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块钱国币》教学实录-精选文档
《三块钱国币》教学实录
《三块钱国币》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三块钱国币》是独幕剧,剧情简单,很多老师认为没什么东西可讲,一般都布置学生自学或者分角色读一读就行了。相对于《雷雨》、《茶馆》等多幕剧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来说,《三块钱国币》中的辩论技巧是一大亮点,在第四册书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训练中也有“辩论”的活动设计,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辩论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辩论中来,这样一方面他们口语得到了训练,另一方面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很活跃。因此,本节课将把辩论这一环节作为重点,通过学生们的讨论了解剧本的情节并把握人物的性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及本剧创作的独特风格。
2、通过课堂大辩论弄清矛盾冲突的展开。
3、借助台词和舞台说明通过讨论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国币”是旧中国人们对货币的通称,作者把
第 1 页 这个带有旧社会痕迹的词语放在题目中心词的位置,一下子就将人们的思维定格在旧中国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本文写于3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生:记得历史课上曾经讲过,30年代末应该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了吧1 师:很好,这位同学历史学得很好,本文写于1939年,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投影)
《三块钱国币》写与1939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我华北、华东、华南、华东等地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跟随机关、工厂、学校搬迁的成千上万的职员、工人、教师、学生、百姓、难民们颠沛流离,辗转拥向西南各大城市。一方面是爱国群众同仇敌忾、极力支前,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另一方面是军阀、奸商、没良心者在大后方盘剥、欺凌下层人民,他们发国难财、榨血汗钱。本剧就是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揭示各种人不同的心态。
三、关于独幕剧
师:戏剧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块钱国币》是属于多幕剧还是独幕剧呢?
生:独幕剧。
第 2 页 师:为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因为剧本所写的事很小很简单,好象是一幕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是独幕剧。
师:这位同学预习得很认真,回答得十分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独幕剧的特点。
(投影)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四、结合独幕剧的特点检查预习情况。师:《三块钱国币》中出现几个人物? 生:吴太太、杨长雄、成众、警察还有李嫂。师追问:矛盾冲突发生在哪些人身上呢? 生:吴太太和杨长雄。师:他们为什么发生争执呢?
生:因为一只花瓶,吴太太的女仆李嫂不小心打破了主人的一只心爱的花瓶,吴太太要求她赔偿,杨长雄认为不要赔偿,于是他们争辩起来。
五、研讨剧本,展开讨论弄清吴杨的矛盾冲突。
第 3 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应不应该赔呢?
(有的同学说赔,也有同学说不用赔,气氛很活跃)师:好,同意吴太太的观点的同学请你们推荐一位代表出来。生:我觉得应该赔。(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师:什么理由呢?请你把吴太太的理由找出来。其他同意吴太太观点的同学也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理由,准备补充。生:首先,打破了别人的东西就应该赔,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不穷呢?文中开头吴太太的直白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其次,这只花瓶是悟太太五年前从牯岭避暑回上海的时候在九江买的,人家要二十块钱一对,她还了六块钱买下的。吴太太很喜欢这对花瓶,把她当作宝贝似的带在身边,现在一只被打破了,吴太太有多伤心啊!当然要赔了;再说,现在别人就是出十块钱买一只也买不到啊!人家吴太太只是照原价让李嫂赔三块钱,已经是“十二分”客气了呢!总而言之,损坏了别人的东西没有不赔的道理,以上是我的理由。
师:其他有同学补充吗?
生:当时那三块钱根本不值个钱,人家吴太太损失的可是自己的最爱啊!但是人家吴太太既然已经说出口了就不反悔,只要李嫂赔三块钱,我觉得已经是最底线了,要是连三块钱都不赔,肯定是不行的。
(这两位同学刚说完,下面反对的同学早就坐不住了,跃跃
第 4 页 欲试!此时老师趁势让他们站起来说自己的观点,让双方展开辩论)
生:不赔,杨长雄说得才有道理。刚才一位同学说那个年代谁不穷呢?是啊,都穷,可是穷也有区别啊!你吴太太一个用得起娘姨的人是高级的穷人,而李嫂是服侍太太的娘姨,她是一个低级的穷人,她赔不起,没钱赔(模仿杨的口气)。再说了,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东西,不应当赔,主人不应该要她赔,为什么呢?刚才这位辩友(模仿辩论会上的口气)一直在强调“别人”这个词,打破了“别人”的东西当然要赔,可是你吴太太不是“别人”啊,李嫂是你吴太太的佣人,是与你关系密切的人,佣人替主人做事,替主人擦花瓶就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的权利而没有赔偿的义务。完了。生:我补充一点,你吴太太明知道李嫂身上只有三毛钱,却要人家赔你三块钱,这得差多少啊?你让李嫂打几份工才能赔上啊!
生:不对不对,赔与不赔,赔得起与赔得起是两码事,杨长雄的理由明显不通,李嫂虽然有打破的机会,可怎么就成了有打破的权利了,每个佣人替主人做事都有打破东西不赔的权利的话,谁还敢再雇佣人了啊!再厚实的家当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啊!(全场为他的发言喝彩)
生:还有,法律是公正的,不容你杨长雄诡辩,我们请警察来评判!后来警察来了不是还得赔吗?你李嫂身上虽然只有
第 5 页 三毛钱,可你不是有铺盖吗?当了不就有钱赔了!(站在他这方的同学们一个劲地鼓掌)
生:你吴太太太不讲人情了,一点同情心都没有,把人家铺盖押了让人家睡什么啊?那警察他懂得啥法律,趋炎附势的家伙,只会说“是啦吗”!他能代表公正?(站在他这方的同学为他叫好鼓掌)
生:还是人家当铺少奶奶通情达理,知道你吴太太是外省人,知道你吴太太厉害,人家给了李嫂三块钱,这才是大家风范,吴太太小家子气,她也只有欺负李嫂的本事。(笑声四起)(对方有忍不住了,气氛很热烈,火药味很浓)生:请对方辩友注意风度,不要人身攻击。(笑)不管谁出的钱,结果不还是赔了三块钱。你一个大学生还冒处“泼妇”这个词,真是太不符合你的身份了吧!李嫂的铺盖不是没押吗?她晚上绝对不会冻着的,你就去下你的棋好了,把人家成众同学晾在一边也太不懂得待客之道了吧?(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的)
师:你吴太太难道不是“泼妇”吗?看看你吴太太后来说的那话,得礼不饶人,你用你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你就是个“无耻的泼妇”!我作为一个血气方岗的大学生,一忍再忍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你有理我就按你的逻辑办事,打碎你另一只花瓶再赔你“三块钱——国币”!你没话说了吧。(又是一片掌声)
第 6 页 生:唉,冲动是魔鬼啊!你一个穷学生三块钱可是你一个月的生活费啊,接下来的一个月你得勒紧裤腰带了!(全班哄堂大笑)
(至此一场激烈的争论结束)
六、怎么理解“和棋”?
