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2017学年山东省成武一中高二物理教案:1.5+电势差(新人教版选修3-1)
电势差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电势差的概念;会计算点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场中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电势和电势差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类比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电势差的概念,电势能的改变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电功计算。
2、难点:电势差的定义(比值)及“在电场中电场力对电荷做功引起电荷的电势能的减少”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电势差:(又叫电压)(1)定义:
电荷q在电场力作用下由A点移到另一点B的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A、B两点之间的电势差UAB。(2)定义式:UABWAB q(3)单位:伏特 符号:V 1V=1J/C(4)物理意义:
电势差的值即为电场力作用下两点间移动一库仑的正电荷电场力做的功。
例如:UAB=10V,移动1库仑正电荷电场力做功为10J,移动1库仑负电荷电场力做功-10J。
2、电势与电势差的比较:
(1)电势差是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的差值,UABAB
(2)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大小,与选取的参考点有关;电势差的大小,与选取的参考点无关。
(3)电势和电势差都是标量,单位都是伏特,都有正负值; 电势的正负表示该点比参考点的电势大或小; 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两点的电势的高低。
3、应用WABqUAB计算时,相关物理量用正、负值代入,其结果:
WAB>0,电场力做正功;WAB<0,电场力做负功; UAB>0,A>B;UAB<0,A<B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教材P24页 例1 【例2】将一个电量为-2×10C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N点移到M点,需克服电场力做功1.4-8×10J,N、M两点间的电势差UNM为多少?若将该电荷从M移到N,电场力做什么功?UMN为多少?
【解析】(1)WNM=-1.4×10J,UNM-8
-9
WNM1.41087V 9q210(2)WMN=1.4×10J,UMN-8
WMN1.41087V
q2109说明:应用WABqUAB计算时,注意各物理量用正负值代入。
【例3】一个电荷量为1×10C的电荷,从电场外某点移到电场内的一点A时,克服电场力做功0.006J,则A点的电势为 600 V;如果此电荷从电场外移到电场内的另一点B时,电场力做功0.002J,则B点的电势为 200 V,UAB= 400 V;若有另一电荷量为0.2C的负电荷从A移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大小为 80 J。
三、课堂小结:
1、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2、电势差和电势的区别;
3、应用WABqUAB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
5四、随堂精练:
1、若带正电荷的小球只受到电场力作用,则它在电场中()A、一定沿电场线由高电势处向低电势处运动; B、一定沿电场线由低电势处向高电势处运动;
C、不一定沿电场线运动,但一定由高电势处向低电势处运动; D、不一定沿电场线运动,也不一定由高电势处向低电势处运动。
-92、一个带正电的质点,电量q=2.0×10C,在静电场中由a点移到b点,在这过程中,除
-5-5电场力外,其他力作的功为6.0×10J,质点的动能增加了8.0×10J,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Ub为()
44A、3×10 V
B、1×10V
44C、4×10 V
D、7×10 V
参考答案:
1、D;
2、B 教后记:
在讲解电势差和电势的关系时还应该采用类比法(和高度,高度差相比),因怕学生混淆概念,没有敢讲,结果效果并不理想。
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的关系讲解上给了学生一些有用的结论,学生判断较熟练。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版高二选修3-1 1.5电势差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选修3-1 1.5电势差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电势差的概念;会计算点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场中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电势和电势差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类比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电势差的概念,电势能的改变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电功计算。
2、难点:电势差的定义(比值)及“在电场中电场力对电荷做功引起电荷的电势能的减少”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电势差:(又叫电压)(1)定义:
电荷q在电场力作用下由A点移到另一点B的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A、B两点之间的电势差UAB。
(2)定义式:UABWAB q(3)单位:伏特 符号:V 1V=1J/C(4)物理意义:
电势差的值即为电场力作用下两点间移动一库仑的正电荷电场力做的功。
例如:UAB=10V,移动1库仑正电荷电场力做功为10J,移动1库仑负电荷电场力做功-10J。
2、电势与电势差的比较:
(1)电势差是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的差值,UABAB
(2)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大小,与选取的参考点有关;电势差的大小,与选取的参考点无关。
(3)电势和电势差都是标量,单位都是伏特,都有正负值; 电势的正负表示该点比参考点的电势大或小; 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两点的电势的高低。
3、应用WABqUAB计算时,相关物理量用正、负值代入,其结果:
WAB>0,电场力做正功;WAB<0,电场力做负功;
UAB>0,A>B;UAB<0,A<B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教材P24页 例1
-9【例2】将一个电量为-2×10C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N点移到M点,需克服电场力做-8功1.4×10J,N、M两点间的电势差UNM为多少?若将该电荷从M移到N,电场力做什么功?UMN为多少?
