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4

时间:2019-05-15 01:5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4》。

第一篇: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二、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三、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设想

一、“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二、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三、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敦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认准了“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二、讲读课文第3、4、5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4、5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g。“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xiāng。“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②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2.“胜”:①尽shēng。“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shèn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shè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全班齐读3、4、5段。

六、布置作业。

1.思考文后练习一,找出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并试行编写本文记叙与议论部分前后联系对照表。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三、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一、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二、指名一人报告完成文后练习三的情况(不仅要指出哪一个词与其他几个不同,还要说明各自作何解释)。

第一组:“观”:A与C作观察、考察讲,动词,读guān;B与E作景象讲,名词,读guān;D的意思是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

第二组:“名”A、B.C作命名讲,动词。D的意思是名称、名义,名词。

第三组:“文”A、D作碑文、文章讲,名词;B、C作字讲,名词;E的意思是掩饰,动词。

第四组:“求”B、C、D作寻求、索求讲,动词,A的意思是探究、思考,动词。

四、指名三人报告完成“思考和练习四”的情况(一人加标点,一人翻译,一人指出主要观点,每个人完成后让同学们讨论,质疑)。

参考答案:加标点:„„者,„„已矣;„„绘画也。„„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巧且华。„„为本,„„不适用,„„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翻译:

而且,所谓文章的事,(是)一定要有益于社会罢了;所谓修辞,(就)好像器具上面的雕刻和绘画,如果(光是)花巧而且华丽,不一定适用;如果适用,也不一定花巧而且华丽。总之,以适用为根本,以雕刻绘画作为它的修饰罢了。不适用,不是制造器具的本意;不加修饰,那结果也像这样吗?不是的。但修饰也不是可以不顾的,(只要)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就可以了。

主要观点:文章要以内容为主,但也不能不顾形式。

第二篇:高一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2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提示: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四题。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

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l、2段)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③文章“记”是“论”的基础,“论”是“记”的升华。(√)

④本文详细记述了登山游洞的过程,最后得出游览的体会。(×)

三、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

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老师问:“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

老师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

2.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l)第1段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2)第2段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前洞后洞

平旷幽深

甚众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好游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后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四、布置作业

1.课后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2.诵读第三段。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3.读析第4段。

(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4.略讲第五段。

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这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见过,是哪一篇呢?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二、总结、扩展

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三、课堂练习

1.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课后练习三)。

2.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第三篇: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6

重庆市江北中学 张秀英

【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⑴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⑵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⑶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整体思路:

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明确:《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教师提问: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

板书课题:

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⑴ 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⑵ 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讨论、明确):

多媒体板书:

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

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明确:原因是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

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

思考: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⑴ 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 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

①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思考: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思考: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

(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⑵ 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①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A、“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明确:“其文漫灭”。

B、“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明确:“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

明确:“何可胜道也哉”。

②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③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三、四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fǔ”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四、相关资料

1、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 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一、二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三四段(议论)游山的心得:成功的条件──“志”、“力”、“物”,关键是“志”。

第四篇: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7

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 周玉崧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课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

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丽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⑴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⑵ 记游洞经过。

⑶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⑷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⑸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1、补充注释: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⑵ 而卒葬之 卒:死。

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⑷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⑸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⑹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⑺ 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⑻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⑼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⑽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⑴ 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⑵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⑶ 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⑷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⑷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⑸ 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⑹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⑺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⑻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4、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5、分析理解:

⑴ 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⑵ 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讨论)

⑶ 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⑷ 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1、补充注释:

⑴ 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⑷ 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⑸ 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2、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⑴ 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⑵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⑶ 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⑷ 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⑴ 往往有得

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⑶ 险以远,则至者少

⑷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⑹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⑵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⑸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 于是余有叹焉

⑺ 往往有得

⑻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⑼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⑴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⑵ 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⑷ 《临川先生文集》

⑸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 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 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⑶ 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2、课后作业:

⑴ 背诵全文。

⑵ 完成《高考神梯》。

第五篇: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2

《游褒禅山记》教案

铜梁一中

周玉崧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瑰丽

窈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深父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从口入

D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熟能讥只乎

D 其真不知马也

E 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下载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4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一语文组梁秀娟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道”、“由”、“文”、“至”、“其”等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现象。......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山东省寿光中学刘艳君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文章。从体裁上说,它是一篇游记,是宋代王安石写作的。宋人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