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诺贝尔奖相关组题
诺贝尔奖相关组题
(诺贝尔奖常成为每年高考及高考复习中命题的素材,笔者收集了33道有关诺贝尔奖的习题,并按诺贝尔奖获得时间进行了排序。望能有助于大家高考复习!)
1.果蝇是一种非常小的蝇类,遗传学家摩尔根曾因对果蝇的研究而获得193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果蝇的灰身(B)和黑身(b),长翅(V)和残翅(v),红眼(R)和白眼(r)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Vv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摩尔根等研究时发现:
(1)近百年来,果蝇被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而且它是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被进行基因测序的一种动物。科学家常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举出两点即可)。
(2)以上表格中的两对相对性状中,如果进行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1、F2结果不一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用一对相对性状的真核生物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如果结果一致,可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基因。
(3)实验一:现有纯种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请你设计实验探究灰身、黑身和长翅、残翅蝇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第一步:取纯种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得F1;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必一)第三步:统计后表现型的比例。
结果预测: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必一)。(4)实验二: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A、白眼a),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的类型。若一次交配实验即可证明这对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选择的亲本表现型应为_________ ______ 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1(1)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
①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各品种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_和_________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_________对相对性状着手,然后再研究_________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在处理观察到的数据时,应用_________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到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试验中得到的材料提出了假设,并对此作了验证实验,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②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是DNA结构发现50周年。1953年,青年学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结构并构建了模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他们的成就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请回答: ①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结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通过对酶的研究,发现有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有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并因此获得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体中能供给能量的营养素主要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B.直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是ATP C.很多生物既可在无氧条件下也可在有氧条件下通过酶的作用产生能量 D.所有生物都能在有氧条件下独立的通过酶的作用分解营养物质,释放能量
4.2001年9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发现了亚洲首例“疯牛病”。世界上首例疯牛病是1996年在英国发现的并由此蔓延,研究表明人类的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与疯牛病一样,病原体(朊病毒)是一个能致病的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美国生物学家普鲁辛纳就是由于研究朊病毒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1997午诺贝尔医学生理奖。朊病毒有两种构象:正常型和致病型:致病型可胁迫正常型转化为致病型,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下列有关疯牛病及朊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禁止将哺乳动物的蛋白质(如骨粉等)用作动物饲料,可有救预防“疯牛病”传播 B.朊病毒的发现从理论上讲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 C.朊病毒是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来繁殖的
D.要杀灭医疗器械上的朊病毒,可用NaOH溶液浸泡
5.1997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经过十年研究而发现毒蛋白的普鲁西纳。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酶的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三位化学家,他们研究了三种磷酸腺苷酶的结构和作用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都是由氨基酸这一基本单位组成 B.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遇重金属盐都能反应改变性质 D.前者能水解,后者不能水解
6.荣获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研究发现了调节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周期的关键因子。其中美国的利兰·哈特韦尔发现了对各个细胞周期的最初阶段起调节作用的“START”基因,请在图中指出“START”基因起作用的时期
A.ab B.fg C.de D.gh
7.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和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获得了200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理由是他们在“细胞周期”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发现了与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有关的几种物质。他们的研究如图所示。如将其原理用于癌症治疗。最佳方法应使哪一种物质的含量降低()
A.①
B.②
C.③
D.①③
8.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等因发现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而被授予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似乎是按编好了的“程序”进行的,才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调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人体发育成熟之前的阶段,总体来说细胞诞生的多,死亡的少 B.发育成熟后,人体内细胞的诞生和死亡处于一个动态平衡阶段
C.在人体中,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长,形成癌症。如果不该死亡的细胞过多地死亡,人体就会出现衰老
D.控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有两类,一类是抑制细胞死亡的,另一类是启动或促进细胞死亡的,两种基因相互作用控制细胞正常死亡
9.200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发现了存在于高等生物细胞中nuc-1基因,它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降解(nuc-1基因被称为细胞“死亡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产生和死亡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B.如能激活细胞死亡基因,则可特异性杀死癌细胞 C.蝌蚪尾的自溶现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具体表现 D.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受阻是细胞死亡的具体表现
10.细胞到了一定时期会像树叶那样自然死亡,但是这种死亡是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主动性
的“自觉自杀行为”,而非病理性死亡,所以叫细胞的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正是因为发现了细胞凋亡的规律,2002 年,英国的西德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美国的 H ·罗伯特·霍维茨(H · Robert Horvitz)和英国的约翰· E ·苏尔斯顿(John.E.Sulston)三位科学家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工作对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请回答:
(1)正常的生理活动都需以_________的方式产生新细胞,同时也有细胞的死亡,从而维持机体细胞数目的动态平衡。
(2)癌细胞是一类恶性增殖细偶然性,癌症就是应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造成的。对于癌症目前医学上通常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然后再“化疗”。“化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药剂作用于细胞周期的间期,即抑制_________,达到终止___________的目的,从而控制病人病情的恶化,未来可采用诱导细胞凋亡治疗癌症。
11.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科学家,这3位科学家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这项工作对人类战胜疾病将发挥重大作用。下图示癌细胞内的相关变化和及某种药物治疗导致癌细胞死亡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观象。下列属于衰老红细胞特征的是()①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②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 ③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④呼吸速率上升 ⑤色素积累增多 ⑥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 ⑦细胞核体积增大 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⑧
(2)人的受精卵开始分裂,逐渐形成大量功能不同的细胞,从分子水平看,这是 的结果。
(3)人的胚胎在发育初期是有尾的,但在胚胎发育成熟时失去尾,从细胞水平看,这是由于。
(4)后来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控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有两类:一类是控制细胞死亡;另一类是启动或促进细胞死亡。两类基因相互作用控制细胞的正常死亡。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不该死亡的细胞大批死亡,就会患病,如癌症、艾滋病等。请你运用这个理论对癌症、艾滋病的治疗进行大胆的设想。
12.200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英国科学家布雷尔、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霍维茨共享。他们利用线虫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怎样受基因调控的。所谓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我破坏的过程,而不同于外界刺激导致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现在我们还知道,有关调控线虫细胞死亡的绝大多数基因在人体中也有相应的基因。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细胞具有相关基因
B.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内因是致癌因子激活了相关基因 C.细胞发生程序死亡是发育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D.细胞程序死亡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2)人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约有50%的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你认为人的表皮细胞中具有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吗?为什么?
(3)科学家的相关研究对于我们人类有何意义?谈谈你的想法。
13.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阿格雷和麦金农两位美国医生,表彰阿格雷在发现细胞膜水通道、麦金农在离子通道的结构和机理的研究中,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获奖的共同原因是()
A、他们的研究跟化学物质有关
B、他们的研究有利于研制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C、他们的研究深入到细胞的层面 D、他们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原子的层面
14.2003年诺贝尔生物学奖授予美国的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水通道和离子通道)方面做出的贡献。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彻底揭开水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机理以及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物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可见水通道和离子通道实际是由细胞膜上的 形成的。
(2)物质进入细胞都要通过细胞膜,在用呼吸抑制剂处理细胞后,脂肪酸、Na+进入细胞速度会明显减慢的是。(3)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条件下融合并培养,40分钟后,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和绿色均匀分布。①有人认为该实验不够严密,其原因是缺少。②本实验可以通过相同的时间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的情况判断实验结果,还可以通过。③该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15.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以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阿格雷得奖是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而麦金农的贡献主要是在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结构和机理研究方面。他们的发现阐明了盐分和水如何进出活细胞。比如,肾脏怎么从原尿中重新吸收水分,以及电信号怎么在细胞中产生并传递等等,这对人类探索肾脏、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诸多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请分析回答。
(1)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2)如果用胰蛋白酶处理细胞表面,发现水分子和离子均不能通过细胞膜了,说明了细胞膜上的水通道和离子通道都是。
(3)如果在细胞内注入呼吸作用抑制剂,将会强烈抑制细胞膜上 通道的作用。(4)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由题干中信息可知这种电位变化可能和 有密切关系。
(5)有人在研究物质出入细胞的速率和各种条件的关系时,绘出了如下曲线:
如果表示的是K,正确的曲线是。
16.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泛素是由76个基本单位组成的多肽。下列有关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泛素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B、泛素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
C、控制泛素合成的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最多有61种 D、泛素经高温处理后仍一定有活性
17.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罗斯经过多年研究,找到了人体细胞控制和调节某种人体蛋白质数量多少的方法。三人荣膺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最初的一些研究发现,蛋白质的降解不需要能量。不过,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却发现,同样的蛋白质在细胞外降解不需要能量,而在细胞内降解却需要能量。这成为困惑科学家很长时间的一个谜。70年代末80年代初,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们终于揭开了这一谜底。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在需要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多肽由76个氨基酸组成,它就像标签一样,被贴上标签的蛋白质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垃圾处理厂”,它根据这种标签决定接受并降解这种蛋白质。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1).人体细胞能够给无用蛋白质“贴上标签”,然后进行“废物处理”,使它们自行破裂、自动消亡。在这一过程中不涉及()A.蛋白质的特异性识别 B.蛋白质的水解 C.能量的利用 D.细胞的裂解(2).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细胞学研究,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他的同事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叫免疫化学法。如果对细胞膜进行化学免疫标记,下列哪项不可能被标记()
A.糖被 B.离子通道 C.载体 D.磷脂双分子层(3).细胞内蛋白质降解后的最终产物,在人体内的变化情况有哪些?
