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路分析教学反思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教学反思
一、课程特点
《电路分析基础》是通信工程专业电子系列的第一门专业课,为后续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等电子类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这门课存在理论知识抽象、数学基础要求高的特点,成为工科课程中的一门“理科课”。本节课程所讲授的“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以一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为理论基础,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推导,很容易就上成了数学课,学生学会了解题,但缺乏实际电路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数学理论和电气工程实践融为一体,是本门课程教学设计的中心。
二、学情分析
由于当前高中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物理实验课,因此,缺乏实际电路的认知,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电路结合起来理解。在电路分析中,对电路定理的理解停留在知识层面,出现有数学公式就会解题,给出电路图就无从下手的情况,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电路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学习电路课程的难点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设计一个电路实例——呼吸灯电路作为导引。介绍呼吸灯电路,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LED灯会逐渐熄灭?”,“如何让LED灯亮得更久?”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揭晓“谜底”,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电路结合起来;设计了“延时式婴儿尿湿报警电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时间常数τ在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中的作用;最后在课程结束时基于呼吸灯电路再提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在充电过程中,LED灯也会逐渐熄灭?”,引出下一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对后续课程有所期待。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能够从始至终带着问题听课,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电路设计与分析相结合,避免将电路上成数学课。
2.工科课程是否要进行大量的、详细的数学推导,是否要降调解题能力,这一直是工科教育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随着CAD软件的流行,解题能力已经不是教学的重点;数学推导是需要的,但推导出结论不是课程的结束,而是电路性能分析的开始。通过对电路性能的分析,让学生思考这种电路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进而介绍该电路在实际电子工程中的应用,就可以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他们的工程素养。
四、不足之处
1.实验演示效果有待提高,做出的实物较小,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2.教学内容比较满,所以显得教学过程有点“急”,节奏控制的不是很好。
第二篇:电路教学反思
电路教学反思15篇
电路教学反思1
众所周知,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教师真正做到艺术性地﹑巧妙地引入新课,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以来,学生就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考方向了。大多数比较好的引课,一般都渗透有情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知识性、贴近性、参与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
今年10月的初中物理学科会上,市教研中心组织我们观摩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光的反射》,一节是《电流和电路》。看了以后,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两位老师的精采引课,印象特别深刻。
我们都知道,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邢老师的引课就非常贴近生活。她用大家非常熟悉的,而且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手电筒把同学们带入了神密的电学世界。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手电筒,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对电的恐惧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于老师以爱迪生用平面镜救母的故事开篇。在于老师的引课中,学生们深深地被爱迪生的故事打动了。爱迪生是那样地爱自己的母亲。同时,他又是那样的聪明可爱。说实话,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当时都有些身临其境,为爱迪生着急,为他担心呢。可想而知,当时的同学们也一定有同感了:原来,这节课要学习的平面镜作用这样大,还可以帮助人们挽救生命呢!为什么它有这样的作用呢?它还有别的应用吗……我敢保证,学生当时也一定是有些迫不急待了。从后面他们课堂上表现出的极大的热情,实际上我们早就找出答案了。
两位老师的引课真是太精采了!我暗暗对她们竖起大母指,真是太佩服她们了。爱迪生的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为什么在以前的教学中自己没有想到呢?我也深深地自责起来。真得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再向优秀的同行们请教和学习。
总之,如何在初中学生头脑中植入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自然界探索的渴望,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们要重视每一章节的章首引入、每一章的第一节课的授课以及每一堂课的课前五分钟的把握,这些对于吸引学生上好这一堂课,启发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兴趣和自发的对知识的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路教学反思2
这一课是《电》单元的最后一课,内容很多,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就是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第二部分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根据材料的不同,各可以连出2种电路。
第一部分检测接线盒内部连接,学生在检测方法上不存在困难,我从最简单的四个点只有两个点连在一起导入,让学生自己检测并记录,当接线盒内只有两个点相连时,推测的答案是唯一的。再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一个内部有3个点互连的接线盒,这个时候推测结果将出现4种情况,大部分班级一开始都只有想到3个点全部连上的那种情况,给予时间思考后,当有个别学生能够想到只连能亮的两个点就行时,剩下来的2种情况大部分学生也都能想到了。教师演示的这个实验目的是要学生了解检测后推测的情况有时是唯一的,有时也会出现多种情况。
第二部分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学生存在理解困难,首先是串联和并联的区分,我以糖葫芦做比喻,像糖葫芦这样两个小灯泡串在一起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两个小灯泡并列着连在电路中的称为并联电路。其次是哪一种连接方法小灯泡更亮的问题,由于教科书中安排的先比较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两种连法以前都没有涉及过,因此我将教学顺序调换,先在黑板上画出学生熟悉的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电路,明确什么是串联什么是并联,然后请学生回忆下哪种连法小灯泡更亮,在这里的回忆,其实更像是猜测,因为学生大多都记不起来哪一种连法更亮,我的目的只是要引起学生的意见不统一,然后通过投影仪演示小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电路,通过验证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并联要亮很多,然后教师讲解,在串联电路中电压可以分开来也可以加起来,但在并联电路中不可以。接着要求学生分组用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组装电路,有了前面的活动,大大降低了组装的难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当变成两节电池后又变成串联电路小灯泡亮,教师进一步要求思考原因,学生能回答出串联电路中小灯泡上电压可以由两节电池加起来所以更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最终可以只要记忆“串联电路电压既可以加也可以分”这一句话就可以推测出哪一种连法更亮,减少了记忆内容。
电路教学反思3
我在本节课中的最大收获有两点:
1、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我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像在操场上百米赛跑的学生来类比电流,这样学生较易理解电流,掌握电流。
2、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这样做达到了一下效果
(1). 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 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 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在本节课上,我需要以后注意的是:在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教师黑板演示连接代替了学生,当学生自己动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会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电路教学反思4
这个月听了一些专家的讲座,专家们的理论加实践,让我深深地觉得自己教学理论的欠缺和知识储备的薄弱。听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会上课,越不敢上课。特级郭海平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她说:“我们提的问题要找准学生课堂上对内容的兴奋点,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热情。”刚好她的案例里有一部分是有关《电流与电路》的教学的,于是我决定结合她的思路开展我的教学。
一、关于课堂的引入
原来上这节课的时候总想着从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电源和电路。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我提的问题没有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效的问题。于是这次我直接在出示一个可以吸在黑板上灯座和小灯泡,瞬间,学生被我的“先进武器”所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我便在学生渴望的眼神中开展了我的“以问题加活动”的教学设想。在引入中我对我的“先进武器”美美的!
二、关于课堂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1、你怎样能让这个灯泡发光?
在这个问题提出的刹那,男生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要帮我灯泡连接好发光。于是我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顺便让他给大家介绍了各部分的作用,便完成了“电路的组成”内容的教学。我乘机插入讲解电流形成及电流方向、通路。我讲得轻松,他们也听得认真。
我体会到了在有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挺能说。我反思着平时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原来不是学生不愿答,而是我们老师不会问!
2、你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
这个问题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把电灯熄灭的方法,但全部都是断路问题的展现,那样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教师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听,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说”。
3、再给你一根导线,你还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
问题之后,是一个短暂的沉寂,可能是难住学生了。我刚想自己解决,忽然有位男生轻轻地说:“把电池两极连起来试试?”于是我马上让他上来,他在不自信中连接着导线,却在同学一片惊奇中把灯熄灭,自豪的回到座位上。这位男生的方法重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我的问题又活了过来。于是,好奇的他们纷纷想上来换个位置连接这根导线,看看能否把灯熄灭,我自然的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完成了自己的“短路”教学,真是一举两得。
这既是我的预设,也是我的生成。原来我们可以在预设中生成,也可以在生成中预设!
4、根据现有的电路,再给你一个小灯泡,你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吗?你有几种连接方法?
这个问题是想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设计并连接好电路,教师选择方案展示并通过拿掉一个灯泡让学生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但最终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
三、关于课堂的不足
这堂课整体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平时不愿听课的一些同学都被我的灯泡吸引了,也能回答我的`问题。我似乎品味到了“问题提到了学生兴奋点上”的乐趣;我似乎品尝到了“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滋味;我小有喜悦,但细细地反思,课堂上又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
首先,一个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总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耽误了我上课的时间,就想着去引导了。或许我内心深处总想去操控学生,没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
其次,课堂上似乎有点虚幻的热闹。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人次不够,集体回答的又响又亮,并不表示中下水平的人也能掌握。课堂上男生表现过强,使得我忽略了对“电学弱势群体”女生的关注。看来教学要制造热闹,更要看清热闹背后的沉默者们!
最后,课堂上我的话还是有点多。总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好,我总想再讲一遍,于是课堂的时间便超出了我预设的范围,完成不了教学内容。应该像吴加澍老师所说的那样,做到“三不讲”:学生会了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我收获着学生的激情,快乐着每堂课的成功之处。我遗憾着每堂课上的缺陷,反思着我教学上的步伐。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自如地掌控我的课堂!
电路教学反思5
电路对于初中生而言熟悉又神秘,本节课又是电学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电路的基础。所以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状态,以及学会画规范的简单电路图。在上课前我先用几张西湖的夜景图引入,使学生具有亲切感,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路连接活动,让学生感知、领略电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我从学生连接好的电路开始逐步认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的作用。再由学生连接的电路讲解电路的两种状态和通过视频讲解短路。再围绕学生连接好电路图,引出元件符号。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先自己画电路元件符号,并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估,使得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趁学生情绪还很高时马上又让学生学着画电路图,一气合成。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总而言之,我在本课中尽量采用小组合作、代表发言、相互评估等共同构建学习的主体,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知识和能力在探索中得到统一,并获得一定的研究科学的方法。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课堂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实现,学生活动积极、有序。以下几点觉得是成功的特别:
1、学生自己画元件符号然后小组评估时候,既有自评又有他评,充分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学生对生活中的用语和科学用语容易混淆,如:生活中的“开灯”和“关灯”,对应的科学用语却是:开关的“闭合”和“断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说法能及时纠正,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科学语言。
3、先让学生自己画电路图,充分暴露出学生画的错误,然后选取一些典型的错误来投影出来,同时让学生自己总结画电路图的注意点,增强学生记忆。
这节课上下来的不足之处:
1、学生一开始连接好的电路没有及时评价和充分利用。
2、在讲解开关时没有强调在连接电路前要断开和连接成功后要及时断开,没有强调节约用电的意识
3、学生在画电路图时,还是有些学生不规范,不用作图工具。
4、在和学生比赛画电路图时最好先说明比赛规则,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大等。
电路教学反思6
今天是最后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上完了六节课,一直在不断地反思与改进。但从整体来看,由于学生手中的实验材料(电路元件)基本都是好的,所以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时,很难找到坏了的电路元件。和预想的教学效果有一定差距。
这最后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本以为一切也会很顺利地完成,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毕竟已经上完了六节课,预设与生成之间已经经过了多次磨合)可还是出现了“故障”,这两处故障偏偏又是很好的资源,让我和孩子们都收获了很多。
1、教育资源
当我让小组合作制作电路检测器时,我发现A小组的两名男同学都跑到了临近的B小组,A小组就剩下两名女同学,而B小组又有些人满为患。我走过去,笑着说:“喂,臭小子,你俩是叛变了?还是家里呆不下呀?”俩男生看着我,不好意思地退回到自己小组。我随口嘱咐道:“快,抓紧时间,四人团结合作,马上就能成功。”说完我就到其他小组巡视去了。等我回来时,俩男生又跑去B组看热闹了。我没说什么,因为孩子们的电路检测器已经做好了。回到了讲台上,我夸奖了高效合作小组,“刚才老师发现了C小组合作最有实效性,第一个最好了电路检测器,然后四人彼此心照不宣,马上坐好。大家知道为什么他们小组做得最快最好吗?”“他们合作的好。”有几个孩子回答。“是的,因为他们合作的好,他们很团结,知道合理分工,而不是各行其政。”我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刚才A小组的两名女同学表现也很好,虽然他们只有两个人合作,但动作也很快,做的也很好。另外两名男孩子精力过于旺盛,他们很愿意担当其他小组的质量监督员。做的也不错。但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记好了,我们首先应该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有精力再去帮助别人。你们说好吗?”我眼望着那两个男孩子,他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2、课程资源
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时,我要求孩子们用自己小组制作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手里的电路元件时,D小组的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及时举手发问。“老师,我们刚才检测这节电池时小灯泡还亮呢,为什么又检测一遍,小灯泡却不亮了呢?”说着,还特意操作一遍让我看。这时孩子们大多已经检测完毕,于是,我走上讲台,将刚才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一时发懵,于是我重新操作一遍。眼尖的孩子看明白了其中的端倪,赶忙举手:“老师,我知道了,他们是把电池装反了。”于是我让这孩子走上了讲台演示了一遍,验证了自己的说法。孩子们一下子都明白了。我的这个知识点也迎刃而解了。我及时表扬了D小组,因为他们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积极探求原因,当然,如果能独立解决问题就更好了。
这最后一节课真是出乎意料,不过,也很好,为我和孩子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资源,我得感谢这“故障”啊!
