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1(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1:5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1(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1(共)》。

第一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1(共)

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以学生为本

激活课堂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尽管师生的平等对话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据笔者观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部分学生昏昏欲睡,甚至有个别学生打哈欠;如果教师提问,课堂则异常安静,指定学生回答,学生不是呆若木鸡,就是不知所云;进行分组讨论时,课堂气氛不活跃,有些小组的学生只是自己看自己想,有的则浑水摸鱼,谈论不相关的话题,当交流某种观点时,学生不愿主动站起来回答......总的来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课堂效率低。究其原因,是我们只认可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却没有领悟其实质。因此,要避免这种局面,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备课备学生,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汲取知识的主体,作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备课思想,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以学生易于接受为标准。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灌输思想,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很难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不是很好,但很多学生却有

共5页第1页

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目前,中职学生个人意识强、多叛逆。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须注意赏识教育,进行微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忌说空话、大话,宜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话题。例如,在学习《音乐就在我心中》这篇文章时,我创设的情境就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音乐。有的同学喜欢流行音乐,诸如周杰伦、王力宏的歌;有的同学喜欢古典音乐,如“梁祝”、“高山流水”等;有的同学喜欢钢琴曲,如贝多芬、巴赫的作品等。由于音乐这个话题,学生熟悉且兴趣浓厚,这样很快,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课堂一下子活跃了。

又如在学习《雨霖铃》时,如果仅靠分析文本,学生是很难体味出词中那深沉而忧伤的意境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在萧瑟的秋天,一个女子凭窗向远处伫望,窗外是片片飘飞的落叶,落叶下,一个孤独的身影越走越远。课堂教学时我展出这幅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接着,我播放了《雨霖铃》的课文录音,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忧伤缠绵的音乐,把学生领入到一个朦胧而又凄迷的情感世界中。

二、培养主体意识,激活学生,参与互动

在人本教育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我们习惯于“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毫无批判

共5页第2页

地全盘接受,这只能抑制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我们要改变这种陈旧的方式。要进行有效地教学,就要善于调动学生,就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不仅是以教材为主体,以师生共同探究平等对话为基础推进教学,决不能仅把课时内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作为最终目的。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情感。要想激活学生,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教师是课堂的发动机,教师舒缓,幽默的语言,丰富、优雅的表情,都能给予学生积极的感染。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开放的对话中,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新颖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被激活了,只有思维活跃了,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

例如,在《离太阳最近的树》这课的串讲中,我抓住“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这句话中暗示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回答说:“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于是我接着问:“作者认为可悲的仅是这些吗?”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有的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红柳,破坏了环境。”还有的说:“人们目光短浅,愚昧落后。”于是,我因势利导地让他们来讨论一下文中司务长的所作所为。我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纷纷议论开了,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我安排了他们采取辩论的方式来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就点燃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火种。因此,要形成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学生毕竟是学生,不完全具备对知识的辨别能力,需要教师

共5页第3页 的有效引导。要使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得,还要教给学生学科的学习方法。中职语文教学,与其面面俱到,还不如抓住一个重点,激发学生兴趣,师生共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纲,注重提问的艺术。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切入点宜小且具体,有必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进行讨论。

譬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抒情与下阕回首往昔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而导致思维卡壳,课堂冷场,那么,教师就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1)上阕描绘的景是什么地方的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这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什么联系?

(2)词中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来过渡到往昔同伴的回忆?

(3)作者回首往昔,目的是什么?(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

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同时,又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有效教学的循环模式。

三、创造语文实践机会,丰富课堂,锻炼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所

共5页第4页

以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所以,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单一枯燥的语文课变成形式丰富的剧本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辩论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学习了《项链》、《茶馆》等文,我们编排了课本剧,经过了精心准备,专门拿出一节课进行表演,并让学生点评,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使他们受益匪浅。

此处,我还建议学生们在课外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我时常安排阅读课上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和体会或选择一些教育性比较强的美文,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讨论,久而久之,既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又锻炼了各种能力。

总之,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适合于新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迎来中职语文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雷泽怀:《我对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人民教育,2009(15)

共5页第5页

第二篇: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没有教不出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老师要表扬,会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一双赞美的慧眼,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进行表扬的前提。表扬必须实事求是

。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

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表扬应该适时、适度。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含蓄又不失具体。

二、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营造课堂人文环境。要尊重学生,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就加以否定,甚至给以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

