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的图画评课稿
《秋天的图画》评课稿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郭英标老师《秋天的图画》一课。伴随着郭英标灿烂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我们一起欣赏了这幅艳丽多彩的秋景图,领略了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农村教师的风采,也看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风貌。
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一是抓住教学目标,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语文教学有两个维度,第一个是教什么,第二个是怎么教,“教什么”始终是第一位的问题。在这堂课中,郭英标老师很清楚自己要教的内容,那就是识字写字。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郭英标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有效地开展的,没有浪费时间之嫌。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认到写,过程清晰,且注意了儿童的认知特点。
二是渗透学习方法,“教会学习”的意识比较明显。郭英标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如在教学生认字时,让学生谈谈怎样记住这个字;在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用“我好像看见了„„”这个句式说话;在写字时,告诉学生“一看二写三描四评五改”,把字写正确、工整、美观。
三是调动学生学习积累,提高学生兴趣。任何一位学生的学习背景都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积累。课堂上善于把他们的积累调出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给学生带来成就感。郭英标在导入时,请同学们用所学的好词好句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秋天,孩子们回答出来了“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天高云淡”等好词语,在学习“梨”字时,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木字旁的字,这都是典型的例子。
四是课堂气氛和谐,师生相处融洽。郭英标教态自然,笑容可亲。学生的题目答得充满稚气时,她和大家一起笑;答得不理想时,她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脑袋„„她还不时表扬学生,孩子们也大胆的和她展开互动。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但这堂课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首先是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郭英标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利用不够充分。郭英标带来了喜羊羊与同学们比赛识字,但一直没有赛的过程,只是以一句“同学们表现这么好,喜羊羊都不敢跟大家比了”来牵强地判定比赛的结局。孩子们重视过程,重视比赛带来的干劲和快乐。既然老师设置这环节,就不能把它架空。其实喜羊羊如何来与大家比,可以用多媒体来解决。另外,在写字部分,学生没有动笔写的时间,老师的指导也并不是很扎实。其实可以动用两个部分的资源。可以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笔画、笔顺,呈现字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老师自身也是资源,老师可以事先画好田字格,工工整整带大家写。老师尽管也写了一个“波”字,但看得出准备不充分,字的颜色也没有与格子线条的颜色区分,示范效果不得而知。
其次是教师的语言有点随意,不够严谨。这里有一个矛盾:教师语言自然、生活化、口语话是当下老师应该追求的方向,但往往又带来一个毛病,那就是少那么点语文味。怎么找到那份味道呢?除了老师自身的底蕴之外,我想还要避免过于随意。语文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语文,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音语调方面,郭英标老师也没有完全摆脱方言的影响。
对我们而言,语文教学就如一条小河,我们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李培平
《秋天的图画》评课稿二
郭英标老师执教的《秋天的图画》这一课,如同闷热夏季中吹来的丝丝凉风;如同在秋季里我们品尝着一个个鲜美的果实。从周老师的课中我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语文课堂中的“实、活、趣”。
一、实
1、抓重点,从学情出发,争取把生字读通、读准:
在本课中,有个生字“梁”比较特殊,它单个时读原声;可是组成词语“高梁”时,它就要读轻声。郭英标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这个语言特色,让孩子们体会到拼音的变化,扎实地掌握了它正确的读法。
2、在“合作学习”中识字,让每个孩子都实实在在地投入学习: 初读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接着同桌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检查读,读的好的夸一夸同桌,读不好的帮一帮同桌。你看,这是多么富有人性化的的引导呀!每个孩子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都积极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这使每位学生都有了参与学习的机会。3、“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空间:
课堂上,我们时时可以感觉到郭英标老师的目光刻刻关注着每个孩子,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到爱的阳光。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当郭英标老师悄悄地走到一个孩子面前时,弯下腰在孩子耳边轻轻地耳语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一股浓浓的爱,一股对生命的关爱。其实我们知道郭英标老师的原意是想让这个学生推荐一名他认为在平时学生中比较有困难的孩子,从而了解底线孩子的学情,但它“雁过无痕”,非但没有让被检测到的学生觉得是一种自卑,反而感觉是一种荣耀。4、写字教学扎实而有效:
