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教案( 4.1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高二教案(4.1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用)
www.5y
kj.co
m
4.1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
①内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
②外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理解:列举实例,分析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⑴逻辑思维能力:本知识是第四课的第一框题,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同时又为下一框题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本框题首先概括了前二课的内在联系,提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然后过渡到将要阐述的内容“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最后指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思维严密,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正确分析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既不能否认外因的作用,又要反对外因决定论。
教学重点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方法
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变化发展的?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导入新课
通过二、三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矛盾分析的方法。当我们深入分析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如: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外部,还是在事物的内部?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其基本的状态或形式?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怎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毫无方向和趋势可循,还是有其总的方向和趋势?这些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课的学习中一一得到正确的回答。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上面我们所列举的问题就是引言提出的问题。这也正是唯物辩证法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我们应当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进行深入的、具体的分析。
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纲阅读教材第l18页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
阅读提纲:
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是不是发展?
要实现这个发展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是什么关系?
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是相同的?若不相同,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哪个条件是最根本的,为什么?
从大家的看书思考和讨论中,可以得出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要孵出小鸡来,没有种蛋不行,没有适宜的温度也不行。种蛋就是受精卵,种蛋之所以在适宜的温度下能而且只能孵出小鸡来,是因为种蛋已经发育成多细胞的胚胎,胚胎本身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在胚胎的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的性状的遗传信息,种蛋内部的这种矛盾是决定种蛋能够变成而且只能变成小鸡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
但是,没有适宜的温度,种蛋中的胚胎就无法正常发育,种蛋还是种蛋,而时间过长,胚胎就会死亡,就更谈不上孵出小鸡来。可见,种蛋与温度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是鸡蛋变小鸡过程中的外部矛盾。适宜的温度是种蛋孵出小鸡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1.内因和外因
什么是内因?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所谓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什么是外因?
外因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所谓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涨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在鸡蛋孵化小鸡的发展过程中,种蛋是内因,适宜的温度是外因。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对于由鸡蛋孵化出小鸡的发展过程来说,都是同时必备不可缺少的,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孵出小鸡来。可见,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提问:能不能把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共同起作用理解为它们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相同的呢?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到底分别起什么作用呢?
2.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本课重点内容之一。因为这一问题在唯物辩证法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解其他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一道理,对个人成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必须注意:
第一,搞清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内因,即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指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既包括内因,又包括外因。只有内因或只有外因,事物都不能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在各种外部条件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首先,我们应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基础、根据、源泉。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并且外因也只有作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才能发挥作用。其次,我们应注意,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性质上看,存在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作用;一种起延缓作用。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外因,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问:在孵小鸡的过程中,种蛋和适宜的温度所起的作用是不是相同的?种蛋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谓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地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在鸡蛋孵小鸡的过程中,种蛋本身的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的性状的遗传信息,种蛋能变为小鸡、只能变为小鸡的这个发展方向是由种蛋本身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决定的。而无精蛋或者石头,无论在什么样的温度下边决不会孵出小鸡来,因为它们本身不具备孵小鸡的内部矛盾即内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l19页第3自然段至第120页第2自然段。
教师提问:
①为什么种瓜不能得豆?生物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无论是自然界的事物,还是人类杜会的事物,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即内因起着根本的、第一位的作用。
所以,我们考察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时,一定要特别重视内因的作用。
提问:事物的发展能不能只有内因而没有外因?(显然不行)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内因虽然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时,才能使事物变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鸡蛋之所以可以而且只能孵出小鸡,固然由种蛋内部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但有没有适宜的温度这一外部条件胚胎都不能继续发育,甚至死亡,也就不能实现由鸡蛋到小鸡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策120页第3自然段至第121页第1自然段。想一想教材第120页小栏目中的问题。
提问:古莲子为什么会沉睡千年?
