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5 01:3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历史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历史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篇:浅谈历史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历史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除了正文部分外,教科书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取了许多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等史料。这些史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对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形成多元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用好历史史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开新编历史教科书,一篇篇精彩的导言,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精心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文,导读框中引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体会画中人温柔、宁静的微笑中散发的人性的魅力,感悟画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作品所彰显的强大生命力。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历史史料在这一课中就有十多处,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它们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来探求历史的真相,寻找历史的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中学生很难理解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前人们的生存状态,再加上中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发展有限,领悟历史的能力教差,便一知半解地死记硬背教材中已有的结论,这严重制约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历史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历史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文中引用了歌谣《炮子谣》、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奏折、《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英国鸦片走私船等丰富的图文史料。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些图片、歌谣、统计表,发掘其内涵,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正文内容,学生就不难理解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教学实践证明,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史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时空概念,获取正确的历史知识,还能使他们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归纳、分析、判断、综合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史料教学对于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谟拉比法典》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法典的条文来了解法典的内容,从而认识法典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结论效果更好。

新教材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许多制表、填图、填表的训练。例如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上填写南昌、井冈山根据地的位置;描出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的路线。在《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找出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数一数红军长征走过多少个省等等。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边学边做,这样的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史料教学还是构建探究式课堂的桥梁,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就必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通过阅读、分析、鉴别,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不同的描述,学生通过对这两段史料的比较、分析、探究,再结合课文内容,就不难得出结论。

四、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历史教材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相对于抽象的文字表述而言,历史史料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更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例如近代史上《邓世昌》、《孙中山》、《林则徐》、《李大钊》等爱国者的历史图像很丰富,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正文内容,对他们的爱国事迹进行生动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当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时候,总有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以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中还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也是情感教育的极好素材,例如从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中感悟其铮铮铁骨,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激励学生思考如何善待人生、珍惜人生;从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中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总之,历史史料以其生动详实、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以图育情、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明白事理,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一般来说,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引用的文献材料有几百处之多,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增添了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材料解析是高中历史课堂上史料教学的主体形式,因材料解析题能够培养和考察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获得,培养学生对观点的归纳和提炼以及对文字的组织等多方面、深层次的能力,所以高考试卷对它是情有独终。因此史料教学越来越得到了高中教师重视,成为历史课堂中每课必见的内容,在今天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内应该怎样进行史料教学?因为并不是史料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必须用史料去证实去解析。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应注意些什么呢?

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及《世界近代现代史》都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用足用好这部分史料。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也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的章节重新组合。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组合在一起,比较不同时期蒋介石对日政策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2.精心准备,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还需适当补充史料。例

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描写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中用了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爱动脑筋的学生可能马上会想到: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在其故乡——中国的情形会是怎样呢?这里不妨补充一段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学生不但了解了三大发明在近代东西方的不同遭遇,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近代西方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深层原因。

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编写史料有两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3.合理选择与利用史料,进行史料的整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捕捉、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一要点时,我运用史料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陈独秀《青年杂志》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 设问: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见解:三组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材料三反映了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简

单总结: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束缚,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将封建帝王从金銮宝殿上打翻在地,政权却落入了北洋军阀的手中,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们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文化上: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史料阅读的帮助下,轻松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4、对史料的分析要有科学性。对史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史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场观点。像文献史料,它们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的做到客观公正,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一般材料都称农民起义军为“贼”、“寇”、“匪”等,这反映了作者立场的局限性,教学时要给学生说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5、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有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注意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总之,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分析史料和思考题,在教学时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认真思考回答。我们要充分利用鲜活的史料,再现历史的真实,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浅议导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议导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历史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伊始就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因为成功的导入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因为影响学生上好新课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课间十分钟休息过后仍然未能安定下来,还有课前教室内外的偶发事件,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等。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导入艺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叙述、直观性的视频画面和启发性的问题等方式给学生一些恰当的、较强的信息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活动,把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迅速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成功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皮亚杰说过: “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 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在导入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再次,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导入是课与课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的导入设计,可以在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自然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最后,成功的导入有利于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是不同的,通过导入,教师可以清晰地阐明本节课、本子目的教学目标和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形成学习期待,自觉地以教学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入,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近年来,我做了一些导入方法的尝试,力求用新颖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具体做法有:

1、结合时政,设置悬念导入。

例如:学习《美国的南北战争》这课时,从当前时政入手,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今天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最感谢谁吗?”,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纷纷猜测“美国总统奥巴马最感谢谁”,此时抛出答案“奥巴马最感谢的人是——林肯,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本课寻找答案。”这样的导入从当前时政入手,缩短了历史时空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复习提问导入法。

例如:在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时,提出问题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性质、结果”,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目的打倒了吗?”,再顺势提出“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争夺从战场上转移到了会议桌上,形成战后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有利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把握历史线索,又有利于理解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突破难点。

3、引用成语典故导入

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有点睛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史中可引用的成语很多。如:春秋争霸时期的“一鸣惊人、卧

薪尝胆、问鼎中原。”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孙武的“三令五申”、班超的“投笔从戎”、祖荻的“闻鸡起舞”、项羽的“破釜沉舟”、淝水之战的“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等等都可以作为“开场白”导入新课。这样能加深对历史的记忆。

4、借助音乐作品导入

歌曲、诗词等文艺作品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如我在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之前,先播放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悲壮、愤恨、沉重的歌声将学生带入了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踏入东北领土,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曲的结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借此导入新课,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课,效果良好。

