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1

时间:2019-05-13 01:1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那树》教学设计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那树》教学设计1》。

第一篇:《那树》教学设计1

《那树》教学设计

石塘中学 黄庆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了解作者

1.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教师补充相关图片。

2.请学生谈感受。

3.关于作者(出示课件)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出示课件)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5。教师总结: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

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第二篇:《那树》教学设计1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厚感情和对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表达了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的深层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慨和忧虑。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用词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意味深长。读者稍加品味,便可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其思路和写法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有关大树之事可述者甚多,文章仅述大树有益于人类的情况和被人类所伐倒的情况,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写,意蕴深刻;其二,按时间叙述,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其三,将大树的具体形象描写放在文章较前的位置,意在先给读者一个鲜明的、整体的印象;中间穿插一些传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趣味性;文章三个层次的分段,具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即第二部分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或矛盾对立的情况将要讲述,由大树的一种生活状况自然地过渡到另一种生活状况,第三个层次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某一具体事件将要讲述,由写人类文明发展、写大树的自然生活自然地过渡到摹写大树被伐的惨剧;其四,文章最后写道:“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以叙述结尾,不作议论,但却隐隐地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总之,文章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是因为大树的经历本来就具有撼人心魄、启人深思的特质。更是因为这样写更加符合大树那种向往闲适、恬静的个性特质。

本文的语言表达,以描摹叙述为主,用语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更可算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作者文学功底、语言功底良好,爱化用文言,生出新意,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日月光华,周道如砥”等,都是作者化用文言而来,显示了作者非凡的造句技巧,表达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感情;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长短句交错相间,用语简省,节奏感强,而又蕴涵丰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鼎钧其人,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2)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凝练而蕴味深刻的语言。(3)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4)理解对比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学生懂得,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作保障,没有了青山绿水,没有了鸟语花香,没有了蓝天白云,人类的生命将困难重重,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变得不可想像。

教学方式

本文是台湾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摩品味,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揣摹,探究,品味散文的主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方法去阅读其他的散文作品,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王鼎钧散文的创作特色。总之,本课的教学,应充分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既要把课文当做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做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

(1)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2)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朗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分寸。本文思想深刻,感情不太张露,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但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拟采用下列阅读策略:朗读——整体感知;默读——了解行文顺序;跳读——发现精彩片断;精读——探究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层次的内涵;品读——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3)传授散文阅读方法。散文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看似松散,主题却极为集中、深刻。散文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散文的蕴味——婉曲、深刻,可以有多种合乎情理的理解。

(4)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重点拨,重启发,重视调控思维难度和理解难度。

(5)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阅读优美的散文,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创造,要创造性的理解文章内容,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教学构思

一、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即由学生熟悉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场景(现象),或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其乐融融的现象(场景)入手,学生有话可说,能切中课文主旨,并能很快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阅读课文,把握文章行文顺序。

先用默读的方法,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顺序。

三、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先采用朗读的方法,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然后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最后采用跳读、品读的方法,感悟文章冷峻而婉曲、优美而深沉、内敛而蕴味深长的语言特点。

四、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课堂实录 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人与自然既是一对矛盾的主体,又是一对需要和谐发展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危及到自然生态的平衡,而自然生态的美好和谐又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么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有没有为了人类的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呢?有没有因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延缓某方面事业发展的事例呢?

导入拉近了同学与文章、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生1:有。我生活在枝城,那里有密集的工业区,空气质量很差,街边的树已死了十之六七,现在,大量的居民开始迁往陆城。

师:真是够可怕的!为了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你能给有关部门写一封信吗? 生1:我已经在今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写过了。

师:你的行为让教师敬佩,你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学生。

生2: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陆城在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和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的同时,非常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自然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使宜都市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

生3:我爸爸在政府工作,我听他说,陆城地区宁愿少赚钱,也不发展那些重污染企业,而是发展以蔬菜加工等为主的轻工业。

师:确实是这样,看来,你是一个非常关注地方时事的学生,真是不简单啊。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台湾作家王鼎钧写的《那树》,作家用凝练而深刻的语言描写了“那树”坎坷而悲惨的一生,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同学们,你们了解王鼎钧吗?

生4: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1927年生。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到台湾后,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工作。王鼎钧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等。

师:王鼎钧可是大师级的散文大师哟!在阅读散文《那树》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散文的相关知识吧!

生5:散文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看似松散,主题却极为集中、深刻。散文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散文的蕴味——婉曲、深刻,可以有多种合乎情理的理解。

一句“王鼎钧可是大师级的散文大师哟!”再次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下面请大家采用朗读的方法,理清作者的行文顺序。注意朗读要求:姿态正,吐字清,节奏准,感情真。

关于朗读方面的学法指导,不仅必要,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述非常精练。生1:这篇散文以大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描写了大树悲惨的一生。

师:写了大树的哪些经历?

