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

时间:2019-05-15 01: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沧海》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沧海》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

第一篇:《观沧海》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

2、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第二篇: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知识与技能

1.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2.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曹操图片、课件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后进生”。特别强调后进生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目标;更没有像曹操哪样拥有远大的抱负,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pâ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县)人,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曹操一生跃马扬鞭、南征北战,但手不释卷,雅爱文学。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正音 碣 石 jié 澹 澹dàn竦 峙 sǒng zhì 萧 瑟xiāo sè 至 哉 zāi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

4、齐读

四、赏析

1、诗人在哪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句诗可以知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碣石山。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2、他看(观)到了哪些景物?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

3、作者如何描写看到的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是远观细看所见之景,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

此六句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4、哪些是抒情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五、总结

《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六、艺术特点

全诗语言古朴刚健,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苍凉悲壮,沉郁雄健,善用比兴。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此诗。

第三篇:《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题目:

《观沧海》 教学内容分析:

曹操的《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必修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能使学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计划学时: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后进生”。特别强调后进生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目标;更没有像曹操哪样拥有远大的抱负,大部分学生对曹操了解不多甚至存在误解,认为他是个“枭雄”,欣赏诗歌的方法欠缺,知识水平有限,能力有待提高。人生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因此,应该让学生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教学目标、任务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领会“竭、竦、澹、峙”等虚词的意义(2)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理解诗句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有效的利用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和观察法等方法。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使用了哪些比喻修辞手法,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一遍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 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世人都笑曹操是个“奸雄”却不知他有着广博的才学,尤其在诗歌上。你们可知道他的乐府诗?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作者背景介绍以及了解他所代表的乐府诗

3、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说一下自己心中的曹操。

4、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1)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碣(jié),峙(zhì),澹(dàn)等等。(2)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3)全班同学稍后有感情的大声朗诵诗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5、质疑问难和启发,预计用时5分钟

(1)在诗歌中哪些词语是能看到的,哪些是想象的?(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星辰)

(2)诗歌当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想象、夸张)(3)哪些是抒情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6、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以及用时12分钟)

(1)补充诗人写的其他同类型的乐府诗或者是建安诗人的诗。(2)补充一些背景介绍或者是野史上的小故事

(3)课堂总结,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胸襟抒发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7、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简论对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可参照三国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含情 ———《观沧海》赏析

(1)以”观“为字眼统领全篇(2)实景:大海、山岛、草木、水流(3)虚景:日月星辰(4)借景抒情:抒发自己满腔的抱负(5)运用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手法,动静虚实结合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文,在本章节过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小测验 总结性评价:在学期期末的时候就本课进行综合的考核

课堂小结:

《观沧海》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实虚结合,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文如其人”,曹操绝不是戏剧中那个狡猾多疑、自私残忍的白脸奸相。今天我们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他奋发进取,他立志统一国家,他具有壮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教学反思:

优点:学生重新认识了曹操,受到曹操豪迈情怀、雄心壮志的感染,群情激昂,立志要做一个志向高远之人。学生领略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兴趣盎然,一堂课书声琅琅,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互联网的利用优化了教学。

不足:学生表达时语言缺少感染力,不够生动形象,因此要多读多写。

第四篇: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何向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教学目标 :

1、在对景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感受《观沧海》雄浑壮丽的景象。

2、把握诗人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3、感受虚实相生的诗歌创作手法。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体味诗人创设的意境与其人生理想、人生境界之间的联系。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的形、音、义,了解曹操生平。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何:多么 行:运行 若:如同,像 星汉:银河 至:极 志:理想

一、导入

1、关于诗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苏轼在《赤壁赋》中称赞的是谁?曹操。

由这句话你可以提炼出关于曹操的哪些信息?(1)酾酒:(酾:shi/shai 斟)嗜酒,性格豪爽。(2)横槊赋诗:(槊:shuò 兵器)军事家(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诗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3)一世之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汉书》,政治家。(4)临江:毛泽东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引出曹操和《观沧海》

2、关于汉代乐府诗

(1)之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一首古体诗《龟虽寿》,齐声背诵。其实这两首诗结尾一句均有“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句,这是乐府诗的特征之一,他们都出自汉代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这一句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相当于歌的副歌部分,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曹操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遇上了什么事儿我们并不清楚,但诗歌是时事在诗人内心中的投影,看我们能否从手中的《观沧海》中窥探到1800多年前一代枭雄曹操的心潮澎湃和当时风云变幻的时事吧!

二、整体感知

1、听一生朗读《观沧海》,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找一找诗人抒发心情的诗句?

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全部是描写景物的句子。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说明我们只能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来分析其心境了,也说明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全班齐读诗歌,你认为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 “观”字统领全诗,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在碣石山上,诗人都看到了些什么景物?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 水:澹澹(荡漾)山岛:竦峙(高高耸立)树木:丛生

草:丰茂(虽然已是秋天,山上却生机盎然)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日月、星汉:从“若”字看出,此处为虚景(想象、夸张、互文)。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概,也展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怀。

4、有了这些虚实相生的景物素材,请自由朗读诗歌,选择你最欣赏的两句,在脑海里把这两句中的景物缀连起来,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并谈一谈你选择它的原因。(独立思考—小组综合意见—全班比试)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5、前面我们说到了“诗言志”“情景交融”,曹操想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怎样的志向呢?

补充《观沧海》的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然而曹操已经在此时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的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消灭掉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操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前的深秋,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景:沧海的波澜壮阔和气势磅礴——情:诗人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通过写观沧海的包蕴万千、吞吐日月,来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既然是乐府诗,那么下面的音效,哪一个最适合作《观沧海》的配乐呢?按照小组合作的原则,选好你认为最适合的,说说你选择的原因,并和着音乐朗读给大家听,再次走进诗人的内心。(1)二胡赛马(2)古琴龙朔操(3)琵琶十面埋伏(4)琵琶大浪淘沙

第五篇:观沧海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3、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一:这四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

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

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八、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借景抒情: 实景:海水 树木 草秋风 洪波

虚景:日月 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理想

下载《观沧海》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沧海》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一曲雄浑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千年前那个兵荒马乱却也群雄四起、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提起三国,我不禁想起一个人(„„)对,曹操!他......

    观沧海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情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执教者:陈晗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案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 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育......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 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闫永德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在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能力目标: 1、 品味诗......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