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价 值 观)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1、城市发展图片;
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2001-2013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
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
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学生交流、习作。
培养学生对身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板书
深沉稳健 生命力强
自然古朴 无私奉献
向往人与自然
抗台风 带来阴凉清净 是鸟儿的栖身之所 和谐相处的生活
那树 为情侣带来温馨 滋润泥土 让人们避雨 尊重生命 保护自然
醉酒出事-锯倒树身-蚂蚁搬家-挖树根、平路面
四、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那树教案
10《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那树的形象,理解那树的价值、品质。
2、赏析文章凝练而深刻的语言,掌握句子赏析的方法。
3、正确认识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凝练而深刻的语言,掌握句子赏析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走进那树 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佝偻、坚固 总结赏析句子指导:a修辞方法
三、研读课文,探究命运
1、那树遭遇了什么命运?——引颈受戮
2、圈画那树被屠杀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赏析品味。总结赏析句子指导:b词语
四、深读课文,领悟主题
1、那树消失后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周道如砥
2、那树的死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五、作业练习,巩固学法
选择文中至少三个句子进行赏析,用上赏析句子的方法
板书设计:
周
那 佝偻 坚固 道 赏析句子
{ ? 修辞、词语 树 引颈受戮 如 内容
砥 情感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知 识,技 能,情 感 态 度、价 值 观)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内容。
(3)学习批注,评点文章中的句子。
(4)感受文章中复杂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升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关注生命。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回首童年,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借助题目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交流,简介作者。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指名朗读课文。
2、苦楝树生长的环境好吗?
3、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种感受影响了作者的文字,请找出一个句子简单分析。
4、为什么说“那不是我的树”?
1、朗读课文。
2、学生师友合作,研读课文4、5两段,完成合作题目。
3、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敏感,理解作者的情感。
3、写法探究
探究:文章开头提出的“三棵树”与后文的三棵树意义一样吗?是否远离题目了?
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分析作者的写法,体会这段文字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文章写法的认识。
4、课堂小结
有感情朗读相关片段。
说说苏童这篇散文语言文字的特点。
学生自由表达。
(语言充满感性和伤感,情感浓郁)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学生互考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作者后来拥有了怎样的两棵树?
2、为什么作者说它们是一生最重要的礼物?
3、这一部分文字与前后内容有什么联系?
参考分析:之前文章先写了没有树的怅惘、失落,而后又写了种苦楝树的伤心,这样的渲染和铺垫使得到两棵树的作者分外欣喜;有了这样的欣喜、满足、与树的美好回忆,又使得后文中两棵树的毁灭更显悲壮。
学生研读8-12段。
1、概括两树形态、气质上的特点。
2、从语言分析两棵树对作者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3、理解前后文对这一部分文字起到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文章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三棵树”的寓意,自由发表意见。
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4、拓展提高
对童年的遗憾,你现在怎么看待?
练笔。
学生习作。互评。
三、板书
“三棵树”引发作者美好联想,引出下文回忆
苦楝树:孤单 弱小 忧伤——无奈 伤心 苦涩 愤怒
曾经拥有
三棵树 石榴树:宽容 热烈——信任 温暖 爱 对生活有了热情与信心
枇杷树:含蓄 深沉 奉献——欣喜 满足 弥合了我与世界的裂痕
永怀对“三棵树”的追寻——童真、自然、、梦想、所有美好的事物
四、反思
作者苏童:原名童忠贵,苏州人,当代作家,作品多展现大胆的奇思异想,是先锋派小说主将,代表作品《妻妾成群》《红粉》《已婚男人》,新历史小说《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棵树》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价 值 观)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内容。
(3)学习批注,评点文章中的句子。
(4)感受文章中复杂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升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关注生命。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回首童年,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借助题目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交流,简介作者。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指名朗读课文。
2、苦楝树生长的环境好吗?
3、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种感受影响了作者的文字,请找出一个句子简单分析。
4、为什么说“那不是我的树”?
1、朗读课文。
2、学生师友合作,研读课文4、5两段,完成合作题目。
3、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敏感,理解作者的情感。
3、写法探究
探究:文章开头提出的“三棵树”与后文的三棵树意义一样吗?是否远离题目了?
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分析作者的写法,体会这段文字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文章写法的认识。
4、课堂小结
有感情朗读相关片段。
说说苏童这篇散文语言文字的特点。
学生自由表达。
(语言充满感性和伤感,情感浓郁)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学生互考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作者后来拥有了怎样的两棵树?
2、为什么作者说它们是一生最重要的礼物?
