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14

时间:2019-05-15 01:4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1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14》。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14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二、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三、教学时速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并出示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教材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生疏词意;(2)阅读过程中,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语言;(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并完成以上要求

3、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嬉(xī)闹 撩(liáo)逗 凹(āo)地

胆怯(qiè)撅(jué)断 抠(kōu)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学生1:本文记叙了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背井离乡去远方放鸭的事情,表现了杜小康在饱受精神寂寞、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坚强的心路历程。

(三)探

1、教师诱导:

同学们:“学贵生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就请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请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质疑对话中挑出与本节课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供我们尽情探讨。

(1)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你能说说具体的情节吗?

(2)你发现本篇小说与其它小说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吗?

(3)由此你怎样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学生再速读课文,自己探索并解决问题。

(四)议

1、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思考的结果。

2、让不同学生在班上交流探索,讨论结果。

学生2:本篇文章与许多文章在格式上不一样,是隔行的。这隔行的格式很明显将文章分成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三部分,高潮和结局在一起。

教师点拨:

那么,你能试着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吗?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3:第一部分,无奈的选择;第二部分,茫茫赶鸭路;第三部分,鸭子长大了。

3、理解小说的情节

学生4:开端----写杜小康因家败辍学随父去放鸭。

学生5: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学生6: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学生7: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4、“孤独之旅”的真正含义

学生8:就是指杜小康放鸭的日子很孤独。

学生9:就是指杜小康孤独的放鸭生活。学生10:既指杜小康和父亲背井离乡去远方放鸭的一段孤独的生活经历,又指杜小康远离家乡、老师、同学、伙伴后精神上经历着茫然、孤独、失落、恐惧等种种折磨。

为让学生深刻理解主题,教师采用谈话法这样点拨:

师:杜小康失学前家底怎样?

学生11:厚实。

师:那时他的生活可想而知是怎样的?

学生12:快乐,无忧无虑。

师:如今突然远离家乡、伙伴,而且只有父亲和鸭子相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3:难舍、痛苦、孤独、失落......。

师:说得对!那么本应该在学校好好读书的杜小康却一下子成了“不知要往前走多远”的放鸭的流浪儿时,他对前途一定会感到怎样?

生14:茫然、渺茫、恐惧、害怕......。

师:杜小康父子俩一路上有没有结识新的朋友,如渔民、小伙伴儿、好心人......?

生15:没有。

师:那么,他们眼前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生16: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还有青森森的芦苇。

师:杜小康面对这样的环境,小小年龄的他感到好奇吗?

生17:不,他感到害怕、恐慌,“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师:日复一日,杜小康只有在父亲面前滔滔不绝,说他的心理话吗?

生18:不,他和父亲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干巴,甚至大量言语被省略。

师:噢,是这样。那么这样杜小康岂不是感到更......?

生19:孤独!寂寞!

师:天啦!这可怕的孤独和恐慌可以打垮一个人。我真担心他会变成一个不再会说话的傻子!同学们,杜小康被打垮了吗?

生20:没有。后来他知道“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师:噢,是这样的话,他眼前的景物还像以前那么陌生和令他恐惧吗?

生21:不是。

师:可见,是他自己在调节自己的心理,自己在拯救自己的灵魂。正如海明威所说:“能打垮你的只有你自己!”文章中有一件事最能证明杜小康是不会被打垮的,是哪件事?

生22: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鸭。

师:对!找鸭艰难吗?最终找到了吗?

生23:非常艰难,但最终还是找回了所有的鸭子。

师:其实他完全可以靠着父亲去找鸭,可他受伤了还要主动继续找。你们看到了他哪些品质?

生24:不畏艰难,坚强、勇敢、有责任心、体贴父母......。

师:经历了这件事,杜小康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25:“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师:是啊!最令人欣喜的结局是怎样的?

生26:鸭生蛋了。

师:小鸭能生蛋么?

生27:不能。

师:那么,鸭既然能生蛋了,说明了什么?

