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8. 雷电颂
教材分析
《雷电颂》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这篇课文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这部戏剧是郭沫若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节,是屈原内心的独白,也是一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诗,非常值得吟诵。学情分析
本文抒情意味浓厚,想象丰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完全靠课堂上的时间朗读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剧作的时代背景。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味文章气势,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思想感情。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届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学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学方法:朗读法、研究探讨法 教学资源:查阅的郭沫若、屈原的资料。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写这部历史剧的?(见课本42页的资料二)
2、这部历史剧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资料一,指名读第五幕的内容)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小黑板)
伫立(zhù)睥睨(pì nì)咆哮(xià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üè)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四、朗读课文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慷慨激昂、富有战斗性等)
五、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
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可分为两个层次)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迸射出光明,再到燃烧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六、探究活动
提问:
1、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①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②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③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④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指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和坚定的信念。
⑤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2、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雷电颂》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七、欣赏品味
学生朗读课文1-6段,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学生谈自己对屈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师总结: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他心中时时牵挂着祖国和人民的前途,憎恶黑暗,追求光明,具有横扫一切邪恶势力、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八、教师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作者通过瑰丽奇特的想像,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九、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2.背诵前六段。附板书:
雷电颂
郭沫若
一、呼唤风雷电 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拟人、排比、反复、社文、反问)
二、斥神鬼土偶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精选)
雷电颂
鄞州区横街镇中学
许鹏浩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教学重点
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教学设计
一、民俗导入
1、导入语: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
(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泪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两层。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写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品味语言
1、跳读精读:(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b.“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c.“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进射出光明了吗?”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d.“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指的就是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概括: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4、讨论:《雷电颂》这段独自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点拨:从句式、修辞等‘角度)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5、配乐朗读: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四、拓展阅读
《醉》
——读《雷电颂》有感
一双戴着镣铐的伸向长空的手
是在寻求光明
同时也奉献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别人眼中
也许是一种痴狂
独自叫嚷着要烧毁,烧毁
嘶哑的怒吼着要炸裂,炸裂
胸中涌动的是怎样的一种激情
却被铁的桎梏锁在黑暗的牢笼 你的火
把那铁镣烧红
黑暗中血一样的暗红在不停地闪动
日复一日地对光明的渴望和寻求 却被扼住在这黑暗的年代
心中纵有铁马金戈却脱不去身体的悲哀 终究是个凡人
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达碎千年的禁锢 雷鸣,电闪,风的狂吼 咆哮,炸毁,力的崩裂 地洞山摇的伟力穿透云层 天上的神灵也不敢吭声
其实你也是神灵,却化成肉体凡胎 全部的血和肉奉献给无边的信仰 黑暗中只有你才能见到远方的光明
从不喝酒却在一间孤独的大殿中如醉如痴 仰望穹隆在《九歌》诸神面前似癫似狂 你心中的无形的长剑正划破天宇 黑暗中那是唯一的电光 还有雷
炸裂滚动着惊天的巨响和风一同在云中 咆哮
也许有铜和铁的颜色
兵戈的交锋并非都在视野之中 当世上的人都喝了酒
没喝酒的你胸中象铁一样沉重
醉在神堂
跌跌撞撞地在大堂中奔走
镣铐的沉重又给你搏斗的力量
当你的音乐和诗在风中流淌
雷电都化成利剑
可悲痛却刺穿你的胸膛
你不能感受到肉体的疼痛
以为你醉了
醉得辨不清方向和黑白
你醉得只知道追求光明
哪怕遥远得不可捉摸
你连性命也不顾及
滚滚的汨罗江水沸腾着
那水中涌动着暗红的血色的死亡
你,真的醉了
谈谈你读了《雷电颂》后是否和本诗的作者有类似的感受?尝试着也将其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阅读郭沫若《凤凰涅槃》,进一步了解郭沫若的写作风格。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 电 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道德要掌握相关的戏剧知识,了解此文的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熟读以至成诵。
3、本文中含义深的语言要加强小组间的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 学生:
1、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郭沫若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三读:一读要求学生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二读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为强烈的感受;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以备课堂上交流。教师:
1、屈原和郭沫若的有关资料。
2、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板书课题、作者:雷电颂 郭沫若
3、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有关资料: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朗读课文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结构。、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追问:雷电颂其实是作者在颂谁?板书明确:屈原颂
2、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修辞(分小组讨论)讨论;
1、《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指导: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⑵“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⑶“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⑷“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指导:(出示幻灯)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象征手法。
3、《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指导: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使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五、概括总结
