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1节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3鲁教版!(最终版)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2.体验对各种观察的体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2.认识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判断方法。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讲述“喷雾写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一定迫切想知道在张白纸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好吧,这节课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开始,来学习这门生动而又与生活联密切联系的化学课吧!
(一)、物理变化 第一组、玻璃摔碎 第二组、白纸撕碎 第三组、粉笔折断 第四组、水凝固成冰
第五组、分别对四组同学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点评。【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几个变化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1.物理变化
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液、固)的变化 举例:物质三态的变化、形状的变化、溶解、蒸发、灯泡发光
【提问】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学生回答:木材制成桌椅、酒精挥发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讲解】判断方法:考察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就是物理变化。例如,物质的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等一般都是物理变化。(二)、化学变化
【演示实验1】镁带的燃烧
实现现象: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并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演示实验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演示实验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蓝色硫酸铜溶液。实验现象:产生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4】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气体。
【提问】演示镁带的燃烧,让学生比较燃烧前后的镁带有什么不同。【讲解】像镁带燃烧这样,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注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反应时--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总结:
2、化学变化
定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提问】观察一下这几个变化的共同特点?
判断方法:考察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就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等现象。
【讲解】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来,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形状、颜色、状态等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化学变化中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这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三)、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三个注意:
1、反应前的物质(反应物)写在左边;
2、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写在右边;
3、用箭头连接,将反应条件写在箭头的上方
4、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不止一种时,用 “+”连接。如:镁带燃烧点燃 镁 +氧气→氧化镁 练习写文字表达式
1、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
(四)、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1、实验前观察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如有无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实验后观察生成物: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反应前的现象 →反应进行时的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 注意分清现象和结论:
现象: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各种感觉形式去感知,是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
结论:根据现象进行分析,经推理得出。
(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1.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2.二者的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演示实验】蜡烛的燃烧。
【讲解】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先熔化成液态的石蜡油,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液态的石蜡油被吸到灯芯伤后就开始燃烧,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这是化学变化。所以说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着物理变化。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只要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懂得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各组学生能大胆实践,通过演示实验来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掌握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
六、课堂检测
1、请举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2、请思考:有发光、放热的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3、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分别属于那种变化?为什么?
A 玻璃破碎
B 牛奶变酸
C 铜器生锈
D 木柴燃烧 E 葡糖酿酒
F 天然气燃烧
G 冰雪融化
H 燃放爆竹
I 轮胎爆炸
J 山体滑坡
K 海水蒸发
L 光合作用
七、板书设计
1、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3、两类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⑴、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⑵、联系:二者常常同时发生
4、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反应前的现象 →反应进行时的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
八、布置作业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为什么?(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3)纸张燃烧。
(4)瓷碗破碎。(5)铁生锈。
(6)石蜡熔化。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蒸气。(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3.教材P19~20习题1.3 1~6题
九、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在演示实验中进行合作探究,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1节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2鲁教版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认识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正在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门中心科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教学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教学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和实现能量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初步形成物质变化观等一些基本观念。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教学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教学化学的志向。
四、教学重点: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
六、教学媒体: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试管、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镊子、镁条、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五、教学过程: 新课 引 入
[问题导入]同学们想知道以下问题吗? 1.为什么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中不同的物质? 2.为什么各种物质都有不同的性质? 3.各种物质是怎样组成和形成的? 对老师提出 的问题充满 好奇
通过给学生设疑的方式,让学 生对 下面 所学的内容充满好奇 新 课 讲 授 环节一:检查预习案
课前让学生写预习案,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看看他们在哪方面有疑惑,针对同学们疑惑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一解惑。环节二:探究化学改变世界
先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列举出与化学制品有关的例子。
介绍化学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现代气息。而且化学在功能材料研制、环境保护、信息科学、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提问]你能将下列材料按一定的分类方式分成两类吗? 展示预习成 果
小组交流、讨论,踊跃 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化学 并简要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归纳] [牛刀小试] 用“幸运抽签”的方式抽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并简要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踊跃发言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环节三:什么是化学?
[展示图片]1.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如雪花、水、冰糖、钻石等
2.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如研究空气的组成、水的组成、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等 3.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如烟花的燃放、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等 4.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取:如用半导体制造计算机芯片、人工合成胰岛素等 [提问]刚才我们列举了那么多化学的研究方向,那那位同 学可以给化学下个定义呢?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表达 能力 环节三:探究神奇的化学变化 表演两个“小魔术”
1、折纸
2、纸燃烧
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 理变化。[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思考化学变化的特征有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答案,学生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通过 讨论 初步 学习如何 分析问 题,同时 活跃 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 极 哪些?阅读课本小组内完成下列问题
(1)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化学变化依据是。5.小试牛刀(1)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玻璃破碎 C.车胎爆炸D.食物腐烂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有颜色变化 B.生成其它物质
C.有发光发 热现象 D.有气、液、固三态变化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2节体验化学探究教学设计2鲁教版!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体验化学探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述问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2.通过对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3.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4.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关键点: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实验,以学生交流与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烧杯、蜡烛、秒表、火柴等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从问题开始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第一课时)
1.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2.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⑴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⑵学会质疑,凡事好问“为什么”,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⑶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⑷善于观察。
⑸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点燃蜡烛:
学生观察提出3个问题: 1.——————; 2.——————; 3.——————。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1.科学知识就是通过科学探究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2.探究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 3.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呢?