生28:说明鸭长大了,成熟了。

生29:说明鸭被杜小康喂得很好,长势很好,杜小康也成熟了。

生30:说明杜小康们的艰辛付出最终有了收获。

师:同学们答得太棒了!虽然你们没有刻意的去背诵课文,但你们能让你们的理解与作者所写相互交融,可见我们和作者及主人公都产生了心灵的共鸣!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把各情节中杜小康心理感觉变化的词语划出来。

生31:起初: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恐慌孤独

生32:接着: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生33:最后:长大了,坚强了。

师:找得很准确,也很全面。那么,现在同学们认为“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生34:就是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恐慌、孤独----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长大了、坚强了。

师:你们读懂了杜小康的心。老师很高兴你们成了杜小康的知音。

(五)再议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师:请同学们把写杜小康心理感觉的词语的相关段落仔细读一遍,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35:那种心理感觉都是在具体的相应的环境下产生的。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先分小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生36:烘托人物的心情。

师:对。谁能举一例具体说说吗?

生37:如第21段“傍晚„„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种环境给人极大的压力,一个“涌”字、一个“围” 字足以烘托杜小康胆怯的心理。

师:分析得很好!那么同学们认为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太突然了吗?

生38:不突然。

师:仔细看看,是什么推动了他的心理变化?

生39:时间,还有景物、环境。

师:噢。你能举例说说吗?

生40:如33段“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面对„„,再面对这一缕炊烟。”景物不再那样显得死气沉沉、陌生,有了些灵性的东西。所以,杜小康的心“就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生41:还有第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样的景物当然会使杜小康心情轻松、愉悦,加上鸭又找到了,他欣慰,他显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师:可见,环境描写还能„„。

生42: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下面我们再来赏析一段描写暴风雨到来时的环境描写。是哪一段?

生齐答:第36段。

师: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大声流利地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感觉怎样?

生43:很害怕,很紧张。

生44:还很担心杜小康的鸭会遭遇危险。

师:对!那么,你们一定能悟出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啰?

生45: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

生46:还能烘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

生47:这种环境还能为杜小康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变得勇敢、坚强。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板书见后)

五、练.口头表达

1、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48: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少年。

生49:我眼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懂事,有责任心,坚毅勇敢的男子汉。

生50:我认为杜小康是一个通情达理,理解父母苦衷,体贴父母疾苦的人。

生51:杜小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人。

生52:从杜小康最初的茫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少年。

生53:我觉得杜小康是一个勇敢、坚强、活泼的少年。

众学生:嗯?活泼?

师:同学们有异议吗?先讨论一下杜小康活泼吗?

生:(合作探究)

生54:我们认为他虽然孤独,但有活泼的一面。

师:何以看出?

生55:课文末尾两段杜小康发现鸭下蛋后的反应。

师:噢!主要运用的什么描写?

生56:对话描写。

师: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生:读

师:同学们感觉到了杜小康的活泼吗?

生57:不是很明显。关键在于感情流露不够。

师:噢!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58:激动、惊喜、兴奋!

师:对!再请两位同学有盛情的读这段对话。

学生:读。

师:读得好!如果我们把“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改成“爸,鸭下蛋了。”好吗?

生59:不好。这样就不能表现杜小康历经苦难后终有收获时的激动心情,也不能表现他的活泼,显得缺乏活力。

师:看来杜小康确实虽孤独,但一样拥有其他孩子所普遍具有的活泼天性。

2、读书贵在感悟,说说这节课给了你哪些收获?

生60:我把自己的经历与杜小康相比,感到惭愧,记得„„。我当时为什么不坚强呢?如果我像杜小康一样勇敢,那件事就不会成为我永远的遗憾了!