生2:开头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早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作者在这部分主要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的友善;从“但是,这世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叙写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以及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这天”到结束,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浓墨重彩的描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大致四件事:醉汉驾车出事、电锯锯倒树身、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挖树根、平路面。

师:为什么说大树的一生是悲惨的?

这个问题问得很简洁,但却切中了理解文章主旨的要害。

生3:早些时候,大树虽然佝偻,已露出老态,但尚能在台风肆虐中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都没有掉下来,夏天里张开巨大的绿盖荫蔽人们,并且,还在黑暗里努力延伸它的树根,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然而,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延伸得更快,于是所有原来地面上的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大树已经是多余的了,最后,由于喝醉了酒的驾驶者被树干撞死,一直默默奉献的大树被连根拔起,真是悲惨至极,惨不忍睹。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过渡语)大树的命运真是很惨,那么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品读这篇散文,咀嚼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重点语句和语段,要反复地品味那些语言用词凝练、意蕴深刻的词句。

学习语文,离不了品味语言,教师的过渡语言不仅开起了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而且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生1:“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大树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生2:人们“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这是一个拟物句,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对绿阴的渴望和感激之情;“情侣止步”,那树在“暗中伸展它的根„„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这两处语句分别从侧面和正面描写出大树的高尚品质,它没有向人类索取什么,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它总是一味地追求为人类服务,为人类奉献。

师:你的发言既理解了语言的内涵,又赏析了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真不简单。

生3:“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在这句话里,作者排比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人类的建设活动在飞速发展,自然环境在不断地遭到破坏,同时也暗示了那树最终的悲惨命运。

生4:“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一句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这样一个哲理,那树生于斯,长于斯,长久在这里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师:以上,大家对大树早期的形象和生活经历以及大树近期面临的和人类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精彩的品析,下面我们重点对文章最后三段进行品读。

由整体把握转移到品读重点段落,教学的层次感很强。生5:“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

“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这一段中的“咬”“骨粉”“呻吟”都是描写性词语,描画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

赏析重点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

师:那么,这三个词分别是从人的哪种感官来写的? 生6:“咬”是诉诸于作者视觉的感受,属于动作描写;“骨粉”也是诉诸于视觉的感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锯出的粉末比作“骨粉”,突出人类的残忍。“呻吟”是诉诸于听觉的感受,让人感到凄楚异常。

师:你分析得很有深度,这几个词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呢?请同学们再次品读本段。

重视朗读的语气和语调,再一次切中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生7:这一段要用一种冷峻、深沉的语调来读。我是这样读的,请教师和同学们听完后加以指点。„„

生8:“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一句写出了大树虽惨遭人类屠杀,却仍不改为人类服务的初衷的悲壮性格。

生9:“清道妇包着手臂扫街”的情节、“蚂蚁国的故事”充满了悲痛的氛围,饱含了作者的悲痛和愤怒。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0:“老树是通灵的,他预知被伐”;老树面对厄运,用“绿着死”来抗争;“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写出了小动物对于大树即将被伐的悲哀和无奈;“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写出清道妇们对大树被伐的同情和哀悼。

师:那么,这一段要读出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品。生11:要读出缓慢、深沉而悲痛的情感。

师:树被砍,还不够,还要连根铲除,实在是残忍至极,请大家品味文章最后一段的语言。

多角度理解,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12:“割下„„的大头颅”“做„„陷阱”“切断„„动脉静脉”“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等词句,把树当人来写,四个残忍的动词,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彻底,刻画了一种刽子手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大树命运的悲惨。

师: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这一段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生13:要读出作者的愤怒之情,悲痛之情。

师:冷峻的语言,犀利的笔调,刻画出了残害大树的刽子手形象,描绘了大树多舛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重情感和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

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感受了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既小结了学生的发言,又小结了本文的教学。

生1:作者似乎对城市建设怀有不满,作者向往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生活。

生2:作者不是对城市建设不满,而是对那些为了建设城市而不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的行为表示愤慨和忧虑。

生3:人是生命体,树也是生命体,野花野草、小虫小鸟也是生命体,作者认为,如果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去破坏甚至是残害其他的生命,那么人这一高等动物就变成了屠杀生灵的刽子手。

生4: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作者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表示出了一种深深的感慨和忧虑。

师:以上四位同学的发言特别精彩,他们相互补充和完善,多方位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真的不错。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重情感和对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的深层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慨和忧虑。课外延伸,老师推荐类似作品,引发课外延伸阅读的兴趣

如果说前面的教学过程在理解深度上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则是力图在阅读的量上有所作为。

教学反思

①品味语言是这节课的主旋律,这一构思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落脚点,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②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也很到位。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就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也就更不可能个性化、多角度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③无论是从学习方式、课堂气氛、理解深度,还是从个性张扬来看,“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一节都是本节课的亮点,在这个教学阶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简洁有效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其发言也甚是精彩。