5、利用文物、模型及课本的插图、图表和其他直观教具导入

文物、模型及其他直观教具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如讲《魏晋南北朝艺术成就》之前,我带去了文房四宝,先问学生文房四宝指哪些东西,然后一一向学生展示了毛笔、墨汁、宣纸、砚台四种实物。接着再问学生这些东西用途是什么,学生回答写书法、作画。王羲之、顾恺之就是用文房四宝写了《兰亭序》,画了《洛神赋图》。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6、故事导入

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事件的记述,具有极强的故事性。中学生大多爱听故事,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如将商鞅变法时,讲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个改革家在变法前,担心人民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城北门,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很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后又下令把赏金增到五十。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城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说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决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以此故事就引入新课——《商鞅变法》。

总之,历史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入中导入语要语言简练,占用时间不能太多,否则会喧宾夺主。

第四篇:《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结题报告

京山永隆中学 杨希平电话:*** 摘 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师生的信息素质明显提高,教育信息观念普遍形成,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并且学校分阶段建立起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师能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并且归纳出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历史 课堂教学 作用 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多媒体技术可以说给传统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一股新世纪的春风,它推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论逐渐建立,这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媒体教学则有利于改进传统历史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将图形、文字、声音、影像有效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在促进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和和现代化的同时,也引发很多问题,主要在四个方面。

教师方面:教师主导体地位缺失,从过去的教师“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多媒体灌”;抛弃传统教学,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完全忽视传统板书教学。

多媒体方面: 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盲目追求多媒体设计的高技术含量,装点教学过程,不重视教材与多媒体的整合;整个教学以多媒体为中心,学生和老师走马观花的欣赏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信息量过大,不够精悍和简洁。学生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一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信息“轰炸”,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学生不再是学习的主人,而是成为课件的欣赏着,把兴趣停留在对图片影像上面,不能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面:脱离教材,材料过多。一些教师过分追求情境创新和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性注意不够。教学中媒体泛滥,一味追求课件色彩、字体、配音、动画等视觉媒体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不擅长提出有层次性的问题,无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和相互评价中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学生需要的角度,无论是从学校研究非常匮乏的角度还是从对个人教学探索发展需求来说,本课题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现状

教育多媒体技术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教育观念方面,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学习过程成为了信息获取、选择,进而进行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学过程无论在内容上、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应当从以教师为核心转为以学生为核心,由继承式教育转向创新式教育。在教育方式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教学时间、层次更灵活,教学手段、资源更丰富,教学反馈、知识更新更及时,教学管理、互动与协作更高效。指导性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个别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学模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教学目标由维持走向创新,教学时空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由间接走向直观,教学方法走向个性化、多样化。

在学习方式方面,教育教学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的巨大的改变,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协作式”和“发现式”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互动学习、资源型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接受式学习。

但在现实中,多媒体技术资源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远没有达到理论研究者所期望的水平,在学校,我们进行的学生访谈中,也发现所运用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的影响不如理论推测的那样有效。我们仔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学校校园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源还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二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传统条件下的接受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能力,是不足以应付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三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还没有对教育多媒体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没有探索出一种将教育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这一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展开了将教育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从教师、学生、多媒体、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析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以提出有效多媒体历史教学的对策。为历史教师系统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和初中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学习提供借鉴,从而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另外,本课题研究所开发出的应用策略以及设计的案例、课件等,将为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由于本研究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可在条件具备的中学试点推广。

本课题研究将运用教育传播理论对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考察,并提出解决策略。教育传播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编码,然后通过媒体通道,把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传递给特定教学对象的一种活动。教学传播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媒体和教学信息四个要素构成,并通过六个阶段完成整个传播过程。教育传播理论家常用抽象的“模型”来解释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最具代表性的是“贝罗模型”。这种模型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部分: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者,这四个部分和教育传播的四个要素不谋而合,异曲同工,都注重传播中的四个主体。同时,模型着重显示每一个基本部分是由若干因素所构成的。这一模型说明了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影响和决定教学信息传递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因素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为了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必须研究和考察各方面的因素。用这种传播理论来研究历史多媒体教学非常合适,因为在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媒体和教学信息四个要素始终贯穿其中,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可以清晰的分析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所在,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多媒体技术对历史教学的干扰,做到高效的多媒体历史教学。

四、研究与实践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工作,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教育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拓展了教学、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得教学与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校。教师可以利用最优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但是要发挥这些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优势,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网络技术和技能。对此,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培养教师运用教育多媒体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

1、通过信息技术科学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教师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技术素养。培养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信息学科担负着主要的任务。而历史学科所需要的有自己特点的信息提取技能,则是历史学科教学中应当加以培养的,这就应该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2、通过能够把教育多媒体技术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主体的生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合,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的根本性的变化,在对我校若干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教学案例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将教育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新颖、多样、合作、交互

新颖: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样: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多种媒体,以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觉通道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照顾,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

合作: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交互:在“在线学习”的课堂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大大增加,可以形成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开放、广泛、交互、平等的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师生、生生间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沟通、交流、学习的场所。