1、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2、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3、就文中不理解之处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六、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七、语文实践(课下让语文学习小组举行)
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外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
2、熟读成诵,细细品味作者情感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中的斜体和加着重号的)雷电颂 颂屈原
对黑暗的愤激对光明的礼赞 斥责神鬼偶像 抨击昏庸当权 爱国爱民 忠贞不屈 浩然正气 英勇无畏 教学后记: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能在诵读中很好把握了作者是情感和人物的内心,学生朗读情绪高涨。但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得还不是很好。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7课《雪》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鲁迅笔下“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景致,品味语言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1: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设计2:
那是1924年的岁末,在五四运动热潮已消退的北京,大学铺天盖地地挥洒着……在这个雪花奋飞的日子,身处寂寞彷徨的鲁迅触景生情,笔尖倾泻下了内心最深的感受……18天后,散文诗《雪》诞生了。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进鲁迅的生命个体。(师板书:雪 鲁迅。)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与想象: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读,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
2、展示听读收获:学生自由畅谈读后感受,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3、概括景象特点,感知作者情感。
思考:文章描写了江南和朔方不同的雪景,你认为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作者在对雪的描绘中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后明确: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奋飞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坚定的信念: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三、品读语言,走入心灵
请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丰富的内涵,深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心灵。
要求:从修辞、用词等方面找出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评点。多媒体展示示例: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句话富有表现力。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引起读者对江南的雪的形态的想象,写出江南的雪白皙、健康的特点。
四、感悟精神,激励人生
1、作者为什么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文章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交流明确: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朔方的雪。
这其中贯穿着鲁迅先生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的美好世界!
2、教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假设让鲁迅先生化为雪,你认为他会选择化为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为什么?小组谈论。(生讨论。)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我们有些同学认为鲁迅更倾向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构起了他对故乡的怀念,这是毋庸质疑的;而有更多的同学观点则相反,因为他们觉得朔方雪的抗争精神更值得鲁 2 迅赞颂。教师总结:是的,鲁迅所处的现实生活,让他不得不选择像朔方的雪那样战斗着。
虽然两地的雪景各有各的特色,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作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心中一种奋斗的激情。
(板书:奋斗的激情)“ 把温情掩藏在心底,让坚硬成为自己的盔甲。”这就是鲁迅先生!
“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学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师:让我们大家一起再次深切感受鲁迅先生的精魂吧。(点击展示)
(师)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合)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女)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师)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男)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合)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停两拍)
(师)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女)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男)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合)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心灵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会纯洁滋润,你的心音定会铿锵悦耳,你的心房定会宽阔坦荡。
在今天课的最后,老师将江天的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希望你们会有所启发。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充满活力;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感到充实;
读点鲁迅,你将坦荡荡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江天《民族灵魂鲁迅·读点鲁迅》
六、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文章,听了这优美的歌曲,你对“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请拿出笔来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字数不限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
2、阅读课后“附录”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滋润美艳——江南的雪——向往美好 旋转升腾——北方的雪——奋力抗争
八、教学反思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设计一: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设计二:同学们,山有山的刚毅,水有水的灵动,自然万物总会触发人们不尽的情思,许多作家因此写下许多优美的文字,今天我们就学习女作家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解释一下,“断想”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有才华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瘠薄(jí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chán)瘦弱。
浩瀚无垠(yín)盛大繁多,没有边际 隐姓埋名(yǐn)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二)自读课文思考
1、什么叫“断想”?这篇散文在歌颂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堆断和想象)(顽强执着生命力)(热爱与敬仰)
2、理清文章思路,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探寻——想象——感悟)
3、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三、【合作赏析】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同情、敬仰、钦佩)(增强感染力 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2(原文中找)(给它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命的漫长和痛苦)
正衬
反衬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一、造名言: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坚忍终会成功;
二、连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记俗语: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寒门出烈子,苦难造英雄)(事例略)
四、【合作质疑】(请同学针对本文自主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决。)疑问: 收获:
五、【达标训练】 Ⅰ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瘠薄()
袅袅烟云()
愤懑()黑黝黝()沉湎()
百鸟啾啾()
狼嗥()悄然无声()2.在下列括号中填上一对同义词,构成常用词。
(1)()天()日
(2)山()地()(3)()姓()名
(4)()言()语 Ⅱ阅读分析
阅读9——20段,回答下面问题。
3.选文部分是写实还是想象?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
想象
顺序
4.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
反衬
环境的恶劣突出生命力的顽强和坚忍
5.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突出峡谷的谦逊乐观
6.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格?
板书设计
讶)
地下森林
逊
手法
豪迈
咏物
咏人
探寻(惊
坚忍顽强
想象(艰辛)
反衬
感悟(人生启迪)
拟人
无私奉献
托物言志
想象
沉着谦
乐观
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