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中,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数学的花园中。可喜的是,课标实验教科书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可爱的卡通形象,打开数学书,好像走进一个童话王国,教师要利用这些童话资源,创设童话般的氛围,与学生一起享受童趣。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喜欢的卡通时,教师一定要找回童心和学生一块欣赏,一块笑个够,否则,学生也无心做题。有一次,在教一年级(下册)第35页第3题时,很多学生在笑。我一看,这个卡通是可爱,小兔轻快地跳了23下,还在跳,小猪挺着大肚子满头大汗只跳了2下就不跳了。于是我和学生一块笑,一块评论小兔的可爱、小猪的懒,想象着小兔可能对小猪说的话。说够了,笑够了,然后再做题,学生就专心思考了,而且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思维飞扬。

遇到没有卡通的题目,教师也设计游戏或应用儿童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年级(上册)找规律填数的题目:2、4、6、()、()、()。学习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如果像对待高年级学生那样先找规律再填,多数学生听不懂,我这样教学,效果很好:师:我们一起来看2的后面谁藏起来啦?生:3藏起来了。师:4的后面谁藏起来了?6的后面呢?学生很快发现是写一个数、藏一个数。老师和学生做着动作,手向上抬起是写的数,手向下落是藏着的数,很快学生就把括号里的数找出来了。一个“藏”字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火花调动起来了,以后遇到这种题,学生不仅不感到枯燥,反而很投入地小手时而抬、时而落,而且正确率特高。又如:在练习计算题时,我常把枯燥的计算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如摘苹果、小兔拔萝卜、青蛙过河等等,或小组游戏,或全班游戏。总之,要始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调整形式,变着花样“哄”着学生学。

五、教师学会观察和倾听,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

1.课堂上,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只是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不断地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表现和声音,适时采取措施。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目光和表情,是昂首挺胸还是低头垂肩,是跃跃欲试还是没精打采,目光是无忧无虑还是毫无希望,是充满自信还是软弱无力。如果学生是积极的,向上的,主动的一面,那么你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这时你的学生才敢于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意见。你才能与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活动。否则,你就要重新调整你的行为和语言,让学生真正的接纳你。如果一名学生无精打采,碰到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显得无所适从,教师感觉到这位学生需要帮助,就立刻走到他的面前给与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必要的帮助。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生大胆思维时,教师及时捕捉“火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从观察和倾听中获益。

2.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难度极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的回答问题时,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都要及时的给与鼓励,并让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还要注意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教师在祝贺同学的同时,实际也是祝贺自己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了方法。也就体现了师生间共同分享感情愉悦和快乐。

“以生为本”体现了教师宽阔的胸襟,是教育的崇高境界。形象地说,生本教育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想学生之所想,长期体验,经常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使这一理念扎根,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下载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张而小学刘洪梅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人文关怀、动......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数学教学作为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提高生命质量的活动,理应承担起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激扬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让生命在数学教......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神农镇团东小学张瑞芳 时光荏苒,转眼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十个年头。而我也已担任了整整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从事这一平凡职业,让我由衷地庆幸。......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

    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出处:本人撰写更新时间:2005-11-23 20:11:31 [size=5][/size][color=Black][/color] 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体现师生的......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云阳中学听课感言罗小耀 课改是一个旅程,对于刚刚启程的我来说,更是一个艰难和迷茫的旅程。“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该做些什么?”„......

    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灵魂。还什么,——时间、空间;为什么还,无需赘叙;怎样还,却是一个关系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大全5篇]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