(4).请举例说出人体不需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并指出其发生的场所及所需的降解酶。(5).通常新合成的蛋白质约30%被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可能的原因 是。
18.马歇尔和沃伦因对引起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而获得了2005年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问幽门螺杆菌与硝化细菌的共同特点是()A.异养型
B.基因编码区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 C.厌氧型
D.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
19.(2008年青岛模拟)澳洲的罗宾·华伦和巴里·马歇尔两位科学家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发现了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的。下列关于幽门螺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没有线粒体、核糖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B.细胞中具有拟核,核内有染色质
C.构成细胞壁的物质中不含纤维素,但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D.细胞内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蛋白质成分
20.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20年前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一成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不能用抗生素治疗胃病的医学教条。图示为幽门螺杆菌细胞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幽门螺杆菌细胞由于具有结构[3],因此称为 细胞。
(2)幽门螺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共同的结构有。(3)幽门螺杆菌细胞壁[1]的主要成分与真核细胞的不同,高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细胞器[5]的功能是。
(4)若要探究幽门螺杆菌的结构[3]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应如何操作,请写出简要操作思路。
21.获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的研究让人们认识到,RNA作用不可小视,它可以使特定基因开启、关闭、更活跃或更不活跃,从而影响生物的体型和发育等。双链RNA在生物体内是存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经酶切后会形成很多小片段,这些小片段一旦与mRNA中的同源染色体互补结合,形成双链RNA,导致mRNA失去功能,即不能翻译产生蛋白质,也就是使基因“沉默”了。已知控制矮牵牛紫色花的基因„„TGGGAACTTA„„(模版链片段)。若将产生紫色素的基因„„ACCCTTGAAT„„模板链片段转入紫色花的矮牵牛花中,则矮牵牛花的花色最可能为
A.深紫色 B.浅紫色 C.紫色(不变)D.白色
22.200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现象,这是一个有关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关键机制。下列有关RN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有些生物中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B.RNA聚合酶与基因的结合位点位于非编码区
C.信使RNA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就有多少个转运RNA与之对应 D.RNA通常只有一条链,它的碱基组成与DNA不完全相同
23.菲尔和梅洛因发现了RNA干扰现象(RNAi),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NA干扰的机制如下:双链RNA一旦进入细胞内就会被一个称为Dicer的特定的酶切割成21~23个核苷酸长的小分子干涉RNA(siRNA)。Dicer酶能特异识别双链RNA,以ATP依赖方式切割由外源导入或者由转基因、病毒感染等各种方式引入的双链RNA,切割产生的siRNA片断与一系列酶结合组成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激活的RlSC通过碱基配对结合到与siRNA同源的mRNA上,并切割该mRNA,造成蛋白质无法合成(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双链RNA的基本单位是。
(2)根据RNAi机理,RNAi能使相关基因“沉默”,其实质是遗传信息传递中的 过程受阻。
(3)通过Dicer切割形成的siRNA要使基因“沉默”,条件是siRNA上。(4)有科学家将能引起RNA干扰的双链RNA的两条单链分别注入细胞,结果却没有引起RNA干扰现象,请据图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5)研究发现,某基因上碱基的改变也有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若有一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其子代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请作出1种合理的解释:。
24.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卡佩奇和史密斯以及英国的埃文斯等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基因靶向”技术上的贡献。“基因靶向”又称“基因敲除”或“基因打靶”,是指定向替换生物某一基因的技术。它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DNA复制
25.基因敲除是利用基因同源重组(gene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又称基因打靶的原理,用外源片断整合到活体细胞DNA的同源序列中,使某个基因被取代或破坏而失活,由于同源重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方向性,外源片断也具有可操作性,故该技术可使细胞的基因定点和定量改变。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人马丁·埃文斯 因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尤其是“基因靶向”敲除技术的发明方面所作的贡献而荣获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推测下列哪项与生物学事实不相符()A.基因敲除技术是在DNA水平对细胞遗传信息进行改造的技术 B.基因敲除技术可使细胞的基因定点改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外源片断与活体细胞DNA的同源序列的碱基对越相似;基因敲除的成功率就越高 D.基因敲除技术将来有可能用到癌症的治疗
26. 2007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进行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家,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的诞生。在医学上千细胞的研究为器官移植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癌症、癫痫、糖尿病的根治带来了希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医学上能利用肌细胞代替干细胞,因为肌细胞虽然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脱分化,实现细胞的全能性
B.脐血中含有大量未成熟的造血干细胞,利用自身脐血移植属自体移植,几乎没有排斥反应
C.胚胎干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获取 D.“基因打靶”技术也叫“基因敲除”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
27.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里奥•卡佩基等三位科学家创造了“基因敲除”的方式:用外源基因整合到小鼠胚胎干细胞的DNA同源序列中,使某一个基因被取代或破坏而失活,形成杂合体细胞。然后将“修饰”后的胚胎干细胞植入小鼠的早期胚胎,生成嵌合体小鼠。科学家已经利用上述技术成功地把人类囊肿性纤维化病的致病基因移植到小鼠身上,培育出了患囊肿性纤维化病的小鼠。下列有关叙述最可能错误的是 A.这种嵌合体小鼠长大后体内存在外源基因,而且可能会遗传给后代 B.在基因敲除中需要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等
C.通过“基因敲除”方式导致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
D.基因敲除技术有利于人类对某些遗传因素引发的疾病进行研究
28.(2009高考重庆卷)小鼠基因敲除技术获得2007年诺贝尔奖,该技术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杂交等手段使小鼠体内的某一基因失去功能,以研究基因在生物个体发育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现有基因型为BB的小鼠,要敲除基因B,可先用体外合成的突变基因b取代正常基因B,使BB细胞改变为Bb细胞,最终培育成为基因敲除小鼠。(1)基因敲除过程中外源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利用重组质粒上的 检测。如果被敲除的是小鼠抑癌基因,则可能导致细胞内的 被激活,使小鼠细胞发生癌变。
(2)通过基因敲除,得到一只AABb小鼠。假设棕毛基因A、白毛基因a、褐齿基因B和黄齿基因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要得到白毛黄齿新类型小鼠,用来与AABb小鼠杂交的纯合亲本的基因型是,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让F1代中双杂合基因型的雌雄小鼠相互交配,子代中带有b基因个体的概率是。不带B基因个体的概率是。
(3)在上述F1代中只考虑齿色这对性状,假设这对性状的遗传属X染色体伴性遗传,则表现黄齿个体的性别是,这一代中具有这种性别的个体基因是。
29.德国科学家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遗传物质是RNA的艾滋病病毒(HIV)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的RNA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或者是RNA B.RNA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遗传功能、催化功能等 C.HIV是通过自身RNA的自我复制在体外完成增殖 D.RNA分子中含有核糖,DNA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
30.钱永健先生因在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2008年诺贝尔奖。在某种生物中检测不到绿色荧光,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该生物体内后,结果可以检测到绿色荧光。由此可知()
A.该生物的基因型是杂合的
B.该生物与水母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C.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该生物体内得到了表达
D.改变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1个核苷酸对,就不能检测到绿色荧光
31.(2009高考安徽卷)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发现和发展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融合基因,再将该融合基因转入真核生物细胞内,表达出的蛋白质就会带有绿色荧光。绿色荧光蛋白在该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
A.追踪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 B.追踪目的基因插入到染色体上的位置
C.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 D.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32.2009年10月5日,三位科学家因发现“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端粒被一部分科学家们视为“生命时钟”,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构造,它随着细胞分裂而变短。癌细胞中存在延长染色体端粒的酶,正常人的生殖细胞中也有。据此你认为正常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原因是()A.缺少合成端粒酶的氨基酸 B.缺少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 C.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 D.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没有表达
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因
33.“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共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小球状,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
B.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它的形成与细胞核内的核仁有关 C.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场所,在其中形成了肽键 D.核糖体与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答案与解析
1、⑴ 相对性状明显、繁殖速度快、易于饲养、雌雄易辨、染色体数目较少等 ⑵ 红眼和白眼(R、r)常染色体上的核基因(答核基因不给分)⑶ 第二步:让F1与黑身残翅果蝇测杂或让F1雌、雄个体之间互交(杂交)
结果预测: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且数量比接1:1:1:1或9:3:3:1 ⑷ 白眼雌果蝇 ╳ 红眼雄果蝇
