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诗词导学案2教案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第二篇: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怎样选材》学案教案
《作文指导:怎样选材》学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选材的基本要求。
2.通过习作发现选材的问题:陈旧。通过名篇、例文,找出选材陈旧的解决方法。3.通过学习活动、写作过程的指导,提高选材能力。
►选材的基本要求 1.围绕中心 2.真实 3.新颖
►学生习作,发现问题
《我的好朋友》很多写和小伙伴一起玩 《我的烦恼》多数写妈妈整天在我耳边唠叨 《照片里的故事》大部分写小学毕业照毕业照
►小结习作问题:
►名篇经典回顾 ●《窃读记》
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
1.“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2.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背影》
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
父亲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走一步再走一步》
写自己小时候一次冒险爬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脱险的经历。
1.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同学们从选段中分别悟出了什么写作道理? 请你作结:
《窃读记》
《背影》
《走一步再走一步》
►写作活动一:
请你以“在操场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
可以捕捉操场上发生的事,操场上的人物及相关的活动,也可以写操场上让你难忘的经历,触动你心灵的人、事、物,写时要注意以操场作为大背景进行勾勒与描画,以更好地扣题。●请同学们思考:写作过程(步骤)
1.2.3.4.1.头脑风暴:你会想到哪些材料可写?(越多越好,限时5分钟)
4○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给你所选的材料进行如下分类: 大家
都
会
有独特的(体验、体会、发现)的
有深刻感悟的
○4素材平常可翻出新意的 3.你想表达的中心是 4.围绕这一中心确定的材料是
《作文指导:怎样选材》学案2
想
到
写
过的、►写作活动二 :
文题:你们班一定有不少“牛人”吧?他们或是“读书迷”,知识丰富;或是“演说家”,善于表达;或是 “大管家”,热心集体事务;或许还有体育健将、乐器高手、智力超人„„
请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围绕“牛人”选择恰当的材料,注意材料真实,新颖,内容具体 写作提纲
1.我写的“牛人”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2.我写的“牛人”,“牛”在:
3.为了突出其特点,我选取最能表现其“牛”的材料有
4○
4.围绕“牛人”这一中心,我可以
详写
略写
5.我在“牛人”身上有了(新的认识、感悟)
第三篇: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综合实践课学案
第三单元 综合实践课学案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强烈兴趣。2.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3.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的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学幻想小说的能力。
复习:
预习:
一、自主学习:
学生分组对小列问题进行讨论、搜集或者探究
1、收集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不少于5条)
2、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3、讲述“我第一次迷上科学”的经历。
4、科学技术影响了我们一家人(讲述一个故事)
5、做一个手工作品,并且介绍它的制作过程。
6、收集科学正反两方面效应的材料或者观点,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二、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阶段(课前完成)
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阶段。在组长的组织与协调下,各小组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每个人既要展开独立的研究,又要与本组其他组员及时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活动时间为一个星期,在活动中,学生要将搜集的资料及活动过程记录存档,以备老师
4.学生积累科学知识以及有关科学家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简短说明文和科
分组展示:
1、说一说:
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
2、讲一讲
3、写一写:
思考自然的启示。
4、做一做:
活动一: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活动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
5、评一评:
科学技术两面观。
集中展示
学生写作一篇科学幻想小说。
准备的话题有:
1、人类与环境
2、宇宙探索
3、未来的陆地和海洋
4、自然奥秘探索
5、人类历史探索。
反馈:
学习反思:
第四篇: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1教案
第13课《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资料连接】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3][2]
[1]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备习检测】
1、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 等。作品收在。【预习】
1.文章层次清晰,标注好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2.本文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那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4.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五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年级:五年级三班 主备人:吴美蓉
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组其他各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10《杨氏之子》导学案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导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通过诵读体会孩子的聪慧 【导学过程】
一、学案自学 【知识链接】: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
【自主学习】
(1)我能把课文读通顺(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1“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3、各小组交流。
4、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哪? 二【合作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三【质疑探究】
揭示中心词“聪惠”。
四【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五【达标测评】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ō cōng huì zào yì()()()
二、选词填空。
爱慕 爱惜 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之心。
2、我们要()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粮食,()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三、认真读短文,理解下列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1《晏子使楚》导学案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两次针对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言语中充满了挑衅和嘲弄,对齐国的大夫直呼“你”,已是无理之极;后一次直指齐国,“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嘲笑之语更是肆无忌惮。面对这样盛气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结果楚王一败再败,不得不赔礼认输。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导学目标】
1、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
2、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3、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导学重、难点】