(2)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共享、个性、主动、互动

共享:学生能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与整个世界共享资源和知识,学生的学习世界成为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世界。他可以利用网络上所能得到的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选择机会。个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就自己的特殊问题向老师请教,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某些方面更为深入学习和探索,以求得个性的发展。个性化的学习,个别化的教学在此得以实现,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主动:多媒体技术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具有明显的“非中心化”的特点,教学由“中心化”向“非中心化”的转变是网络课堂的核心特征。非中心化的“在线学习”模式,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但由于非中心化,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相对弱化,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依赖于教师的分配和传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反馈,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主动性。互动:教育教学网络资源的课堂应用使得课堂形成了一个一对一、一对多、多对我的“网络”模式,互动活动的增加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的外显特征,交互式、合作式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沟通。

我们的实践表明,将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能够有效地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其中对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它的最大的教育功效,它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创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创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具体措施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把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日常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不能脱节,因为任何和研究工作都是基于教学,并服务于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运用调查法,调查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数据对比,它也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具体措施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

2)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3)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六 研究的结果

本课题总的预期成果除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和案例外,其它成果体现形式为:

1、教师能灵活地运用教育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并且归纳出一套将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和学习模式:(1)个别辅导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基于网络的CAI软件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通信来实现。个别指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网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应用CAI软件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将CAI软件存放在网络教育资源库上,供学生自由下载到本地计算机,然后再运行该软件进行个别化学习。第二种方式是直接在网上运行用Java语言编写的CAI软件。它可以实现软件的跨平台运行,内嵌在网页面中的Java CAI软件大大增强了教学材料的交互性与实时性。从而真正营造一个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系统。这种教学模式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一次编制CAI软件可以跨平台运行,供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使用,极大地拓展了教学覆盖的范围。第三种是在网络上应用CAI软件进行协作学习的系统。(2)讨论学习模式

讨论学习模式可以利用电子布告牌系统实现。这种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功能。一般是由教师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学科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的主题组内发表言论,并能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实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人看到。这种学习过程必须由教师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偏离当前学习的主题。学生参与讨论时,如果仅仅基于字符界面,则不能从多个感觉通道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而利用Java语言实现的讨论系统则可以加入更多的学习与控制因素,它支持多名师生参加讨论;支持学生选择对象,进行公开或私下讨论;支持共享白板功能,允许多个用户共享白板讨论共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加具有实用性。(3)自主探索学习模式

自主探索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该模式一般是由教师设立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发布,要求学生解答。同时提供大量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还设有专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扭转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实现这种模式的学习,只要利用电子邮件功能便可实现,所以应用前景广阔。自主探索学习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只要将这些要素组织和衔接好,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中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为此要有比较灵敏的反馈系统,以便及时给予学生帮助。(4)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网络,由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2、课题实施,建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资源库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资源库不断吸纳本校历史教师创作研制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融合学校素材文本、动画案例、网络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将优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电子教案等归整为一体,为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贡献个人的点滴智慧。学校建立的属于自己的课件制作中心和软件下载中心,把历史教师开发和制作的优秀课件容纳的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中,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充实,及时更新,从而陆续丰富学校历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使之更能有效的辅助教学,让其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软件中心的成立和投入使用,使历史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教学所需的软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进教学效益。信息技术中心及时更新下载中心中的资源,使之能更好的辅助教学。

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大幅度提高 为有效实施实验课题,学校在硬件环境建设初具规模的形式下,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及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学校先后组织了以课件制作技术为核心的课件制作培训,共同探讨authorware课件开发技术,flash动画制作技术,powerpoint速成与提高;以图象处理技术为核心的photoshop常用图象处理方法,图象的抓取技术等相关软件的操作与使用;以电子教案为核心的frontpage网页制作技术,word提高应用技术;以数字化教学信息为核心的音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等。学校成立了培训小组成员,充分利用教师的业余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各种培训。现在基本全部教师都能制作自己的教学课件,自主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初步结论。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帮助我们尽快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海量信息、虚拟现实、多通道以及延展时空的优势,有利于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能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自主地学习,更加有创造性地学习。使他们能够学会收集信息、加工信息、通过信息叠加学习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它已成为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由于我们研究组的成员都是一线的教师,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研究的数据和资料不少,但是有高度的、总结性的东西不够,没有能够提高一个层次来审视和总结课题的结论。

2)目前多媒体教案远满足不了教学研究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全面运用是我们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首要问题。其次,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现有的设备和软件资源开展实证性研究还应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第五篇: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文: 陳冠華

近年來,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歷史教育改革時頗受重視的一環。然而,對於史料運用的種種問題,並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討。雖然坊間的參考書中充斥著所謂的「史料題」,我們在教學中亦時而引用史料,事實上,對於為什麼歷史教學中應該運用史料、如何使用史料、使用史料將可能遭遇怎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等等,我們還沒有完整的一套想法。在這方面,英國歷史教育界的腳步較快,其自七○年代以來興起的所謂「新歷史科」歷史教育哲學,對於這些問題已有一些明確的看法。本文即擬介紹英國歷史教育界對於史料教學的討論,希望能作為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的參考。

(一)以「純粹歷史的方式」運用史料

「如果歷史不僅是一連串的知識結體,那它是什麼?我們建議,將歷史視為一些過去所遺留的材料之集合,而史學家乃用這些材料來作為關於過去的證據。„„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學生、教師和歷史學家為重建過去而進行的一連串活動,亦因此而使它對他們而言變得真實與有臨場感。此種歷史知識觀應用於教學方式上,即意味著學生應該對於各種一手、二手的史料進行探究活動。」------SCHP研究組

