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4:5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

.题目解读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3.文体介绍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精疲力jié(竭)

fú(拂)晓

地窖(jiào)

揣(chuāi)在怀里 颤(chàn)巍巍

鞠躬(jū)

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表现了战争间歇时短暂的寂静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爬”突出了老妇人动作的迟缓,年龄的衰老。这几个动词的使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妇人身上特殊的勇气,使人产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合作探究】

.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

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2.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精读精练】

阅读“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回答问题。

.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表明蜡烛是老妇人的心爱之物,突出她对战士的爱。

2.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显得庄严肃穆。

3.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

插蜡烛、点蜡烛、做屏障。

4.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老妇人的心理:对战士的哀痛,对敌人的仇恨。

【教学后记】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绞刑架下的报告》

课型

新授

主备

曹振国

审 核

初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学习难点:

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

预习方案: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舔()恪守()一绺()酣睡()脑髓()濒临()

幼稚()布幔()恶梦()间歇()捍卫()无济于事()

(一)导入新课:

(二)伏契克是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全书共分8章。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他在临死前最后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zhēn)言。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三)解题: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它有三个主要特征: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四)整体感知:

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2.读完本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本文是按照什么来安排顺序的?

4.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五)课堂研讨

1.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2.学生三读课文。

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1)相关语句:

(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六)比较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七)课堂小结:

要点:从插叙、开头与结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和语言风格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八)反馈练习

⒈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跛()脚 濒()临 撤()退

hān()睡 稀shū()间xiē()⒉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差 ⒊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瘸腿。亦指导瘸腿的人。()对事情毫无补益。()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接近;靠近。()旧时称打扫街道的清洁工。()⒋ 文学常识:

《绞刑下的报告(节选)》 作者,作家,1928年任捷克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绞刑下的报告》是一本报告文学,又被译名为“ ”,分八章,开头三章分别是“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和“ ”,继续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第三篇:《半截蜡烛》导学案

《半截蜡烛》导学案

【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 明线索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你从哪些地方明白的?  析内容

1、精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这是怎么样的半截蜡烛?“显眼”一词的反义词是什么?伯诺德夫人为什么不把这样重要的情报藏在隐蔽的地方,而是放在了这里?你从这儿读出了什么?

2、默读第3——6自然段,分别划下写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句子,仔细品味,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做好随文批注。

3、你最欣赏三个人物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带着对三个主人公的认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在组内分角色进行朗读。【组内交流,合作提高】

1、与合作伙伴有感情诵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收获。

3、选择本组学习精彩的内容预展。

认真读课文,根据一下提示思考:伯诺德一家三口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

展一:当()时,伯纳德夫人()(怎么做)()(结果怎样)

展二:当()时,大儿子杰克()(怎么做)()(结果怎样)

展三:、当()时,小女儿杰奎琳()(怎么做)()(结果怎样)

展四:写作方法 展五:我欣赏的人物 【展示互动,评价激励】 展示要求:

1、展形象,声音洪亮,站姿挺拔,自信大方。

2、展内容,讲解清晰,重点突出,内容补充。

3、展衔接,前后衔接,自然流畅,礼貌得体。

4、展板书,字体端正,行款整齐,富于创新。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练习题

《蜡烛》练习题

姓名: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拂晓()烧灼()颤巍巍()匍匐()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ūgōngdÌjiàowălÌ

()()()

3.解释下列词语:

精疲力竭:

4.知识点巩固:

(1)通讯(记叙文体)分为:a.b.(2)《蜡烛》是一篇通讯

5.细读课文,揣摩下列语句: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

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

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②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

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6.记叙文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遇到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学习等级: 组长签字: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课堂学习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一)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平。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学习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解之处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 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学习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并 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 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情趣。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课前准备】 “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等

【学习过程】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一、课前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水皆缥碧()急湍甚箭()泠泠作响()鸢飞戾天()(四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揣经纶世务()互相轩邈()嘤嘤成韵()横柯上蔽().....

摩品味。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从流飘荡:____________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

互相轩邈:___________ 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___

2体味一份美情。你从文中感到了什么?用“我读(句子),感急湍甚箭:____________ 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

受到了作者 的感情。”的句式说话。

皆生寒树:____________ 千转不穷:________________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作者吴均的资料,筛选归纳后写在下面。

齐背《三峡》,熟悉文章内容,然后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三、拓展延伸?巩固

【练习反馈】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一想本文描绘了

一、基础知识。

一幅怎样的图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八 年 级(下)语文 第 五 组 学 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1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①蝉则千转不穷。().欲穷其林。().②猿则百叫无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果如鹤唳云端。().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章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4.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

,介绍()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

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汗②。绿鄣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③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④被径,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信足⑥荡累⑦颐物⑧,悟衷⑨散赏⑩。

