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词五首《渔家傲 秋思》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合集)

时间:2019-05-15 01:2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词五首《渔家傲 秋思》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词五首《渔家傲 秋思》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词五首《渔家傲 秋思》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渔家傲 秋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 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 3 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第二篇:【金识源】2015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词五首《武陵春》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武陵春》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的有关知识。(学生展示搜集资料教师归纳总结)

唐诗宋词元曲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盛行于宋代。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最初称为“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扫除障碍。

1.教师课件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掌握字音,感知全词的情感基调。2.学生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教师归纳可见显示。

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3.指名学生复述词的大意。4.教师展示大意

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了,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天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景物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先流泪。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5.指名学生朗读,教师与其与学生听读,及时纠错。

(二)师生合作赏析

1.全词情感基调把握以及上、下阕写作手法的把握。教师提问:①听读、自读后全词以什么情感为基调? ②上、下两阕个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③词人为何如此哀伤呢? ④⑤⑥

2、学生展示,教师归纳了解李清照此词创作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3、师生合作赏析词句:

(1)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暗指: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日晚倦梳头。

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

心灰意懒 浓重的哀愁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

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 比喻

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 化虚为实

“闻说”、“也拟” “只恐”欲抑先扬,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三)师生共同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三、知识拓展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 《丑奴儿》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李清照作品。

五、板书设计

上阕 武陵春 下阕 实写

哀愁 虚写 3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23.《词五首》江城子 教案鲁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1

长河落日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词五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鲁教五四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抓住“壮”,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3、品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1、掌握在一首词中通过朗读表现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凉的方法技巧。

2、梳理现实与梦境的叙事结构关系,明确雄壮与悲凉的抒情层次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词的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

教学课件 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 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教学课件 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四、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六、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教学课件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下册 5 紫罗兰之死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紫罗兰之死

【教材分析】

选材方面: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作者独具匠心选用童话故事来讲述人生哲理,同学们以后写作文时,可以借鉴这种从独特的角度选材的方式.情节方面:文章的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是在批判虚荣的紫罗兰,可是到了文章的最后,笔锋一转,赞扬追求轰轰烈烈人生价值的紫罗兰,文章跌宕起伏,富有特色.同学们可以学习本文这种情节安排方式,开始给人一种错觉,但后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语言方面: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文词华丽,比喻恰当;语言富于哲理性.(引导学生分析具体语段)【教学目标】

(1)体味紫罗兰的心路历程,品味主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紫罗兰的形象,从其心路历程上品味主旨。【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师:1.纪伯伦个人简介,图片。

2.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设计思路】

一篇文章,作者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表现他们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情(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情能力的目的。由于我感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环境认识不足,洞察生活的能力有限,生活的体验较浅,而文章源于生活,要想深入的了解文章,必须全面的认识生活,所以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三个步骤进行,这些工作落实好了,学生自然能够对作品有感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会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通过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又形成自己新的生活体验,不断成熟。【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如果立即做选择,你愿意在寂寥的天幕中做医科光芒四射但转瞬即逝的流星,还是选择做医科如萤火虫般默默无闻的小星?(学生自由谈)

你的选择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定位。(引入课题)

二、听录音,找出本文最能代表紫罗兰心声的句子,并谈谈你对原文的理解。

三、为了这个追求,紫罗兰的命运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一)、起初,字罗兰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从课文中的语句)后来因何发生了变化。

思考:对紫罗兰和玫瑰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带感情读出来。

四、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紫罗兰命运的第二阶段(执着追求)对于紫罗兰的想法,旁人是怎样的态度?(玫瑰劝,造化威胁)请学生带感情、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学生评议分角色朗读的情况)师启发:应读出怎样的心理变化?

对于后文的结局此处有过暗示吗?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伏笔的写作手法)

五、终于,紫罗兰实现了愿望,由此她的命运也进入了第三阶段,概括一下。这个结局旁观者的态度怎样的?紫罗兰的态度怎样?

带上感情朗读紫罗兰的心路历程,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写上旁批,读给大家听。(既锻炼读的能力,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深入分析主旨

1、作者对紫罗兰的态度是褒还是贬

2、你对紫罗兰这一形象有何看法?(允许学生畅谈,言之有据即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七、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把文中富于哲理性的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去,并试着把他背下来.【板书设计】

第五课 紫罗兰之死 静静躲在草丛里→变身耀眼的玫瑰

(生)(死)

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

【教学反思】

一篇文章,作者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表现他们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情(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情能力的目的。由于我感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环境认识不足,洞察生活的能力有限,生活的体验较浅,而文章源于生活,要想深入的了解文章,必须全面的认识生活,所以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三个步骤进行,这些工作落实好了,学生自然能够对作品有感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会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通过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又形成自己新的生活体验,不断成熟。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对作品不断的品读,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极思维活动,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变化过程。如学生们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学生的这些感情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当然不可以纯客观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评比,融进自己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以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感受伟大的不平凡的东西。正如好的文章,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这堂课上,有许多同学在稚嫩的话语中流淌出感悟生命,感悟生活的淙淙流水,我很高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愿意投入其中,而且是有能力的。因此,质疑我在预备班就告诉了他们方法,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满足他们自身体验的需要。如在品读过程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纷纷自己寻求答案,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完全释放,阅读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自己生活体验和阅读、精读,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体验,自己去寻求答案。

同时也要给学生营造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环境。强调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感受应该珍视。在这堂课上,我没有对任何一位学生加以批评,没有'引导入究'诱导学生估测预设答案。当然,在体验教学过程,我尝试释放学生思维能量,充分张扬学生的个人体验,但也不可忘记作品中作者的主观体验,一味放纵学生的天马行空的思想,使学生养成不经思考的坏习惯,在这堂课的确出现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1、听课时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变成走过场。'给你们两分钟。'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学生只能揣摩老师的意图。哪里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呢?

2、课堂教学秩序不好。

学生动起来是好事,但由于激发学生不同认识冲突,常常众声喧哗,人声鼎沸,如果在平时,极有可能课堂为了维持纪律,使整个教学环节打乱.总之,这堂课作为体验新课改教学的初次体验,让我进一步的认识了二期课改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快乐学习,通过自身体验,通过阅读想象,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完全释放他们的思维。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词五首《渔家傲 秋思》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词五首《渔家傲 秋思》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