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忆那一刻》说课教案——汪小艳
第一次“握手” 说课教案(第1课时)——《回忆那一刻》(吴都中学 汪小艳)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 《回忆那一刻》是围绕人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的内容展开的,每个人与其他人的交往都会有一个起点,而七年级学生正经历这一起点,第一课时以“回忆那一刻”为出发点,涉及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是第四课的引子,为探索人际交往的方法原则及技巧作铺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人生无法避免与他人交往,即交往是非常必要的。能力目标:学会与陌生同学主动交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敢于跨越陌生,走向熟悉和友谊。
3、重难点 重点:避免拘束和尴尬的好招 难点:交往的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传统教育体制与品德学习存在冲突: 在传统上,我国教育学将情感领域的学习称为品德学习,而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则称为态度学习。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品德学习当作知识来教,将需要理解的学习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教,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些现象犯了混淆学习类型的错误,难免误人子弟。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深知其害,但是在新课改“新瓶装旧酒”的潮流导向下,用分数来衡量品德学习的效果仍独占鳌头。这就让教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2、新课改对品德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2004年新课改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材一改再改。从人教版到北师大版继而到现在的人民版,7、8年的时光更换三次教材,速度惊人。一轮教材还没有带完,下一轮的新生又体验新教材了。教师要不断投入新教材的学习之中,从越来越简单的教材中研究考试规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本课教学与学生经验的切合:
本课时为《第一次“握手”》的第一框内容,这里的“握手”意味着首次见面和初次结识。按照学生的生活逻辑,学生早在一个多月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第一次“握手”,放在第四课才讲,是有意识的利用学生开学时与新同学初次见面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结识新人。由于有了亲身的经验,学生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才有大量活生生的感受以资回忆和述说,可以避免虚拟陈述。同时由于同学之间也基本熟悉了,所以讲述经验的时候也自在些,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分析讨论法、活动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四、教学准备 本框内容是开放性的,具有很大的弹性。课本中列举的交往技巧,只是根据部分学生的实际经验编写的,是极少的一部分,作为引导学生学会交往的引子。因而,最好事先在班级内了解一下有关情况,便于查找资料,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做到心中有数。
五、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情境创设,导入课题——情境教学法 我初步设计的导入是:开学一个多月了,班上还有你不认识的同学吗?还有你叫不出名字的同学吗?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会怎么做?
生:„„ 板书课题:第一次“握手”,可请学生解释“握手”的特殊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在公共生活中成长,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生活在一起,我们与他人交往都有一个起点,比如第一次相遇,第一次握手,第一次说话„„正是有了这第一次,我们跨越了陌生,不断熟悉起来,从此建立了友谊。
(二)、【忆一忆】昨日重现——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同桌的你》,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桌》的故事。师:听着这首熟悉的曲子,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逸芳的美文:《同桌》,走进逸芳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师:歌曲听完了,相信同学们也欣赏完了,在逸芳的情感世界里,在作者的
记忆深处,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作者在与同桌相处时留下了遗憾。师:说得好,作者为什么会留下遗憾呢?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不留下遗憾呢?谈谈自己怎样与新同学认识的。生:„„
(三)、【找一找】“好招”共享——分析讨论法 师:一幕一幕恍惚就发生在昨天,其实同学们在刚才的回忆中,有很多好的方法帮助我们打破与陌生同学相处的拘束和尴尬,我们现在能总结一下吗?形成一些好的招数记录在案备用,好吗? 生1:寻找共同的爱好; 生2:露出真诚热情的微笑; 生3:主动和同学打招呼问好,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你就成功了一半; 生4:找一些关于他的话题与他聊天; 生5:找一些关于他的夸奖他,比如:你的衣服很讲究,你的书包很漂亮„„ 生6:学会使用礼貌用语,用你的文明言行去打动对方; 师:听了同学们的这些招数,我真的好欣慰,我发现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好多与陌生同学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我相信你们的人生路上一定不会孤独的,因为你们有朋友相伴。但在我们中间谁是人缘最好的那个人呢?现在我们就开展一场选拔赛,看谁是交往名星,好吗?
