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6醉翁亭记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教案

时间:2019-05-15 06:4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6醉翁亭记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6醉翁亭记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教案》。

第一篇: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6醉翁亭记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教案

《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

1、背诵第三段原文

2、疏通第3小段字词句子翻译,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虚实词。【重点难点】

疏通第3小段字词句子翻译,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虚实词。【学法指导】

1.通过诵读来感知理解课文。

2.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译文翻译用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翻译句子。【资料链接】 作者及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自主学习翻译第三段

学法指导: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做标注,课堂交流解决。

一、预习检测,展示解疑

1、负者歌于途

2、后者应

3、伛偻提携

4、往来不绝

5、山肴野蔌

6、宴酣之乐

7、觥筹交错

8、颓然乎期间者

二、合作探究:解释重点字词意思,翻译原文。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译文翻译用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翻译句子。有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之处,做好标记,班上交流解决。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

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

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三、巩固识记

1、重点字词意思及译文

2、背诵原文

四、课堂达标检测 见检测题

《醉翁亭记》第三课时 课堂小测

一、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伛偻提携

2、往来而不绝者

3、山肴野蔌

4、宴酣之乐

5、颓然乎其间

二、翻译句子: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第二篇: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鲁教版五四制解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材思路】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严格说是一篇驳论文,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看是一篇杂文初中学生对于议论文接触得并不多,尤其又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是作品内容、背景还是作品的语言表达都让现代学生感到陌生因此,这是一篇教学难度较大的文章

初三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简单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驳论文在教科书中还是首次接触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驳论文的知识和驳论方法的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篇文章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读起来富有鼓动性;学生对于新文体、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求知欲;这阶段的学生喜欢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 3.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案导学(见导学案)

1、复习议论文的阅读知识

2、熟读课文,简要了解写作背景,从文中找出疑难问题,准备在课堂交流

3、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疏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4、请在课前交流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

二、预习检测:

1、弄清字词读音:搽 chá 玄xuán虚 省xǐng悟 渺miǒo茫 脊jí梁 诓kāng骗

2、解释下列词语:

(1)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2)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3)诓骗:用谎话骗人

(4)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5)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6)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

3、填空:

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和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发表了小说《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另一篇是《 》另有散文诗集《 》,散文集《 》

4、导入

请列举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十年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国家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5、了解背景

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8226;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8226;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 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②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8226;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三、合作赏析

(一)自主交流,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划出标识性语句:本文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

2.读课文1—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从对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进行批驳的?

3、再读7—8段,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证明自已观点是正确的?

(明确: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对方错误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析这些事实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为突破口,证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和论据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通达驳论证来批驳了敌方的观点

3、作者通过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来证明自已的观点)

4、文章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哪些人?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总结思路: 板书:

(一)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

(二)直接反驳(驳论证):失掉的“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三)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

(四)总结: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看地底下

(二)合作探究交流,精讲点拨:

1、大声诵读文章的立论部分,并谈谈你认为自古至今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2、你能通过诵读来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吗?

找学生代表朗读,并及时点评,必要时教师示范朗读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四、课堂检测

读罢此文,我们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没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 今天离鲁迅先生书写此文已经70余年,假使你站在当今社会历史的高度,用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国的自信力,你将选取哪几个事例?请用充满自信和赞扬的笔触,把它写下来

小结:同学们,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成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中国21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让我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听歌曲《相信自己》 一起诵读:《相信自己》

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会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是在鼓舞自已,要成功就要努力,热血在心中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相信自己,你将羸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故乡》导学案1 鲁教版五四制

《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3.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

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学习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朗读法、预习法。【导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资料,走进鲁迅。

一、预习检测

阴晦()

瓦楞()

胯()下

獾()

秕()谷

鹁鸪()()

髀()

嗤()笑

絮絮()

瑟()索

蜷()缩

寒噤()折()本 惘()然

恣睢()()潺潺()黛()色 愕()然

五行()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 得较详细?

4、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 作一评价。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 1.《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 对照?通过对突出了什么?

2. 作者有改变现实“故乡”的愿望,于是就有了一个“理想”故乡。在“我”看来,这个理想到底能否实现呢?