[注释]①故鄣县:古地名。②汉:银河③企:企求;盼望得到。④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⑤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暗得象夜晚一样。⑥信足:信步;漫步;随意地走。⑦荡累:消除烦恼。⑧颐物:怡情养性。⑨悟衷:内心有所感悟。⑩散赏:自由欣赏。10.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1)绝壁干天(干天:____________)(2)清川万转(清川:_______________)(3)千翼竞来(千翼:_____________)(4)鸡鸣不已(不已: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原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山川景色有哪些特点。

13.作者在文中寄寓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

用心

爱心

专心 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

【我的收获】

八 年 级(下)语 文 第 五 组 学 案

课题:五柳先生传

课型:新 授 兖州十四中 执笔人: 孟 娜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另一方面,要通过反复诵读,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者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和高洁志趣。【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并读一读。嗜()辄()吝()箪()黔().....汲()俦()觞()欤()晏().....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每有会意:_____________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_____________ ....曾不吝情去留:________________ 环堵萧然:___________ ....晏如也:_____________ 以乐其志:_____________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陶渊明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 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得出来?本文主要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五)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结合学习本文的体会,给你的同学写一篇小传。(200字左右)

三、拓展延伸?巩固 【练习反馈】

(一)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_ ..③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___________ ..⑤亲旧知其如此___________ ..⑦期在必醉___________

.⑨环堵萧然___________

..

②不慕荣利___________ ....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__ . ⑥造饮辄尽___________ .. ⑧曾不吝情去留___________ ... ⑩短褐穿结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作者 是,(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3.“五柳先生”名号来历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活的情况如何?(用原文回答)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环堵萧然()

②短褐穿结()..③晏如也()

..⑤兹若人之俦乎().

④造饮辄尽().

志趣:

8.“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其文章不群,②③

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注释】: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③莫之与京:没有人能超过他。京,大。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跌宕昭彰().②不以躬耕为耻().

10.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资料链接】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我的收获】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本文一反传记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

7.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表现在哪六个方面?概括出来。性格: 生活:

用心

爱心

专心

八 年 级 语 文 第 五 组 学 案

课题:马 说

课型:新授 兖州十四中 执笔人:孟 娜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祗()骈()尽粟一石()食()马者 庖丁().....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 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然后()有千里马 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2.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 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5.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画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主题与写法。

〈五〉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

二、拓展延伸巩固 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练习反馈】 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

1、了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空。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1)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_____ 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以“伯乐”比喻____ _____;以“食马者”比喻_____ _____。①敢有谏者死(谏:).(2)千里马“欲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螳螂委身曲附(曲:)

.(3)“食马者”的愚妄表现在:(A)_______

。(B)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__。(C)_______ _______。

①如是者再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译文: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文:

(2)安求其能千里也?

7.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成语是。

【资料链接】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幼年早孤,由嫂

抚养。25岁考中进士,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4)其真无马邪?

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

辞焉”。经此挫折后,韩愈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

3、课文《马说》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

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用问号结束。请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你的理

才之士不受重用,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大约于贞元十一年由。

至十六年间(795—800)写出了《马说》。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

(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龙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

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

4、用文中语句填写:

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1)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在担任监察御使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朝廷“宽(2)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

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又因谏阻唐宪宗迎(3)表现食马者愚蠢的句子是。

佛骨,险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回京任礼部侍郎,曾代理京

5、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兆尹。

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的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

风,提倡复兴古文,与柳宗元同为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已出”的口号。请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喻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我的收获】

【延伸阅读】

用心

爱心

专心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 组长签字:

八 年 级(下)语 文 第 五 组 学 案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课型:新 授 兖州十四中 执笔人:孟 娜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全文。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读出感情。2.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主旨。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的态度。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学习重点】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可引用课文中的原 句回答)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学法指津】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2.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 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学习过程】 3.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

4.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负箧()屣()皲()裂 以衾()容臭()..... 烨()然 叱()咄()媵人()嗜学()

.....

硕师()廪稍()

..5.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揣摩品味,说说喜欢的理由。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归纳总结。试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主题与写法。

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⑤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勤奋学习的警句,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五)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练习三。4.用普通话朗诵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说说作者在求学过 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 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拓展延伸?巩固 【练习反馈】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C.余因/得遍/观群书。D.俯身/倾耳/以请。

3、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

5、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延伸阅读】

(一)蜀鸡与乌鸦(宋濂)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余鸟周周鸣。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余鸟,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鸟来,与余鸟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训。乌息衔其余鸟飞去。鸡仰视帐然,似悔为其所卖也。

1、找出并翻译文中蜀鸡对待“晨风”和“乌鸦”不同态度的句子。

2、读了本则寓言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二)王冕憎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曷不听其所为()...③依僧寺以居()..

