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评价任务设计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小组比赛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步骤
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知识目标
2、教学重点2)
1、知内容。
ABC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集体朗读,分男女生)
C类: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AB类:分组寻找美点。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三、品读赏析,学习句式(知识目标1)
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ABC类:学生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断品读赏析,要求用“
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1、互动释疑:(知识目标
2、教学重点2)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3 明确: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5)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2、拓展延伸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或比喻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五、归纳积累,读背课文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六、作业
背诵课文:A类:全文背诵
BC类:背诵7-13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1、场面美
好一个安塞腰鼓
2、鼓声美
3、后生美
反复、排比、比喻
4、舞姿美
反思: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我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在学生作品评点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创意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及它所渲泄的生命力量。2品味文章优美的、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语言。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二、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为我们鼓荡起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的活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受安塞腰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渲泄的生命力量,从而加深对生命的思考。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受安塞腰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渲泄的生命力量,从而加深对生命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创设情境。提示: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它给你内心一种怎样的感受?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及它所渲泄的生命力量。2.品味文章优美的、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语言。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烧灼zhuó
辐fú射
蓦mò然
冗rǒng杂
恬tián静
恢弘hóng
戛jiá然而止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体会语速、语调的变化及文章意境,将自己的感受借助下面词组表达出来。
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引导学生表达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悟,(可运用文中词语或短句)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②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带我们身临其境领略了这激昂、热烈的安塞腰鼓表演,按照表演的前前后后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朗读时怎样更好地读出它们的特点? 明确文章结构: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教师指导朗读: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蓄势待发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③ 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作者从哪些不同侧面为我们展现了腰鼓表演中的场面? b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c 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找学生对朗读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明确以上问题 a 宏伟的场面
雄壮的响声
击鼓的后生
奇丽的舞姿
b应肯定学生对主题的多种理解,如,赞美黄土高原上热情奔放的腰鼓,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歌颂阳刚之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的表现。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安塞腰鼓》中黄土高原上激昂、奔放的腰鼓、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再次品味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二、研读赏析
(一)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为什么,或找出你不理解的,共同研讨:如
1.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句写鼓声给人的启迪,表现人们由不明白、不理解到真正明白、理解了鼓声的内涵,鼓声所宣泄的情感与力量。明白了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挣脱束缚、羁绊、摆脱贫困、落后、打破闭塞、冲破一切困难的顽强生命力,它是真正原始的、健康的、自然的生命力的流露。生命的热情一旦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它。此刻,生命显得那么伟大、雄浑、激昂、粗犷。)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它们有原始的、健康的、自然的生命,未经雕饰,未经污染,是力量的源泉)4.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厚重的黄土高原保存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只有他们才能发出如此激荡人心的搏击。而江南的流水多表现柔媚的风格)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鼓声突然停止,人们仍然沉浸在激情之中,远处的“鸡啼”以声音写寂静,是一种反衬。)通过探讨文中语句,进一步理解主旨。
(二)这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借助作于内容与的形式和谐统一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的呢?请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加以品味。(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排比的作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使文章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如,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气势恢弘。)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这些短句排比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的气势。)
2.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3.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4. 短句的运用: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隆隆,隆隆,隆隆”(运用反复,短句,铿锵激昂的节奏)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反复,一直保持这快速的节奏,使文章内容表达的更热烈、更激昂,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三、拓展延伸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而今,西北好像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深情的歌颂这安塞腰鼓? 小结:
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了安塞腰鼓表现出的磅礴气势,一泻千里的声威及强健勃发的生命力量,这既是对西北这块土地的赞美,也是对这块土地上的生命的赞美——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有活力的。
六、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为我们鼓荡起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的活力。通过播放安塞腰鼓的场面,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的冲击,调动情绪。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文章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中去感受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深入领会文章意图。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观舞记》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观舞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开阔胸怀。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评价任务设计
通过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展开想象,领略印度舞蹈的艺术之美。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时:1课时
课 前 预习(ABC类全做)
一、预习内容
1、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咿呀
静穆
颦蹙
粲然
斗薮
嗔视
叱咤风云
浑身解数
尽态极妍
端凝
本色当行
星宿
2、作者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的作品还有诗集《繁星》、《春水》,1 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
3.文学常识填空。
《观舞记》的作者是________,她的原名是________,她是我国________代著名作家和________,上学期我们学过她的诗《 ________》。