生61:能打垮我的只有我自己。十年前„„。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困苦,我不能再怨天尤人,找客观原因放弃,而应该战胜困难,战胜自我。

生62:杜小康是一个能为父母、为家庭分忧的好孩子。我这么大了,却常常......。我再也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虚度光阴了。我今后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父母一起撑起这个家。

生63:我现在能无忧无虑的学习真的好幸运,我应该好好珍惜。拥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必须创出一番成绩。

生:„„。

六、结束

同学们,其实你们身上也有杜小康的这些优秀品质,因为今天你们在课堂上表现得积极、勇敢、好学、谦虚、坦诚„„。希望你们一路走好,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当他是人生的一笔可贵财富。记住: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现在让我们将满腔感慨化作歌声,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七、课外作业

以“孤独”为话题,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要求有环境描写,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孤独之旅》教后反思

《孤独之旅》是我在“学.探.议.练”总体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班实际情况设计并实验的一课。这节课比我想象中上得更愉悦。上完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也在此将我的感悟和收获一吐为快。

第一,要切实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的“质疑”在教师眼中太简单,不值一提,但学生确实就有不理解的,如果没有给他们问的机会,也许有的学生始终弄不明白。这样一问,有的学生帮助解答,会让不少学生茅塞顿开。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出乎大家的意料,但正是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越探越明。这样,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性高,竞争意识浓,创新思维强,学习效果佳。

第二,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认读和深挖掘,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现预定目标。这节课同学们的思维似乎比平时更活跃些。以往老师很多时候觉得什么都简单,不用费心费神地弄清“细枝末节”,这样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学生能满怀信心地举手的并不多,而今天我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认真读课文,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去理解“茫然、恐惧......”,学生一一攻破,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激情高涨,是越议越觉得趣味无穷啊!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视课堂的动态资源。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值得一“赏”,尤其是结尾那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我放弃了,结果学生在评价杜小康时,提到了他的“活泼”,这是出乎我意料的,但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让同学们共同探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就提到了课文末尾的语言描写,真是一箭双雕,既在研讨中得出了杜小康是“活泼”的这一新鲜结论,又让同学们品尝了语言,还兴奋着杜小康的兴奋!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些空间,他们就会碰出五彩斑斓的火花!

这节课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教师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学生在“谈体验”时,许多学生满怀激情却苦于没有机会表达。再就是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课堂教学改革于我来说才刚刚起步,我会在漫漫长路中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13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

师:王家玉同学在上一次作文中写的是《聆听孤独》,文中表现出了一份超越年龄的成熟,但对于孤独的感受还没有达到刻骨铭心的地步,因为我们还缺少这样的体验。今天第一节课,大家走进了作家曹文轩为杜小康创设的孤独之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感受。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者说读了此文你对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

生1:小说给我的启示是:孤独可以使人更加的成熟。杜小康由开始的恐慌、无所依偎,在经历暴风雨和孤独后长大了。是孤独的环境磨炼了他的心志。

生2: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孤独,而孤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与磨难。只有把自己从中提炼出来,才会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才会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师:是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人的一生就是在与孤独作斗争。

生3:在人生道路上,当我们孤独无助时,只能靠自己去克服困难,从而使自己成长。

生4: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我们自己的孤独之旅。我们要在困境中学会坚强,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的到来!

生5: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挫折。而战胜挫折的唯一办法,便是勇敢地面对它。

生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文章中,我明白了,人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忍受孤寂的锤炼才能从中不断地成长,才能长大成人.(掌声)

师:她已经提前学了《孟子》,很好。

生7:由幼稚到成熟,是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生8:人做一朵温室中的花朵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那样会导致一个人弱不禁风;而做一颗野外的种子,固然会有很多灾难,但却会经过洗礼而成为参天大树。

师:他从正反两方面给予了形象地论述。对于苦难、对于孤独,大家有着大致相同的观点。是呀,孤独是成熟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的助推器。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化蛹成蝶的过程、浴火重生的过程。下面我们说说第二个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生3:以杜小康和他父亲放鸭的事情为线索。

师:事情的发展是一条线。小说写的是杜小康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9: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离开故乡时的留恋;离开途中的茫然与恐慌;

生10:在芦荡里的孤独与恐惧,还有后来的平静与适应。

生11:暴风雨来临后的冷静与勇敢,还有找到鸭群后的哭泣。

生12:还有鸭下蛋后的喜悦

师:这些都属于什么?

