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本细读 ――以“见微知著”的方法再探《鸿门宴》
文本细读 ――以“见微知著”的方法再探《鸿门宴》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用具,文本处理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特级教师沈大安也曾说过,正确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囫囵吞枣”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细节来探析课文方法仍然比较混乱,怎样把科学的文本细读策略教给学生,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细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细节中抓住文章线索,在细节中把握文本脉络,学会用“见微知著”的办法来解读文章。
“见微知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实质”。这在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教学中,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学生对于古文的隔阂和陌生,使得古文教学难度重重,因此深入发掘文本深处的含义,从而带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体会和揣摩其中的语言和故事特色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中《鸿门宴》一文为例,探析从细节入手抓住文本关键脉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鸿门宴》一文描述了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斗智斗勇、针锋相对的故事,向人们再现了当时两个实力悬殊、心态各异的英雄人物的语言和心理表现,同时也给之后楚汉争霸的胜败埋下伏笔。部分教师在讲解《鸿门宴》时总会刻意讲到,正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大仁大义”放走了刘邦,酿成了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憾,鸿门宴从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然而,在仔细阅读文本之后,才发现《鸿门宴》一文不但写出了剑拔弩张、针锋相对、扣人心弦、斗智斗勇的楚汉争霸,更是暗藏玄机,其细节描写预示了项羽必败的结局:
细节
一、《鸿门宴》一文中语言节奏的停顿反映了事情的轻重缓急,语气词、感叹词和虚词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表面风平浪静的宴会其实却是波涛汹涌、暗藏玄机。
《鸿门宴》一文中,当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说刘邦要谋反以夺天下,项羽的反应为“大怒”,而张良告知刘邦说项羽要来攻打他,刘邦的反应则是“大惊”。细心地读者会发现,同样是突然收到令人震惊的消息,项羽与刘邦的反应却是差距甚大,两者一个事怒发冲冠,一个则是心惊胆寒。“项羽大怒曰”体现项羽听闻此事后就立刻表现出怒火中烧、不可遏制的反应,表明项羽性格急躁、意气用事,遇事考虑不周、鲁莽草率;而刘邦听闻此事之后“大惊,曰”的表现,一个逗号恰恰说明他的情绪稍做停顿,思索了一下,这是不是能说明刘邦遇事不慌,谋事缜密的性格呢?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细节恐怕足以说明作者早已告知读者人物的最终命运。
细节
二、《鸿门宴》一文在故事叙述之前的铺垫较多,不但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人物和力量对比,而且已经写出了对立双方对此紧锣密鼓的准备和应对策略。
《鸿门宴》一文共分为7段,此文的高潮部分别是3、4段描写鸿门宴上各人物的表现,然而,作者却用大手笔写了1、2两段来为即将到来的高潮做铺垫,可见司马迁的用意并不在3、4段,而在1、2两段。铺垫,指陪衬,衬托,即对即将来临事物的衬托。在此文中,需要注意铺垫大于事实,将1、2两段项羽与刘邦对待事物的反应及采取的措施加以对比就可以看出其铺垫手法对于整个文本重要意义。
首先,分析项羽面对变化的反应。除了遇到事情鲁莽以对的缺点外,还暴漏了项羽骄傲自大的心理,当听说刘邦想要谋反的消息后,项羽果断地做了自己下兵攻打刘邦的决定,而他的谋臣范增只是在“添油加醋”的怂恿项羽出手。表面上凭借自己手下兵四十万兵来对付刘邦,但实际上项羽毫无其他计谋可用,虽有谋将范增,但和项伯相比,项羽还是听从项伯的建议。其次,分析刘邦应对危机的态度。在课文第二段刘邦得知项羽要带四十万兵来攻打他,他表现出了精彩的“三问”,“四谋”。其中,三问为:“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沛公曰:孰与军长?”在这紧急的时刻,刘邦表现的十分谨慎,自己深知手下只有十万兵将,要和项羽对抗必败无疑,通过和张良的这三问,显示出他处理事情精明果断,心思缜密的一面。“四谋”:以礼相待,“沛公奉卮酒为寿”;结为亲戚,“约为婚姻”;再表忠心,“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最后,答应出席鸿门宴亲自谢罪。如此工于心计,做事井井有条的刘邦怎么可能不夺得天下?