(四)、【比一比】交往明星选拔赛——活动教学法 规则:8人一个小组进行评比,然后我们推选每个小组的交往明星。小组评选开始。小组交流:我们小组的交往明星是:***,他善于交往表现在„„ 综合各组的交往明星,总结出交往明星的共同特点:„„ 1、待人热情,乐于助人; 2、举止大方,性格活泼开朗; 3、待人真诚,尊重对方;
4、待人友好随和、易于接近; 5、语言幽默风趣,谦虚谨慎、6、讲文明礼貌,对人彬彬有礼; 7、诚实守信,对人宽容、、、、、、师:也许我们现在还不是交往明星,也许我们只具备交往明星身上的一个或二个特点,但没有关系,只要我们真正与交往做朋友,真正走进交往的内心,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够成长为交往明星,我们的朋友一定会遍天下的。
(五)、【试一试】尝试做交往明星——体验教学法 1、去书店买书,我会这样说: 2、有事请人帮忙我会说: 3、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会说: 4、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我会说: 5、当别人跟你讲话时,我会这样做: 6、家里来客人了我会这样做: 7、接听电话,我会这样: 8、你学会了哪些礼貌用语:
(六)、课堂总结 本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人际交往的结束,课堂旨在指导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更多交往难题。
六、板书
回忆那一刻 昨日重现ˊ︱ˋ交往明星 各自献招
七、教学反思 孩子们的热情高昂,课堂活跃,但他们在回答问题上有失偏颇。自己以后要善导、善掌控:既不能打击孩子、泯灭孩子的天性,又要将他们引入正题、答题规范。希望向前辈学习取经!渴望有机会多学习学习!
第二篇:刘艳美术说课教案
金苹果尚城艺术幼儿园美术说课教案
刘艳
活动名称:《漂亮的瓶子》 领域:美术
一、说教材
活动背景:
我班的孩子是我从小班带到大班的,对于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能力发展我都有比较清楚地了解。在教学活动中,我一直担任美术领域的教学,通过小中班的积累,进入大班以后,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和表现形式,比如:粘贴、泥塑、装饰等,但是在平时的艺术活动中,从孩子们的作品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想象力很丰富,但技能不足,作品常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有的孩子技能技巧掌握的不错,但只停留在模仿阶段,没有自己的创意,表现形式单一。前段时间,老师都在进行户外器械的增补和区角材料的创设,当看到老师将一个个废旧物品变成了漂亮的器械、教玩具时,孩子羡慕极了,常常围在老师身边,也想来一试身手。“老师!这个是怎么做的呢?”“老师!我来帮你做好吗?”一言一行中表现出了对废旧手工制作的极大兴趣。因此,我以此为契机,根据班上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点,选取了在幼儿生活中也是在区角制作中孩子们最常见、最易收集的瓶子作为活动主要的操作材料,并以促进幼儿在原有美劳创作技能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为目的,设计了本次大班美术活动《漂亮的瓶子》。《纲要》中艺术领域提出 :“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以及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化的人和事,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美术发展水平,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积极参与瓶子的装饰、改造和制作,体验自主自由创作的乐趣,同时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2.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适宜的材料和方式对瓶子进行装饰,并用语言表达自己创作的意图,发展动手和动口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学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用适宜的材料和方式对瓶子进行“主题式”的装饰。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创作的意图。
在选取材料时,幼儿可能会出现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材料,而忽略了自己自身的能力范围,比如:幼儿想用卡纸装饰瓶子,但卡纸的使用需要剪刀的配合,如果剪刀使用不熟练,势必影响卡纸使用,针对幼儿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我将“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用适宜的材料和方式对瓶子进行装饰”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作品完成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创作的意图,能增强幼儿总结的能力,强化幼儿在本次活动中技能技巧的掌握。
难点:采用“主题式”的装饰对瓶子进行装饰。
在平时的积累中,孩子在艺术活动中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构图能力和技巧,但很多孩子在创作时还是有主题不鲜明,作品表现内容太零散。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我们应该在每一次活动中找到一个突破点,让幼儿的能力得到提升。本次活动中,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可能会通过观察范例发现某些作品中“主题式”的装饰形式,但更多的孩子可能孩子只是停留在对瓶子进行点缀性的装饰上,因此,可以通过让孩子看范例和欣赏同伴典型作品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学习采用“主题式”的装饰对瓶子进行装饰。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活动前准备:
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各种塑料瓶子,并把它清理干净。幼儿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安全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所以在请家长协助准备材料时我特意提出孩子们在操作中所使用的都必须是塑料瓶子,因为塑料瓶子不会破碎,能保证孩子们操作的安全性。
活动中的准备:
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各种塑料瓶子,并把它清理干净。幼儿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安全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所以在请家长协助准备材料时我特意提出孩子们在操作中所使用的都必须是塑料瓶子,因为塑料瓶子不会破碎,能保证孩子们操作的安全性。
活动中的准备:
1.各色水粉颜料、棉签、卡纸、剪刀、胶泥、双面胶、抹布、废报纸。
这是一堂幼儿自主自由的美术活动,所以材料的提供不但要考虑孩子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满足全体幼儿的选择需要。颜料用于绘画,对瓶子进行平面装饰;卡纸可以满足幼儿剪、贴的需要,对瓶子进行立体的装饰;胶泥可用于对瓶子进行立体装饰,提高幼儿压、捏的技能。
