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观舞记》学案(无解答) 鲁教版五四制
《观舞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字词
2、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句子,体会作者观舞的感受。
3、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来描写人物的写法。学习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学习难点: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pín cù()càn()然 chēn()视 chìzhà()风云
尽态极yán()浑身解()数 花鬘()斗薮()
褶裙()雏()凤
2、解词:
颦蹙:
粲然: 嗔视: 惊鸿:
尽态极妍: 叱咤风云: 本色当行:
3、《观舞记》的作者是,原名,作家。代表作品有诗集 《 》、《 》等。
4、感情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用一个精辟的词语进行概括。
5、学生自由诵读,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抄写下来。
二、合作研讨: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4、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三、巩固延伸
1、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_____和_____等修辞手法,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2、请在“幸福”“生活”“爱心”中任选一词,并以此为中心,扩展为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例如: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条六弦琴,能弹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条河,奔腾不息,淘尽人间善恶。
四、课堂反思:
从本课学了什么,怎么学的,有何收获和困惑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五、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观舞记》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观舞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开阔胸怀。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评价任务设计
通过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展开想象,领略印度舞蹈的艺术之美。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时:1课时
课 前 预习(ABC类全做)
一、预习内容
1、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咿呀
静穆
颦蹙
粲然
斗薮
嗔视
叱咤风云
浑身解数
尽态极妍
端凝
本色当行
星宿
2、作者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的作品还有诗集《繁星》、《春水》,1 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
3.文学常识填空。
《观舞记》的作者是________,她的原名是________,她是我国________代著名作家和________,上学期我们学过她的诗《 ________》。
4、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5、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印度舞蹈的向往之情。(引出“飞动”一词)
请用“卡拉玛姐妹的美,美在 ”说一句话。
6、本文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时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语段,用这种句式说一句话:
我喜欢“
”,这句话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
二、预习要求
1、字词要会写、弄懂、记住。
2、了解作者。
3、熟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三、我的问题 课 堂 教 学
一、预习展示:
1、字词检查
二、导入新课
舞蹈是一门艺术,是最为优美的肢体语言,是难描的画,是心灵的诗。舞蹈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让完全不同的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让我们跟随冰心女士一起来领略印度舞蹈艺术的神奇魅力。
三、小组合作展示、教师点拨
1、检查字词C类
1、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2、带着发现的眼光寻美
A类请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印度舞蹈的向往之情。(引出“飞动”一词)
BC类活动一:请用“卡拉玛姐妹的美,美在 ”说一句话。
活动二:师生串读“飞动的美”。
老师读:卡拉玛姐妹的美,学生读:美在
3、带着探究的眼光悟美
AB类选读课文,本文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时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语段,用这种句式说一句话:
我喜欢“
”,这句话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
4、带着欣赏的眼光读美
语段一:A类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他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歌里的悲欢离合。
指导朗读:
长眉,妙目,手指,腰肢,花朵,褶裙,舞步,铃声要重读,以强调印度舞蹈的着眼点,使观众懂得欣赏。“轻云”要读得轻柔,舒缓。“旋风”要读得迅捷,果断。
段二:B类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指导朗读:
动作和修饰语都需要停顿,注重情感的流露,读双眉颦蹙我们也应该紧皱双眉,读笑颊粲然我们也应该笑容满面,随着舞姿的变幻多姿,我们的朗读也要随机应变。
语段三:C类 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教师点拨:语言特色
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 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享受。
四、课堂质疑: 我的问题:
五、作业
AB类: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来扩写下面一段文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谷香绕湖飞。”
’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C类:完成《伴你学》同步练习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4 观舞记(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
观舞记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教学设计:
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某种舞蹈艺术,可适当进行模仿、运用。如:杨丽萍的孔雀舞
(2)课外查找积累古今诗文中精彩的描写歌舞的句子。
(3)以《水浒传》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作材料,品评其武打场面的精彩描写。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学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学案 鲁教版 ”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3、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4、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资料链接 】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瓦砾()地窖()颤巍巍()精疲力竭():
用心
爱心
专心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原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释疑
1、初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质疑交流
在整体感知这个层面上,基于老夫人对烈士的情感的复杂性,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迁移延伸
你能写出有关蜡烛的三个诗句吗?它们常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对于本文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2
象征意义:
五.同步达标
1、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
珍藏、珍爱:
耸立、肃立:
2、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3、整理出文章中共几次写到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
3.蜡烛(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3、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学习重点】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思考:文章为什么会使你感动?如果作者换一种写法,你还会被感动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合作释疑