3. 怎样认识故乡中的 “我”

我的发现:

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小说的主旨、小说的三要素、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等角度)

五、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一、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

惘然()

颧骨()

嗤笑()

鄙夷()

恣脽()

二、理解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作者是

,原名,文章以

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

2.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变形题)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是一位勤劳朴素、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不仁的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贫苦农民的典型。②杨二嫂:是一位自私刻薄、泼悍、放肆而又受到侮辱与损害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③“我” :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4.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整体阅读

5.“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扬的称号里,你看出了什么?

6.下列几句话中“辛苦”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分别指出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7.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8.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人物性格: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人物性格: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人物性格:

六、布置作业:

1、阅读下节教材,提出你发现的有价值或困惑的问题,填写在下节“师生随笔”中;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人与自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自觉保护动物。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协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难点:

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协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和动物之间怎样相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写一篇作文——人与自然。

2、屏幕出示本次习作要求,齐读,思考:(1)这次作文写什么?(2)有几项要求?分别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小组协作,激发写作兴趣。

1、多媒体播放专题片《人与自然》

2、思考:这个专题片主要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三、铺垫练习,启发思维,组织材料。

1、屏幕出示几组情境:

(1)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在这危急的时刻„„(2)茂密的大森林里,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突然传来一阵枪声„„

(3)走过那片绿绿的芦苇丛,你可曾听说,有一个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陷进了沼泽地„„

2、根据上面所提供的材料,选择一项分小组充分展开想象,编成一个童话剧演一演。

3、指名上台表演,教师指导(注意突了动物与人不同的外貌、活动、神情以及语言特点)

教育资源

四、教师明确观点:我们应该是自然界中动物的朋友,而不是它们的敌人,只有懂得保护它们,自然界才不会失去平衡,人类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学生讨论发言。

五、教师总结,完成作文提纲,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六、布置作业

完成作文《人与自然》,可以发挥想象写成童话,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字数在600字以上。

附资料: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1世纪,环保是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个个纪念日表现了世界人民对于各类环保课题的关注,一次次行动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于重建自然与维护生态安定的信心。全世界都在努力地行动,保护全人类的家园,我们也应该关心爱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作业设计】

完成作文《人与自然》,可以发挥想象写成童话,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字数在600字以上。【板书设计】

21世纪,环保是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个个纪念日表现了世界人民对于各类环保课题的关注,一次次行动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于重建自然与维护生态安定的信心。全世界都在努力地行动,保护全人类的家园,我们也应该关心爱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教学反思】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第五篇: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2《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学设计

导语: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劝勉马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篇文章。

一、提纲挈领提问题

首先请大家思考: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用相关的句子加以印证。这些句子就是我们要复习的重点。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复习。

1文章分别讲了自己从师求学之难:幼时求书之难、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具体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那么他到底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从文章里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说明。

2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段复习:

1幼时求书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2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3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侧重于讲解对比论证的写法

如:分别展示文章里的句子,让学生翻译。

1.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

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

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3.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

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4.弗之怠。(弗:不。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大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

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和:暖和。)

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

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三、归类复习:

(一)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二)一词多义

1.以:计日以还(而,来)以是(因为)人多以书假余(把,拿)

以衾拥覆(用)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的身份)

2.道:益慕圣贤之道(学说)余故道(讲,说)得道(仁政)

3.从:无从(从何处,这里指办法)从乡之先达(向)

4.至:礼愈至(周到)至舍(到了)多助之至(极点)

5.寓:寓逆旅主人(寄居)寓之酒也(寄托)

(三)词类活用:

腰: 腰里挂着。

(四)古今异义

1. 臭:古义:气味。今义:不 好闻的气味。

2. 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加水后煮成的汁水。

3. 再:古义:两次。今义:行为的重复

四、课堂小测:

1开头统领全文的词语、句子是:

嗜学;余幼时即嗜学。

3.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4.作者趋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文中通过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求学的经历,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克服困难。

6.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越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因为作者追求精神享受,心中只有读书这件乐事,所以不在意客观条件。

(意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板书:

幼时求书之难

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 勤奋刻苦

从师求学的生活之苦

下载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6醉翁亭记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6醉翁亭记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