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3章 第1节 醇 酚(第1课时)(新人教选修5)
学校:临清第三高级中学 学科:化学 编写人:高国忠
审稿人:张磊
第三章第一节 醇 酚(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醇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研究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化学性质,要注意从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醇类的结构和性质,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已经了解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在复习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深入研究乙醇的取代、消去、氧化反应的基本规律,并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醇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分析醇的结构,了解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和科学观点。
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表格的数据,使学生学会利用曲线图分析有关数据并且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出相关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利用假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即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难点:醇的化学性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对醇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掌握大部分知识点本节的重点要放在醇的消去反应上。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醇的消去反应实验。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预习学案的填写,初步把握消去反应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2.教师的教学准备:实验仪器的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小组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引入]据我国《周礼》记载,早在周朝就有酿酒和制醋作坊,可见人类制造和使用有机物有很长的历史。从结构上看,酒、醋、苹果酸、柠檬酸等有机物,可以看作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含有氧原子的原子团取代而衍生成的,它们被称为烃的含氧衍生物。
[讲]烃的含氧衍生物种类很多,可分为醇、酚、醛、羧酸和酯等。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由所含官能团决定。利用有机物的性质,可以合成具有特定性质而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有机物,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板书]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 醇 酚
学生探究:
同学们已经学过乙烷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就是乙醇,那么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它属于哪类物质呢?是否含有羟基的有机物都属于醇类呢?这样把思路交给学生,通过让同学自己阅读课文了解酚类和苯酚,接着再问:如果甲苯的苯环或甲基上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又各属于哪类物质呢?最后讨论得出:含有羟基的有机物有醇类和酚类,羟基连在链烃(或环烃)的烃基上的是醇,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的是酚,然后让同学讨论:芳香醇与酚有何区别?下列哪些物质属于酚类? 通过练习,同学们对酚的结构有了深刻的理解。
醇:羟基与链烃基相连的化合物。如:C2H5─OH(脂肪醇)、─CH2─OH(芳香醇)。
最简单的脂肪醇——甲醇,最简单的芳香醇——苯甲醇,最简单的酚——苯酚。
学生归纳:
物理性质和用途: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沸点198℃,熔点-11.5℃,密度是1.109g/mL,易溶于水和乙醇,它的水溶液凝固点很低,可用作内燃机的抗冻剂。同时也是制造涤纶的重要原料。
[板书]丙三醇: 分子式:C3H8O3 结构简式:
[讲] 醇的命名原则:
1、将含有与羟基(—OH)相连的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根据碳原子数目称为某醇。
2、从距离羟基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
3、羟基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羟基的个数用“二”、“三”等表示。
[板书]
3、醇的命名
[随堂练习]阅读课本 “资料卡片”,用系统命名法对下列物质命名:
__2-丙醇___ _间位苯乙醇_ __1,2-丙二醇___
[讲]物理性质和用途:俗称甘油,是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密度是1.261g/mL,沸点是290℃。它的吸湿性强,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混溶,它的水溶液的凝固点很低。甘油用途广泛,可用于制造硝化甘油(一种烈性炸药的主要成分)。还用于制造油墨、印泥、日化产品、用于加工皮革,用作防冻剂和润滑剂等。[投影] [投影]表3-1相对分子量相近的醇与烷烃的沸点比较表:
[思考与交流]仔细研究课本P49表3-1数据,可以得出什么样结论:
[讲]醇分子中的羟基的氧原子与另一之间醇分子中的羟基的氢原子相互吸引,形成氢键,使醇的沸点高于烷烃,同样道理,使醇易溶于水。多增强。
[板书]
4、醇的沸点变化规律:
(1)同碳原子数醇,羟基数目越多,沸点越高。(2)醇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探究材料
[板书]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消去反应
[思考]什么是消去反应?
[投影]实验3-1 如图3—4所示,在长颈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约为l:3)的混合液20mL,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时暴沸。加热混合液,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投影]生成略有甜味气体,该气体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探究]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到170℃时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按课本P51图3-4组装好实验装置,开始反应,认真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反应中乙醇分子断裂的化学键是____。(2)如何配制反应所需的混合液体?