相較於其他知識類型,歷史知識一項很重要的特質即是其研究對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現,所以難以被直接觀察;建立歷史知識所需要的「證據」都是間接來自於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中,建構關於過去人事的論述,可以說是一推理學問。因此,歷史是一「不斷地在發展的活動」(an ongoing activity),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變的事實知識;任何歷史的陳述和觀點都應具備合理的論證程序,而只要它們有合理的論證,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認,歷史所以常常容許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共存。學習者必須先有這些基礎觀念,跳脫了單純事實層累的歷史觀以後,才能談到進一步去認識歷史這一種知識類型。

既然史料是我們瞭解過去、建立歷史知識的媒介,因此歷史知識的「程序性規準」之核心即在於「如何將史料化做歷史證據的正當運用」— 對史料證據的運用有所認識,是掌握歷史此一知識類型之「程序性規準」的基礎。由於英國新歷史科理念的根源即在於以歷史為一「知識類型」而教與學,強調學習歷史「程序性知識」之不可規避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認為應將「運用史料為證據」之概念與能力,引入於教學之中。他們強調,唯有理解了史料和歷史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理解了歷史知識的本質,才是真正認識了歷史,從而能展現學習歷史對人們的真正價值。基於此種觀點,從歷史知識的本質為出發點的新歷史科理念,乃以史料的運用為其歷史教學法主張的起點,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史料作為歷史證據,乃成為新歷史科教學設計理念的重點之一。我們可以發現,在英國,即使不同的人可能對於何謂「新歷史科」的意義看法並不相同,但是卻普遍視「以史料做為教學基礎」的主張,為新歷史科的基礎成分。例如「史料對於歷史的重要性」這個主題,即在表現新歷史科理念之SCHP課程中一再迴旋,甚且常常因而被貼上「證據教學法」的標籤。

所謂認識史料的運用,即是去認識「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去認識各種歷史材料如何被運用於過去的重建。然而,由於史料只是一種間接性的媒介,因此運用史料以重建過去所涉及的問題也較為複雜,其中包含兩項主要工作:一是史料的鑑別,二則是史事的說明和詮釋。面對史料時,除了判定真偽的基本問題外,更牽涉到如何獲得「有效證據」,以及證據「如何被理解與詮釋」的關鍵概念。落實在教學中,學生要既認識那些處理史料的「技能」(例如:鑑定真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而從中萃取資料、比較不同來源的史料、判斷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見成分等等),也要掌握理解歷史證據時牽涉到的各種概念(如神入、因果、變遷等等)。

但是,學習何謂歷史證據的概念,以及處理做為證據之史料的各項技能,卻並非學得它們的定義即可。技能與概念的學習皆非倚靠記憶即能成就的。若僅是要求學習者去咬文嚼字地背誦「歷史證據是什麼」云云,只會使他們覺得枯燥無聊而已,即使終能背出長篇大論,亦無實際意義。學習者真正學會一個概念或技能,必須是要能夠在課堂之外的新情境中自己獨力應用它才是,而這就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諄諄教誨所能完全含括的了,還必須涉及學生自己實際操作的學習經驗。因此,在課堂上給予學生直接對史料進行探究的機會是必要的。SCHP研究組即強調:

「既然所企望的結果並非事實的記憶而是關於態度和能力,課堂中所運用的方法就應該是盡量去為學生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學習情境,而不是單讓教師扮演傳遞知識者的角色。」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既然史學家都是運用了歷史知識的規準來從事探究,那麼學生能否從閱讀史學家的論述作品或其彼此的論辯中去掌握如何正當運用史料的規準呢?這樣不是更為便捷嗎?事實上,這種方式對一般學生而言卻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除了十分專業化的史學析論文字以外,歷史知識的規準這個部份在歷史敘述之中並不清晰,一般人並不容易從史學家的作品中明顯看出他在建立此一敘述時所運用的方法技能。學生一方面很少已具備了研讀專業史論的能力和興趣,再者也還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去透視一般歷史論述中所用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很難期待他們從閱讀歷史論著中去習得歷史知識的規準。他們需要從自己處理史料、嘗試建立某些論述的經驗中來學習這些規準,這才是教導這種規準的較為具體的媒介。因此,對新歷史科的支持者而言,要使學生對於「如何面對史料」、「什麼是歷史證據」有一些理解,作為其歷史教育宗旨達成的基礎,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他們自己運用史料作為歷史證據的實際經驗來得到。

綜言之,在新歷史科理念的脈絡中,在學校歷史課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義是:由於學生不能僅是被教導固化的知識,還應該被教導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而這便涉及了讓學生自己去運用史料,因為唯有透過運用史料的實際經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然而,在歷史課堂中運用史料的活動,本身可以具有許多不同於此的意涵,並非只要在教學中運用了史料即是符合新歷史科的理念。在這裡有需要加以進一步地釐清。

運用史料於歷史教學之中,在英國其實有長久的傳統。自十九世紀中德國史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確立了現代史學以來,依據史料證據以追求「如其所是」之過去的理想,即或顯或隱地引導著歷史學界,也影響了歷史教學的觀念,史料亦因而被引入了歷史教學之中。早在關注歷史教學的英國「歷史學會」(Historical Association)於二十世紀初成立之時,其出版品中即已有專門談論史料運用的小冊了(C.H.Firth, Source, 1906)。當時在歷史課堂上運用史料的觀念引伸自片面蘭克式的史學觀,認為其主要的作用是藉由呈現各個時代的原始材料做為一種引證,來讓學生感受歷史敘述「如其所是」的真實性,進而引發學生的興趣。例如於1919年出版《英國歷史材料集》(English History Source Books)的編輯們,即在其前言中說明,他們運用史料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放在一課的結尾,作為一種生動的例證;另一種方式則是放在一課之先,在學生尚未讀到正文前作為引線。」