师:刚才同学们争论得非常的热烈,都有各自的道理,还懂得搞点幽默,看来大家对辩论的技巧掌握得非常娴熟。吴太太和杨长雄辩到最后谁赢了呢?
生:当然是吴太太了,最后李嫂赔了三块钱吧?尽管不是当铺少奶奶出的钱,但还是赔了啊!
生:我还是觉得杨长雄赢了,最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也被打碎了啊!没见她最后气得鼓着眼看着对方吗?杨还掏出三块钱赔给她并讽刺了她一下。
生:这正表是吴太太赢了啊,打碎别人的东西就得赔啊!(双方有要展开辩论,师此时在黑板写下两个字“和棋”)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说得很有道理,剧中一个次要人物成众给这场恶斗下了一个结论“和棋”大家看有没有道理呢?
(学生展开讨论)
生:成众这个人我觉得挺幽默,他在这次事件中充当一个和式佬的角色,他至始至终都没有参与争吵,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但是他却很关注这件事。
第 7 页 生:“和棋”还是有道理的,吴太太虽然得到了赔偿,但自己心爱的另一只花瓶也被打碎了;杨长雄虽然最后出了一口气,但作为一个学生平白无辜的赔了三块钱不值得!生:杨长雄赢在一个“情”字,他对李嫂的同情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吴太太在“理”上赢了,最后也得到了赔偿,但是她却不讨人喜欢,太小气。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双方有赢有输:吴赢在理输在情,大学生赢在情输在理。(板书)
七、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师:经过一轮争论,剧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下面请大家结合前面的舞台提示以及人物的语言来谈谈你对这两个主人公性格的理解。投影:吴太太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 杨长雄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
生:舞台提示中有两个词“公例”、“例外”很显眼。吴太太这个人肯定是不会受本省人的欺负的,只有她欺负别人的份;杨长雄和吴太太同样是外省人,本来应该有同病相怜的第 8 页 感觉,但是他却没有袒护吴太太,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帮理不帮亲的青年,有正义感。
生:两个人都挺能说的,特别是杨长雄无理还能辩三分,和水平不高的吴太太讲情、谈理、说势,有条有理有据,能言善辩。
生:杨长雄有同情心,当听说吴太太要押李嫂的铺盖是急得从蒲团上跳起来和吴争辩,坚决反对押铺盖。相比之下吴太太就没有什么同情心了,李嫂有没有铺盖睡觉她不管。生:吴太太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泼辣、自私、吝啬。师:总之,吴太太是自私吝啬无同情心,杨长雄是能言善辩有正义感。(板书)
八、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其实一只花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吴太太和杨长雄之间也没有敌我矛盾,但是丁西林先生却写得如此精彩,把两个主人公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会为大学生喝彩,他确实是一位很可爱的青年,但也易冲动缺乏斗争经验和策略,而吴太太要求赔偿也很合理,但她的表现却让人讨厌,她的自私吝啬和大学生的见义勇为比起来确实逊色许多。(同学们点点头)
师: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类似“花瓶事件”的小事,但我们总觉得没有必要写,也很少能够写好,关键是
第 9 页 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它们的精彩,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勤练练笔才能做到。总之“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练笔。
九、布置作业。
师:模仿《三块钱国币》改编或创作小话剧。[板书设计] 三块钱国币
吴太太(自私吝啬无同情心)杨长雄(能言善辩有正义感)赔赔不赔不赔 理和棋?情 [教后感想] 感觉很成功,同学们争论得很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笑声、掌声不断。整个课堂结构比较合理,脉络也较清晰,课堂讨论是本节课的高潮比较出彩。我觉得同学们的口才非常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训练,语文的学习就得能说会道才达到目的。
如果大胆再放开一些,整节课都让同学们讨论即使大家争得个面红耳赤也没关系,辩完了再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估计效果会更好一点,但是由于是一场公开课难免有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时间的限制,所以怎么协调好这些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讨。
第 10 页
第二篇:《三块钱国币》话剧剧本
三块钱国币
旁白: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个旧式的四合院里,这里住着房东吴太太和她的佣人李嫂,以及两个学生租客杨长雄和成众
[开幕时,李嫂在擦吴太太的的东西,杨长雄和成众坐在窗外下棋,吴太太在晒太阳。“啪”,李嫂打破了一只花瓶] 吴太太:呀!我的宝贝花瓶!李嫂:(诚惶诚恐)太太,真对不起,我一不小心„„
吴太太:不小心!不小心就完事了,你赔我的花瓶,三块钱国币。杨长雄:太太,何必呢?一只花瓶,没必要让她赔。吴太太:什么没必要?三块钱国币,一分都不能少。李嫂:我没钱。
吴太太:没钱?让我搜搜(搜李嫂身,找出三毛钱)才三毛钱,剩下的呢? 李嫂:太太,我真是穷人。
吴太太: 穷人,穷人,这年头,哪一个不穷呃,哪一个不是穷人呃?白米卖到六十块钱一担,猪肉一块五毛钱一斤,三毛钱一棵白菜,一毛钱一盒洋火,从来没有听说过。穷人,穷人,是的,做佣人的是穷人,做主人的个个发财吗?这年头,只有军阀,只有奸商,没有良心的人,才会发财呀。是的,我雇的佣人是一个穷人,我承认,可是我并没有欺负她。这么贵的伙食,她一个人吃了三个人的饭,我都没有扣她的工钱呃。(转调)打破了我的东西,不赔!还有旁人帮忙,说不应该赔。我倒要听听这是什么道理。
吴太太:(走进屋去,一会儿走出,手里拿着另一只花瓶),看,就是和这个一对儿的花瓶。五年前我花了六块钱买下的。我因为喜欢它的样子,才特地当宝贝似的带在身边。用到现在,没有弄破一点。她却把那一只打个粉碎!你说可恨不可恨。现在你就是出十块钱一只,也没地方可以买得到。我要她照原价陪我三块钱,可算是十二分的客气了。(说着,将宝贝玩赏了一回,顺手放在廊上的一张茶几上。)
成 众 :老兄,你也太不够意思了!怎么连将军都不说一声!
吴太太:„„现在的三块钱,值什么?抵不到以前的三毛钱,按理说应该照市价陪我才是。不过我既说了只要她赔我三块钱,已经说出的话,我不反悔。可是如果连三块钱都不赔我,那可不行!
成 众:(并非认真的)唉,老杨,我和你赌一个彩头好不好?这盘棋,如果你赢了,我出三块钱,如果我赢了,你出三块钱。送给李嫂让她还债,怎么样?
