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氧气教学设计1鲁教版
第三节 氧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的总的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智慧课堂,以“学、讲、练、悟”为课堂基本骨架,利用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设疑”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利用小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合作,以亲自体验的方式生成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求真精神;利用合作完成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中的重要原则——“控制变量”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密的论证思维习惯;以及通过合作探索模式,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流程
环节一:【自主 学习】
明确学生自学内容,提出自学需要达到 的学习目标。学生独学、群学、展示
1.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安排【自主学习】部分,对学生即将学习内容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让新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出发,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2.通过自主学习、群学和展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信展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环节二: 【新课 导入】
“传言猪肝、硫酸铜和氯化铁均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这是真的 吗?”老师引出的问题
学生组内讨论问题
1.问题是打开学生智慧的门,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求,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的新课引入采取了设疑引入法。
2.兴趣是激发学生欲望的最佳催化剂,所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将问题包装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是真的吗?”的开篇模式,以营造激情、专注、愉悦的课堂氛围。环节三:
【实验探究一】猪肝、硫酸铜、氯化铁催化分解H202的实验
指导学生完成猪肝、硫酸铜和氯化铁催化分解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的分组实验。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1.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学生实验,希望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完成对知识的生成;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求真”的意识,树立“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态度观,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好铺垫;
2.对比实验中选取猪肝的目的是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生活材料,以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演绎“生活中无处不化学”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3.选取“猪肝”、“硫酸铜”和“氯化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方式,亲自观察生成“一个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的知识,4.选取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目的是为了让这三组催化剂催化效果表现基本一致,将不同催化剂催化效率的不同暂时隐藏起来,为引出下一问题“为什么教材中分解H202会选取MnO2”以及为之后学生设计实验留白,利于考察和培养学生严密辩证的思维。环节四: 问题引入
1.提出“为什么教材中分解H202会选取 MnO2做催化剂” 问题
2.引导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生成选择 MnO2做催化剂是因为MnO2有更高催化效率的猜想。组内、组间共同交流讨论选择MnO2 做催化剂的原因
1.根据实验结论和教材选取的催化剂事实提出新的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探讨区域,2.通过不预设思考限架的方式,充分激发和挖掘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环节五:【实验探究二】 1.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
“如何科学的设计对比实验”的“经验”,掌握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实验原则; 2.在得出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方案后,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让学生生成选择催化剂时,应该考虑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的知识结论。
1.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总结完 善对比实验的方案;
2.在学生自己设计的严谨的实验方案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环节四中的 猜想。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探究精神和敢于实践精神是新课程理念中的重要精神;所以我们 在这个环节采用完全由学生讨论、辩证的方式进行。学生是过程中的主体,让学生间的智慧相互碰撞,让学生的智慧与所需掌握的知识相互碰撞,从而生成经验,生成知识。这也是这节课设计的最主要达成目标。2.掌握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实验原则,通过讨论、辩论,锻炼学生严谨思维。3.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学生实验能力。【知识拓展】 催化剂的运用 微课展示催化剂的应用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1.通过微课扩展催化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知识,让学生对催化剂在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环节七: 【当堂检测】 展示检测题目 独学、群学和展示
1.通过检测获取学情。进一步通过当堂检测,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
2.通过展示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评价、思辨能力。环节八: 【学后反思】
指导学生完成【学后反思】
根据课堂学习内容,自我整理知识小结,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完善知识总结
1.通过学后反思,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整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我理解了吗?掌握了吗?如果没有掌握,我要怎么突破;让学生思考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吗;让学生思考这节课哪些能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如何把化学应用于社会、生活,如何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用化学知识解释,用化学方法去分析;升华知识,升华学习目的。环节九: 【课后提升】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独立、按时按质完成【课后提升】 1.通过【课后提升】练习,帮助老师和学生进一步获取学情,利于教师后期教学 2.巩固知识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教学 方法和学习方法 1.设疑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2.使用生活中常见材料做实验药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使用微课技术扩充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4.课堂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5.小组实验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6.课后感悟,升华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认知,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生成学习智慧。辅助教学手段 的选择和使用
为了使课堂生动、高效,我们运用了实验教学,ppt课件、现代化的微视频等教学技术手段。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氧气教学设计2鲁教版!