4、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5、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印度舞蹈的向往之情。(引出“飞动”一词)
请用“卡拉玛姐妹的美,美在 ”说一句话。
6、本文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时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语段,用这种句式说一句话:
我喜欢“
”,这句话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
二、预习要求
1、字词要会写、弄懂、记住。
2、了解作者。
3、熟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三、我的问题 课 堂 教 学
一、预习展示:
1、字词检查
二、导入新课
舞蹈是一门艺术,是最为优美的肢体语言,是难描的画,是心灵的诗。舞蹈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让完全不同的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让我们跟随冰心女士一起来领略印度舞蹈艺术的神奇魅力。
三、小组合作展示、教师点拨
1、检查字词C类
1、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2、带着发现的眼光寻美
A类请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印度舞蹈的向往之情。(引出“飞动”一词)
BC类活动一:请用“卡拉玛姐妹的美,美在 ”说一句话。
活动二:师生串读“飞动的美”。
老师读:卡拉玛姐妹的美,学生读:美在
3、带着探究的眼光悟美
AB类选读课文,本文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时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语段,用这种句式说一句话:
我喜欢“
”,这句话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
4、带着欣赏的眼光读美
语段一:A类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他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歌里的悲欢离合。
指导朗读:
长眉,妙目,手指,腰肢,花朵,褶裙,舞步,铃声要重读,以强调印度舞蹈的着眼点,使观众懂得欣赏。“轻云”要读得轻柔,舒缓。“旋风”要读得迅捷,果断。
段二:B类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指导朗读:
动作和修饰语都需要停顿,注重情感的流露,读双眉颦蹙我们也应该紧皱双眉,读笑颊粲然我们也应该笑容满面,随着舞姿的变幻多姿,我们的朗读也要随机应变。
语段三:C类 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教师点拨:语言特色
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 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享受。
四、课堂质疑: 我的问题:
五、作业
AB类: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来扩写下面一段文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谷香绕湖飞。”
’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C类:完成《伴你学》同步练习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2.过程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评价任务设计:通过小组合班级展示,了解学生对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理解 通过学以致用,了解学生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一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最强音)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知识、能力目标1、2)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机音乐会的情形。
二 研读与赏析(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好比一个人好”?
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应如何理解?
d.“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应如何理解?
e.“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f.“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三、拓展作业
a.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修养。b.将外貌速写整理出来,写在作文本上。c.课外阅读《约翰.克利斯多夫》。
四、小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亡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创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创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要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7课《雪》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鲁迅笔下“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景致,品味语言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1: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设计2:
那是1924年的岁末,在五四运动热潮已消退的北京,大学铺天盖地地挥洒着……在这个雪花奋飞的日子,身处寂寞彷徨的鲁迅触景生情,笔尖倾泻下了内心最深的感受……18天后,散文诗《雪》诞生了。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进鲁迅的生命个体。(师板书:雪 鲁迅。)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与想象: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读,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
2、展示听读收获:学生自由畅谈读后感受,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3、概括景象特点,感知作者情感。
思考:文章描写了江南和朔方不同的雪景,你认为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作者在对雪的描绘中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后明确: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奋飞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坚定的信念: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三、品读语言,走入心灵
请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丰富的内涵,深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心灵。
要求:从修辞、用词等方面找出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评点。多媒体展示示例: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句话富有表现力。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引起读者对江南的雪的形态的想象,写出江南的雪白皙、健康的特点。
四、感悟精神,激励人生
1、作者为什么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文章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交流明确: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朔方的雪。
这其中贯穿着鲁迅先生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的美好世界!
2、教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假设让鲁迅先生化为雪,你认为他会选择化为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为什么?小组谈论。(生讨论。)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我们有些同学认为鲁迅更倾向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构起了他对故乡的怀念,这是毋庸质疑的;而有更多的同学观点则相反,因为他们觉得朔方雪的抗争精神更值得鲁 2 迅赞颂。教师总结:是的,鲁迅所处的现实生活,让他不得不选择像朔方的雪那样战斗着。
虽然两地的雪景各有各的特色,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作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心中一种奋斗的激情。
(板书:奋斗的激情)“ 把温情掩藏在心底,让坚硬成为自己的盔甲。”这就是鲁迅先生!
“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学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师:让我们大家一起再次深切感受鲁迅先生的精魂吧。(点击展示)
(师)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合)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女)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师)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男)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合)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停两拍)
(师)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女)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男)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合)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心灵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会纯洁滋润,你的心音定会铿锵悦耳,你的心房定会宽阔坦荡。
在今天课的最后,老师将江天的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希望你们会有所启发。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充满活力;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感到充实;
读点鲁迅,你将坦荡荡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江天《民族灵魂鲁迅·读点鲁迅》
六、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文章,听了这优美的歌曲,你对“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请拿出笔来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字数不限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
2、阅读课后“附录”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滋润美艳——江南的雪——向往美好 旋转升腾——北方的雪——奋力抗争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