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人与自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自觉保护动物。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协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难点:
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协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和动物之间怎样相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写一篇作文——人与自然。
2、屏幕出示本次习作要求,齐读,思考:(1)这次作文写什么?(2)有几项要求?分别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小组协作,激发写作兴趣。
1、多媒体播放专题片《人与自然》
2、思考:这个专题片主要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三、铺垫练习,启发思维,组织材料。
1、屏幕出示几组情境:
(1)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在这危急的时刻„„(2)茂密的大森林里,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突然传来一阵枪声„„
(3)走过那片绿绿的芦苇丛,你可曾听说,有一个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陷进了沼泽地„„
2、根据上面所提供的材料,选择一项分小组充分展开想象,编成一个童话剧演一演。
3、指名上台表演,教师指导(注意突了动物与人不同的外貌、活动、神情以及语言特点)
教育资源
四、教师明确观点:我们应该是自然界中动物的朋友,而不是它们的敌人,只有懂得保护它们,自然界才不会失去平衡,人类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学生讨论发言。
五、教师总结,完成作文提纲,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六、布置作业
完成作文《人与自然》,可以发挥想象写成童话,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字数在600字以上。
附资料: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1世纪,环保是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个个纪念日表现了世界人民对于各类环保课题的关注,一次次行动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于重建自然与维护生态安定的信心。全世界都在努力地行动,保护全人类的家园,我们也应该关心爱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作业设计】
完成作文《人与自然》,可以发挥想象写成童话,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字数在600字以上。【板书设计】
21世纪,环保是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个个纪念日表现了世界人民对于各类环保课题的关注,一次次行动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于重建自然与维护生态安定的信心。全世界都在努力地行动,保护全人类的家园,我们也应该关心爱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教学反思】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文言知识,课文要能够熟练翻译直至准确默写。(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过程与方法: 点拨---复习----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2)培养学生爱国的热情。【重点难点】 重点:
(1)重点实词、重点句子翻译
(2)反复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增强语感 难点:
(1)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2)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
一、交代本课复习任务,指明重难点
二、学生结合课本以及笔记自我复习。注意: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重点实词
5、重点句子翻译
三、练习提升;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1-题。
(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
(2)俭以养德
(3)非澹泊无以明志
(4)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③盖亦以精力自致者()④遗风余思()⑤尝极东方()⑥学固岂可以少哉()⑦推王君之心()⑧被于来世者何如哉()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A.有地隐然而高 B.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C.信然邪 D.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3.下列句子全部与王羲之相关的一项是()①尝慕张芝,临池学书 ②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③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⑥推王君之心 A.①②⑤⑥ B.①③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⑤ 4.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 2
之学习之刻苦。
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
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
答案:1.①真 ②勉强 ③达到 ④流传下来的思想 ⑤穷尽 ⑥本、原来 ⑦推究、考察 ⑧影响 2.D 3.D 4.B 西湖游记二则习题精选
一、给下列加重的字注音。
保叔塔()突兀()棹小舟()花光如颊()为朝烟()为夕岚()石篑数为余言()罗纨之盛()夕舂未下()
二、解释下列加重的词。
1.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光如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不觉目酣神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时为桃花所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四、阅读《西湖二》,回答问题。西湖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发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1.《西湖二》的作者_________,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______朝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时称“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各组加重的词。
①今发春雪甚盛_
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_ ②西湖最盛,为春为月________________ 3
今发春雪甚盛________________ ③ 与杏桃相次开发________________ 白发汗丈________________
石篑数为余言________________ ④ 余时为桃花所恋________________
西湖最深,为春为月________________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解释。
石篑数为余言()________________
数舟蒙艟数百()________________
计之以数()________________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①石篑数为余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可为俗士道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哪些句子是全文的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西湖最盛”“为月”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与“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对红男绿女的“杭人”含有讽诮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中国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且()鹰隼()翘足()一泻汪洋()2.按原文填空。
(1)
,出伏流,一泻汪洋。
(2)奇花初胎,;干将发硎。
;河
(3)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吸张()()(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4)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2)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5.课文第三段从“红日初升”到结句是一段韵文,读起来铿锵有力,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一、chù wù zhào jiá zhāo lán kuì wán chōng
二、1.高耸的样子 2.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3.喝足了酒 4.迷住
三、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四、1.袁宏道 明 三袁
2.①极、很 快 ②美的季节与时辰 大 ③年 花开 头发 ④跟、对 被 是 成为、如
3.shuò屡次 shù几 shù数目 shǔ计算
