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17 说“屏”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说“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实际运用,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学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1、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回答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起遮挡视线和装饰的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屏风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更多地了解美丽的屏风。
二、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
流萤 帷幕 忒 书斋
韶光 休憩 伧俗 闺房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顾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方法(步骤),师生先朗读,再根据这个方法自学课文。遇到困难可小组讨论或者询问老师。出示问题提示有困难的同学:
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其特点? ②本文运用的是哪一种说明顺序?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具体说明作者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写说明文时,依据什么来选择说明方法?
④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评点时侧重①③)
2、谈谈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为我国有如此巧妙的屏风而自豪。
四、练一练,说一说(任选一题)。
1、多媒体展示几幅屏风图,现场讨论准备,让学生扮演店主和顾客,出售屏风。
2、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工艺品,作一段说明。
让学生了解向别人介绍一件物品时,可介绍它的质地、特点、作用,也可和同类事物作比较说明。把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学以致用,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
五、作业布置:
1、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像这样的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如中国的茶具、扇子、雨伞、陶瓷、编织工艺品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工艺品,写一段说明,200字左右。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17 说“屏”练习鲁教版五四制
《说“屏”》
一、给加粗字注音
韶光()伧俗()休憩()相称()曲屏()锦屏()()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______________ 2.创作出来的物体形象。___________ 3.恰当,恰如其分。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__________
三、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________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木屏、竹屏等。
A.美丽 B.秀丽 C.美观 D.华丽
2.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________,色彩又觉伧俗。A.精巧 B.轻便 C.轻巧 D.精密
四、阅读
(一)“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诗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善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健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1)()—()(2)()—()
2.解释加粗字:令人销魂()齐声称道()3.为什么作者认为“屏风”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4.屏风有什么特点?
5.起初作者对屏风有什么感情?后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又对屏风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二)楼
“重屋曰楼”,这是古人常说的一句话,从古代建筑实例来看,这“重”字不限于两重,二层以上的就可称之为“楼”。楼有很广泛的用途,在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绘 1 有作为商业建筑的茶楼酒肆;在明、清的住宅和园林中有作为卧室、书房和观赏风景的楼,如“见山楼”“明瑟楼”“听橹楼”等等。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不同于前者的楼,如汉画像石所刻的大住宅旁的“望楼”,北宋在汴梁城中所建监视火警用的“望火楼”,古代城防工程中的敌楼、城楼,许多古城中的钟楼、鼓楼。它们虽然很高,但多数不是“重屋”,下半部有的以木构架支撑,有的是夯土台或城墙。楼的体型繁简不一,人们常见的钟楼、鼓楼、城楼是较简单的型式,历史上曾出现过体型非常复杂的楼,如宋画中的黄鹤楼。类似这样的建筑今天已不多见,仅山西省还幸存有明、清所建的万泉飞云楼和介体玄神楼,是极宝贵的遗构。
阁
阁在古代往往是对收藏贵重文献的建筑的称呼。历代的寺院中常可见到“藏经阁”这样的名字;汉代曾建有藏书的“天禄阁”“石渠阁”;清代乾隆皇帝为收藏四库全书,专门修建类似国家图书馆性质的“内廷四阁”,即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这四阁的建筑形式均仿宁波私人藏书的“天一阁”,做成长方形平面,两坡硬山顶,二层楼,阁的正面满开山窗。其余三面都是实墙。
阁在园林中是作观赏风景用的建筑。例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命名用了“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诗的意思,表明建它是为了欣赏荷花。
在一些宗教建筑群中,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层建筑也被称为阁,如辽代建筑的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明代建筑的广西容县“真武阁”,清代建筑的承德普宁寺“大乘阁”、颐和园“佛香阁”等。它们的平面有长方形、凸字形、八角形,立面造型挺拔庄重,是中国多层木构建筑的代表。其中“大乘阁”在现存木构建筑中高度居第二位(39米多),“佛香阁”高度居第三位。
亭
亭是我国园林中几乎不可缺少的建筑,无论公园、私园,大园、小园、古园、今园,都可找到亭子。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名篇描写了亭子,至今脍炙人口。亭既是供游人在内停留小憩的得景建筑,又是供游人自外观赏的点景建筑。例如苏州拙政园西部的“补园”,本来是另一家的园子,园内小山上有一座“宜两亭”,这个亭名据说寓意是“一亭宜作两家春”。登上这个亭子,就可以饱览两园春色。由于亭子是点景建筑,人们对它们的体型推敲得更为细致,总是力求完美。匠师们依据它们所处的不同自然环境,常把它们的平面设计成三角、四面、六边、八边、扇面、圆形、梅花等不同的形式,供人们欣赏。
轩
轩是古典园林中观赏性的小建筑,也是起点景作用的,但在轩中往往陈放简单家具,供人们饮茶、下棋、鉴赏书画使用,这是和亭不同的地方。轩可以露在水边,也可以隐于半山,建筑布局较为自由,风格也多轻盈疏朗。网狮园的“竹外一支轩”和颐和园的“写秋轩”,代表了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轩的不同形式。
1.文中作者是如何介绍说明每种建筑的?