杨长雄:李嫂这不是债,我也没有钱。你是阔人,三块钱不在乎,我是一个穷光蛋,我的三块钱用处多得很。(用刚听到的口吻)这年头,自来水笔,卖到六十块钱一枝,钢笔头两块钱一打,九毛钱一瓶墨水,一毛钱一只信封。从来没听说过呀!
吴太太:(得到一个进攻的机会,回头向杨长雄)啊,你知道说穷,你也会说你是一个穷人,那么刚才你说的全是废话!你既然知道大家都是穷人,还说什么替穷人想想?
杨长雄:(被迫抗战)吴太太,你还要多讲吗?
吴太太: 我为什么不能多讲?难道我连在我自己家里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杨长雄:(放弃了纸上谈兵)好罢,你既然要讲,现在我就把这个道理讲给你听。我们都是穷人,不错,不过穷人也有穷人的等级。一个用请得起佣人的太太,如果是穷人的话,是一个高级的穷人;一个服侍太太的佣人,是一个低级的穷人;
像我这样一个扫地擦桌子要自己动手的穷学生,是一个中级的穷人。如果今天是我这样一个中级穷人,打破了像你这样高级穷人的一只花瓶,也许还可以勉强赔得起。可是不幸得很,打破花瓶的是李嫂,她是你雇用的一个佣人,她是一个低级的穷人,她赔不起。三块钱你可以不在乎,可她„„
吴太太: 你这话不通,什么叫做可以不在乎?
杨长雄: 好,好,好,就说是我说错了,你说对了。就承认这个问题不是在乎不在乎,也不是赔不赔得起的问题;这正是我要说的话。穷不穷,赔不赔得起,讲的是一个情,人情之情。而现在我要说的是一个理,事理之理。我们争的是:一个佣人打破了主人的一件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一个佣人已打破了主人的东西,主人不应当要她赔。完了。
吴太太: 胡说八道!
杨长雄: 胡说八道?我还有话要说,你听不听?
吴太太: 我不要听!
杨长雄: 你不听?没有关系!但我还是一样的要说。吴太太:你再说下去,我就叫警察啦。警察!警察„„ 李嫂:杨先生,您别说了,我赔这三块钱国币。
杨长雄:你刚才说了半天,并没有征求我的同意,你说你在你的家里,有你说话的权利,现在我在我的家里,也有我说话的权利。刚才我说的是理,现在我还要说势,“理所当然势所必至”的势。刚才你已毫不客气的把李嫂身上都搜过了。一个主人有没有搜查她雇用的佣人的身上的权利,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法律问题,我们且不去说它,你搜查的结果,你发现她身上只有三毛钱,对不对?现在你要她赔的不是三毛钱而是三块钱。这三块钱的巨大赔款你叫她从何而来?所以我劝你„„
吴太太:这你管不着。成 众: 下棋,下棋。
[杨长雄回到象棋的战场,继续未完的棋局,少停,外面走进一个男的,一望而知是一个警察] 吴太太: 啊呀,警察先生!你来了,太好了,谢谢你!
警 察: 太太!
吴太太:(来到警察的近边,指着李嫂对着警察)这是我的一个佣人,她刚才把我的一只花瓶打破了,我的花瓶原来是一对,(说着,从茶几上将另一只花瓶拿来作证)请你看一看,她打破了的那一只,同这一只一模一样。这一对花瓶,是我在江西买的,江西是全国出最好瓷器的地方,原价六块钱国币一对,如果现在要去买,十块钱也买不到一只。现在我要她照原价赔我三块钱国币,她自己也已经答应了赔我。现在我先请问你,她打破了我的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
警 察: 这还用说嘛。
吴太太: 好,请你问问她,花瓶是不是她打破的?是不是她答应了愿意赔我?
警 察:(认为用不着问)这还用说嘛。
吴太太: 请你问一问,她是不是答应了赔我三块钱?
警 察:(向李嫂)你懂吗?你打碎了主人家的花瓶,太太要你赔她,赔三块钱国币,你听懂了没有?
[李嫂低头无言]。
吴太太: 好了。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她的身上,她只有三毛钱。现在请你等一等,(向杨长雄看了一眼,走进房一会,提了一个小包袱走出)这是她的铺盖。
这条巷子的对面是一家当铺,我请你带着她把这个铺盖拿到那家当铺去,当三块钱交给我。
杨长雄:(跳起来)什么?你要当她的铺盖!
吴太太: 是的。
杨长雄:(走到吴太太的面前大有抢夺铺盖之势)岂有此理!你把她的铺盖当了,你叫她睡什么?
吴太太: 这是她的铺盖,不是你的铺盖,与你无关!(转向警察)警察先生,我指给你看那一家当铺在哪里。(向门走去)
杨长雄:(走去拦住去路)不行!
吴太太: 什么不行?这又不是你的东西?打破的又不是你的花瓶?你别再多管闲事!
成 众:(走去把杨长雄拉开)下棋,下棋,下棋,下棋。
[吴太太走进正屋、警察、李嫂同走出,杨长雄回到位置上,气得说不出话来。] 成 众:(静默了一会)这盘棋你大概是下不完了罢?我自己下吧(一人代表两方,进行未完的棋局)
杨长雄:(转过气来)唉,气人不气人?你见过这样不讲理的吗?我真想揍她一顿,出出气。
成 众:(似乎经过了一番考虑)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大好吧,可是我认为应该给她一个教训。
杨长雄: 这样的女人,除了拳头的教训,没有别的办法了,我先给她几拳,打一个痛快再说。(站了起来,好像真想预备动手的样子)
成 众:(知道这不过只是说说,所以也就随便应应)这可不好。(又走了几着棋)
[杨长雄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成众一人下着棋,不久,警察走进,后面跟着李嫂,一手拿了三张纸币。]
警 察: 太太!这是三块钱国币,交给你。(呈上手中的纸币)
吴太太:(收下应得的赔款)谢谢你,谢谢你。(引着警察一同走出)
杨长雄:(向成众)你说是不是不要脸?„„这样一个无耻的泼妇!
吴太太:(走进,向杨长雄)什么?你讲什么?你骂人是不是?(向成众)成先生,他破口骂人„„
成 众: 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听见。
吴太太:(再转向杨长雄,一逼)无耻,我请问你什么叫无耻?(得不到答复)无耻,是的,旁人的事,本不用他管,他却来多事,这才是无耻。一个在背后骂人的人,这才是无耻。[杨长雄仍旧无言,一忍。]
吴太太:(再逼)一个大学生,以为有什么了不起,自己说话不通,还想来教育别人,自以为是受过高等教育,开口骂人!泼妇,请问什么叫做泼妇,哪一个是泼妇,讲啊!
