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那树》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理解托物寓意,品味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2.正确理解寓言式描述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
一、导语设计
《行道树》表达了树生活在都市的困惑。
《好大一棵树》歌中所唱,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 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作者与背景
1: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那树》用小说的笔法,写老树困苦挣扎,最后仍不免被砍伐的命运。给人留下深刻的反思,它形象地表现了台湾工商社会在畸形发展中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即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遭受到冲击和毁灭性破坏。从中可窥见作者对古老文明和文化传统的深沉情感和深切忧思。其散文文笔简炼,神情俱肖,文理清晰,自成一体。
2.六十年代,台湾经济飞速发展,西方文艺思潮蜂拥而至,散文界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加深,一批作家开始接受和吸收西方现代文学技巧,诸如象征.意象.感觉.意识流.时空颠倒与跳跃等。工业文明血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从《那树》中可感受到作者的批评倾向。
3.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范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2: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结合语言标志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1~5)描写早期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6~8)描写近期大树,写大树与环境冲突和大树内心冲突。
(9~11)描写现时大树,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关键性描述,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小结: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都有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 “但是”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
附:板书:
早期
〔形象
环境
对人友善〕
庇护造福
那树
近期
〔环境冲突
内心冲突〕
托物寓意和谐共存
现时
〔醉酒出事屠杀 蚂蚁葬礼挖根〕
惨遭杀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感知形象
体会情感
品析艺术
把握主题
一、感知那树的形象,问.那树,曾经是怎样的一棵树。以“那是一棵___________的树”说一段话。
形象:佝偻老态但坚固稳定
焰火一样繁密
霉黑潮湿的皮层 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
生铁铸成
环境:屹立在泥泞小径老式平房前
饱经沦桑
一片破败、荒凉景象
友善: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用意:既是铺垫又融入作者对古老传统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体会树的经历
问:大树的生存受到了怎样的威胁。作者又怎样写大树的。
威胁: 环境冲突---路
线
楼
黄尘
喇叭
议论质疑 内心冲突---传统是引颈受戮、上帝施洗与云飘、乌换
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意在表达什么?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渲染人类文明发展的气势,暗示老树的命运。一方其来甚速,一方其行极缓,两相对照。显示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土著”即世代居住本地的人,这里是指“那树”,即: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三、分析树的命运
问:那树后来怎么了?为什么?
判刑并杀戮,惨不忍睹,像勇士被迫悲壮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因为那树遮住了路灯,倒致一位驾驶员撞上了树,所以要被屠杀。
▲
你觉得哪几个词特别能表现刽子手的冷漠无情和作者的思想。为什么要把砍一棵树写得像一场屠杀一样呢?
咬。嚼。撒,白森森的骨粉。肢解。割下。切断。等词表现出作者对树的感情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其它人的冷漠无情。使文章充满悲剧色形。
▲
树死后会有谁悲伤吗?作者用意是什么? 对比——人:只发现灯亮路宽
蚂蚁:依依不舍
参加葬礼
用意——既在对比中表现批评又在对比中表现对人类命运“迁移”的担扰。
▲
树完全做到上帝的安排吗?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什么没做到死复绿? 死复绿是什么状态——化作春泥更护花
为什么不能“化作春泥更护花”呢?——根被挖走了。树没有错,如果错,那就错在它信守了上帝的箴言,做了一个守信的君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四、讨论解惑,探讨主题
▲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即使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蚂蚁国民,让其迁徙,给人震撼。
本题内有两个对比的意思,一是那树高尚的品格和对人类巨大的价值,可遭遇悲惨的命运;一是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截然相反的态度给人启示„„
▲作者命意是什么? 人一向歌颂大自然的奉献,以此掩盖了对大自然的掠夺。那在强光下挥动的利斧和十字镐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无霸阴影,不正是灾难的魔影吗?人们在城市中挤走了最古老也最长久的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生命之绿才得繁衍的性灵,离灾难还远吗?大树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不过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田园生活。实际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的思考。即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五、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主题的时代性 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毁灭,应该让我们警醒。
2:托物言志 言近旨远 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3:拟人的运用 笔触细腻,感情凝重。通篇拟人化手法,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老树的最后遭遇,象征性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那使人与自然距离愈来愈远的科学技术,剥离着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意。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绘到刻意的 4 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表达着自己的这种困惑和不安。
4: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也暗示蚂蚁迁移的命运将是自然对人的惩罚。
5: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表现树的神奇
▲“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
▲“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
▲“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有慧星袭月的表达效果。
6:寓言式描述
▲清道妇讲蚂蚁王国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清道妇的叙说,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形成了一笔生动的寓言式的描述。用意:A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B、创造一种悲壮气氛,与人类形成鲜明对比。C“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给人联想。
▲ 文章有哪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以三人称叙述,但有两处是“据说”,两处妇人说,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另一处是清道妇说蚂蚁国。其特点是一事情不确定,二是事情奇特,其作用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加上开头“很久很久”尤其增加了寓言色彩,启发人思考寓意。
六、学生说话
老师小结
如果你是一棵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小组讨论,请发言人来发言。
生1:难道我真的有过错吗?如果是我的错,我将用我精髓来弥补我的过错。但是我不甘心就这样灰飞烟灭,可是我真的有错吗,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上帝付于我的使命,我将用我所有的精髓来哺育我深爱的人民。(一棵奉献的大树)
生2:我为你们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我为你们那么多,你们为什么还要杀我?当一片绿色被淹灭在一片钢精水泥的世界里,世界将会笼罩在灰暗之中,人们又将如何生存?