①若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中雌、雄果蝇全为红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中雌、雄果蝇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个体数量比接近1:1,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析:这是一道遗传实验探究题;可从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来判断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如果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符合,反之则不符合。
2、(1)①相对性状易于区分 自花传粉 闭花授粉 二 二对以上 统计②基因的分离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2)①双螺旋结构②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解析:
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选用豌豆作遗传材料,优点是:豌豆能严格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例如高茎和矮茎。孟德尔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二是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针对二对以上相对性状进行研究,三是采用统计学的方法。
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组成DNA的脱氧核糖核酸共有四种:腺嘌呤脱氧核糖核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酸、啶脱氧核糖核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酸。
3、D 解析:厌氧型生物不能在有氧条件下通过酶的作用分解营养物质,释放能量。
4、C 解析: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没有细胞结构,不会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增殖
5、D 解析:毒蛋白,磷酸腺苷酶都是蛋白质,都符合蛋白质性质。
6、C 解析:细胞周期中的间期可分为G1、S、G2三阶段,G1期为DNA复制做准备,S期进行DNA复制,G2为分裂期做最后准备。Ab段与ef段进行DNA复制,在这两个时期之前还有G1期,是细胞周期的最初阶段,是 “START”基因起作用的阶段。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联系有关细胞周期的知识,可知选项为A。
8、C 解析:在人体中,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人体器官的异常,如有尾;如果不该死亡的细胞过多地死亡,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
9、A 解析: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是细胞数目逐渐增加和细胞体积逐渐增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同时完成细胞分化,因此产生的细胞数目应多于死亡的数目;若能特异性激活癌细胞的死亡
基因,可促进癌细胞死亡;蝌蚪尾的消失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结果;衰老细胞核中染色质固缩,基因表达出现停止的现象,导致细胞死亡。
10、(1)细胞分裂(2)DNA 复制 肿瘤细胞增殖
解析: 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核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少。细胞呈球形,可以到处游动。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生物致癌因子。在这些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使细胞内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在不同的细胞中,都有抑制原癌基因表达的抑制基因。目前,的方法使用化疗,但是这种方法不但杀死癌细胞,还会大量的杀死正常的细胞。目前科学家正在探索新的治疗癌症的方法。已初见成效。
11、(1)C;(2)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组成尾的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了程序性死亡;(4)首先找到与癌症、艾滋病相关的所有调控基因,分析其功能,然后,研究出能发挥或抑制这些基因功能的药物,就可以让癌细胞加速自杀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同时,提高免疫细胞的生命力,以达到根治爱滋病的目的。解析: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如何延缓细胞的衰老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本题围绕细胞的衰老、死亡及基因调控的知识,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解释有关现象及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1)衰老的细胞一般具有以下5项特征:Ⅰ.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Ⅱ.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Ⅲ.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Ⅳ.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颜色加深;V.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根据上述特征可判断①②③⑤⑥⑦⑧都符合衰老细胞的特征,由于衰老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不含有色素,因此,还应除去⑤⑦,故选C。
(2)人的受精卵分裂,逐步形成大量的功能不同的细胞,这些功能不同的细胞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而由受精卵分裂产生的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相同,基因也相同,因此从分子水平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人的胚胎在发育初期是有尾的,但在胚胎发育成熟时失去尾,尾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那么尾哪里去了呢?从细胞水平看,这是由于组成尾的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了程序性死亡。
(4)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人类的癌症、艾滋病等就是由于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不该死亡的细胞大批死亡所形成的病患。根据“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理论,我们对癌症、艾滋病的治疗可进行下列设想:首先找到与癌症、艾滋病相关的所有调控基因,分析其功能,然后,研究出能发挥或抑制这些基因功能的药物,就可以让癌细胞加速自杀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同时,提高免疫细胞的生命力,以达到根治爱滋病的目的。
12、(1)C(2)有。表皮细胞和神经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分化而产生的,含有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
(3)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对于人类早日控制、治疗癌症有很大意义。如根据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原理,来延缓脑细胞的衰老、死亡,来治疗老年痴呆症。解析:细胞凋亡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的,是生物体的正常生命现象。在人的所有体细胞中都有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对于人类早日控制、治疗癌症有很大意义。
13、D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得出答案。
+
14、(1)蛋白质(2)Na(3)①对照实验 ②红色和绿色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时需要时间的长短来判断 ③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会加快、加强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从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审题。
15、(1)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主动运输(2)蛋白质(3)离子
(4)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离子通道(5)AB(2分)
解析:(1)水分子都是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离子都是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细胞膜。(2)根据题意可分析作答。
(3)离子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呼吸作用抑制剂将会影响细胞内能量供应,进而影响主动运输运输离子。
(4)识记兴奋时膜电位变化;另一空据题意可分析作答。
16、C 解析:由题干信息知道泛素是多肽,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而不是核苷酸,经高温独步一时后会会发生分子结构的改变推动活性,鉴定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而不是二苯胺。控制合成蛋白质的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最多有61种。
17、(1)D(1分)(2)D(1分)(3)细胞内蛋白质降解后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其变化情况有四种:①直接被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②有些细胞用来合成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特殊蛋白质(酶、激素等);③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④通过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分解为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其中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也可以合成为糖类和脂肪。(4)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是不需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胃和小肠,所需的降解酶为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肽酶。(5)这些新合成的蛋白质为不合格的蛋白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对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记忆的形成、蛋白质的代谢、细胞的物质识别、细胞膜结构等多个知识点的理解进行综合考查。(1)给无用蛋白质“贴标签”涉及蛋白质的特异性识别,“废物处理”涉及蛋白质的水解,题干中说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蛋白质的“废物处理”是在细胞中进行的,因此不涉及细胞的裂解。24)免疫化学标记的物质是蛋白质,细胞膜中的磷脂双分子层不属于蛋白质。(3)正确理解细胞内蛋白质的变化去向是解答这道小题的关键。(4)消化酶对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在细胞外进行,不需要能量。注意题干中“细胞外”“不消耗能量”。(5)被“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的蛋白质必然是对人体无用的“废物蛋白质”,新合成的蛋白质被“报废”,只能是不合格的蛋白质。
18、D 解析: 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化能自养需氧型,基因编码区是连续的,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幽门螺杆菌生活在消化道内,为原核生物,异养厌氧型,基因编码区是连续的,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
19、C 解析: 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其主要特点有: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肽聚糖;细胞质中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拟核中的DNA分子是裸露的,没有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或染色质。
20、(1)拟核 原核(2)[1]细胞壁、[2]细胞膜、[4]细胞质、[5]核糖体
13(3)纤维素和果胶 合成蛋白质(4)将结构[3]分离出来,加入双缩脲试剂,观察是否有紫色反应发生
解析:图中[1]为细胞壁,[2]为细胞膜,[3]为拟核,[4]为细胞质,[5]为核糖体。欲验证是否存在蛋白质,应选用双缩脲试剂。
21、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RNA和蛋白质之间的联系,属于考纲获取信息层次。控制矮牵牛紫色花的基因转录出来的RNA和产生紫色素的基因转录出来的RNA形成双链RNA导致不能产生紫色蛋白质因而是白色。
22、C 解析:本题以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背景,考查考生对RNA的理解。每年的诺贝尔奖是高考命题的良好素材,体现了高考关注科技发展的理念。200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NA干扰机制)和化学奖(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均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在2007年高考中出现的可能性很大,应引起特别关注。
有些RNA是酶;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位于编码区上游的非编码区中;信使RNA上最多有64种密码子,但转运RNA只有61种,因为还有三个终止密码子。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三种碱基是RNA和DNA共有的碱基。