生齐:心理活动。

师:对。这也是一条线索。它清晰地展示了杜小康成长的轨迹。同学们,人之所以孤独,通常是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环境里,失去了与他人的交往。杜小康的孤独又是怎样与他的环境相关联的呢?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13:第70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里描写“朦朦胧胧的树烟”暗示了杜小康他们已经离家很远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句景物描写衬托了杜小康内心的胆怯。他担心、害怕自己也被芦荡围住,逃不出去。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句话也说明了杜小康在经历了暴风雨后,变得更加成熟、勇敢、坚强。

师:暴风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劫难后的杜小康更加坚强。徐莹找到了这两者间的相通点,非常敏锐。

生14:“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烘托了杜小康一无所有,无所依靠的无助之情。“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烘托了杜小康离开家乡的的不舍与依恋,对前路的迷茫与恐慌。“四周只是草地与凹地,已无一户人家。”衬托了父子内心的孤独。

生15:“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句话通过描写树烟的朦胧说明了杜小康正在外面漂泊,反衬了杜小康因离家放鸭而失落的心情。

生16:从21自然段杜小康“有一种逃不掉的感觉”到24段“不时地用劲嗅着”,写出了杜小康的心里从害怕恐惧到从恐慌中安静下来的心里变化过程。从43段“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听不到父亲的回应”可以看出以前因为离家做梦梦到母亲就哇哇大哭的懦弱的稚童,已经成长为没有亲人在身旁也能够镇定的坚强小伙了。

生17:“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永恒的水声”这里衬托出父亲与我的孤独与单调。

师:“单调”用得好。

生18:第74页倒数第三段。我认为这段话描写出了父子俩的变化。从“时间一久,就不再恐慌起来”描写了父子俩已经适应了他们生存的环境,他们已熟悉了周围的一切,已经适应了在这里的孤独。隐隐约约的,我仿佛看到了杜小康的心智变得比原来成熟了。“天空的一片浮云”反衬了杜小康的孤独,浩浩荡荡的芦苇,反映了杜小康生活在一个寂静的环境中。这两点都能衬托出杜小康的心智成长。

师:感受比较细腻。

生19:“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两段话,用轻快的文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不同的角度,写周围空气的清新,花草的清香和很多萤火虫聚集在一起的美丽画面,写出环境的宁静与温馨,从而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平静。而当中的“使杜小康不时地用劲去嗅” “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等,表现杜小康在这安宁美丽的环境中,之前紧张的思绪已得到缓解。

师:从风格、角度、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很全面。生20:第75页第36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撅断的喀嚓声”这一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鸭子四处逃散作了铺垫,同时也渲染了一种阴郁、紧张的气氛。

师:这一处景物描写交代了后面鸭子逃散、杜小康追赶等情节发生的原因,所以说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它表现了人物所遭受的困境与磨难,是人物蜕变的原因,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生21:72页第21段写“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小船。杜小康有一种逃不出去的感觉”这句话表现了当时杜小康因为周围环境的单调而恐慌,像是被关在笼子里一样,而且小康必定要接受孤独,因为别无选择了。

师:说的好!因为别无选择,所以必须面对。同学们对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它与情节、与人物、与主题等方面的关系做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其实,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到的“鸭”也是环境之一。写“鸭”与写人有什么关系呢?

生1:鸭群是杜小康父子俩(师:应该是杜雍和父子俩)陷入孤独的原因,也是让杜小康走出困境的希望。例如第70页“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这句话说明了放鸭与回家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证明了前面说的让二人陷入孤独的原因是鸭群。第77页“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说明让二人摆脱困境的也是鸭,也暗示杜氏父子看见希望的喜悦。

生20:“鸭们十分乖巧。------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一处描写虽然是写鸭,其实它是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鸭们对小船和他的依赖,其实是他对父亲的依赖,他很孤独无助。

师:鸭的缺乏安全感,正是人缺乏安全感的写照。文段从侧面烘托了人物的迷茫与恐慌。有不有从反面衬托的呢?