电路教学反思7
《简单电路》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会画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根据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解除电,也有一些同学连接过简单电路,但学生对怎么画电路图基本都不清楚。我先带领学生认识了简单电路里的各部分,然后将这些部分的画法展示给学生,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导线将灯泡、电池连接起来,让灯泡发光。
学生分组进行尝试,最快连接好的3个小组将他们连接的方法画到黑板上。有基础的同学很快就能做好,有些没有基础的同学却始终都连不亮,我和大家来一起解决在分组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并就短路和断路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看着黑板上的电路图,对如何画电路图进一步学习。接着,我向同学展示了开关,让学生把开关加到电路图中去,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连接,看是否能起到开关的作用。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制红绿灯,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
当我回顾这节课时,我深深感到,我们经常说,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实上往往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有较大的困难。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就会越明确。
电路教学反思8
我所设计的简单电路一课,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从日常的霓虹灯引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研究其中的奥秘,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学生大多知道是由哪些东西组装的,但对组装方法和灯泡为什么会亮等问题并不很清楚,由此引入教材的研究重点。学生利用基本的电路元件组装简单的电路并画出实物电路图,使学生由实物图向抽象电路图过度。老师选择几个连亮的连接图找连接方法的共同点,即导线接在哪里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学生基本不知道原理是什么,此时再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电池有正负两极、小电珠的结构等,从而明白其中的原理,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形成电流的通路,小电珠才会发亮。在了解了基本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在电路里加上开关(开关作为简单电路的控制器件,在电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个人合作把开关加入电路中,并画出电路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电路是否工作取决于电路是否连通,而开关则是一个由人为控制电路电流的器件。学生制作红绿灯这部分我做了些处理,交给学生一个双向开关,把它连进电路里,让它分别控制两个小电珠的亮与灭,这样,就形成了整节课一步一步的递进,有了一定的层次感,学生思维达到了连贯性。四人小组合作,通过亲手做,增强对电路的认识,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本课内容呈阶梯状分布,逐步递进,使学生在由浅到深的活动中逐渐认识简单电路,了解简单电路,学生从一个人动手做实验,到两个人合作动手实验,到四人合作动手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使学生的共同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设计符合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实验中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这一课很适合开展探究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教学中,我把注意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才能成功连接电路,学生预设猜测、思考的时间少了一点,所以学生在乎的就是电路有没有连接,至于为什么连接成功了,或者没有连接成功问题在哪里,不少学生都没有思考,还是不知其所以然。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为了热闹,而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这里不应该单单指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还有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所以还需作一些改进。
电路教学反思9
识别电路是连接电路、分析电路和进行电路计算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识别电路呢?辨别电路是串联接法,还是并联接法,确定电路是通路、开路、还是短路。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接入电路的情况,知道变阻器滑片的滑动和开关的启闭对电路有怎样的改变。知道电流表、电压表测量哪一个导体或哪一段电路的电流或电压。我设计了采用“电流流向法”识别电路,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展示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使电路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识别电路。提高学生识别电路的能力。
电路有两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从串联电路入手进行教学,出示一个串联电路电路图,让学生分析判断串联电路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讨论回答,由于语言组织不够完整,所以我把总结的规律在大屏幕上打出来,使学生思维得到完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地把电流的流向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同样的方法归纳出识别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分析总结了识别电路的方法之后对电路进行分类,有开关的电路,有电流表的电路,有电压表的电路,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对不同类型的电路逐一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识别电路的方法。
一、有开关的电路:
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电路图,开关的开启控制电路的连接情况,其中分三种情况:两个开关都闭合的情况,一个开关闭合另一个开关断开的情况,原来闭合的开关断开,原来断开的开关闭合的情况。各种情况逐一剖析,画线路图,按照电流的流向,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生动直观,特别是对电路的变换,更加具体、形象,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生龙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易于理解与掌握。
二、有电流表的电路:
把含有开关的电路中的开关换上电流表,分析电路归纳方法,从把表拿掉到把表按上,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剖析,由浅入深地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按照电流的流向图进行分析,使学生思路清晰、透彻地掌握电路的连接情况,电路的特点,进而知道电流表是测通过那个用电器的电流,使学生掌握电流表在电路中的作用。
三、有电压表的电路:
对照电流表的电路进行分析概括,找方法,总结规律,把有电流表的电路中的电流表换成电压表,对含有电压表的电路学生觉得分析困难,但掌握方法后,反而觉得有电压表的电路要比含有电流表的电路易于分析了,方法就是去掉电压表后看电路的连接情况,再把表接上,电压表并联在哪个用电器的两端,测量的就是哪部分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利用对比的方法,加之多媒体教学的配合,使抽象的物理教学直观、形象化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对物理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
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改变灯泡的亮度。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上的滑片,判断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的变化,分析变阻器上电流的流向,分析电路,从而掌握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了解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是怎样改变电路的。利用两次变换来具体的分析电路,观察电路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有滑动变阻器电路的理解与分析。
总之,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归纳,按照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图,把电路分类,归纳识别方法,利用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直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路教学反思10
教学建议
本课时是学习电路的基础,而电学是初中物理较重要且较难的内容之一,所有应在学习之初应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与信心,具体建议有以下几条:
1.让学生动手实验,激起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与热情。
2.新章节应淡化过多的概念记忆,可以把电路图的学习安排在下一课时中。
3.电流的形成与方向最好要给学生具体的认识,如采用水流的类比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电路的基础章节,对于后面章节的展开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节主要讲解了电路的基本构成,如何连接基本的电路以及电流的方向。在电路的基本构成部分,尤其是理解电源,从能量的角度去解释学生易于接受。
根据学生连接电路的情况,总结电路存在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以及短路。短路的理解是难点。这里主要应突出电源的短路,应强调电源短路的危害。
由于电荷的概念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电流的形成及其方向,可借助水流来解释,这样容易让学生建立对电流的感性认识。然后用电源的正负极引导学生掌握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流向。
发光二极管是补充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总的说来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基本的电路构成以及会连基本的电路,所有没有安排电学符号的认识以及电路图的画法。
电路教学反思11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过程中,提出进行比赛时,应省去“看哪个组最快让2个灯泡同时发光?”这句话,因为老师讲这句话后,学生就会马上动手实验,而不注意听比赛规则。
2、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引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不必按“连接特点→电流路径→用电器之间的影响”的顺序,最好按学生先找到哪个不同,就分析解释哪个,这样显得顺理成章,学生更易接受。
3、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对于学生回答:“亮度不同”;“用的导线根数不同”等。老师要及时表扬,可一带而过,不必过多纠缠。
4、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时,如果有学生说:“靠近电源正极的灯泡亮些。”那么老师可微笑反问:“两个灯泡交换位置,还是这样吗?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
5、两生上台摘灯泡时,如果事先不断开开关,那么老师要趁机强调:带电作业不安全,进而提示在家换灯泡时,要先断开总开关,才能确保安全。
6、下一节课最好复习“判断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方法”,然后增加一个题目:
以上电路连接正常,当开关S断开时,请回答:
(选填“亮”或“不亮”)
甲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
引出串、并联电路的开关作用:串:控制整个电路;并: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
之后,解释“教室内一个开关控制2盏灯的电路”:
电路教学反思12
一、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如:水流)类比电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
二、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教方法再让学生探索,然后教师纠错的教学方法,能起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学生活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电路教学反思13
今天进行了串并联电路的教学,有一些体会和偶然收获
1、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本节课是新课和复习课的结合体。我没有完全像讲解新课一样去讲解,学生先看书,然后我再讲解。
具体操作是:
(1)学生利用电学器材按要求组装串联电路和并联。
(2)首先体会电路结构特点,然后两灯互换位置,看是否亮度发生改变;然后让学生们利用器材扭松一颗灯泡(让其断路),体会用电器间是否相互影响。
(3)改变开关位置,体会开关在不同位置时,控制功能是否发生改变。
2、一些收获:
(1)本班学生刘奕含同学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并联电路灯泡比两灯串联时较亮。二是这个问题暂时忘记了,为什么两只灯泡亮度不一样(他们用了不同规格的灯泡)。
(2)在研究串联时,和学生们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把自己所连接电路其中一个灯泡连成接触不良,让另外一个同学找是哪个灯泡出现问题,锻炼孩子们寻找故障的能力。
电路教学反思14
《电流和电路》是电学的基础,是学好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前提。由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加上复习时间有限,但是时间教长,记忆不深,因此,在本节复习课中主要通过课件建立知识结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回忆。教学中紧依课标,联系教材,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部分知识,通过选择典型的例题加以引导,适当的练习题加以强化。回顾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效果看,有值得继续加强完善的地方,也存在一些不足。
物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和社会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因为如此,物理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的现象“楼道中感应灯的原理”入手,让学生设计电路,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根据学生画的电路图引入课题,学生感到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和重要作用。在复习过程中,以电路为基本线,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例如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常见的串联和并联电路以及家庭电路的接法,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理和生活联系的实际,尽量使学生不是感觉物理知识很枯燥、乏味,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提高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复习过程中,由于复习面太宽,知识内容多,操作起来时间上显得有些紧张,特别是时间安排上,感觉前松后紧,电路图的练习不够,家庭电路和实际相连的知识讲解过于匆忙,应该进一步通过讲解和学生的阅读来加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能通过实验进一步说明,效果会更好,实验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通过实验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另外一些学生由于知识遗忘多,所以参与度不够,在复习课中,应先布置复习提纲,让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通过课堂进一步深化。
电路教学反思15
最后一个月,小班化课题开始研究,把我推到了赛课的第一线。十天的磨课过程,让我对小班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感悟,以下记录我的心路历程,留给我的回忆。
在第一次教学目标设计的途中
设计目标:完成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
教研员反馈:教学设计刚出炉,便被两位教研员全盘否定了,理由是,(:)虽然在课程标准中要求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但由于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过于简单,课堂容量不够,难点在并联电路上,这样的设计会为正常的教学造成前松后紧,不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因而设计必须从全局考虑,要完成两个电路电流的探究。
我的感受是:心中特别没底,一节公开课,还要参加比赛,原则上,课的完整呈现要比完不成任务好得多。但是静下心来想想,这不仅仅是呈现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为今后的教学服务,不可以只考虑到眼前的利害关系。下定决心——改!
