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时间:2019-05-13 00:3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第一篇: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ï)仲裁(zhî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 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4.背景介绍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我获取的信息有: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 射线。【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 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 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学法指导一:

【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

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 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附: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

诺贝尔奖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 颁发时间,颁发奖项总括全文 主体

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所做贡献准确翔实 背景

资金来源

资金 管理权和评奖权互为分离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篇: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遗嘱(yí)渗透(shân)卓有成就(zhuï)仲裁(zhî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 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4.背景介绍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我获取的信息有: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 射线。【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 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 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学法指导一:

【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

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 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附: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

诺贝尔奖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 颁发时间,颁发奖项总括全文 主体

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所做贡献准确翔实 背景

资金来源

资金 管理权和评奖权互为分离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飞天”凌空

前预习

1、字词,作者。

2、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了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3、本文按什么顺序?归纳本文的中心。

4、品味二、三段动词的作用。展示:

一.导入(2分钟)题目解说。

记者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

二、后预习

1、字词,作者。

2、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了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3、本文按什么顺序?归纳本文的中心。

4、品味二、三段动词的作用。

三、小组展示(5分钟)四.课堂展示(30分钟)1.读准字音

优雅()掠过()

翘首()屏息()一刹那()慷慨()哧地()悄然()2.词语

屏息:酷似:慷慨:轻盈: 由衷:如梦初醒:震耳欲聋:

3、背景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动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读课文,学生思考:

4.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3分钟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 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6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用词的好处?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 动态美。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 “哧”地插进碧波。用词的好处?

镜头似地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3)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五.拓展提升(5分钟)

文章为什么一开头用“她”而不直接写出吕伟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她站得很高,下面的人看不清她是谁。给读者留下悬念。

这样写既符合特写的特点,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2.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3.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4.感受作者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富国强军的豪情。基础知识检测学习1.字音检测

着陆(zhuï)

桅杆(wãi)

凛冽(lǐnliâ)

舰艉(wěi)

浩瀚(hàn)娴熟(xián)

默契(qì)

镌刻(juān)

澎湃(pãng pài)

殚精极虑(dān)2.掌握释义 娴熟:熟练。镌刻:雕刻。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自我研读 生成新知

1.通读全文,概括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2.快速浏览课文,从这篇通讯中你获取了那些信息? 辽宁舰的航行位置

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时间 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重要性 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

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3.归纳出文章的层次

第一层:(1-4)交代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性。

(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准备。

(3-4):交代这次飞行的重要性和降落的风险性。第二层:(5-19)详细叙述了舰载机降落过程。

(5-16):舰、机默契配合。

(17-19):舰载机成功降落。

第三层:(20-25)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及人们的激动心情。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标题的“着”“惊”“海天”给你怎样感受?

“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着继续往下读。

2.导语中哪些词语给读者以很强的画面感,找出来细细品味。

海风呼啸、斩浪前行、艳红的八一军旗„„ 这些词像画家一下画出了画的底色和格调,给人很强的现场感。3.详细描述塔台和飞行员对话,略写其他细节。

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扣人心弦,突出了飞机着舰前的紧张、但又有序。

4.用了很多比喻修辞,找出来,仔细品味。用“刀尖上的舞蹈”比喻着舰的危险。用“凌波海燕”比喻歼-15轻巧的飞行。用“疾如闪电”比喻舰载机飞行的速度。本文的写作特色

1、很有价值感

2、很有层次感

3、很有现场感

4、很有美感

讨论:本文在层次上的特点

一、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二、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三、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讨论:这篇通讯曾喜获解放军新闻一等奖,它不仅展示了新闻的真实,更是一篇激动人心的美文。动态美 语言美 情感美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这篇通讯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2.拓展延伸

这则通讯被评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深受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收获吗?