2、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曷不听其所为?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4、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的收获】

用心

爱心

专心

八 年 级(下)语 文 第 五 组 学 案

课题:诗词曲五首 课型:新 授 兖州十四中 执笔人:孟 娜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学法指津】

学习古代诗歌讲究“知人论世”,如果对作者的经历和遭遇有所了解,会有助于更多、更深、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因而要有意识地培养查询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习惯;要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古代诗歌讲究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要在疏通词句,初步把握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景、事、物,初步感知作者所表现的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以加深理解,丰富感悟,领略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烂柯()折戟()宫阙()峰峦()....2.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3.用普通话诵读诗歌二、三遍,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 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交流写作背景。2.朗读。3.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4.合作交流,品味鉴赏。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赤壁》

1.交流写作背景。2.朗读。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4.合作交流,品味鉴赏。

⑴)《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⑵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⑶“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⑷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归纳总结,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归纳主题。

《过零丁洋》 《 水调歌头》 《 山坡羊 ? 潼关怀古》

用心

爱心

专心(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过零丁洋》

1.交流写作背景。2.朗读。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4.合作交流,品味鉴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三)学习《水调歌头》

1.交流写作背景。2.朗读。3.结合注释,理解内容,体会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交流绍写作背景。2.朗读。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4.合作交流,品味鉴赏。

⑴ 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⑵“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⑶“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⑷ 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⑸ 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归纳总结各诗的主题。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拓展延伸?巩固 【练习反馈】

1.今天,人们常引用刘禹锡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新生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道理。

2.杜牧《赤壁》中角度新颖、见解精辟的咏史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过零丁洋》激励志士仁人“舍生取义”的 名句是:。

4.人们常常引用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离别的亲友的真挚祝福。

5.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6.默写、填空。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延伸阅读】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①。故垒②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③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 生如梦,一樽⑦还酹⑧江月。

[注释] ①风流人物:杰出不凡的人物。②故垒:旧营垒。③周郎:周瑜,字公谨。三国时东吴著名将领。④英发:指谈古不凡,见识卓异。⑤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装束,这里形容周瑜风度潇洒。⑥樯橹灰飞烟灭:指曹操大军的战船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用火攻之计烧毁。樯橹:这里指代船。樯:桅杆。⑦樽:古代的盛酒器具。⑧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6.这首诗所描写的赤壁之景的特点可用______________四个字来概括。7.请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所表现的意境描述出来。

8.“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确实,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请仿照“风流倜傥的周瑜”的结构,举出两个你熟悉的三国人物。①_________②

用心

爱心

专心 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答案:

21与朱元思书

⒈B ⒉B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4.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5.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⑵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6.空一:从容出游,怡然自得(或:舒畅自如,游兴极浓等)空二:千丈见底 空三:幽静(或:寂静、静等)空四:鄙弃名利(或: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空五:皆生寒树 7.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8.略.9意思是,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信足,的确,确实。荡累,消除烦恼。颐物,留连物态以怡情养性。悟衷,启发性情。散赏,随便欣赏。10.雄峻连绵、变化多姿。11.略。

22.五柳先生传

1.略。2.传记 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 3.略。4略。5.略。6.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7.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常著文章自娱。生活:家贫不能常得酒,短褐穿结箪瓢空,环堵萧然。志趣: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8.不汲汲于富贵。第二问略。9.⑴昭彰:昭著,明显。指气势放纵不拘,文意显明。⑵亲自10.从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作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

例(1):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例(2):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问津者”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例(3):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23马说

1.⑴人才 能识别人才的人 比喻愚昧的封建统治者⑵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⑶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略。3.略。4.略。5.略。6.⑴劝谏⑵弓着身子慢慢靠近。7.⑴像这样接连三天。⑵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4送东阳马生序

1.略。2.C.3.略4.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5.略。6.晨风:鸡遽翼诸余鸟。大鸡马上用翅膀护住其他小鸡。乌鸦:鸡视之兄弟也。大鸡把它当作兄弟。7.通过大蜀鸡被乌鸦欺骗的故事告诉人们,狡猾隐蔽的敌人不仅像凶残露骨的敌人一样可恨,而且更难防范。8.⑴偷偷地进入。⑵总是默默地记住。⑶指入迷。⑷安静的样子。⑸通“何”,为什么。⑹来住。9.C。10.⑴何不由着他呢?⑵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11.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25诗词曲五首

练习反馈:略。

延伸阅读:7.雄奇壮丽。8.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9.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

    二 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古诗文复习·作文审题指导 一、诗词鉴赏示例 【例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①说说你对诗歌思想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半截蜡烛

    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一、学习字词: 1、 认真阅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然后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些生字。生字:你的方法: 2、 用你喜欢的......

    八年级生物上册 尝试对生物分类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尝试对生物分类 一、学习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学习重难点 1、分类的概念。 2、分类的依据 3、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预习......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9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9.课  《春酒》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读语句,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8课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8课18、《吆喝》导学案萧乾年级:初二年级科目:语文课型:预习展示主备人:初二语文组备课时间:2012.6.2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计划

    8年级语文导学案计划安排 为使语文教学工作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特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做一整体安排如下。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