通向第二次教学目标实践的路上
设计目标:完成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全过程,并联部分的内容随课上时间而定,最底线是完成实验数据的得出,可以不分析。
课堂的问题:学生探究实验时,串联电路很顺利,但是全部分析结束已经花费(过去)大半时间。到了并联电路的探究时就较为混乱,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路的连接,还不是很熟练,因而多数同学在连接并联电路时遇到困难,电流表不知测的是哪的电流,只有一个小组得到并联电路实验数据。学生手忙脚乱浪费了很多时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学生反馈:串联电路好连接,电流表连入电路中顺利,而且很好观察,所以很快就能测出各点电流来,并联电路线一下子增多了,不知哪根接哪根,好不容易接好了,电流表又不知怎么接在电路里,同一小组每个人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往往一个方法还没有实践完,就又有新的主意出现,结果到最后,越忙越乱。总之,一到实物连接全乱了,两套器材全部混到了一起,让人脑子中一片混乱,更不用说去测得电流值了。
教研员团队提出建议:本节课过于模式化,完全按照探究程序按部就班的操作,这对于部分智优的学生来说能出色完成,但前期电流表使用、掌握不牢固的同学来说就显得手忙脚乱以至于最终实验结果没有总结出来,明显能看出探究过程不完整。而作为一节比赛课,如果不能完整的呈现探究的整个过程是不科学的,让人总感觉少了什么,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再改!
解决方案:打破固有模式,调整探究环节,将串、并联电路同时进行,每个实验大组微调分成两个组内组,组内智优的同学探究有一定难度的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实验,稍微弱一些的同学探究相对简单的串联电路电流规律,如果串联实验完成的顺利,可以再参与到并联电流规律的探究中,并在整个设计中插入适当的小组竞赛。这样的设计既分出了层次,又照顾到了全体,达到小班化要求的百分百参与,而且能有利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老师层次分明的百分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收获第三次教学目标体验的快乐
设计目标:完成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全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反馈:在组内分组是要完成两个实验探究的全过程给“逼“出来的想法,而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是个非常有效的好方法,不仅有效地(的)分解了教学中并联电路连接的难点,而且让学生在组内分组完成不同的探究活动,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体验成功。
学生反馈:结合实际做自己有把握完成的实验,并且积极比赛,有获胜的希望,喜欢这样的实验模式,它使我们积极地(的)想办法,不甘落后,并且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交流,非常(特)有成就感,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老师。
课后反思:因为针对性的实验难度是学生可以承受的,因而在实际参与过程中都有收获,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益。
对教师而言,仍然需要改变的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小班化关注百分百,并不是浅显地分小组,表面上学生全体都动手实验。我认为小班化教学是教师首先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思考如何体现个体差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教学,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什么环节可以师教生,什么环节可以教师放手,让生教生,这样教师在课上可以有目的的关注平时关注不到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有交流的任务,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第三篇:电路教学反思
电路教学反思15篇
电路教学反思1
这学期,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在九年级四班讲了一节校级公开课,我选的课程是《15.2电流与电路》,这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是初中物理电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以后学习电压,电流,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电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这节课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讲课之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虚心请教,大胆尝试,细心总结,尽管如此,这节公开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现回顾总结如下:
课时设计考虑不全面,设计时,我认为四班学生基础较好,平时物理课师生配合较默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所以我将本节课设置成一课时,本来信心十足,但结果差强人意,在讲到电路三状态时,时间紧迫,致使我感觉自己比较慌乱,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没有突出电路三状态的重点地位,从学生的反应和习题练习来看,学生对短路还是比较疑惑,感觉比较抽象。
内容讲解时间分配不够精当,这节课中分四个知识点,电流、电路、电路图和电路三状态,其中电路图的连接和电路三状态是重点,电路状态的识别是难点,而我在讲课时,在电流及其方向那用时太多,将电流的方向讲解非常清楚,但有些过于精细,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结果在电路图和电路三状态这两点上时间仓促,讲授紧张,以至没有体现出重点和难点的地位。
演示实验完成不够理想,对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我采用了“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进行判断,设想很好,但课前准备不够,在实验室没找到二极管,我就想到了用视频演示代替,视频条理很清晰,视频中的老师演示也非常仔细,但存在不足时,视频中部分细节不够清晰,如电池的正负极,学生反映根本看不清,而视频中也未加标注,视频中只有演示,没有讲解,对于二极管这样的新元件,我只能采取边讲边让学生看,也就造成了边说边点停的这种现象,导致课堂给人留下了手忙脚乱准备不足的印象。
当然,除了不足,本节课中的一些教法还是得到了同行的肯定的,我在课堂教学体验中也深有体会,如:
知识点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之前我在备课时也是费了功夫的,我想了很多方案,最后在多种方案中确定下来,力求自然,流畅,最重要的是简洁,明了,费时少。如,我从电流向电路过渡时,这样说“以上是我们对电流的理论上的理解,电流到底是什么,我们来体验体验”,很自然的引入了学生的演示实验。在电路引出电路图时,我给了学生一副实物图一副说明书上的电路图,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看到的电路图的直观性,简洁性,自然迫不及待的想进入学习,导课自然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活动设计合理,活动较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尽可能的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如学生实验,学生练习,学生评价,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小组总结,自主学习等,重点内容学生记忆,同桌考查,学生上黑板大家考查等等,形式多样,学生积极踊跃,效果不错,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尝试。
以上是我自己在看了录课视频后的一些感受,我也会积极找听课老师进行评课,虚心接受他们意见,扬长避短,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尝试,创新,打磨,希望在下次的公开课中有更大的进步。
电路教学反思2
今天是最后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上完了六节课,一直在不断地反思与改进。但从整体来看,由于学生手中的实验材料(电路元件)基本都是好的,所以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时,很难找到坏了的电路元件。和预想的教学效果有一定差距。
这最后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本以为一切也会很顺利地完成,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毕竟已经上完了六节课,预设与生成之间已经经过了多次磨合)可还是出现了“故障”,这两处故障偏偏又是很好的资源,让我和孩子们都收获了很多。
1、教育资源
当我让小组合作制作电路检测器时,我发现A小组的两名男同学都跑到了临近的B小组,A小组就剩下两名女同学,而B小组又有些人满为患。我走过去,笑着说:“喂,臭小子,你俩是叛变了?还是家里呆不下呀?”俩男生看着我,不好意思地退回到自己小组。我随口嘱咐道:“快,抓紧时间,四人团结合作,马上就能成功。”说完我就到其他小组巡视去了。等我回来时,俩男生又跑去B组看热闹了。我没说什么,因为孩子们的电路检测器已经做好了。回到了讲台上,我夸奖了高效合作小组,“刚才老师发现了C小组合作最有实效性,第一个最好了电路检测器,然后四人彼此心照不宣,马上坐好。大家知道为什么他们小组做得最快最好吗?”“他们合作的.好。”有几个孩子回答。“是的,因为他们合作的好,他们很团结,知道合理分工,而不是各行其政。”我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刚才A小组的两名女同学表现也很好,虽然他们只有两个人合作,但动作也很快,做的也很好。另外两名男孩子精力过于旺盛,他们很愿意担当其他小组的质量监督员。做的也不错。但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记好了,我们首先应该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有精力再去帮助别人。你们说好吗?”我眼望着那两个男孩子,他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2、课程资源
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时,我要求孩子们用自己小组制作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手里的电路元件时,D小组的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及时举手发问。“老师,我们刚才检测这节电池时小灯泡还亮呢,为什么又检测一遍,小灯泡却不亮了呢?”说着,还特意操作一遍让我看。这时孩子们大多已经检测完毕,于是,我走上讲台,将刚才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一时发懵,于是我重新操作一遍。眼尖的孩子看明白了其中的端倪,赶忙举手:“老师,我知道了,他们是把电池装反了。”于是我让这孩子走上了讲台演示了一遍,验证了自己的说法。孩子们一下子都明白了。我的这个知识点也迎刃而解了。我及时表扬了D小组,因为他们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积极探求原因,当然,如果能独立解决问题就更好了。
这最后一节课真是出乎意料,不过,也很好,为我和孩子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资源,我得感谢这“故障”啊!
电路教学反思3
我在本节课中的最大收获有两点:
1、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我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像在操场上百米赛跑的学生来类比电流,这样学生较易理解电流,掌握电流。
2、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这样做达到了一下效果
(1). 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 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 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在本节课上,我需要以后注意的.是:在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教师黑板演示连接代替了学生,当学生自己动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会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电路教学反思4
1、成功之处
(1)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课堂开始,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我努力营造了一个轻松、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确立了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而这种氛围和关系一直在得到不断的延续、巩固和提高,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思维的碰撞。所以这节课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参与积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精彩纷呈,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充分信任学生,抓住教学机智。教学设计过程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教材,教材是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引入各元件作用及电源和用电器能量转化,再通过手电筒装置,学生尝试由实物图设计电路图,循序渐进,这是科学合理的。但教师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又本身初见电学器材必然好奇心极强,于是由学生尝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引入课堂,抓住课堂上的教育机智,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始终以“学生实验为主线”教师“演示实验”“动画展示”为辅,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课堂反馈来看,教学效果较好。
(3)课堂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在“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及“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的'“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环节,任凭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广开言路,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活化”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4)课堂预设充分,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处理到位。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充满热情、教师充满激情,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自己,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充分的预设。在“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各种电路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预设,因此才能抓住课堂上的教育机智,层层递进,逐步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声潜入教学过程中去。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故障问题,教师没有模糊处理,而是师生进行简单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对这个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可谓恰到好处。既使课堂小结后的课外拓展部分“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教师仍是做好充分准备,对学生的各种思维的碰撞给予恰当的评论,课堂上做到有紧有放。
2、问题与不足
(1)教师ppt不够创新。在电源及用电器部分,其中蓄电池部分,教师仍采用的电瓶,学生不够了解,而这生举例的手机冲电宝,正是课堂上学生的机智为课堂添放了光彩。
(2)情感教育不够充分。本节课限于时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在电源交流电部分,当教师提问到“我们溧阳有核电站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教师感觉很意外,只是简单地介绍天目湖也正在建设核电站,没有舍得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热爱家乡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方面,确实还可以做的更好。
(3)对学生发展性评价语言较少。在“手电筒”部分,有学生提出,手电筒内部是否另外存在导线,教师只是急于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也能导电,手电筒的金属外壳相当于导线”而没有对学生说到“我以前拆过手电筒”的这位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本课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也仅限于知识,对情感、过程、价值取向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比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深层次目标。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课后反思,使我进一步体验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教师是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同时也是反思者,“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云找答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的情感体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进行深层情感交流,善于发展性评价学生。同时力争做一个有思想的反思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电路教学反思5
(一)优点
1、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探究,体现科学学科特点,突出学生的地位。
如要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课本上是直接给出一个电路图,是一种被动的实验方式。在设计中,没有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而是启发学生怎样去研究串联?可以研究哪些物理量?用什么仪表去测量这些量?应该怎样设计电路图来做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探究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留下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本节课的重点不在实验的操作,而是掌握实验的方法。为了增强可见性和节约时间,本人利用“电路实物图连接仿镇软件”,通过投影仪,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整个连接的过程。
3、重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提出研究串、并联电路总体思路,设计总体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活化重组,有机组合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向能力转化。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尝试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概括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4、注重课堂的及时反馈,做到一个知识点一个小练习,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遗憾
1、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关注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过程的顺畅而往往把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机会给成绩较好的同学,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没有完全参与到课堂中,导致他们知识上的漏洞。今后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个同学。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这样就能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真正做到全员发展,落实新课改精神。
2、课堂中,有一偶发事件处理不够恰当。在提问学生串联电路中的三处电流I1,I2,I3时,有一同学电流数据明显比别人偏大很多。当时我根据这个学生平时做事不够认真,便不假思索地断定他的实验数据有误。经课后反思,很不妥当。做实验时,数据出入问题是经常碰到的事,碰到这种情况应该分析其原因。像他的数据很可能是电源电压过大,又或电流表读数已经不准。
3、课堂时间仍显过紧,导致有些部分速度过快,不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掌握。
电路教学反思6
我执教的《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是四下《电》单元的结束课。课前,我采用谈话和题目测试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元认知。我了解到了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能力:
1、接线盒里面和外面不能很好得联系。
2、学生会把图和实物脱离。
3、学生难以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散到组合的思维跳级。
4、他们都会使用电路检测器。因此本堂课的活动需要让学生根据外在现象推测内部结构的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从直观信息(检测)到抽象处理(推测)存在着困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本科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围绕着三个不同的连接方法的接线盒展开。
我这堂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哪几个接线头之间相连是通路?哪几个接线头之间没有相连接是断路?)