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的一生。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针对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鼓励质疑问难。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三、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相信学生,尽量给学生机会。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挫折承受力差,所以要帮助学生增强挫折承受力。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退缩。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找出症结所在,发现弱点,力争改进;发现优点和长处,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都要生存,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第三篇:大学教育中的“以生为本”与“以人为本”

大学教育中的“以生为本”与“以人为本”

北京物资学院贡祥林

【摘要】

本文在辨析了“以生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对“以生为本”的误读现象进行了简单的列举,对“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演绎,做为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做人,文章重点阐述了作为对个体“生”的严格管理,与群体“生”的“以生为本”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 管理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国家大法制定之时,也就是说无论事情的大小,人们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时时不忘的,处处都要体现出人文关怀。

这一理念落实到学校里就成为了教育中的“以学生为本”,即“以生为本”,一字之差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问题吗?

“以生为本”可以理解为以学生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学生是老师的“上帝”,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理解,“学生上课听不懂?那是你老师讲的不好。”学生评教,“以生为本”的理念的表现,以学生的感觉来评判老师讲课的内容、教法,决定你老师能不能获得优秀,更有甚者,用学生的评教来对老师进行末位淘汰,这实际上是用不同的尺子得出的读数,用不可能得出准确结论的东西,来对老师进行评价。“师道尊严”正逐渐被“学道尊严”所取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一句本来修辞意义大于思辨价值的话,正在成为责难与苛求教师工作的理由。“以生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和需要,甚至可以以淡化学校的纪律与管理。在“以生为本”的名义下,出现了学生想怎么样,学校和老师就为他们提供相应条件的现象,诸多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偏离了正常的教育原则于规律,最终会损害所有学生的权益。

教育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而教师也是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传导者,是道德的引领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之一,而且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全部的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有学生,还有广泛意义上的老师(专业课的老师与辅导员等),还有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被教育者“生”,而且要关注施教者“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多个不同的主体,所以在教育中不能单单说“以生为本”,而应该是“以人为本”,忽视了这一点,就不是完整意义

上的或者本初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做为教育者的“人”应该是独立的“人”,而不应该是带锁链的舞者。

教育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展开,“以人为本”应该对教、学、管理者之间,在规则、纪律、制度约束之下,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参与者合理的活动空间。尊重各方的权益、个性与自由,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氛围。

那么,大学教育中是不是就不要提“以生为本”了呐?是不是“以生为本“错了呐?非也,“以生为本”这个理念本身是不是正确,要看贯彻执行者如何做。这要从教育的深度、广度和长远效果来看待这个问题。

教育所要满足的应该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仅是“现实的”需要,应有所兼顾。“以生为本”并不是迁就学生的现有状况,不是也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学生的或是学生家长的各种要求,而是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个体权利和主体价值,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在尊重与承认学生既有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投入,积极提供条件,坚持教学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对不能满足学习标准的同学,保持合理的淘汰率。

大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模拟期,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日常管理到底是严格一些好?还是松懈一些好?这个问题,同学们的第一反应:绝大多说同学会说严格一些好,也有些同学会说,松一点好,也有的同学会想,对我自己松点,对别人严点。从一般人的心理看这一问题,任何一个同学内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学校、班级管理严一点,甚至说,连暂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平日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也希望自己的学校,班级秩序井然。做为学生的父母对一些学校的评价也是如此:“那个学校太乱,校风不好,不能让孩子去那里念书,孩子学坏可就晚了”;“那个学校不错,校风校纪都很好,管理也严格,我的孩子最好能在那里上学”。也有的家长或者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回过头看自己大学的生活会说:“当时没有好好学习,都是学校管理不严,都是某某班主任管的不严!现在后悔晚了!”可见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大家还是有共识的。

诚然,随着高校的扩招,对于我们这样普通的高校而言,生源质量在下降,但是,美国著名军事家小埃德加.普里尔说过:“由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将战胜一只羊带领一群狮子。”学校的严格管理应该让学生去适应学校,而不是让老师迁就学生。如何管理这样的学生就是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学校学生的管理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我们的教学体系中,是有相关的制度,有严格的计划。但是,管理的成与败,要看制度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在落实制度的时候,往往会触及到一些学生的利益,甚至于会影响到他个人的将来,“以生为本”的理念如何在这里面体现?是严格管理,还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宽松?广义看这个事情是应该严格,当落实到个体的时候有人可能就不那么好落实,不落实严格管理是好?还是不好?