[杨长雄欲言而止者再,再忍。]
吴太太:(三逼,转到杨长雄的面前)你没的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
[杨长雄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茶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抱在手中,走到吴太太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地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吴太太:(血管暴涨,双手撑腰)啊!你这干什么!
杨长雄:(闭紧了嘴唇,握紧了拳头,没说话。伸手从衣袋中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给,三块钱——国币!
吴太太:(事出意外,一时想不出适合环境的言辞。抢了纸币,握在手里,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这„„
成 众 :(危险风暴波渡过,得到了这一场恶斗的结论)和棋。
[收拾棋子。] 旁白:(走上台,演员停止)在这个黑暗的时代,类似三块钱国币的故事时刻都在发生,而如果没有思想进步,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穷苦的底层人民永远只能被剥削他们的人欺负,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该像杨长雄一样,做一名正直,有见识,有胆识的优秀学生 集体谢幕,下场
第三篇:《三块钱国币》教案
《三块钱国币》教案 教学目标
1、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戏剧的情节。
2、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3、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
4、体会丁西林剧作文理交融的特点。
5、比较丁西林与老舍的幽默。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4、5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咱们是理科生,对文科总会有距离感,其实文科和理科可以彼此渗透,文学与科学就应该相互融合。能够横跨文理两个领域的人是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而丁西林就是其中幸运的一个。他的第一身份是北大物理系教授,在物理科学领域,他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第二职业是戏剧作家,在戏剧创作领域,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很难想象,在戏剧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交织会是怎样一种天地。这一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去体味他文理交融的独特风格。
二 概括情节
师:尖锐的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而矛盾冲突的载体是戏剧的情节。那么情节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这是一部独幕剧,独幕剧是全部剧情只用一幕演完的戏剧。虽篇幅较短,容量较小,情节较为简单,但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即在一幕之中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现。所以对情节的安排更须独具匠心。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戏剧的情节。
明确:讲一个女仆李嫂打扫卫生时不慎打破了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要她赔偿,可是李嫂身上仅有三毛钱,无力偿还,可是吴太太不依不饶,非要当掉她的铺盖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个时候,大学生杨长雄看不过去了,挺身而出,替李嫂打抱不平,与吴太太展开舌战。久经沙场的吴太太骂起人来是专业水准,杨长雄自然不是她的对手,吴太太句句紧逼,杨长雄忍无可忍,抓起她的另一只花瓶摔在地上,花瓶碎了,杨长雄随即赔给她三块钱国币。这时帷幕缓缓落下。
师:根据刚才那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尝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戏剧的情节
生:打破花瓶、要求索赔、激烈争吵、打破“花瓶”。本剧以打破花瓶开始,又以打破花瓶结束,只是,此花瓶非彼花瓶。
三 鉴赏内容
师:刚才我们概括了情节,接下来我们说说内容。根据事情的起因,这部剧本来应该是写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可是却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且发展成为焦点。那么大学生和女主人究竟过了几次“招”?他们每次争论的核心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解决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师(该不该赔,该不该当,该不该骂),就是这三次激烈的争吵使吴太太和杨长雄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脑海。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现。我们在鉴赏戏剧的人物形象时,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在这部剧作中,除了有个性化的语言之外,作者在舞台说明部分,给每个人物都有一句经典的评价,请同学们抓住作品中的这些要素,讨论分析吴太太、杨长雄、成众的性格,分析时要有理有据。
吴太太 “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侮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告诉我们吴太太是外省人,不好惹。)
师:这只是描写了吴太太的概貌,而性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请同学们以事实为依据,剖析吴太太的性格。
(尖酸刻薄,表现在对杨长雄的辱骂上。冷酷无情,表现在对女仆李嫂的态度上,明明知道人家没有偿还能力,还要强人所难,让李嫂当掉仅有的家当——铺盖。)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花瓶该不该赔——该,谁损坏,谁赔偿,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不该以这样的形式,可以象征性地赔三毛钱,李嫂会领你的情或者延长他的工期,用劳动来偿还债务,这都合情合理也合法;该不该当——不该,因为吴太太不是铺盖的主人,因此无权处置它;该不该骂——该,打,是不合适的,因为君子动口不动手,而她的那种行径,非骂无以解气。她的得理不让人使她的处境由主动变为被动,由有理变成无理。
在这场争吵中,与吴太太唇枪舌剑地大战三个回合的杨长雄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还是先看看舞台说明的评价吧。
杨长雄 “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
师:这句话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他也是外省人,但不护短)
师:具体谈谈杨长雄的性格。
(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看到吴太太欺侮李嫂,便挺身而出。)
师:通过同学的陈述,我知道:他是一个善良、有悲悯情怀的大学生。在吵架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口才。从小到大,我们耳闻目睹过形形色色的争吵:当周朴园斥责侍萍“谁指使你来的”时候,侍萍满含悲愤之情的还击——“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吵架,可以讲情;有琐碎的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人因为无意的碰撞,要争一个是非曲直,吵架,可以论理。那么杨长雄同吴太太交锋是哪种情形呢?