很明顯的,這些史料的角色地位是附屬於課文內容之下的,只是幫助學生從課本中學得「事實」的一種附屬品,點綴於行文之間,使這些要學生去「記得」的論述能生動活潑些,作為事實的那些敘述本身才是重點。這種運用史料的觀念及方式在英國歷史教學中頗為常見,多年來一直綿延不斷。

在1951年IAAM(Incorporated Association of Assistant Masters)出版的《中學歷史教學》(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Secondary School)中即指出,運用史料的好處就是「傳輸歷史事件的真實感」,並且對於在一般學校中使用史料來進行「研究、批判、比較」的做法,表示疑慮。同書之1965年版則說明史料的運用在中小學的價值是作為「事實的例證」,提供學生去相信那些被提供的事實的基礎。表面上,這些關於歷史教學的主張與新歷史科的教材一樣都含括了史料,但是他們背後的理念卻並不相同。學者羅吉斯站在新歷史科的理念上即針對此點批評道:

「一般課本裡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裝飾性的,通常只涉及文義說明的問題,其實意義不大。事實上,把史料放進課本之中的本身並非重點,重點是在於這些史料必須被學生用某種純粹歷史的方式而運用。」

從他的批評中可以明顯分辨出新歷史科之倡導運用史料,與傳統教學之運用史料在理念上的重要差異處。所謂「用某種純粹歷史的方式而運用」,也就是要讓學生利用那些史料來嘗試進行「依證據重建過去」這樣的「歷史工作」。這包括了鑒別和闡釋相關的史料證據;聯繫不同的證據並認識到它們之間可能有的矛盾;識別史料中所含的意義可能是什麼,以及能否充分支持一個結論;評估證據的可信性,例如是否帶有偏見;根據手中的史料證據做出判斷或提出說法;並聯繫相關的史料證據以推證所提出的判斷和說法等等。從而掌握那些與建構歷史知識有關的重要概念,認識歷史知識的本質,終能理解歷史這一門「知識類型」:這才是史料出現在教學之中的主要意義之所在。僅僅是使某種歷史論述生動一些,以強化學生的印象之成形與記憶,則並非重點。從新歷史科的理念而言,史料運用的本身就是教與學的重心之一,不只是附屬品而已。

另一種常見的運用史料的想法則是將史料視為「說故事者」。他們運用史料不是為任何已存在的敘述做例證,而是要讓它「自己說話」,也就是用史料去「讓過去用它自己的聲音來訴說」。從這點而言,一手史料所能帶來的臨場感和真實感,是一般後代轉手敘述所難及的,不但可能刺激學習者的思考,亦具有提昇學習興趣的效果。相當受到歡迎的這一種教學用書《發生在他們眼前》系列(“They Saw it Happen” Series)的作者之一海斯(E.E.Y.Hales),即在其導言中指出:

「不管歷史的意義是什麼,終究曾有一個時刻它並不是歷史。„„歷史學家依據經驗來寫他們的描述,但是頭一件事還是這些事物發生了,而對我們而言,第一步就是這些事在我們的想像中重新發生。在我們去詮釋之前,我們乃是先去經歷;在我們判斷之前,我們先去感受。」

持這種想法者,著眼處是原始材料所能帶來的二手描述難及的臨場感,甚而擴而大之去等同於某種「真實」,因而著重於讓學生透過某件原始史料自己建構出過去的情境。例如在六○年代後期深入參與史料教學推廣的學者費艾司(J.Fines),對於一封來自Garnet Wolseley將軍鄰人之信件的教學價值,其形容即是:「那個住在歷史隔壁的人可以給我們任何現今二手敘述都比不上的讀物」;他指出,那些原始史料的「力量」就是在於「告訴我們更多的事實」。如此的用法走向極端的話,就是將一段段史料視為一幅幅「過去之畫像」(picture of past),呈現了某些過去本來的面貌,甚而讓我們能去「直接觀察」。然而,史料本身是否真能如畫像般「如實重現」過去呢?歷史事件的參與者的所言所行就是歷史嗎?(有任何人是住在歷史的隔壁嗎?)僅憑一件史料是否就能使我們「得到事實」呢?歷史是由一件件史料一段段地「原音重現」連綴即成的嗎?答案卻是可疑的。從歷史知識的本質考慮這些問題後可知,這事實上是因簡化而扭曲了史料與歷史的之間的關係。這種史料的教學用法是有必要再加以斟酌的。

從歷史知識的本質而言,史料是我們通往過去的媒介,為我們呈現過去本來就是史料的作用。這種運用史料於教學的方式的確脫離了「裝飾」的性質,已經讓進入課堂中的史料本身有了「歷史的作用」。藉此至少能夠讓學生生動地體會到:我們是「透過史料」來認識歷史的;歷史敘述必有所本,而這「言之所據」即由史料所提供。這雖可以說是學生使用「純粹的歷史方式」運用史料的第一步,然而,也只是第一步而已。因為歷史「史料」–「證據」–「歷史」之間的關係其實更為複雜,史料提供證據,但史料本身不能等同於證據,更不就是歷史。真正能使史料有助於歷史理解的用法,是要去問:這個材料如何能夠變成一種歷史證據?而不只是將片段的材料「對號入座」,單純的視為「就是」某種證據。如果停在「對號入座」然後「讓它自己說話」的階段,則其內在的基礎理念還是與新歷史科所應用者不盡然相同。