细节
三、鸿门宴上各位人物的座次不但体现一种等级是差异,更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使人物在故事中更具有灵活性。在此我们将从宴会中的刘邦,项羽座次方位这一细节入手再分析其内在意蕴。
文中叙述:“项王、项伯东向座;亚夫南向座,――亚夫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侍。”秦汉是人曾以座以东向为尊,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可见“东向”是宾主座次中的尊位。这是因为在项羽看来,自己出身名门名将之后,巨鹿一役后又成为反秦主力,实力不敢小觑,这恰恰表现了项羽屈尊不让,骄傲自大,善用好斗的性格特点。刘邦位于南面臣位,是因为“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自己实力不济;另外沛公先入咸阳已得民心,项羽却对之怀恨在心。“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老练成熟,老谋深算的性格。在说明了刘,项二人的座次方位及其内在意蕴之后,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这样座位安排即给足了项羽的面子,也挽救了刘邦,显然这样的安排不是随意为之的。
总之,《鸿门宴》一文中的这些细节,表面上不足为奇,如果认真探索下去的话,却是别有一番滋味。文本藏细节,细节定结局的案例在我们高中语文课文中比比皆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如果每一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都能做到细读文本,“见微知著”这一解读细节的方法,相信语文课堂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作者简介:刘阳,女,1986年出生,河北唐山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及中学语文教学。
第二篇:以《春》为例谈文本细读的方法
以《春》为例谈文本细读的方法
合肥市庐阳区教研室 张莉
阅读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围绕文本开展的教学互动活动。可从笔者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析”得过深,学生“动”得过少的现象,“互动”变成了“单动”,学生阅读文本过于浅表化、粗略化,精彩的课堂也因之少之又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哪里?
笔者尝试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罗列十种文本细读的方法,或许能破解学生的细读入门问题。
一、替换法
对初中生而言,由于阅历、基础和文本解读力、感受力的局限,有时很难找到走入文本的路径,经常只靠 “模糊意会文本”。如此,会影响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细读词语、沉入词语是走进文本的捷径,替换品析法又是学生细读词语、沉入词语的捷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替换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冒(长)出来”。
将“冒(长)”与“钻”比较,不难看出“钻”字更能表现小草旺盛而又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动态的描写。而“冒(长)”则平淡、无味的多。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替换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叫着。”
“叫”与“闹”比较,“闹”更能体现蜜蜂多、较热闹的场景,形象生动写出了蜜蜂的顽皮,赋予了画面动感,而“叫”字只是单纯声音的感受,不能体现出蜜蜂多而熙攘的特点。“闹”不仅有声音,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替换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又嫩又绿。”
原句“嫩嫩的,绿绿的”是叠词的运用,很有表现力,使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叠词不仅描摹了色彩,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4.“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替换为“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混合着。”
“酝酿”这个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该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酝酿”较之“混合”更有慢慢的生成之感,令人有舒缓的美感。
5.“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替换为“呼朋引伴地放开清脆的喉咙”。“卖弄”是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在这儿贬词褒用,从听觉角度生动地描绘出鸟儿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鸣叫的可爱情态,所以恰当!“放开”只写出了声音,缺少了情趣!
二、咀嚼法
“咀嚼”就是将食物放在嘴里慢慢地嚼,在此引申为对耐人寻味的文字进行品尝和品读,从而领悟其中深层含义。要让学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要“咀嚼”,如何“咀嚼”?慢慢“嚼”,一点点“嚼”,要“嚼”到位。
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静默”是肃立不做声的意思。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写房屋,实则从侧面表达了春雨中安静平和的气氛,渲染了房屋沐浴春雨的温馨画面。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是作者以视觉的角度对春雨进行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而密,细而亮,细而长(柔),晶莹透亮的特点。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写了春雨,而且也写了春风。“织”字是承上句像细丝的比喻,准确地表达出了春雨的动态。而且“织”字做动词讲是“用丝、麻、棉纱、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之意,春风有情,春雨如丝,织出的自然是美好的生活,用“织”和本文的意境相同。
三、删除法 删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删除句中某个词语,然后比较删前删后的表达效果。1.“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删去“微微”如何?