1、上节课已划出文中的重复描写,从中你可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提示:从重复的每一个点来谈。)
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质疑交流
细读课文,可以看到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通过她的动作表现,想象老妇人当时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四、迁移延伸
前面已学过《新闻两则》,那是两篇消息,今天我们学的《蜡烛》是一篇通讯,和前文相比,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五、同步达标
1、总结一下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用心
爱心
专心
2、认真体会一下,战争留给我们的、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灭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学习心得】把你学完此文的所感、所思,或者是有哪些收获写在下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及它所渲泄的生命力量。2品味文章优美的、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语言。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二、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为我们鼓荡起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的活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受安塞腰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渲泄的生命力量,从而加深对生命的思考。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受安塞腰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渲泄的生命力量,从而加深对生命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创设情境。提示: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它给你内心一种怎样的感受?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及它所渲泄的生命力量。2.品味文章优美的、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语言。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烧灼zhuó
辐fú射
蓦mò然
冗rǒng杂
恬tián静
恢弘hóng
戛jiá然而止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体会语速、语调的变化及文章意境,将自己的感受借助下面词组表达出来。
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引导学生表达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悟,(可运用文中词语或短句)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②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带我们身临其境领略了这激昂、热烈的安塞腰鼓表演,按照表演的前前后后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朗读时怎样更好地读出它们的特点? 明确文章结构: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教师指导朗读: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蓄势待发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③ 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作者从哪些不同侧面为我们展现了腰鼓表演中的场面? b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c 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找学生对朗读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明确以上问题 a 宏伟的场面
雄壮的响声
击鼓的后生
奇丽的舞姿
b应肯定学生对主题的多种理解,如,赞美黄土高原上热情奔放的腰鼓,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歌颂阳刚之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的表现。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安塞腰鼓》中黄土高原上激昂、奔放的腰鼓、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再次品味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二、研读赏析
(一)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为什么,或找出你不理解的,共同研讨:如
1.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句写鼓声给人的启迪,表现人们由不明白、不理解到真正明白、理解了鼓声的内涵,鼓声所宣泄的情感与力量。明白了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挣脱束缚、羁绊、摆脱贫困、落后、打破闭塞、冲破一切困难的顽强生命力,它是真正原始的、健康的、自然的生命力的流露。生命的热情一旦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它。此刻,生命显得那么伟大、雄浑、激昂、粗犷。)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它们有原始的、健康的、自然的生命,未经雕饰,未经污染,是力量的源泉)4.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厚重的黄土高原保存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只有他们才能发出如此激荡人心的搏击。而江南的流水多表现柔媚的风格)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鼓声突然停止,人们仍然沉浸在激情之中,远处的“鸡啼”以声音写寂静,是一种反衬。)通过探讨文中语句,进一步理解主旨。
(二)这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借助作于内容与的形式和谐统一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的呢?请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加以品味。(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排比的作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使文章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如,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气势恢弘。)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这些短句排比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的气势。)
2.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3.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4. 短句的运用: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隆隆,隆隆,隆隆”(运用反复,短句,铿锵激昂的节奏)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反复,一直保持这快速的节奏,使文章内容表达的更热烈、更激昂,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三、拓展延伸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而今,西北好像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深情的歌颂这安塞腰鼓? 小结:
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了安塞腰鼓表现出的磅礴气势,一泻千里的声威及强健勃发的生命力量,这既是对西北这块土地的赞美,也是对这块土地上的生命的赞美——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有活力的。
六、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为我们鼓荡起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的活力。通过播放安塞腰鼓的场面,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的冲击,调动情绪。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文章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中去感受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深入领会文章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