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教案7专题
第二单元测试题
课型:测试 课时:第31课时 时间:10月18日 编写人:连清涛
《角的度量》单元测试
一、填空。
1、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有()个端点。
2、()、()都可以无限延长,其中()没有端点,()只有一个端点。
3、一个钝角大于()度,而小于()度。
4、从一点引出()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5、一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度量角的大小可以使用()。
7、下午6时,时针和分针形成了()角。
二、判断。1、0°的角和360°的角一样大。
()
2、一条射线OA,经过度量它的长度是5厘米。()
3、射线就是周角,直线也就是平角。
()
4、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很大关系。
()
5、用三角尺可以画出75°、120°、140°的角。()
6、经过一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
三、选择。
1、()比直角大而比平角。A、锐角
B、钝角
C、周角
2、角的大小与两边的()有关。A、张开的大小
B、长短
3、下图中,一共有()条线段。
A、B、10
C、4
四、在()里填上“>”、“<”或“=”。180°-136°()钝角
平角()71°+24°
180°+180°()周角 45°+35°()35°+45°
90°-21°()90°+21° 180°-15°-85°()180°-(15°+85°)
五、量一量、说一说。
六、画一画。
1、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注意在旁边注明)。
2、用量角器画一个130°的角。
3、用量角器画一个25°的角。
4、用三角板画一个135°和120°的角。
七、计算。
1、求图中∠2=?
2、已知∠1+∠2=240°,∠2=131°,那么∠1=?
八、下面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哪些角,各有几个?
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32课时 时间:10月19日 编写人:王晓玲
教学内容:课本第58页例4,处理一些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学生观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提纲:
简要提示: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观察算式,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规律。
认知与探究:1.完成下列计算,认真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6×2=
6×20=
6×200=
2.完成下列计算,认真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怎么变化?
20×4=
10×4=
5×4=
3.你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吗? 4.完成教科书P58“做一做”、P59“练习九”第3题。梳理与反馈: ⑴找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34=()
16×51=()16×68=()
16×85=()
16×102=()⑵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16×50=
32×50=
8×25=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两串葡萄,大家想要吗?认真观察下面两组题,谁先发现两组题的秘密就给谁?
6×2=
20×4=
6×20=
10×4=
6×200=
5×4=
(2)出示导纲:
1.完成第一组计算,认真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2.完成第二组计算,认真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怎么变化?
3.你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吗?(3)学生自学
二、合作互动(4)小组讨论:(5)师生互动:
第一组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第二组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6)教师精讲: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三、导学归纳:
(7)教师引导: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8)学生归纳:
四、反馈训练:
1、课堂训练: ⑴找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34=()
16×51=()16×68=()
16×85=()
16×102=(⑵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16×50=
32×50=
8×25=
2、反馈训练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18÷2)×(24×2)=
(18×2)×(24÷2)= 作业:59页4、5 板书设计:6×2=
20×4=
6×20=
10×4=
6×200=
5×4=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课后反思:)
乘法估算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33课时 时间:10月20日 编写人:严玲
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文第60页的例
5、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中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图片。
导学提纲:1.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2.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3.说说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4.谁的估算方法好一些?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秋游,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
2.出示导纲 3.学生自学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2师生互动: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3.教师精讲: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三、导学互动
1.教师引导:能说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要注意哪些?
2.学生归纳: 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四、反馈训练: 1、你是怎样估算的?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2)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3)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b1200米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4、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4、第62页的5、6、7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六、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例: 49*104=
导学提纲
课后反思
乘法计算、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练习课 课时:第34课时 时间:10月21日 编写人:陈健
教学内容:处理教材第62---63页第7---12题。教学目标:
1、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及积的变化规律。
2、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迅速的进行估算。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导学提纲 :
(一)简要提示:
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估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我们对前面知识进行练习。
(二)认知与探究:
(1)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如何快速计算?