莲花
莲
芯
这些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低、雨量少,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适宜的温度。这一事例说明事物仅有内因没有外因是不可能发展的。
可见,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提问:在事物发展中外因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外因能不能离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呢?请同学们思考。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是教学的难点。“关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学生在大量的事例分析面前,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在单独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有时甚至是重要条件”时,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但在讲授“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点会很多。
对内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问题,哲学界一直有争论。大体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外因是相对而言的,此方的内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内因是此方的外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可以反过来说,即“内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强调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
教材在处理时,强调了“内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别说明“外因有时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而不能单独起作用”。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这一限度,不必过多展开;同时要紧扣教材的观点回答分析学生的疑难问题。
因为尽管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有时甚至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总是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变化而起作用的。
1962年夏天,郭沫若游览普陀山时拾到一个笔记本。靡页上写了一副充满伤感语气的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郭老透过对联的字里行间,似乎看到了一个悲观的心灵正在寻找慰藉。他立即设法找到了丢失笔记本的主人——一位两次高考落榜的姑娘。只见那姑娘神精颓丧,心灰意冷,对前途丧失了信心,甚至对生活也几近失去了勇气。郭老对她循循善诱,悉心开导,并把她写的对联改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竟成”,横批是“春在心中”。与此同时,郭老又向那姑娘赠《薄松龄落第自勉联》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位考场失意的 郭沫若
姑娘在郭老的鼓励开导下,信心陡增,表示从此决不消沉,要从失败中奋起。在这里,郭老的回春妙笔仍然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发生变化,使生欲战胜死念起作用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1页第3、4自然段。
请同学们思考教材第121页“议一议”小栏目中的问题。
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孟
子 课堂小结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党的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都强调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放战略。在西部开发中优先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项目。东部发达地区要继续帮扶西部地区··· 据此回答1—3题。
.这是因为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c.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近年来,在对待西部地区扶贫问题上,党和政府一再强调“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②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④内因和外因同等重要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3.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将继续促进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开展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的力度。上述做法体现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基本目标之一
②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1.B
2.A
3.B
4.c
www.5y
kj.co
m
第二篇: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运用实例说明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例的分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教学重点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变化发展的?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复习旧知识,使学生初步把握二、三、四课理论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导入新课
通过第二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矛盾分析的方法。当我们深入分析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如: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外部,还是在事物的内部?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其基本的状态或形式?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怎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毫无方向和趋势可循,还是有其总的方向和趋势?这些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课的学习中一一得到正确的回答。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板书)(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引言部分。)
上面我们所列举的问题就是引言提出的问题。这也正是唯物辩证法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我们应当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进行深入的、具体的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第四课的内容,阅读的要求是粗读,即只读这部分内容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知识体系框架结构。)我们首先来了解事物发展的原因。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板书)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板书)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纲阅读教材第l18页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分析讲解。)阅读提纲:
(l)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是不是发展?(是)
(2)要实现这个发展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种蛋和适宜的温度)(3)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是什么关系?(缺一不可)
(4)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是相同的?若不相同,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哪个条件是最根本的,为什么?
(前三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比较一致,教师随着发言、讨论的进行在黑板上逐步写出。最后肯定会集中到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在孵小鸡过程中哪个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上;在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第l19页至第l20页内容,然后进行重点分析讲解)
从大家的看书思考和讨论中,可以得出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要孵出小鸡来,没有种蛋不行,没有适宜的温度也不行。种蛋就是受精卵,种蛋之所以在适宜的温度下能而且只能孵出小鸡来,是因为种蛋已经发育成多细胞的胚胎,胚胎本身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在胚胎的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的性状的遗传信息,种蛋内部的这种矛盾是决定种蛋能够变成而且只能变成小鸡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
但是,没有适宜的温度,种蛋中的胚胎就无法正常发育,种蛋还是种蛋,而时间过长,胚胎就会死亡,就更谈不上孵出小鸡来。可见,种蛋与温度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是鸡蛋变小鸡过程中的外部矛盾。适宜的温度是种蛋孵出小鸡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可绘制孵化示意图,以利讲解。)
1.内因和外因(板书)(1)什么是内因?(板书)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所谓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什么是外因?(板书)外因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所谓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在鸡蛋孵化小鸡的发展过程中,种蛋是内因,适宜的温度是外因。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对于由鸡蛋孵化出小鸡的发展过程来说,都是同时必备不可缺少的,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孵出小鸡来。可见,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提问:能不能把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共同起作用理解为它们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相同的呢?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到底分别起什么作用呢?