“微微”一词,本意是轻轻的,很淡。作者用该词形容空气,更突出了春雨的细,密和轻,如此轻微的细节也能被作者感觉到,自然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着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删去“仿佛”如何?
“仿佛”是好像,似乎的意思,“闭着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的意思是说花里的甜味儿就好像让我看到了树上已经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花,“仿佛”在这里是指作者的一种想象,能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已深深陶醉在这花香中。如去掉“仿佛”则不能如此传神地表达花香的迷人。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删去“偷偷的”如何?
删去后文章也就缺少了趣味,不能表达出不经意间发现刚冒出的小草的惊喜之情。“偷偷的”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令读者读起来印象深刻。
4.“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删去“呼朋引伴”如何?
“呼朋引伴”是招呼朋友,引来伙伴的意思。拟人化的手法,鸟儿要将自己的喜悦彼此分享,表现出鸟儿对春天到来的喜爱之情。
四、联想想象法
根据自己的积累,联想想象补充作家在文本中所呈现的画面、形象,以体会文本中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内涵。以事物相同的特质为中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活泼与趣味。
1.“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设想来到了一个桃花、杏花、梨花盛开的地方,每一朵花都在尽力地绽放,生怕辜负了这美好的春天。快看,那一片红,像火;那一处粉,如霞;那一抹的白,像雪。现在请用鼻子轻轻地吸一口气,只能轻轻地,因为这儿太香了。有没有嗅到甜味儿?如果嗅到了就咽下口水吧,因为再过几个月,这些树上就会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摘一个下来,等不及去擦、去洗,你只想啊呜一口咬上去„„
好,请睁开眼,说说刚才你脑海中的所见、所感„„
2.“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同学们,请联想:老老小小都会做点什么呢?如果是你,在这样美好的春天,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五、改变句子法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将以上三个句子的语序改变一下,如何?
这三句话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他们的顺序不可以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这是写春天的成长过程。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个句子中,“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作者有意将它放在句末,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比在前面会更加有趣味,也使文章生动起来。
学习这种句式,试将下面这句话中的某些成分单独拿出来放在句后,感受一下改变后的表现力。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是最寻常的。”
六、名句佐证法
教师提供一些资料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笼统地灌输长长的背景,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要找的小目标,细节材料的提供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憾,越小的材料越能打动学生。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结合课本的课下注释可以了解到这句诗的作者、诗名和整首诗文。如有兴趣,稍加了解,会发现古人的“杏花雨”、“杨柳风”更具有美感,更富于画意。作者引用此诗增添了美感和画意,并再次基础上增加了温度,即“像母亲的手抚摸你”,给人增添了一种温暖,舒心的感觉。由此,能否展开联想和想象——
写春风的诗句有哪些?是“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还可以像什么呢?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还是寒冷时握在手中的一杯温水„„
七、空白点评析法
“文本细读”在一个“细”字。“细”即细小、仔细、细微之意。如何细呢?细到对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解读,甚至一个标点的理解。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文本的一些“空白点”进行了阐释。
1.“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替换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
“;”是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上句用“;”,表示嗅觉和视觉,现实与想象两个维度。如果改为“,”则体现不出此维度。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一个“看”字,是让谁看,读者还是自己?“看”字流露出作者对于春雨的喜爱,他不但自己喜欢,他还要人们都爱上春雨。所以,跟着作者的指点,你必要看着春雨、观察春雨,否则怎能发现它细而密,细而亮,细而长(柔)的特点?
八、演绎渲染法
演绎渲染法即通过对书面文字进行演绎,利用语言、动作将文字变得立体、丰富,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可分为教师演绎和学生演绎。
1.“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在演绎这句话时,除了声音的配合,可以在读到“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时,和学生对视,眨一两下眼。这样,学生能立刻感受到春天野花的气息。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是完全不同的状态,那么在演绎第一句娃娃时,可以奶声奶气些;演绎第二句时声音是甜甜的,要面带笑容;演绎第三句时声音要有底气,表情坚定有力。三句的语气层层递进,渐渐升高、激昂,气势迭起。
3.扮演其中的角色。
本文写了很多春天的景物,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不妨让学生选择其一改变、扮演。
如:“我是春天的小草,我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你看,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我的身影。我让人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我软绵绵的。”
这样的改编、演绎能很好的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在情境中感受文章的美。
九、还原生活法
茅盾提出:“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把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就会有比较深的感悟。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回想一下,春天里,你又会做些什么?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儿争先恐后的竞相开放,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可以回忆一下,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或经历过类似的事。
3.“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此时天下着雨农民还在工作,请联系生活,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还在工作?工作时农民们又会想些什么?