生21:有。“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振奋”这段话用了反衬手法,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反映出了父子俩的茫然担心。

师:“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而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写鸭的叫声运用的是以声写静的手法。“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这种手法的典型。“寂寞”是空旷无边的,而“振奋”只是寂寞单调暂时的排解。

生22:“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鸭子人格化,非常形象生动。后面一句中“均匀的永恒的水声”更是衬托了父子俩的孤寂、单调。

师:对前程的迷茫。拟人的手法倒不明显。

生23:71页倒数第四段“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重新放回翅膀里”这句话看似在写鸭怕无家可归和恐惧心理,实际上是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小康在夜色下的心理活动。补充一点:72页第三段,其中写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体现出动感。后来写芦苇幽深繁茂,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烘托杜小康的害怕心理。

生24:写鸭的成长其实也暗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例如74页倒数第二段说到“鸭子们在这里长的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也就暗示着杜小康已经渐渐坚强,渐渐长大了。

师:还有77页的第二段:“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我们也可以说:杜小康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人。(学生笑)

生25:第75页第38自然段:“它们在轰隆隆-----逃窜着”和“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这两句话生动地写出了鸭子们在暴风雨来临时的惊慌,而这个段落里的杜小康却十分镇定地追着它们,即使他的皮肤一次又一次的被芦苇割破。这是从鸭子的慌张衬托出主人公经过漫长的孤独陪伴后经历的蜕变,他变得越来越坚强。

师:“蜕变”一词十分贴切。

生:26:我选的句子是76页45自然段“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这里从鸭子对杜小康的依靠侧面写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从原来依赖父母和其他一些人,变成了被别人(鸭)依靠的对象,说明他长大了,成熟了。

生21:我补充一下,文章有三次写了“挨着”:第一次是写鸭子因为没有安全感而挨着小船,第二次写小康因恐慌而挨着他爸爸,第三次写鸭子因为受惊而挨着小康。第一次写“挨着”是用暗示的手法写出当时人物心理其实也没有安全感;第二次“挨着”是直接写小康的恐慌;第三次是写小康长大了且成了他物的依靠。

师:读出文章前后的联系与变化,既需要全局观,也需要细心地探寻。他做到了这一点。

生27:文章第56段“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暗示了与鸭一同成长的杜小康,在经历磨难后,也变得坚强、勇敢、滴水不入了。

师:他也有羽毛,变得“滴水不入”了?(生笑)

生28:“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闪闪发光”这一句,通过写公鸭长大后漂亮的外形,写出了杜小康经过磨难长大后那颗坚定的,成熟的,闪着光的内心。

师:这两个同学都关注到了对鸭子外貌---喔,不对—是外形的描写,并由鸭子的外形联想到了杜小康的性格。实际上,文章虽然没有写杜小康的外貌,但对鸭子外形的描写却可以暗示或者说让我们联想到杜小康的外貌。比如说,他的被芦苇刮伤的脸、他的坚毅的嘴角、他的清澈的眼神-----

生29:7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以鸭蛋衬托了杜小康成长的收获,在经历苦难之后的收获的喜悦与自豪。

生30:第76页第五段“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这里的“埋”字表现了杜小康与鸭子关系密切,鸭子们并不害怕他。

生31:这个地方后面接着写到“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我觉得他的“哭”包含着两种含义:一是委屈的哭,因为生活的艰辛使他幼小的心灵倍受负担;二是激动的哭,因为他承受住了那么大的磨难,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值得骄傲。

师: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重压,但是他挺过来了,扛过来了;他与鸭子已经是患难与共、亲密无间了。

生21:我也说说我的体会:这里杜小康因为闻到鸭子的羽绒气味而把头埋进鸭子的羽绒中哭了起来,一般小孩哭的时候都会依偎在亲人或母亲的怀中,可杜小康此时身边没有亲人,所以把头埋在羽绒中哭,说明多日的照顾和生活中,小康和鸭子的关系已经很亲密,鸭子的羽绒使他想起家人身上的气味。杜小康的哭中包含着埋怨鸭子到来的意味,还有自己尽到责任后的自豪与自傲,还有以后要坚强起来的决心。我相信这是他的最后一哭。

师:好一个“最后一哭”!陈阳鹏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体会。请大家掌声鼓励。(鼓掌)实际上刚才我们不知不觉地将我们的话题转移到了细节上面来。还有像这样精彩的细节吗?