23、(1)核糖核苷酸(2)翻译(3)有与mRNA互补配对的碱基(或核苷酸)序列(4)Dicer酶只能识别双链RNA,不能识别单链RNA(2分)
(5)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它不一定位于基因的外显子部位;③若为父方细胞质内的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受精后一般不会传给子代;④若该亲代DNA上某个喊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⑤根据密码子的兼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⑥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
解析:R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核糖核苷酸,mRNA是翻译的模板,从题干可见RNAi能使相关基因“沉默”,实质是使翻译过程受阻,基因突变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但有时却不会发生原因主要有①DNA上改变的碱基对不一定位于基因的外显子部位;如位于内含子或不具遗传效应的片段就不会引起改变;②根据密码子的兼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③ DNA上发生改变的碱基对若为父方细胞质内,则受精后一般不会传给子代;④改变的基因如发生在体细胞,则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⑤若该亲代DNA上某个喊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⑥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
24、B 解析:定向替换生物某一基因,相当于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5、B 解析:基因敲除技术用到的是基因重组原理。
26、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干细胞培养、器官移植,属于考纲分析推断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只具有核发育的全能性。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不能脱分化,没有细胞全能性,只有细胞核全能性。个别同学认为“基因打靶”技术属于基因突变,而得出错误答案“D ”。
27、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应用。属于课表要求的理解层次。通过通过“基因敲除”方式导致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
28、解析:(1)作为质粒的一个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标记基因,以检测外源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癌变的产生就是原癌基因由抑制态变激活态。(2)根据题意AABb基因敲除小鼠的表现型是棕毛褐齿,现要得到白毛黄齿新类型小鼠(aabb),应选取用与AABb小鼠杂交的纯合亲本的基因型是,用图解表示:
则此亲本必含有a基因,而又是纯合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或aaBB,而aabb是要培育的新品种不可能有,所以只用选用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F1代中双杂合基因型AaBb的雌雄小鼠相互交配即自交,由于是常染色体遗传,即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BB、2/4Bb、1/4bb,带有b基因个体的概率是3/4,不带B基因个体的概率是1/4。(只考虑B和b这一对基因的计算,用基因分离定律)
也可两对同时计算用自由组合定律,AaBb自交得1/4AAX1/4BB、1/4AAX2/4Bb、1/4AAX1/4bb、2/4AaX1/4BB、2/4AaX2/4Bb、24AaX1/4bb、1/4aaX1/4BB、1/4aaX2/4Bb、1/4aaX1/4bb、可得带有b基因个体的概率是12/16,不带B基因个体的概率是4/16。
BbB(3)假设齿色性状的遗传属X染色体伴性遗传,则亲本都为褐齿,基因型为XX 和 XBbBBBbbY,则F1代的基因型为XX、XX、XY、XY,其中XY为黄齿是雄性个体,雄性个体B基因还有XY。
此题考查学生对两大遗传定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及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
29、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RNA的功能特点,属于考纲分析判断层次。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主要是所有的有细胞的生物和一些病毒。只有少部分病毒遗传物质是RNA,但是一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不是DNA就是RNA。RNA的功能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少部分酶是RNA具有催化功能。病毒的RNA复制和增殖只能在宿主细胞内(T细胞)。RNA名称为核糖核酸所以含有核糖,DNA名称为脱氧核糖核酸所以含有脱氧核糖。
30、C 解析:某种生物中检测不到绿色荧光,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该生物体内后,结果可以检测到绿色荧光,说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该生物体内得到了表达。
31、C 解析: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融合基因,将该融合基因转入真核生物细胞内,表达出的蛋白质带有绿色荧光,从而可以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故C正确。
32、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癌变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属于考纲获取信息层次。不能选A得原因是氨基酸是合成身体内所有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合成端粒酶的氨基酸和合成其它蛋白质的氨基酸一样,如缺少其它蛋白质也同样合成不了,导致细胞不能生存。不能选B的原因是题目中给的信息是生殖细胞中有端粒酶,而端粒酶是有相应的基因控制合成的。不能选C的原因是如果基因突变正常细胞就已经不是正常细胞了。选D的原因是体细胞存在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为什么没有无限分裂?因为没有酶,也就是基因没有表达,基因存在的原因以为生殖细胞中有,生殖细胞来自体细胞减数分裂。
33、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核糖体相关知识。A项,核糖体一些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一些附着在内质网等膜上;B项,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C项,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也即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D项,转录是发生在细胞核中的,只有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中。
第二篇: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感
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感
初二五班 刘文丰
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中国网10月10日讯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0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阿赫蒂萨里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做出的重要贡献。”
不管是作为一名芬兰高级公务员和总统或者是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任职,阿赫蒂萨里一直在为和平事业而努力。在过去20年里,阿赫蒂萨里一 直在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暴力冲突。1989年至90年,他在促使纳米比亚的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5年,阿赫蒂萨里和其组织“危机管理倡议 ”(CMI)对于解决印尼复杂的亚齐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和2005年至07年,他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试图找到解决科索沃危机的方法。2008年,通过“危机管理倡议”和与其它机构的合作,阿赫蒂萨里试图为伊拉克问题寻找一个和平的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对解决北爱尔兰、中亚、非洲之角的冲突作出了贡献。
尽管事件各方对避免战争和冲突负有主要责任,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曾数次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国际政治的斡旋者。今天,阿赫蒂萨里是一位杰出的斡旋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取得成果,他向人们展示出了外交斡旋在解决国际冲突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希望,阿赫蒂萨里的努力和成就可以鼓舞其他人。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1937年6月23日生于芬兰维堡,社民党人。他1965年进入芬兰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出任过芬兰驻坦桑尼亚、赞比亚、索马里和莫桑比克的大使。1977年进入了联合国,担任联合国纳米比亚问题特别代表、芬兰外交部国务秘书、前南斯拉夫问题特别代表和联合国负责行政管理事务的副秘书长。1994年3月任芬兰总统,2000年3月1日去职。在卸去总统职务后,担任联合国负责处理非洲之角人道主义问题的特使等职务。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为联合国科索沃问题谈判特使。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赞扬了她为“可持续发展、民主和和平所作的贡献。”肯尼亚助理环境部长马塔伊在得知获奖消息后对挪威电视台说:“非常感谢你们,我感到很吃惊。我感到很激动,我并没有想到会获奖。
出生于1940年的马塔伊于1977年发起了“绿色带运动”,这一项目致力于提倡生物多样性,并同时创造工作机会、使妇女在社会上获得更多地位。这一项目已栽下了3千万棵树。树木的养护机构目前还雇佣了数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妇女。她说:“我们对这些植物的生态系统负有特别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它们,那么我们也无法生存。”
这位著名的生物学者于1971年成为内罗毕大学的首位生物学女教授,后来成为生物学院的院长。这位著名的生物学学者1978年获得了德国学术交流奖学金,是获得这一奖学金的首位东非国家的女性。她后来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马塔伊于2002年12月作为绿党成员在肯尼亚的首次自由选举中当选议员。2003年1月,她出任助理环境部长,负责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她最近因为对国家的贡献而获得了“手握燃烧着的矛的老者”的头衔。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牧师,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领导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逐渐认识到,南北战争所致力解放黑奴运动,并没有产生使美国黑人成为完全平等公民的预效果。十九世纪后期,美国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视黑人的法规和惯例层层约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国黑人常常被隔离开来,不能与白人同在一个学校上学,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个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各种权利,他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与国家的发展并非完全相称。因此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黑人志愿团体和教会以及其它各阶层关心此事的美国人团体,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权的运动。他们敦促国会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国社会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最后残余。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举行的「为工作的自由进军」是民权运动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励人心的,是马丁.路德.金恩牧师代表南方基督教领导会议所作的讲演。一位新闻记者指出,金氏的演讲「充满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经的韵律」。他既义正严辞又有节制;公开宣扬-这是其基本哲学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径;并且侃侃陈词,雄辩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国国会、总统和法院将金氏在讲演中提到的各种法律障碍解除了 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参加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6月正式去职。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1992年曼德拉与温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与温妮离婚。现任妻子格拉萨·马谢尔(Graca Machel)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的遗孀,1998年7月18日与曼德拉结婚。
1992年10月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你说的是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吧!