④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课教学,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算得上是阅读欣赏课。

第三篇:《那树》教学设计1

《那树》教学设计

姓名:王俊杰 性别:男 职称:中教二级 学历:本科 单位:太和县三 塔镇天宫学校 通讯地址: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天宫学校电话:*** 电子邮件信箱:junjie7803@163.com 邮编:236624

一、学情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王鼎钧的散文特色——小说的变化层次、诗化的语言、散文的形式。因为本单元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学习这篇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2)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的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感受生命的意义,但对语感的领悟和文本的阅读存在不少障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会词语间流露的情感。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在语言的品味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

教学重点: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及细节描写,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那树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

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但是这一切在慢慢远离我们。有那么一棵曾经庇护人类却被人类屠杀的大树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就让我们去听一听讲述的《那树》的故事。(幻灯1)

二、走进作者:(幻灯2)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幻灯3)着重补充两点:

1、余光中、王鼎钧二人是台湾同时代的散文大家。

2、举凡散文这一包孕极广的体裁的各类体式,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王鼎钧无一不能,都有开创性的建树。

三、字词积累(幻灯4)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乱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幻灯5)

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类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

五、精读品析

王鼎均先生是与余光中先生齐名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创作以文字朴素,立意深刻见长,所以读他的文章尤要我们用心去品悟!正如大家手上捧着的《那树》,我们惟有用心去品读,方能读出纠缠在作者内心的赞颂、同情、悲哀和激愤。下面就让咱们一起走进作者为我们创造的文字世界。(幻灯6)

与同桌对话,说出自己的一点发现

品味赏析:放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进行赏析。(学生进行自由品析,并作好批注。批注完毕,学生大声练读品析的语句,同桌互相做朗读展示)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例如: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里写出 了人的残忍无情,写出了树的悲惨无奈,流露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气愤,对老树的深切同情。“咬、嚼碎、白森森、骨粉”表现了人的残忍无情,“呻吟”表现了树的痛苦无奈。

2.从修辞的角度品文章。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等等。(还有拟人和排比)

3.抓住句式特点进行赏析。文章多用短句,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 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树,树即毁灭”,这样的短句比比皆是,都是用简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感情。

4.品读富有 特点的细节。如文章多次引用传说,“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等等,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总结,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文章,应该引领学生关注词句,细节,进行深入品读,要品出那树高尚的品格极悲惨的命运,要品出痛苦,悲悯,激愤的感情。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赞叹的,愤怒的,悲痛的不同的感情。(幻灯7)

六、探究主旨(幻灯8)

1、《那树》仅仅讲了一棵树吗?

树是象征——是人类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

写一棵树的一生是作者对现代文明畸形发展,从而导致文明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从而激发我们探索人类的出路。

2、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的是什么?(幻灯9)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七、思维拓展

1、那树是无辜的,他只想幸福而快乐的绿着,奉献着,现代文明的车轮却无情地碾碎了他生命的绿色。王鼎均先生借一棵树的生命悲剧交给了读者一份沉重的思考,读完《那树》这篇文章我们又该思考些什么呢?(幻灯10)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我们应该爱护树木,爱护森林。

我们人类应该反省自己对大自然的伤害行为。

师:是呀,在人类发展迅猛向前的脚步中,遭遇这种不幸的又何止是一棵树?(幻灯11)

2、那树的呻吟不正是大地母亲的呻吟吗?同学们认为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我们该怎样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呢? 不破坏,不伤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树(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

3、假想这样的时代,人类将以怎样的方式生存?难道回归茹毛饮血的蛮荒年代吗?(幻灯12、13)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听到你们的心声,老师因感动而欣慰!此时此刻,特别 想表达一种心愿:与青山绿水相伴,与蓝天白云携手,为着这样一种诗意而美好的现代生活,让我们心手相牵将绿色捍卫到底!

九、布置作业

设置了两个不同的写作情境,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涵,二是针对学生中阅读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了拓展写作,进一步提高其写作能力。

1、人们无情地屠杀了大树,剥夺了老树生存的权利,作为人类中的一员,你想对老树说什么?

2、第8段,老树在星空下仰望上帝,他想说什么?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十、板书设计

那树 王鼎钧

树(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

教学反思:

品味语言是这节课的主旋律,这一构思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落脚点,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还需更加细致地研读文本。

本节课注重读,有多种形式的读,朗读、跳读、精读,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只是在精读美文的环节 中,注重赏析却忽略了朗读指导,存在走过场。

在延伸阅读环节中,学生在谈完了与那树遭受悲惨命运类似的生活现象后,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再举例,创设直观的强烈的情境,给学生以冲击力,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四篇:《那树》课时教学设计1

《那树》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4.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5.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要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及写法,并初步理解其含义: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3.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各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不知何时兴起了“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布置作业:

1.想像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第五篇: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的发展观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词句间流露的情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②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难点:揣摩关键语句,掌握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资源】 图片、多媒体课件、板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反映人类生存的困境画面有“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等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画面你难道不想说点什么吗?

