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九年级第6单元课题1教学设计2 (精选)
化学九年级第六单元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设计
作者:骆洁敏(花都区实验中学)审稿:江耀村 朱少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能力目标
1.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2.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2.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3.通过对碳化学性质的学习,感受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本课题对金刚石、石墨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c60等其他碳的单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c60,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对碳单质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让学生讨论思考最后自己推断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设计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宗旨,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调查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跟其学习的兴趣有关,所以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极力的设计出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活动,如开题时的引入就创设了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但本课题涉及的实验不多,所以第一课时只能通过精选图片,尽可能的使学生对碳的几种单质获得充分感性的认识。而且,虽然这一课题的内容在整个单元里比较简单基础,学生一学就会,如果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让他们讨论,联系生活,最后得出结论,达到知识的内化。
同时,本课题的设计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如开题前通过讨论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的组成元素,得出同一元素可组成不同的物质,从而引出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对金刚石、石墨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c60等其他碳的单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每节课的课后都精选练习题,让学生的新知识得到巩固,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教学过程
3.c60
1.c+o2===co2(o2c+o2===2co 高温
2cuo+c===2cu+co2
五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 2.石墨【第二课时】 二 碳的化学性质 常温常压下化学性质稳定 2.可燃性 点燃 充足,碳充分燃烧)点燃
(o2不充足,碳不充分燃烧)
3.还原性还原反应概念:p108 六 学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 碳的几种单质
1.由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它们的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2.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3.其他几种含碳单质的用途比较
【思考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性质 用途()
二 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常压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2.碳与氧气的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充足,碳充分燃烧)(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不充足,碳不充分燃烧)
3.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实验现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
1、下列各级物质中,属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是()
a、金刚石、石墨、c60 b、氧气、氢气、氮气 c、煤、石油、天然气 d、水、冰、干冰
2、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隔热和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石墨:()
a、能导电 b、密度小
c、熔点高、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 d、硬度小,有润滑作用
3、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账本等应用毛笔或诸如碳素墨汁的钢笔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被氧化成稳定的物质 c、被还原成稳定的物质 d、跟纸反应生成稳定的物质 4.影响碳的化学性质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 b.水 c.日光 d.温度
5.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组成的单质,其中,金刚石、石墨是由 构成的,c60是由 构成的。
6、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写出下列物质所具有用途相关的性质:
(1)家用净水器常用活性炭作净水剂,这是因为活性炭有很强的 性;(2)石墨可以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 性。
(3)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 的物质。(4)在埋木桩之前,有时把埋在地里的一段用火微微烧焦。目的是使木桩表面变成,利用 的化学性质在常温时。延长木桩的使用时间。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的性质
【学习目标】
知道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了解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能准确描述磷、木炭、硫、铁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与讨论)(1)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 2氧气
(1)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从它的色、态、味等角度去描述(2)下列事实说明了什么? 鱼能在水中生活 学生阅读教材P34页第一段话,完成下列内容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
(3)氧气 溶于水。
(4)在降低到一定温度时,氧气会变为 色的液体和 色雪化状的固体,讨论1: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方法是 ;现象是 ;结论是
(二)化学性质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能使燃着的木条,这说明氧气能,能和多种物质发生反应。1 演示“硫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1)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 的 色火焰,而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时发出 的 色火焰。都放出,都生成一种带有 气味的气体。它们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但原理一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2)燃烧匙中硫开始燃烧时的状态是(填“固态或液态”)。(3)实验开始时先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其目的是 2演示“木炭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1)现象:木炭在空气中只能被烧,而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 光,都放出,都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它们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但原理一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演示“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1)现象:铁丝在空气中 燃烧,而在纯氧气中 燃烧,火星
生成一种 固体,热量。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2)实验成功的关键:① ②
③ ④
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高温时它能与磷、硫、铁丝和木炭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三)氧气的用途
讨论: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① ② ③ ④
【课堂检测】
1、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燃烧匙中的红磷能否用木炭、硫和蜡烛代替?(填“能或不能”下同),理由是 ;
燃烧匙中的红磷能否用细铁丝代替?,理由是。
2、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其作用是 ;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时要在集气瓶底部也放少量水,其作用是 ③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也放少量水,其作用是
3、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下图所示,关于这三个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放出热量B.生成物都是固体 C.都产生蓝紫色火焰D.都生成一种气体
4、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氧气里燃烧的是()A、氮气 B、木炭 C、红磷 D、铁
5、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D.蜡烛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8、集气瓶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空气 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A.①或② B.②或③ C.①或④ D.③或④
教(学)后反思:
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导学案——第二课时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
备课学校 香口中学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2、认识化合反应的基本特征。
3、巩固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过程】
学生对教材35页“讨论” 通过分析归纳:
(1)化合反应是指
; 其特点是。
(2)氧化反应是指。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
,说明它具有 性。
(3)剧烈氧化(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在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如、、、、等。
【巩固与提高】
1、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有氧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供给呼吸
B.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C.具有可燃性
D.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3、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C.燃料燃烧一般离不开氧 D.氧气可用于食品保鲜
4、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空气成分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属于缓慢氧化的变化是
A.木炭燃烧 B.食物腐败
C.蜡烛燃烧 D.汽油燃烧
5、下列化学反应与实验现象相符合的是()A.硫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6、下列关于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7、下列针对说法解释错误的是„„„„„„„„„„()A.氧气助燃——焊接金属 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氮气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D 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立即熄灭——二氧化碳