大学英语教材(复旦版)第三册有一个单元就讲了她的故事。她还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转贴的关于她的生平简介:
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个阿尔巴尼亚农民家庭。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长起来。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1928年来到印度,并投身于慈善事业。从40年代起,她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并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众多的学校、医院、收容所和孤儿院等。
1952年,特里萨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当记者问到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因为这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此后,特里萨开始考虑收治麻风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接见了特里萨,并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特里萨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并培训了一些护理人员,使这里成了加尔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风病中心。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萨,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在授奖仪式上,特里萨嬷嬷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在晚祷后,她对记者说:“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对名誉的贪婪,这时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障碍。”获奖后,特里萨嬷嬷卖掉了奖章,连同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美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和平教育奖授予特里萨嬷嬷,以表彰她将其一生献给解除贫困,促进和平和为正义而斗争的事业。她创建和领导的慈善机构在120个国家设立了569个服务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职。
1997年9月5日,享誉全球的慈善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嬷嬷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 87岁。印度政府于9月13日为特里萨嬷嬷举行了盛大国葬。特里萨嬷嬷的灵柩盖着印度国旗,放在运送过“圣雄”甘地和印度国父尼赫鲁遗体的炮车上,缓缓驶向举行葬礼弥撒的加尔各答体育馆。逾百万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沿途跟随护送,向灵车抛掷鲜花并高举她的照片。
特里萨嬷嬷将毕生献给为穷苦人谋福利的事业,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特里萨嬷嬷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加尔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含着泪水与特里萨嬷嬷作最后的告别。如今,她的名字已经飞越千山万水,传遍整个世界。她以献身慈善事业的至诚,直面困苦的精神,赢得亿万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人们尊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
第三篇:诺贝尔奖的启示
生物化学报告
题目: 谈诺贝尔奖启示 姓名: 蔺雅洁 班级序号: 031104-02 学号: 20101000888
谈诺贝尔奖启示
诺贝尔奖作为评价世界级一流科学家学术成就的最高标准, 作为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而倍受世人瞩目;同时通过授予那些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个人以无上的荣誉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偶像, 引无数来者竞相仿效, 致使诺贝尔奖百年辉煌、经久不衰。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自古以来, 要成就大事的人, 无一不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的作品或成就, 往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有着科学严谨的理性美。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到帕慕克充满严谨逻辑的《我的名字叫红》, 无一不是其中的代表。
通过了解生物化学方面诺贝尔奖的实例,我得到一下几点体会:
一、拥有足够的勇气让想象变成现实
布洛贝尔(Gunter Blobel)和萨巴提尼(David Sabatini)于1971 年提出的极为大胆的“信号假说”是对自此之前的实验生物学的研究方式的一种偏离。它纯粹是一种猜测, 是想象和直觉的产物。这种执着的追求招致了众多的批评, 因为在这个时代, 越来越多的细胞生物学家已习惯于心安理得地从事由假说所推动的科学以及忙于对付由乙醇—亚硝基脲所处理过的大鼠肝脏和酵母培养物,布洛贝尔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在缺乏任何数据的情况下,提出这样一个猜测性的观点,这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是傲慢到了极点。
在确切有利的实验证据姗姗来迟前的许多年间,他执着地坚信自己的理论也招来了辛辣的批评,宣称已经否证了他的假说的论文源源不断地出现,这些作者均怀有一种幸灾乐祸同时又有点自命不凡的神情,而他的论文以及意见却被无数次地拒绝。然而最终证明他是正确的, 甚至在设想的细节上, 这就使那些诋毁他、怀疑他的人们更加苦恼和不知所措。
但这并不意味着布洛贝尔的才能和贡献仅仅是理论上的,相反,他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决心要以实验来证实其假说中的所有预言,无论这将会遇到多少困难。他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博士后研究应用生物化学, 甚至遗传学的知识,去验证他和萨巴提尼起初信手画出的图表是否正确。具讽刺意味的是,转运通道上被发现的第一个成分,信号识别颗粒(SRP),恰恰是唯一一个其特性超出了最初模型预料的物质:一个可溶性的信号肽识别复合体阻止细胞质中的初生多肽链的进一步转译,它作为一个接合体而起作用,使得核糖体同粗糙内质网上与膜相关的转运机制相结合。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布洛贝尔和他的同事们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中所做的实验屡次证实了最初的信号假说中的基本概念。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他在传播信号假说时所遇到的异乎寻常的阻碍。尽管怀疑和不信任总是一再让他感到生气和失望,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在那段枯燥的时期,有时关键性的实验突破甚至要持续数年的时间, 正是这种情绪为布洛贝尔提供了关键的动力。“就像长矛刺向风车”,布洛贝尔如此绘声绘色地描述他对于那些批评家和反对派的回击,正是这种论点鼓舞他继续前进,毫无疑问,当时的这种辩解现在反而使他感到倍增乐趣。
布洛贝尔所获得的诺贝尔奖是如此的当之无愧,以至提醒我们在成功获得对自然界综合全面的理解中,保持不同的科学探索风格是多么重要。他的理论诞生于想象力和直觉的飞跃,而不像其他某些伟大的科学成就那样来自于冷冰冰的数 字计算,形式逻辑的推理,或是绝妙地抓住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像他这样解决一个如此复杂的问题,最初又没有借助于任何系统的研究,很难想象用其它方法怎么能够成功。这是一种在生物学中正日趋式微的风格, 这不仅因为基因组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人们必须利用大量的数据以及探索的动力不再来自于科学中的假说。也许它还是如此的罕见,因为这种研究风格需要一种惊人的精神上的勇气:情愿去追求一个可能是正确也可能是不正确的观点。在科学上没有人会因为证明自己心爱的假说是错误的而得到称赞,即使在推进我们知识的过程中这经常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尤其是当进化已经产生的精致的和与直觉相悖的生物学机制正在频频嘲弄人们的想象力时,通过系统地获得数据来推动我们的科学研究显得更加稳妥,且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缓压力。
布洛贝尔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仅仅通过深刻的思考就可以解决艰难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有足够勇气的话,它能鼓舞下一代的年轻生物学家有勇气去效仿。
二、兴趣和好奇心: 创新的重要来源
诺贝尔奖是一种蕴涵着高创造性劳动的奖项。中科院院士陈竺说:“诺贝尔奖的核心就是创新,能获诺贝尔奖的成果都是有创意的,并且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创意。”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极具特色的创新品质以及创新精神的来源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科学的殿堂里有三种人, 一种人是把科学作为谋生的职业, 一种人是把科学作为智力的游戏, 还有一种人把科学作为自己的“宗教”, 他们兢兢业业地、废寝忘食地寻找科学现象背后的规律, 发现自然的和谐, 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们缺少第三种科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的选题多是根据兴趣, 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用爱因斯坦的说法就是“神奇的好奇心”。另外, 那些获奖者的选题往往都是在有重大突破的领域, 正好和兴趣吻合。研究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工作是不可能演绎出来的, 它是一种飞跃、一种超越, 超越就是想象, 想象可以超越一切。爱因 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因此, 对科学探索而言, 需要两个很重要的“自由”: 第一个是内在的自由, 他们的心灵是绝对自由的, 要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要能够幻想, 不能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内在的自由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支持。第二个是外在自由, 包括考核、评价机制等。