(生:杨长雄同吴太太讲情,论理,说势。)
师:讲情、论理是吵架中常见的模式,我们暂且不提。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势”。“势”指的是状况或情势。一般的人吵架时会讲情、讲理,但很少有人讲“势”。因为“势”这个词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性,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不会讲“势”;而作为大学生的杨长雄,因为他的身份,所以他有讲“势”的可能性。这种新颖的吵架模式也很精当地体现了丁西林作为横跨文理两个领域的学者的风采。无独有偶,比如:吴太太:一个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杨长雄:„„吴太太所说的“别人”是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而杨所认为的“别人”相对的是“自己人”,而李嫂是吴的仆人,是与吴关系密切的人,不是别人。另一处是“叫”,吴认为“叫”是允许,听任的意思,杨则认为是派,命令的意思。这两处都是逻辑学中典型的偷换概念的现象。这种对逻辑关系的良好的把握,体现了丁西林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工作要素的工作性质,这就是于细微处见本色。看到这些充满理性的语句,我们不由得发出赞叹:文理交融原来可以如此的精彩。
师:在这出戏里有一个人,戏并不多,却很有看头,他就是成众。我们还是先看舞台说明部分对成众的评价“如果一个人厌恶女人的罗嗦,喜欢替朋友排难解纷是一条公例,他好像是一个例外”。为什么在公例前冠以“好像”?“好像”有不确切的意思。统览全文,我们看到成众没有助战,更没有参战。朋友那边骂得天翻地覆,他却不动声色,显出异常的冷静。为什么他不“拔刀相助”?(不愿和一个与自己不对等的人浪费唇舌,在他看来,沉默便是最大的蔑视,与杨长雄比,他显得更沉稳)。再看结尾处他说的台词“和棋”更是可圈可点的。“和棋”顾名思义,就是平棋,谁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输。在这里则是用了双关的修辞:吴太太得到了物质的赔偿,理应是胜利者,可是她在精神上确实一败涂地,不但在作为本省人的当铺少奶奶那儿颜面扫地,在杨长雄那儿,她被骂作“泼妇”;而杨长雄,骂出了风采,摔出了个性,解气了,灭火了,总应该是赢家了吧,他却白白地搭上了三块钱国币,在物质上,是吃了败仗的。所以由这个词语,我们不难看出成众的幽默与智慧,其实也是丁西林式的幽默与智慧。
四 拓展延伸
师:结局是“和棋”,作者仅仅是为了给读者创作一场没有胜负的争辩,让我们欣赏其中的吵架艺术吗?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免流于肤浅了。我们知道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身为大学生的杨长雄也难逃此难。按照他的身份,他本应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可是他却与一个比兵匪还要难缠的泼妇展开争吵。由此可见,乱糟糟的形势使每个人的生活和心态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而作为自然科学家的丁西林,并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把他的目光聚焦在沉重的生活上,聚集在平凡普通的国民身上,这是为了表明:科学家没有置身世外,他们是具备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的介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虽然科学是没有界限的,但是科学家却是有国籍的,所以丁西林必然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丁西林横跨文理两个领域证明了科学与人文是能够携手并肩的。
老舍与丁西林 同样是幽默,丁西林不同于老舍。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他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悲愤。老舍是一位温和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作家,他有深厚扎实的生活积累,观察体味人生百态,世情千姿,敏锐细致,精微独到,是中国文人幽默的典范。丁西林的剧作求“雅”,多反映一种带有绅士味道的知识分子情趣,这与他的双重身份密不可分,他的幽默是含蓄的笑。老舍的剧作是大雅若俗,以俗求雅,他的幽默多是披着喜剧形式的悲剧,用笑衣裹着苦果。这已得到公认。冰心认为“老舍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臧克家说“他的心思是苦的,或者可以说,强颜欢笑,狂歌当哭”。《茶馆》便是典范,当唐铁嘴向王利发炫耀自己抽上海洛因时,我们对他的愚昧感到可笑,明明身受毒害,却陶醉其中;同时我们又对民族尊严的沦丧和国运的衰微而痛心。
无论是丁西林的“雅”还是老舍的以俗求雅,都是雅俗共赏,异曲同工!
下课!
附:板书设计(略)
第四篇:三块钱国币高中二年级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多幕剧和单幕剧的区别
2.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
3.初步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教学过程
1.了解剧情、剧中人物身份。
2.分角色朗读剧本,了解该剧矛盾集中特点。
3.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了解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很完整过程。
分析情节结构: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破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4.指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焦点,本应是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如何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成为焦点。剧本着重描写了这个焦点,即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这些交锋,层次清晰,由发展到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矛盾冲突中,大学生杨长雄是替女仆说话,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而女主人吴太太胡搅蛮缠,尖酸刻薄,显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5. 总结扩展
本剧把看似平谈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6.布置作业
1.阅读剧中反映杨长雄与吴太太冲突的部分,归纳他们之间三次交锋的焦点。
2.找出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或《压迫》,阅读欣赏其讽刺幽默的喜剧特点。
附:板书设计
结构
人物
剧情
开端
吴太太→自言自语 埋怨女仆
杨长雄→坐着看书 与友下棋
发展
吴太太 逼仆赔钱 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杨长雄 不应赔钱 不应典押
高潮
杨长雄 忍无可忍 打碎花瓶
吴太太 争吵谩骂 不依不饶
结局
杨长雄 握紧拳头 掏出纸币
吴太太 一时语塞 抢过纸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性格。
2.欣赏本剧讽刺和幽默的语言。
教学过程
1.让学生重温上节课归纳的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注意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语言。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找他们的语言、行动。
大学生杨长雄敢想敢说,能言善辩,锋芒毕露。如“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破,因为他没有打破的机会。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
如舞台说明提到“杨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花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抢在手中,走到吴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这些言行都充分表现了他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
女主人吴太太从出场时的唠叨,自言自语,话语尖酸刻薄,狡辩谩骂,如“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她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这条巷子的对面,就是一家当铺。我请你带着她把这个铺盖拿到那家当铺去押三块钱交给我。”“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这些语言充分显示了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
3.赏析语言的特征
杨长雄:发牢骚,泄不满的语言,模仿吴太太上场时说话的语调:“我的三块钱用处多得很这个年头,自来水笔,卖到六十卖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九毛钱一瓶墨水,一毛钱一只信封。从来没听说过!”这些话像是抱怨,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成众:语言不多,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太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这些低缓、风趣的语言,则与他的沉着稳重和幽默的性格分不开的。
4.总结、扩展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我们在欣赏这幕剧时,首先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等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其次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动作冲突,如杨长雄站了起来,好像真想动手的样子说:“这样的女人,除了拳头的教训,没有别的办法。”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如吴太太听说当铺的人给李三块钱,但不要李嫂的铺盖后,赶快把警察引走。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课后朗读人物对话。附:板书设计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1> 人物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2> 语言特点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80> 形象特征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1> 女主人 吴太太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2> 说话唠叨、出言不逊“„„花瓶,五年前„„在九江买的”,“我为什么不能多讲?” “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对面就是当铺” “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80>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 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1> 大学生 杨长雄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2> “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碎„„动花瓶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语言激愤)“这个年头,水笔卖到六十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表面抱怨,实则讥讽)“岂有此理!你把她的铺盖押了,你叫她睡什么?”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80> 敢想敢说、仗义直言 模仿诉苦,嘲笑对手
见义勇为、肋弱抑强、性格刚烈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91> 大学生 成众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52> “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太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
第五篇:三块钱国币教案
《三块钱国币》教案
重庆市合川区云中:刘克备
教学目标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语言、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欣赏戏剧蕴含的轻松机智的诙谐和幽默。
4.学习剧中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认识旧时代阔太太身上的霸道和自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品味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体会作者出人意料地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之处。
课时安排: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健吾先生曾说:“我们写戏、演戏是„巴结‟群众,而丁先生写的戏是征服观众。”他所说的丁先生就是丁西林,被人称为“独幕剧的圣手”。今天我们看看这“圣手”是“名不虚传”呢还是“名不符实”。
二、简介作者作品