第三节 氧气
内容简析:
本节是鲁教版教材第一次对一种气体物质进行系统研究,由此也提示了物质进行探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是蕴含在探究过程中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探究物质所需的能力。同时,这些探究活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制取新物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研究的价值。
项等方面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后继学习其他物质的制取方法打下基础。方法阐释:
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有关计算的实验,不但要会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学得牢,用的活。
建立知识构造: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装置、现象、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实验仪器:烧杯、锥形瓶、双孔塞、单孔塞、导气管、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集气瓶、磨砂玻璃片、水槽、吸管、药匙
实验药品:两支高低不同蜡烛、火柴、细木条、3%的双氧水、84消毒液、二氧化锰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
趣味小实验:向底部粘有两支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加入约60毫升左右3%的双氧水,点燃蜡烛,然后沿烧杯壁缓慢加入约45毫升84消毒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推测有何物质生成? 【设计意图】
教师将家庭常用的84消毒液引入课堂,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催化剂的多样性做好伏笔。环节二:明确目标与任务
1.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组装、收集方法、验满及注意事项。2.了解催化剂及其作用。
3.小组合作制取一瓶氧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设计意图】
目标和任务既是学习的压力,更是学习的动力。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轻松愉快的小步子任务能让学生产生不断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环节三:实验与探究 活动一:药品的选择 温馨小提示:
1、必须含有相关成分
2、无毒无害没有污染
3、节约能源价格便宜
4、装置简便易于操作
5、易于反应常温更好
阅读有关资料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
1、水(H2O)加热至 1000℃
高温或借助一定的电解设备通以直流电(耗电 量较大)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2、氧化汞(HgO)红色粉末,加热到 500℃
时分解为汞蒸气和氧气。(汞蒸 气有毒!)
3、氯酸钾(KClO3)白色晶体,400 ℃
时分解放出氧气。
4、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无色液体,浓度是3%的双氧水每 100ml 大约1.30元。
常温下较浓的溶液会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若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MnO2)混合,会迅速放出氧气
5、高锰酸钾(KMnO4)紫黑色晶体,受热很快分解而放出氧气。【设计意图】
1、加药品前,先把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槽中,备用。
2、当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
3、等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在水下用玻璃片盖好,移出水面,正方在桌面上。小组合作制取一瓶氧气,并把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惑记录下来 展示实验成果,交流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惑 活动六:实验拓展延伸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他方法: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外,还可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
各环节实验意在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把实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合作判断实验的可行性,审视的角度去看待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环节四:颗粒归仓 今天我知道了…… 我学会了…… 我发现了…… 我还有!!【设计意图】
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有助于知识的内化,故在此要求学生针对本节课谈谈收获。教师给以更加系统的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和必要的方法指导。环节五:应用与提高 在军事术语上,把核潜艇在海里的连续航行叫长行。为保证长时间潜行,在潜艇里要配备氧气的再生装置。制氧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
③在常温下使用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
其中,最适宜在潜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哪一种?与其他几种方法相比,该方法有哪些优点?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常见的做法入手,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与猜测,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环节六:达标与检测
1.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第三篇:2013-2014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测试卷
九年级化学达标测试二(第二单元)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
B.玻璃破碎C.冰块融化D.铁丝弯曲 2.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C.插入燃着的木条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BCD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正确的是
()
A.硫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燃烧产生白雾,放出大量的热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5.某密闭容器内盛有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采用燃烧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且不能混入新的气体,最好采用的可燃物是
()A.硫磺
B.红磷
C.铁丝D.木炭 6.下列变化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C.硫在氧气中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7.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在实验室中收集一氧化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排水集气法B.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C.向下排空气集气法
D.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或者排水集气法
8.在试管中装入少量碘和锌粉的混合物,没有什么明显的化学反应.向其中滴入几滴水,则迅速发生反应,且水的质量和性质都未改变.则上述变化过程中水充当
()
A.氧化剂
B.反应物
C.催化剂
D.生成物 9.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
C.氧气二氧化碳氮气D.氮气氧气一氧化碳 10.人们制取氧气的方法非常多,如分离空气、催化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等,椐此
你认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制取氧气的原料必须含氧