进行猜测——设计方案(不打开盒子,你能知道里面是怎么接的?用什么方法?如何测?需要检测多少个接线头?)
——观察检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记录检测结果)
——分析推测(根据检测结果,推测接线盒里面是怎样接的',有几种可能?)
——证实结论(打开接线盒看看是不是像我们推测的那样。)
——后续延伸活动(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告诉学生检测结果,让学生推测接线盒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三个接线盒不仅激发了学生揭秘的兴趣,还体现了探究的层次性。让学生推测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发展。
第一个接线盒的出现解决了前概念当中出现的实物与图的脱离问题,让学生明白接线盒通断路情况里外是不一样的,并且为学生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内连接做了铺垫。
第二接线盒的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工具(电路检测器)根据一定的方法收集暗箱信息,然后整理分析推测。这里的信息不像第一个接线盒那样简单。它需要学生把所获信息进行组合,才能得到正确的推测。
第三个接线盒是高难度的。可是在课堂上,由于自身的疏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导致学生无法推测和推测出一些不可能的连接。当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成事实。
最后用一个老师“忽悠”你们草草收场。事后想想,有很多方法可以给这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比如,我可以向学生说明老师提供的是错误的信息,让学生明白科学需要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科学的结论。在此还可以熏陶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则,可以进行更深层的思维训练。提问:“老师提供信息是真实可靠的,那么按照这些连接点的通断情况,还有哪几个接线点之间也是通路的。”让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促使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画图推理。这样不仅巩固了他们刚刚所学的知识,还进行了科学思维训练,最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唉,只恨自己功力不够没能及时抓住教学契机。
电路教学反思7
众所周知,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教师真正做到艺术性地﹑巧妙地引入新课,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以来,学生就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考方向了。大多数比较好的引课,一般都渗透有情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知识性、贴近性、参与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
今年10月的初中物理学科会上,市教研中心组织我们观摩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光的反射》,一节是《电流和电路》。看了以后,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两位老师的精采引课,印象特别深刻。
我们都知道,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邢老师的引课就非常贴近生活。她用大家非常熟悉的,而且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手电筒把同学们带入了神密的电学世界。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手电筒,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对电的恐惧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于老师以爱迪生用平面镜救母的故事开篇。在于老师的引课中,学生们深深地被爱迪生的故事打动了。爱迪生是那样地爱自己的母亲。同时,他又是那样的聪明可爱。说实话,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当时都有些身临其境,为爱迪生着急,为他担心呢。可想而知,当时的同学们也一定有同感了:原来,这节课要学习的平面镜作用这样大,还可以帮助人们挽救生命呢!为什么它有这样的作用呢?它还有别的应用吗……我敢保证,学生当时也一定是有些迫不急待了。从后面他们课堂上表现出的极大的热情,实际上我们早就找出答案了。
两位老师的引课真是太精采了!我暗暗对她们竖起大母指,真是太佩服她们了。爱迪生的.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为什么在以前的教学中自己没有想到呢?我也深深地自责起来。真得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再向优秀的同行们请教和学习。
总之,如何在初中学生头脑中植入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自然界探索的渴望,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们要重视每一章节的章首引入、每一章的第一节课的授课以及每一堂课的课前五分钟的把握,这些对于吸引学生上好这一堂课,启发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兴趣和自发的对知识的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路教学反思8
本节《电流和电路》是电学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电路的基础。因而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重点落在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电路的组成和各部件的作用和学会画规范的简单的电路图。本节课,本人认为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较高,课堂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实现。然而,对于最后一个重点(简单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的不够熟练,需在后继的`教学中加强训练。经过反思和探讨:本节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学生初步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在教师的示范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独立完成,逐步熟练掌握。
一、教学思路清晰
从电路的连接到电流的认识再到电路的组成最后到电路图。整个过程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物理就是在说万物之理,它不一定需要华丽的措辞,但一定需要清晰的思路。教学思路清晰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物理思想。
二、让物理通俗易懂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从生活走向物理,并通过让学生经历对简单电路的连接活动,目的在与让学生感知、领略电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探究中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关于“电流”“自由电子”“电能”等过去需要两三节课才能讲清楚的知识,教材中只是简略带过,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用一个简单的动画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所以不必要做进一步解析。学习画电路图的时候,画电路图的规范要求比较复杂,编易记的口诀:“导线横平竖直,图形呈矩形。元件分布均匀,不画拐角处。”学生觉得念得顺口,相应的画图要点也记住了。
三、物理联系生活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电流和电路的教学反思8
在电流和电路教学中,自己课堂并不算很好,内容太多,都不知道怎样处理更好了。有一些做法和想法需要记录一下,以免自己忘记。
1、电流教学中,书中用两个验电器(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自己的体会是书本想说明有些物体可以传导电荷,有些不可以传导电荷。不需要提出电流概念和方向问题。
2、书中的发光二极管LED具有单向导电性,有时我们教学时只是关注了单向导电性,而未体会,发光二极管可以说明电流中的电流有方向性的问题。
3、电路状态中,最难的是短路问题。我让学生连接电路,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再三种电路中体会理论上导线对电流无任务阻碍作用,认识各种情景下的短路现象。
4、电路图和实物图的画法,没有在本节课重点练习,主要是等到学完串并联电路后再练习,显得较为容易些。并且在讲解实物图画电路图时,学生容易在灯泡上画三根导线,所以我在课堂电路连接中,让孩子们体会移动导线后,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如果跨原件移动导线,电路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电路教学反思9
这节课重点是让同学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存在的故障,并进行排除。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电路的原理。同学小组实验中的电路中的故障都是课前我预先设置的,有的是导线问题,如里面的铜丝断了,接头没有剥掉塑料套;有的是灯座问题,如灯座的接线柱的线掉了,灯座坏了;有的是灯泡问题,如灯泡坏了,灯泡没有拧紧;有的是连接问题……在教学中,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很多故障同学在一开始实验就发现了,并且很快就排除了,而且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老师故意为他们设置的.故障,因此还喊着“我们这组没有故障”,完全不依照我的设想一步一步去检测。
出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应该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是迁怒于同学打乱教学秩序,没按老师的教学意图走,使得本应充溢悬念的实验探究变成了一次平淡无味的动手操作,还是欣喜于同学的聪明?我想,假如从同学角度动身,从教学的实效动身,那毫无疑问应该是后者。同学一眼就能看出电路中存在的故障,说明了他们已经掌握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和连接要领,说明了前面几节课的效果不错,或者说明这局部知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那么,对于同学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指导。但是,这次探究实验就这样结束了吗?不,还没有,因为如何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电路中的故障同学还没有学会。但是原来电路中的故障已经排除,怎么办呢?于是我就换了种方式,让同学假设“灯座、灯泡、导线”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该如何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这样,同学还是通过动手,掌握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要领。
一堂课,当出现了我们课前没有料到的情况时,作为教师,应当和时调整教学方案,只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以同学的学为中心,我们的教学就会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我们的课堂,也就会成为同学喜欢的课堂。
电路教学反思10
本课两个大板块是电路的连接和电路图的规范画法,应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从电路的基本构成实物连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小灯泡(小电机)、电池、开关、导线进行连接,让小灯泡或小电机工作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让学生自己说出在使小灯泡亮起来(或小电机转起来)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器材,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把这些器材进行分类,并说明这些器材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都哪些电器元件属于电源、用电器、开关或导线,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完成。介绍各元件对应的.符号,教会学生如何画电路图,强调画线时要横平竖直;连接相交的要加点;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这四个基本的元件缺一不可。
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类比电流,(如水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实验室新买了一些发光二极管,利用的特性,验证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到电源的负极。
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基本合理,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较高,完成较好。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重点(简单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经过反思和探讨:本节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学生初步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在教师的标准示范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独立完成,逐步熟练掌握。
电路教学反思11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我先讲解了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和用法,指导学生认识了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学生呢很快完成了第一个教学任务,并画出了简单电路图。
在利用一个电池盒、两个小灯座和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探究活动中,前面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连接方式:从两个灯座的两个接线柱上接出的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并联的一种方式)而课前我认为简单的,学生会首先想到的串联方式却没有出现。起初我感到很奇怪,后来找到了答案:在这之前,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利用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和两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所以后来增添了一个灯座后,学生就很自然的在前面电路的基础上照样子又连接了一个灯座。在第三个班级课上,我在布置探究任务时就明确了,用三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再用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于是,那种串联的方式出现了。
接着我又联系班级的日光灯使用方法解说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优点和缺点。并联电路可以分别控制、节能环保,但连接繁琐;串联电路可以统一控制、连接方便,但可能出现不必要的电能浪费。学生学得非常好,很快就可以举一反三找出:家中的各个房间的电路是并联电路;同一个吊灯中的很多灯泡,客厅中的某组装饰光源,这些是串联电路。
课后回想这两个环节,深深感到,我们经常说,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实上往往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却迟迟不出现。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就会越明确。
另外,学生对有一些难度的探究活动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本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所以只要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将课设计到位,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带给你更大的惊喜。
电路教学反思12