丁西林(1893—1974),字巽甫,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青年时期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留学归国。之后曾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所所长。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又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科学(物理)与艺术(戏剧)思维”相反相成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五四”时期以《一只马蜂》、《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之后曾一度沉默,在抗战热潮中,又重新提起了笔,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多幕剧)等喜剧作品。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喜剧作家,特别是在独幕剧方面,成就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他的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寻找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都带给了国人。其创作的出发点,往往不是社会、历史、现实中的“问题”,也不是“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具有喜剧意味的戏剧。选材大多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戏剧冲突无非是恋爱、婚姻关系和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而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机智和幽默,他的剧本里充满了机智、幽默的警句,是以语言自身的戏剧性来直接获取效果的。
其中,《三块钱国币》写于1939年,显示出了剧作家善于从人物性格差异与碰撞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性的特殊才能。
三、介绍写作背景
《三块钱国币》写与1939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我华北、华东、华南、华东等地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跟随机关、工厂、学校搬迁的成千上万的职员、工人、教师、学生、百姓、难民们颠沛流离,辗转拥向西南各大城市。一方面是爱国群众同仇敌忾、极力支前,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另一方面是军阀、奸商、没良心者在大后方盘剥、欺凌下层人民,他们发国难财、榨血汗钱。本剧就是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揭示各种人不同的心态。
四、了解一下独幕剧的特点。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五、感知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内完成。由于独幕剧的演出要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本剧为独幕讽刺喜剧,剧情简单。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住在同院的大学生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口角。杨气急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无可奈何地送上三块钱国币,完成全剧。
六、作业:理清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小提琴手,类似的例子,在科学史上还有很多,譬如:伽利略是天文学家,也是诗人、文艺批评家;开普勒是天文学家,也是音乐家和诗人;莫尔斯电报码的发明者莫尔斯本来就是职业风景画家。
今天我们来读物理学家兼剧作家丁西林的这篇《三块钱国币》
一、理清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情节概括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开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吴杨二人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杨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2、矛盾分析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矛盾集中,结构严谨)
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3、课文结构分析
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作者这样安排剧本的结构与冲突,能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问题。如果只写李嫂打碎花瓶,赔不起,被辞退等,而没有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很单调,而且不足表现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无法显示吴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对穷人的欺凌压迫。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了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结构人物剧情
开端吴太太自言自语埋怨女仆
杨长雄坐着看书与友下棋
发展吴太太逼仆赔钱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杨长雄不应赔钱不应典押
高潮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花瓶
吴大大争吵谩骂不依不饶
结局杨长雄握紧拳头掏出纸币
吴太太一时语塞抢过纸币
二、把握主题思想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也一定程度地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喜剧应“从那最平淡的事件里反映出真实”(丁西林语,转引自柏李《会见丁西林先生》)本剧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吴太太:
自私吝啬,尖酸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
2>开场就指桑骂槐的不停的唠叨——出言不逊,尖酸刻薄,得礼不让人。
3>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就逼一个身上只有三毛钱的下人赔偿三块钱国币——自以为有道理,富有但吝啬小气,缺乏同情心的阔太太。
4>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胡搅蛮缠(得礼不让人,无礼搅三分),泼辣狡辩。5>她听到杨长雄说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便不依不饶,一逼再逼,甚至谩骂:“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蛮横粗俗的泼妇骂街;得礼不让人,尖酸刻薄。
抗日战争时期从外省避难来到西南某省城居住。是一个习惯于养尊处优又充满市侩气的女人。自私、刻薄、欺软怕硬、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她唠叨、狡辩、出言不逊。这是一个作者着意讽刺的反面形象。
2、杨长雄:
有正义感、同情心,机智幽默,能言善辩。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袒护包庇),可杨长雄坚持正义,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
2>为李嫂抱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论情,说理,讲势,争辩说李嫂是个“低级穷人”,赔不起,再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仗义执言,这就反被动为主动,彻底驳倒了对方。义正词严,慷慨激昂,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见义勇为,正直善良,能言善辩,机智幽默,富有同情心正义感。
3>理屈词穷的吴太太露出泼妇骂街的本相后,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宝贝花瓶砸碎——凸现见义勇为的性格,但同时也说明他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气罢了。却也更反衬出吴太太的无礼蛮缠,令人厌恶。
“爱管闲事”的大学生。他敢想敢说,锋芒毕露,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虽然他不善口角,但由于道理在他这一边,所以义正辞严,驳斥有力,使得能言善辩的吴太太理屈辞穷。对这一人物,作者既肯定其正义感和斗争精神,又对其书呆子气和失之简单的斗争方式作了适度的揶揄。
3、成众:
沉着稳重、幽默
1>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大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
2>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
总结
吴太太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逼人太甚、缺乏同情,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杨长雄 敢想敢说、仗义执言,模仿诉苦、嘲笑对手,见义勇为、助弱抑强、性格刚烈
成众 沉着稳重、不乏风趣,冷眼旁观、暗中助友
四、作业:欣赏戏剧的语言风格
第三课时
一、欣赏戏剧幽默、诙偕、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1>举例:
开头人物介绍:
A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侮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吴太太)
B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杨长雄)
C如果一个人厌恶女人的口罗嗦,喜欢替朋友排难解纷是一条公例,他好像是一个例外。(成众)
D如果一个女佣只有赚钱,不会贴钱,只有正当的或不正当的增加财产,还会损失财产是一条公例,她确实是一个例个。(李嫂)
E如果警察应该尊重权威、专门招呼汽车是一条公例,他不是一个例外。(警察)
上述人物介绍,表面上语调轻松,语言直白平实,实际上,透过这些语言,鲜明的爱憎褒贬是以极富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通过上述人物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吴太太的泼妇形象,杨长雄的见义勇为,警察的趋炎附势。
戏剧语言人微言轻刻画戏剧人物的主要手段,在《三块钱国币》中是非常成功的,也是极富个性的。类似的语言在剧中比比皆是,需要加以仔细品味。
(2>主要手法。
A、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模仿吴太太语调理论,好像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
B、大词小用——“进攻”、“被迫抗战”、“巨大赔款”等;使冲突更加形象,凸显人物形象。
C、辩论的口气——使日常的小冲突显得严肃庄严,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
D、新颖的名词——“高级的穷人”等,机智幽默。
二、鉴赏课文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开头和结尾尤具特色。
戏是从一派争吵声中开场的,这使戏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主要冲突“该不该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赔三块钱”,略
去了李嫂打碎花瓶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作者越过事件的真正发端,把起点放在一个处于持续状态的动势中,勾起了观众对于幕前情景的遐想。”(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正是这场并未写出的口角,给全剧定下了一个激越的基调。幕一拉开,舞台上就已战火弥漫,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本剧的结尾尤其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吴太太一逼、再逼、三逼,杨长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此时杨长雄故意走到吴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只花瓶,全剧就这样在最后一个没有完成的动作上戛然而止了。“这样的结尾,象交响乐,在最强烈的高潮时突然„以千钧之力一下收住,刹时万籁俱寂,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梦初醒”‟(吴启文:《丁西林谈独幕剧及其他》),令观众联想万千。
《三块钱国币》的这种开头结尾方式使全剧始终处于一种急风暴雨的动态进程之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2、本剧的语言俏皮幽默。
所有的语言纯乎出于角色的性格,看似平凡,但在此情此景下,不由人不露出会心的微笑。杨长雄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腔调,表面上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嘲讽吴太太,充满机智和诙谐。杨长雄满口“如果”“也许”“因为”的学生腔式的演说词令和吴太太的泼妇骂街的不和谐的交织,显出吴太太的不可理喻,也给杨长雄这番慷慨激昂的辩论涂上了一层喜剧色彩。成众的台词不多,但短促、风趣的语言已充分表现了他“自然而不自觉的幽默”。
3、伏笔的使用也是本文构思的一大特色。
剧中吴太太两次拿起现在仅存的一只花瓶端详,极言她对花瓶的喜爱和对打碎的花瓶的痛心,结果,杨长雄故意把这只花瓶也打碎了,并主动送上三块钱。杨长雄按吴太太的逻辑解决了问题,让吴太太哑口无言。正是由于这些伏笔的使用,造成一种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效果。
三、练习
1剧中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未完,剧末成众却说“和棋”,为什么?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实际上是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给了她第二笔赔款,她就等于吃了败仗。杨长雄说不服吴太太因此打破她的另一只花瓶来出气,可以说是打了胜仗;但是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三块钱国币,也可以说是吃了一个败仗。双方都有胜有败,但谁也没有真正彻底打败对方,成了“和棋”的局面。
2、成众从始到终都未参与冲突,也不能左右冲突的发展趋势,可以把这个人物去掉吗?
