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成分》教案1 粤教版
空气的成分
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的成分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纯净物和混合物;物质微粒性的观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和构成;初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化学变化: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科 学 探 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分子特性的探究。
2.1 空气的成分(2课时)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及空气的成分;②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③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教学安排两个学时完成,第一学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及空气的成分;第二学时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和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及空气的成分是这一节教学的重点。第一课时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及空气的成分
一、主要内容
①空气的成分;②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③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氧气、氮气的体积分数(了解)。
2.知道空气某些成分的主要用途,初步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
3.能解释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现象(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作用,学习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等表述信息,用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对科学家发现空气组成化学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通过氮气、稀有气体用途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和社会 发展的密切关系。
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和空气的成分。难点: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实验现象的解释。关键: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
第二课时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
一、主要内容
①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②呼吸作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探究活动的过程)。
二、学习目标要求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应用)
2.通过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作用,学习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等表述信息,用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增强学生对生活现象和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难点: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设计。关键:空气的成分 教学设计思路
空气是人人都熟悉的物质,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较多,适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探究空气的成分”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中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任务。通过创设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获得空气的成分的相关知识,体验科学的实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
教学设计应以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对无法入手的学生铺设问题台阶;对学生设计的其它可行方案安排到课后实验并书面展示结果(方案不一定要绝对正确,即使不能得到1/5的现象,也可以从中分析原因)。
刚刚步入初三的学生仍处在不善于发问、不善于质疑阶段,对待知识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点拨、释疑、指导、小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科学的探究方法,逐步发展探究能力。2 教学过程
2.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新课引入: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化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虽然我们每天都 跟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但还没有对物质作详细的研究,对它们了解甚少(举例)。初中阶段将要研究一些重要的、与我们的生命活动以及工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物质。本章主要研究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空气、氧气、水和二氧化碳)[提出问题] 1.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一些)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2.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4.不同的环境,空气有所不同。如农村空气清新,城市空气污浊。5.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6.桌子上的空杯子中有空气。
用心
爱心
专心 [引言] 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它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它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 书】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设 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能“捕捉”到它吗? 【板 书】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设 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能“捕捉”到它吗? 【讨论交流】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证明你“捕捉”到了空气? 【提出问题】空气中有哪些物质? 【讨论交流】
【板 书】
一、控究空气的成分
【实验探究】1.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含量(1)实验装置 按P28—29步骤进行实验
⑴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分,作标记。⑵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⑶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⑷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塞上塞子。⑸燃烧完全、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注意]①装置不能漏气; ②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
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2)实验现象:
a.点燃红磷后,打开止水夹前观察到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
b.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白烟消失,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c.等反应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发现立即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不含有氧气,剩余的气体基本上都是氮气了。
(3)化学原理:红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讲解] 我们选择能和空气中氧气起反应,而不跟氮气及其他气体起反应的固体物质磷,利用氧气跟磷反应生成另一固体物质五氧化二磷,使密封容器中气体的量减少,减少的量恰好是氧气的量,引起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压强减少,外面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4)思考问题:
①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②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磷,而不用木炭
答:木炭燃烧生成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烧杯中的水就无法进入集气瓶。③如果还是要利用木炭燃烧来完成实验,我们该怎样改进
④某同学进行该实验中,发现实验结果进入集气瓶中液体体积远不足1/5,为什么?
答:第一,红磷不过量。这样无法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第二,装置漏气,外面的空气进入集气瓶,使得水进入的量就减少。
【过渡】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小结] 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用心
爱心
专心 [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表明: [讲解并板书] 2.空气的成分(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来分,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和气体0.03%;(2)空气的主要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提问] 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会保持相对恒定呢?
【讲解过渡】]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纯净物。[板书]纯净物和混合物
(4)混合物与纯净物
【阅 读】阅读P27:
1、空气的成分;
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a.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而纯净物则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 b.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各成分的含量可以改变; c.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它处于纯净物时的化学性质相同。[讲解]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师]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举出一些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吗? 【练习】(1)水加热到一定温度,还未烧开时就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是什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答:这些气泡就是空气,说明空气有部分能溶于水
(2)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氮气的体积分数,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这个现象说明了氮气和氧气比较,氧气比氮气易溶于水。(3)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用人造空气可以避免这种问题。人造空气可以用氦气代替氮气的原因是什么?
答:氦气不容易溶解于血液中
(4)用一只碗、一只直筒形的玻璃杯、一截蜡烛、一块小木块、水和火柴,设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并在家里做实验,测定2~3次。把你的实验结果和课文实验的结果相比较,结果是不是显得不够准确?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附录】
(一)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有
1:将塑料袋先弄瘪,再张开,扎紧袋口,袋子会鼓起来,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2:用医院打针用的针筒在空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空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感觉有压力,水不全部进入瓶中,说明集气瓶内确实有空气。
4:用扇子扇一下,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5:风筝在天空中飞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证明空气中含有的气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1:有氧气。有的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
2: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3: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酥硬的饼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软。
4: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5:早晨的露珠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探究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从老师那里直接得到结论,而是通过化学实验“做”出来的。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探究活动,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构建起对化学知识的新认识,增长了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社会生活与化学》教案1 粤教版
社会生活与化学
教学目的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和现象。
[讲述]1.家里的塑料
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
3.食品中的添加剂
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
5.药箱里的药品
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
[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
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
[讲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
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 获得这些知识的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去研究自然世界。
[板书] 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探究的方法
用心爱心专心-1-
第三篇: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科粤版)教案
2.1 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会辨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重点
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的实验。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用具
红磷。
集气瓶、橡皮塞、导管、燃烧匙、烧杯、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重点
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的实验。
教学用具
红磷。
集气瓶、橡皮塞、导管、燃烧匙、烧杯、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曾经学习过空气的有关常识。那你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中“捕捉”到它,并证明空气的存在吗?你知道空气里究竟有什么物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去测定空气的成分吗?实验的根据是什么?