3、这一部分文字与前后内容有什么联系?
参考分析:之前文章先写了没有树的怅惘、失落,而后又写了种苦楝树的伤心,这样的渲染和铺垫使得到两棵树的作者分外欣喜;有了这样的欣喜、满足、与树的美好回忆,又使得后文中两棵树的毁灭更显悲壮。
学生研读8-12段。
1、概括两树形态、气质上的特点。
2、从语言分析两棵树对作者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3、理解前后文对这一部分文字起到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文章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三棵树”的寓意,自由发表意见。
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4、拓展提高
对童年的遗憾,你现在怎么看待?
练笔。
学生习作。互评。
三、板书
“三棵树”引发作者美好联想,引出下文回忆
苦楝树:孤单 弱小 忧伤——无奈 伤心 苦涩 愤怒
曾经拥有
三棵树 石榴树:宽容 热烈——信任 温暖 爱 对生活有了热情与信心
枇杷树:含蓄 深沉 奉献——欣喜 满足 弥合了我与世界的裂痕
永怀对“三棵树”的追寻——童真、自然、、梦想、所有美好的事物
四、反思
作者苏童:原名童忠贵,苏州人,当代作家,作品多展现大胆的奇思异想,是先锋派小说主将,代表作品《妻妾成群》《红粉》《已婚男人》,新历史小说《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
第五篇:九年级《那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那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那树》教学设计
一、导入
先出示(PPT)(我取的书名是《情人眼》,就“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语截取前三字而引申其义。“情”是“万物有情”的那个“情”。)(生读)师述:这个有情的人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王鼎钧,走进他的散文《那树》。
二、检查预习
三、有情天地
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树被砍伐是因为树给人类带来厄运?相反地,那树对人类极其友善。(PPT)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1—5段,找出那树对人类友善的语句。
学生读书,勾画、回答。
生:那树给人清凉、给人欢乐、给情侣以浪漫
师:是啊,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我们应该尝试读出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的深情。请学生朗读,体会那树呵护人类的感情。
在同学的朗读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灵变得富足,生命更加丰盈,到处是欢声笑语,遍地是诗意盎然。这真是一片有情天地啊。
四、无情世界
师:我的眼前浮出了一副安静祥和的画面,可是往往静谧的表象中蕴藏着风暴。或许树还沉浸在奉献的美好之中,人们对树的态度却已经发生了变化。(PPT)速读7—11段,思考交通专家等人对那树的态度。小组内品一品。
A、交通专家对那树是冷酷无情的,他是宣判者。
宣判合理吗?合法吗?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他的宣判还是光明正大的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宣判多么荒谬、多么残暴!
有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交通专家宣判得荒谬性?
于是。
平常如何使用“于是”?
所以说“于是”是连词,连接前因和后果。用在此处,逻辑上不能成立。但是实际上偏偏要求成立,可见宣判得多么不合情理,多么让人匪夷所思!
B、伐树工人对那树无动于衷,他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古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师:①哪些动词可以看出这场屠杀的残忍?
“咬”、“嚼”、“撒”三个动词细腻、真实、震撼地记录了屠杀现场。
可否换成“锯”?
可见,有准确传神的词语的镶嵌,文章张力十足。
②再从修辞手法上入手,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咬”、“嚼”、“骨粉”,作者把树当成人来写。让我们感受到电锯面目狰狞,那树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不断铺排,文章文采斐然。
③“咬”给人以触觉,“骨粉”给人以视觉,“呻吟”给人以听觉感。这些感官的混用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学生体验读,读得慢一点,读得深沉一点
五、缘何无情
师:曾经的亲密无间烟消云散了。人类为何变得这般冷漠?小说中,王鼎钧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别的东西”不仅指柏油路等,更指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逐。它是隐形的刽子手。
六、蚁犹如此
那树就这样倒在绝情寡义的深渊中,死在人们贪得无厌的追逐中。它没有完成上帝“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的使命。作者心痛无比,悲愤不已。痛定思痛之余,作者依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有情有义的天窗。这不,一场葬礼拉开帷幕。(PPT)
七、主题拓展
师: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透过表象看本质。我常说,文章本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
——王鼎钧《四千字·五十年》
王鼎钧想通过一棵树的遭遇向我们传达什么?
⑵出示材料:(PPT)
人教社《教师用书》
(学生齐读)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一生读)那树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⑶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八、结束语
师:宇宙中万事万物皆有存在的价值,从细微处看万物皆有生命。存在是有必要的,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
结束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中的那棵树。希望同学们所敬畏坚守的那棵树能茁壮生长、蓬勃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