识字写字是我们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积极倡导要体现课改的新理念,但具体实践起来,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今天听了郭英标老师的这部分教学后,让我们顿有所悟。你看,郭英标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时,大胆地把写字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了学生,完全地信任学生,让学生得到了满足。先让学生去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再请他们当当小老师来教教老师在写时该注意些什么?让学生来做老师的老师,学生的兴致就来了,优越感油然而生,兴趣便随之而来。接着等老师放手让学生写字时,老师又非常注重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如此重锤敲击,不禁让我们想起“习惯比知识更重要”这响当当地呼唤。
二、活
我们说一堂好的课不仅学生要有活力,教师要有活力,而且整个课堂流程更是要充满活力。以读为主,用读来激活课堂,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升华,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使读形成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趣 1、情趣一:
情境创设,富有创意。本课中郭英标老师充分利用了“学习伙伴”这一角色,来搭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课伊始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呢!老师卖了个关子,这礼物其实就是本堂课要学习的第一句话。但是如此巧妙地一呈现,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大不一样了。第二次出现刚好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点句中的秘密,这可是教学的重、难点。但经“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便使学生觉得更有意思更可亲了!2、情趣二:
郭英标老师巧妙地将课文中的第二句排成四行,引导学生去发现句式的特点。如此创造性地重组教材,排成四行以诗的形式出现,更容易让学生去发现,更容易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去理解去感受,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了最动人的音符,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孤独。
一堂课听下来,郭英标老师那扎实的功底、精彩的设计、真实的情感无不深深地影响着,触动着我。听着听着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可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可能是旁观者清吧?我想也来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如果课堂上当学生发现我们小朋友的脸颊红红的就像一个个红苹果时,如果老师能及时捕捉到这个教学讯息,顺势一引:是呀,你还发现哪些地方也像这样说什么像什么了吗?可能就不会造成课堂上一时的“凌乱”现象。我想,精准、恰当的点拨不正是孩子们开启智慧的“魔法石”吗?
课堂是个大熔炉,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勇敢地让自己融入这个大熔炉中,不断地在这个大熔炉中锤炼自己、锻造精彩吧!
李红兵
第二篇:《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耿集中心小学
梅华兵
听了钟兴玉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感到课堂上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钟老师备课的精心,课堂驾驭能力的娴熟。下面把我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秋雨作为全文的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由于《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钟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使他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
课堂重点评析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秋天的色彩部分,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个优美的句子为研读文本,让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教师注重了对学生读的指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在这节课中,钟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课前的读写秋天的词语,有课上的读生字词、读多音字、读带有轻声的词语,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读,又有部分课文的朗读,更有详细讲第二段时的一句一句的细读,学生的练读、配乐读,带动作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
其次,教学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处理得艺术而有匠心。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拟人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高度精炼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钟老师顺势而导,突破了难点。钟老师还在和学生亲切的交流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把语文的教学真正的落到了实处。
再者,钟老师紧紧地抓住文本,让学生从语句中感受到秋天的美,让学生品味语音文字的同时,适时的进行语言的训练和学法指导,“授之于渔”的做法值得其他教师借鉴。如:紧扣“五彩缤纷”关键词语来指导学生评析语言之美,同时也注重句式拓展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本单元末的写作练习埋下伏笔。
另外整堂课中,师生的学习氛围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师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引导学生去发现秋天的美。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小组竞争、合作探究等先进理念的渗透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总之,钟老师的这节课讲得非常成功!