十、质疑法
耳熟能详的《江雪》(柳宗元),我们学习了、背诵了,可似乎没有深究过什么问题。但是一位教授提出“为什么这么冷的天,老翁还在垂钓?”我们不妨在本文中也探究一点——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的“健壮”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体现在能战胜寒冷的冬天,带给万物生命,并能带着人们走完这新的一年。不健壮,何以完成这些重任?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一般要经过四个层面:一是基本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教学能达到第一、二个层面,少部分的教学能真正进入第三、四个层面。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第三、第四个层面?但愿以上我们的做法有实战意义。
真正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拘泥于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语的含义;真正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拘泥于正确地品读、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真正的语文课堂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喝温吞水,不是粗枝大叶!真正的语文课是“不厌其烦”,要有“耐心”。真正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在师生的“文本细读”中绽放出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光彩!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但愿笔者归纳的方法对一线老师有所帮助。
第三篇:郑艳萍 教海探航共探赏析句子方法
共探赏析句子方法
柴沟中学
郑艳萍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赏析句子的角度有哪些呢?
考卷中对语言赏析类试题的提示,可以归纳为:看语言表达,看内容情感,看写作方法等,且都必须说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
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5:“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6:“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7:“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8: 2008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中的题目(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9: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10: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1.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中的题目(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赏析:我们思考这个句子时,在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进一步说,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例句12.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中的题目(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除去,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就是: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三)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句1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4:“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5:“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学生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例句16:“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赏析: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以“细雨”、“朝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以“腥气”、“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息。
三、句子赏析的落脚点
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因此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落脚点却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例句17: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击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赏析:可从修辞(拟人)的角度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的内容。此句表现了大海愤怒时壮观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
例句18:“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赏析:可以选择艺术手法(直接抒情)作为切入点,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在惊涛骇浪面前,胆小懦弱的人会感到恐惧,勇敢坚强的人却感到愉悦。海潮激起作者的心潮,由此发出由衷的赞叹,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透过鲁彦热爱大海的感情,看出了他那积极进取、勇敢搏击的人生态度,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总之,赏析句子的方法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明确答题规律,掌握答题方法,清晰答题角度,多练多思,就一定能提高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第四篇:再探英语告示语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吉林市北山旅游景区告示语英译为例