我所设计的简单电路一课,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从日常的霓虹灯引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研究其中的奥秘,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学生大多知道是由哪些东西组装的,但对组装方法和灯泡为什么会亮等问题并不很清楚,由此引入教材的研究重点。学生利用基本的电路元件组装简单的电路并画出实物电路图,使学生由实物图向抽象电路图过度。老师选择几个连亮的连接图找连接方法的共同点,即导线接在哪里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学生基本不知道原理是什么,此时再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电池有正负两极、小电珠的结构等,从而明白其中的原理,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形成电流的通路,小电珠才会发亮。在了解了基本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在电路里加上开关(开关作为简单电路的控制器件,在电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个人合作把开关加入电路中,并画出电路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电路是否工作取决于电路是否连通,而开关则是一个由人为控制电路电流的`器件。学生制作红绿灯这部分我做了些处理,交给学生一个双向开关,把它连进电路里,让它分别控制两个小电珠的亮与灭,这样,就形成了整节课一步一步的递进,有了一定的层次感,学生思维达到了连贯性。四人小组合作,通过亲手做,增强对电路的认识,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本课内容呈阶梯状分布,逐步递进,使学生在由浅到深的活动中逐渐认识简单电路,了解简单电路,学生从一个人动手做实验,到两个人合作动手实验,到四人合作动手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使学生的共同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设计符合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实验中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这一课很适合开展探究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教学中,我把注意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才能成功连接电路,学生预设猜测、思考的时间少了一点,所以学生在乎的就是电路有没有连接,至于为什么连接成功了,或者没有连接成功问题在哪里,不少学生都没有思考,还是不知其所以然。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为了热闹,而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这里不应该单单指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还有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所以还需作一些改进。
电路教学反思13
1.新旧课标的内容有明显的不同
对电学实验,删除了用描述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用半偏法测电流表的内阻。这些完全不用讲解。
2.重视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就是“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此再加上“体验式”学习。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物理学科,很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对这种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在探究中不断的思考才能获得,即所谓的“自悟”,而单靠听我们老师讲是不行的。再者,学生在自身探究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中所得出的感悟,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记忆的更牢。自身的探究和体验,最能针对自身问题,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学习效率最高。该做的实验,必须让学生动手亲自做。现在设计实验或者改装实验的题较多的出现,一定要学生自己先做,再听老师的总结或点拨。
3.要重视联系实际的问题
联系实际,是一种习惯。我们经常这样做,会帮助学生建立这种习惯。让学生在观察实际中“出问题”
4.重视思想方法和物理哲学的渗透
物理问题的处理,最关键的是:1、选准研究对象2、分析研究过程。我们喜欢在教学中画图时,用白色的粉笔画“研究对象”,用另一种颜色的粉笔画“其它外围”的东西。也有的教师,干脆只画“研究对象”,“其它外围”的东西一概略去不画。所谓的思想方法,是指在处理物理问题中所用到的具有条理性、抽象性、解析性、技巧性的思维方法与技巧。思想方法本身,是主观的,带有很大的个性倾向,与个人的风格和思维习惯相关,可以个人独创。但一些好的思想方法,被多数人认可,可以共享。
常用的思想方法:微元法与极限法,隔离法,忽略次要因素思想,理想化模型,
代换法,比值定义法,图像法,
所谓的物理哲学,是指由于物理知识本身的深刻性而打造出的人的思考问题的观念和逻辑定式,甚至是看待问题的情感、态度。
不懂物理的人,往往被错觉所左右,象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伟人都如此。就是现在的学生,并不受亚里士多德的直接影响,但却有亚里士多德一样的认识。所谓的“懂物理”————懂的是物理哲学。不要教了三年,教出一帮不懂物理的人。
物理的电路教学反思7
这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分组实验,主要是为了巩固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动手能力。它对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特点,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须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做这个实验,这将为今后进行电学分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实验所需器材比较简单,取材也容易为了增加学生的视听效果,结果,学生操作兴趣高涨,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接好电路后,在闭合开关前,要对照电路图认真检查,闭合开关后,如出现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强调独立思考,又要强调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验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器材。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态度、习惯的重要过程。本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一堂课完整地按预定计划完成,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物理的电路教学反思8
20xx年9月,我又担任了八年级两个班物理课的教学。教学伊始,为了让他们更加喜欢物理,我便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带着对新学科的好奇,保持着对物理的兴趣,进行物理课的学习,由此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本学期的课堂收获,可归纳为“两个要抓住”。
一是要抓住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更是如此,可操作的实验很多,所以不管实验的难易程度怎样,我都会精心准备,哪怕是很简单的小实验,我也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验,课后亲自动手进行小制作,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物理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在进行引言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告诉学生物理是一门什么科学,也没有用灌输式的方式告诉学生物理研究的是什么。而是给了每一个学生一个漏斗和乒乓球,让他们亲自参与猜想、实验和观察,亲身体会物理学科的情况,课本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把实验留给学生,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感受,课堂就不会不好控制,学生只要有仪器,只要有研究的内容,他们是积极配合的。教师只要适时地加以引导,探究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把漏斗和乒乓球给了学生,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和观察,我提问,通过实验看到了什么?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都齐声回答,乒乓球没有掉下,猜想不正确,学生兴趣很浓,接着有的就喊,老师,为什么啊?我没有正面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引导他们说,只要你们学好了物理,这些奥妙就迎刃而解了,教学效果很好。另外,课本中有杠杆平衡实验,我提前让学生用自己做了,先请小个子和大个子同学各一名去推门,问同学们哪个同学会赢,学生们都齐声回答:大个子同学会赢。然后就让一个小同学用手指按住门的边缘,让一个大个子同学用力按住门轴,结果可想而知,同学们就会说这样不公平,我就说这就是应用了物理知识,学生便通过实验,轻松领会课上内容,且兴趣很浓。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科学,有些问题实际动手做一做,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比如光的色散,我让同学们用一面镜子斜放入装满水的盘子里,然后让太阳光斜射入,在白色的墙面上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学效果很好。
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在进行完光学的教学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潜望镜。时间不长,真的有一个班的学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给了我,让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仔细的看了,一个很简单的盒子,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在下方看能够看到高处的物体,还真的不错啊!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我越发的感觉到,把实验交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你会诧异于他们的奇思妙想。
二是要抓住学生的感情。
我尽量为自己创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学生亲其师,才信其道。每一届学生我都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我性格温和,而且比较幽默,很容易便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与我没有距离,说话很随便。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回答问题时都抢着回答。
上课时,我总是笑着走向讲台。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友好的眼神影响学生。有学生说,上物理课提神,不是学科本身提神,是他愿意以一种欢乐的气氛去学习。回答问题时,特别是全部回答时,有的学生说一、两句“废话”,学生们被逗乐了,我也不会去责怪,而是以一种友好的态度去看待他们,肯定废话中的有用的知识点,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其不足。达到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敢于发言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不容易的。由于有我的宽容,学生们积极发言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效果很好,可见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的好坏,在一定的成分上决定的教学的成败。有的学生由于不喜欢某一科老师,导致不学习这一科,他们不管后果,不管是不是应该的,初中学生就有这样的特点,遇到这样的情况要疏导而不是强制。
进行物理教学还要注重物理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物理学不仅是物理学家要研究的科学,也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要知晓的科普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介绍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热点问题。如:
⑴为什么飞机场周围要驱赶鸟类;
⑵打雷闪电时为什么不要站在大树、屋檐下?
⑶街道旁的路灯是串联的吗?
⑷光纤通讯,红外线遥感,磁悬浮列车,电子显微镜,电冰箱,微波炉,电饭锅,空调,可视电话,饮水机,日光灯、光控灯、温控灯、声控灯等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⑸日常所说的各种“白汽”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⑹火箭发射塔下方为什么要修一个大大的水池?
⑺桥梁为什么要建成弓形桥而不建成凹形桥?
⑻为什么不能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向外扔东西?
⑼汽车上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有什么作用?
⑽我们在上学路上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及其理由?
⑾为什么“火车站、地铁站”的站台上要画上“安全线”?
⑿为什么远洋轮船上画有多条“吃水线”?
⒀柴油机和汽油机有哪些异同,在使用中如何节约燃油,如何提高效率?
⒁我们为什么要树立“能源危机”的意识?
⒂我们为什么要寻求新型的环保能源?
⒃人们常说的“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成因一样吗?
⒄跑步比赛时如何记时才正确,为什么?
⒅“光污染”、“核污染”是怎么回事?
⒆如何减弱噪声污染?等等。
当学生了解了物理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时,物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也就不讲自明了,物理学的实用意识也就在学生中形成了,这样必然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电路教学反思14
一、新授部分教学思路
1、认识部分电路元件
2、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3、分析连接情况,说说电流是怎样“走动”的。
4、加入开关,重新连接一个完整的电路。
5、学习电器元件符号,学习画电路图。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后,我立即发现大多学生不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2、认识了电流实验盒中的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
三、反思
1、为什么学生有了电池盒、小灯座就能正确连接电路呢?
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开启智慧的思维。
2、为什么学生不易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首先,学生很少接触未连接好的电子玩具,没有实践经验。其次,学生对灯泡的内部结构不清楚。最后就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
3、能否让学生先用电池盒和灯座进行实验呢?
我认为,虽然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思维中体验电路的意义。所以只要教师悉心指导,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就能够摸索出其中的奥秘。
简单电路教学反思9
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实验较多的科学课。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让课堂充满活力,我本着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知识,并深刻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尽管课堂教学时间因放手让学生实验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能使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并感受到乐趣就值!
在实验刚开始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能将“电池、导线、灯泡”三种材料连接起来,当然,也就没能使灯泡亮起来。原来,学生平时很少进行实验,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是听老师说实验。现在一下子让学生亲自操作,很多学生是手忙脚乱,甚至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慌,而是与学生进行互动,一起动手操作。在我的指点下,学生很快就是使灯泡亮起来了。当时学生们激动得直喊:“我的灯亮了!我成功了!”