4.①石篑屡次跟我说
②我当时被桃花的美丽所迷住,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③月光下的美景尤其难于用语言来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趣,是一种特殊的情趣。
④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5.①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②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③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④安可为俗士道哉!【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努力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探索,完成课文相关资料的查阅,文言词汇的积累,课文文意的把握,课文探究专题的确定等。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惜美好生活
(2)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录音机 难点:“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多媒体展示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
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重温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三、录音机范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法教学)学生模仿读,个别读。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作业设计】多媒体展示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光 明
主题+结构
意 象
对 【教学反思】
由“朦胧诗”导入,但不够简洁,事实上学生也不见得明白,后来,我干脆直接让学生阅读教辅资料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3分钟后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信息从而获得了对“朦胧诗”和课文的第一认识。这样引入,学生理解更明确,加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惜美好生活
(2)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录音机 难点:“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多媒体展示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教育资源
重温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三、录音机范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法教学)学生模仿读,个别读。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教育资源
四、问题研究
(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教育资源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作业设计】多媒体展示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光 明
主题+结构
意 象
对 【教学反思】
由“朦胧诗”导入,但不够简洁,事实上学生也不见得明白,后来,我干脆直接让学生阅读教辅资料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3分钟后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信息从而获得了对“朦胧诗”和课文的第一认识。这样引入,学生理解更明确,加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教育资源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7《那树》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的意义并积累;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词句间流露的情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的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②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难点:揣摩关键语句,掌握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谈话:谈一谈记忆中家乡的树种有哪些。(槐树、榆树、枣树„„)
引导:现在它们都有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少了,甚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硬邦邦的水泥地面与砖瓦建筑。)
是啊,大地上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站立的最大群本应是森林,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有些树木也在不断地消失。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关注下《那树》的命运,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板书课题与作者,并指导书写,如:“鼎”字的写法。
二、朗读感知——说说那树
1、朗读课文,以“那是一棵_____树,因为第___段写到______”的形式来说说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预设:⑴古老 文章第一段:很久很久 当-------就
文章第二段:佝偻 老态
⑵坚固 台风刮不倒 屹立不动 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有霉黑潮湿的皮层,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 ⑶茂盛 像刚炸开的焰火(比喻奇特)
千掌手指托住阳光,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绿得更深沉
绿着生,绿着死 ⑷大有功德(无私奉献、有爱心)
A、“在夏天-----碎汞。”(给人阴凉、清净)
B、“鸟来了------唱歌”(给鸟栖息之所,给孩子欢乐)C、“于是情侣止步”(给情侣温馨)(引导齐读)
⑸通灵 临死前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2、教师总结与过渡
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绿荫和心神的安慰;那树,是无私的奉献者,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却只愿给予,从不索取,它身遭逆境,却不愿放弃绿的愿望,这是何等豁达宽广的胸怀。然而,就是这样一棵为人类无私奉献的树,又遭遇了怎样的命运呢?
三、赏读语言,体会真情
(一)那命运
1、那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2、那树为什么被砍?
抓住关键词,对比品读重点语句:
(1)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
——人要树偿命(2)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
——树为人奉献
(二)那人
1、那树是怎样被砍的?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个过程?(屠杀)
2、何为“屠杀”?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是一场“屠杀”? 对比赏析,比较表达效果:
(1)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2)电锯从树根锯下去,锯断,撒了一圈白色的锯末。那树仅仅在倒地时传来“咚”的一声。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的语言表现力,真切体会树的痛苦、人的残忍,以更好的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情感。
4、人类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残忍?为什么?
5、哪些语句体现在屠杀还在继续?
引导学生抓住“肢解、割下、切断、闷死”等关键词来深切体会文章情感。
6、文章除了写对树的屠杀外,还写到了谁?(1)蚂蚁做了什么?
(2)清道妇看到被屠杀后的树,想到的是什么?
7、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喝醉酒的那个驾驶者,那树的命运会不会改变?文中有哪些暗示?
(三)那情
1、树的品质:
(1)树,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2)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
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 挨过来
2、配乐朗诵:“啊,啊,树是没有脚的„„”一段。
3、课堂练笔: _____!那树,你_____(选择啊、呀、哦、哎、喂等词,写几句话)
三、主旨探究——那未来
1、人类的行为仅仅毁掉的是一棵树吗?
2、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要文明了呢?
3、适时补充材料,帮助理解主题: “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绝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王鼎钧
4、总结:同学们,我们记忆中的好多树木已经消失了,不要给我们的后代只剩下被砍掉的树根!未来在我们手中,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的美好明天!
四、推荐阅读:
散文集《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碎琉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