再探英语告示语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以吉林市北山旅游景区英语告示语为例
摘要:告示语英译的规范性、准确性、创新性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尤其是旅游景区中的英语告示语,其作为传播旅游目的地人文环境的重要媒介之一,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初步实地调查了吉林市旅游景区的告示语英译现状,并结合实例探讨了由于告示语的错译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尝试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式。关键字:告示语;英译;吉林;景区;影响
告示语作为一种服务于公众行为的公共信息,其主要的语言特点是简洁、直接、易理解,而且除具有限制性、强制性功能外,其还就有指示性、解释性功能。当今,我国旅游业发展飞速。随着国际间交流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外国游客通过来华旅游来领略我国富有独特魅力的秀丽山川、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然而,我们并不能期待所有的外籍游客都是“中国通”,可以无障碍地了解各个景点的历史渊源、人文意蕴。因此,各旅游景点就需要设置足够规范化、创新化的英语告示设施,以期既能使外籍游客按照告示语的意图规范其游览行为,又能高效地展现景点的文化内涵。而告示语的误译错译甚至胡译会给外籍游客造成诸多不便,进而影响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影响城市形象。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公元1763年正式建城,满语称“吉林乌拉”,即汉语“沿江的城”。公元1685年,“吉林”成为法定称谓。吉林市辖区内拥有松花湖、拉法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四季鲜明,美不胜收,尤以冬季的“雾凇奇景”为最。历史文化方面,计有周秦时期的“西团山文化遗址”,东晋时期的“高句丽山城”,建于清康乾盛世的北山古庙群等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以历史较为悠久,开发程度较好的北山景区为着眼点,对其中的告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加以初步探讨,希望以最新的实例为今后解决相关问题找到更好的启发。
一、主要问题所在
北山景区告示语英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译名不一致,译名不规范,译名拼写错误等方面。
1.译名不一致
指示性功能是旅游景区告示语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包括指示景区名称、方向、位置、景点名称等,目的是让游客明了景区道路、景点方位等。同一景点理应只有同一英译名,但实 际情况是由于在告示牌的翻译、制作流程中的疏漏,致使景点英译名并不完全一致,这就给外籍游客寻找目的地带来不便。
如,北山景区外的交通指示牌。北山景区以北山公园为主体,位于吉林市市区越山路和德胜路交汇处,此处的交通指示牌的写法是汉语拼音式的“YUESHAN LU”、“DESHENG LU”,而2015年2月吉林市最新的交通指示牌的写法是拼音英语混合式,例如“吉林大街”(JI LIN DA ST),“桃园路”(TAO YUAN RD)。如此,即便以后对北山道路指示牌进行类似更新,其也将会变成“YUESHAN RD / DESHENG RD”。这就给一些“背包游”的外籍散客寻找景区位置带来不便——以前者向当地人问路,勉强还能听懂,而以后者询问的话,恐怕就比较麻烦,毕竟不是所有本地人都知道“road”是什么意思,尤其是附近的老人。
又如,北山正门东侧的“荷文化展览馆”。景区内各个道路指示牌上写的是“Lotus Culture Exhibition Hall”,而到了景点门口的移动式指示牌上则为“Water Lily Exhibition”,可能是因受到大小的限制,上面连“Hall”都省了。其实,荷花:学名为“Nelumbo nucifera”,俗称“Blue Lotus,Indian Lotus”,或“Sacred Water-lily”;睡莲:学名为“Nymphaea tetragona”,俗称“Pygmy Water-lily”,这里“Nelumbo”和“Nymphaea”是属名,“nucifera”和“tetragona”是种名。而“water lily”则泛指所有的“Nymphaea”属,因此可以说,睡莲是“water lily”的一种,荷花则不包括在“water lily”之内。既然两者并不完全相同,那么制作英语告示牌时还是不要混淆为好。
再如,始建于1738年的“药王庙”。离景点最近的指示牌英译是“Medical King Temple”,而门口告示牌上印的是“Yaowang Temple”(The Temple of King of Medicine)。如此混乱的英译名,实在是让外籍游客无法弄清楚——“King of Medicine”的名字是“Yaowang”?“Yaowang”是私人名字还是群体称谓?这“药王”(King of Medicine)是“药国”(Medicine Kingdom)国王吗?如此忽略了文化背景的景点译名自然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还有景点“揽月亭”的“揽月”二字,多数道路指示牌上译文是“Lanyue”,而到了景点门口的简介铜牌上却是“Picking Moon”。
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们不难推测,同一景点告示语的不同英译名的存在,至少会对外籍游客方便快捷地找到景点带来不便,严重的话会导致他们对整个景区的服务提出质疑。
2.译名不规范
译名不规范问题常常是由于忽略了告示语英语语言规范,硬译汉语原文导致的,其结果往往是本国人用英汉词典就看得懂,外国人看了就会如置身云里雾里。还是先以吉林市最新的交通指示牌的写法为例,“吉林大街”(JI LIN DA ST),“桃园路”(TAO YUAN RD);北京市则是“西长安街”(West CHANG’AN Ave),“前门大街”(Qianmen St);而美国纽约市的则用“Park Ave.”(公园大街),“5th Ave.”(第5大街),“Wall Str.”(华尔街)等等。这里“avenue”指“林荫大道/大街”,“street”指“街道”,有些地方干脆将某一走向的街道统一命名为“xxx Ave.”,而将另一走向的命名为“xxx Str.”。我国的街道命名根据其重要性和走向也分为“大街”、“大路”、“街”、“路”等,但原则就相对模糊,显得不够规范,即便是本国人也容易拿着地图在陌生城市里迷路,就更别说外籍人士了。