[板 书]空气有哪些成分
[观察活动]【实验2-1】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
操作: 1.用记号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 2.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插入集气瓶中。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
边观察现象,边思考,完成课本26~27页内容。
[阅 读]课本P.29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 [检 查] 完成P30.检查站
[阅 读]课本P.30“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空气组成的” [布置作业]P.60/ 10.11.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2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教学目的:
1、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3、通过空气成分的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组成
2、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借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对观察与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向同学们展示一个“空”的烧杯,并发问:(1)烧杯中有没有东西?
(2)有什么东西(或物质)?
(采用渐进式发问)(3)空气有什么用?
[设问]:空气即然这么有用,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空气的组成是否单一?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介绍]: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引入实验,并严格遵守实验事实摆脱错误的燃素说的干扰,借鉴普列斯特里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设计了著名的研究空气成份的实验。并于1777年提出了空气是由一种可以助燃的有助于生命呼吸的气体(氧气)和不助燃的无助于生命的气体(氮气)组成的混合物。并分别命名为“氧气”,“氮气” 拉瓦锡实验(学生阅读课本P22)
[书写]拉瓦锡实验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并标上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
[引入]: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理,我们做下面的实验,分析空气的组成情况。[演示实验]:课本P23中图2-3(1)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燃烧匙内铺垫石棉纸)。(2)点燃后立即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3)当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4)用燃着的火柴伸入瓶内检验剩余气体。
[分析]:
1、由红磷的燃烧——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
2、红磷熄灭了,水只上升了1/5体积——空气中约1/5体积是支持燃烧的气体。还有4/5体积是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3、如果水位没上升到1/5体积,可能原因是什么?(看课本P23的讨论题)
4、红磷熄灭,说明余下气体有哪些重要的性质?(看课本P25的讨论题)
[书写]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及有关化学式、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 [板书]: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 氮气(N2)78%;氧气(O2)21%; 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了解]:纯净物----由一种成分所组成,只有一个化学式。
混合物----由不同种成分所组成,有多个化学式,互相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保持各自的性质。
[实验]:硫粉和铁粉的混合、分离实验
[总结]: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所含杂质不影响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就认为是纯净的。最纯的物质是高纯硅---99.999999999% [判断]:以下物质哪些是纯净物,哪些是混合物?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空气、水、自来水 [练习]:如何检验空气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作业]:
[复习]:上节课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性质决定)
1)助燃性----炼钢、气焊、宇宙航行、化工生产等 2)支持呼吸----潜水、登山、医疗救护等
2、氮气的物理性质----完成课本P25表格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氮气的用途----做保护气、制硝酸和氮肥。。。
3、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的用途-----课本P26
三、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的污染源--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烟尘
2、如何减少空气污染----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3、污染物的来源----工厂的废气和汽车的尾气 [讨论]:课本P26的讨论题 [练习]:《龙门新学案》 [作业]:
1、写篇小论文
第五篇:空气的成分教案
21.空气的成分
大果子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重点
1.实验: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空气的成分实验; 3.对空气成分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
1.认识空气中所包含的不同成分; 2.了解氧气的不同用途。
四.教学准备
玻璃皿、火柴、蜡烛、大小饮料瓶各一个、红色墨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实验一:哪支蜡烛会先灭?
展示教具,介绍实验方法。2.问题探究:
师:猜一猜,哪支蜡烛会先灭,为什么? 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给出各种回答。
师:大家的猜测对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空气的成分
3.演示实验:请两名同学上台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二)探究新知:
1.实验结果:
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大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饮料瓶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师:这样的实验结果符合你预期的猜想吗? 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会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一:水进入了饮料瓶,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问题二:为什么饮料瓶内的空气会减少?是空气跑走了吗?这与什么有关系? 生: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减少有关系。
问题三:饮料瓶内还有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生: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
通过以上问题得出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一部分空气。2.实验二:瓶内剩下的空气还支持燃烧吗?
A.猜想: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B.实验结果:当把火柴放进实验用过的塑料瓶后,燃烧的火柴熄灭了。师:火柴为什么会熄灭,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PPT展示根据实验解说推导实验结论的过程。结论:
根据实验,可初步断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C.实验总结:
①观看PPT,了解空气的成分。②讲解空气成分比例图
(三)自由活动
1.让学生体验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A.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憋气,体验到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空气,知道人的呼吸需要氧气。B.找学生到讲台上做原地踏步跑,结束后请其他同学观察这些同学的表现。发现运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
2.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氧气的应用。
让学生观看PPT上的图片,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卡,介绍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四)拓展活动
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
(五)总结回顾
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