2.阁与楼彼此相近,作者怎样抓住阁的特征,将阁与楼区分清楚的?
3.作者是如何比较轩和亭的特征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三)漫话扇子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谜语。稍加思索,不难猜出它的谜底是扇子。提到扇子,我们总会想到它在炎炎夏日,驱酷暑送清风的功劳。可是,你知道扇子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么?
我国是扇子的故乡,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开始制作扇子,而且由于时代不同,扇子的样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初的扇子叫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工匠们采集飞禽羽毛,选用其中又长又美丽的,按颜色配在一起,制成一把把美丽的羽扇。不过,羽扇刚诞生时,并不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只是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羽扇产生后,很快就成为文人儒将的爱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孔明军师,手中常常轻挥一把鹅毛扇,神态潇洒地运筹于帷幄之中。这鹅毛扇就是羽扇的一种。苏东坡在词中这样描写周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寥寥数语,为我们描绘出一位风流倜傥的都督形象。由此可见,羽扇在三国时期已经普遍被人们使用。
大约在汉末,又出现了一种新扇子——团扇。用竹木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金属丝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绢、纸而成。聪明的艺术家又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团扇就更精美了。唐朝 A 的《 B 》中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这里的“轻罗小扇”应该就是指这种小扇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团扇渐渐只成为小姐贵妇们的宠物。《红楼梦》里的“宝钗扑蝶”中,薛宝钗拿的就是这种扇子,只不过扇面上的图案是用五彩丝绣成的。团扇上的图案或是花鸟虫鱼,或是古代仕女,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大概在唐代,折扇从朝鲜传入我国,开始得到一些官僚贵族、文人墨客的喜爱。这种扇子是由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纸或绢做成。可以折叠,打开有30~40厘米宽,而折上只有2~3厘米宽,30厘米来长。它比较耐用,携带方便,因而久盛不衰,我们今天大多也使用这种扇子。折扇有几十种,最常见的扇面是纸的,上面或题诗,或绘画,或诗画俱全。在扇面上作画,宋朝时就有这种风气。北宋画家郭熙年迈时曾在扇面上画了一幅风景画,后来这把扇子被苏东坡得到。苏东坡对郭熙绘画技术赞叹不已,亲自为画题诗,成为宋朝一段佳话。
随着扇子的发展,扇子艺术产生并发展起来。明朝画家唐伯虎经常在扇面上作画题诗。他作画题诗的扇子,成为后人收藏的艺术珍品。
到了近代,有许多画家还举办了扇画展览。朱孔阳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他当年在上海卖艺时,曾与陶冷月先生合办扇展。陶先生作画,朱先生挥毫作书,“陶朱公卖扇”,一时传为美谈。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扇子外,我国劳动人民多使用植物的茎叶做成扇子。如葵扇、蒲扇、棕榈扇等。这些扇子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我国的扇子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制作精巧,有许多是精美工艺品。其中浙江杭州的黑纸扇、湖州的羽毛扇、广东新会的葵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被誉为“扇子之王”,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扇子的制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扇子艺术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1.请为A处填上作者的名字________;B处填上作品的名称________。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文中抓住它的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加以说明的。
3.文中主要说明了几种扇子的样式?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植物茎叶做成的扇子”不能“登‘大雅之堂’”,却受到人们普遍喜爱?