从学生们激动的情景可以看出,他们的探索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我顺势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将实验过程重新进行一次,再次体验成功的乐趣。
电路教学反思15
通过这次公开课,在教学方面,我成长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东西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后,在教学上,我会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每节课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在这次公开课中,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从这次课中,我有很大感触,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平时我们面对的'对象是职业中学的学生,他们基础较差,不管是理解领悟能力还是动手操作能力都较为薄弱。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将普通中学那种教学模式套用到我们的学生中去。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适的选择,做到在抓住重、难点知识点的同时,也要将知识的复杂简单化,以便学生容易理解。例外: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在我的这次课中,我采用温故而知新以及从生活事例导入新课,学生一开始就提起注意,也很快参与到课堂中来;对旧知识的复习,既可以对旧知识的巩固,提高师生互动,增强了师生互动交流程度,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教学空间。
二、教师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
在课堂上,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教材内容“填鸭”般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会感觉很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将教材深入领悟、在对有关资料全面的占有和筛选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加工制作,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达到教学内容设计最优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三、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
通常情况下,我在备课时,都会注意每个环节的分配时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由于突发情况或学生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师生互动环节等都会影响到时间的分布,这就与备课思路矛盾起来。就好象这次上课中,本来事前安排好的练习,如果让学生全部完成,时间就刚好,当由于中间的一些突发情况,导致自己一时忘记,所以最后还多出三分钟左右的时间。从这次教学中,我总结出:平时我们在备课时,不但要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深入地了解,讲其重难点部分需细说,了解部分可以略带而过,从而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并根据实际课堂操作情况,及时对时间分配做出调整。
第四篇:电路教学反思
电路教学反思1
众所周知,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教师真正做到艺术性地﹑巧妙地引入新课,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以来,学生就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考方向了。大多数比较好的引课,一般都渗透有情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知识性、贴近性、参与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
今年10月的初中物理学科会上,市教研中心组织我们观摩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光的反射》,一节是《电流和电路》。看了以后,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两位老师的精采引课,印象特别深刻。
我们都知道,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邢老师的引课就非常贴近生活。她用大家非常熟悉的,而且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手电筒把同学们带入了神密的电学世界。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手电筒,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对电的恐惧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于老师以爱迪生用平面镜救母的故事开篇。在于老师的引课中,学生们深深地被爱迪生的故事打动了。爱迪生是那样地爱自己的母亲。同时,他又是那样的聪明可爱。说实话,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当时都有些身临其境,为爱迪生着急,为他担心呢。可想而知,当时的'同学们也一定有同感了:原来,这节课要学习的平面镜作用这样大,还可以帮助人们挽救生命呢!为什么它有这样的作用呢?它还有别的应用吗……我敢保证,学生当时也一定是有些迫不急待了。从后面他们课堂上表现出的极大的热情,实际上我们早就找出答案了。
两位老师的引课真是太精采了!我暗暗对她们竖起大母指,真是太佩服她们了。爱迪生的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为什么在以前的教学中自己没有想到呢?我也深深地自责起来。真得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再向优秀的同行们请教和学习。
总之,如何在初中学生头脑中植入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自然界探索的渴望,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们要重视每一章节的章首引入、每一章的第一节课的授课以及每一堂课的课前五分钟的把握,这些对于吸引学生上好这一堂课,启发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兴趣和自发的对知识的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路教学反思2
本课两个大板块是电路的连接和电路图的规范画法,应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从电路的基本构成实物连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小灯泡(小电机)、电池、开关、导线进行连接,让小灯泡或小电机工作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让学生自己说出在使小灯泡亮起来(或小电机转起来)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器材,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把这些器材进行分类,并说明这些器材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都哪些电器元件属于电源、用电器、开关或导线,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完成。介绍各元件对应的符号,教会学生如何画电路图,强调画线时要横平竖直;连接相交的要加点;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这四个基本的元件缺一不可。
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类比电流,(如水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实验室新买了一些发光二极管,利用的特性,验证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到电源的负极。
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基本合理,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较高,完成较好。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重点(简单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经过反思和探讨:本节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学生初步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在教师的标准示范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独立完成,逐步熟练掌握。
电路教学反思3
(一)优点
1、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探究,体现科学学科特点,突出学生的地位。
如要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课本上是直接给出一个电路图,是一种被动的实验方式。在设计中,没有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而是启发学生怎样去研究串联?可以研究哪些物理量?用什么仪表去测量这些量?应该怎样设计电路图来做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探究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留下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本节课的重点不在实验的操作,而是掌握实验的方法。为了增强可见性和节约时间,本人利用“电路实物图连接仿镇软件”,通过投影仪,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整个连接的过程。
3、重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提出研究串、并联电路总体思路,设计总体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活化重组,有机组合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向能力转化。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尝试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概括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4、注重课堂的及时反馈,做到一个知识点一个小练习,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遗憾
1、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关注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过程的顺畅而往往把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机会给成绩较好的同学,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没有完全参与到课堂中,导致他们知识上的漏洞。今后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个同学。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这样就能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真正做到全员发展,落实新课改精神。
2、课堂中,有一偶发事件处理不够恰当。在提问学生串联电路中的三处电流I1,I2,I3时,有一同学电流数据明显比别人偏大很多。当时我根据这个学生平时做事不够认真,便不假思索地断定他的实验数据有误。经课后反思,很不妥当。做实验时,数据出入问题是经常碰到的事,碰到这种情况应该分析其原因。像他的数据很可能是电源电压过大,又或电流表读数已经不准。
3、课堂时间仍显过紧,导致有些部分速度过快,不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掌握。
电路教学反思4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我先讲解了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和用法,指导学生认识了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学生呢很快完成了第一个教学任务,并画出了简单电路图。
在利用一个电池盒、两个小灯座和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探究活动中,前面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连接方式:从两个灯座的两个接线柱上接出的.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并联的一种方式)而课前我认为简单的,学生会首先想到的串联方式却没有出现。起初我感到很奇怪,后来找到了答案:在这之前,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利用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和两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所以后来增添了一个灯座后,学生就很自然的在前面电路的基础上照样子又连接了一个灯座。在第三个班级课上,我在布置探究任务时就明确了,用三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再用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于是,那种串联的方式出现了。
接着我又联系班级的日光灯使用方法解说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优点和缺点。并联电路可以分别控制、节能环保,但连接繁琐;串联电路可以统一控制、连接方便,但可能出现不必要的电能浪费。学生学得非常好,很快就可以举一反三找出:家中的各个房间的电路是并联电路;同一个吊灯中的很多灯泡,客厅中的某组装饰光源,这些是串联电路。
课后回想这两个环节,深深感到,我们经常说,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实上往往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却迟迟不出现。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就会越明确。
另外,学生对有一些难度的探究活动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本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所以只要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将课设计到位,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带给你更大的惊喜。
电路教学反思5
今天是最后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上完了六节课,一直在不断地反思与改进。但从整体来看,由于学生手中的实验材料(电路元件)基本都是好的,所以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时,很难找到坏了的电路元件。和预想的教学效果有一定差距。
这最后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本以为一切也会很顺利地完成,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毕竟已经上完了六节课,预设与生成之间已经经过了多次磨合)可还是出现了“故障”,这两处故障偏偏又是很好的资源,让我和孩子们都收获了很多。
1、教育资源
当我让小组合作制作电路检测器时,我发现A小组的两名男同学都跑到了临近的B小组,A小组就剩下两名女同学,而B小组又有些人满为患。我走过去,笑着说:“喂,臭小子,你俩是叛变了?还是家里呆不下呀?”俩男生看着我,不好意思地退回到自己小组。我随口嘱咐道:“快,抓紧时间,四人团结合作,马上就能成功。”说完我就到其他小组巡视去了。等我回来时,俩男生又跑去B组看热闹了。我没说什么,因为孩子们的电路检测器已经做好了。回到了讲台上,我夸奖了高效合作小组,“刚才老师发现了C小组合作最有实效性,第一个最好了电路检测器,然后四人彼此心照不宣,马上坐好。大家知道为什么他们小组做得最快最好吗?”“他们合作的好。”有几个孩子回答。“是的,因为他们合作的'好,他们很团结,知道合理分工,而不是各行其政。”我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刚才A小组的两名女同学表现也很好,虽然他们只有两个人合作,但动作也很快,做的也很好。另外两名男孩子精力过于旺盛,他们很愿意担当其他小组的质量监督员。做的也不错。但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记好了,我们首先应该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有精力再去帮助别人。你们说好吗?”我眼望着那两个男孩子,他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2、课程资源
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时,我要求孩子们用自己小组制作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手里的电路元件时,D小组的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及时举手发问。“老师,我们刚才检测这节电池时小灯泡还亮呢,为什么又检测一遍,小灯泡却不亮了呢?”说着,还特意操作一遍让我看。这时孩子们大多已经检测完毕,于是,我走上讲台,将刚才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一时发懵,于是我重新操作一遍。眼尖的孩子看明白了其中的端倪,赶忙举手:“老师,我知道了,他们是把电池装反了。”于是我让这孩子走上了讲台演示了一遍,验证了自己的说法。孩子们一下子都明白了。我的这个知识点也迎刃而解了。我及时表扬了D小组,因为他们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积极探求原因,当然,如果能独立解决问题就更好了。
这最后一节课真是出乎意料,不过,也很好,为我和孩子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资源,我得感谢这“故障”啊!
第五篇:电路教学反思
电路教学反思15篇
电路教学反思1
今天是最后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上完了六节课,一直在不断地反思与改进。但从整体来看,由于学生手中的实验材料(电路元件)基本都是好的,所以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时,很难找到坏了的电路元件。和预想的教学效果有一定差距。
这最后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本以为一切也会很顺利地完成,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毕竟已经上完了六节课,预设与生成之间已经经过了多次磨合)可还是出现了“故障”,这两处故障偏偏又是很好的资源,让我和孩子们都收获了很多。
1、教育资源
当我让小组合作制作电路检测器时,我发现A小组的两名男同学都跑到了临近的B小组,A小组就剩下两名女同学,而B小组又有些人满为患。我走过去,笑着说:“喂,臭小子,你俩是叛变了?还是家里呆不下呀?”俩男生看着我,不好意思地退回到自己小组。我随口嘱咐道:“快,抓紧时间,四人团结合作,马上就能成功。”说完我就到其他小组巡视去了。等我回来时,俩男生又跑去B组看热闹了。我没说什么,因为孩子们的电路检测器已经做好了。回到了讲台上,我夸奖了高效合作小组,“刚才老师发现了C小组合作最有实效性,第一个最好了电路检测器,然后四人彼此心照不宣,马上坐好。大家知道为什么他们小组做得最快最好吗?”“他们合作的好。”有几个孩子回答。“是的,因为他们合作的好,他们很团结,知道合理分工,而不是各行其政。”我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刚才A小组的两名女同学表现也很好,虽然他们只有两个人合作,但动作也很快,做的也很好。另外两名男孩子精力过于旺盛,他们很愿意担当其他小组的质量监督员。做的也不错。但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记好了,我们首先应该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有精力再去帮助别人。你们说好吗?”我眼望着那两个男孩子,他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2、课程资源
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时,我要求孩子们用自己小组制作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手里的电路元件时,D小组的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及时举手发问。“老师,我们刚才检测这节电池时小灯泡还亮呢,为什么又检测一遍,小灯泡却不亮了呢?”说着,还特意操作一遍让我看。这时孩子们大多已经检测完毕,于是,我走上讲台,将刚才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一时发懵,于是我重新操作一遍。眼尖的孩子看明白了其中的端倪,赶忙举手:“老师,我知道了,他们是把电池装反了。”于是我让这孩子走上了讲台演示了一遍,验证了自己的说法。孩子们一下子都明白了。我的这个知识点也迎刃而解了。我及时表扬了D小组,因为他们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积极探求原因,当然,如果能独立解决问题就更好了。
这最后一节课真是出乎意料,不过,也很好,为我和孩子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资源,我得感谢这“故障”啊!