再者,一些歷史材料確實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閱讀一封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十八世紀兒童所寫的信,或是去參觀城堡、拜訪古蹟、觀察出土的陶瓶碎片,都會使學生覺得相當有趣。而費艾司說的並沒有錯,「所有歷史工作的起點,都在於對某些特定事物的興趣之被撩起」。然而,對新歷史科的理念而言,關鍵卻是在於這個「起點」有沒有真正進一步的可能性,亦即在這興趣被撩起後,是否能夠引起學生在認識歷史本質方面有所進展,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如果學生的興趣是表現在有意願去接受更多別人給的「故事」,那其實並不是一種歷史教育的成功信號;這種教學即使運用了史料,也不是達成歷史教育宗旨的途徑。

簡而言之,雖然都是運用了史料,但若老師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單方面地大講史料,以一種「較真的事實」的姿態傳授給學生,或單純用作說明「一種事實」的工具,在新歷史理念的脈絡中,都是不足的;而在最糟的情況下,還會有誤導作用。

另一個需要釐清之處則是「史料教學法」與「活動教學」之間的關係。運用史料於教學可以說意味著將歷史視為一探究過去的「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納他人所給予的資料。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提供學生「活動性學習」的模式,不但有課堂討論、史蹟考查、觀察遺物等等身體方面的活動機會,也使得學生需要去動動腦因而獲得的心智上的活動。學習處理史料作為歷史證據,可以說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能夠擴展心智,產生滿足感。在強調「學生中心」、「活動教學」的五○、六○年代教育改革浪潮下,「好的學習」被認為應該是「活動性」的學習,而因為在歷史科中最能運用活動教學形式者,首推運用史料,史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於是被推向了一個高峰,運用史料的教材在量與質上皆有大幅度的提昇。然而,反過來說,由於大環境的風潮強大,風行草偃,往往使歷史教學者過於著眼在「活動」的概念,反而喧賓奪主,輕忽了對於「歷史」本質的思考與應用,流於追求表面活動教學法,以致常常有「為活動而活動」之弊。學生們迷失在一些代表了過去的「新鮮」、「愚昧」、「好笑」的史料中,腦筋急轉彎一番,也許當時覺得課堂上十分有趣,最後卻難以留下些什麼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成果,反倒是傷害了歷史教育所有的價值。

然而這其實並非史料教學之「活動」本身之弊,而是因為在理念上本末倒置所致。要防弊則必須抓緊最根本的原則:運用史料於教學中的原因,是因為學生需要透過這種途徑,這種以史料進行探索的「活動」,才能真正達成歷史學習的宗旨,認識歷史;絕不是因為要急著尋找一種「適用於歷史科的活動」來回應教育風潮之需,才找上了史料教學。運用史料的歷史教學方式,既不因為它本身是一種「活動」而能戴上神聖光環,也無須因為一些「表面性的活動教學」所闖下之惡名而被判逐出天庭。對於新歷史科的支持者們而言,真正該思索的乃是應藉由什麼樣的活動方式來發揮史料證據在歷史學習中的正當功用。

而這種發揮史料教學功用的方式,在新歷史科理念的脈絡裡,其原則乃是:應將史料做為為了「特定推理」而用的證據的來源(‘evidence for particular inferences’)而學習如何被處理。也就是著重於去認識「某物如何能作為某項推論的證據」,去學得一些用以評價證據的觀念,同時學習「把證據放到它的背景之中來運用」以及「考驗證據」等等。如此,配合他們日漸增長的背景知識,學生們能夠慢慢地加深了對於運用證據的掌握,幫助他們向認識歷史這一門知識的終極目標邁進。從許多服膺新歷史理念的教材中可以看出,他們認為雖然教學中所用到的史料只是相關史料中的一小部份而已,但卻要藉以給予學生史學家在運用各種類型的史料時的一些重要觀念。歸納起來,他們在實際教學時所採用的主要方式大致有:

1.展現敘述與證據之間的關係。常見的提問形式是:「在這段資料中可以得到什麼樣的證據來說明„„。」

2.鼓勵學生去分析史料的內容,從中引出推論,說明自己的觀點,以及支持此觀點的證據,而不是讓他們只是去重複或摘要史料的內容。

3.時常要求學生針對不同材料的證據,就內容和可信度做比較。4.明確針對相互衝突的證據進行討論。5.對同一事件之不同的歷史論述加以比較。

6.選出一個主題(如俾斯麥的性格),給予學生多段來源不同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對照整理,並且解釋其中的差異,進而形成他自己的推演,找出自己的結論。7.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帶來的問題,並用他自己的方式處理。

因此,在服膺新歷史理念的歷史課程中,教師會就每一項內容主題運用多樣性的一手與二手史料,引導學生就這些方向提出問題,幫助他們學習掌握歷史料證據的概念和技能。讓學生學習用某種「純粹歷史的方式」運用史料,從事新歷史理念中真正的歷史學習。(二)「學習」做歷史學家所做的事