再者,前文中提到过的比较重要的“药王庙”。药王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其正殿供奉天、地、人三皇及药王孙思邈,并附祀华陀、张仲景等名医。值得一提的是,庙里的“十不全”——其像瘦小枯干,面貌丑陋,额头贴膏药,项上挂了一串咸菜疙瘩,若干高粱秆做的拐棍支撑着他的瘸腿。传说,病人如果虔诚地祈祷,他就会把疾病接到他自己的身上,使你身体健康。因此“十不全”虽然神像很小,又进不得大殿,但香火异常旺盛。由此可见,单纯将“药王庙”硬译为“Yaowang Temple”或“Medical King Temple”显然不能将这里面蕴藏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来,至少药王庙里供奉的神就不止一个。而且,“king”(国王)一词用在这里也不太合适,历史上孙思邈、华陀、张仲景等名医可是没有国王领地(kingdom)的,只能将他们比喻成“医药领域的王者”。
此外,一些小的不规范的地方也应得到重视。例如,“鸟语林”,本是 “文艺范儿”十足的名字,硬译成英语后就变成了莫名其妙的 “Birds Woods”,还不如译成“Birds’ World”来得直接。再如,“革命烈士纪念馆”(Revolutionary Martyr Memorial Hall)里面的“Hall”就是画蛇添足的一词。还有,北山公园外人民广场的某一指示牌上同时标有“Ren min guang chang”(人民广场)、“Jia shan pu bu”(假山瀑布)、“Dong ce zhan dao”(东侧栈道),连“square”、“waterfall”之类的关键词都省了,不清楚这是给学龄前儿童看的,还是给“老外”问路用的。
3.译名拼写错误
译名拼写错误其实是最容易避免的。其看似无关紧要,但却时刻在考验外籍人士的语言纠错能力,类似错误如果出现过多,势必会给外籍游客带来诸多不便,从而给他们留下“中国人做事不认真”、“不尊重游客”的印象。如景区内多个道路指示牌上的“揽月亭”的译名是“Lanyue Bridge”,而景区内根本无“揽月桥”一景。还有个指示牌上将“Lanyue Pavilion”错写为“Lanyue Pivillion”;“平安钟楼”(Peace Bell Tower)里的“r”在多个告示牌里也不见了踪影。
二、可行性解决策略
1.专业化人才培养。由政府部门牵头,强化英语告示语翻译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外文化差异研究,同时培养相关专门人才,使足够多的、不同层次的具有专业文化素养及翻译技巧的设计、制作人才脱颖而出,最终达到英语告示语的制作规范化、专业化、统一化的目的。如,在制作城市旅游地图时可将“地理名词中英对照表”同时印在上面,这样既方便了本国居民使用,也能为外籍游客带来益处。
2.制度化政府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整合当地翻译协会、高校、行业组织等各类社会资源设立专业的告示语审定机构,拿出制度化方案,同时强化审批环节,务求达到既尊重外籍游客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又充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地方特色的目的。同时,也要加强后期监管力度,及时更正那些错译、胡译,甚至含有冒犯性语言的告示语,为本城市的对外宣传与文化交流传递正能量。
3.多元化更正体系。对于一个人口超过400万,辖区27120平方公里的吉林市来说,市区内、景区内告示牌不计其数,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全面保证告示语的规范性。这就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运用手中的相机、手机,通过微博、微信等即时交流平台,及时发现、举报、更正各种不规范、不正确的英语告示语。如此,在政府、机构、个人的多元化努力下,英语告示语必能逐渐走向规范化、创新化。
结语
综上所述,告示语作为展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其英译的规范性、准确性、创新性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的高低。英语告示语的服务对象是外籍人士,若其不断出现错译、胡译,不良后果就会放大,进而影响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甚至有损城市形象,国民声誉。只有在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下,英语告示语才能为宣传城市形象、宣扬中华文明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和发.单丽萍主编.英汉公示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2].袁式亮.试论旅游景点告示语的汉英互译中文化意义的转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0).[3].王利.公共场所汉英标示语规范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4).4 [4].何正英.城市告示语英译现状调查与分析——以2014南京青奥会主办城市南京为例[J].前言, 2012(23)[5].牛新生.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研究——以宁波市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3).5
第五篇: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以突破促进接待工作再发展(共)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以突破促进公务接待工作再发展
自巩义市接待办成立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现状的公务接待工作,从总体思路、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等诸多方面边探索边实践,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接待任务,对发展巩义、推介巩义、宣传巩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巩义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接待工作已成为展示巩义发展环境和对外形象更加重要的载体。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公务接待工作,就要切实做到“三个突破,三个提升”。