8、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成分里的氧气,应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A.细铁丝 B.红磷 C.硫粉 D.木炭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D.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10、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属于可燃物 B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则它属于空气污染物
11、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所属反应类型”,描述正确的是()A 铁丝-----火星四射---------化合反应
B 硫---------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化反应 C 蜡烛-------发出白光,瓶壁有水雾-------化合反应 D 磷------产生大量白雾-----------氧化反应
12、在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及实验完毕洗涤试管时,有多种不当的操作会引起试管破裂,请举两种:、。
13、由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放瓶塞的操作方法可知,生活中喝茶,茶杯盖应 放在桌子上才更卫生些。
14、根据①颜色②状态③气味④味道⑤硬度;直接鉴别下列各组物质,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1)白酒和白醋(2)食盐和白糖(3)铁丝和铜丝。
教(学)后反思: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教学背景和地位:
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三、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对原子的构成内容的抽象思维和对教材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理解成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带脑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有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引入:在《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提到几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是何意思? 板书:原子的构成
情景激活:我们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引课: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学生活动:思考—1.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2.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4.原子到底有多大? 教师活动:
讲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探索却已经历了2500多年的漫长历史。十九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汤姆生开始了对原子结构的想象。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展示——核外电子
1.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
2.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试验模拟动画
设问: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53讨论回答 板书:
学生活动:练习与应用 情景激活:电子的自由告白 探究活动: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 观看: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模拟动画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结合模拟图)
学生活动:原子结构示意图练习应用
亲手尝试:根据氧原子的结构图画出结构示意图
探究活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规律
⑴第一层最多容纳_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___个电子。(2)最外层不超过 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___个电子。
⑶电子先排满第___层,再排第___层,排满第___层,再排第___层。(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层排布)学生活动:练习与应用
合作与交流:
1、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是什么?
2、化学反应中,它们怎样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归纳其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中哪一部分?
对比归纳:原子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学生活动:练习与应用 课堂小结: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原子结构示意图
4、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5、原子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八、板书设计
课题2 原子的结构1、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
九、教学反思
1、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涉及微观的纯理课论的教学设计处理起来有点困难,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好整个教学的难度,可以有两种设计方法:(1)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紧紧围绕书本展开教学,不要进行拓展或是少进行拓展,从原子弹的爆炸,然后转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整个设计紧紧围绕书本,没有加以拓展,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2)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以适当加深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从《庄子》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导入教学,以汤姆生、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试验展开原子结构的教学,这种设计突破了书本,适当进行拓展,整个教学要求学生积极的思考,可以充分调动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
2、对于理论课的教学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知识的理解。理论及概念的教学较为抽象,不象元素化合物知识有生动形象的实验辅助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掌握较容易。理论和概念学习较枯燥,也不容易学习,必须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学生才有可能掌握好。
3、可以利用好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枯燥、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直观便于学生的学习。设计中有3次利用(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试验、原子内部构成)。这些多媒体的使用能很好地辅助教学。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书]:实验二:Fe与CuSO4的反应 [实验]:演示课本第91页: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有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4+Fe→FeSO4+Cu
[讲解]:在这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
[板书]: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演示]: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镁条的燃烧 [实验]:演示课本第92页:实验5-15-2
[提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目的意图]:(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有条件的话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
[总结板书]:
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
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目的意图]: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结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目的意图]:发散思维,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字词(“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等)的理解和认识。
㈢总结、扩展
1、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归纳为四不变: 宏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实质):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㈣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ξ5.1 质量守恒定律㈠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归纳为四不变: 宏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实质):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导学案
【化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姓名:自我评价效果:
【学习目标】 ⑴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⑵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预习效果自测】⑴水变成水蒸气,块状胆矾被研碎后都是的变化,(填“有”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变化。
⑵石灰石和新盐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向蓝色的胆矾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会产生色沉淀。这些变化(填“有”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变化,又称。
⑶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常表现为、、等,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常变现为、、等,但是这些现象(填“能”或“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⑷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性质,如。
【课时达标】1.葡萄酒的酒度低、营养高,饮量适度有益健康。下列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清洗葡萄B.捣碎葡萄C.葡萄发酵成酒D.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
2.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
3.(益阳)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变化是()
A.水沸腾B.瓷碗破碎C.石蜡熔化D.动植物呼吸
4.2013年4月,上海某大学一名研究生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相关涉案人受到法律严惩。二甲基亚硝基代胺是一种剧毒化学品,下列对该剧毒品认识中不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浅黄色油状液体,易溶于水B.有剧毒性
C.遇明火可以燃烧D.受热分解易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5.(北京)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干冰用作冷冻剂B.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
C.氧气用于气焊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6.2013年11月,圆通公司“夺命快递”由湖北武汉山发往山东潍坊,在卸载环节中造成危险化学品氟乙酸甲酯泄露。现收集到氟乙酸甲酯的下列信息:
①氟乙酸甲酯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②沸点为104.5℃;③可溶于酒精,不溶于水;④易燃,要远离火源;⑤剧毒,有腐蚀性,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⑥氟乙酸甲酯在燃料、医药、农药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是制造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的起始原料等。
⑴请根据上述内容可归纳出氟乙酸甲酯的物理性质有,化学性质有,其用途有(填序号)。
⑵按照我国国家邮政局规定氟乙酸甲酯等这类物品不得邮递,试通过阅读上述资料,分析其原因为(至少有一点)。
⑶为了避免与人体直接接触,接触时应正确处理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