电路教学反思2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探究目标是
1.能够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能够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两个班的孩子,都能尝试猜测电路出故障可能是哪里有问题,也记在活动手册上。在检测环节,我还是选择了先示范操作,学生检测出了电路故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师还是要提前收集不太坏了的电池盒、坏了的灯泡、不要灵敏的导线以及没什么电的电池。我这边比较容易找到的是后面三种,这次也很有意思的让学生发现了故障。不过,示范检测操作时花了6-8分钟,时间太长了,尽管为得是让孩子操作规范,但是我写反思写到这里觉得,或许,示范操作该录个微课?让孩子反复看两遍。这里需要再思考一下。
电路教学反思3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这节课中主要是使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并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地建立电路的经验。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设计组装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电路,掌握电池盒、小灯座和导线的安装和连接方法,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形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概念。但是由于学具袋中的学具质量不是很好,导致很多学生在安装小灯座和电池盒时,时间用去了一大半,而且个别小组没有成功安装好,因为有些材料被折断了。后来让学生点亮一个小灯泡,并画出简单电路图时,大部分学生显得很是困难,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玩上面,根本没有按着教师的要求去做。个别画出来的电路图也是不准确的,导线没有画直,小灯泡画得不准确,电池盒也画出来。没有真正形成简单电路的概念,所以我只好临时改变教学流程,将下面的内容安排在下节课。
今天我承接上节课留下来的内容又上了一堂课,指导老师也来听我的课。总感觉整个教学流程不是很好,学生方应慢、交流部积极;而且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1、指导组装用电器时,注意点强调未到位,使个别实验组在安装电路时小灯泡没有亮,未找出原因。2、学生在用不同的方法使多个小灯泡发亮的实验操作后,才展示其中一组连接的实物图,这并不能代表全班学生的做法,太过局限。学生的电路图画的不规范,没能及时的纠正。
所以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时,他们实验的很慢,显得交流的时间很紧迫。后来指导老师给了我一些意见:1、不要让一个小组中的一个学生来画电路图,让他们先都画着实是看,在让他们动手做实验;或者是让完成好的小组立刻上黑板画出电路图,接着跟大家一起交流画出来的那些连接方法是相同的,哪些方法是不同的,并指出不同在哪里,让学生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使学生意识到使两只小灯泡亮起来可以有两种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去试试第二种方法。
电路教学反思4
课题选择背景
随着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进,必然引起一场学习物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的进步”。如何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真正了解自然科学探究的含义,是每一位物理老师的责任。随着网络的普及,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物理教学,可以将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建构适合学习活动开展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可共享、互动性强等优势,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带着物理问题,提出假设与猜想,并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四章第六节的内容。其主要教学内容有两部分: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学生接受电动势这个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但是电动势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新教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满足后续知识的需要,简化了电动势的教学,其基本内容有下列两方面:一个是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表征了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另一个是电源电动势的值可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在闭合电路里,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教材提出电动势这个概念,但没有给电动势下定义,只是讲它“等于”什么。
2、路端电压U与外电阻R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记录数据并指导学生得出规律,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同时这也更大程度的提高了高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及U随R变化的规律
2、难点:
(1)、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2)、应用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设计思路
本课一改传统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得出数据学生分析并讨论出规律的教法,而是以“课前自学——提出问题——通过仿真实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探究本质——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为指导,课节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层次进入不同的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亦使老师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具体设计思路:1、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一个疑问,学生自己在做仿真实验的时候,思考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2、引导学生认识电路。3、提出目的,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通过改变外电阻阻值、内电阻阻值和电源电动势,记录电流等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对数据分析探究什么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4、学生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演示实验现象。5、对知识的一种拓展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设定猜想、实验论证,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平时生活中常用的1号、3号、5号干电池、蓄电池、电源,干电池上注明1.5V,蓄电池上标明2.0V,电源上标明15V,用伏特表测电池两侧可以直接测出分别为1.5V、2.0V、15V,再出示一个普通手电筒上的小灯泡。
实物演示实验:将小灯泡与2.0V的蓄电池相接,请学生观察灯的亮度——正常发光,已很亮。
提问:如果将这个灯泡与标明为15V的电源相接,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小灯泡会怎样?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小灯会被烧毁,或即使不烧毁也会比接3V电源时亮得多,也有可能和接2.0V的一样。
演示实验:将小灯接在15V电源上,结果是:小灯与15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烧毁,亮度反而比接2.0V电源时暗一些。与学生猜想结果大相径庭。
要圆满解释上述现象就要用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请同学们在仿真实验中观察刚才演示实验的现象,思考:电灯亮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哪个或哪些物理量不同?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1、电动势
(1)电动势:我们发现干电池、蓄电池等两端的电压是不相同的,其实这两端电压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相同,不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不同。我们引入电动势这个概念来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
(2)电动势E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其值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认识电路:引导学生观察教学网页中的实验电路,了解闭合电路和分电路;内电路和外电路。知道电源外部电流流向和电源内部电流流向。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学生在仿真实验中,可以在电阻元件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改变电阻值,闭合开关,将电动势、电流和电阻关系记录在下表中,
物理量
序号电源电动势E(V)电流I(A)外电阻R(Ω)内电阻r(Ω)关系
100000
00
300000
400000
500000
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I=
3、路端电压U跟负载R的关系
(1)、演示实验中电灯亮与暗的实质是什么?
电灯作为负载(即用电器),其亮度主要看加在负载上的“有效”电压即路端电压U,在负载正常工作情况下,U大,则灯的亮度高,U小,则亮度低。而如图所示,将电灯换成可变电阻R,改变外电路R,路端电压U跟负载R有什么关系呢?
(2)、分析讨论U随R变化的规律
对于同一个电源,一般情况下其电动势E和内阻r是不变的,当外电阻R变化的时候,请同学们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讨论U的变化规律。当R增大时,有I减小,I、R都是变量,在没有给出I、R具体数据的情况下,单纯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U=IR来判断U的变化是很困难的。但在闭合电路中,内、外电压通过关系式E=U+U'是联系在一起的,而E是常量。因为U'=Ir(r为常量),我们发现U'的变化是很容易判定的,完全可以先判定U'的变化,再根据E=U+U'进而确定U的变化。
仿真实验:在仿真实验下进行测试,验证上述推论的正确性。根据表格进行探究。
物理量
序号外电阻R电流I内电压U'外电压U
1增大111
2减小111
(3)、讨论两种特殊情况
①.短路:R=0,I=,U'=E,U=0
说明:短路时电流取决于E、r,一般情况下r很小,故短路时电流很大,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常会烧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
仿真实验:演示短路时保险丝熔断的现象及如何排除故障,恢复电路的正常工作。
②.断路:R→∞,I=0,U'=0,U=E
伏特表测电动势的原理,主要是伏特表内阻大,测出的数据略小于E。
(三)探究演示实验中灯泡亮度不同的实质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本身具有内阻,其电路中电流I=E/(R+r),所以,当闭合电路电源电动势大的时候,由于r值的不同,两个电路的I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是E大的电流就大,所以出现灯泡亮度不同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验里添加伏特表和电流表进行测量,并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这两个不同电源6V和12V的内阻r是多少,从而可以知道这两个电路中流过相同灯泡的电流I的大小。
教学反思
本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如何指引学生一起完成这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掌握物理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2、本课教学中用到较多的仿真实验,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实际操作中的用电安全问题。安全的仿真实验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动性、探知性,用学生特有探究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拓展。同时通过仿真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生活用电安全意识。
3、本课教学能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如为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安装保险丝;生活用电中电灯的亮度问题等。
4、本课教学能构建有效的网络环境,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权。网络环境设定任务,通过人机交互,学生有选择的开展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还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层次将课堂内未完成的内容拓展到课外,作到课题学习和课外思考的互通。
电路教学反思5
识别电路是连接电路、分析电路和进行电路计算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识别电路呢?辨别电路是串联接法,还是并联接法,确定电路是通路、开路、还是短路。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接入电路的情况,知道变阻器滑片的滑动和开关的启闭对电路有怎样的改变。知道电流表、电压表测量哪一个导体或哪一段电路的电流或电压。我设计了采用“电流流向法”识别电路,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展示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使电路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识别电路。提高学生识别电路的能力。
电路有两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从串联电路入手进行教学,出示一个串联电路电路图,让学生分析判断串联电路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讨论回答,由于语言组织不够完整,所以我把总结的规律在大屏幕上打出来,使学生思维得到完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地把电流的流向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同样的方法归纳出识别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分析总结了识别电路的方法之后对电路进行分类,有开关的电路,有电流表的电路,有电压表的电路,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对不同类型的电路逐一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识别电路的方法。
一、有开关的电路: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电路图,开关的开启控制电路的连接情况,其中分三种情况:两个开关都闭合的情况,一个开关闭合另一个开关断开的情况,原来闭合的开关断开,原来断开的开关闭合的情况。各种情况逐一剖析,画线路图,按照电流的流向,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生动直观,特别是对电路的变换,更加具体、形象,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生龙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易于理解与掌握。
二、有电流表的电路:把含有开关的电路中的开关换上电流表,分析电路归纳方法,从把表拿掉到把表按上,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剖析,由浅入深地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按照电流的流向图进行分析,使学生思路清晰、透彻地掌握电路的连接情况,电路的特点,进而知道电流表是测通过那个用电器的电流,使学生掌握电流表在电路中的作用。
三、有电压表的电路:对照电流表的电路进行分析概括,找方法,总结规律,把有电流表的电路中的电流表换成电压表,对含有电压表的电路学生觉得分析困难,但掌握方法后,反而觉得有电压表的电路要比含有电流表的电路易于分析了,方法就是去掉电压表后看电路的连接情况,再把表接上,电压表并联在哪个用电器的两端,测量的就是哪部分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利用对比的方法,加之多媒体教学的配合,使抽象的物理教学直观、形象化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对物理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改变灯泡的亮度。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上的滑片,判断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的变化,分析变阻器上电流的流向,分析电路,从而掌握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了解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是怎样改变电路的。利用两次变换来具体的分析电路,观察电路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有滑动变阻器电路的理解与分析。
总之,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归纳,按照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图,把电路分类,归纳识别方法,利用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直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路教学反思6
在这节课中尽量把知识的教学和能力培养、养成较好情感的态度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电路图”教学反思。从整堂课的效果以及反馈的情况看来,我认为有些地方虽然还值得商榷,但是我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因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把灯亮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化难为易:
在这节课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对电路四个基本元件名称及作用的认识,我是采用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通过实践来了解一个完整的电路所需的元件;还有对两种电路连接方式的认识上,我是采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的,把串联电路比喻走路,是条道路走到底:而并联比喻成两条道,但最后是殊途同归,教学反思《“电路图”教学反思》。
三、学会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科学探究是我们所提倡的,探究推动着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探究,它们相辅相成,这样既让学生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习惯,于是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是连接电路让一个灯泡亮起来,让学生了解基本元件及三种基本电路状态,第二次是连接电路让两个灯光亮起来,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路的连接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学生会在整个过程中积极思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活动,学生会探究出意想不到的结果来,而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这样的探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性行为。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还不够。比如:电路短路引起的危害介绍的还不够,还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对此的认识。
二对电路图元件特号和电路图画法的介绍还不够。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必须以对一些容易出错元件符号的说明,或者是演示;对画法的注意事项应该让学生先画了之后从错识中,老师与学生一起得出来。
三学生反馈情况不够。特别是画电路图时,学生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不能把学生具有代表性的电路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不能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到突破口,继续深化知识与技能。
电路教学反思5
本课两个大板块是电路的连接和电路图的规范画法,应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从电路的基本构成实物连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小灯泡(小电机)、电池、开关、导线进行连接,让小灯泡或小电机工作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让学生自己说出在使小灯泡亮起来(或小电机转起来)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器材,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把这些器材进行分类,并说明这些器材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都哪些电器元件属于电源、用电器、开关或导线,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完成。介绍各元件对应的符号,教会学生如何画电路图,强调画线时要横平竖直;连接相交的要加点;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这四个基本的元件缺一不可。
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类比电流,(如水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实验室新买了一些发光二极管,利用的特性,验证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到电源的负极。
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基本合理,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较高,完成较好。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重点(简单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经过反思和探讨:本节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学生初步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在教师的标准示范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独立完成,逐步熟练掌握。
电路教学反思7
进入电学学习后,连接实物图、画电路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读懂电路图,识别串并联是学好电学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两个教学的重点。
在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图这个地方,为了使学生能规范的作图,在课堂上也强调了如何画电路图,以及如何连实物图,并且也练习了不少,虽然在课堂上进行了强调如何规范的作图,但是学生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1)有的同学画电路图,不用尺子,画的电路图歪歪扭扭。
(2)有的同学画的电路元件很不规范。
(3)有的学生把电路元件画在了拐角处。
(4)有的学生把实物图和电路图嫁接在了一起。
对于电路图的画法,我在教学过程( )中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1)、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规范化的画图示范,强调学生比较容易马虎的地方。
(2)、结合教材的练习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
(3)、对于演示的电路图让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且提出改进的方式。
(4)对学生多次出错的要进行个别指导,找出问题所在,及时纠正。
电路教学反思8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有利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活动课的相互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知识领域、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有利于增强参与竞争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如何将此理论全面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将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这种教学过程特别强调尝试练习(尝试过程)也就是说物理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做”科学。这样,传统教学的“教材中心”让位于“尝试过程”,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尝试,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从提出问题、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直至获得结论的探索过程,像物理学家那样思考物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电路教学反思9
我执教的《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是四下《电》单元的结束课。课前,我采用谈话和题目测试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元认知。我了解到了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能力:
1、接线盒里面和外面不能很好得联系。
2、学生会把图和实物脱离。
3、学生难以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散到组合的思维跳级。
4、他们都会使用电路检测器。因此本堂课的活动需要让学生根据外在现象推测内部结构的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从直观信息(检测)到抽象处理(推测)存在着困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本科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围绕着三个不同的连接方法的接线盒展开。
我这堂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哪几个接线头之间相连是通路?哪几个接线头之间没有相连接是断路?)