提示:可以用“读了这段话,或者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到„„的句式来表述。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桅杆(wēi)浩瀚(hàn)

凛冽(liâ)

一丝不苟(gǒu)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C.姿态(zī)

默契(qì)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î)D.镌刻(juān)

咆哮(xiào)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凛洌

默契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B.关键

姿态

振耳欲聋

梦想成真

C.绽放

咆哮

殚精竭虑

无怨无悔 D.风采

承载

惊心动魄

玩强攻关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D)

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D.中国军人展示出震耳欲聋、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4.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发现毗河有污染,如果是普通市民,也可以提出建议。

B.随着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政策的落实,使全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C.利用微信平台随时记录并发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D.新都区采取关闭、断电、停产等强制措施,坚决淘汰产能落后和环境整治无望的企业。

5.下各句子中表达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D)

A.“空警-2000”预警机,喷射五颜六色的彩烟,在蓝天铺展一条绚烂航路。B.铁翼飞旋,惊雷滚滚。

C.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是我军来自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D.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

今日,经过卓有成效的路基训练,日前又有一批舰载机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进行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通过航母飞行纸质认证,实现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由军地协作向海军部队自主培训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自主培训体系日趋完善,是海军航母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我国航母迎来新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阅读课文,回答7-9题。

7.三、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8.赏析下面的语句。

(1)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斗机着舰时的轻巧灵活。

9.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第三篇: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新闻的六要素,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2.培养学生朗读技巧,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3.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的宽广胸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六要素,掌握新闻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朗读技巧,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2年,中国文学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究竟哪些人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来一探究竟。(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前布置的相关常识。(1)诺贝尔奖简介: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在诺贝尔奖颁发史上,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2)补充资料:

补充材料一:▲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二:▲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

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补充材料三:▲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201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2.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 颁发(bān)挪威(nuó)遗嘱(yí zhǔ)渗透(shèn).....仲裁(zhònɡ)卓有成就(zhuó)..3.词语理解。

遗嘱:是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渗透:渗入;透过。

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仲裁:指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

卓有成就: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把握新闻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四、朗读理解

1.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段中能体现出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明确:“首次、每年、最大”这些词语体现出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2.速读第二段,小组成员之间讨论概括诺贝尔奖是发给哪两类人?同桌互相用颁奖者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每年的诺贝尔奖发给过去一年里,为了世界科学的进步,为了世界和平的维护,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指导朗读:指导男生读获奖人名部分,女生读成就描述部分,教师读旁白。

3.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新闻的标题无关,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第三自然段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

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彰显了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第四自然段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明确:我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的诺贝尔。

五、达标测试

见当堂达标题。10分钟完成,订正。

六、布置作业

阅读同学们的对话,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合理安排写作顺序,自拟标题,简单介绍书法节的有关情况。(150字左右)甲:听说董其昌、郑板桥、齐白石、徐悲鸿、启功的作品来到临沂啦!书圣文化节期间会在临沂市美术馆展出。临沂人有眼福啦!乙:是呀,书圣文化节已经是第15届了。

丙:还有“盛唐风骨”颜真卿爱国精神与书法艺术研讨会呢。

乙:是的。书圣文化节秉承“抓高端打造品牌,抓惠民服务群众,抓市场繁荣产业,抓积淀传承文脉”的理念举办23项活动。甲:据说这次书圣文化节是为了纪念书圣王羲之诞辰1714周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丁:书圣文化节什么时候开幕?在哪里开幕呀?我想去看看。乙:已经举行过开幕式了。9月4日呀,就在临沂市美术馆。你不知道吗?

板书设计: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为了世界科学的进步

颁给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

第四篇: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贝尔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部编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内容来源:第一单元第二课 主题:新闻资讯 课型:新授课 课时设计:2课时

设计者:张旭花/巩义市米河镇第一初中 目标制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阅读新闻,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这篇课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学情分析:

新闻报道是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上常见的一种应用文体,但学生因为成长经历、认识体验、兴趣爱好等原因可能不太关注,也不甚了解。因此需要鼓励学生先行收集有关新闻知识,同时联系旧知,简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等知识,引导学生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把握课文结构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品味语言,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4、重点把握通过概述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归结诺贝尔宽广胸怀。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教学难点: 补叙作用 评价任务:

1、通过活动1活动2达成学习目标1。

2、通过活动3达成学习目标2。

3、通过活动4达成学习目标3。

4、通过活动5达成学习目标4。评价标准

1、能准确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正确标出消息的导语和主体

2、能够结合消息内容的安排说出倒金字塔式的特点

3、能够概述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说出对人物品质的归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种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在中国,只有莫言、屠呦呦等这些在某个领域有相当突出成就的人才能获此殊荣。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奖?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则消息来了解它。

二、积累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在诺贝尔奖颁发史上,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二:▲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补充材料三:▲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201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3、字词积累

颁发()

挪威()

遗嘱()