第三篇:《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马洪亮
黄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感到课堂上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黄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使他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
课堂重点评析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秋天的色彩部分,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个优美的句子为研读文本,让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教师注重了对学生读的指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在这节课中,钟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课前的读写秋天的词语,有课上的读生字词、读多音字、读带有轻声的词语,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读,又有部分课文的朗读,更有详细讲第二段时的一句一句的细读,学生的练读、配乐读,带动作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
其次,教学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处理得艺术而有匠心。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拟人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高度精炼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钟老师顺势而导,突破了难点。钟老师还在和学生亲切的交流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把语文的教学真正的落到了实处。
再者,黄老师紧紧地抓住文本,让学生从语句中感受到秋天的美,让学生品味语音文字的同时,适时的进行语言的训练和学法指导,“授之于渔”的做法值得其他教师借鉴。如:紧扣“五彩缤纷”关键词语来指导学生评析语言之美,同时也注重句式拓展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本单元末的写作练习埋下伏笔。
另外整堂课中,师生的学习氛围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师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引导学生去发现秋天的美。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小组竞争、合作探究等先进理念的渗透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秋天的雨》评课稿
李月华
听了黄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感到受益匪浅,课上得比较成功。从中看出了授课老师备课的精心,课堂驾驭能力的娴熟。下面是我在这节课上的收获:
第一:注重古诗的积累。课前让学生读背诵《山居秋暝》,背诵古诗,既让学生培养了文学修养,又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还顺势导出了本课的课题,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 整节课层次清晰,环环紧扣,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感觉非常舒服。从刚开始的导课,到检查生字词语。再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然后从详细学习“秋天的雨的颜色”一段,到学生有层次的仿说、仿写。有条理、有坡度、又有深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学习、应用。
第三: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随机地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还注重学法的渗透,教会学生通过换近义词来理解词语,通过串联中心句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内容。这些方法的渗透都有助于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
黄老师的语文课堂体现了“自主,交流,合作”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注重学法的渗透,有梯度地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培养了能力。
《秋天的雨》评课稿
李梦丽
黄老师讲的《秋天的雨》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画画秋天,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黄老师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课中是这样按排了一些内容:
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的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
3、写作方法的渗透
黄老师对孩子以课文为范例教授写作的方法给我一很大的启发,这让我想到我在三年级时对学生的写作教学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的。黄老师让孩子们自由说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色,然后把几个孩子的话语组合在一起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一段话,再请几个孩子说一说有组成一段话,最后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美丽的秋天,这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这对于刚刚接触作文学习的孩子从句子到段,从段到篇的构成方法揭开了作文那神秘的面纱,很容易就将孩子领进了写作的大门。四年级三班家长会发言稿
李月华
各位家长:
感谢大家的到来,参加这个家长会,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从进入四年级第一学期,很多同学都有了新的变化,下面就先来谈谈我们班级里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班级现状
1、好学生多了!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1)学习稳定的同学有:(2)上课发言积极的有:(3)书写认真规范的有:(4)习作较突出的有:(5)朗读水平高的有:(6)黑板报做的出色的有:(7)值日生积极能干的有:
我们这个班集体也逐渐形成了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在各类活动中成绩出色,在班级论坛中的“我们的荣誉”正在被不断地刷新!你也可以回头看看我们的虫虫爬爬爬,这是孩子在校表现的最好写照!
2、效率高了!
无论是在早上还是在放学,同学们都能自觉去做值日,早上的值日能在10分钟左右完成,放学的值日一般能在15到20分内完成。孩子们早上一到校都会主动地把作业上交给组长,并在3分钟内整好书本,把整好书本把包放到书包橱内。组长都能及时地收上作业本,交给课代表还能没交作业的情况及时地填到家校联系册上。回家作业,一般在早自修课后就能交到任课老师手上。在校的作业效率都有不小提高,课堂作业认真做只要10-15分钟即可完成,都能及时上交。
3、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了!
早读、午写多数学生能做到自觉学习。同学们参与管理,整个教室的学习氛围浓郁了。
4、看书的同学更多了!从这学期来看,我们的教室静了许多,多了一些看书的身影,尤其让我感动的是那些男孩子,看到了他们从不爱看书到喜欢手捧一本书的巨大转变。对于那些浮躁不安的男生来说,要让他们静下来看书这确实不是一件易事,不过孩子们还是做到了,班级里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当班主任很累,做老师很苦,事情又多,有的时候还会很烦心,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当你走上讲台,看到那些求知的眼睛,当看到孩子们有进步,有转变,当你被学生围着快乐的谈笑,当学生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那快乐是从心里往外涌的,所有的累随即烟消云散。同样,做家长也很累,但是当你看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的时候,内心的欣慰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跟家长的几点探讨:
1、督促或帮助孩子高效地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同样一件事效率高的孩子一小时就能解决问题,但如何你做得拖拉一点,那就可能是两小时,三小时,甚至一整个双休日都完不成。所以,能否帮孩子找一些途径,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高效地进行复习。比如:错题集,我觉得错题集不仅仅只是期末的时候作为任务来完成,而是更需要在平时进行整理,这样就会更有针对性,效率会高一些。盲目地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题目,还不如有针对性地挑着做几题。
2、请继续做孩子的好家长!