B.上述制取氧气的方法实质都是分解反应 C.制取氧气可以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 D.制取氧气的原料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内,然后在D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与填充各1分)1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河水B.空气
C.二氧化碳D.12.下列物质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
()A.水
B.过氧化氢
C.空气D.13.下列现象是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是
()
A.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生成蓝色沉淀 C.生成黑色固体D.14.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A.作燃料
B.作食品保鲜剂C.支持燃烧D.15.下列是空气中含有的纯净物的是
()
A.五氧化二磷
B.过氧化氢
C.氧气
D.三、填空题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41分)
16、(12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将编号填在括号内。
A.防止药品污染B.防止仪器破裂C.防止实验误差D、防止污染空气(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洁净的烧杯中。
()(3)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4)在氧气中燃烧细铁丝时,集气瓶底放少量水。()(5)在氧气中燃烧硫磺时,集气瓶底放少量水。()(6)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瓶塞取下后要倒放。
()
17、(14分)A、B、C、D、E是常见的五种物质,他们
②
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略 去)。已知B、E为黑色固体,C是一种约占空气总 体积21%的气体,A、D为液体。据此判断:(1)写出物质A的名称:(2)请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C
(3)B在反应①中所起的作用是。该反应属于反应。(4)写出②的文字表达式:。
(5)木炭在C中燃烧的现象:,该反
应属于反应。
18、(4分)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氧气的这一特性,使氧
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也正是由于氧气的这一性质,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要使物质与氧气隔绝。请你从以上两个方面各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应用氧气:①,②。
隔绝氧气:①,②。
19、、(5分)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②硫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一种暗紫色固体分解生成三种物质④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⑤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20、(6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你能解释下列现象:
(1)把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中
(2)从冰箱中拿出的矿泉水,在空气中放一会儿,瓶外壁出现水珠。这是空气中含
有。
(3)盛石灰水的细口瓶,瓶内壁上有许多白色的物质,是石灰水跟空气中的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该变化是变化。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6分)
21、(10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生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为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市场上有些食品在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内,显得鼓鼓的。经询问得知:这样充气的包装,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较长时间保鲜、保质和不易压碎。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叶猜想是二氧化碳,小明猜想是氮气。
②假如你是商家,你对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有什么要求呢?(至少说出两点)、。
22、(4分)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B在A中可以剧烈燃烧,产生明
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无色无味的D中,木条熄灭,向D中加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推断(填物质的化学符号): A是;B,C,D是。
23、(12分)右图是某同学在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装置图。指出图
中三处操作错误:
(1)①
②③(2)图中实验器材有橡皮塞、导管,试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还有。
(3)以下是实验步骤,将步骤的序号按正确的先后次序排列为A.点燃酒精灯加热B.检查气密性C.熄灭酒精灯D.向试管中装入药品 E.收集气体F.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G.从水中撤离导管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原因是
五、计算题
(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3分)
24、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还可供给呼吸。一个成年人每分钟约
吸入空气40升。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一个成年人10小时吸入空气升。其中含氧 气升。
(2)已知氮气的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约为1.25g/L。1000L空气中可分离出用来作氮肥的氮 气Kg。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2节体验化学探究教学设计2鲁教版!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体验化学探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述问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2.通过对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3.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4.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关键点: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实验,以学生交流与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烧杯、蜡烛、秒表、火柴等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从问题开始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第一课时)
1.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2.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⑴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⑵学会质疑,凡事好问“为什么”,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⑶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⑷善于观察。
⑸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点燃蜡烛:
学生观察提出3个问题: 1.——————; 2.——————; 3.——————。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1.科学知识就是通过科学探究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2.探究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 3.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呢?