對於新歷史科以史料證據為基礎的教學理念,反對者主要的批評是:將成人的歷史研究工作與學童去處理史料「進行探究」並舉而談,根本是一種噱頭而已;因為研究歷史是需要具備人情世故的經驗、研究技能、及足夠的知識才能進行的工作,以學童的程度而言,他們不可能進行「歷史研究」。也有歷史學家宣稱,一般學校歷史課中所謂「史料探究」的練習,90%只是虛有其表的冒牌貨。極力反對新歷史科理念的鐸夏(Steward Deuchar)即針對此點強調:「許多老練的歷史學家都被『新歷史科』的現象所驚嚇,我從未聽到有哪一個歷史學家對它有好的評語」。事實上,此類批評牽涉到新歷史科理念對於在課堂中運用史料的實質意義之更深入的分辨。

歷史教育學者承認,「歷史方法訓練」聽起來的確是超越了一般學校歷史課堂所應負荷的工作,然而他們亦指出,這些「歷史方法」事實上存有其最基本的一些層面,有其相對上較為簡單的技能層次可以用來解決相對上比較簡單的問題。學生雖然無法馬上抓住全部的證據概念,但是可以一步一步地做到。面對一般的學生,新歷史科所主張的是他們「可以去『學習』做歷史學家所做的事」,而這絕對不同於「就是」去做歷史學家所做的事。在一般學校中的歷史教學使學生學習去做歷史學家所做的事,直接去運用各種一手和二手的史料,是可以用有限制的意義來談,並不去涉及將學生培養成歷史學家的層次,而只是使學生藉著某些運用史料的特定練習,學到歷史學家的一些態度和方法。歷史教育學者沈模特即特別指出:歷史程序性的概念和技能事實上是具層次性的;從負面去定義歷史學習活動而以為任何不合於歷史學家之活動者也就不該是歷史學習的內容,這樣的觀點是「忽略了這個科目的發展性結構」。學生所從事的工作並非全等於歷史學家的工作;對於歷史學習而言,某些與專業歷史學家的做法相衝突的層面,也許正是不可或缺的。例如,適用於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是有限的,勢必要由教師進行事先的選擇,甚而往往需要加以編輯和重製,教師也常常會「建議」一些問題,有時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而這些卻是專業歷史研究中所應避開的。因為學生是在「學習」,他們的運用史料證據的活動必然需處於教師的督導之下。歷史教育並不是直接套用歷史學家的工作於學生身上,而是以歷史知識特質為基礎,一種經過設計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學習活動。

這種對於「處理史料」等歷史方法的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定位方式,是合於普通教育的本質與目的的。每一個學生在踏出校門前,都應該有機會接觸各種人類用來運思的方式,這原是教育「擴展智識」的本質。正如雖然絕大多數的學生不會成為科學家,但沒有人會因而認為不該在學校的科學課中教導每一個學生「科學方法」,或是鼓勵每一個學生自己去做實驗一般,學生也應該「學習」歷史的方法。事實上,對於學生而言,去追蹤尋找資料並且對它們進行整理,對各種不同種類的證據進行比較與詮釋,並不比學習「使用科學的語言」來得困難。他們之能夠做這些「歷史練習」,與他們不必是科學家卻還是可以在實驗室中做某些科學實驗是同樣的道理。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學生「沒有能力」學習,而在於如何配合學生的能力使他們學習。

然而新歷史科關於史料教學的理念亦並非沒有其內在的問題。最引人疑慮的一點是,新歷史科倡導者的早期談法常會給人「盲目崇拜一手史料」的印象,並且偏重於史料處理的「技能」(skills)層次,忽略了理解史料還是與對「產生史料的環境」(特定歷史知識)的認識之間有密切關連。這對於「歷史」的教與學會有所妨礙。1989年的一項研究調查顯示,即使是支持新歷史科理念的教師,還是會對於目前似乎過於著重處理史料之「技能」的狀況覺得擔心,憂慮會因此而對歷史教育中其他有價值的部份產生排擠的效應。由於近年來對於「歷史技能」的強烈宣揚,明顯的,許多教師已對程序與內容之間的重要平衡產生了不確定感。一位採用SHP考試大綱的教師即說道:

「像那樣過於強調事事都是『以技能為基礎』或『以證據為基礎』帶來了危險。它忽視了『歷史內容本身也能提供某些貢獻』的這個事實。」

在現實中,有些教師的確以犧牲「歷史內容」的考量為代價,來專注於用史料發展學生的「歷史技能」。長遠來說,這種做法之瑜卻難掩其瑕。事實上,史料與歷史知識是相互依存的,必需要擁有與史料有關的歷史知識,處理史料證據的活動才能展開;如果沒有歷史知識做基礎,所謂鑑別史料,重建史實,只會變成一種猜謎遊戲,反而失去了歷史教育的意義。再者,處理原始史料對於年輕學生而言本就還是有相當的困難度,史料並非時時都顯得那麼有趣,有時甚至根本是難以瞭解的。史料並不會對「陌生人」開口說話,而且即使是說了話,擁有不同背景知識的傾聽者也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表情。史料和歷史知識相互依存的關係是不可忽略的事實,若過於偏重史料處理的具體層面將會帶來極根本的問題:其學習活動的歷史性過於膚淺和薄弱。