当孩子养成了好的习惯后,一切都不再需要家长监管,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现在我发现好多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的家校联系册,经常看不到您的签名。或许你比较放心,认为没有必要了,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的成绩的波动规律正与你的这些放心密切相关。对于好孩子的关注,不要太多,但不能完全放心,再好的皮筋,都会松弛。
3、补是一种手段,但补不见得有效!
当一个人的身体缺少某种元素时,我补一下会很有效;但当一个人骨瘦如柴,吃饭还挑三捡四的,你让他补吃再好的高丽人参,你觉得有用吗?所以我觉得,如果你一直盯着补习班,这是非常错误的,还不如让孩子上课认真一点,上课才是正餐,只有吃饱吃好了正餐才是正道,才是真正的大补。我觉得你要补要根据孩子具体情况,不能盲目。对于是否要参加补习班,如果还有疑问的可咨询任课老师。
4、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们一起看待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多鼓励,给他们以自信,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地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共同制订计划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我希望每个家长给孩子:多一份责任,少一分放任;多一分鼓励,少一分训斥;多一份关心,少一分随意;多一分赏识,少一分自弃。
请你们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请继续关心孩子的学习,谢谢!
2016.11.18
四年级三班家长会发言稿
李月华 2016.11.18
第四篇:《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广西北海国际学校 吕建杉
《秋天的怀念》这节公开课由陆声齐老师讲授,课堂通过“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从文本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发会母亲坚韧无私宽容的品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
从整体感受而言,在热烈的课堂气氛,起伏跌宕的情节体验中,教师用流畅真挚的朗读和恰当的肢体语言,顺利自然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在师生感动而不感伤的氛围中沐浴人间真爱,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心灵受到陶冶。在选择这篇课文时,教师肯定是被文本打动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一直在引导学生,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课文,感知其中的情感。
备课十分充分,能抓住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且,突破了本课的的难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知人物人心、理解课文。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学生的回答中,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理解到的重点句和字词,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母亲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母爱对史铁生的影响。
同时,能够做到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引导。每一次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出示相应课件。这一定是在课前不仅备了课,也同时备了学生,提前思考了学生各种可能性的回答。
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老师从本文的细节描写出发,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推敲品味,归纳儿子残疾后沮丧、绝望、愧疚的思想感情及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无私的爱,由此感悟“秋天的怀念”这一主题。
问题设计得有梯度,学生参与面广。老师没有将结论强抛给学生,而是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交流、归纳,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符合课改的思路——自主、合作、探究。迁移恰当与现实生活结合得紧密。例:“作者在结尾说,他和妹妹都懂了,那么你们懂了吗?当一个遇到困难和不幸时你们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既是解决本文难点的途径,又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得科学规范,教态自然亲切,语言生动流畅,这些都展示出一位陆老师的语言功底。
第五篇:秋天的雨 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在第一轮的示范课中蔡云云老师讲的《秋天的雨》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画画秋天,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蔡老师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背景音乐,以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课中是这样按排了一些内容: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的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觉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
3、写作方法的渗透
蔡老师队孩子以课文为范例教授写作的方法给我一很大的启发,这让我想到我在三年级时对学生的写作教学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的。蔡老师让孩子们自由说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色,然后把几个孩子的话语组合在一起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一段话,再请几个孩子说一说有组成一段话,最后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美丽的秋天,这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这对于刚刚接触作文学习的孩子从句子到段,从段到篇的构成方法揭开了作文那神秘的面纱,很容易就将孩子领进了写作的大门。这种自然而然的顺势引导值得我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