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3 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 鲁教五四制

时间:2019-05-12 17:5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下册 3 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 鲁教五四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下册 3 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 鲁教五四制》。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3 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 鲁教五四制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感情背诵本诗。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1.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 1 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2.作者及作品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诗人,为中国现代诗派诗人的代表。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3.写作背景

1941年,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志士。1942年春,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她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她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教师用《雨巷》中的名句引入新课,借此引出本课作者戴望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设计意图:教师的细化引导与分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为后文学生对文本的探究 作了铺垫.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设计意图: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2.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 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设计意图:通过模仿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五、布置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

六、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雨巷诗人。

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想象中于爱与恨 饱含和煦明媚的色彩

七、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让90后去理解战争年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诗人情感的变化更是难点,于是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1、以读带品。

以读促品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几遍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开头教师配乐朗诵诗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独,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2、重视文本

文本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是课堂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点应该始终放在文本上,要求学生从关键的词语、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3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2、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展示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 1

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投影 多媒体展示

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 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 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 4

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作业设计】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背景)沦陷区

悲怆、愤慨

摸索

对比

(残损)

解放区

明朗、希望

永恒的中国 【教学反思】

让学生更了解母语、让孩子更丰富学养,传承中华文化的经典、饱享炎黄文学的盛宴,从字字句句中打动学生,在点点滴滴里渗透情愫。如今,日益强势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今,纷繁多彩的网络生活,无不让现在的语文老师在坚守祖国文学阵营中的身影愈发显得单薄。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

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

第三篇:【金识源】2015九年级语文下册 3 我用残缺的手掌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我用残损的手掌》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背诵本诗。

2.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学习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锦幛()荇藻()蓬蒿()憔悴(): 蝼蚁():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诗稿》和《 》。

二、理解探究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五、拓展延伸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o()哑 荇()藻 hour()咙 蝼蚁()锦zhàng()憔cuì()蓬蒿()河堤()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B.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3.《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二、阅读

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下列问题。帆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唉,— 它不是在寻求幸福,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答案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zhàng)(xìng zǎo)(Péng hāo)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p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2.文学常识填空。

戴梦鸥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二、理解探究

1.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3.《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三、合作释疑

1.(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2.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四、课内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祖国大地(祖国山水)。不能删,括号内的文字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2.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4.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5.示例:“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6.“那里”指“解放区”。诗人心目中的“永恒的中国”应是: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意思对即可)

五、拓展延伸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嘶 xìng 喉 yǐ幛 悴 hāo dī 2. 2.D 3.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二、阅读

1. 帆(可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塑造“帆”的形象(诗中其他形象起衬托作用)。2. 指个人的幸福。3. 渴望自由,呼唤斗争。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4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1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

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多媒体展示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2.我是失修的路基,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的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附: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作业设计】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我国当代女诗人,她是 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

》等。

2.给加线的字注音:

疲惫()()

干瘪()

胚芽()

绯红()

迷惘()

淤滩()

簇新()

蜗行()

3.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①祖国→贫困落后

“我”→深沉悲痛

②祖国→痛苦追求

“我”→痛苦希望

③祖国→新生希望

“我”→希望欣喜

④祖国→富饶自由

“我”→奋发献身

祖国←血肉相连→我

荣辱与共

【教学反思】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成诗于我国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诗歌先抑后扬,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是鉴赏全诗的要点。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惜美好生活

(2)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录音机 难点:“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多媒体展示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

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重温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三、录音机范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法教学)学生模仿读,个别读。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作业设计】多媒体展示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光 明

主题+结构

意 象

对 【教学反思】

由“朦胧诗”导入,但不够简洁,事实上学生也不见得明白,后来,我干脆直接让学生阅读教辅资料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3分钟后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信息从而获得了对“朦胧诗”和课文的第一认识。这样引入,学生理解更明确,加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 3 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 鲁教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 3 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 鲁教五四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