(2)请通过课本63页第9、10题,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100倍,积怎样?②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会怎样?③一个因数扩大6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怎样?试举例说明。
(3)请独立完成63页第11题,在组内交流你的做法。
(4)小组内讨论完成63页第12题,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交流不同的填法。
(三)梳理与反馈:
(1)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不变。
(一)课堂训练:
(1)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5×16=240 42×78=3276 60×16=()42×39=()15×320=()84×78=()
(2)快餐店有两种快餐,一种每份17元,另一种每份21元,小明有60元,买3份有几种卖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导入新课。
2、出示导纲。
3、学生自学。
二、合作互动:
4、小组讨论
5、师生互动
6、教师精讲63页第10、12题。
三、导学归纳:
7、教师引导
8、学生归纳
四、反馈训练:
9、课堂训练(同上)
10、反馈指导。
板书设计:
乘法计算、积的变化规律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不变。
教后反思:
复习《口算乘法》
课型:复习课 课时:第35课时 时间:10月22日 编写人:王晓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口算题
20×4= 22×3= 13×3= 14×2= 48×7= 51×3= 15×8= 32×2= 11×6= 25×4= 700×5= 400×3= 160×5= 42×5= 30×4= 160×2= 200×4= 120×7= 150×7= 250×8=
二、填空题
1、计算13×6时,应该先计算()乘()得(),再算()
()乘()得(),最后把()与()相加得出()。2、2×900可以这样想:2和()个()相乘得()个()是()。3、71+72+73+74+75+76+77可以看成是()×7得()。
4、计算170×4时,先计算()×()得(),()后面添写一个0得()。5、110+130+150+170+190+210+230=()×()
三、口算每组题,并说出每组口算题的规律
1)、7×3= 2)、50×4= 14×3= 150×4= 21×3= 200×4= 28×3= 250×4=
四、列式计算 1、6个18是多少? 2、40乘9得多少?
3、一个因数是37,另一个因数是8,积是多少? 4、65的6倍是多少? 5、8乘55得多少?
五、下面的括号中最大能填几?
300×()<920 40×()<150 98×()<700 57×()<200 36×()<300 20×()<170 13×()<80 25×()<901
六、应用题
1、商店运来8包衬衣,每包120件,运来多少件衬衣?
2、一个小足球23元,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3、每盒奶粉20元,节日促销买4盒送1盒,如果小明一次买4盒奶粉,每盒奶粉便宜多少钱?
教后反思: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1—2页的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笔算过程补充完整。思考:
(1)、例一中要求还剩多少个没做,要先求什么?而要求7天一共做了多少个,又要先求什么?该怎么求?
(2)、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该怎么算?(4)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5)、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例1中的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完成练习一第1~3题。
七、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
(1)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2)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该从左往右依次算。
八、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混合运算的价值。
2括号或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题。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两个小括号或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昨天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大家还记得吗?(出示昨天的板书,让学生齐读。)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6页例
3、例4,看图、看文字,观察计算过程,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认真思考:
(1)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要求合作时间必须知道什么条件?(2)、含两个小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中括号有什么作用?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两个小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将课堂活动1—3题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黑板上的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3)请同学回答课堂活动3题,并追部理由。(从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方面谈)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完成练习一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
(1)有两个小括号的算式,要一起先算出两个小括号的结果,再进行括号外面的计算。(2)中括号同小括号一样,能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3)计算有中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八、教后反思:
二、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3页例1~2,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5题。教学目标 12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
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以前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大家还记得吗?(出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让学生齐读。)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乘除法的关系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1 ~15页例1~2,图、看文字,认真比较,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
认真思考:
(1)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2)认真观察算式,看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4)“0”能作除数吗?(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
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黑板上的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3)请同学完成课堂活动1题,(三个同学为一小组)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完成练习三第1~5题。
七、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八、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整 除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3,第14页课堂活动中第3题以及练习三第6~12题。教学目标 12教学重、难点
经历从除法中整理出“整除”的过程,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3页例3,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认真思考:
(1)说说整数除以整数计算结果有哪两类?(2)认真观察,想想整除有什么特点?(3)注意分清是谁能被谁整除。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14页的“说一说”及课堂活动第3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老师先将题写在小黑板上,7 让学生直接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同学们认真看这黑板上的“说一说”这些题(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3)整除有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看课堂活动3题,(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3)谁能被谁整除中,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完成练习三第6~12题。
七、板书设计
整
除
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0的整数,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如6÷2 = 3,因为6、2、3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6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6。整除只是除的一种。
八、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教学目标 123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我们以前探讨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齐背一下。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7~18页例1~2,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各算式,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认真思考:
(1)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么表示?(2)什么是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记一记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先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准硧地背下来。
1、每次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背,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找出错误。讲述:要比谁专心、坐姿端正。
2、如果有错误,请学生说明错在哪里?