(3)浓硫酸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烧瓶中的液体混合物为什么会逐渐变黑?
(5)结合课本P51“资料卡片”思考:反应中为什么要强调“加热,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
(6)氢氧化钠溶液是用来除去乙烯气体中的杂质的,那么在生成的乙烯气体中会有什么杂质气体呢? [板书] 分子内脱水:C2H5OH CH2=CH2↑+ H2O [讲]需要注意的是(1)迅速升温至170℃(2)浓硫酸所作用:催化剂 脱水剂(3)配制浓硫酸与乙醇同浓硫酸与水。
[学与问]溴乙烷与乙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它们有什么异同?
[讲]都是从一个分子内去掉一个小分子,都由单键生成双键,反应条件不同,溴乙烷是氢氧化钠醇溶液,而乙醇是浓硫酸,170℃。
[讲]如果把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液共热的温度控制在140℃,乙醇将以另一种方式脱水,即每两个醇分子间脱去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的是乙醇
[板书]分子间脱水:C2H5OH+HOC2H5 C2H5OC2H5+H2O(取代反应)
[讲] 取代反应:乙醇与浓氢溴酸混合加热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乙烷。
[板书]
2、取代反应 C2H5OH +HBr C2H5Br+ H2O 断裂的化学键是C-O。
[投影]实验3-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然后滴加少量乙醇,充分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
3、氧化反应:乙醇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重铬酸钾溶液褪色,氧化过程:
[随堂练习]关于醇类物质发生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情况分析:
(1)以下醇类哪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_________________
那么,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类必须具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以上醇类哪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燃烧除外)?那么,能发生氧化反应的醇类必须具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讲]醇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羟基上,与乙醇的性质相似。当其与活泼金属反应时,羟基与氢气的定量的关系是2个羟基对应1个氢气。
[随堂练习]相同质量的下列醇分别跟适量的钠作用,放出H2最多的是()A.甲醇 B.乙醇 C.乙二醇 D.丙三醇
[讲]醇羟基在一定条件下(Cu或Ag作催化剂)可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其反应如下: [投影] ① ② ③
[板书]
三、醇的化学性质规律
1、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规律
[讲]羟基(-OH)上的氢原子与羟基相连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脱去,氧化为含有(的醛或酮。醇的催化氧化(或去氢氧化)形成 上必须有氢原子,否则该醇不能被催化氧化。)双键
双键的条件是:连有羟基(-OH)的碳原子[板书]①与羟基(-OH)相连碳原子上有两个氢原子的醇(-OH在碳链末端的醇),被氧化生成醛。2R-CH2-CH2OH+O2 生成酮。
2R-CH2-CHO+2H2O ②与羟基(-OH)相连碳原子上有一个氢原子的醇(-OH在碳链中间的醇),被氧化
③与羟基(-OH)相连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不能形成 双键,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九.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最大的特色在于以实验探究为手段,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处处铺垫,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一气呵成,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符合思维逻辑,符合认知规律。课堂教学引入巧妙,创设了新的情景,产生强烈的动机、激活了课堂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而且能够在课堂内较好的实施和完成,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的选择是合适的,教学设计的环节和期望都得到了实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看,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掌握了苯酚的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会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的唯物主义的思维观点和思维方法,突出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认真的,每一位学生都在进行思考,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补充,互相启迪。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篇: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4章 第2节 糖类(第1课时)(新人教选修5)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辛秀会
审稿人:刘雪媛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二节 糖类(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糖类这一基本营养物质,这类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化学必修2安排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可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初步认识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作准备。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记住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学会鉴别葡萄糖和果糖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单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四.学情分析
教材没有对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由于糖类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以使学生的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小分子的化合物自然地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法:(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2)情景导入,展示目标;(3)合作探究,精讲点拨;(4)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案和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案和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回答]绿叶利用廉价的水和CO2,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报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质属于糖?多媒体展示糖的定义及分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及球棍模型,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二:根据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化学性质。
(1)写出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方程式。(2)写出葡萄糖和果糖与氢气反应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将化学方程式展示到黑板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探究三:
如何鉴别葡萄糖和果糖?做葡萄应糖和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指导学生根据已知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
糖类 第一课时
一、糖的概念和分类
(二)果糖
二、葡萄糖和果糖 1.结构特点
(一)葡萄糖 2.化学性质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一二十五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参考答案:见导学案
第三篇: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2章 第2节 芳香烃(新人教选修5)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周延英 审稿人-----郝恩杰
《芳香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芳香烃》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第2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在教材上呈现时突出了苯的分子结构和苯的同系物的构性知识,关于苯的化学性质是以探究实验形式给出。本节内容是对化学2中已经介绍的苯的化学性质的提升,重点介绍的是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及化学性质;2.了解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法:归纳比较苯与脂肪烃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2.自主设计有关实验并探究有关物质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及各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重点】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性质差异
【难点】溴苯和硝基苯的制备探究实验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学习有机知识是在高一下学期,距今已经半年之久,所以对已学过的苯的知识已经大多忘却,仍然必须重点复习,要帮助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贯彻好,通过对比苯和苯的同系物的构性知识让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真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苯的燃烧反应
苯的同系物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归纳、比较法:归纳比较苯与脂肪烃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芳香烃》的教材内容,初步把握内容,并填写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内教学,课前准备好苯的同系物和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的实验用品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通过抽查各层次的学案,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问】根据有机物的分类,我们知道有机物中有一类物质称为芳香族化合物,最初发现的这类物质绝大部分都是具有香味的,它们是从各种天然的香树脂、香精油中提取出来的。目前,已知的很多芳香族化合物其实并不具有芳香气味,所以,“芳香族化合物”这一名称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意义,只是一直沿用至今,那么现在我们所定义的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类怎样的物质呢?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芳香族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问】什么是烃类物质?
只含有C、H元素的一类有机物。
把这两类物质合并起来,取个交集,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类有机物——芳香烃。
芳香烃——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简称芳香烃或芳烃。
展示苯分子模型及样品 【问】:从苯的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为什么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苯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通过学案资料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苯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能通过阅读资料解决问题,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由结构决定性质的思路来探讨苯的化学性质应是什么样的? 探究二:苯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将少量苯先滴到粉笔上,然后用火柴点燃,学生观察并总结现象 【思考与交流】(1)烃均可以燃烧,但不同的烃燃烧现象不同。乙烯和乙炔燃烧时的火焰比甲烷的要明亮,并伴黑烟;而苯燃烧时的黑烟更多。请你分析产生不同燃烧现象的原因。学生回答并总结:现象同乙炔的燃烧。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思考与交流】
(2)根据苯与溴、浓硝酸发生反应的条件,请你设计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方案。并讨论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观看录象
【思考】回答学案探究二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并 板书。(课堂实录)让学生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思路去探讨苯可能存在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很难操作而且很重要,通过观看录象给了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看图,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装置的分析能力 探究三: 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实验2-2】把苯、甲苯各2m L分别注入2支试管,各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观察并记录溶液的颜色变化。
设计意图: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与苯的化学性质易混,通过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区分两者,并形成深刻印象 【问题讨论】
试分析苯与苯的同系物在结构和化学性质上的异同,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讨论总结】
(1)相同点:都可加成,都可取代,但因为苯的同系物中因为烷基的存在活化了苯环上的烷基碳的邻对位碳上的氢,取代反应变得容易
(2)不同点:因为烷基连在苯环上,烷基被活化,苯的同系物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类似烯烃等不饱和烃的氧化反应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脂肪烃和芳香烃的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那么,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是如何 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苯的结构和性质(一)苯的结构 1. C6H6
2.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特殊的键平面正六边形 12个原子共平面
(二)化学性质 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
溴代:(铁粉 液溴)
装置
1、取代
硝化:(浓硫酸、浓硝酸,55-60℃水浴)
装置
2、加成 仅H2
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一)结构 :1个苯环,侧链都是烷基(二)化学性质
1、取代:(烷基碳的邻对位氢)硝化:TNT(甲基影响苯环)
2、加成:仅H2
3、氧化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环影响甲基)