(人,太忘恩负义了吧)
生3:我要对所有的人说,我只是一棵树,我的职责是荫蔽所有的土地,给人类带来凉爽,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能给生命带来生机,是一种和平的颜色,绿能使世界充满生机,使平淡的世界不再单调,不再乏味,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朋友,请珍惜绿色。(是啊,人类难道不需要绿色吗?)
生4:上帝曾对我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我尊从他的意念,你们说,我妨碍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只是本能的生长,这是上帝制造的悲剧,上帝是无情的,人是无情的,而我只是无情的一个牺牲品。
(说得好,你让我几乎失去了点评的权力。)
小结 曾经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读了这篇文章,我的脑中总挥不去昔日那美好的影子“老树用它的千掌万指托住阳光,隐蔽着人们”,“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然而曾几何时,树还是那树,人已不是那人,那树消逝了,但消逝的真的仅仅是一棵树吗?最后我想说,如果有一天同学们拥有了处置生命的权力,请同学们一定慎重地对待他。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但人类的基本构造毕竟是血,是肉。我们需要绿色„„
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祈祷吧!
七、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他们互相倾诉了什么?
2.本文的语言意味深长值得品味。找出你最喜欢的语言并说说原因。
八、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巨木之死》
佚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7课《雪》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鲁迅笔下“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景致,品味语言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1: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设计2:
那是1924年的岁末,在五四运动热潮已消退的北京,大学铺天盖地地挥洒着……在这个雪花奋飞的日子,身处寂寞彷徨的鲁迅触景生情,笔尖倾泻下了内心最深的感受……18天后,散文诗《雪》诞生了。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进鲁迅的生命个体。(师板书:雪 鲁迅。)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与想象: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读,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
2、展示听读收获:学生自由畅谈读后感受,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3、概括景象特点,感知作者情感。
思考:文章描写了江南和朔方不同的雪景,你认为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作者在对雪的描绘中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后明确: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奋飞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坚定的信念: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三、品读语言,走入心灵
请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丰富的内涵,深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心灵。
要求:从修辞、用词等方面找出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评点。多媒体展示示例: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句话富有表现力。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引起读者对江南的雪的形态的想象,写出江南的雪白皙、健康的特点。
四、感悟精神,激励人生
1、作者为什么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文章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交流明确: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朔方的雪。
这其中贯穿着鲁迅先生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的美好世界!
2、教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假设让鲁迅先生化为雪,你认为他会选择化为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为什么?小组谈论。(生讨论。)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我们有些同学认为鲁迅更倾向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构起了他对故乡的怀念,这是毋庸质疑的;而有更多的同学观点则相反,因为他们觉得朔方雪的抗争精神更值得鲁 2 迅赞颂。教师总结:是的,鲁迅所处的现实生活,让他不得不选择像朔方的雪那样战斗着。
虽然两地的雪景各有各的特色,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作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心中一种奋斗的激情。
(板书:奋斗的激情)“ 把温情掩藏在心底,让坚硬成为自己的盔甲。”这就是鲁迅先生!
“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学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师:让我们大家一起再次深切感受鲁迅先生的精魂吧。(点击展示)
(师)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合)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女)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师)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男)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合)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停两拍)
(师)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女)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男)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合)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心灵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会纯洁滋润,你的心音定会铿锵悦耳,你的心房定会宽阔坦荡。
在今天课的最后,老师将江天的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希望你们会有所启发。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充满活力;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感到充实;
读点鲁迅,你将坦荡荡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江天《民族灵魂鲁迅·读点鲁迅》
六、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文章,听了这优美的歌曲,你对“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请拿出笔来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字数不限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
2、阅读课后“附录”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滋润美艳——江南的雪——向往美好 旋转升腾——北方的雪——奋力抗争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7《那树》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的意义并积累;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词句间流露的情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的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②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难点:揣摩关键语句,掌握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谈话:谈一谈记忆中家乡的树种有哪些。(槐树、榆树、枣树„„)
引导:现在它们都有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少了,甚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硬邦邦的水泥地面与砖瓦建筑。)
是啊,大地上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站立的最大群本应是森林,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有些树木也在不断地消失。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关注下《那树》的命运,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板书课题与作者,并指导书写,如:“鼎”字的写法。
二、朗读感知——说说那树
1、朗读课文,以“那是一棵_____树,因为第___段写到______”的形式来说说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预设:⑴古老 文章第一段:很久很久 当-------就
文章第二段:佝偻 老态
⑵坚固 台风刮不倒 屹立不动 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有霉黑潮湿的皮层,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 ⑶茂盛 像刚炸开的焰火(比喻奇特)
千掌手指托住阳光,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绿得更深沉
绿着生,绿着死 ⑷大有功德(无私奉献、有爱心)
A、“在夏天-----碎汞。”(给人阴凉、清净)
B、“鸟来了------唱歌”(给鸟栖息之所,给孩子欢乐)C、“于是情侣止步”(给情侣温馨)(引导齐读)
⑸通灵 临死前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2、教师总结与过渡
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绿荫和心神的安慰;那树,是无私的奉献者,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却只愿给予,从不索取,它身遭逆境,却不愿放弃绿的愿望,这是何等豁达宽广的胸怀。然而,就是这样一棵为人类无私奉献的树,又遭遇了怎样的命运呢?