【解析】(1)WNM=-1.4×10J,UNM-8
WNM1.41087V 9q210(2)WMN=1.4×10J,UMN-8
WMN1.41087V
q2109说明:应用WABqUAB计算时,注意各物理量用正负值代入。
【例3】一个电荷量为1×10C的电荷,从电场外某点移到电场内的一点A时,克服电场力做功0.006J,则A点的电势为 600 V;如果此电荷从电场外移到电场内的另一点B时,电场力做功0.002J,则B点的电势为 200 V,UAB= 400 V;若有另一电荷量为0.2C的负电荷从A移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大小为 80 J。
三、课堂小结:
1、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2、电势差和电势的区别;
3、应用WABqUAB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
5四、随堂精练:
1、若带正电荷的小球只受到电场力作用,则它在电场中()A、一定沿电场线由高电势处向低电势处运动; B、一定沿电场线由低电势处向高电势处运动;
C、不一定沿电场线运动,但一定由高电势处向低电势处运动; D、不一定沿电场线运动,也不一定由高电势处向低电势处运动。
-92、一个带正电的质点,电量q=2.0×10C,在静电场中由a点移到b点,在这过程中,-5-5除电场力外,其他力作的功为6.0×10J,质点的动能增加了8.0×10J,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Ub为()
44A、3×10 V
B、1×10V
44C、4×10 V
D、7×10 V
参考答案:
1、D;
2、B 教后记:
1、在讲解电势差和电势的关系时还应该采用类比法(和高度,高度差相比),因怕学生混淆概念,没有敢讲,结果效果并不理想。
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的关系讲解上给了学生一些有用的结论,学生判断较熟练。
第三篇: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2章 第2节 芳香烃(新人教选修5)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周延英 审稿人-----郝恩杰
《芳香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芳香烃》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第2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在教材上呈现时突出了苯的分子结构和苯的同系物的构性知识,关于苯的化学性质是以探究实验形式给出。本节内容是对化学2中已经介绍的苯的化学性质的提升,重点介绍的是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及化学性质;2.了解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法:归纳比较苯与脂肪烃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2.自主设计有关实验并探究有关物质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及各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重点】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性质差异
【难点】溴苯和硝基苯的制备探究实验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学习有机知识是在高一下学期,距今已经半年之久,所以对已学过的苯的知识已经大多忘却,仍然必须重点复习,要帮助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贯彻好,通过对比苯和苯的同系物的构性知识让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真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苯的燃烧反应
苯的同系物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归纳、比较法:归纳比较苯与脂肪烃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芳香烃》的教材内容,初步把握内容,并填写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内教学,课前准备好苯的同系物和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的实验用品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通过抽查各层次的学案,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问】根据有机物的分类,我们知道有机物中有一类物质称为芳香族化合物,最初发现的这类物质绝大部分都是具有香味的,它们是从各种天然的香树脂、香精油中提取出来的。目前,已知的很多芳香族化合物其实并不具有芳香气味,所以,“芳香族化合物”这一名称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意义,只是一直沿用至今,那么现在我们所定义的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类怎样的物质呢?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芳香族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问】什么是烃类物质?