5.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参考答案:
一、sháo;cāng;qì;chèn;qǔ;jǐn;píng
二、1.徒劳 2.造型 3.得体 4.因地制宜
三、1 .D 2.C
四、(一)1.(1)善—擅(2)健—键 2.销:离散,消失。称:称赞。3.因为小时候受到古诗词中有关绘屏或咏屏的佳句的影响,就觉得屏风充满了诗意。4.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的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5.起初作者对屏风充满喜爱与向往之情,后来对屏风的认识加深了,认为它实在是微妙,对它的感情也加深了。
(二)1.首先从楼的名称的意义、用途和体型来介绍楼的建筑特征;然后从阁的功用特点来介绍阁的建筑特征;接着从亭的功用和体型、轩的用途和风格介绍其建筑特征。2.作者介绍阁的特征,抓住了它功用上的特点来说明,这也是与楼最明显不同的地方,这样就把阁与楼区分清楚了。3.轩是古典园林中观赏性的小建筑,也是起点景作用,但在轩中往往陈放简单家具,供人们饮茶、下棋、鉴赏书画使用,这是和亭不同的地方。4.文中运用了分类别的方法来讲述几种古代建筑特征;介绍亭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 方法:“例如苏州拙政园西部的‘补园’……”;介绍阁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中‘大乘阁’在现存木构建筑中高度居第二位(39米多),‘佛香阁’高度居第三位。”
(三)1.杜牧;秋夕2.扇子;繁多的种类和制作的精巧 3.主要介绍了三种扇子的样子:羽扇、团扇、折扇。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最初它并不是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团扇由竹木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金属丝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绢、纸而成。而且可以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折扇是从朝鲜传入我国的,开始得到一些官僚贵族、文人墨客的喜爱,这种扇子用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纸或绢做成,可以折叠,较为耐用,携带方便,所以今天人们也仍在使用它。4.它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5.时间顺序。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15 苏州园林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推荐)
《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轩榭、丘壑、嶙峋、镂空、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4)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2)学生鉴赏品味,研讨探究,教师点拨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 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教材分析: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作者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如画,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方法:讲述。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xuān xiè {轩 榭)lín xún(嶙峋)jiàn shǎng(鉴赏)zhēn zhuò(斟酌)池沼(zhǎo)丘壑(hè)
镂空(lóu)阑干(lán)模样(mú)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 : 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
败笔 : 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 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四、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总: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分: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图画美(总说)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分说)大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局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分说)小
屋瓦色彩美 细处 总: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练习。方法:讨论。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
{1}、(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五、作业。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下册 5 紫罗兰之死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紫罗兰之死
【教材分析】
选材方面: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作者独具匠心选用童话故事来讲述人生哲理,同学们以后写作文时,可以借鉴这种从独特的角度选材的方式.情节方面:文章的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是在批判虚荣的紫罗兰,可是到了文章的最后,笔锋一转,赞扬追求轰轰烈烈人生价值的紫罗兰,文章跌宕起伏,富有特色.同学们可以学习本文这种情节安排方式,开始给人一种错觉,但后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语言方面: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文词华丽,比喻恰当;语言富于哲理性.(引导学生分析具体语段)【教学目标】
(1)体味紫罗兰的心路历程,品味主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紫罗兰的形象,从其心路历程上品味主旨。【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师:1.纪伯伦个人简介,图片。
2.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设计思路】
一篇文章,作者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表现他们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情(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情能力的目的。由于我感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环境认识不足,洞察生活的能力有限,生活的体验较浅,而文章源于生活,要想深入的了解文章,必须全面的认识生活,所以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三个步骤进行,这些工作落实好了,学生自然能够对作品有感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会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通过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又形成自己新的生活体验,不断成熟。【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如果立即做选择,你愿意在寂寥的天幕中做医科光芒四射但转瞬即逝的流星,还是选择做医科如萤火虫般默默无闻的小星?(学生自由谈)
你的选择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定位。(引入课题)
二、听录音,找出本文最能代表紫罗兰心声的句子,并谈谈你对原文的理解。
三、为了这个追求,紫罗兰的命运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一)、起初,字罗兰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从课文中的语句)后来因何发生了变化。
思考:对紫罗兰和玫瑰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带感情读出来。
四、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紫罗兰命运的第二阶段(执着追求)对于紫罗兰的想法,旁人是怎样的态度?(玫瑰劝,造化威胁)请学生带感情、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学生评议分角色朗读的情况)师启发:应读出怎样的心理变化?
对于后文的结局此处有过暗示吗?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伏笔的写作手法)
五、终于,紫罗兰实现了愿望,由此她的命运也进入了第三阶段,概括一下。这个结局旁观者的态度怎样的?紫罗兰的态度怎样?