科学发展到了今天, 几乎在所有的领域, 按照常规的思路, 要获得新的突破和创新已非常困难;于是, 非常规的思路, 所谓的“奇思异想”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好奇心和兴趣, 正是产生这些“奇思异想”的基础。科学正是在这种对常识的不断突破中发展的。科学不能仅仅从已知事物的规律中延伸和演绎出来, 而需要思维的跳跃, 需要大胆的创造, 需要高度的想象。这正是科学研究最本质的特点。
三、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
一个人一生能够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可以说已经很幸运了,因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实在太少了,一生能2 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更可谓凤毛麟角。迄今为止全世界仅有4 位2 次获诺贝尔奖的人,他们是荣获190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 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荣获1954 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 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化学家鲍林; 荣获1956 年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巴丁;还有一个就是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凭借对胰岛素测序和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的研究,桑格于1958 和1980 年2 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桑格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得过的唯一奖励就是“ 全勤奖”,从来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才华来。与沃森、柯瑞克等善于言辞的科学家不同,桑格非常腼腆,不善言谈,不喜欢表现自己;他也不擅长工作上的沟通与合作,长期默默无闻,有几位助手因为耐不住寂寞离他而去。桑格认为,项目少反而使自己免受干扰,也不必分心面对多种选择,可以一心一意的把所能做的唯一研究课题进行到底。1949 年,桑格开发了测定胰岛素2条肽链氨基末端序列的技术,他的有关胰岛素氨基酸序列的研究工作,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使人们重新燃起对胰岛素研究的兴趣。1951 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颁发的柯德-摩根奖章和奖金。从1951 年起,他成了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外围成员。
桑格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找到一种试剂,名为“2,4-二硝基氟苯”(FDNB, 后人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桑格试剂),给蛋白质一端的氨基酸着色、切割,然后用纸色层分离法分离测定氨基酸,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后来,此试剂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标记氨基酸氮端、蛋白质大分子内各氨基酸分子的连接顺序。他应用逐段递增的方法,经过了近10 年的艰苦努力,于1953 年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1 次完整地搞清一个蛋白质大分子中氨基酸的顺序,桑格用同一方法还相继测定了其他4 种胰岛素结构。
桑格不仅创造性地发明了测定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方法,而且他对胰岛素结构的研究还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开辟了道路,桑格这一成果对准确地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及人工合成蛋白质有着重要的意义。1954 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授。1955 年,桑格公开发表了胰岛素的全序列,因此于1958 年首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给桑格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一连串的头衔和职务接踵而至,这让他感到很不习惯。心情渐趋平静之后,他辞去了伴随诺贝尔化学奖而来的一系列任命,尽力不让行政职务束缚自己手脚。每当举行学术会议,大家兴致勃勃地谈论核酸,桑格总是静静地坐在一边,耐心地倾听,最后他才谈几句蛋白质研究。起初,桑格对大家热烈谈论的核酸并不感兴趣。但在工作中,他在测序蛋白质的时候有时也自然涉及到DNA 测序的问题,他就开始寻找测序比DNA更小的RNA 的方法。久而久之,桑格对核酸的兴趣越来越大,并且终于决定将DNA 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和RNA 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作为自己的下一个研究目标。
1966 年,正当桑格小组测定RNA 碱基排列顺序的课题接近大功告成之际,却传来了印度裔美国生化学家H·霍拉纳首先完成了tRNA 碱基排列顺序的测定工作,并且,霍拉纳后来因此项研究成果荣获了1968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这意味着桑格从事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即使取得成功也已落后,桑格的一些助手不免有些垂头丧气。但桑格本人,仍然很有信心,认为自己所采用的测定方法与众不同,更先进更有效,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新技术。对此,桑格说:“我喜欢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而不是和别人竞争谁先完成预定的计划;我偏爱把精力集中在实验研究上,而不是取得最终结果”。
1975 年,桑格发明了测定RNA 碱基排列顺序的“酶解图谱法”,与同事建立了DNA 序列分析的快速、直读技术,即“ 加、减” 法。用这种较快的DNA 测序的“ 双脱氧核糖核酸” 技术,他于1977年成功地测定了一种噬菌体Фχ174 的全部DNA序列5 386 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1978 年,他又建立了更为简便、快速、准确测定DNA 序列的“链末端终止法”,用很少的DNA 或RNA,就能比较容易地测定出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桑格完成了人线粒体DNA 的16 338 个碱基的序列分析,以及噬菌体的4.85 万个碱基。这一工作为人工合成RNA、人工合成DNA 和人类基因组自动测序奠定了基础,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桑格与2 个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和伯格共同获得了1980 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为什么会发光。”这与桑格所说的:“我喜欢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而不是和别人竞争谁先完成预定的计划;我偏爱把精力集中在实验研究上,而不是取得最终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处,桑格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功经历让我了解到科学研究不是专注于研究的结果和成就,最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去实践别人想不到的研究方案、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尽管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就,思考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
四、爱好代替功利,合作代替竞争
彼得·阿格雷,科学家。1949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2004年来到杜克大学,担任医学院副院长。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在200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说:“科学工作就是去冒险历险。当有一天深夜,你非常兴奋的想回到实验室去,不是因为:天哪,我就要有8篇论文了,我可以击败我的竞争对手升教授了!”而是因为那样做本身就是你的爱好。“
水通道蛋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发现;因为水通道是水进出细胞的关键,许多生理过程涉及体液的流动,例如出汗、排尿、发炎红肿以及流泪等等。水通道蛋白的功能使我们在炎热的夏天浓缩尿液而不致发生脱水,也能让我们在饥饿时把储存在脂肪组织的水释放出来。2003年12月,诺贝尔奖化学委员会主席本特·诺登这样评价:阿格雷的发现与生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水通道蛋白是一个决定性的发现,它为人类打开一个新的领域,去研究细菌、哺乳动物和植物水通道的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
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水通道。阿格雷在研究一个无关的课题中偶然发现了它,并且阐明了它的工作机理。
80年代末,当时还是霍普金斯大学一个血液病专家的阿格雷研究孕妇体内的Rh排斥性。有一天,他和他的同事分离到他们所需要的Rh蛋白,同时又发现了一些“杂蛋白”。这种“杂蛋白”非常丰富,分布广泛,也见于人类肾脏和植物,于是他想探个究竟。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会放弃这个无关发现。然而,他的洞察力使他大大拓展了他预先所设定的目标。
仅仅发现还是不够的,阿格雷还想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当时许多人不相信有水通道蛋白存在,因为没有人能分离到它。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水通道蛋白是存在的,但不知如何着手。“有一个好想法真是太美妙了,但你必须用实验证实它”。阿格雷在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朋友,约翰·派克教授提醒他那可能是一个与水相关的蛋白。阿格雷和他的同事,霍普金斯的生理学和儿科教授威廉.格基 诺教授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1991年,他们克隆到该蛋白质的DNA,并把相应的RNA注射到青蛙卵内。有10个注射了互补RNA的蛙卵能产生这种蛋白质,并具有水通透性。在纯水中,发生肿胀破裂。而对照组不能肿胀。他们还设计了其它许多实验证明,该蛋白只能让水通过。迄今有10多个水通道蛋白发现,它们存在于血液、肾脏、大脑。
阿格雷阐明水通道蛋白的工作原理后,他没有把他的实验室扩张到有几十个科学家的大型实验室,或者申请一个“重大项目”以便在小白鼠模型中逐个地敲除水通道蛋白基因,进行系列研究。他没有成为一个“超级竞争者”,也不去把他的工作神秘化。相反,他常常提醒他的同事专注做实验,不必担心同行做相同的实验发生的恶性竞争。他说,他的实验室是属于世界的。
他说事情发展的巧合变得非常有趣,每个水通道蛋白的研究者都试图回答相似的问题,诸如如何调控?有多少水通道蛋白?如何表达?与哪些疾病相关?