只含有C、H元素的一类有机物。
把这两类物质合并起来,取个交集,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类有机物——芳香烃。
芳香烃——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简称芳香烃或芳烃。
展示苯分子模型及样品 【问】:从苯的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为什么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苯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通过学案资料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苯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能通过阅读资料解决问题,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由结构决定性质的思路来探讨苯的化学性质应是什么样的? 探究二:苯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将少量苯先滴到粉笔上,然后用火柴点燃,学生观察并总结现象 【思考与交流】(1)烃均可以燃烧,但不同的烃燃烧现象不同。乙烯和乙炔燃烧时的火焰比甲烷的要明亮,并伴黑烟;而苯燃烧时的黑烟更多。请你分析产生不同燃烧现象的原因。学生回答并总结:现象同乙炔的燃烧。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思考与交流】
(2)根据苯与溴、浓硝酸发生反应的条件,请你设计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方案。并讨论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观看录象
【思考】回答学案探究二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并 板书。(课堂实录)让学生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思路去探讨苯可能存在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很难操作而且很重要,通过观看录象给了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看图,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装置的分析能力 探究三: 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实验2-2】把苯、甲苯各2m L分别注入2支试管,各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观察并记录溶液的颜色变化。
设计意图: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与苯的化学性质易混,通过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区分两者,并形成深刻印象 【问题讨论】
试分析苯与苯的同系物在结构和化学性质上的异同,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讨论总结】
(1)相同点:都可加成,都可取代,但因为苯的同系物中因为烷基的存在活化了苯环上的烷基碳的邻对位碳上的氢,取代反应变得容易
(2)不同点:因为烷基连在苯环上,烷基被活化,苯的同系物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类似烯烃等不饱和烃的氧化反应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脂肪烃和芳香烃的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那么,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是如何 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苯的结构和性质(一)苯的结构 1. C6H6
2.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特殊的键平面正六边形 12个原子共平面
(二)化学性质 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
溴代:(铁粉 液溴)
装置
1、取代
硝化:(浓硫酸、浓硝酸,55-60℃水浴)
装置
2、加成 仅H2
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一)结构 :1个苯环,侧链都是烷基(二)化学性质
1、取代:(烷基碳的邻对位氢)硝化:TNT(甲基影响苯环)
2、加成:仅H2
3、氧化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环影响甲基)
三、芳香烃的来源及应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芳香烃这类重要的烃的代表物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好性质是重点知识,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很重要但因时间所限不宜课堂演示,观看录像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分组实验并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性质差异,整堂课学生求知旺盛,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课内探究一2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5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四篇: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4章 第2节 糖类(第2课时)(新人教选修5)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辛秀会
审稿人:刘雪媛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二节 糖类(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糖类这一基本营养物质,这类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化学必修2安排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可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初步认识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作准备。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记住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2)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四.学情分析
教材没有对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由于糖类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以使学生的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小分子的化合物自然地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法:(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2)情景导入,展示目标;(3)合作探究,精讲点拨;(4)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案和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案和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葡萄糖虽然是人体很重要的供能物质,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而常见的是白糖、红塘、冰糖。白糖、红塘和冰糖虽然外观、颜色不同,但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下面我们来学习两种二糖的性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蔗糖和麦芽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二: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三:设计实验检验麦芽糖和淀粉的水解产物。
指导学生根据已知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师点评,然后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
糖类 第二课时
一、蔗糖和麦芽糖
二、淀粉和纤维素
(一)蔗糖
(一)淀粉
1.结构特点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
(二)麦芽糖
(二)纤维素 1.结构特点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一二十五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参考答案:见导学案
第五篇: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4章 第2节 糖类(第1课时)(新人教选修5)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辛秀会
审稿人:刘雪媛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二节 糖类(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糖类这一基本营养物质,这类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化学必修2安排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可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初步认识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作准备。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记住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学会鉴别葡萄糖和果糖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单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四.学情分析
教材没有对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由于糖类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以使学生的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小分子的化合物自然地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法:(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2)情景导入,展示目标;(3)合作探究,精讲点拨;(4)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案和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案和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回答]绿叶利用廉价的水和CO2,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报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质属于糖?多媒体展示糖的定义及分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及球棍模型,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二:根据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化学性质。
(1)写出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方程式。(2)写出葡萄糖和果糖与氢气反应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将化学方程式展示到黑板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探究三:
如何鉴别葡萄糖和果糖?做葡萄应糖和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指导学生根据已知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
糖类 第一课时
一、糖的概念和分类
(二)果糖
二、葡萄糖和果糖 1.结构特点
(一)葡萄糖 2.化学性质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一二十五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参考答案:见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