教书育人不是一天的事,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对于被教育者尤其如此,一个人的心理形

成不是一日之功,教育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长期的,由许许多多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日常教育时管理的不到位,出现问题时处理的不及时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必然是一种懈怠,看看现在的大学校园,“翘课”成立一种必然,作弊成为一种技巧,校园里面亲热一会是学生的需要,学不好的课程那是课程设置的问题。老师有问题吗?上课时数不到总时数的三分之二,不让参加考试,是学生守则的规定,有执行细则没有?有人执行过吗?以上种种事情,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吗?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

严格要求,严肃纪律说起来容易,但一旦真正实行是有一定难度的,人情、面子,考虑学生今后的人生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不执行制度的理由。然而,这样的行为是帮了学生还是害了学生?

从个体来看,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是会让被处理者在一时感到不快,但作为年满十八岁的成人自己的做为应该自己承担后果,这是因果关系,这是其一,其二,一时的痛苦会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将来影响有多大,以小痛换大痛,防止踏上社会以后可能出现的漠视劳动纪律出现问题,防止更为严重的漠视法律而走向犯罪的可能。

从影响范围看,严肃处理了个别出问题的学生,对其它学生是一个警示,用“杀一儆百”这个词显然是不太妥当,但对学生的警示作用是实实在在的。

在处理方法上,公开处理结果,快速处理那些事实清楚,界限分明的违纪事件,比不公开处理结果,处理过程拖沓的处理方法要有效得多。用拟处理这样的方式不像是在处理违纪行为,而是像在做买卖,可以讨价还价。应该是按所违纪的行为,给出对应的处分,就违纪行为本身的认定可以给申诉的机会,以显示出公平。

在大学的教育中,其师生不是一个买卖关系,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服务关系,没有谁是上帝的问题,虽然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学生支付了一部分学习费用,但你要成才也要有真才实学才行,学校的毕业证书给了太多的滥竽充数的学生以后,学校的信誉何在?学校的“以生为本”应该是建立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面的,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让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誉提高,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以生为本”。对在校的学生,严格管理让其成才,而不是仅仅弄到毕业证书,才是“以生为本”。

总之,在大学的教育中,应该贯彻是“以人为本”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好教育主体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学识,学生才会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落实。同时,“以生为本”面对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从长远的未来考虑问题,从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考虑“以生为本”这个问题。这样就不难理解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时的所作所为了。

第四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读张楚廷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读张楚廷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摘要:本着《高等教育哲学》所提出的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彰显出了作者的人本精神,本文通过阐释“生命论”之蕴涵,分析其对现行高等教育理念的启迪,希冀有助于大学精神的回归、大学人生命意义的彰显。

关键词:生命论,以学生为本;

“生命论”是作者张楚廷先生的生命与心灵深处对话的产物,是一个颇具思想深度的大学人。本着对高等教育生命性灵的呵护,进行的一次人本主义思想之旅。它饱含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把握、成竹在胸的俯瞰、鞭辟人里的论析和细察入微的识见.反映了作者对高等教育的历史与本质有通透的认识.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真谛有深刻的领悟。显露了作者的锐敏与智慧、圆通与成熟、深悟与大哲。这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分析、领悟与裁度。尤其是。“生命论”所彰显的“大学要倍加重视自觉自为的生命,寻求大学人精神生命的完满”这一思想主旨,对当下大学所呈现出的生命意义日渐消解、衰微的症候(如大学精神缺失、大学理想黯淡以及大学信念迷失等)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而言。无疑颇具反思性和启迪性价值。大学是育人心智的地方,她更关注入的学识修养、人格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而绝不仅仅或者说更不主要追求授人于一门技能。如果过分关注现实功利,就很可能会牺牲精神教化和生命关怀这一长远追求。守望一种超越世俗的乌托邦精神,则更能回到“以人为本”这一大学精神旨归。张楚廷先生的力作《高等教育哲学》所彰显的“生命论”能给予我们某些重要的启示。

一、“人”的本体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 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点是什么?以发展知识、追求真理为基点?以发展任的理智为基点?还是以国家社会利益为基点?这就涉及到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问题。高等教育哲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客观上位我们提供了如何正确看待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高等教育实践的一般性要求,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指导。但是,高等教育教育的“内核”——即哲学基础是有个性差异的,具有不同“内核”的高等教育哲学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张楚廷教授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的论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 提出了强烈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质疑。他认为,虽然布鲁贝克把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与大学确立自己地位的两种途径看作诗同一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大学的本性肯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大学的功能、作用、地位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本性的确认。而且。他通过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亦伟大的教育哲学家)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对教育本性、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指导就爱偶遇方法进行考察,并对既有哲学的考察和对数种不同类型大学诞生的案例进行分析,认为“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的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不完全有效。