這可以說是因為新歷史科理念發展初期對相關問題探討仍不夠細緻所致。本來這也許是任何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所必經的階段,應該會隨著反覆的論辯與理念的深化而逐漸克服。然而,歷史教育涉及的層面廣泛,新歷史科的理念推廣之後,所帶來的效應已非純粹理論層次可局限。許多在實際教學上的應用者,他們面對著教學的「效果」與學生考試成績等等現實壓力,易於傾向去抓住最具體的革新做法,對於真正作為基礎的理念探索卻難以深入。史料證據的處理在歷史中本來就是複雜的,牽涉個人的經驗、知識、技能、史學概念之間的交互作用,運用史料證據的教學也就難以是簡單明瞭的,各項因子之間的辯證關係需要隨個別情境細心掌握,不容易有機械化的規則可循。如果教學者未加深思,僅以表面的革新為念,則容易偏好一些在處理史料時較為明確而容易掌握的「規則」或觀念,像「找出偏見」、「分辨一手與二手史料」、「高度簡化地去判別一個史料是否可信」等,來做為其教學的重點而忽略其他重要的內涵。然而一旦走入偏鋒,其實往往是從「死背資料」的一端,走向「死背方法」的一端,對於歷史的學習,仍是無益。

因應此種問題,近年來新歷史科陣營中的學者莫不一再說明史料與歷史知識之間的密切關係。他們指出,有關考驗證據的活動並非是一種純粹的智能遊戲,而是真的要使學生瞭解「過去發生了什麼」,以及「我們如何而知道發生了些什麼」;強調將歷史的『內容』與『技能』兩者兩極化對立,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如果一種以史料證據為基礎的大綱只是關注於史料本身,那麼它事實上是「非歷史的」(unhistorical)。因為具有相關歷史知識背景脈絡是理解一項證據的條件之一,若僅僅要學生研究史料就會忽略了這項條件之需求,因而使得學生不能真正認識歷史知識的「類型」。處理史料的「技能」必須在歷史知識的脈絡中彰顯其意義,它們並不能被先分離出來學會了以後,再拿回去運用。他們強調,除非學生已經具備一些背景脈絡的觀念,以至於能夠向史料發出問題,否則原始史料其實很難發生作用。而要如何在技能與內容之教學中取得良好的平衡,是歷史教育中值得繼續深入探索的主題。

整體而言,當前英國歷史教育界已經普遍接納運用「史料」來培養「歷史技能」為歷史教學中一項重要的目標。我們可以發現,當教師想到一些重要的議題時,像GCSE對歷史教學的意涵、初中歷史課程的設計等等,「歷史技能的發展」自然就出現在老師們的想法裡。1988年中,全英國廿一個歷史課程大綱中只有五個未將技能的教學列於優先。然而,實際教學層次的問題亦一一浮現。除了歷史技能與知識之間的平衡仍有待斟酌外,在課程、教材、教學的設計上亦需要更細緻的考量。例如,許多史料的選擇本身相當不錯,能夠配合學生程度和課程主題的需要,但是配合的討論問題卻是若非太大以至於沒有足夠的證據去回答,就是答案已經明顯的寫在課文之中了,失去運用史料的真正意義;有時一些史料的簡短摘錄所能提供的證據可能難以支持學生去回答如「請你對„„提出解釋」或「哪些證據可以用來支持„„的觀點」之類的問題;問題的設計不當,有時則會造成歷史學家的工作被看得太輕易了的情形,例如:「現在我們把所有的線索放在一起,想一想他們„„」等等。

事實上,要採用新歷史科這種運用史料證據的教學方式,需要比傳統教學更多幾分小心。因為,這種做法如果碰上了不好的教學者,往往會帶來比「傳授事實」模式更大的危險:學生不是會產生對過去的認識過於主觀的態度,就是可能會連一些具正當性的歷史知識也一昧地懷疑。可以說,「以史料為基礎的教學專制會比以板書和講述為基礎的教學專制來得更為糟糕」!而要做好這個工作,避免因偏執而產生的危險,則必須學校教師和專業歷史學者一起合作才行。

史料證據的教學固然是落實新歷史科理念所強調的「認識歷史的本質」之重要的一環,然而卻絕非是於此為足。正如狄更遜、李彼得等學者所言,要達成此一教學目的──

「含括的教學內容實更為廣泛:還涉及了想像、解釋,以及理解等;若不能對這些方面投以致當的關注,則結果所獲得的「史料正統」(the orthodoxy of‘source’)其實和原來的「事實正統」(the orthodoxy of‘fact’)一樣是扭曲的。」

 這些抽象概念的學習雖然不易在教師具體的教室活動中展現,也不易被清楚評量,然而它們卻是學生能否真正理解歷史知識的重要關鍵,亦正是新歷史科理念在實際教學的領域中,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的課題。

下载浅谈历史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历史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因此要......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模版)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曹玉霞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今天我就古人的话语用新课改的理念来谈一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传道”的作用 传道就是要求老师在情感......

    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贵州省正安县庙塘中学 罗 洪 【关键词】网络技术课堂教学 变革 【摘要】摘要: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精)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育改革时颇受重视的一环。然而,对于史料运用的种种问题,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讨。虽然坊......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 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

    浅谈鼓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鼓励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谢子华 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意时刻关注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始终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学习。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

    电子白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电子白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 曹永琴 摘要: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已经逐步走出了仅利用黑板和粉笔从事教学的历史,正逐渐把教师和学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