2.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板书)
提问:在孵小鸡的过程中,种蛋和适宜的温度所起的作用是不是相同的?种蛋(内因)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l)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板书)
所谓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地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在鸡蛋孵小鸡的过程中,种蛋本身的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的性状的遗传情息,种蛋能变为小鸡、只能变为小鸡的这个发展方向是由种蛋本身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决定的。而无精蛋或者石头,无论在什么样的温度下边决不会孵出小鸡来,因为它们本身不具备孵小鸡的内部矛盾即内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l19页第4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提问:
①为什么种瓜不能得豆?生物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无论是自然界的事物,还是人类杜会的事物,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即内因起着根本的、第一位的作用。所以,我们考察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时,一定要特别重视内因的作用。
提问:事物的发展能不能只有内因而没有外因?显然不行。(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内因虽然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使事物变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鸡蛋之所以可以而且只能孵出小鸡,固然由种蛋内部的遗传基因(即内因)决定的,但有没有适宜内温度这一外部条件(即外因),对能不能实现种蛋变小鸡的发展结果影响极大。有了适宜的温度,胚胎就会继续发育,长成雏鸡,实现发展;温度不适宜(或低或高)胚胎都不能继续发育,甚至死亡,也就不能实现由鸡蛋到小鸡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策120页内容。想一想教材第120页“想一想”小栏目中的问题。提问:古莲子为什么会沉睡千年?(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些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低、雨量少,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适宜的温度。这一事例说明事物仅有内因没有外因是不可能发展的。
可见,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提问:在事物发展中外因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外因能不能离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呢?请同学们思考。(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板书)
因为尽管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有时甚至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总是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变化(内因)而起作用的。
在鸡蛋孵小鸡的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适宜的温度对种蛋发生作用,促使种蛋内部胚胎本身的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的变化,加速了由种蛋变为小鸡的发展过程。如果适宜的温度根本不与种蛋发生联系,产生影响,那么它对种蛋孵小鸡这一发展过程没能起到作用,种蛋仍然是种蛋。可见,外因必须通过因内才能起作用,决不可能撇开内因而单独地起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1页内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和同学一起一边阅读一边讲解、归纳。)
(在讲解教材第121第4自然段的事例时,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作以下补充,以提高兴趣,加深印象,帮助同学理解。起到激情导行的教育效果。)1962年夏天,郭老游览普陀山,不意拾到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了一副充满伤感语气的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郭老透过对联的字里行间,似乎看到了一个悲观的心灵正在寻找慰藉。他立即设法找到了丢失笔记本的主人——一位两次高考落榜的姑娘。只见那姑娘神精颓丧,心灰意冷,对前途丧失了信心,甚至对生活也几近失去了勇气。郭老对她循循善诱,悉心开导,并把她写的对联改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竟成”,横批是“春在心中”。与此同时,郭老又向那姑娘赠《薄松龄落第自勉联》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位考场失意的姑娘在郭老的鼓励开导下,信心陡增,表示从此决不消沉,要从失败中奋起。在这里,郭老的回春妙笔(外因)仍然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内因)发生变化,使生欲战胜死念起作用的。
请同学们思考教材第121页“议一议”小栏目中的问题。
(教师可根据情况对孟子的话适当加以解释。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学生议论后,教师讲解、归纳。)
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结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和外因(1)什么是内因?(2)什么是外因?
2.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l)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第三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应用化学1303班 何潇宇 1502130322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统一、团结、联合、协作、吸引、肯定、平衡、凝聚、妥协、退让等等,都是矛盾的同一性的情形。它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维护、保持其相对静止、稳定及自身统一的方面。由于矛盾的同一性的这种作用,新生事物诞生之后,才有存在、巩固和发展及其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条件和基础。惟其如此。事物才具有质的规定性、发展的阶段性、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记忆在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现象中存在着客观规律性。
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对立面的相互排斥、对立、否定、分裂、破坏、批判、辩论、克服、纠纷、变动等势态、趋向和情况。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使事物统一体中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东西由大变小,渐渐归于灭亡的东西,从而促成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引起旧的统一体破裂,新的统一体产生的方面。
然而,在事物的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必然不是相互孤立、毫无关系的。任何一对矛盾之所以成为矛盾,就是因为其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既然简单的机械的位移本身巳经包含着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时接着又指出“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这些论述都说明了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是矛盾的同一性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只是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只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既然是两者“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两者就不是两股独立平衡的力量,不是两股力量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两股力量分阶段轮流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两者辩证地联结在一起,纽成一股力量推动事物的发展。对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相互结合、共同发展,首先我想到最好的例证便是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共产党与国民党可谓是我们历史中两个重要的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国民党曾经占据过中国大面积的土地,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到解放祖国大好江山,两者在很多同学的眼中便是最大的敌人,但恰恰二者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的最好体现。首先谈谈同一性,在抗日战争时期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二者的矛盾对象是相同的,都是日本人,此时可以说是矛盾的同一性。而所谓同一性,正是从西安事变开始。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而相对于同一性,在同一一段时间后,矛盾的斗争性便有所体现。