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辩论使人睿智,睿智使人语言犀利。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
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政治家、外交家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将眼光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还在外交上展开激烈的争斗。各国的外交使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各自国家的利益展开了机智的外交斡旋,显示了国家的实力。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机智辩才。晏子正是这样的一位政治家和外交家。
2、请大家看课文。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小组内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可全组齐读全文。
2、小组内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只有一个要求: 尽量忠实于原文。其他学生评价,修订。
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4、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出使楚国,遭到楚王的侮辱,就不足为怪了。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都被晏子巧妙地反击了。思考:(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3)、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4)、精彩在什么地方?
(师给出对比项,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二【汇报交流】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3)、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4)、精彩在什么地方? 三【质疑探究】
(一)感悟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二)楚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楚王的身上,我们又应该获得哪些警示?
让我们一起读席勒的这句话:
不会尊重他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让我们在生活中对别人多一些尊重,这样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三)全文描写了楚王与晏子的问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运用,颇符合人物的身份。试找出传神的语句分析之。
(四)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1成语填空:
一()一()二()—()五()十()
三()二()万()千()十()十()
九()一()七()八()百()百()在正确字下画“√”。
①这(搜、艘)船不但(戴、载、栽)客多,(隐、稳)定性好,而且(束、速)度快。
②周总理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代、带)。
③老师的话(启、起)发了我,我(觉、决)心(刻、克)苦学习。
④小学生(遵、尊)敬老师,(遵)守纪律 策略选择填空题(以避为攻,请君入瓮,后发制人)
第一答中晏子答非所问,用的是()战术;
第二答中晏子假装害怕,用的是()战术;
第三答中晏子全力反攻,用的是()战术。
12《半截蜡烛》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们与敌人的对话中: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蜡烛)“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
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结果,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 德 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导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学习重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划课内字词
2、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书写在下边。
3、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5、、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
(一二课时共用)
导入: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从《半截蜡烛》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一、【合作探究】
1、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小组分角色朗读)
2、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二、【班级展示】
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三【质疑探究】
续编故事: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一)、写一个最贴切的成语
1.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二)、补充完整
厉声地____ 从容地____ 娇声地____ 镇定地__ 轻轻的____ 默默地__
(三)、阅读(猛然、突然),小女孩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镇静)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划去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
2、从杰奎琳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13《打电话》导学案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
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导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导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导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合作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口语交际习作三
年级:五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吴美蓉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劝说”,这里有规劝的意思,劝说别人改掉不良的习惯。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1.劝说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语言行为,所以怎样达到劝说的目的是这次交际的关键。教学时,要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劝说,了解劝说时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在互相交流中学会劝说。首先要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例如,可以出示这样一个劝说例子(请学生表演),体会为什么劝说不成功: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然后围绕这个模拟表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使学生明白,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2.可以根据一个话题,请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劝说。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3.劝说别人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可以把这个交际话题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根据家庭和班级的实际,真正去尝试劝说别人,在语言实践中,学会劝说。当然,学生也常常遇到被人劝说的事情,可以请他们留意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体会别人劝说的艺术。
习作
本次习作是写常用应用文──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安排此次习作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二是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建议:
1.教学伊始,可以给学生读几篇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2.可以结合习作提示,使学生明白,发言稿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风格和内容要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