成众这个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作为一个与杨长雄对照的形象出现的,在其冷静幽默的性格映衬下,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杨长雄的许多心理活动都是在和他的对话中交代的。虽然他未参与这场舌战,但每当杨、吴之间的口角趋于白热化的当口,是他“轻描淡写”式的话语让冲突告一段落,使得全剧有张有弛。
第四课时
理解《三块钱国币》中的诡辩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选入了物理学家、剧作家丁西林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该剧写了大学生杨长雄与女主人吴太太围绕女仆李嫂该不该为不慎打破一枝花瓶赔钱展开的激烈争辩。按常理,李嫂损坏东西应该赔偿,但是杨长雄在这场争辩中取得胜利,使吴太太只好求救于警察。仔细阅读剧本,我们可以发现杨长雄在争辩中使用了诡辩术。
诡辩是指有意识地为某种谬论做论证。这是一种巧妙的不易发现的逻辑错误。常见的诡辩手法有偷换论题、捏造论据、循环论证、机械类比、强词夺理、断章取义等。这里,笔者对该剧本中的诡辩手法做一些简要分析,以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一、偷换论题
剧本开头从吴太太的唠叨写起:“照道理应该照市价赔我才是”。也就是她认为李嫂应该赔钱。在这无休止的唠叨中,杨长雄“被迫抗战”:“现在我把这个道理就来讲给你听听”。他说:“现在不幸得很,打破花瓶的是李嫂,她是你雇用的一个娘姨,她是一个低级穷人,她赔不起。三块钱在你不在乎,可以不在乎,在她……”这里他将“该不该赔钱”的论题偷偷地改成“赔得起还是赔不起”,把吴太太“可以不可以要求李嫂赔偿”的论题悄悄地换成了吴太太“可以在乎不在乎”。这是因为损坏别人的东西要赔偿是生活常理,杨长雄只好用李嫂的穷对吴太太动之以情。没想到被吴太太不吃那一套,“你这话不通,什么叫做不在乎?……”所以,杨长雄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现在我要说的是一个理,事理之理。我们争的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一件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东西,不应当赔,主人不应该要她赔。完了。”前半句是保持了原来的论题,后半句“主人不应该要她赔”又改变了论题。这一次吴太太上当了。于是,吴太太和杨长雄后面就理论起“应该不应该要她赔”。
二、偷换概念
在接下来的争辩中,杨长雄多次偷换概念,使吴太太逐渐陷入了被动。我们先来看一下两组台词。
A、吴一个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
杨啊,别忙,别忙,你说的是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可是你不是别人啊!我问你,李嫂是不是你的佣人?
B、吴要她擦擦,是的,可是我没有叫她打破啊。
杨当然你没有叫她打破。如果是你叫她打破,那就变成执行主人的命令,替主人打破花瓶,那就只是做得快不快、打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没有赔偿的问题了。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人所说的“别人”和“叫”的意义并不相同。A组台词中,吴太太所说的“别人”指的是“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杨长雄说的第二个“别人”相对的是“自己人”,其意思是说,李嫂是吴太太的佣人,是与吴太太关系密切的人,是吴太太自己方面的人。B组台词中,吴太太的“叫”是“容许或听任”的意思,而杨长雄却在“如果是你叫她打破”一句中,将其意思说成“使、命令”了。这样隐蔽的逻辑错误,在能言善辩的大学生杨长雄的长篇大论的掩护下,吴太太这样的小市民自然难以察觉了。
三、捏造论据
杨长雄步步进逼:“我现在再请问你:从古到今,瓷窑里烧出来的花瓶,少说,也有几十万几百万。这些花瓶,现在到哪里去了?一个花瓶是不是有打破可能?”从这句台词来看,他想用论据证明花瓶有打破的可能,花瓶被打破是很正常的事。而实际上,“花瓶被打破是否很正常”与“被打破后该不该赔”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四、强词夺理
杨长雄说:“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擦花瓶是娘姨的职务,娘姨是代替主人做事。所以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这话怎么那么不顺耳呢?原来,杨长雄说的原因是正确的,而结论的后半句却是错误的。“有打破花瓶的机会”,说的是娘姨在做事时有可能会打破花瓶,怎么就变成了“有打破花瓶的权力”呢?“谁可能把花瓶打破”与“谁可以把花瓶打破”明明是两回事嘛!这里杨长雄就是在强词夺理,吴太太听出了话不对劲,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只好大声嚷道:“胡说八道!”这些诡辩并不是剧作者创作时犯的逻辑错误,而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杨长雄的诡辩体现了他仗义执言和机灵聪慧,讽刺了吴太太的庸俗与自私。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吴太太被诡辩戏弄、嘲讽则大快人心。若在上课时问学生:杨长雄的话语有没有漏洞?指导他们仔细琢磨这些戏剧语言,可以引导他们将对戏剧语言的鉴赏引向深入,加深他们对戏剧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理解,增强他们学习戏剧的兴趣。
布置作业。
模仿《三块钱国币》改编或创作小话剧。
[板书设计]
三块钱国币
吴太太(自私吝啬无同情心)杨长雄(能言善辩有正义感)
第五课时
《三块钱国币》幽默还是讽刺
《三块钱国币》是物理学家丁西林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独幕喜剧。它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了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国统区上层社会阔太太的自私刻薄,也一定程度上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那么这部脍炙人口的喜剧是讽刺喜剧还是幽默喜剧呢?对这个问题,人教版老教材在在阅读提示上作了明确的答复:《三块钱国币》是独幕讽刺喜剧。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则评价为:“丁西林的喜剧(当然包含《三块钱国币》)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其中虽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但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微笑的幽默喜剧”。谁是谁非呢?我们可以从幽默和讽刺及相关的概念入手来梳理一下。“幽默”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趣或者可笑而意味深长”,而“讽刺”则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幽默喜剧是把社会生活中可喜的新生事物作为描写对象,塑造正面典型,使人们在轻松喜悦中受到先进思想的教育或鼓舞。即使对人物的缺点进行讽刺也是善意的,以帮助人们辨别是非,并不以嘲弄为目的。主人公品质上不坏,他们的错误多是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或保守所造成的。