但是,作者的睿智在于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怀疑的层面,而是用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来分析高等教育哲学。他深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在追寻一个怎样的社会更有利于人,其核心就在人的发展、人的个性、人的

自由、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人的幸福、人不再被异化。作者认为高等教育是人的特殊生命活力的进一步腾升和上扬,进而提出“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并以此为依据来关照高等教育可能的范围、程度、目的和方法等。

“以生命论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作者的理论著作的始终,也贯穿于作者的理论著作的始终,也是贯穿于他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他认为生命具有多样性,因为高等教育也应该具有多样性;生命有美有善,大学也有美有善;“人具有超越本性”而“高等教育就秉承了人类的这一本性”。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更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本性和相关的使命”,不仅仅满足于“对口”与“适应”,而是要实现理性的超越,挖掘人的生命中的无限潜能,“大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超越意识与能力来体现自己的超越性”,大学的本领在于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感觉到自己被召唤成为最伟大的人’”。自由的生命性的集中表现,所以,作者认为大学天生对自由教育更为眷恋,自由教育就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和谐整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对自由教育的重视不是基于功利而是基于人本身。作者基于“生命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大学的学术自由的权利是大学天生就具有的;因为生命具有很强的体验性,所以,大学的课程就要具有人文性„„张张楚廷教授并将自己的这部著作比作是一组颂歌组成的专场演出,它“包含了超越颂、自由颂、灵魂颂、真理颂„„它的序曲则是生命的颂歌,它的尾曲便是人的颂歌”。[1] 生命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最高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无疑,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哲学高度通观、理解和诠释高等教育的独特视角,它把人看作是一个有理智、有情感、有趣味,健全而完整的生命,而不是冰冷的学习机器或者政治工具;它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来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替身生命质量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这在当前高等教育人文失落的今天,无疑是一剂清醒剂,也无不体现作者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思想。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内涵

张楚廷先生的“生命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点给了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启迪,“生命论”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点,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进行教育。在张楚廷的生命哲学中提到,“鸟类叫后代飞翔,虎狼叫后代奔跑,它们都在叫,却都不是教。惟有人有教,但人类的教也起源于人这种生命的生物本性,这与动物似无两样,但这种生物本性区别于一切动物本性的根本之所在,正是人知道教可以发展人的本性。“动物终身为本能所支配”,“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而人因为教育而成为人,发展人,“人的目的是‘做人”,还不只于此,其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过自由人的生活”,使人“各方面都得到完全的自由”。[2] 有关教育本质的争论至今没有最后的结果。尽管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因此。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 活动的本体。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这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在哲学史上.提出“人是目的”命题的最初意图是为了反对把人当作神的奴仆和玩物.而近现代教育哲学家,如杜威,一再重申“人是目的”.则是为了反对人的物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传统的批判继承,是针对当今社会和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的物化的

弊端并基于教育的本质而提出的。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3]。虽然教育具有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但“教育社会功能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建设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根据。没有教育的本体功能,也就谈不上教育的社会功能。两者的关系是承续关系、因果关系,不是教育的平列的两种功能。社会功能是本体功能的社会呈现形式”[4]。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大同题恰恰是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表现主要有:1.“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其弊端是只关注社会和教育的需要,而没有看到学生的需要,忽视学生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2.“精英教育”的理念。其具体表现是应试教育,分数第一,升学第一,在评价人的时候,唯“分数”论。3.“教师中心论”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只是配合被动地听。从张楚廷教授以人为本的理论看来,这些都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没有注意到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在高校高等教育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高校工作者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高等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根本需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使得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一方面,高校工作者面对的是理性的大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趋于成熟,形成一个富有活力和激情的群体,而且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高校工作者需要立足于国家、民族、社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规范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的环境和所经受的教育背景的差异会使大学生在生活经验、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上会存在各种障碍,这时高校工作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生规劝、经验传导和真诚帮助。在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发展问题当作工作的中心和动力源泉,把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发展学生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意识。

(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人才培养上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通过高等教育,学牛除了掌握相当的科学知识外,并且形成根植于高校人文精神背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会在长期内导引学生的行为方式,可以说基本上就决定了学生以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发展的关注,使学生能够积极承担历史责任、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对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强调人性化教育