三、芳香烃的来源及应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芳香烃这类重要的烃的代表物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好性质是重点知识,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很重要但因时间所限不宜课堂演示,观看录像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分组实验并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性质差异,整堂课学生求知旺盛,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课内探究一2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5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四篇: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4章 第2节 糖类(第2课时)(新人教选修5)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辛秀会
审稿人:刘雪媛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二节 糖类(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糖类这一基本营养物质,这类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化学必修2安排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可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初步认识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作准备。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记住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2)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四.学情分析
教材没有对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由于糖类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以使学生的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小分子的化合物自然地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法:(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2)情景导入,展示目标;(3)合作探究,精讲点拨;(4)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案和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案和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葡萄糖虽然是人体很重要的供能物质,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而常见的是白糖、红塘、冰糖。白糖、红塘和冰糖虽然外观、颜色不同,但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下面我们来学习两种二糖的性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蔗糖和麦芽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二: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三:设计实验检验麦芽糖和淀粉的水解产物。
指导学生根据已知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师点评,然后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
糖类 第二课时
一、蔗糖和麦芽糖
二、淀粉和纤维素
(一)蔗糖
(一)淀粉
1.结构特点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
(二)麦芽糖
(二)纤维素 1.结构特点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一二十五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参考答案:见导学案
第五篇:第三章第1节 醇 酚(第2课时)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第三高级中学 学科:化学 编写人:高国忠
审稿人:张磊
第三章第一节 醇 酚(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从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上看,“更多的是从如何研究一类化合物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更多地需要从不同类别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上的区别去认识其性质和应用的区别,更多地需要关注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提出了“通过对典型代表物——苯酚的组成、结构特点和性质的认识,上升到对酚类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课标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酚类的定义及苯酚的物理性质,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 2.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特点,推出苯酚应具有的性质; 2.能力目标:
(1)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通过苯酚的性质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分析羟基对苯环的影响,推出苯酚易发生取代反应,培养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培养唯物主义的思维观点和思维方法;通过苯酚的性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酚羟基与醇羟基的区别
难点:酚羟基与醇羟基的区别;有机官能团的相互影响
四、学情分析
上节课刚学习了醇的相关性质,学生对醇羟基官能团的性质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通过酚羟基的预习,学生会更好的掌握酚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探究
合作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完成学案内容填写。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实验仪器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 由虎门销烟学生观看视频引入课题。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合作探究实验一] 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
①看、闻
②适量苯酚+水振荡,再加热 ③适量苯酚+乙醇
[归纳] 苯酚的物理性质
(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学生讨论:推测 ①可能具有酸性
②可能和Na反应
③可以取代 ④ 可被氧化
[思考并讨论] 苯酚有酸性吗?如何证明? [学生合作探究实验二] ① 在苯酚水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 ② 在苯酚水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观察后通入CO2。
(观察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
[思考并讨论] 苯酚与乙醇有相同的官能团——羟基,为什么苯酚表现出弱酸性? [归纳] 主要是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酚羟基上的H比醇羟基上的H活泼。
[学生探究实验三]
[回忆、思考] 回忆苯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硝化反应等),从反应条件、反应物方面与苯的溴代反应进行比较。
[思考并讨论] 引起苯环上氢原子活泼性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 苯环受羟基的影响,邻对位上的氢原子特别活泼,易被取代。[学生探究实验四]
⑥在盛过苯酚而未洗过的试管中滴加FeCl3溶液,振荡。
[思考] 检验苯酚存在的两个反应都十分灵敏,且反应条件十分温和,两者有优有劣,你能知道哪种更好吗?为什么?(FeCl3比Br2便宜得多,而且Br2本身也有一定的毒性。在化学研究中,既要考虑其可能性,也要考虑到其可行性。)
九、板书设计 苯酚
一、苯酚的结构: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弱酸性(石炭酸)
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3、显色反应
四、用途
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医药、染料等,稀溶液用作防腐剂和消毒剂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