3、会背的齐背,不会的看书齐读三遍。
(三)做一做
过渡: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练习四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老师先将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直接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完成练习册练习三第()题。
七、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a×b = 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乘积不变。
(a×b)×c = a×(b×c)
八、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我们上次探讨了乘法法交换律、结合律,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齐背一下。(用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9页例3,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各算式,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巧用。
认真思考:
(1)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2)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是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19页试一试,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1:课堂活动第1~2题。
作业2: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备选用)
七、板书设计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
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八、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教学目标 123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22页例4,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计算过程,认真思考:(1)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
(2)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3)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带着自己的猜想,完成22页的算一算,议一议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记一记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先将乘法分配律准硧地记下来。
1、每次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背,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找出错误。
探索、讲述:要比谁专心、坐姿端正。
2、如果有错误,请学生说明错在哪里?
3、会背的齐背,不会的看书齐读三遍。
(三)做一做
过渡: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1—2,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老师先将2题写在黑板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再将分配律齐读几遍)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五第1题。
七、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a+b)×c=a×c+b×c
八、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23页例5,看图、看文字,认真看计算过程,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认真思考:
(1)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吗?(2)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第一次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第一次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请大家还要说出为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讨论。(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第二次做一做
1、过渡:请大家先自己认真思考课堂活动第二题,看它们各自错在哪里?不会的可以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改正。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老师将2题写在黑板上。)请三位同学分别上台指着黑板回答,并予以改正。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六、第二次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先说明错在哪里,再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请大家还要说出为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讨论。(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七、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见板书设计)(再齐读一遍)
八、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五第2—3题。
九、板书设计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a+b)×c=a×c+b×c
a×c+b×c=(a+b)×c
十、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26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思考:(1)、什么是“扩大”?什么是“缩小”?(2)、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 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② 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书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完成练习六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2、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依据。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七、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八、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27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空填完整。思考:
(1)比较表中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②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
(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书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完成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1、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2、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七、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1、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2、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八、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0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际问题的能力。
2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教学重、难点
认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形成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0页的例10,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空填完整。思考:
(1)苗苗和余刚行走的方向是怎样的?(2)他们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的时间各是多少?他们行走各用了多少时间?(3)例题中运用了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每个步骤解决了什么问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说说你的自学情况
2、指名上台板演“议一议,算一算”的题目,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四、后教(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七第2~4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相遇问题:同时
两地
相向
相遇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1页例2及补充练习。
学习目标 12 能用两种方法解决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学习重、难点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问题。
一、板题示标1、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
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1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空填完整。思考:
1、两个工程队是否同时开工?修路的方向是怎样的?是否具有相遇问题的特征?
2、例题中,比较了什么问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说一说 指名汇报自学成果。
(三)做一做
根据黄色框里的提示,指名到黑板上板演第二种解法,其余学生独立完成。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七第5~8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二)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2页例3。学习目标
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1、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2页的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思考:(1)甲、乙两种票卖完了吗?(2)人数最少,说明哪种票卖得多?(3)甲乙两种票各卖了多少?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说一说 指名汇报自学成果。
(三)做一做
如果将例题中的问题改为“本场观众最多有多少人?”其余条件不变,你会解吗?指名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2、师小结:剩余的钱买甲票还余了10元,买乙票,可没有了,只好用两张乙票与这10元买一张甲票。因此,我们做题时要正确处理好余数。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七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单价=数量 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38页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的内容。学习目标 12教学重、难点
体验对本单元知识的有序整理,巩固掌握本单元知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弥补我们学习中的一些不足。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
——表格法。学知识的能力。
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8页的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三、先学
(1)认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表。(2)填完以后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的内容,看看还有哪些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整理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看?在展示台上出示学生的 27 作品,组织学生评议。
教师:你认为他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是否全面呢?有什么修改意见吗? 注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要求写出关系式;乘法运算律,最好能用字母式子来表达。
教师:通过回忆本单元知识,同学们还总结了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问题,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你们的疑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吧!