有了问题,就要设法寻找答案,首先 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调查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为自己的假设收集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错了,查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后再做。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反思)阅读教材
1.了解科学探究的环节 2.体会范例
3.试写出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关系探究过程:(1)———;(2)———;(3)———;(4)———;(5)———。板书设计: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一、从问题开始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第四篇: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测试题3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C卷)
一.选择题(45分)
1.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衣服晾干B玻璃杯摔碎C.天然气燃烧D.酒精挥发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颜色改变B.有气体放出C.发光发热D.有新物质产生
3.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4.化学实验室中的蒸发皿是有一种陶瓷材料制成的,应用了陶瓷的()性质
A.耐高温B.耐腐蚀C.硬度小D.能导电
5.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用白瓷板放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变化是发光发热
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照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下列说法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A.纯天然物质酿成的食品中绝对不含化学物质B.水和油可以进行相互转化
C.没有水就没有生命D.气功可以使铝变成金
7.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8.2000年我国塑料废弃物总量已超过5000万吨,为保护生存环境,下列对塑料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回收再生等途径直接用作材料B.填埋、直接焚烧或倾倒于海洋中
C.降解后再聚合成高分子材料D.制成燃油或燃气用于燃料
9.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与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分别是
A、二氧化碳、氧气B、空气、氮气
C.空气、二氧化碳D.氧气、二氧化碳
10.判断玻璃仪器是否洗净的标准是
A、器壁上出现均匀水膜B、器壁上的水可聚成水滴
C、器壁上的水可成股流下D、器壁内无水
11.托盘天平指针不在分读盘中线而是偏向右边就称量,当天平平衡时,应该称
得的质量比实际质量数值()
A.偏大B.偏小C.相等D.无法确定
12.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3.下列仪器中,不能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是()
A.试管B.烧杯C.蒸发皿D.燃烧匙
14.某同学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水平,读数为20毫升,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10毫升,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10毫升B、<10毫升C、=10毫长D、无法确定
15.下列各组仪器中,均标有零刻度线的是()
A.托盘天平和温度计B.量筒和集气瓶
C.温度计和集气瓶D.托盘天平和量筒
二、填空题
1.我国的四大发明中,两种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所做的重大贡献。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2)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
(3)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4)配制溶液,溶解一定量的溶质时,需要用
3.氯气具有以下性质①在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②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③加热时,能和铁作用生成氯化铁④有特殊刺激性气味⑤溶于水生成具有漂白性能的次氯酸
在①-⑤中,属氯气物理性质的是属氯气化学性质的是
4.选择填空,再简要说明作此选择的理由。
(1)某试管内装有约占其容积1/10的溶液,则溶液的体积为()
A.约1mLB.约3mLC.约10mLD.无法判断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量取某溶液20mL,应选择的量筒容积是()
A.250mLB.100mLC.50mLD.10mL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利用物质的什么性质怎样来鉴别下列物质?
(1)水和酒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铁和铜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酒和白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镁和氧化镁_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要求写出文字表达式(并把⑴⑵两题写出各物质对应的化学式)...
(1)镁带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人呼吸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右表所示:
(1)请你判断:表中X是,Y是;
(2)欲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其实
验方法是;
(3)X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少了,其原因
是:。
三、实验题
1.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问题:发光发热现象是化学变化的标志之一,如碳,铁和石蜡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就伴随发光发热现象,那么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实验:为了找到有说明力的证据,某同学找来蜡烛并与白炽灯做了下列对比实验。请完成表2—l中有关内容的填写:
表2-1蜡烛燃烧和白炽灯内钨丝通电时变化情况的比较
2.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
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有图1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信息: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单元测试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5分)
二、填空题(31分)
1、黑火药造纸
2、F 胶头滴瓶;B试管;C蒸发皿;D烧杯
3、①②④⑤③⑤
4、(1)D 试管有许多种规格,不同规格的试管,容积就不同
(2)C 选用量筒时,量筒的容积要大于液体的体积并且尽量接近于。
5.(1)气味(2)颜色、磁性等(3)味道(4)颜色,状态(各2分)
点燃
6、(1)镁(Mg)+ 氧气(O2)——→ 氧化镁(MgO)3分
点燃(2)铁(Fe)+ 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3分
点燃(3)石蜡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2分
7.(1)N2;O2。
(2)向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上哈气,有水滴出现。2分
(3)因为呼出气体中其他气体的体积分数增大了。2分
三、实验题(24分)
1、(1)水珠发热浑浊短
光热水二氧化碳化学
(2)灰黑固黄发热没有
光热没有物理
2、(1)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烧。2分
(2)红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2分
(3)可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使现象更准确。2分
(西关外国语学校陈军提供)
第五篇:《化学真奇妙》教案鲁教版
《化学真奇妙》教案鲁教版
授课日期:20xx年9月5
日
课型
新授课
课题:1.1
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
主备人:(xx中学)
学习目标:
.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重点)
2.了解所有的宏观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成的。
3.初步知道原子有类别之分,物质有不同元素组成。
4.简单了解水、氢气、氧气、铁等物质的化学符号及内涵(最小构成、原子的排列等)。
实验准备:分子球棍模型
板书设计: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2.学习化学的意义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
2.物质的组成:元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活动意图
复习提问: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物质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
①庖丁解牛②菜刀生锈③恶狗分食
④擀面条⑤雾霾
学生:回答补充
归纳板书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2.学习化学的意义落实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我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大千世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的构成一样吗?
两千多年以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开始思考万物的构成,后人更是前仆后继,到现在,我们也只是领略皮毛而已。
思考这一带有哲学意境的问题,可以使同学们的思想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