一、突破狭义接待观念,不断提升公务接待意识 新形势下的接待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大接待”观念,构筑“大接待”格局,突破原有接待工作就是“吃、住、行”协调安排的狭义观念。“大接待”具体来讲,就是公务接待要实现“党政领导牵头,接待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大接待格局”。在大接待的格局中,党政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保障,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是基础,接待部门的具体协调是枢钮。要努力建立起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共同参与、共同服务的开放型大接待新格局,做大、做强公务接待工作,努力让公务接待工作真正成为宣传巩义的阵地、展示巩义形象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一是增强大局意识,服务中心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接待工作在推动各地交流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发挥好这一作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牢固树立接待工作是投资环境,接待工作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观念,充分利用接待工作的载体作用、推介作用和信息渠道作用,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全市的中心工作服务上,全力为巩义经济社会发展当好接待员、服务员、宣传员和信息员。
二是增强协作意识,完善接待工作网络。公务接待工作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体现着地方的综合实力,同时,因为公务接待工作的突发性,要借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做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起人力、物力和公共资源协调配合机制,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接待工作运行体系,锻炼和培养一支以接待办人员为主,相关部门、单位及部分企业优秀接待人员为辅的公务接待队伍,为完成重要接待任务提供有力保证。
三是增强政治意识,当好领导的助手。公务接待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为此,要始终把接待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牢固树立“接待工作无小事”的思想,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把讲政治贯穿于服务之中,用优质服务来体现,用服务成果来检验。在具体工作中,用心领会、用心把握、用心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各项接待工作的部署,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工作纪律,慎言慎行,确保接待工作不出错、不误事、不疏漏、不出现任何负面影响。
二、突破因循守旧的观念,不断提升公务接待工作质量和水平
公务接待是一项综合性和全局性都很强的工作,集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落实、后勤保障等功能于一体,必须悉心研究工作特点和规律,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一要创新理论研究。针对目前公务接待工作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公务接待的前景,怎样实现其作用的发挥,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要充分认识公务接待工作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公务接待基本理论的研究,以理论创新推进公务接待的实践创新。
二要创新工作制度。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运行程序是做好公务接待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们重新制定和规范了公务接待工作制度,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更要注重严格接待范围,做到确保重点、对口接待、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注重严格接待程序和标准,做到有利公务、勤俭节约,特别是在餐饮方面,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既严格控制接待标准,又要让接待对象满意。
三要创新服务理念。要大力推行“三化”服务,首先是个性化服务。注重从客人实际出发,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外商外宾等不同的饮食传统、习惯和文化差异,在原则范围内,尽其所能地想客人所想、解客人所难、办客人所需,充分体现出对客人不同个性特点的重视和尊重,努力营造宾至如归的氛围。其次是特色化服务。充分体现时代气息、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着重在文化传统上立意、在民俗习惯中挖掘,注意宣传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产业资源特色和工作亮点。第三是精细化服务。在接待内容、接待时间、行程安排、方案制定上,从点滴细节入手,综合考虑,每次接待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认真总结,不断研究探索接待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促进接待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突破原有的队伍建设模式,全面提升接待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一支高素质的接待队伍,是做好接待工作的重要前提。但公务接待的高素质除要求业务精之外,更要着力在用人、作风、纪律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在调整充实上下功夫。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通过内部择优、交叉换岗等方式,对接待队伍进行调整充实,优化队伍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使接待工作水平、工作成效大大提高。二是在思想教育上下功夫。认真抓好接待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使接待人员切实强化服务观念、“接待工作无小事”观念和大局观念,牢固树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形成风正、气顺、心齐,能干、会干、干好的良好工作局面。三是在作风建设上下功夫。教育接待干部淡泊名利,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求真务实观念,消除浮躁心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接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