相反,讽刺喜剧则是以讽刺嘲笑的方式抨击现实社会中的反面事物,通过揭露丑恶惩罚恶来肯定美,通过对反面事物的否定来肯定正面的理想。主人公属于反面角色,行为乖谬,品质恶劣,如陈白尘的《乱世男女》、莫里哀的《伪君子》。同时在讽刺喜剧中,作者主要揭露所讽刺对象本质上的丑陋,是对对象本质上的无价值的否定,因而对讽刺对象一般不同情。对象本质虽然丑,但他自己却并不知道,反而认为自己很美,如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没有一个正面人物,市长安东诺唯齐的身上几乎没有值得肯定的东西,他行为肮脏,灵魂卑污,作家对他没有丝毫同情,对他的嘲笑尖刻又辛辣。而幽默喜剧中作者注重对象行为上的无价值,在否定对象形式上“丑”的同时,对他所包含的内容又不乏同情。例如李准的《李双双》中,作家在对喜旺的畏畏缩缩持揶揄态度的同时,更对长期重压下农民的自卑怯懦表示同情。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来看《三块钱国币》。首先,主人公吴太太“年三十以上,擅长口角,说得出做得出”,而杨长雄是“年二十左右,能言善辩,见义勇为,有年轻人爱管闲事之美德”。作家在舞台说明里的介绍情感倾向很鲜明,褒奖杨长雄而贬低吴太太。吴太太只因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便不依不饶加以逼赔,在知晓李嫂只有三毛钱后甚至典当她的铺盖,毫无同情之心。在和富有正义感的杨长雄三次交锋中,她的自私、刻薄、蛮横显露无疑。显然这是反面角色,是作家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吴太太的自私吝啬尖酸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对丑的贬斥与否定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且听她紧逼杨长雄的一段台词“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分明是一个胡搅蛮缠粗俗泼辣的妇人形象!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幽默喜剧《李双双》,李双双也泼辣,作家李准这样写李双双毫不留情的对孙有婆说:“你人缘老好,可就是见了公家的东西手长了点,见了劳动手就短了点儿”。又当众“揭发”丈夫喜旺:“乡亲们,他会算帐!去年秋季分红的时候,他在家里算了一夜,加减乘除可麻利啦!”“揭发”之余还斥责喜旺,“你呀,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我就是见不得你一号!”这些话语会让观众忍俊不禁,然而这笑是谐趣的欢笑,是一种轻松的艺术的享受。这泼辣源自一心为公,有一股疯劲的可爱性格,是李双双见不得孙有婆偷了生产队的木板损公济私,也见不得丈夫粘粘糊糊,要为集体选个好记工员。作家李准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而《三块钱国币》里吴太太飞扬跋扈,她步步紧逼,自以为得胜,但剧本结尾,作家丁西林巧借“摔瓶”的突转使她“血管暴涨,双手撑腰”,“鼓着眼,看着对方”,无疑饱含极大的讽刺。但我们并不同情因为她的遭遇是她丑恶本质的必然结果。综上所述,《三块钱国币》无论从创作对象、戏剧语言(包含舞台说明),还是创作意图(反映社会上恃强凌弱的不公平现象且批判了自私刻薄的庸俗习气)上都该是讽刺喜剧。《中国大百科全书》从总体上评价丁西林的喜剧(如《一只马蜂》《压迫》)为幽默喜剧是很准确的,不过《三块钱国币》作为讽刺喜剧也许更接近真实吧。
浅谈中学语文戏剧教学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地选入中外戏剧,这对于本来毫无生机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讲,无疑 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我们看到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正慢慢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当 中,但是我们在对戏剧进行教学处理时,又不得不让我们去重新探讨一下在戏剧教学过程中不 应规避的东西。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来展示一种风情或一种社会面貌,要了解戏剧首先必须找矛盾和冲突,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戏剧之所
以具有惊人的魅力就是这种随时发生的矛盾时时紧扣着读者的灵魂。其次,便是语言,戏剧是 通过语言来打动人的,在剧本里,戏剧主体不能对戏剧客体提示什么,戏剧主体只能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因为要使戏剧客体在舞台上在表演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说服力,就必须使每个人物的台词具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再次,戏剧虽然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虽然它要求遵从“三一律”而使它容量有限,但是这同样可以表现深刻的主题,正是戏剧如此之多的体裁方面的特征,我们的语文教学者也必须从中学语文教学特点出发,在戏剧教学过程当中围绕这些特性来进行戏剧教学,使学生懂得戏剧这种文学样式本身的艺术规律,为学生的后续性发展打下基础。但文学本来的功用是陶冶人的情操,作为文学归类的戏剧它也不例外,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戏剧教学时,仅仅是把戏剧当作戏剧来教,仅仅从文体学角度来对戏剧进行解构,分析戏剧冲突,戏剧结构等等,而忽略了戏剧作为文学本身的教育功能,忽视它本身的美学情感对人心灵的震撼作用。
悲剧是戏剧组成的部分,也正是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相对于其它文学样式来说,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美。悲剧是表现人苦难的,而这种苦难是源自生活,或是人生的苦难,或是社会的苦难,或是命运的苦难。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毁灭就是苦难,而这种毁灭的必然性或是毁灭的不可避免性又是由于人生、社会等等原因造成的,而是正是由于悲剧中的苦难导致悲剧主体不可避免地合理的走向毁灭,就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们的伦理态度和行为,这些伟大的崇高,悲壮的刺激,从而激起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对塑造一个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震撼力量,对端正一个中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来讲又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如我们在《雷雨》教学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认识资本家本质灵魂的同时,也可就悲剧的审美力量,悲剧主体的毁灭来引发学生深思:青年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也可以看到,鲁四凤和鲁侍萍的人生轨迹是如此之相似,鲁四凤的土生分明是鲁侍萍的一生的演绎,上下两代人,共同的命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鲁四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