自1945年8月起,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由于抗战期间日军战线深入中国腹地,以敌后战争为主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处于身处或接近日占区的有利战略位置,而相当大部分国民革命军主力则或有因或巧合地位于远离日占区的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当前形势后决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同时不理睬蒋介石的命令,命令所指挥的武装力量积极向日军进攻,收复失地。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中国国民党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要坚决避免内战。中国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部署下,调集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原日军占领区推进。但是,国民党无视原日军占领区内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中共领导武装力量的存在,无视中共领导下所建立地方政权的存在,因此遭到中共所属武装力量的坚决抵抗。自1945年下半年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而在中国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且在斗争中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注意每一具体斗争的局部性、阶段性和暂时性这就是说,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这个阶段具有相对性。由于我党坚持了以矛盾的同一性为主、斗争性为辅的正确的政策,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与此同时,在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不同阶段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有主有从,相辅相成。当事物的量变阶段发展到临界点时,事物的发展就从第一种状态转变到第二种状态。这就是矛盾以斗争性为主的状态,即事物发展的质变阶段。这时,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对立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就起积极的、主导的作用。但是,事物的发展也并不完全排除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但其作用是为辅的,是服从于矛盾的斗争性的。由于事物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上是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为主的,所以旧的矛盾的统一体被打破,新的矛盾的统一体开始诞生,从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矛盾的斗争性具有绝对的意义,对于斗争性来说,矛盾的同一性变成相对的了。例如,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面内战,事物的发展从第一种状态转变到第二种状态,国共两党的矛盾就从以同一性为主、斗争性为辅,变为以斗争性为主、同一性为辅了。我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解放战争。虽然在斗争中也进行统战工作,但是,一切都是为了打破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这个矛盾统一体,建立新的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我们在明确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要以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为主时,还必须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实现“ 四化”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或矛盾,诸如安定团结与阶级斗争、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与解放思想、国民经济的平衡与不平衡、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政策的稳定性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当的变动性,等等。从而使我们能够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巩固、发展和保卫并推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地向更高阶段发展,使“ 四化” 的宏图在本世纪末变为伟大的现实。
第四篇: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作用
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工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错综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因而,面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企业工会必须要进行职能创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辅导,以适应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
【关键词】工会职能,企业,职工
工会组织联系的对象是广大职工,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工会工作必须着力于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实事求是,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利益。我厂目前正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面对困难,工会更应该从根本上发挥作用,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鼓励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团结带领职工参与企业技改,产品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
一、企业工会职能内容的移位和创新
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关系的变化决定了工会职能从“政治”向“经济”移位和创新,为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其职能内容必须有所创新。
(一)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新的形势下,公司工会在教育方面,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但现在的思想教育总是与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效益、发展挂钩,主要是为了增强职工的觉悟及团队、企业的凝聚力,以便促进职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职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提高薪资、福利等。例如:企业工会可以在生产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会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灵活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创新自由创新的氛围。同时,工会负责对党员、干部、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法治教育,组织开展以”凝聚力工程”为主体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娱活动,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思想教育与企业的凝聚力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新时期工会教育职能的创新。.(二)要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工会工作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企业职工双赢的重要途径。当前,工会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更具时代性,要在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特点,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协作、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要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并为职工群众所欢迎为标准,与企业的科技、经营、流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相结合,突出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创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形式和方法,设计好载体,打造工会系统的名牌,在活动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并重、晋职晋级与利益挂钩并举、成果推广与社会宣传共济,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三)加强对员工培训,增强员工主人翁精神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态度,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工会对职工教育的重心需要向实用技能上转移。现代企业中,专家学者及企业人员都己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企业人员素质、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的支持。不仅如此,职工的就业能力、收入待遇、发展前途等,都与其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素质密切相关。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某企业将2005年作为职工的培训年,把职工的培训根使用、待遇直接挂钩,从而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了全厂的职工素质,我们就可以