阿格雷知道这一领域将“热闹”起来。确实如此,在他著名的蛙卵实验以来,有1000多篇水通道蛋白的论文发表。这些研究涉及水通道如何维持血脑屏障;唾液和泪液的功能;水在骨骼肌、肺和肾细胞中的运输等等。阿格雷实验室的科学家正在研究水通道蛋白在疟疾、脑水肿和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阿格雷避免直接的恶性竞争,鼓动合作。他与多个本校的实验室和十几个外国实验室合作研究水通道蛋白。“科学家需要相互交流,不交流是不能成功的。”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对他说他们的一个竞争者正在做的工作是他们已经做过的,他说,“别担心,他们为我们工作呢!科学是马拉松,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不必在意别人做什么;即使别人击败你,但他们迟早也会犯错。当他收到一些为杂志评审的论文,从不对文章或作者吹毛求疵而鄙视,而把它当成很“有学究的工作”。
阿格雷作为一个导师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不仅关心他的学生和同事在实验室内的工作,也关心其在实验室外的生活;不仅关心他们的现在,也关怀他们的将来事业的发展。他不仅教他们如何在实验室把每一件事做好,而且要如何将眼前的实验工作变成将来他们事业的一部分。他鼓励学生工作要有前瞻性:譬如一年后该如何做呢?谈到他在那个著名发现中的角色时,他说:“我没有做什么,是他们年轻人干的,我只是一个煮咖啡和削铅笔的”。
结语:在当今世界上, 没有哪个奖项比诺贝尔奖更能震撼国家的中枢神经;没有哪一位走上领奖台的获奖者比获诺贝尔奖更能体会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综上,我了解到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坚定的理想,若能追随理想而生活, 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 勇往直前的毅力, 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 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这是所有诺贝尔人才成功的精神支柱。
其次,攀登诺贝尔高峰, 不是普通的劳动, 不是某一操作的机械重复, 而是一种高度创造性劳动。它不但需要科学家本人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 还需同行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创造力的发挥, 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 所以科学劳动的连续性、继承性和跨越前人的独创性也是诺贝尔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三,诺贝尔人才成功的又一要素是他们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 他们在科学上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历险如夷、知难而进, 他们能在逆境中发现真理的曦光, 在失败中寻求成功的开端。
我们在求学期间也要不断勉励自己,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使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学习、思考、不断改进的过程就是提升自我的过程。
第四篇:题组一语序不当
[题组一 语序不当]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0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B.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极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有关。
C.曾经运作李铁、孙继海等球员转会英超联赛的著名经纪人、成都谢菲联俱乐部董事长许宏涛与假球有染的消息证明中国足球还有更多的黑幕即将揭开。
D.警方已经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分析、勘查取证,基本确定犯罪嫌疑人系该公司内部人员。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B.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计划投入二千万美元进行节能改进,以便到2013年时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百分之三十八,这一举措每年可节约四百四十万美元。
C.故宫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艺术奇葩,是世界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
D.如果人们连续看上四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会感到十分疲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序不当”语病的一项是()
A.2008年8月8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华人社区再度继千禧龙年后掀起结婚与生育的热潮。
B.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C.在美国深陷金融危机难以自拔、渴望与中国合作共克时艰的背景下,中国被美国一些媒体视为希拉里亚洲之行最重要的一站。
D.脐带血虽然是个好东西,但全世界至今还没有一个用自己的脐带血干细胞治疗自身疾病的例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导演黄建新认为,由于过去的主旋律影片创作掌握资料不足,往往将领袖人物的性格模式化,让观众难以接近。
B.12月11日下午,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举行了“减少污染、珍爱家园”联合环保行动的启动仪式,这标志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的“绿色江苏”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C.由于陈一鸣平时涉猎广泛,善思求新,所以在我校第一届综合素质大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D.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5.辨析并修改下列病句。
(1)布拉泽维奇是一位优秀的有30多年执教经验的南斯拉夫足球教练。
(2)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3)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后,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4)强调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
[题组二 搭配不当]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家电下乡”的热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电器大世界的百台电视刚运到桃花乡,就被老乡们抢购一空。
B.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C.影片《三枪拍案惊奇》改编自科恩兄弟经典作品《血迷宫》,小沈阳、闫妮、孙红雷、毛毛、程野等联袂出演,另有赵本山等人友情客串,阵容强大,令此片成为贺岁档最为抢眼的华语制作之一。
D.2009年1月12日上午11时,中国大陆海军护航编队开展第二次护航行动,台湾商船“宇善号”首次成为被护航的船只行列。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推动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既是中日两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期盼。
B.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零排放、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的研制和壮大,让人类看到了克服汽车弊病的希望。
C.油荒引发的节油比拼已在各种重型卡车品牌之间展开,开发节油重型卡车已成为国内该类企业当前的主流产品。
D.北京时间2009年12月12日,河南省政府在省体育局会议室召开表彰大会,表彰河南建业俱乐部上赛季中超取得第三名,并成功打进亚冠联赛的好成绩。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B.郭冬临和牛莉表演的小品《一句话的事》“笑果”最好,台词“你心里要阳光点”引发观众好评,被看好是2010年新的流行语。
C.华航电子有限公司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政府将医疗体制改革委托给了包括国内著名高校、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6个机构,每个机构将各自为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提出一套方案。
B.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压力”无疑是个流行的话题,而郭德纲和《你压力大吗》已成为2009年的经典之作。
C.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期间,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寻求开启与古巴关系的新开端,并承诺将与其他美洲国家树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D.李小鹏的教练陈雄表示,他希望李小鹏能够继续为体操事业奋斗,担任教练职位,“不管李小鹏怎么想,我都希望他能够担任教练员,不过这也只是我的希望。”
10.辨析并修改下列病句。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和发展临港产业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市经济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异国的赛场上,在万众瞩目的时刻,当看到国旗升起、国歌响起的时候,他激 动得流下了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3)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西藏婴幼儿死亡率大幅减少,人均寿命不断提高,西藏总人口已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70万人。:
(4)电视连续剧《潜伏》开播当晚便在南京地区创下了8.01%的超高收视,且在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排名中名列第一。
答案
1解析:A项,“历届”语序不当,应移至“世界园艺博览会”前;B项,语序不当,“极光”应放在“一方面”之前;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勘查取证、仔细分析”.答案:C
2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学习、宣传”;C项,语序不当,“最伟大的”应放在“人类建筑史上的”的后面;D项,应把“如果”放在“人们”之后。答案:B
3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继千禧龙年后再度掀起„„”;B项,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应先造成“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再“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D项,语序不当,应为“但至今全世界还没有„„”。答案:C
4.解析:A项,语序不当,“由于”放在“掌握”的前面;C项,关联词语位置错乱,“由于”放到“陈一鸣”后面;D项,语序不当,应将“解放”和“发展”交换顺序。答案:B答案:
5.(1)语病: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修改:应为“布拉泽维奇是南斯拉夫(表处所)一位(数量)有30多年执教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足球(名词)教练”。
(2)语病:定语和中心语次序不当。修改:“高校学生的培养”应改为“高校培养的学生”。