学生谈感悟

师:是啊,人们常把我们居住的地球称为绿色星球,这是因为站立在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枝繁叶茂的树木用绿色装点着我们的家园然而,随着都市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树倒在了人的刀斧利具之下,就连街头的那棵大树也未能幸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关注那树的命运,共同学习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散文——《那树》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思考:(多媒体出示)

①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情感把握准确,朗读的整体基调应是深沉,凝重的

②问题思考:课文讲述了那树怎样的故事?

③你能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句话吗?

2、围绕问题,具体感知

①教师纠正学生读错的子音,强调对“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的正确认读和理解,点评朗读情况

②学生概述那树的故事,男、女同学交换点评教师适当补充

③学生说话展示说话示例参考(多媒体出示)

那是一棵坚固稳定的树,因为……

那是一棵繁密茂盛的树,因为……

那是一棵默默奉献的树,因为……

那是一棵善良的树,因为……

那是一棵绿着生绿着死的数,因为……

……

3、教师总结

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绿荫和心神的安慰;那树,是无私的奉献者,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却只愿给予,从不索取它身遭逆境,却不愿放弃绿的愿望,这是何等豁达宽广的胸怀然而,就因为一名喝醉的驾驶者,交通专家就给它下达了死亡通知书面对无情的判决,作者的态度怎样呢?

三、揣摩关键语句,体会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1、教师设问(多媒体出示)

⑴找出文中表示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⑵找出文中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句子,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⑴ 对照鲜明如:“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慢,两相对照自然界的类文明飞速发展,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是坏事,有可能认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是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体会得到上述的意思

⑵ 笔触生动细腻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数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咬”“骨粉”“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杀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寓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行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类似于这样表达愤恨的感情色彩的词语还有一些,如倒数第一段的“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作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有一层柏油下闷死”

3、选择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自由朗读

4、教师总结

作者之所以如此生动地描写,是想借写老树的命运,来表达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想法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叫“托物寓意”

教学活动4

四、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教师设问: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假如你是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处理此事?

2、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估计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移植大树 ②改道行驶 ③砍伐大树

④在树的周围设警示标牌

3、教师引导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处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该怎么处理好这一矛盾冲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材料(多媒体出示)

树&8226;车之争

2006年10月24日晚,周先生开车送朋友去花溪天河潭,在金筑镇附近,他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黑影,他急转方向盘,险些翻车事后,他停下车查看,黑影原来是一棵大树 周先生询问相关人员才知道,这棵大树原来是行道树,五年前在扩宽这条公路时,没有被移植的这棵大树,因公路在其左、右两边拓宽,它就“长”在了路中央

接连几天,周先生和多名车友谈及此经历时,车友们历数贵阳市的飞山街,贵乌南路,阳明祠等地均有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长在了路中央,犹如安排了一道路障,容易发生行车事故”这些车友说,长在路中央的大树是否可以移植、砍伐,方便行车

市民意见:长在路中央的大树肯定不能因以“行车安全”为由进行取缔因为这些大树树龄均在100年以上,它们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变迁,尤其是现在追求生态平衡,大树存在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林业工作者:这种几十年,上百年的古树移植的风险很大,因为它们的根系很多且极为发达,一旦移植易造成古树死亡

解决方案:砍伐,移植都行不通,怎样才能保障行车安全?经过观察发现这些树的附近都没有任何的警示标语,针对这个情况,市民和车友建议,交警部门能否在这些路段设相关的警示标牌?让人、树、车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五、归纳总结,结束学习

1、总结:同学们,我想材料中的解决方案或许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吧人类是善于思考、充满智慧的,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我相信构建和谐社会不会成为一句口号

2、布置作业

①想象一下: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尝试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情形

②课后阅读了解王鼎钧的散文创作

3、板书设计

那树

王鼎钧

喜欢利用

抱怨嫌弃

毁灭遗忘

和谐共处 树

庇护奉献忍辱负重引颈受戮

下载《那树》教学设计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那树》教学设计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 那树》 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 课题:那树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

    那树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谈生命》重点 二、学生回忆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生命是什么”涉及生......

    《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 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但因他们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所以阅读本文容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思想,很难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入细......

    那树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那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词义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鼓励......

    《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位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教学步骤: 1、用目前环保问题导入课文。(看到树,我们就想起了绿......

    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 肥西县严店中学 余东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过程和方法: 1、品味语言......

    《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词义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情感目标: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说明:......

    《那树》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那树》教学设计 湖北省宜城市 冯富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