渗透()炸药()

仲裁()

卓有成就()【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三、教学新课

活动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消息导语和主体部分,思考:导语部分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活动2:熟读课文,探究新闻内容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和新闻的标题无关,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第三自认段补充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第四自然段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4.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和了解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板书设计:

标题

消息

导语

主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主要内容 二:开始新课

活动3:品味新闻语言准确性

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段中最能体现出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进行分析。

明确:“首次、每年、最大”这些词语体现出文章语言的准确性。活动4:探究“倒金字塔结构”

探究: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概念释义:“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明确: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要,但是又不可舍去,所以放在主体次要部分。最后再交代新闻背景。这则新闻俨然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范文。

活动5:品读课文

1.读第二段,小组成员之间讨论概括诺贝尔奖是发给哪两类人?互相用颁奖者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明确:每年的诺贝尔奖发给过去一年里,为了世界科学的进步,为了世界和平的维护,做出最大的贡献;指导朗读:用奥斯卡颁奖音乐做背景,指导男生读获奖人名部分,女生读成就描述部分,教师读旁白。

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那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3.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明确:我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的诺贝尔。

教学反思

第五篇: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上一课所学的消息的知识,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2.学习理清本课这则消息的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快速阅读能力,运用所学的消息知识阅读本课文章。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旁批,了解这则消息的结构和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诺贝尔奖在促进世界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2.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这则消息的结构,理解其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教学难点

品味消息准确精练的语言,学习写作消息。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2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再次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他就是诺贝尔。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想知道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诺贝尔命名。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颁发(bān).渗透(shèn).卓有成效(zhuó).嘱yí遗. 遗之千金wèi.

仲裁(zhòng). 联盟(méng).

遗嘱(zhǔ).

巨额(é).

将要jiāng.

领jiàng 将.进酒qiāng将.(2)词语释义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遗嘱: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建树:成就;功绩。

联盟:指个人、集体或阶级的联合体。

仲裁: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巨额:数量很大的(钱财)。(3)词语辨析

“颁发”和“颁布”两个词都有“公布”的意思。“颁发”另外还有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的意思。“颁布”着重指向下颁发,颁布者一般是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内容常常是法令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请分别从文中找出来。

答案示例: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第1段。主体:第2段。结语:第3段。背景:第4段。

2.这则消息的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时间:1901年12月10日。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的颁发对象: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3.消息的主体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4.消息的结语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明确了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及地点。5.消息的背景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并补充交代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示例: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同时也为了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翔实程度,所以要一一详举;而其他方面,如颁奖的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等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简单交代清楚即可。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本则新闻的中心。

2.文章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是否有必要?为什么?

答案示例:很有必要。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诺贝尔奖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相分离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充分显示了诺贝尔奖评定的严肃性、公正性,从而突出其极高的可信度和极大的价值以及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更能激励人们努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简析新闻用语准确的特点。

答案示例:如“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发现”强调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又如“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是“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2.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答案示例: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基金,是希望后人沿着他走过的科学研究道路继续前进,鼓励人们向科学高峰努力攀登。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了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正因如此,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地点选在了诺贝尔的出生地,颁奖时间定在了他逝世的时刻。人们正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诺贝尔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3.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答案示例:第一、二问具体参见课文第2段内容。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这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医学的发展。时至今日,X射线还在安检、无损检测、工业探伤等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简析这则消息表现的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翔实地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背景,并补充交代了奖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表现了诺贝尔奖颁发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则消息在写作方法上表现出来的特点。

答案示例:(1)报道及时,语言准确。如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得及时、真实、准确。又如“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颁奖机构、资金来源报道得清楚明白。再如第2段中阐述每一位获奖者的成就时用的“发现”“卓有成就”“颇有建树”“建立”等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2)材料翔实,行文缜密。如第2段对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都进行了翔实的报道,在新闻的结尾又补充交代了诺贝尔奖金的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不但体现了报道的翔实,而且是对诺贝尔奖评定、管理、颁发严肃公平的有力证明,行文十分缜密。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其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其本人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荣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将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两名外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聪,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创制抗疟新药而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颁奖地点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 主要事实主体:详列获奖者的国籍、姓名、首届诺贝简明 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尔奖颁发及时 结语: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标题准确 颁奖时间及地点

背景:介绍奖金来源,交代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导语:交代时间、人物及报道的

下载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