(3)语病: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修改:改为“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牛羊,又可以用它作餐具来切割烧熟的肉”。
(4)语病:分句次序不当。修改:递进关系的复句,顺序颠倒。应改为“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
6.解析:A项,“热潮”与“受到欢迎”不搭配;B项,搭配不当,“清晰的思路”不能“感染”人;D项,“宇善号”成为“行列”搭配不当。答案:C
7.解析:A项,搭配不当,将谓语“推动”改成“改善”或“发展”;B项,搭配不当,可将“壮大”改为“推广”;C项,“开发节油重型卡车”和“主流产品”搭配不当。答案:D
8.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将“改善”改为“改变”;C项,“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D项,两面与一面不搭配(“能否”与“欠缺”,两面和一面不搭配),应删去“能否”。答案:B
9.解析:A项,“改革”与“委托”搭配不当;B项,主谓搭配不当,“郭德纲”与“经典之作”不搭配;C项,“树立”“关系”搭配不当。答案:D
10.答案:(1)语病:主宾搭配不当。
修改:应把“重要组成部分”改成“重要措施”。
(2)语病:动宾搭配不当。
修改:应在“国歌”前加“听到”。
(3)语病:搭配不当。
修改:“减少”应改为“降低”。
(4)语病:搭配不当。
修改:应为“创下收视率”。
第五篇:题组法
例 说“ 组 题 教 学 模 式 ”
题组法,就是是围绕某一课时或某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目的要求,去精选设计几组问题、例题、习题,并按教学顺序分成若干组,知识、方法与技能则穿插融化其中。在具体教学时,以题组中的题目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把基础知识教懂,把基本方法教会,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我对题组法略有了认识,并也尝试地用题组形式组织数学教学,效果还非常明显。发现用题组形式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别于它的教法与课时教案设计形式,本文就我的一篇案例设计——《指数函数性质的运用》浅谈我对“题组法”的认识。
一、我的案例设计——《指数函数性质的运用》
在本课例设计过程中所选例题,保持了一定梯度与联系,以本节课知识点为核心,以突破本节课重难点为目的。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指数形式的复合函数;
2、指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3、指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
2、掌握指数形式的函数,求定义域、值域;
3、掌握指数形式的函数的单调性判定方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
2、会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教学重难点] 求指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教学过程]
(一)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1、y0.3
2、y0.3
3、y35x1
4、y3x1 x1x1[分析说明]此例题为“引进题组(由生产、生活实际或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而编制之题组)”。此题要利用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结合指数函数的图像。注意向学生指出函数的定义域就是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 x的取值范围。
并要求学生通过此例认识“指数形式的复合函数,为下类例题做好准备。
(二)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1、求函数y0.512xx的定义域、值域;
2、判断函数yax23的图像是否恒过一定点?如果是,求出定点坐标,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1
3、讨论函数f(x)=3
x22x2的单调性,并求其值域。[分析说明] 此例题为“新题题组(为教学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而编制之题组)”。通过例题讨论过程,让学生掌握对于形如yaf(x)(a0,a1)一类的函数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的基本求法。
(三)课堂练习
11
1、求函数y=1的值域
421
2、对于函数y=2x26x17xx
(1)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2)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分析说明] 此例题为“巩固题组(为深化、巩固已学得的新知识、新方法而编制之题组)”。先由学生(允许相互讨论)完成,教师通过课堂巡视或提问了解学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这组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要点。
(四)扩展练习
1、已知对任意的xR,不等式m的取值范围。
10x10x2、已知f(x)x,x101012xx2122x2mxm4恒成立,求实数(1)证明f(x)是定义域内的增函数;(2)求函数的值域。
[分析说明] 此例题为“练习题组(为供学生课外练习之用而编制之题组)”。通过这类题目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习的知识要点,且本身此类题组在深度或广度上有所提高。
(五)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掌握指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的求法,提高应用函数知识的能力。
二、我对“组题教学模式”的认识
“组题教学模式”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加实践能力为主宗旨,以提供问题式学习材料为前提,以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的一种“实践式”课堂教学模式。它自始至终贯穿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将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自主合作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融入该模式教学之中,更显现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题组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题一例或一课几例的教学模式,在主要教学环节中,精心设计具有系列化、程序化、有利于学生自学的题组。如检查复习时的铺垫性题组,巩固练习时的坡度性题组,揭示规律时的对比性题组,发展能力时的扩展性题组,联结网络时的沟通性题组等。利用题组为学生创立最佳的学习情境,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开发学生智力,形成技能之目的。
三、“组题教学模式”的作用
1、教师在编选题组时,对教材上与课外资料中的各种题目作了 筛选、调整、充实,使之形成一个更有利于讲清基本概念、教会基本方法的整体。如前所述,题组的焦点是对题目的处理,它反对胡乱拼凑一些题目,随心所欲地补充题目,而主张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题组是题型,不起伏跳跃,内容与形式上层层推进。爬山登峰,要循着石级,乘风破浪,要借助桨帆,题组正是数学教学中的“石级”,是“桨帆”。因此,采用题组法,由于要对教材重新处理,要按照题组层次编拟教案,设计教学程序,因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平时注意搜集各种题型题目分门别类整理,到时按需所用。
2、每一组题一般也集中体现了某些解题规律,并且这些规律在各题组中重复出现。由于例子充分,因而对规律也刻划得更全面透彻,更系统,有助于学生掌握规律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能灵活运用的进程。
3、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与技能技巧的学习,一般地都要在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或找到题目的解答后才能获得。总之,题目先于知识与方法,这就让学生首先看到了教育学上称之为“近景目标”的事物,从而对学习某一知识与方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看得见、摸得着,激发了其学习的浓厚兴趣,其积极性自觉性均得到充分调动,高级神经处于交替持续的兴奋状态。
4、“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也是考验人类思维的有效途径。马克思曾将演算数学习题当成他检查自己的推理、思路的一种方法。一个学生逻辑思维水平和智力水平之高低,往往能从提问题、编题目,解题目这三者支衡量。题组法正是在着重认定题目在数学教学中的重 要地位后,自觉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安排不同的题目出现,而且要有足够的数量,较之前述通常的方法,课堂中解题、练题的密度显著地有增加。因此,题组法的一个明显结果是题目的复盖面真正扩大了,学生对各种题型、题目见多识广,自然在应用时能驾轻就熟。当然,题目是不可穷尽的,题组法的目标也决不是无端地扩大题目复盖面。
5、课堂上题目做得多,课外题目则相对做得少,这是题组法的又一特点。因为课内已经大体上能做10道题(如前述),基本达到教学目的,那么,又何必再多布置课外作业呢?这就让学生能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该纠正或该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也不留“隔夜饭”。
这样一来,教师批改课外作业量自然减少,能把较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下一堂的备课上。这也就为数学教师“批改作业苦”提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组题教学模式”的构成
(一)就新授课而言,题组法的模式由四套题组构成:
1、引进题组(由生产、生活实际或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而编制之题组);
2、新题题组(为教学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而编制之题组);
3、巩固题组(为深化、巩固已学得的新知识、新方法而编制之题组);
4、练习题组(为供学生课内与课外练习之用而编制之题组)。其中前三组题组有时也因教学目的需要而有所交错或重复出现,排列在后面的题组较前面的题组在内容上是平行结构,深广度与形式上是梯次结构,不机械重复,每组题量一般是2—3题。
(二)就习题课而言,题组法的模式由两套题组构成:
1、教练题组(即由教师启发引导,教师学生共同分析得解的题组,题目有5—10题不等。题型较之于新授课上出现的要新颖深入,并尽可能带出一些新的思想方法);
2、练习题组(供学生消化、自练或思考、探讨之题组,题量5题)。
(三)就单元复习课而言,题组法的模式由三套题组构成:
1、问题题组(即把某一单元的知识内容要点整理成一组问题的形式,其出现的方式可灵活,或由教师逐一点出;或由学生提问,不断补充完善后得出。两种方式,教师都要做到事前心中有数。题量不限,直到把要点整理完毕);
2、教练题组(把某一单元中出现的题型、概念、思想方法乃至技巧加以揉合而组建之题组)。题量5—10题不等。必须由师生共同完成。
3、练习题组(供学生作复习某一单元知识内容、技能方法的课外练习题,题量10题左右。
题组教学以设置的问题为导线,在师生共同探求解决问题途径中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而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增强了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乐观进取的良 好个性。利用题组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促进知识的迁移;利用题组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技能发展;利用题组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