2.根据活动内容,我创设了“瓶子变变变”的情景,这样能给孩子一个暗示,为活动展开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孩子兴趣,为其更为主动的学习提供了可能。针对活动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幼儿园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情景的创设能马上抓住每一个孩子的视线与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与暗示,我创设了“瓶子变变变”的情景。
2、观察指导法:美术活动幼儿操作环节中,经常说到“教师巡回指导”,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目标不明确,需要老师的巡视来加以指导,也能增加幼儿操作的安全感,同时也便于掌握幼儿在操作中的随机信息,然后老师再把这些信息抛给幼儿,让幼儿说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让幼儿的实践操作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加突显老师在活动中引导者的角色。
3、整合教学法:这种方法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至于使幼儿学起来枯燥无味,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活动中以装饰活动为主线,与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作品的语言活动相融合。
此外,活动还将适时采用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以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更多的是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对瓶子“看看--想想-做做-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运用观察法、操作法、师生交流生生讨论等学习方法。
四、说活动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一、看一看,激发创作兴趣
二、想一想,整理操作思路
三、做一做,动手探索创作
四、讲一讲,分享交流作品,体验成功快乐
第一个环节:看一看,激发创作兴趣。
这个环节我以一个魔术师的身份出现,通过“瓶子变变变“的魔术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通过瓶子前后变化发现瓶子的外观和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时,老师顺势介绍:“有的瓶子上还藏着故事呢!你发现了吗?”引导幼儿发现瓶子的主题式装饰,初步感受到不用的瓶子也可以变成美丽的艺术品,让幼儿感受瓶子“变废为宝”的美,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动手创作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想一想,整理操作思路
在欣赏完瓶子前后的变化后,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被激发出来,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求也来尝试一下。我以:“你想让瓶子有什么变化?”“你想要什么材料装饰瓶子呢?“让幼儿通过讲述来明确装饰的不同方法,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整理好思路。
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创作设想和制作思路,是很非常有必要的,原因有2个,第一,它可以帮助孩子明确主题,为创作提供内容。第二,它可以帮助能力弱的孩子拓展思路,吸纳别人的创意的同时,确立了自己的主题。
三、做一做,动手探索创作
《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地去说教,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孩子。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来,在肯定大部分幼儿创作的基础上,重点观察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可以允许他临摹范例上的有的内容,也可以允许他学习同伴的作品,更多地是教师用语言去帮助他开导思路,“你平时会画什么,今天都可以画在瓶子上”“你想做什么?老师帮你做一个形状,你来添,使它变的更加漂亮。”这个环节,老师要善于观察操作过程中主题较鲜明创作内容典型的案例同全体幼儿分享,引导幼儿完成作品。
这一环节既包括活动的重点,又含有难点在里面,在教师的细心的观察和正确的引导下,活动的难点:主题式装饰,很轻松就可以克服了。
四、讲一讲,分享交流作品,体验成功快乐
《纲要》指出“幼儿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喜欢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别人给予的赞赏。”我们知道,作品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载体,是幼儿表达情感的特殊语言,我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谁愿意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呢?”为孩子们搭建了彼此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幼儿在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的成果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和骄傲。
四、延伸活动:
1.在自由活动中,继续让幼儿制作,并引导幼儿发现不同材料装饰后的瓶子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贴了胶泥的瓶子能做花瓶用,宽口瓶可以当笔筒,用颜料装饰的瓶子可以放进豆粒做响筒等等“
2.继续在班中开展各类“变废为宝”的制作活动。
3、结合活动中幼儿个体能力进行提升,投放各类操作材料在美工区,提升幼儿综合运用能力,由本次的个人创作过渡到集体创作。
整个活动,我遵循着让孩子“做得开心,做得自由”的理念为原则,以《纲要》精神为依据,以“来之幼儿,还之幼儿”为突破口,使幼儿的操作能力、创作能力、语言表达力、环保意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不一定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创造家,但我们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创造的精神,让我们人人都爱上创造!
第三篇:小树叶说课教案
小树叶
一、教材分析:
秋天来了,叶子一片片都变黄,秋风一吹,就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飞落下来,美丽的意境贴近着幼儿的生活又为他们所喜爱。《小树叶》这首歌曲不仅符合了季节特征,而且易于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优美抒情的旋律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提高艺术表现力,享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歌曲是一首AB段式富有情感教育意义的音乐教材,第一段主要表现小树叶离开树妈妈,心里很难过,第二段主要写小树叶变勇敢了,树妈妈很高兴。此环节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分段欣赏的形式,引导幼儿对比作品中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运用启发引导法,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帮助幼儿了解小树叶的内部心理活动,并学习用连贯,舒缓的声音表现秋叶飘零,略带伤感的情绪;用断顿,有跳跃的声音表现小树叶勇敢,乐观,期盼春天归来的情绪。以此来化解活动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游戏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更加喜欢音乐中的游戏活动,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了,以及他们一定的表现欲望,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具体目标为:
1、理解歌词,知道第一段和第二段音乐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初步学习用(连贯、舒缓与断顿、跳跃)的歌声、表情、动作等来表现音乐的内容。
3、热爱大自然,从小竖立起保护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良好意识。
三、教学方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也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和示范法。其中,通过启发引导法,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幼儿发散性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情境教学法贯穿活动始终,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为幼儿享受艺术,表现艺术提供了机会,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欲。
四、教学准备:
1、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树的姿态及树叶飘落的情景(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为理解歌词做好铺垫)。
2、多媒体课件《小树叶》(这是作品欣赏的重要部分,它将作为一个载体,向幼儿呈现完整、感性的视听觉的艺术形象。创设意境,帮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3、若干片“小树叶”(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运用这些材料来创设秋天的情境,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呼应,同时为最后的表演环节提供材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活动过程中,将充分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促进幼儿艺术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为此我将活动分为六个环节来完成。
1、设置情境 感受旋律“小朋友,秋天到了,风呼呼得吹着,马路两旁的树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学学树叶飞落的样子。”
教师与幼儿一起随着音乐做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样子,以及树叶在风中飘舞的情景。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对秋天落叶情景的联想,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让幼儿初步感受《小树叶》的音乐旋律,并由此而导入故事《小树叶》。
2、欣赏童话 理解作品“秋风起来啦,秋风起来啦,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它们伤心的哭了。”(你们听到故事里讲了什么?你们伤心时会怎样呢?等等)在此环节中,我运用了欣赏法、启发引导法,通过开放式的问题给了幼儿一个较大的思考空间,让幼儿回忆自己伤心和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老师巧妙地将的范唱溶入到童话欣赏中,让幼儿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为下面理解歌词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四篇:小摄影师 教案说课[范文]
小摄影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二、学情分析
本课对话较多,语言亲切、朴实,能较好的表达人物思想感情。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并体会引用人物讲话的不同方法;二是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的感情,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3、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采用揣摩关键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图文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2、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男孩怎样给高尔基照相以及为什么没有照成。
难点:小男孩为什么不用高尔基的胶卷。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了解有关高尔基的事迹。
2、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3、鼓励合作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在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教师引到学生积极动脑阅读,主动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适当提出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查词语
高尔基、突然、摆弄、准备、胶卷、一辆、杂志社
2.整体回顾主要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看样子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得还挺扎实的,谁能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结合词语提示概括主要内容,师相机指导学生说完整。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当我们不能很准确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像今天这样借助文中的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来概括。
二、学习1-5自然段,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质
1、学习纸团内容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这秘密呀,就要从这里说起!(拿出一个纸团),谁来揭开这个秘密?(请一位学生)请你把内容读一读。(课件出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后汇报:聪明、会想办法、懂礼貌、爱摄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亲爱的‛‚您‛‚请‛‚立刻‛)教师相机板书。(2)指导朗读:如果老师就是高尔基,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我感动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3)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想想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2.学习1-5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从文中的一些细节看出小男孩是那么的聪明,还能想到高尔基的内心世界。下面啊,请大家再读读文章的1-5自然段,看看你还能从哪些细节揣摩到他们的内心活动。(1)学生自由读