五、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教科书第38页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9页5~7题内容,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2力。
教学重、难点
整理归纳本单元解决问题的类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学习目标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整理复习了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还学习了一种新的整理方法,是什么方法?(表格法)那么同学们能将本单元学习的应用题整理归纳一下吗?
2、出示学习目标
——归纳法。
策略解决问题的能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请看书第30~32页例1~3,试着将这三个例题的内容分类。思考:
(1)你能将这三个例题分成几类?
(2)
你是按怎样的标准分类的?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说一说
学生汇报:我们将3个例题分成两类,一类是相遇问题;一类是购票问题。
(三)做一做
指名上台板演第39页第5、6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 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你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总结。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八第7、8、9题 课后反思:
综合应用——节约一滴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43~44综合应用——节约一滴水。
学习目标 1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4力。
学习重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数据、文字材料、统计图表),并写在纸上。
教师准备:天平、装有水的纸杯、大头针、计算器、课件。(包括教师自己调查的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1、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3~44页的综合应用,看图、看文字,并结合自己的调查思考: 1分大约滴水3克,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10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说说你的自学情况
2、指名上台板演预测的计算过程,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课件:水资源的扇形统计图和学生小组收集材料的情景图)教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个关于水资源的统计图。
(老师解释: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1%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的水是咸水,是无法饮用的。
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仅有5‟可饮用。
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地球是个装满水的大水缸,那么这个大水缸里我们人类可以饮用的水只有一汤匙。)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
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教师:今后,我们怎样节约一滴水呢? 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七、作业 设计数学小报
板书设计:
节约一滴水 一个水龙头1分大约漏水3 g。1年大约漏水1555200 g。
(大约可供1个人饮水1111天)学校75个水龙头这样漏水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课后反思:
三、确定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
1、第4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九1,2题。学习目标
能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位置图。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1、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结合自己的座位思考:(1)小红在什么位置?
(2)什么是“行”?什么是“列”?
三、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四、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用“列”和“行”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
五、当堂训练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六、讨论:在方格中用“点”怎样表示位置呢?
学生自学从主题图中抽象出的方格及小红的位置图。思考:怎样用行和列来表示位置?用行和列说说自己的位置。
七、作业:练习九第1题
板书设计:
用“行”和“列”表示位置
横排说成“行”
竖列说成“列”
方格中横着的数表示列数,竖着的数表示行数。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例2及相关练习。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具学具 1表格。
2少要学会象棋的基本走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6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并结合自己下象棋的基本走法思考:
(1)黑棋子和白棋子的具体位子在哪儿?(2)是怎样用数对来表示的?
三、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四、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五、当堂训练
指名用数对写出自己的位置(差生),再让中等生判断他们做得对不对,不对的改正过来。
六、作业:练习九第2~4题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
先写列数,后写行数。加小括号后,“,”隔开列与行。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47~50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位置。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置。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7页的例3,看图、看文字,思考:(1)用“列”和“行”表示小方家的位置。(2)学校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自学时间5分钟。
黑棋子和白棋子的具体位子在哪儿?
三、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5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四、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怎样计算学校位置的。
五、出示第二次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8页的例4,看图、看文字,思考:
两只兔子同时向森林的家中跑去,速度一样,他们能同时跑回家吗?为什么?