生32:从文中第38段“他紧紧地跟着它们---被芦苇割破了—钻心地痛----”中可以看出:杜小康在突然而至的灾难——暴风雨的面前,并不屈服于它,而是坚定、执着,充满决心地要将鸭子追回来。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师:这是文章表现杜小康最主要的细节。

生33:“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幅画面是十分刺眼的,它从侧面烘托了杜小康的勇敢和他的成长。

生6:雅薇同学所分析的这个细节写得非常巧妙,照应了前面“他感到脚钻心的疼痛”、“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此处中的“还在一滴滴地流着血”体现了杜小康的坚强与成长。

师: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触目惊心的画面告诉我们: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杜小康付出的是血的代价。血滴在草地上,滴在脚印里,滴在群鸭的羽毛上,也滴在我们的心坎里。草地和群鸭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父亲”是杜小康成长的领路人-----

生6:老师,我还想说:“血滴在草地上”这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滴在父亲的脚印里”表示杜小康继承父亲的道路;“也滴在-----群鸭的羽毛上”这里的含义是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伙伴。

师:嗯。比老师说的准确。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大家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出现了许多真知灼见。关于孤独,我最后送同学们三句话:

能适应孤独的人是理智的,能战胜孤独的人是聪明的,能享受孤独的人是伟大的。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练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练习题(含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撅断(jue)轩敞(xuan)雍容华贵(yong)

2.将“忽然”“居然”“茫然”“突然”“显然”填写在横线上。①但它竟然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②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 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③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④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

3.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①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叙述)

②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的席子上。(说明)

③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叙述)

④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说明)

4.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感觉自己很残酷 他那么小就让他接受这样的事实 有点委屈他 所以保证让他以后可以上学)

②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非常激动 辛苦的等待终于换回了收获)

5.小说高潮部分的主要事件是(暴风雨的来临)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子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1.用横线划出写天气的一个比喻句。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2.用波浪线划出写鸭子的句子。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3.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衬托)。

4.若你是杜小康,你这时是否会想到救父亲,或躲避暴风雨?怎样理解杜小康的举动?

(去救鸭子 那些都是父亲的心血 他的举动已经证明了他已经长大了)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8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当以对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和对故事的感悟为重点,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法上应当以讨论、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1.注意字词。

厚实 一落千丈 朦朦胧胧 茫然 嬉闹 掺杂,没头没脑 日甚一日 乖巧 给予

2.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认为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个局部提出问题;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文章表达技巧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一些:

(1)当杜小康提出回家时,杜雍和为什么会置之不理?

(2)在第一章节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如何写出孤独之。旅中的“孤独”情绪的?

(4)在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一段景物描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

„„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一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5)在到达芦苇荡后,父亲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张的,他为什么不干脆带着杜小康回家?

(6)在第二章节中,有一段关于天气的景物描写,即“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7)文章在写到杜小康找到鸭子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8)当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这里的描写是否符合事理,是不是有些夸张?

(9)文章的标题命名为“孤独之旅”,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0)文章最后写到杜小康终于看到了鸭子下的蛋,这里的“蛋”是否是一语双关?如果是,该如何理解?

(11)这篇文章写得好吗?理由是什么?