(2)汇报,教师相机出示文章的几段对话。(‚鞠躬‛、‚请‛、‚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3)分角色朗读:下面请男同学读小男孩的话,女同学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他们的年龄和语气哦!
(4)学习标点符号。
(教师指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句话,都是引用人物的原话,不知大家发现了什么秘密没有?(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标点的用法并课件出示几道练习)
三、学习6-11自然段,体会伟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和爱护
过渡:高尔基先生当年正好60岁了,而这位少先队员才十岁。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待会咱们来交流交流。
1.学生默读,圈画。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教师课件出示(分左右两栏对比)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
(1)学生自由对比读课件左右两边的文字 过渡:在学习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读完后先在小组内说说,待会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
预设A:吩咐
生:我从‚吩咐‛看出高尔基很平易近人……
①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你能用‚吩咐‛说一句话吗?
②是啊!课文里面说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③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预设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①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②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
其他预设: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习,之名分角色读)
四、拓展续写。
1、高尔基很喜欢让人拍照吗,请阅读课文后回答。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喜欢小摄影师来拍照,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2、指导朗读: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读最后一段,想想该怎样读好。
3、作业:续写。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2)教师相机引导
(3)课后完成续写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喜爱、关怀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热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听写)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小摄影师》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预设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2、教材地位作用
《小摄影师》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主要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从这些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小摄影师》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革命前辈对少年一代的关怀与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三、说学情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语言亲切、朴实,能较好的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并体会引用人物讲话的不同方法;二是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的感情,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3、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采用揣摩关键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图文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2、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男孩怎样给高尔基照相以及为什么没有照成。
难点:小男孩为什么不用高尔基的胶卷。
六、教学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了解有关高尔基的事迹。
2、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3、鼓励合作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在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教师引到学生积极动脑阅读,主动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适当提出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教具: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复习
1.抽查词语
高尔基、突然、摆弄、准备、胶卷、一辆、杂志社
2.整体回顾主要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看样子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得还挺扎实的,谁能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学习1-5自然段,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质
1、学习纸团内容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这秘密呀,就要从这里说起!(拿出一个纸团),谁来揭开这个秘密?(请一位学生)请你把内容读一读。(课件出示)2.学习1-5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从文中的一些细节看出小男孩是那么的聪明,还能想到高尔基的内心世界。下面啊,请大家再读读文章的1-5自然段,看看你还能从哪些细节揣摩到他们的内心活动。(1)学生自由读
(2)汇报,教师相机出示文章的几段对话。(‚鞠躬‛、‚请‛、‚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3)分角色朗读:下面请男同学读小男孩的话,女同学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他们的年龄和语气哦!