进行猜测——设计方案(不打开盒子,你能知道里面是怎么接的?用什么方法?如何测?需要检测多少个接线头?)
——观察检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记录检测结果)
——分析推测(根据检测结果,推测接线盒里面是怎样接的,有几种可能?)
——证实结论(打开接线盒看看是不是像我们推测的那样。)
——后续延伸活动(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告诉学生检测结果,让学生推测接线盒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三个接线盒不仅激发了学生揭秘的兴趣,还体现了探究的层次性。让学生推测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发展。
第一个接线盒的出现解决了前概念当中出现的实物与图的脱离问题,让学生明白接线盒通断路情况里外是不一样的,并且为学生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内连接做了铺垫。
第二接线盒的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工具(电路检测器)根据一定的方法收集暗箱信息,然后整理分析推测。这里的信息不像第一个接线盒那样简单。它需要学生把所获信息进行组合,才能得到正确的推测。
第三个接线盒是高难度的。可是在课堂上,由于自身的疏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导致学生无法推测和推测出一些不可能的连接。当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成事实。
最后用一个老师“忽悠”你们草草收场。事后想想,有很多方法可以给这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比如,我可以向学生说明老师提供的是错误的信息,让学生明白科学需要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科学的结论。在此还可以熏陶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则,可以进行更深层的思维训练。提问:“老师提供信息是真实可靠的,那么按照这些连接点的通断情况,还有哪几个接线点之间也是通路的。”让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促使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画图推理。这样不仅巩固了他们刚刚所学的知识,还进行了科学思维训练,最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唉,只恨自己功力不够没能及时抓住教学契机。
电路教学反思10
把家庭电路的课堂参与定为学习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策划者。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何认识、对待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实施质量。综合实践活动并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是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学习兴趣较浓。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各种资料及课堂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指导和引申的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气氛融洽。恰当的视频引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电路教学反思11
《简单电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达到以下几点:
1、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2、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根据以上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简单电路》一课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的.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记录有关数据。
3、用简单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
每个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一号电池一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给学生一节电池和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 要求点两小灯泡。 由不方便从而引入解决的办法,导入到电池盒和灯座的使用。
二、讲解小灯座和电池盒的构造与用途。
我们知道了小灯座和电池盒的用途,现在就请各小组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来点亮你们的小灯泡,同学们边做试验边听老师的提示。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好,非常的棒,大家真了不起,各小组都把自己组的小灯泡点亮了,同时我们的手也解放出来了,请大家安静下来,做好位置。
对试验结果的记录是我们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科学本把我们刚才的电路用实物图画出来。
同学们在画电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是不是实物图不容易画啊?
为了解决实物图难画的问题,科学家们有一个办法能让它变的更简单,看起来更清楚,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那就是画简单的电路图(板书课题:3.简单电路),请大家翻开课本的第7页。
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灯泡,电源)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再告诉他们用线段连接的方法,同时要求同学们指出电流是怎么样流动的。
同学们,大家看,我们用一节电池、一两根导线就能点亮一个小灯泡了。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那么你们能不能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相信大家都能够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试验做的好不好,听老师的要求很重要。在这里试验中老师有几个小小的愿望:
1、希望大家合作,小声交流。
2、希望大家“先画电路图再动手操作”,完成一个“从想到做”的过程。
3、希望大家把自己试验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问题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现在各小组组长再来老师这里领取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和几根导线,请大家根据本组的方案动手做试验。老师也请同学们在试验的过程中交流以下几个问题。(板书问题)
1、小灯泡亮了吗?
2、用了几种连接方法,那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3、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
4、画出电路图,指出电路中的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试验,教师板书要求,巡视。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我们不但点亮了一个小灯泡,我们还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了起来。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更多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生活中你有见过很多灯同时亮起来的情景吗?
四、让跟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本环节主要给同学们课后交流)
五、小结
六、评价检测
关注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时的操作情况。
收集学生的电路图
电路教学反思12
这节课主要目的是:1、认识几种电路中常用的元件,2、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用开关控制电流。3、会连接简单的电路。
为此,课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带领学生认识灯泡,同时观看灯泡的剖面图,为下面了解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地埋下伏笔。接着提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灯泡会亮?引出电源,告诉学生生活中插座中的电不可以做实验,因而引出电池再次思考:有了电池灯泡就可以亮了吗?引出导线。在学生充分认识材料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利用提供画好的电池和剪好的灯泡,设计一个可以让灯泡亮起来的电路。电路图设计好后,学生心中非常期待自己的设计能否成功,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利用提供的材料检验一下自己设计的灯泡是否能亮。让能亮的同学介绍自己的连接方法,从而找到他们连接的共同点:灯泡的两个锡点要分别和电池正负极相连接。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连灯泡就可以亮了呢?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同时介绍通路,在通过查找不亮的电路图中相机介绍断路和短路。然后让学生对有问题的电路图再次修改并且检验一下。
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利用开关来控制灯泡的亮与不亮,同时介绍了两个好工具的使用方法,电池盒和灯座。再次让学生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从而对简单电路有了更深的认识。
需要改进的
1、生活中各种电池该向学生介绍一下,其实我已经做好了PPT可是在课堂中给忘记了。
2、可以把灯泡换做其他的用电器如喇叭,小电机,让学生更能了解到电的作用,丰富学生对电的了解。
3、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仔细地发现学生是否有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如果有的话应该向学生开始一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只要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灯泡就可以亮。
4、科学课堂的驾驭能力和科学术语的表达需要多加学习。
电路教学反思13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过程中,提出进行比赛时,应省去“看哪个组最快让2个灯泡同时发光?”这句话,因为老师讲这句话后,学生就会马上动手实验,而不注意听比赛规则。
2、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引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不必按“连接特点→电流路径→用电器之间的影响”的顺序,最好按学生先找到哪个不同,就分析解释哪个,这样显得顺理成章,学生更易接受。
3、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对于学生回答:“亮度不同”;“用的导线根数不同”等。老师要及时表扬,可一带而过,不必过多纠缠。
4、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时,如果有学生说:“靠近电源正极的灯泡亮些。”那么老师可微笑反问:“两个灯泡交换位置,还是这样吗?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
5、两生上台摘灯泡时,如果事先不断开开关,那么老师要趁机强调:带电作业不安全,进而提示在家换灯泡时,要先断开总开关,才能确保安全。
6、下一节课最好复习“判断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方法”,然后增加一个题目:
以上电路连接正常,当开关S断开时,请回答:
(选填“亮”或“不亮”)
甲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
引出串、并联电路的开关作用:串:控制整个电路;并: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
之后,解释“教室内一个开关控制2盏灯的电路”:
电路教学反思14
今天进行了串并联电路的教学,有一些体会和偶然收获
1、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本节课是新课和复习课的结合体。我没有完全像讲解新课一样去讲解,学生先看书,然后我再讲解。
具体操作是:
(1)学生利用电学器材按要求组装串联电路和并联。
(2)首先体会电路结构特点,然后两灯互换位置,看是否亮度发生改变;然后让学生们利用器材扭松一颗灯泡(让其断路),体会用电器间是否相互影响。
(3)改变开关位置,体会开关在不同位置时,控制功能是否发生改变。
2、一些收获:
(1)本班学生刘奕含同学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并联电路灯泡比两灯串联时较亮。二是这个问题暂时忘记了,为什么两只灯泡亮度不一样(他们用了不同规格的灯泡)。
(2)在研究串联时,和学生们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把自己所连接电路其中一个灯泡连成接触不良,让另外一个同学找是哪个灯泡出现问题,锻炼孩子们寻找故障的能力。
电路教学反思15
去年参加培训时,西大附小的一位年轻老师选择上《简单电路》的第一课时,当时上得可以说不是很成功,我在听课时就在想,如果让我来上又该如何把握呢?
很久没有上过五年级的课,今年重新来一篇还是感觉挺有意思的,好多实验我自己也想重新做一篇。在进入《电与磁》单元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购置了新的电池,新的导线,新的小灯泡,自制了一块简单电路的演示板,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与动手机会,我将小组分为两人一组,以便为课堂提供最大的保障,有经验的科学老师可能都有一个体会,准备不充分的科学课堂,真正上起课来会让自己都感觉很别扭的。
本课虽名为《简单电路》,但对学生来说实则不简单。如其中一个环节需要学生用导线、电池、小灯泡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并尝试点亮小灯泡,然后画出电路图。就这样简单的过程对他们来也是不易的,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有经常去小商店买电池的经历,店主一般会用小灯泡与导线连好的简单电路来试灯泡,所以对如何点亮小灯泡是比较清楚的,但他们现在的生活中小灯泡基本不会用到了,也没有去买电池的经历,所以没有实际经验;二是小灯泡里面的结构学生们并不清楚,而且既便事先给他们讲清楚,因为没有通路的概念,他们也还是不能理解只有电流流过小灯泡才能点亮。记得前几年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我在提供材料时给学生准备了小灯座,孩子们很快点亮了小灯泡,但后来一研究教材我才发现,我多提供了一个材料却导致孩子们少了很多探索的步骤,少了思考的机会,于是在这次上课时,我重新整合了教材进行教学,并得到以下经验:
1.我只准备了小灯泡,导线和电池,让他们自己去试,看能有多少种方式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课堂上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接触点和电池负极相连。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螺纹处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接触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种方式的小组极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习惯使然,学生们一般都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
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在认识小灯泡的时侯,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的电流的流向。虽然在我的引导下,利用课件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
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不多。这个知识点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解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
课后我想,如果下次能把各种方式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向都做成动画课件,那就更形象直观了,也许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