3.当学生提完伺题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将之归类。

不难看出,上述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一类是关于文章主旨、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章局部内容甚至是重点语句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还有一类是关于本文的评价。

4.学生就上述问题,相互讨论,交换自己的意见。

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比较法、整体把握法、层层剥茧法等等,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准确筛选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有关问题的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或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之美

五、学习迁移

1.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时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曾有过各种各样的经历让我们感慨良多,让我们体悟到生命中某些真谛。请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拒绝可怜

阿红

父亲进城买农药,把钱包丢失了。他记起城里有一位远房的表弟,就去向表弟借钱。

虽然多年不来往了,但表弟还是借了50元钱给父亲。等到我进城时,父亲给我50元钱,反复叮嘱,要我一定要记得还给表叔。我不敢怠慢,一到城里就去表叔家。我最少有十年没到过表叔家了,他家盖了新房,非常漂亮,地板上铺了地毯,进门要脱鞋。

我一脱掉鞋,表叔和他家人直往我脚上看。我脚上穿的是破袜子,几个脚趾露出来了。我索性连袜子也脱掉,让他们看个够,他们反而不看了。表叔笑一笑,问我有事吗?我说我是来还钱的。

我掏出50元钱,递给表叔。表叔却不接,我就把钱放在桌子上。表叔说:“你没有借我的钱呀。”我说:“是我父亲借的。”表叔想了想,才拍着脑袋说:“噢,记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那次你父亲买农药,丢了钱包。”

看表叔的样子,他并非装模作样,而是真的把这50元钱忘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还他。

还了钱,我就告辞了,可在我穿袜穿鞋时,表叔拿起桌上那50元钱,说不用还了,要我带回去。我说:“这怎么行?我老爸反复交代,要我一定要还给你的。”表叔把钱硬塞进我的衣袋里说:“这50元钱,就当表叔给你买双鞋子穿。”我想反正表叔有的是钱,就不跟他争了。

傍晚,我回到家里,父亲问我把钱还给表叔没有,我说:“还了,但表叔不要。”父亲说:“是你没有诚心还吧广我怕父亲误会,就把还钱的经过详详细细告诉他。

我以为父亲会高兴的,他却沉下脸说:“你知道表叔为什么给50元钱让你买鞋吗?”我说:“大约他看见我的鞋袜破了吧。管他呢,反正我们正缺钱。”父亲说:“我们缺钱,但不缺可怜。你把表叔的可怜带回家里来了,这是最糟糕的。”父亲的话使我想起表叔一家人看我的破袜子的情景,那确实让人难受。于是我说:“明天我再拿钱去还给表叔。”

父亲说:“不行,那样显得我们太小气了。”

我问父亲怎么办,父亲说:“不忙,等到秋天收茶果后,我们送十来斤茶油去给你表叔。”

转眼秋天到了,我们收了茶果,榨了茶油。我和父亲装了一大壶上好的茶油,专程送去给表叔。打开壶盖,茶油就在表叔的家里飘香了。表叔一家又闻又看,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茶油。

表叔是否知道,我们连同茶油一块送来的,还有他半年前给我的可怜?

(摘自《希望月报》2002年第9期)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促你成熟的事情呢?如果有,请讲述你经历过的

六、布置作业

第五篇: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让我们感受到了孤独的重量和克服孤独的决心,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 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 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 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 安顿之后 住段时间 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衬托。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 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3)有关风雨的描写。可怕---搏斗---成长。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下载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14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1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范楼中学 丁红梅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 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孤独之旅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

    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孤独之旅》(第一课时)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想 《孤独之旅》篇幅比较长,用一节课的时间探究,需要寻找一条清晰的思路,细细研读中发......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 曹文轩 导语:当我们在残阳如血的天幕下注视那一棵孤单的树 当我们在渺如烟海的人生中独自撑一叶舟 亦或是在繁花满天的季节里飘零出一瓣花碎 是否有那么一刻 不经意......

    孤独之旅公开课

    孤独之旅(第三稿)(我的公开课教案) 曹文轩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1 我曾对孤独拥有异常的恐惧之感,在我成长的字典里,孤独被关在黑暗的小屋里,牢牢锁着。因为我从不认为孤独有什么好处:抑郁症,孤僻病。这......

    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1 读到《孤独之旅》,看起来是个平淡无奇的文章,但是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感触,杜小康小时候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学业,放鸭来维持生计,艰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