(4)学习标点符号。
(教师指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句话,都是引用人物的原话,不知大家发现了什么秘密没有?(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标点的用法并课件出示几道练习)
三、学习6-11自然段,体会伟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和爱护
过渡:高尔基先生当年正好60岁了,而这位少先队员才十岁。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待会咱们来交流交流。
1.学生默读,圈画。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教师课件出示(分左右两栏对比)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
(1)学生自由对比读课件左右两边的文字
过渡:在学习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读完后先在小组内说说,待会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
预设A:吩咐
生:我从‚吩咐‛看出高尔基很平易近人……
①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你能用‚吩咐‛说一句话吗?
②是啊!课文里面说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③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预设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①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②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
其他预设: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习,之名分角色读)
这个环节中主要抓细节动作,重点体会“按小男孩的吩咐 微笑 赶紧站起来”等词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品味人物品德,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与爱护,再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四、拓展续写。
1、高尔基很喜欢让人拍照吗,请阅读课文后回答。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喜欢小摄影师来拍照,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2、指导朗读:
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读最后一段,想想该怎样读好。
我以保持阅读兴趣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持续力量,正如新课标强调的要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结课设计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3、作业:续写。
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2)教师相机引导
(3)课后完成续写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板书如下: 附板书:
小摄影师
关心爱护
高尔基
小男孩
崇拜热爱
第五篇: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
尉氏三中南校区
陈利平
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结果。详细说来,主要分下面几个环节: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分期及社会性质。2.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形势及清朝的统治危机,在此基础上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3.了解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4.掌握鸦片战争的简要过程。
5.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教育目标
1.通过对鸦片危害的讲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2.通过对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失败原因的分析,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从而教育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对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不畏牺牲的光辉事迹,激发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能力培养
1.通过学习和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鸦片战争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导入:通过对古代中国的辉煌与近代中国的衰败的对比,激发学生探索近代史的兴趣。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分期,让学生从宏观上对近代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投影显示罂粟花图片,对“鸦片”的来源作一形象的描述:罂粟花美丽而妖娆,但它的果实——鸦片并不像它的外表看起来那么美丽,而是一种毒品,长期吸食,可使人体力日衰,精力消耗,一直萎靡,以致丧失生命,可以说这是一种集美丽与邪恶于一身的东西。难道就是这种东西,在19世纪40年代引发了东西方两个半球的碰撞?鸦片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下它爆发的背景。
投影显示:欧洲与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对比。最后总结:19世纪中期,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处于资本主义高歌猛进的发展时期;而清政府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还是外交上都充分显示出他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它宛如一只高贵而华美的瓷器,实已不堪一击,就在这时英国用鸦片这一武器敲碎了这一高贵而华美的瓷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高贵不在,华美不在,开始的只有屈辱。
投影显示: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指出领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引用这段材料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英国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寸,英国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所以它对攻下中国这个堡垒具有狂热的激情,从而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投影显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中国军民的抗战结果。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用强力把自己排斥与世界之外,却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死去。所以,社会制度的腐败比经济技术落后更具有决定意义,也就是说“人”是关键。鸦片战争的领导权控制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手中,失败的命运是注定了的。教育学生“落后就要挨打”。
小结:“落后就要挨打”,其实中国社会早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是当时的中国人没有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所以,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居安思危”,与时俱进。
布置作业: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 板书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世界 资本主义
完成工业革命
坚船利炮
对外扩张 中国
封建主义
自然经济
大刀长矛
闭关锁国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正当贸易——出超——鸦片走私——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1839年6月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
1. 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的侵略政策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2. 经过:1840年6月——1841年1月——1842年8月 3. 失败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