五、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5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六、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白兔、灰兔、森林的位置。
2、学生交流讨论。
3、用数列表示各自的位置。
七、当堂训练
指名完成练习九的第六题(差生),再让中等生判断他们做得对不对,不对的改正过来。优生上台评讲。
八、作业:练习九思考题。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
数对不但可以表示静止物体的位置,还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后的位置,及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特定位置。教后反思:
四、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 页主题图、例
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准备
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辨认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底与高。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51、52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思考:(1)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征?(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自学时间5分钟。
三、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特征及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四、当堂训练
指名最差的学生完成练习十的第一题,在抽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性。
五、议一议
拿出课前准备的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与同桌动手拉一拉,看看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指名回答自己的发现。师归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六、当堂训练
指名完成练习十第4题。说一说为什么。
七、出示第二次自学指导
自学第53页例2,看图,看文字,按照例题中的方法,动手折一折,观察、思考:
(1)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2)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
八、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2)师强调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画法。
九、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3、5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特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教后反思:
第二十一课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7页的例
3、例4及课堂活动1,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法。
2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
教学重点
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5页的例3,例4,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动手操作,同时思考:
(1)、结合动手操作,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2)、一个三角形中,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5分钟,42 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分别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八、教后反思:
第二十二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体验用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中了解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6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做的)教学流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1—2页的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笔算过程补充完整。思考: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2)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度?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44 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内角的和是360°
八、教后反思:
第二十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2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经历分类的过程(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自行分类→形成统一的分类),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3、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教学准备 例1的5个图形。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9~62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笔算过程补充完整。思考:
(1)观察每个三角形中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不易观察的要用量角器度量)
(2)根据角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思考这样分的依据。(3)给同桌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4)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直角呢?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钝角呢?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略)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第二十四课时:特殊三角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3页例2,例3,课堂活动第2,3题,练习十二第5~8题。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知道按边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空间能力。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教学准备
教师:一面等腰三角形的彩旗。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知道按边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0~61页的例
2、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思考:
(1)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2)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3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略)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第5~8题。
七、板书设计 特殊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1)两条边相等。(2)两个角相等。(3)是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1)3条边相等。(2)3个角相等,都是60°。(3)是轴对称图形。(4)锐角三角形。
八、教后反思:
二十五课时:整理复习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5页整理图及第1题,练习十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清晰。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会一些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经历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结构更加教学重、难点
整理三角形的知识,学会一些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深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4页的知识树,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知识果上的内容,思考:
(1)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2)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3)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它和底是什么关系?(4)三角形按角如何分类?按边如何分类?(5)特殊三角形各有什么特点?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8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64页的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书上。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4页——55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2、技能目标:
(1)对基本图形旋转形成的图案能作积极的反应,会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2)欣赏美丽的图案,能运用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情感目标:
(1)体验自主学习、探索操作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形成认真观察、注意倾听、积极发问、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充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之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
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旋转的三要素,建立初步的间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可以选
离旋转点较近的边做参照,观察图形旋转的度数,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制作复图形的过程。
教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
学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格子纸自己喜欢的基本
图形。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趣引入。(我会欣赏)
1、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案。
2、学生欣赏生活中有旋转方式设计的图案物品。
3、学生欣赏图案,发现基本图形通过旋转的方式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明确旋转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4、激趣探索新知,揭示课题。
5、板书:图形的旋转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我会探索)
1、学生探究、师生互动,获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①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②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探索如何在图形A的基础上设计图案。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此环节充分利用学具直观演示,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处理,教师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或创造一些错误资源让学生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旋转过程。)
2、观察、猜测,加深理解旋转点。
思考:如果图形A旋转时的旋转点变了,方向、度数不变,图案会有不会有变化呢?请认真观察。
小结:看来小小的旋转点不可轻视,它会使基本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位置发生变化。
3、开拓思维,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图形旋转时的三
思考:如果把图形A绕点Z顺时针旋转和右图同样的90度,会形成怎样的图案?在脑海中想象这幅
图案,合作摆一摆。
思考:在旋转的过程中,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没有变化?什么因素使得基本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方向有什么重要性呢?在旋转的过程中,不同的方向使得基本图形占据空间的位置不同。
三、启发引导,拓展思维(我会做)
课后反思: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45/例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巡视指导。汇报:
(1)31×2+30×2+26(2)7×21+1
=(31+30)×2+26=147+1
=61×2+26=148(天)
=122+26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2)7×21+1=(31+30)×2+26=147+1=61×2+26=148(天)=122+26
=148(天)
第五篇:中班数学教案7(定稿)
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教案:比较物体的粗细.厚薄
活动目标
1、会运用感官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
2、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2、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教具: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活动过程: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7、通过智力游戏发展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
(1)智力游戏”谁更粗?"毛笔、钢笔和铅笔比粗细。钢笔比铅笔粗,毛笔比钢笔粗,毛笔和铅笔哪个粗?为什么?(2)这个游戏是让能力强的幼儿跳一跳,即使他们答不出,也会使他们在头脑中留下疑问,这对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理解传递关系是有益的。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