借鉴该企业的做法。
现代企业工会对职工教育的重心需要向实用技能上转移也是职工面对“失业”危机的实际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将按照世界的经济规则实施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实施产业结构性调整必然带来结构性“失业”。据有关资料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5倍,以同样的投资计,小企业吸纳就业量为大企业的14倍,这就必然要求国企职工提高素质、技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否则很可能面临失业。加入WTO初期,我国失业率有可能比目前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7%左右。在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提高职工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实际上是对职工就业权利、经济利益的维护。这也正体现了工会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的将教育职能从政治领域想经济领域移位和创新。
二、企业工会职能实现方式的创新
面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内容,工会的职能,除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外,在实现方式上也有创新的必要和可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
(一)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员工参与管理重要途径。当前的治理结构理论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应该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员工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员工也应该参与企业的管理。由于员工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谈判力量不对等,管理者独裁,经济地位无保障(理查德·伊利),很难能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员工要实现对企业管理的参与,途径就是与管理层沟通,迫使管理者接受员工的意见。这种沟通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如果员工没有统一的组织,单个的员工在管理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沟通时应该有统一的组织,形成强大的力量,迫使管理层重视员工的管理意见;由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制约,员工的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需要一个组织对员工的提议进行管理;需要有一个组织对提出意见的员工进行保护。
某市对企业员工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2.6%员工认为自己在企业中的愿望表达不够,有62.2%企业员工渴望提高自己的主人地位。企业员工对于没有充分行使做主人的权利表示不满,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如果这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就会感到不满,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就对企业的发展不够关心,从而可能导致积极性下降的行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了。
(二)工会要积极的实施辅助职能
由工会职能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工会职能的移位,我们可以看到:工会参与经济管理,应该有一个限度,有些工作工会起主导作用,有些工作工会起辅助作用。对起辅助做也能够的,工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利益。不能因为企业的委托代理式管理就否定企业员工的主人地位。所以本企业员工有对生产经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作为“职业团体”,工会是工人阶级的自发自助组织,组建工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分散的员工组织起来,以使自己有力量代表替员工说话。员工参与管理在国外己经司空见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会职能从政治向经济的移位,员工素质越来越高,企业员工也越来越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参与管理,而且他们也有能力参与管理。但是,员工毕竟不是管理者,由于员工自身素质不够、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他们的意见未必都是可行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身为员工代言人的工会将员工组织起来,以企业一个强大阶层的身份参与管理。但是,这种参与只能起辅助作用。首先,工会参与经营管理,是因为工会有维护职工权利的职责。工会参与经营管理是从维护职工权利出发的,员工参与管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工会的工作就不合法了。其次,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有各自的职能部门,工会不能覆盖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工会只能寻找维护职工权利这一切入点,辅助职能部门完成工作。
三、结论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组织,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是工会性质的基本要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工会组织的基本宗旨。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会的一切职能和工作都应当围绕维护职工的利益,反映职工的意愿这个中心展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已经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工会作为企业的一个组成部门,有责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本文对新形势下工会的职能定位和手段进行了探讨。参考文献
1、刘世锦.企业治理结构中经营者“定位”问题分析.改革,2008(5)
2、李剑铭.公司化改造以来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改革,2007(4)
3、卢嘉,时勘.如何调查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源开发,2007(6)
第五篇: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教案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理解注意的概念及其特点 2.了解注意的种类
3.掌握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注意的概念及其特征
2.注意的功能及注意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内容:
一、注意的概念
(一)定义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二)特征(注意的探照灯)
1.指向性
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使人有选择性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
2.集中性
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进行划分。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举例说明晚自习做作业,旁边同学在聊天,不自觉地听别人聊天(无意注意)而当意识到做作业必须专心,才会有高效率。断然不去听别人的谈话,聚精会神地做作业。
(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熟练地阅读骑自行车)
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可转化到有意后注意
(二)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
根据注意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还是个体内部划分 1.外部注意
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即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外界刺激的注意,幼儿常常是外部注意占优势。
2.内部注意
注意的对象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感觉、思想和体验等。注意指向自己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良好的内部注意使人能清楚地评价自己,对自我意思的发展有意义。
三、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选择性反应并接受更多的信息。
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①凡事儿童注意的对象,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最清晰、最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
②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2.注意与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注意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儿童,其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
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
教学小结: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板书: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