高教实现人性化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志趣,尊重学生的追求和创造。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交流和开展学生工作时,应该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把学生的反馈意见当作重要的工作考核标准。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建立起辅导员、家长、学生多方位的一线调研机制,经常流动调研,并以调研结果来制订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第三,高校还要注意建立并完善以下几种机制:以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以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助学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助学机制等。高校是社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高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就能够把学生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就能够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就可以培养出一代一代有理想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是高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最终的价值体现。

(四)突出学生本体,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高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管理工作应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和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构建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真正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才能适应新形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提倡引导激励式的管理方式,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更多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改变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的、无条件服从的管理模式。在尊重学生个性及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协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及其自身素质来为自己制定人生发展目标,并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过程管理,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2]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4,119,501.[3] 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4. [4] 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61.

第五篇:初中数学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新大纲提出: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又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反对注入式,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还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体系下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多么新颖的观点!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时候是把学生当着我的教育对象,很少体会到学生是我的教育资源。“生本教育”这种观点为数学新大纲提供了一种操作方法。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一数学教学中“生本教育”的尝试。

一、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

(一)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生本教育的特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主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二)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教师的基本信念,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在师生间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相互信赖的新型关系。对学生的这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案例1:我讲“列代数式”时,出了这样一个题:个位是b,十位是a,用代数式表示这个两位数。一开始,90%的学生列成:ab,过了一会有学生提出了疑义,a与b的积也是用ab表示,这两者不就混淆了吗?我就因势利导:“既然同学们认为不能用ab表示两位数,那么用什么式子表示两位数呢?”同学们积极讨论,你一言,我一句,气氛很热烈,有同学提出:用(ab)来表示个位是b,十位是a的两位数我鼓励他:你是一位小发明家,不过我们的祖先是这样规定的:10a+b。同学们心理乐孜孜的,原来数学这么容易发明创造。

(三)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每节课给学生的灌输性讲授应尽量少,要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以有的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相化合,才能发挥效益,形象地说,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靠学生的资源进行教育,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对学生资源的认识,既给了我们对学生新的理解,又使我们象工匠那样,得以在最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的基础上,最经济地使用教育力量。

案例2:“有理数加法与正负数的概念”一节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教学活动:1某足球队在场比赛中,上半场与下半场的得分如下,求每场最后结果。

(1)上半场赢5个球,下半场赢4个球,结果(输、赢)个球;(2)上半场赢6个球,下半场输3个球,结果(输、赢)个球;(3)上半场输4个球,下半场赢5个球,结果(输、赢)个球(4)上半场输5个球,下半场赢2个球,果(输、赢)个球;(5)上半场赢2个球,下半场输7个球,结果(输、赢)个球(6)上半场赢3个球,下半场输3个球,结果(输、赢)个球 学生用他们已有的活动经验,全都会做第一题。

2、在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输、赢”这两个字的笔画都太多,我们用“+”表示“赢”,用“–”表示如果“输”,例如“赢3个球”记着“+3”,输7个球记着“–7”,请用用“+,–”表示第1题的输赢球。

3、讲正数、负数的概念

4、引入计算

(1)根据正数、负数的概念,列举实例:上半场赢5个球,下半场输2个球,结果(输、赢)赢 3 个球,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为(+5)+(–2)=+3。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先计算各场的净输赢球,再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二、“生本教育”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先做后学,先会后学

案例3:两个有理数相乘

教学活动: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练习(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相同方向为正,相反方向为负):

(1)小明向东移动2m,小强向相同方向移动小明的3倍,小强向 移动 m,算式

(2)小明向西移动2m,小强向相同方向移动小明的3倍小强向 移动 m,算式

(3)小明向东移动2m,小强向相反方向移动小明的3倍,小强向 移动 m,算式

(4)小明向西移动2m,小强向相反方向移动小明的3倍,小强向 移动 m,算式

总结:两个数相乘,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相乘。

让学生先运算距离,再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就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例子。

(二)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老师再归纳。做练习时,学生先做,小组内部对答案,有争议的问题,小组讨论,再不行,全班讨论,小组长对差生及时辅导。

(三)以学定教。“教”不仅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同时也要由学生的学习来定,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讨论是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好办法。把学生按“一好两中一差”分组,课堂上发给学生试卷,让他们做题,讨论,提问,再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气氛活跃。

通过“生本教育”的实践,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并把学习方法辐射到其他学科。

总之,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下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1(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1(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