有了问题,就要设法寻找答案,首先 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调查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为自己的假设收集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错了,查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后再做。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反思)阅读教材
1.了解科学探究的环节 2.体会范例
3.试写出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关系探究过程:(1)———;(2)———;(3)———;(4)———;(5)———。板书设计: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一、从问题开始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第五篇: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测试题3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C卷)
一.选择题(45分)
1.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衣服晾干B玻璃杯摔碎C.天然气燃烧D.酒精挥发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颜色改变B.有气体放出C.发光发热D.有新物质产生
3.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4.化学实验室中的蒸发皿是有一种陶瓷材料制成的,应用了陶瓷的()性质
A.耐高温B.耐腐蚀C.硬度小D.能导电
5.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用白瓷板放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变化是发光发热
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照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下列说法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A.纯天然物质酿成的食品中绝对不含化学物质B.水和油可以进行相互转化
C.没有水就没有生命D.气功可以使铝变成金
7.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8.2000年我国塑料废弃物总量已超过5000万吨,为保护生存环境,下列对塑料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回收再生等途径直接用作材料B.填埋、直接焚烧或倾倒于海洋中
C.降解后再聚合成高分子材料D.制成燃油或燃气用于燃料
9.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与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分别是
A、二氧化碳、氧气B、空气、氮气
C.空气、二氧化碳D.氧气、二氧化碳
10.判断玻璃仪器是否洗净的标准是
A、器壁上出现均匀水膜B、器壁上的水可聚成水滴
C、器壁上的水可成股流下D、器壁内无水
11.托盘天平指针不在分读盘中线而是偏向右边就称量,当天平平衡时,应该称
得的质量比实际质量数值()
A.偏大B.偏小C.相等D.无法确定
12.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3.下列仪器中,不能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是()
A.试管B.烧杯C.蒸发皿D.燃烧匙
14.某同学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水平,读数为20毫升,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10毫升,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10毫升B、<10毫升C、=10毫长D、无法确定
15.下列各组仪器中,均标有零刻度线的是()
A.托盘天平和温度计B.量筒和集气瓶
C.温度计和集气瓶D.托盘天平和量筒
二、填空题
1.我国的四大发明中,两种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所做的重大贡献。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2)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
(3)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4)配制溶液,溶解一定量的溶质时,需要用
3.氯气具有以下性质①在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②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③加热时,能和铁作用生成氯化铁④有特殊刺激性气味⑤溶于水生成具有漂白性能的次氯酸
在①-⑤中,属氯气物理性质的是属氯气化学性质的是
4.选择填空,再简要说明作此选择的理由。
(1)某试管内装有约占其容积1/10的溶液,则溶液的体积为()
A.约1mLB.约3mLC.约10mLD.无法判断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量取某溶液20mL,应选择的量筒容积是()
A.250mLB.100mLC.50mLD.10mL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利用物质的什么性质怎样来鉴别下列物质?
(1)水和酒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铁和铜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酒和白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镁和氧化镁_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要求写出文字表达式(并把⑴⑵两题写出各物质对应的化学式)...
(1)镁带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人呼吸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右表所示:
(1)请你判断:表中X是,Y是;
(2)欲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其实
验方法是;
(3)X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少了,其原因
是:。
三、实验题
1.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问题:发光发热现象是化学变化的标志之一,如碳,铁和石蜡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就伴随发光发热现象,那么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实验:为了找到有说明力的证据,某同学找来蜡烛并与白炽灯做了下列对比实验。请完成表2—l中有关内容的填写:
表2-1蜡烛燃烧和白炽灯内钨丝通电时变化情况的比较
2.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
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有图1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信息: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单元测试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5分)
二、填空题(31分)
1、黑火药造纸
2、F 胶头滴瓶;B试管;C蒸发皿;D烧杯
3、①②④⑤③⑤
4、(1)D 试管有许多种规格,不同规格的试管,容积就不同
(2)C 选用量筒时,量筒的容积要大于液体的体积并且尽量接近于。
5.(1)气味(2)颜色、磁性等(3)味道(4)颜色,状态(各2分)
点燃
6、(1)镁(Mg)+ 氧气(O2)——→ 氧化镁(MgO)3分
点燃(2)铁(Fe)+ 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3分
点燃(3)石蜡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2分
7.(1)N2;O2。
(2)向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上哈气,有水滴出现。2分
(3)因为呼出气体中其他气体的体积分数增大了。2分
三、实验题(24分)
1、(1)水珠发热浑浊短
光热水二氧化碳化学
(2)灰黑固黄发热没有
光热没有物理
2、(1)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烧。2分
(2)红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2分
(3)可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使现象更准确。2分
(西关外国语学校陈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