三、赏读语言,体会真情
(一)那命运
1、那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2、那树为什么被砍?
抓住关键词,对比品读重点语句:
(1)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
——人要树偿命(2)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
——树为人奉献
(二)那人
1、那树是怎样被砍的?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个过程?(屠杀)
2、何为“屠杀”?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是一场“屠杀”? 对比赏析,比较表达效果:
(1)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2)电锯从树根锯下去,锯断,撒了一圈白色的锯末。那树仅仅在倒地时传来“咚”的一声。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的语言表现力,真切体会树的痛苦、人的残忍,以更好的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情感。
4、人类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残忍?为什么?
5、哪些语句体现在屠杀还在继续?
引导学生抓住“肢解、割下、切断、闷死”等关键词来深切体会文章情感。
6、文章除了写对树的屠杀外,还写到了谁?(1)蚂蚁做了什么?
(2)清道妇看到被屠杀后的树,想到的是什么?
7、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喝醉酒的那个驾驶者,那树的命运会不会改变?文中有哪些暗示?
(三)那情
1、树的品质:
(1)树,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2)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
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 挨过来
2、配乐朗诵:“啊,啊,树是没有脚的„„”一段。
3、课堂练笔: _____!那树,你_____(选择啊、呀、哦、哎、喂等词,写几句话)
三、主旨探究——那未来
1、人类的行为仅仅毁掉的是一棵树吗?
2、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要文明了呢?
3、适时补充材料,帮助理解主题: “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绝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王鼎钧
4、总结:同学们,我们记忆中的好多树木已经消失了,不要给我们的后代只剩下被砍掉的树根!未来在我们手中,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的美好明天!
四、推荐阅读:
散文集《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碎琉璃》等。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设计一: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设计二:同学们,山有山的刚毅,水有水的灵动,自然万物总会触发人们不尽的情思,许多作家因此写下许多优美的文字,今天我们就学习女作家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解释一下,“断想”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有才华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瘠薄(jí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chán)瘦弱。
浩瀚无垠(yín)盛大繁多,没有边际 隐姓埋名(yǐn)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二)自读课文思考
1、什么叫“断想”?这篇散文在歌颂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堆断和想象)(顽强执着生命力)(热爱与敬仰)
2、理清文章思路,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探寻——想象——感悟)
3、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三、【合作赏析】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同情、敬仰、钦佩)(增强感染力 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2(原文中找)(给它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命的漫长和痛苦)
正衬
反衬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一、造名言: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坚忍终会成功;
二、连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记俗语: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寒门出烈子,苦难造英雄)(事例略)
四、【合作质疑】(请同学针对本文自主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决。)疑问: 收获:
五、【达标训练】 Ⅰ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瘠薄()
袅袅烟云()
愤懑()黑黝黝()沉湎()
百鸟啾啾()
狼嗥()悄然无声()2.在下列括号中填上一对同义词,构成常用词。
(1)()天()日
(2)山()地()(3)()姓()名
(4)()言()语 Ⅱ阅读分析
阅读9——20段,回答下面问题。
3.选文部分是写实还是想象?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
想象
顺序
4.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
反衬
环境的恶劣突出生命力的顽强和坚忍
5.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突出峡谷的谦逊乐观
6.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格?
板书设计
讶)
地下森林
逊
手法
豪迈
咏物
咏人
探寻(惊
坚忍顽强
想象(艰辛)
反衬
感悟(人生启迪)
拟人
无私奉献
托物言志
想象
沉着谦
乐观
品格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2.过程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评价任务设计:通过小组合班级展示,了解学生对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理解 通过学以致用,了解学生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一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最强音)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知识、能力目标1、2)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机音乐会的情形。
二 研读与赏析(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好比一个人好”?
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应如何理解?
d.“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应如何理解?
e.“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f.“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三、拓展作业
a.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修养。b.将外貌速写整理出来,写在作文本上。c.课外阅读《约翰.克利斯多夫》。
四、小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亡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创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创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要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