带上感情朗读紫罗兰的心路历程,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写上旁批,读给大家听。(既锻炼读的能力,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深入分析主旨
1、作者对紫罗兰的态度是褒还是贬
2、你对紫罗兰这一形象有何看法?(允许学生畅谈,言之有据即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七、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把文中富于哲理性的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去,并试着把他背下来.【板书设计】
第五课 紫罗兰之死 静静躲在草丛里→变身耀眼的玫瑰
(生)(死)
↓
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
【教学反思】
一篇文章,作者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表现他们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情(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情能力的目的。由于我感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环境认识不足,洞察生活的能力有限,生活的体验较浅,而文章源于生活,要想深入的了解文章,必须全面的认识生活,所以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三个步骤进行,这些工作落实好了,学生自然能够对作品有感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会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通过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又形成自己新的生活体验,不断成熟。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对作品不断的品读,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极思维活动,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变化过程。如学生们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学生的这些感情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当然不可以纯客观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评比,融进自己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以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感受伟大的不平凡的东西。正如好的文章,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这堂课上,有许多同学在稚嫩的话语中流淌出感悟生命,感悟生活的淙淙流水,我很高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愿意投入其中,而且是有能力的。因此,质疑我在预备班就告诉了他们方法,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满足他们自身体验的需要。如在品读过程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纷纷自己寻求答案,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完全释放,阅读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自己生活体验和阅读、精读,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体验,自己去寻求答案。
同时也要给学生营造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环境。强调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感受应该珍视。在这堂课上,我没有对任何一位学生加以批评,没有'引导入究'诱导学生估测预设答案。当然,在体验教学过程,我尝试释放学生思维能量,充分张扬学生的个人体验,但也不可忘记作品中作者的主观体验,一味放纵学生的天马行空的思想,使学生养成不经思考的坏习惯,在这堂课的确出现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1、听课时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变成走过场。'给你们两分钟。'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学生只能揣摩老师的意图。哪里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呢?
2、课堂教学秩序不好。
学生动起来是好事,但由于激发学生不同认识冲突,常常众声喧哗,人声鼎沸,如果在平时,极有可能课堂为了维持纪律,使整个教学环节打乱.总之,这堂课作为体验新课改教学的初次体验,让我进一步的认识了二期课改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快乐学习,通过自身体验,通过阅读想象,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完全释放他们的思维。
第五篇:【金识源】七年级语文下册 13 中国石拱桥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 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3、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4、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5、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在抓住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了解祖国灿烂的桥梁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说明。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茅以升的故事。
2.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生识读加点字的读音。2.师生评价,全体学生齐读生字。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㈠ 抓住特征。㈡ 语言准确。
三.合作探讨
㈠ 探讨说明事物“抓住特征”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组内讨论:中国石拱桥的总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评
2.提问: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主要举了几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简评。
3.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桥的图片,让学生从中选出赵州桥。
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幅?读出文中对应的内容来。
教师简评:这幅图符合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反过来说,作者的说明抓住了赵州桥的特点,让我们了解认识了赵州桥,所以我们能从众多的桥梁之中,一眼把它认出来。4.教师出示另一组图片,让学生从中选出卢沟桥。
提问:这一幅的特点是什么?符合卢沟桥的特点吗?那么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教师点评。
5.总结: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抓住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我们写作说明文时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㈡ 探讨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教师画一副图,然后请一位同学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重新画图,拟人手法的运用,是形象性的语言。2.引导学生找出其它类似的形象化的语言。,学生回答,教师简评: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拟人和比喻,这是一种增强语言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在说明事物的时候,为了准确的说明,我们可以采用这种表现方法。3.提出问题:赵州桥一个大拱的跨度是多少米?是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其它数字什么的句子,学生探讨回答后,教师总结。5.提出问题:文中有“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中“大约”“可能”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讨,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的句子。
教师点拨:在没有确切材料记载的情况下,语言讲究分寸,留有余地。用“模糊语言”看上去似乎是不准确,但是实际上是准确的,这种说法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非常普遍的。
㈢ 总结:本文的语言准确,具体的说表现在:第一,用了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准确;第二,用数字说明,科学具体;第三,讲话讲究分寸,留有余地。㈣ 反馈补偿:学生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四.总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2.教师简评:本节课,我们不但学到了说明文的知识,而且还了解了我国石拱桥辉煌成就,以及今天也取得的巨大成绩。我们相信,有包括同学们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努力,必将开创我国桥梁事业的光辉未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附: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形式优美 巧妙绝伦 惟妙惟肖 抓住特征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形象性 两肩 虹
语言准确 列数字
讲究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